CN113947834A - 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47834A
CN113947834A CN202111495984.1A CN202111495984A CN113947834A CN 113947834 A CN113947834 A CN 113947834A CN 202111495984 A CN202111495984 A CN 202111495984A CN 113947834 A CN113947834 A CN 1139478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opening
opening angle
user
door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959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彦朋
陈彬
于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ding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ding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ding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ding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9598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478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47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47834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3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not involving the use of a pass
    • G07C9/32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not involving the use of a pass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dentity check
    • G07C9/37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not involving the use of a pass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dentity check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 recogni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40Safety devices, e.g. detection of obstructions or end posi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6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 E05F15/60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 E05F15/611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swinging w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7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7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 E05F15/7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responsive to movement or presence of persons or objec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7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 E05F15/7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responsive to movement or presence of persons or objects
    • E05F2015/76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responsive to movement or presence of persons or objects using acoustical sens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1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buildings or parts thereof
    • E05Y2900/13Type of wing
    • E05Y2900/132Do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一个或多个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并基于所述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再基于所述目标开门角度执行开门操作,直到当前开门角度达到所述目标开门角度。本说明书通过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征,为待进出用户提供对应的目标开门角度,从而满足不同用户对于进出门的需求,提高了用户进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智能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科技发展已经出现了可以自动开启或闭合的门,如电梯门等。
然而,现有技术中,智能门的开门角度往往是固定的,但固定的开门角度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用户。比如,对于体型小的用户来说,固定的开门角度容易过大,若有不法分子尾随,则可以轻易卡门。再例如,对于体型大的用户来说,固定的开门角度容易过小,导致用户进出门发生磕碰。
因此,如何实现开门角度与用户进门需求的匹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之一提供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一个或多个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并基于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再基于目标开门角度控制智能门执行开门操作,直到智能门的当前开门角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本说明书实施例可以通过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征为其提供对应的目标开门角度的方式,满足不同用户对于进出门的需求,从而提高用户进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特征信息包括:用户身份信息、用户年龄、当前用户宽度、用户数量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其中,用户身份信息为通过验证的待进出用户的身份信息,当前用户宽度为待进出用户的需求宽度,用户年龄为待进出用户所在的预设年龄范围,用户数量为待进出用户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基于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包括:基于用户身份信息,调取待进出用户预先存储的第一开门角度,基于第一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基于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包括:基于用户年龄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确定待进出用户对应的第二开门角度,基于第二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基于第一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之后,方法还包括:基于当前用户宽度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计算第三开门角度,并基于第三开门角度与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第一开门角度的比较结果,调整目标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基于第三开门角度与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第一开门角度的比较结果,调整目标开门角度,包括:若第三开门角度大于第一开门角度,则确定第三开门角度为目标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基于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包括:若用户数量为多个,则确定最大开门角度为目标开门角度,最大开门角度为智能门的开门角度的上限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基于当前用户宽度和预设宽度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开门速度,最大开门角度为智能门的开门角度的上限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基于目标开门角度执行开门操作,直到当前开门角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之后,上述方法还包括:间隔第一预设时长检测是否存在待进出用户;若存在,则维持目标开门角度,若不存在,则执行关门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维持目标开门角度之后,方法还包括:若检测到第二预设时长后仍存在待进出用户,则输出异常提醒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关门操作,包括:若用户年龄大于预设年龄阈值,则等待第三预设时长执行关门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间隔第四预设时长获取防撞距离,防撞距离为门体与运动方向上的物体之间的距离;若防撞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停止执行开门操作或停止执行关门操作。
本说明书实施例之一提供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和特征信息获取设备,处理设备与特征信息获取设备连接,特征信息获取设备用于获取一个或多个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处理设备与控制设备连接,控制设备用于控制门开启或闭合,处理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以使控制设备控制门体的当前开门角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特征信息获取设备包括:身份认证模块、光流摄像装置、监控摄像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其中,身份认证模块用于验证待进出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获取对应的用户身份信息,光流摄像装置用于获取当前用户宽度和用户数量,监控摄像装置用于获取用户年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设置在门体开启的外侧,超声波传感器与处理设备连接,超声波传感器用于获取防撞距离,防撞距离为门与运动方向上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本说明书实施例之一提供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一个或多个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计算模块,用于基于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控制模块,用于基于目标开门角度控制智能门执行开门操作,直到智能门的当前开门角度达到所述目标开门角度。
本说明书实施例之一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指令后,计算机执行上述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将以示例性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将通过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些实施例并非限制性的,在这些实施例中,相同的编号表示相同的结构,其中:
图1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用于控制智能门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用于控制智能门开门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用于控制智能门保持开门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用于控制智能门关门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装置的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说明书应用于其它类似情景。除非从语言环境中显而易见或另做说明,图中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结构或操作。
应当理解,本文使用的“系统”、“装置”、“单元”和/或“模块”是用于区分不同级别的不同组件、元件、部件、部分或装配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其他词语可实现相同的目的,则可通过其他表达来替换所述词语。
如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
本说明书中使用了流程图用来说明根据本说明书的实施例的系统所执行的操作。应当理解的是,前面或后面操作不一定按照顺序来精确地执行。相反,可以按照倒序或同时处理各个步骤。同时,也可以将其他操作添加到这些过程中,或从这些过程移除某一步或数步操作。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可以为需要进门的用户实现自动开门以及自动关门,以便应用于各种需要开关门的场景,如可以控制电机带动智能门的门体围绕门轴运动,从而为需要进入室内的用户开门。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不仅仅可以应用于智能门,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门,如平移门、卷帘门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还可以控制多个智能门执行开门操作或关门操作。
目前,市场上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在识别到需要进门的用户后,会通过电机来控制门体开启固定角度,等待预设时间后执行关门操作。然而,固定的开门角度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用户。比如,对于体型小的用户来说,固定的开门角度容易过大,尤其是儿童独自开门时,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过大的开门角度轻易实现卡门。再例如,对于体型大的用户来说,固定的开门角度容易过小,导致用户进出门时容易与门体发生磕碰。
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开门角度可调节的方法和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征为其提供对应的开门角度,满足不同用户对于进出门的需求,从而提高用户进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图1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用于控制智能门的系统100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用于控制智能门的系统100包括:处理设备110、控制设备120和特征信息获取设备130,处理设备110与特征信息获取设备130连接,特征信息获取设备130用于获取一个或多个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处理设备110与控制设备120连接,控制设备120用于控制门体开启或闭合,处理设备110用于执行下述图2-图5所示例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以使控制设备120控制门体的当前开门角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
处理设备110可以为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电子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110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110可以基于一个或多个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计算目标开门角度,并向控制设备120发送开门控制指令,指示控制设备120执行开门操作,以使门体的当前开门角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目标开门角度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下述图2-图5中描述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控制智能门的系统100还包括通信接口和存储设备。其中,处理设备110、存储设备、控制设备120和特征信息获取设备130通过通信总线彼此相连。通信接口、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也连接至通信总线。
其中,通信接口可以为通信模块的接口,如GSM模块的接口、无线天线。通信接口可以用于获得服务器发送的设置参数(如预设时长、预设阈值等)或验证反馈信息等,通信接口还用于将身份信息或异常提醒信息等发送至上位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存储设备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以及至少一个功能(比如身份验证功能、角度计算功能、检测功能等)所需的应用程序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用户身份信息、开门角度以及用户年龄等等。
此外,存储设备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设备110可以调用存储设备中存储的程序,具体的,处理设备110可以执行以下图2-图5中任一实施例所示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
存储设备中用于存放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存储设备中至少存储有用于实现以下功能的程序:
获取一个或多个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并基于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再基于目标开门角度控制智能门执行开门操作,直到智能门的当前开门角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110可以在未检测到待进出用户时,向控制设备120发送关门控制指令,指示控制设备120控制智能门执行关门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110还可以执行其他业务,如身份验证业务、人流量监控业务以及人脸图像识别业务等。
控制设备120为控制智能门的门体的运动状态的驱动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设备120为电机、传动件、马达等动能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设备120可以与智能门的门体连接,以便带动门体运动。例如,控制设备120为电机时,电机可以通过自身转动,带动门体围绕门轴运动,使得门体相对于门框发生运动,从而实现开关门。又例如,控制设备120为开关门器时,开关门器可以通过机械结构推拉门体运动,使得门体相当于门框发生运动,从而实现开关门。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设备120可以根据处理设备110发出的开关门指令,控制门体运动。
特征信息获取设备130为一种获取特征信息的采集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特征获取设备可以采集一个或多个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并向处理设备110发送用户特征信息,以使处理设备110可以基于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角度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特征信息可以为用户具有标识性、针对性的信息,如用户身份信息、当前用户宽度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特征获取设备可以获取携带有用户特征的初始信息,通过分析处理后可以得到用户特征信息。例如,特征获取设备可以获取待进出用户的人脸图像作为初始信息,通过人脸识别处理后得到待进出用户的用户年龄。
在一些实施例中,特征信息获取设备130可以包括:身份认证模块、光流摄像装置、监控摄像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其中,身份认证模块用于验证待进出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获取对应的用户身份信息,光流摄像装置用于获取当前用户宽度和用户数量,监控摄像装置用于获取用户年龄。
身份认证模块为一种采集用户对应的身份特征的电路感应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身份认证模块可以获取待进出用户的用户身份信息,以确定用户的身份。在一些实施例中,身份认证模块可以包括:指纹采集单元、密码输入单元、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 NFC)单元、指静脉采集单元、掌纹采集单元和声纹采集单元等传感器。相对应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身份信息可以包括用户的指纹、用户输入的密码、携带的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设备、用户的指静脉、掌纹、声纹等特征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身份认证模块可以设置在智能门的多个位置上,如指纹采集单元、指静脉采集单元、掌纹采集单元和声纹采集器可以设置在门面板上便于用户操作的位置,NFC单元和密码输入单元可以设置在门体或门框上,本说明书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身份认证模块还可以基于用户身份信息对用户进行验证,以确定用户是否拥有进入室内的权限。在一些实施例中,身份认证模块可以基于通过验证的待进出用户的用户身份信息,确定该用户对应的身份认证标识,该身份认证标识可以用于获取用户预先存储的开门角度。用户身份信息与预先存储的开门角度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下述图2-图5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光流摄像装置为一种通过摄像装置感应光线变化的传感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流摄像装置可以设置在门框顶部或侧边,以便在开门时获取图像,并通过图像前后的变化状态,识别待进出用户和/或物体以及采集对应的光流信息。示例性的,光流摄像装置可以通过利用图像序列中像素在时间域上的变化以及相邻帧之间的相关性,来找到上一帧跟当前帧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从而计算出相邻帧之间物体的运动信息,如当前用户宽度、用户数量、当前开门角度、检测障碍物等信息。本说明书不限定光流摄像装置设置的具体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流摄像装置可以获取待进出用户的当前用户宽度、用户数量、确认障碍物存在等光流信息。其中,障碍物可以为门体与门框之间,阻碍门体关闭的物体。需要说明的是,门体可以在用户通过身份验证时开启,或由门内用户开启,光流摄像装置可以在开门后较短时间内采集光流信息,以便后续对门体的开门角度进行控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流摄像装置还可以识别待进出用户相对于门框的运动方向,从而判断待进出用户是进门还是出门,本说明书对于光流摄像装置的功能不作具体限定。
监控摄像装置为一种采集门外用户图像和/或视频的传感器。在一些实施例中,监控摄像装置可以设置在猫眼位置,也可以设置在门体锁体附近,还可以设置在门体上便于采集用户信息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监控摄像装置可以获取待进出用户的人脸图像,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获取用户年龄。例如,监控摄像装置可以基于待进出用户的人脸图像,提取脸部特征分析待进出用户所对应的预设年龄范围,从而获取待进出用户的用户年龄。在一些实施例中,监控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或视频可以用于确定待进出用户的当前用户宽度,如利用图像识别处理技术进行处理确定当前用户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特征信息获取设备130中部分传感模块还可以实现其他传感模块的功能。例如,监控摄像装置也可以通过图片获取待进出用户的人脸特征信息的方式,实现身份认证模块获取用户的身份特征信息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用于控制智能门的系统100还可以包括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设置在门体运动的一侧(如朝向室内的一侧,或朝向室外的一侧),超声波传感器与处理设备110连接,超声波传感器用于获取防撞距离,防撞距离为门体与运动方向上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超声波传感器为一种将超声波信号转换成其它能量信号(通常是电信号)的传感器。在一些实施例中,超声波传感器可以根据门体开启时的运动方向进行设置,以便向门体的运动方向发出超声波进行测量。例如,超声波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朝向室外的一侧,或设置在朝向室内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超声波传感器可以基于传输后的超声波信号确定防撞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超声波传感器可以通过向门体的运动方向发出超声波,再接收遇到物体返回的超声波,基于返回的超声波对应的电信号,分析超声波的传输距离,从而确定物体与门体之间的距离(即,防撞距离)。例如,对于外开门来说,朝向室外一侧的超声波传感器可以在执行开门操作时,检测防撞距离;朝向室内一侧的超声波传感器可以在执行关门操作时,检测防撞距离。
本说明书还可以包括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输入单元可以包括感应触摸显示面板上的触摸事件的触摸感应单元、摄像装置等设备中的至少一个。
输出单元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灯等设备中的至少一个。显示器可以包括显示面板,如触摸显示面板等。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中,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灯的亮度和/或颜色可调,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通过灯的亮灭、亮度、颜色中的至少一个体现不同的信息,如通过灯发出红色光体现异常提醒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对于系统及其组件的描述,仅为描述方便,并不能把本说明书限制在所举实施例范围之内。可以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了解该系统的原理后,可能在不背离这一原理的情况下,对各个组件进行任意组合,或者构成子系统与其他模块连接。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110、控制设备120、特征信息获取设备130可以整合在一个组件中。又例如,各个组件可以共用一个存储设备,各个组件也可以分别具有各自的存储设备。诸如此类的变形,均在本说明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2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流程200可以由上述处理设备110执行。如图2所示,流程200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210,处理设备获取一个或多个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10可以由获取模块610执行。
待进出用户可以为需要通过智能门从一个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空间的用户。例如,在单人进门场景中,待进出用户可以为从外归来的户主,也可以为从室内为其开门的受信用户(如,维修人员、客人等)。在多人进门场景中,待进出用户可以为多个户主,还可以包括与户主一同回家的受信用户(如,亲戚、朋友等)。在出门场景中,待进出用户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户主,或为其他用户。
用户特征信息可以为具有标识性或针对性的用户个人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特征信息可以用于反应用户对于进出门的需求(下述简称为用户需求),如用户对于智能门的开门角度、开门持续时间、开门速度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特征信息可以包括用户身份信息、用户年龄、当前用户宽度、用户数量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身份信息为证明用户身份和资格的特征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身份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现。例如,身份信息可以包括用户的指纹、用户输入的密码、携带的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设备、用户的指静脉等特征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上述身份认证模块获取待进出用户的用户身份信息。关于身份认证模块的更多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1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身份信息为通过验证的待进出用户的身份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身份信息可以与用户预先存储的反应用户进门需求的其他信息对应,如预设开门角度、预设开门时间等,从而可以根据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用户需求控制智能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待进出用户为多个时,可以选择一个待进出用户获取用户身份信息。例如,在户主和朋友一起进门时,可以在户主通过验证后获取户主的身份信息。在多个户主一起进门时,可以选择通过验证的户主,获取该户主的身份信息。
宽度为物体的正视横截面的宽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前用户宽度为待进出用户的需求宽度。例如,对于不同体型的用户来说,用户进门的需求宽度也不同,比如小体型用户的当前用户宽度往往会小于大体型所对应的当前用户宽度。再例如,待进出用户在搬运大型物体时,当前用户宽度可以为用户与大型物体的正视横截面的宽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通过上述光流摄像装置获取光流信息,根据光流信息确定待进出用户的当前用户宽度。光流信息可以为光流摄像装置采集的与物体运动相关的信息,如当前用户宽度、用户人数、当前开门角度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还可以通过上述监控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或视频,并利用图像识别处理技术确定待进出用户的当前用户宽度。关于获取当前用户宽度的更多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1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前用户宽度可以与用户需求的开门角度存在对应关系。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前用户宽度与开门角度成正比。例如,当前用户宽度越大,用户需求的开门角度也就越大;当前用户宽度越小,用户需求的开门角度也就越小。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基于当前用户宽度所对应的用户需求控制智能门,从而避免用户在进出门时发生磕碰。
年龄为待进出用户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年龄可以为待进出用户所在的预设年龄范围,预设年龄范围可以为基于人体体型与年龄的对应关系进行划分的年龄范围。例如,待进出用户的年龄为10岁,由于6~12岁的人体体型类似,则用户年龄可以为6~12岁。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通过监控摄像装置获取用户年龄,监控摄像装置采集信息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1中的相关描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还可以通过用户身份信息获取用户年龄,如基于用户身份信息调取待进出用户预先存储的年龄,从而确定用户年龄。
由于不同的预设年龄范围的用户在进出门时需求的开门角度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年龄与开门角度存在对应关系。例如,用户年龄为6~12岁的待进出用户,需求的开门角度偏小,可以避免用户被不法分子尾随。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用户年龄可以与开门角度成正比,如用户年龄越大,对应的开门角度也越大,反之,用户年龄越小,对应的开门角度也越小。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用户年龄也可以与开门角度有其他对应关系。例如,设定儿童和老人所对应的用户年龄(如,6~15岁和60岁~100岁等预设年龄范围),对应的开门角度较大。青年人和中年人对应的用户年龄(如,16~59岁等预设年龄范围),对应的开门角度较小,从而可以避免儿童和老人在进出门时发生磕碰。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基于用户年龄所对应的用户需求控制智能门,使得智能门更符合待进出用户对于进出门的需求。
用户数量为等待进门的人数,如待进出用户的数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通过光流摄像装置采集的光流信息确定用户数量。例如,光流摄像装置可以通过拍摄多张连续的图像,根据多张图像的变化识别智能门前待进出用户的数量,从而获取用户数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还可以通过监控摄像装置获取用户数量。例如,监控摄像装置通过对拍摄的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设备根据识别到的人脸数量确定用户数量。本说明书对用户数量的获取途经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数量与需求的开门角度存在对应关系。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数量可以与开门角度成正比。例如,用户数量越大,进门越容易发生拥挤,需求的开门角度也就越大;反之,用户数量越小,需求的开门角度也就越小。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基于用户数量所对应的用户需求控制智能门,以适用于单人和多人的进出门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通过上述特征信息获取设备采集的用户特征信息。具体的,处理设备可以接收特征信息获取设备传输的数据,并根据传输的数据提取出用户特征信息。特征信息获取设备获取用户特征信息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1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还可以从存储设备、服务器等其他渠道获取用户特征信息,如用户身份信息、用户年龄等,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获取用户特征信息的触发条件可以有多种。例如,触发条件可以包括检测到待进出用户靠近智能门,也可以包括待进出用户通过身份验证,还可以包括待进出用户触发进门按钮。还可以有其他触发条件,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210之前,处理设备还可以验证一个或多个待进门用户的身份信息,以确定用户是否有开门权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基于获取的待进门用户的身份信息,在身份信息库中进行匹配,以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若匹配成功,则身份信息库中存有该身份信息,该用户通过验证。若匹配失败,则身份信息库中未存有该身份信息,用户未通过验证。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还可以向服务器发送用户的身份信息,以使服务器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后返回验证结果,本说明书对于验证的具体实现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任意一个待进出用户通过身份验证,则处理设备控制智能锁处于解锁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通过控制设备驱动智能锁的锁舌收回或驱动门,从而实现将智能锁调整为解锁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有的待进出用户都未通过身份验证,则处理设备控制智能锁处于锁定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待进出用户手动解锁设置在智能门内的智能锁,也可以实现将智能锁调整为解锁状态。本说明书不限定智能门解锁的具体实现方式。
步骤220,处理设备基于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20可以由计算模块620执行。
开门角度可以为智能门处于开启状态下门体与门框作为两边所构成的夹角。在一些实施例中,开门角度可以在0~180°的角度范围内。目标开门角度为期望通过控制门体运动所达到的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开门角度可以为与待进出用户的用户需求对应的开门角度。例如,待进出用户的体型较大,希望可以在进出门时智能门的开门角度可以较大,则目标开门角度也可以较大。
由于用户特征信息可以反应用户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基于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识别用户需求,从而确定与用户需求对应的目标开门角度。例如,根据待进出用户的用户身份信息,调取用户预先存储的预设开门角度,可以反应用户在进出门对于开门角度的需求,从而可以基于预设开门角度针对性地确定待进出用户的目标开门角度。下面分别以上述多个用户特征信息为例,详细描述目标开门角度的具体计算方式。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步骤220可以包括:处理设备基于用户身份信息,调取待进出用户预先存储的第一开门角度,基于第一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
第一开门角度可以为用户预先存储的、与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预设开门角度,其可以反应用户日常进出门对于开门角度的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门角度有多种预先设定的方式,如预先存储的第一开门角度可以根据用户进出门时的历史开门角度进行设定,还可以根据用户身份信息以及其他类似用户进出门时的开门角度进行设定。本说明书不限定第一开门角度的设定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基于用户身份信息获取用户对应的身份标识(如用户ID等),根据身份标识可以调取待进出用户的第一开门角度。例如,当用户A需要通过智能门时,可以根据用户A在验证时输入的指纹(即用户身份信息),确定用户A对应的用户ID1(即身份标识),根据用户ID1调取用户A存储的开门角度60°(即第一开门角度)。其中,身份标识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编号、二维码等标识符号,本说明书对身份标识的形式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开门角度为一个的情况下,处理设备将第一开门角度作为目标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待进出用户为多个时,相对应的,第一开门角度为多个,处理设备可以从多个第一开门角度选择一个作为目标开门角度,如选择最大或最小的第一开门角度作为目标开门角度,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基于用户身份信息,还可以调取待进出用户预先存储的第四开门角度,其中,第四开门角度为待进出用户预先存储的开门角度,第四开门角度大于第一开门角度。
相较于第一开门角度,第四开门角度可以为用户预先存储的、与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多个预设开门角度中的一个,其可以反应在用户的用户宽度发生变化时(例如,用户搬运体积较大的物体)的场景中用户进出门对于开门角度的需求。第四开门角度的设定方式与第一开门角度的设定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在用户日常使用的场景中将第一开门角度作为目标开门角度,在用户搬运体积较大的物体的场景中将第四开门角度作为目标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下述结合多个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步骤220可以包括:处理设备基于用户年龄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确定待进出用户对应的第二开门角度,基于第二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年龄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可以表征用户年龄所对应的大部分用户可能需求的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年龄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可以有多种确定方式,如利用大数据统计用户年龄所对应的其他用户需求的开门角度,再例如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构建用户年龄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二开门角度为基于用户年龄预测的该待进出用户可能需要的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基于待进出用户的用户年龄,查询表示用户年龄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的预设规则,从而匹配得到第二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规则可以为存储有用户年龄与开门角度的映射关系的映射表、匹配库、模型等,本说明书对预设规则的表现形式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在户主从室内为回家的孩子开门时,可以是识别出待进门的孩子的用户年龄为6~12岁,则可以根据预先存储的用户年龄与开门角度的映射关系,将与6~12岁匹配的开门角度30°~40°作为第二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还可以将待进出用户的用户年龄输入至预先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运行模型并将模型输出的开门角度作为第二开门角度。本说明书对第二开门角度的确定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开门角度为一个的情况下,处理设备将第二开门角度作为目标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待进出用户为多个时,相对应的,第二开门角度为多个,处理设备可以从多个第二开门角度中角度最大的一个选择一个作为目标开门角度。基于第二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的方式,与上述基于第一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的方式类似,确定目标开门角度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步骤220可以包括:处理设备基于当前用户宽度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计算第三开门角度,并基于第三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前用户宽度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可以表征该用户宽度所对应的大部分用户可能需求的开门角度。例如,40~70CM的当前用户宽度对应的开门角度可以40~100°之间。具体的,当前用户宽度为45CM,对应的开门角度可以为60°。当前用户宽度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与上述用户年龄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类似,对应关系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考上述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开门角度为基于当前用户宽度预测的该待进出用户可能需要的开门角度。处理设备基于第三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的方式,与上述基于第一开门角度或第二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的方式类似,确定目标开门角度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处理设备还可以基于用户数量确定智能门运行的应用模式,以及与应用模式对应的目标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用户数量为多个,则处理设备调整智能门运行多人模式,确定最大开门角度作为目标开门角度。其中,最大开门角度可以为智能门的开门角度的上限值。例如,开门角度的角度范围为0~180°,则最大开门角度为180°,在待进出用户为多个时,可以直接设置目标开门角度为180°,以避免多个用户进出门时发生碰撞。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用户数量为一个,则处理设备调整智能门运行单人模式,确定其他开门角度(如上述第一开门角度、第二开门角度等)作为目标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还可以结合多个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如结合用户身份信息和当前用户宽度,又例如结合用户年龄和当前用户宽度,又例如结合用户数量和当前用户宽度。下面以上述用户身份信息和当前用户宽度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基于当前用户宽度对应的第三开门角度与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第一开门角度的比较结果,调整目标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比较结果可以包括第一开门角度大于第三开门角度、第一开门角度等于第三开门角度、第三开门角度大于第一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三开门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开门角度,则确定第一开门角度为目标开门角度。其中,第三开门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开门角度可以说明用户当前需求的开门角度小于预设的开门角度,则处理设备可以将预设的开门角度(即第一开门角度)作为目标开门角度,以避免基于当前用户宽度的测量发生错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若第三开门角度大于第一开门角度,则处理设备确定第三开门角度为目标开门角度。其中,第三开门角度大于第一开门角度,可以说明用户当前需求的开门角度可能比预设的开门角度更大,从而处理设备可以选择角度较大的第三开门角度作为目标开门角度,以满足用户当前对于开门角度的需求。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若第三开门角度大于第一开门角度,则处理设备可以确定第四开门角度为目标开门角度,从而可以满足用户搬运较大的物体对于开门角度的需求。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若第三开门角度大于第一开门角度,则处理设备可以确定最大开门角度为目标开门角度,从而可以进一步确保能够满足用户当前对于开门角度的需求。基于当前用户宽度与用户身份信息调整目标开门角度的具体流程细节,可以参考下述图3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还可以基于当前用户宽度对应的第三开门角度与用户年龄对应的第二开门角度的比较结果,调整目标开门角度。例如,若第三开门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开门角度,则处理设备确定第二开门角度为目标开门角度。再例如,若第三开门角度大于第二开门角度,则处理设备确定第三开门角度为目标开门角度。本实施例中处理设备调整目标开门角度的方式,与上述结合当前用户宽度和用户身份信息调整目标开门角度的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而基于当前用户宽度与用户年龄调整目标开门角度的具体流程细节,可以参考下述图3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还可以基于用户数量和当前用户宽度对应的第三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用户数量为多个,则处理设备确定智能门运行多人进门模式,还可以从多个待进出用户对应的第三开门角度中,选择角度最大的一个作为目标开门角度,以满足所有待进出用户对于开门角度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用户数量为多个,则处理设备可以为每个待进出用户设置一个对应的目标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将每个待进出用户对应的第三开门角度作为与该待进出用户对应的目标开门角度,以便控制智能门的门体在该待进出用户进出时开启目标开门角度,从而满足所有待进出用户对于开门角度的需求。基于用户数量和当前用户宽度调整目标开门角度的具体流程细节,可以参考下述图4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230,处理设备基于目标开门角度控制智能门执行开门操作,直到智能门的当前开门角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30可以由控制模块630执行。
开门操作为控制智能门的门体运动,使得门体与门框分离的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通过上述控制设备控制智能门执行开门操作。例如,处理设备可以驱动控制设备带动智能门的门体围绕门轴运动,从而执行开门操作。控制设备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1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当前开门角度为当前时刻下智能门的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通过上述控制设备返回的反馈信息获取智能门的当前开门角度,还可以通过光流摄像装置识别出门体的运动情况获取当前开门角度,还可以通过其他传感器(如,角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进行获取当前开门角度,本说明书对当前开门角度的获取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智能门的当前开门角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则处理设备可以停止驱动控制设备执行开门操作,以便待进出用户通过智能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通过比较当前开门角度和目标开门角度,根据比较结果判断当前开门角度是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示例性的,若当前开门角度和目标开门角度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处理设备可以确定当前开门角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处理设备还可以通过其他判断方式(如,图像识别、光流识别等),判断当前开门角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是都达到预设角度,本说明书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说明书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通过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征(如上述用户特征信息),为待进出用户提供对应的目标开门角度的方式,满足不同用户对于进出门的需求,从而实现了用户进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提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230之前或在执行步骤230时,处理设备可以基于当前用户宽度和预设宽度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开门速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当前用户宽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宽度阈值,则处理设备将开门速度确定为第一开门速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门速度可以是预先设定的开门速度。例如,第一开门速度可以是智能门出厂时设定的开门速度。又例如,第一开门速度也可以是由用户设定的开门速度。若当前用户宽度超过预设宽度阈值,则处理设备将开门速度确定为第二开门速度,第二开门速度大于第一开门速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门速度可以是预先设定的开门速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门速度也可以是基于第一开门速度计算出的开门速度。例如,第二开门速度可以是基于当前用户宽度与预设宽度阈值之间的比值,对第一开门速度进行加权计算求出的开门速度。
预设宽度阈值可以为预先设定的用户宽度。示例性的,预设宽度阈值可以为50、60或70CM等,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宽度阈值可以用于区分用户对于开关门的不同需求。例如,当前用户宽度未超过预设宽度阈值,可以认为待进出用户体型较小,对于开门角度的需求较小,在开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对应的开门时间相对较短。当前用户宽度超过预设宽度阈值,可以认为待进出用户体型较大,对于开门角度需求较大,在开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对应的开门时间相对较长。
开门速度可以为门体的运动速度,其可以用于反应开关门的效率。第一开门速度和第二开门速度可以为预先设定的开门速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门速度可以作为初始开门速度,如处理设备可以在开始执行开门操作时控制门体以第一开门速度进行开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门速度大于第一开门速度,第二开门速度可以用于以较高效率执行开门操作。示例性的,第一开门速度可以为每秒20、30、40度,相对应的第二开门速度可以为每秒30、40、50度,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将第一开门速度或第二开门速度对应的控制指令发送给控制设备,以使控制设备可以根据控制指令调整开门速度,本说明书对调速的具体实现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如此,在当前用户宽度较大的情况下,采用速度较快的第二开门速度进行开门,可以提高门体的运动速度,当前开门角度能够更快地达到目标开门角度,从而在开门角度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缩短开门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执行上述步骤230的同时,处理设备还可以间隔第四预设时长获取防撞距离,防撞距离为门与运动方向上的物体之间的距离。若防撞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处理设备停止执行开门操作或停止执行关门操作。
预设时长可以为预先设定的周期时长。示例性的,第四预设时长可以为50ms、100ms、200ms等,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隔第四预设时长可以为基于获取周期,处理设备循环执行的周期性操作。其中,获取周期可以为从执行获取开始计时,直到计时时长达到第四预设时长后的时间段。防撞距离可以用于衡量门体与其他可能发生碰撞的物体之间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通过超声波传感器获取防撞距离,超声波传感器获取防撞距离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图1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防撞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说明门体与其他可能发生碰撞的物体距离较近,门体继续运动容易发生碰撞,则处理设备可以停止执行开门操作或停止执行关门操作。若防撞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阈值,说明门体与其他可能发生碰撞的物体距离较远,发生碰撞的机率较低。防撞的具体流程细节,可以参考下述图3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230之后,处理设备还可以间隔第一预设时长检测是否存在待进出用户;若存在,则处理设备维持目标开门角度,若不存在,则处理设备执行关门操作。如此,处理设备既可以在无人进门的情况下及时的实现自动关门,提高安全性,也可以在有人的情况下停止关门,防止关门夹伤用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长可以用于计算检测的周期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长可以与第四预设时长相同。示例性的,第一预设时长可以为50ms、100ms、200ms等,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定。间隔第一预设时长检测的方式与上述间隔第四预设时长获取的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隔第一预设时长检测可以为基于检测周期,处理设备循环执行检测的周期性操作。其中,检测周期可以为从执行检测开始计时,直到计时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后的时间段。关门操作可以为控制智能门的门体运动,使得门体与门框合拢的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检测是否存在待进出用户,以便判断是否需要保持开门状态。例如,若存在待进出用户,说明还有用户准备进出门,则处理设备可以维持目标开门角度,防止关门过快夹住用户。若不存在待进出用户,则处理设备可以执行关门操作,实现自动关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通过光流传感器检测是否存在待进出用户。例如,光流传感器获取用户数量时,若用户数量为0则处理设备可以确定不存在待进出用户,若用户数量不为0,则处理设备可以确定存在待进出用户。防夹的具体流程细节,可以参考下述图4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关门操作的具体实现方式与开门操作的类似,具体可以参考上述步骤230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执行关门操作时,处理设备可以将目标开门角度设置为0°,直到当前开门角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时停止执行关门操作,从而实现智能门的自动关门。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处理设备确定停止执行关门操作的时机的方式还有多种,如通过检测门框与门体之间的差距确定停止时机,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维持目标开门角度的情况下,处理设备还可以继续检测是否存在待进门用户。若检测到第二预设时长后仍存在待进门用户,则处理设备输出异常提醒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预设时长可以用于衡量输出异常提醒信息的时机。第二预设时长可以长于第一预设时长。示例性的,第二预设时长可以为5s、10s、30s等,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从开始执行维持目标开门角度为起点开始计时,计时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执行检测待进门用户的操作。异常提醒信息可以为提醒用户注意异常状态的信息,如提醒用户注意关门发生异常。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输出异常提醒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如通过声音、显示文字、向终端设备发送信息等方式输出异常提醒信息,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执行关门操作之后,处理设备还可以间隔第五预设时长检测是否存在障碍物。若存在,则停止执行关门操作。如此,处理设备既可以在无障碍物的情况下实现自动关门,也可以在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停止关门,防止关门撞伤障碍物。
障碍物可以为门体与门框之间,阻碍门体关闭的物体,如地毯、箱子等物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设备可以通过光流传感器检测是否存在障碍物,光流传感器检测障碍物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1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存在障碍物,则处理设备停止执行关门操作,避免门体与障碍物发生碰撞。若不存在障碍物,则处理设备可以继续执行关门操作。防撞的具体流程细节,可以参考下述图5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执行关门操作之后,处理设备还可以基于用户年龄确定执行关门操作的时机。若用户年龄大于预设年龄阈值,则处理设备等待第三预设时长执行关门操作。
预设年龄阈值可以为预先设定的年龄。示例性的,预设年龄阈值可以为60、65、70岁等,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年龄阈值可以用于区分需求延迟关门的用户。例如,预设年龄阈值可以为60岁,若用户年龄大于60岁,则表明该待进门用户进门速度较慢,需求智能门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开门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预设时长可以用于限定开门状态的维持时间。示例性的,第三预设时长可以为10s、15s、20s等时长,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用户年龄大于预设年龄阈值,则处理设备等待第三预设时长执行关门操作。也就是说,当识别待进门用户的用户年龄较大时处理设备会等待一段时间后关门,从而实现维持较长时间的开门状态。若用户年龄小于或等于预设年龄阈值,则处理设备无需调整执行关门操作的时机。
图3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用于控制智能门开门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进一步参考图3,其示出了用于控制智能门开门的方法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300。该用于控制智能门开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0,验证用户的身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获取用户输入的身份信息,并基于该身份信息在身份信息库中进行匹配,以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身份验证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步骤210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320a,若用户通过身份验证,则控制智能锁处于解锁状态。
步骤320b,若用户未通过身份验证,则控制智能锁处于锁定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控制智能锁的锁舌收回的方式,将智能锁调整至解锁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用户为多个的情况下,若任意一个用户通过身份验证,则可以控制智能锁处于解锁状态;若所有用户均未通过身份验证,则可以控制智能锁处于锁定状态。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步骤210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320b之后,可以再次执行上述步骤310,从而再次验证用户的身份,避免验证失误。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310-320b可省略。例如,在用户从室内手动将智能锁调整至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无需执行上述步骤310-320b。
步骤330a,获取用户身份信息,并基于用户身份信息调取第一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通过验证的用户的身份信息,调取用户预先存储的开门角度(即第一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用户为多个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通过验证的用户中的一个,调取该用户对应的第一开门角度。调取第一开门角度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步骤210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330a可省略。例如,在用户从室内手动将智能锁调整至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无需获取用户身份信息,也就不用执行上述步骤330a。
步骤330b,获取用户年龄,并基于用户年龄确定第二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监控摄像装置获取用户的人脸图像,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获取用户年龄。确定第二开门角度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步骤220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330a可省略。例如,在所有用户准备从室内移动至室外的情况下,监控摄像装置无法拍摄用户人脸图像,也无法执行上述步骤330a。
步骤330c,获取当前用户宽度,并基于当前用户宽度确定第三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光流摄像装置获取当前用户宽度,并基于当前用户宽度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三开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用户为多个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每个用户对应的第三开门角度。确定第三开门角度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步骤220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340,基于上述第一开门角度、第二开门角度或第三开门角度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确定目标开门角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第一开门角度和第三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例如,在户主准备从室外进入室内的场景中,可以结合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第一开门角度和当前用户宽度对应的第三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第二开门角度和第三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如在户主从室内为客人开门的场景中,可以结合用户年龄对应的第二开门角度和当前用户宽度对应的第三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步骤220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350,基于目标开门角度控制智能门执行开门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控制智能门的门体围绕门轴运动的方式,执行开门操作。执行开门操作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步骤230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360,间隔第四预设时长获取防撞距离。
示例性的,第四预设时长可以为50ms。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预设时长作为第四预设时长,间隔将第一预设时获取防撞距离。第一预设时长和第四预设时长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361,判断防撞距离是否小于预设距离阈值。
步骤370a,若防撞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停止控制智能门执行开门操作。
步骤370b,若防撞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获取智能门的当前开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超声波传感器获取防撞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外开门来说,超声波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朝向室外的一侧,对于内开门来说,超声波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朝向室内的一侧。如此,通过防撞检测可以在门后存在用户或物体时停止开门,在用户或物体离开后继续开门,从而实现防撞。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370a之后,再次执行上述步骤360,以循环执行防撞检测。检测防撞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光流摄像装置获取当前开门角度。检测开门角度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380,判断智能门的当前开门角度是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
步骤390a,若智能门的当前开门角度未达到目标开门角度,则继续控制智能门执行开门操作。
步骤390b,若智能门的当前开门角度达到目标开门角度,则停止控制智能门执行开门操作。
如此,通过检测开门角度,可以循环判断是否达到了目标开门角度,如果达到则停止开门,等待用户进入,如果未达到则继续开门。检测开门角度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390a之后,还可以再次执行上述步骤380,以循环执行开门角度检测。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390a之后,还可以再次执行上述步骤360,以循环执行防撞检测和开门角度检测。
本说明书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基于用户的身份信息、年龄、宽度等特征,在不同场景中确定符合用户需求的目标开门角度。还可以在开门时还通过开门角度检测确保开门达到目标开门角度。同时,在开门过程中执行防撞检测,避免门体与门后用户或物体发生碰撞,从而提高了用户进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图4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用于控制智能门保持开门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进一步参考图4,其示出了用于控制智能门保持开门的方法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400。该用于控制智能门保持开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0,获取用户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光流摄像装置获取用户数量。用户数量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410可以在上述步骤330a-c之前执行,以便预先根据用户数量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410也可以在上述步骤350之后执行,在开门过程中确定用户数量,从而调整目标开门角度。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上述步骤390b之后执行,在完成开门之后,基于目标数量调整目标开门角度。本说明书对于步骤410的执行顺序不作具体限定。
步骤420,基于用户数量确定智能门运行的应用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应用模式可以包括多人模式和单人模式。运行模式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430a,若用户数量为多个,则调整智能门运行多人模式,确定最大开门角度作为目标开门角度,最大开门角度为智能门的开门角度的上限值。
步骤431a,若当前用户宽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宽度阈值,则将开门速度调节为第一开门速度。
步骤431b,若当前用户宽度超过预设宽度阈值,则将开门速度调节为第二开门速度。其中,第二开门速度大于第一开门速度。
示例性的,预设宽度阈值可以为60CM,第一开门速度可以为每秒20度,相对应的,第二开门速度可以为每秒30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前用户宽度可以通过光流摄像装置获取。如此,在多人模式的场景下,如果当前用户宽度较大(如超过60CM),则可以加快开门速度,从而提高开门效率。当前用户宽度以及开门速度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430b,若用户数量为一个,则调整智能门运行单人模式,不调整目标开门角度。
步骤430c,若用户数量为零,则控制智能门执行关门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数量为零可以表示不存在待进出用户,也就无需保持开门状态,则可以及时执行关门操作,从而提高安全性。关门操作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440,若用户年龄大于预设年龄阈值,则等待第三预设时长后控制智能门执行关门操作。
示例性的,预设年龄阈值可以为60岁,第三预设时长可以为10s。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年龄可以通过监控摄像装置获取。预设年龄阈值、第三预设时长以及用户年龄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基于用户数量控制智能门运行不同的应用模式,并对应调整目标开门角度。并且根据用户数量可以在确定没有需要进出门的用户时及时地执行关门操作,进一步提高了用户进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还可以为年龄较大的用户延缓关门,避免关门过早撞伤用户。
图5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用于控制智能门关门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进一步参考图5,其示出了用于控制智能门关门的方法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500。该用于控制智能门关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10,间隔第一预设时长获取光流信息。
步骤520,基于光流信息判断是否存在待进出用户或障碍物。
示例性的,第一预设时长可以为50ms。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五预设时长作为第一预设时长,间隔第五预设时长获取光流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光流摄像机采集的光流信息,确定待进出用户或障碍物是否存在。第一预设时长以及检测用户或障碍物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510可以在上述流程400的步骤430之后执行,以便在存在待进出用户或障碍物时及时停止关门,避免在关门过程中夹伤用户或撞伤障碍物,提高关门的安全性。
步骤530a,若不存在,则继续控制智能门执行关门操作。
步骤530b,若存在,则停止控制智能门执行关门操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530a-530b之后,还可以再次执行上述步骤510,以便在用户或障碍物挪开时及时地关门,提高关门的舒适性。
步骤540,若检测到第二预设时长后仍存在待进出用户或障碍物,则输出异常提醒信息。
示例性的,第二预设时长可以为20s。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语音、文字显示、发送给终端等方式输出异常提醒信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步骤530b之后,执行步骤540,在长时间检测到障碍物未关门的情况下,可以向用户发出关门存在异常的提醒信息,避免长时间未关门。第二预设时长以及异常提醒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图2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通过在关门过程中检测用户或障碍物,避免关门时夹伤用户或撞伤障碍物。并且在长时间因存在障碍物未关门的情况下发出异常提醒信息,避免长时间未关门,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关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以上描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说明书。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说明书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注意的是,上述有关流程200、300、400、500的描述仅仅是为了示例和说明,而不限定本说明书的适用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本说明书的指导下可以对上述流程进行各种修正和改变。然而,这些修正和改变仍在本说明书的范围之内。例如,在上述步骤420a中,还可以设置多个目标开门角度,每个目标开门角度对应一个用户。相对应的,可以在每个用户进出门时,控制智能门的开门角度达到对应的目标开门角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进出门的舒适性。
图6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装置的模块图。
进一步参考图6,作为对以上一些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装置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装置600包括:获取模块610、计算模块620和控制模块630。
其中,获取模块620用于获取一个或多个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计算模块620可以用于基于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控制模块630可以用于基于目标开门角度控制智能门执行开门操作,直到智能门的当前开门角度达到所述目标开门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获取模块610、计算模块620和控制模块630的具体处理及其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分别参考图2对应实施例中步骤210、步骤220和步骤230的实施例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用户特征信息包括:用户身份信息、用户年龄、当前用户宽度、用户数量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其中,用户身份信息为通过验证的待进出用户的身份信息,当前用户宽度为待进出用户的需求宽度,用户年龄为待进出用户所在的预设年龄范围,用户数量为待进出用户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计算模块620还用于:基于用户身份信息,调取待进出用户预先存储的第一开门角度,基于第一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计算模块620还用于:基于用户年龄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确定待进出用户对应的第二开门角度,基于第二开门角度确定目标开门角度。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计算模块620还用于:基于当前用户宽度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计算第三开门角度,并基于第三开门角度与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第一开门角度的比较结果,调整目标开门角度。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计算模块620还用于:若第三开门角度大于第一开门角度,则确定第三开门角度为目标开门角度。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计算模块620还用于:若用户数量为多个,则确定最大开门角度为目标开门角度,最大开门角度为智能门的开门角度的上限值。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控制模块630还用于:调速模块用于基于当前用户宽度和预设宽度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开门速度。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控制装置600还包括用户检测模块。其中,用户检测模块用于间隔第一预设时长检测是否存在待进出用户。若存在,则维持目标开门角度,若不存在,则执行关门操作。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控制装置600还包括提醒模块。其中,提醒模块用于若检测到第二预设时长后仍存在待进出用户,则输出异常提醒信息。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用户检测模块还用于:若用户年龄大于预设年龄阈值,则等待第三预设时长执行关门操作。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控制装置600还包括距离检测模块。其中,距离检测模块间隔第四预设时长获取防撞距离,防撞距离为门体与运动方向上的物体之间的距离。若防撞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停止执行开门操作或停止执行关门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控制智能门的装置600可以是芯片,组件或模块,用于控制智能门的装置600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获取模块610、计算模块620和控制模块630等均作为程序单元存储在存储器中,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上述程序单元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处理器中可以包含内核,由内核去存储器中调取相应的程序单元。内核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通过调整内核参数来通过根据用户特征信息,为待进出用户提供对应的目标开门角度进行开门。
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包括至少一个存储芯片。
本说明书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装置,可以通过获取模块610获取用户的特征(如上述用户特征信息),利用控制模块630为待进出用户提供对应的目标开门角度,满足不同用户对于进出门的需求,从而实现了用户进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提高。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上各方法实施例描述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该程序运行时实现以上各方法实施例描述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
本说明书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在数据处理设备上执行时,使得数据处理设备实现以上各方法实施例描述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
其中,本说明书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系统、控制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均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是参照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方法、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 (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 (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 (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 (DVD) 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 (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说明书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说明书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说明书实施例可能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征信息,为待进出用户提供对应的目标开门角度的方式,满足不同用户对于进出门的需求,从而提高了用户进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说明书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说明书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说明书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说明书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同时,本说明书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说明书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说明书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此外,除非权利要求中明确说明,本说明书所述处理元素和序列的顺序、数字字母的使用、或其他名称的使用,并非用于限定本说明书流程和方法的顺序。尽管上述披露中通过各种示例讨论了一些目前认为有用的发明实施例,但应当理解的是,该类细节仅起到说明的目的,附加的权利要求并不仅限于披露的实施例,相反,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符合本说明书实施例实质和范围的修正和等价组合。例如,虽然以上所描述的系统组件可以通过硬件设备实现,但是也可以只通过软件的解决方案得以实现,如在现有的服务器或移动设备上安装所描述的系统。
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说明书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发明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说明书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一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了描述成分、属性数量的数字,应当理解的是,此类用于实施例描述的数字,在一些示例中使用了修饰词“大约”、“近似”或“大体上”来修饰。除非另外说明,“大约”、“近似”或“大体上”表明所述数字允许有±20%的变化。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数值参数均为近似值,该近似值根据个别实施例所需特点可以发生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值参数应考虑规定的有效数位并采用一般位数保留的方法。尽管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确认其范围广度的数值域和参数为近似值,在具体实施例中,此类数值的设定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精确。
针对本说明书引用的每个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公开物和其他材料,如文章、书籍、说明书、出版物、文档等,特此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说明书作为参考。与本说明书内容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申请历史文件除外,对本说明书权利要求最广范围有限制的文件(当前或之后附加于本说明书中的)也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说明书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说明书所述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说明书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为准。
最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原则。其他的变形也可能属于本说明书的范围。因此,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替代配置可视为与本说明书的教导一致。相应地,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不仅限于本说明书明确介绍和描述的实施例。

Claims (17)

1.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一个或多个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
基于所述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
基于所述目标开门角度控制智能门执行开门操作,直到智能门的当前开门角度达到所述目标开门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特征信息包括:
用户身份信息、用户年龄、当前用户宽度、用户数量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其中,所述用户身份信息为通过验证的待进出用户的身份信息,所述当前用户宽度为所述待进出用户的需求宽度,所述用户年龄为所述待进出用户所在的预设年龄范围,所述用户数量为所述待进出用户的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包括:
基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调取所述待进出用户预先存储的第一开门角度,基于所述第一开门角度确定所述目标开门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包括:
基于所述用户年龄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进出用户对应的第二开门角度,基于所述第二开门角度确定所述目标开门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开门角度确定所述目标开门角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当前用户宽度与开门角度的对应关系,计算第三开门角度;
基于所述第三开门角度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第一开门角度的比较结果,调整目标开门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三开门角度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第一开门角度的比较结果,调整目标开门角度,包括:
若所述第三开门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开门角度,则确定所述第三开门角度为目标开门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包括:
若所述用户数量为多个,则确定最大开门角度为目标开门角度,所述最大开门角度为智能门的开门角度的上限值。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所述当前用户宽度和预设宽度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开门速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开门角度执行开门操作,直到当前开门角度达到所述目标开门角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间隔第一预设时长检测是否存在待进出用户;
若存在,则维持所述目标开门角度,若不存在,则执行关门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维持所述目标开门角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检测到第二预设时长后仍存在待进出用户,则输出异常提醒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关门操作,包括:
若所述用户年龄大于预设年龄阈值,则等待第三预设时长执行关门操作。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间隔第四预设时长获取防撞距离,所述防撞距离为门体与运动方向上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若所述防撞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停止执行开门操作或停止执行关门操作。
13.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和特征信息获取设备,所述处理设备与所述特征信息获取设备连接,所述特征信息获取设备用于获取一个或多个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
所述处理设备与所述控制设备连接,所述控制设备用于控制门开启或闭合,所述处理设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以使所述控制设备控制门体的当前开门角度达到所述目标开门角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信息获取设备包括:身份认证模块、光流摄像装置、监控摄像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其中,身份认证模块用于验证所述待进出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获取对应的用户身份信息,所述光流摄像装置用于获取当前用户宽度和用户数量,所述监控摄像装置用于获取用户年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超声波传感器,所述超声波传感器设置在门体开启的外侧,所述超声波传感器与所述处理设备连接,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用于获取防撞距离,所述防撞距离为门与运动方向上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16.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一个或多个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
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待进出用户的用户特征信息,确定目标开门角度;
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开门角度控制智能门执行开门操作,直到当前智能门的开门角度达到所述目标开门角度。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指令后,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
CN202111495984.1A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Withdrawn CN1139478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95984.1A CN113947834A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95984.1A CN113947834A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47834A true CN113947834A (zh) 2022-01-18

Family

ID=79339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95984.1A Withdrawn CN113947834A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4783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41766B2 (en) Garage security and convenience features
US20200320837A1 (en) Parcel theft deterrence for audio/video recording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20180091730A1 (en) Security devices configured for capturing recognizable facial images
US894148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anomaly detection
JP2006236183A (ja) 入退場管理システム
US10878675B2 (en) Parcel theft deterrence for wireless audio/video recording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11688220B2 (en) Multiple-factor recognition and validation for security systems
US20180114420A1 (en) Parcel Delivery Assistance and Parcel Theft Deterrence for Audio/Video Recording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961351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apid human detection with pet immunity
US11704952B2 (en) Adaptive gateline motor control
US11921831B2 (en) Enrollment system with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confirmation
CN113284274A (zh) 一种尾随识别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844176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564258B2 (en) Advanced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for security and safety systems
CN113947834A (zh) 一种用于控制智能门的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US20220084343A1 (en) Multifunction smart door lock
US2022030985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access control with hand sanitation
US12039820B2 (en) Multiple-factor recognition and validation for security systems
KR102658852B1 (ko) 안면 인식 기반 출입 관리 시스템
Saxena et al. Robust Home Alone Security System Using PIR Sensor and Face Recognition
US11983963B2 (en) Anti-spoofing visual authentication
Rathod et al. Auto secure: A Device with Emotion Detection Enabled Automation and Telegram App for Home Safety
CN114332779A (zh) 一种对目标物进行监控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JP2021143514A (ja) 機械式駐車装置
Arockiasamy et al. Internet of Things-Based Toddler Security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