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46213A - 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46213A
CN113946213A CN202111210417.7A CN202111210417A CN113946213A CN 113946213 A CN113946213 A CN 113946213A CN 202111210417 A CN202111210417 A CN 202111210417A CN 113946213 A CN113946213 A CN 1139462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offset
target
visual parameter
determ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104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台正
汤仕兵
王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aodou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aodou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aodou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aodou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1041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462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46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462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G06F3/013Eye tracking input arrang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5/00Exercisers for the eyes
    • A61H5/005Exercisers for training the stereoscopic view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15Interaction with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or interaction object displayed as three-dimensional, e.g. changing the user viewpoint with respect to the environment or obje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5/00Devices f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5/02Head
    • A61H2205/022Face
    • A61H2205/024Ey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可以计算用户的视觉融合交叉角。该方法包括:通过显示装置展示3D测试图像,所述3D测试图像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融合后得到的3D图像;确定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所述偏移为将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至少一个图像向远离另一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确定目标用户的瞳距、所述目标用户的瞳孔与所述显示装置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所述目标偏移量、所述目标用户的瞳距以及所述垂直距离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

Description

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视觉训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装 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视觉训练是一种眼睛和大脑的训练方式,重新训练大脑和眼睛之间的关系, 如做眼睛运动一样,这是以持续性训练大脑视觉神经认知系统的刺激与训练, 增加眼睛运动、聚焦、固视能力以及双眼的合作能力,视觉处理能力和治疗弱 视等视觉功能。
双眼融合现象是视觉现象,两眼观察容易物体时,在各自视网膜形成该物 象的物体,然后分别经两侧视神经传到皮层视中枢同一区域,而融合成完整、 单一物象的知觉经验。一般而言,当两个视野上具有相近或相关的图形、明度 或颜色的物象时,容易发生双眼视象融合,否则为双眼竞争。在整个过程中往 往是两者交替出现。双眼视觉是指用两眼同时观察物体的视觉。尽管两眼分别 形成视网膜象,但正常的双眼视觉能把两视象融合为单一知觉对象。若两眼观 察的是平面物体,两个视网膜象均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若两眼观察的是 立体物体,两眼视网膜象不完全对称,形成双眼视差,产生立体知觉。
在通过3D显示的视频对用户进行视觉训练时,融合成3D图像的左图像和 右图像分别由左眼观察和由右眼观察,该左图像和该右图像在视网膜所成的虚 像分别经由两侧视神经传到皮层视中枢同一区域,进而融合成完整、单一物象 的知觉经验。由于左图像与右图像不完全相同,两眼视网膜象不完全对称,形 成双眼视差,产生立体知觉。
在通过对视觉训练的视频所对应的3D视频进行训练时,使得用户会长时间 的将视线聚焦在3D视频中,进而增加用户的疲劳度,降低用户的视觉训练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可以计算用户的视觉融合交叉角,进而在进行视觉训练时,可以对用户选择的 训练视频中的每一帧画面进行调整,可以保证用户的双目在通过观看训练视频 所对应的3D视频进行视觉训练时,用户的双眼始终是处于放松状态下,可以降 低视觉训练过程中用户的眼睛疲劳度,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包括:
通过显示装置展示3D测试图像,所述3D测试图像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融合后得到的3D图像;
确定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所述偏移为 将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至少一个图像向远离另一图像的方向进行偏 移;
确定目标用户的瞳距、所述目标用户的瞳孔与所述显示装置之间的垂直距 离;
根据所述目标偏移量、所述目标用户的瞳距以及所述垂直距离确定所述目 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确定移动后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 目标偏移量包括:
步骤A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A2、确定所述第二图像向第一目标方向偏移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与 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一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图 像的方向;
步骤A3、记录偏移后的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一图像在消隐后呈现时所述 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视觉参数;
步骤A4、若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 一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A5、若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 行步骤A2至步骤A4直至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A6、将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 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确定移动后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 目标偏移量包括:
步骤B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二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B2、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向第二目标方向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 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图 像的方向;;
步骤B3、记录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在消隐后呈现时所述目标用户 所对应的第二视觉参数;
步骤B4、若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 二距离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B5、若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 行步骤B2至步骤B4直至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B6、将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 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确定移动后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 目标偏移量包括:
步骤C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三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C2、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向第三目标方向偏移后和所述第二图像向第四 目标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三偏移量,所 述第三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二图像的方向,所述第四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 一图像的方向;
步骤C3、记录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消隐后呈现时所述目标 用户所对应的第三视觉参数;
步骤C4、若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 三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C5、若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 行步骤C2至步骤C4直至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C6、将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 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偏移量、所述目标用户的瞳距以及 所述垂直距离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
Figure BDA0003308729230000041
其中,θ为所述视觉融合交叉角,PD为所述用户的瞳距,L为所述目标 偏移量,d2为所述垂直距离。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显示单元,用于通过显示装置展示3D测试图像,所述3D测试图像为第一 图像和第二图像融合后得到的3D图像;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 偏移量,所述偏移为将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至少一个图像向远离另 一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目标用户的瞳距、所述目标用户的瞳孔与所述显 示装置之间的垂直距离;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偏移量、所述目标用户的瞳距以及所述 垂直距离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步骤A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A2、确定所述第二图像向第一目标方向偏移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与 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一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图 像的方向;
步骤A3、记录偏移后的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一图像在消隐后呈现时所述 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视觉参数;
步骤A4、若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 一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A5、若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 行步骤A2至步骤A4直至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A6、将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 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还具体用于:
步骤B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二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B2、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向第二目标方向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 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图 像的方向;;
步骤B3、记录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在消隐后呈现时所述目标用户 所对应的第二视觉参数;
步骤B4、若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 二距离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B5、若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 行步骤B2至步骤B4直至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B6、将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 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还具体用于:
步骤C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三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C2、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向第三目标方向偏移后和所述第二图像向第四 目标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三偏移量,所 述第三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二图像的方向,所述第四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 一图像的方向;
步骤C3、记录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消隐后呈现时所述目标 用户所对应的第三视觉参数;
步骤C4、若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 三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C5、若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 行步骤C2至步骤C4直至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C6、将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 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
Figure BDA0003308729230000051
其中,θ为所述视觉融合交叉角,PD为所述用户的瞳距,L为所述目标 偏移量,d2为所述垂直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的处 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 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代码来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视觉融合交叉角的 确定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包括指令,当其在 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 方法的步骤。
相对于相关技术,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显示装置展示3D测试图像, 确定偏移后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并确定目标用户的瞳 距、目标用户的瞳孔与显示装置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目标偏移量、目标用户 的瞳距以及垂直距离确定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这样在对用户进 行视觉训练时,可以通过该视觉融合交叉角对用户选择的训练视频中的每一帧 画面进行调整,由此可以保证用户的双目在通过观看训练视频所对应的3D视频 进行视觉训练时,用户的双眼始终是处于放松状态下,可以降低视觉训练过程 中用户的眼睛疲劳度,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 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的另一实施例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的另一实施例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虚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 全部的实施例。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 “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 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 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 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 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 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 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结合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的 一个实施例示意图,包括:
101、通过显示装置展示3D测试图像。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确定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时,可以 首先获取3D测试图像,并通过显示装置展示3D测试图像,该3D测试图像为 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融合后得到的3D图像。其中,该视觉融合交叉角指的是目 标用户在放松状态下双眼的融合交叉角,也即目标用户的左眼视线与右眼视线 朝向显示装置中显示的同一物体所形成的两条视线之间的夹角。下面结合图2 进行说明,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 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其中,201为目标用户的双眼,202为显示装置,203为 显示于显示装置上的3D测试图像,该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即为目 标用户的左眼视线与右眼视线朝向3D测试图像203所形成的夹角,也即图2中 的θ。
102、确定偏移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通过显示装置展示3D测试图像之后,可以确定将 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至少一个图像向远离另一个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以确 定偏移后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下面对目标偏移量的确定方 式进行详细说明:
一、将第二图像向远离第一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以确定目标偏移量。
终端设备确定移动后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包括:
步骤A1、确定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A2、确定第二图像向第一目标方向偏移后第二图像的中心与第一图像 的中心之间的第一偏移量,第一目标方向为远离第一图像的方向;
步骤A3、记录第二图像在消隐后呈现时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视觉参数;
步骤A4、若第一视觉参数与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第一偏移量确定 为目标偏移量;
步骤A5、若第一视觉参数与第一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行步骤 A2至步骤A4直至第一视觉参数与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A6、将第一视觉参数与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第一图像的中心与 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目标偏移量。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首先确定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初始视觉参数, 该第一初始视觉参数为目标用户在放松状态下左眼的初始视觉参数和右眼的初 始视觉参数(例如可以通过眼动仪进行获取,当然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进 行获取,具体不做限定),该左眼的初始视觉参数为(xL0,yL0,rL0),右眼的初始 视觉参数为(xR0,yR0,rR0),其中,x为瞳孔的水平坐标,y为瞳孔垂直坐标,r 为瞳孔半径。此处以第一图像为左眼所对应的图像,第二图像为右眼所对应的 图像为例进行说明。
将第二图像向远离第一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并记录第二图像向远离第一 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后第二图像的中心与第一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一偏移量, 将第二图像和第一图像先进行消隐,之后再进行呈现,并记录呈现后目标用户 所对应的第一视觉参数(xL1,yL1,rL1)和(xR1,yR1,rR1),并判断该第一初始视觉参 数与第一视觉参数是否匹配,若是,则将第一偏移量确定为目标偏移量,若否, 则将第二图像在第一偏移量的基础上继续向远离第一图像的方向偏移(每次偏 移的距离可以为预先设定的距离),并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在第二图像和 第一图像消隐后再次呈现时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视觉参数与第一初始视觉参 数匹配为止,此时第二图像的中心与第一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即为目标偏 移量。
下面结合图3对确定目标偏移量的方式进行说明,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 供的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其中,301为第一图像, 302为第二图像,将第二图像302向远离第一图像301的方向偏移(如图3中的 箭头303所指示的方向),偏移的距离为预先设定的距离,之后记录第二图像 302的中心302A与第一图像301的中心301A之间的偏移量,同时将第二图像 302和第一图像301进行消隐,之后再呈现,并记录再次呈现时目标用户所对应 的第一视觉参数,同时将第一视觉参数与目标用户在放松状态下的第一初始视 觉参数是否匹配,若是,则将该偏移后第二图像302的中心302A与第一图像 301的中心301A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目标偏移量,若否,则在偏移后的基础上 再次将第二图像302向远离第一图像301的方向进行偏移,偏移的距离同样为 预先设定的距离(也即每次偏移都是根据预先设定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 不同),并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在第二图像302和第一图像301消隐后再 次呈现时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视觉参数与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此时 第二图像302的中心302A与第一图像301的中心301A之间的偏移量即为目标 偏移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将第二图像302和第一图像301进行消隐之后,目 标用户的双目自然而然的会调整为放松状态,而再次呈现之后,目标用户在观 看第一图像301和第二图像形成的3D图像时,又会重新聚焦至3D图像上,如 果将第一图像301的中心301A与第二图像302的中心302A之间的偏移量进行 调整,使得调整后的第一图像301和偏移后的第二图像302形成的3D图像,不 论是消隐还是呈现,用户的双目都是处于放松状态下,那么通过该种方式对用 户选择的待进行视觉训练的视频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视频转换为3D视频, 由此可以降低用户的视觉训练过程中的疲劳度,提升用户体验。
二、将第一图像向远离第二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以确定目标偏移量
终端设备确定移动后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包括:
步骤B1、确定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二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B2、确定第一图像向第二目标方向偏移后第一图像的中心与第二图像 的中心之间的第二偏移量,第二目标方向为远离第一图像的方向;;
步骤B3、记录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在消隐后呈现时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二 视觉参数;
步骤B4、若所第二视觉参数与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第二距离确定 为目标偏移量;
步骤B5、若第二视觉参数与第二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行步骤B2 至步骤B4直至第二视觉参数与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B6、将第二视觉参数与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第一图像的中心与 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目标偏移量。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首先确定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二初始视觉参数, 该第二初始视觉参数为目标用户在放松状态下左眼的初始视觉参数和右眼的初 始视觉参数(例如可以通过眼动仪进行获取,当然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进 行获取,具体不做限定),该左眼的初始视觉参数为(xL0,yL0,rL0),右眼的初始 视觉参数为(xR0,yR0,rR0),其中,x为瞳孔的水平坐标,y为瞳孔垂直坐标,r 为瞳孔半径。此处以第一图像为左眼所对应的图像,第二图像为右眼所对应的 图像为例进行说明。
将第一图像向远离第二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并记录第一图像向远离第二 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后第二图像的中心与第一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二偏移量, 将第二图像和第一图像先进行消隐,之后再进行呈现,并记录呈现后目标用户 所对应的第二视觉参数(xL2,yL2,rL2)和(xR2,yR2,rR2),并判断该第二初始视觉参 数与第二视觉参数是否匹配,若是,则将第二偏移量确定为目标偏移量,若否, 则将第一图像在第二偏移量的基础上继续向远离第二图像的方向偏移(每次偏 移的距离可以为预先设定的距离),并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在第二图像和 第一图像消隐后再次呈现时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视觉参数与第一初始视觉参 数匹配为止,此时第二图像的中心与第一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即为目标偏 移量。
三、同时移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使得第一图像的中心和第二图像的中 心之间的偏移量增加,以确定目标偏移量。
终端设备确定移动后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包括:
步骤C1、确定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三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C2、确定第一图像向第三目标方向偏移后和第二图像向第四目标偏移 后所第一图像的中心与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三偏移量,第三目标方向为远 离第二图像的方向,第四目标方向为远离第一图像的方向;
步骤C3、记录偏移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消隐后呈现时目标用户所对应的 第三视觉参数;
步骤C4、若第三视觉参数与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第三偏移量确定 为目标偏移量;
步骤C5、若第三视觉参数与第三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行步骤C2 至步骤C4直至第三视觉参数与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C6、将第三视觉参数与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第一图像的中心与 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目标偏移量。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首先确定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三初始视觉参数, 该第三初始视觉参数为目标用户在放松状态下左眼的初始视觉参数和右眼的初 始视觉参数(例如可以通过眼动仪进行获取,当然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进 行获取,具体不做限定),该左眼的初始视觉参数为(xL0,yL0,rL0),右眼的初始 视觉参数为(xR0,yR0,rR0),其中,x为瞳孔的水平坐标,y为瞳孔垂直坐标,r 为瞳孔半径。此处以第一图像为左眼所对应的图像,第二图像为右眼所对应的 图像为例进行说明。
将第一图像向远离第二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同时将第二图像向远离第一 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并确定偏移后第二图像的中心与第一图像的中心之间的 第三偏移量,将第二图像和第一图像进行消隐,之后再进行呈现,并记录呈现 后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三视觉参数(xL3,yL3,rL3)和(xR3,yR3,rR3),并判断该第三 初始视觉参数与第三视觉参数是否匹配,若是,则将第三偏移量确定为目标偏 移量,若否,则将第一图像向远离第二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同时将第二图像 向远离第一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偏移的距离可以为预先设定的距离,可以每 次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不限定),并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在第二图像和第一图像消隐后再次呈现时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视觉参数与第一初始视觉 参数匹配为止,此时第二图像的中心与第一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即为目标 偏移量。
103、确定目标用户的瞳距、目标用户的瞳孔与显示装置之间的垂直距离。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目标用户的瞳距、目标用户的瞳孔与显示 装置之间的垂直距离,此处具体不限定确定目标用户的瞳距、目标用户的瞳孔 与显示装置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方式,只要能确定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步骤101至步骤102可以确定目标偏移量,通过步骤 103可以确定目标用户的瞳距、目标用户的瞳孔与显示装置之间的垂直距离,然 而步骤101至步骤102与步骤103之间并没有先后执行顺序的限制,可以先执 行步骤101至步骤102,也可以先执行步骤103,或者同时执行,具体不做限定。
104、根据目标偏移量、目标用户的瞳距以及垂直距离确定目标用户所对应 的视觉融合交叉角。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确定目标偏移量、目标用户的瞳距以及垂直距离 之后,可以根据目标偏移量、目标用户的瞳距以及垂直距离确定目标用户所对 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具体的,可以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 融合交叉角:
Figure BDA0003308729230000121
其中,θ为视觉融合交叉角,PD为用户的瞳距,L为目标偏移量,d2为 垂直距离。
下面结合图2对视觉融合交叉角的计算方式进行说明,请参阅图2,图2中, d1为3D测试图像与目标用户的瞳孔之间的距离,P1为目标用户的左眼在观看 显示装置202中显示的3D测试图像203时与显示屏幕202的交叉点,P2为目 标用户的右眼在观看显示装置202中显示的3D测试图像203时与显示屏幕202 的交叉点,也即目标偏移量L=|P1P2|,同时也可以得出如下等式:
Figure BDA0003308729230000122
继续参阅图2,由于目标用户的瞳距远远小于目标用户的瞳孔与3D测试图 像之间的距离,因此目标用户的瞳距、目标用户的双眼视线以及3D测试图像之 间形成了一个近似的直角三角形,由此可以得出
Figure BDA0003308729230000123
将上述等式带入 其中,进行变形,即可以得到目标用户的视觉融合交叉角:
Figure BDA0003308729230000124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在确定目标用户的视觉融合交叉角之后,可以在 对用户进行视觉训练时,基于该视觉融合交叉角对待播放的视频进行调整,并 将调整后的待播放的视频进行3D显示,也即对待播放的视频中的每一帧画面分 别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每一帧画面融合成3D图像,以实现3D显示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显示装置展示3D测试 图像,确定偏移后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并确定目标用 户的瞳距、目标用户的瞳孔与显示装置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目标偏移量、目 标用户的瞳距以及垂直距离确定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这样在对 用户进行视觉训练时,可以通过该视觉融合交叉角对用户选择的训练视频中的 每一帧画面进行调整,由此可以保证用户的双目在通过观看训练视频所对应的 3D视频进行视觉训练时,用户的双眼始终是处于放松状态下,可以降低视觉训 练过程中用户的眼睛疲劳度,提升用户体验。
上面从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下面 从终端设备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虚拟结构示意图,所述 终端设备400包括:
显示单元401,用于通过显示装置展示3D测试图像,所述3D测试图像为 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融合后得到的3D图像;
第一确定单元402,用于确定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 标偏移量,所述偏移为将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至少一个图像向远离 另一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
第二确定单元403,用于确定目标用户的瞳距、所述目标用户的瞳孔与所述 显示装置之间的垂直距离;
第三确定单元404,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偏移量、所述目标用户的瞳距以及所 述垂直距离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402具体用于:
步骤A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A2、确定所述第二图像向第一目标方向偏移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与 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一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图 像的方向;
步骤A3、记录偏移后的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一图像在消隐后呈现时所述 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视觉参数;
步骤A4、若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 一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A5、若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 行步骤A2至步骤A4直至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A6、将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 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402还具体用于:
步骤B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二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B2、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向第二目标方向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 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图 像的方向;;
步骤B3、记录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在消隐后呈现时所述目标用户 所对应的第二视觉参数;
步骤B4、若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 二距离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B5、若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 行步骤B2至步骤B4直至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B6、将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 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402还具体用于:
步骤C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三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C2、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向第三目标方向偏移后和所述第二图像向第四 目标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三偏移量,所 述第三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二图像的方向,所述第四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 一图像的方向;
步骤C3、记录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消隐后呈现时所述目标 用户所对应的第三视觉参数;
步骤C4、若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 三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C5、若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 行步骤C2至步骤C4直至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C6、将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 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确定单元404具体用于:
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
Figure BDA0003308729230000151
其中,θ为所述视觉融合交叉角,PD为所述用户的瞳距,L为所述目标 偏移量,d2为所述垂直距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显示装置展示3D测试 图像,确定偏移后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并确定目标用 户的瞳距、目标用户的瞳孔与显示装置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目标偏移量、目 标用户的瞳距以及垂直距离确定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这样在对 用户进行视觉训练时,可以通过该视觉融合交叉角对用户选择的训练视频中的 每一帧画面进行调整,由此可以保证用户的双目在通过观看训练视频所对应的 3D视频进行视觉训练时,用户的双眼始终是处于放松状态下,可以降低视觉训 练过程中用户的眼睛疲劳度,提升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虚拟结构示意图,所述 终端设备500包括:
接下来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请参阅图5所示,终端 设备500包括:
接收器501、发射器502、处理器503和存储器504(其中终端设备500中的 处理器503的数量可以一个或多个,图5中以一个处理器为例)。在本申请的一 些实施例中,接收器501、发射器502、处理器503和存储器504可通过总线或 其它方式连接,其中,图5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504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503提供 指令和数据。存储器504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NVRAM。存储器504存储有操 作系统和操作指令、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它们的子集,或者它们的 扩展集,其中,操作指令可包括各种操作指令,用于实现各种操作。操作系统 可包括各种系统程序,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
处理器503控制终端设备的操作,处理器503还可以称为CPU。具体的应 用中,终端设备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除包括数 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 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称为总线系统。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503中,或者由处理器503 实现。处理器503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 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503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 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503可以是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 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 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 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 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 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 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 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504,处理器503读取存储器 504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503用于执行上述由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计算机执行指令,计算机 执行指令能够使服务器执行上述实施例描述的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其 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 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 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 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 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 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 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 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 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 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 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 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 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应理解,本申请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 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 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 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中的处理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具体可 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调整,此处仅仅是示例性说明,并不作限定。本申请实施 例中的存储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 调整,此处仅仅是示例性说明,并不作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或处理单元)与存储器时,本 申请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与存储器集成在一起的,也可以是处理器与存储器通过 接口连接,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调整,并不作限定。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 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 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 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 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 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 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 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 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 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 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 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 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 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 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 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 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 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 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 者其他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图1所述的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 骤。
应理解,本申请中提及的存储介质或存储器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 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 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 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PROM,EEPROM)或闪 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 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 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 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SDRAM,ESDRAM)、 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 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 存储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 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 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 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 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显示装置展示3D测试图像,所述3D测试图像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融合后得到的3D图像;
确定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所述偏移为将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至少一个图像向远离另一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
确定目标用户的瞳距、所述目标用户的瞳孔与所述显示装置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所述目标偏移量、所述目标用户的瞳距以及所述垂直距离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移动后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包括:
步骤A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A2、确定所述第二图像向第一目标方向偏移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一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图像的方向;
步骤A3、记录偏移后的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一图像在消隐后呈现时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视觉参数;
步骤A4、若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一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A5、若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行步骤A2至步骤A4直至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A6、将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移动后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包括:
步骤B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二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B2、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向第二目标方向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图像的方向;;
步骤B3、记录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在消隐后呈现时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二视觉参数;
步骤B4、若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二距离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B5、若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行步骤B2至步骤B4直至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B6、将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移动后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包括:
步骤C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三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C2、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向第三目标方向偏移后和所述第二图像向第四目标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三偏移量,所述第三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二图像的方向,所述第四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图像的方向;
步骤C3、记录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消隐后呈现时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三视觉参数;
步骤C4、若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三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C5、若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行步骤C2至步骤C4直至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C6、将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偏移量、所述目标用户的瞳距以及所述垂直距离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
Figure FDA0003308729220000021
其中,θ为所述视觉融合交叉角,PD为所述用户的瞳距,L为所述目标偏移量,d2为所述垂直距离。
6.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单元,用于通过显示装置展示3D测试图像,所述3D测试图像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融合后得到的3D图像;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目标偏移量,所述偏移为将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至少一个图像向远离另一图像的方向进行偏移;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目标用户的瞳距、所述目标用户的瞳孔与所述显示装置之间的垂直距离;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偏移量、所述目标用户的瞳距以及所述垂直距离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视觉融合交叉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步骤A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A2、确定所述第二图像向第一目标方向偏移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一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图像的方向;
步骤A3、记录偏移后的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一图像在消隐后呈现时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一视觉参数;
步骤A4、若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一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A5、若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行步骤A2至步骤A4直至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A6、将所述第一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一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还具体用于:
步骤B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二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B2、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向第二目标方向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二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图像的方向;;
步骤B3、记录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在消隐后呈现时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二视觉参数;
步骤B4、若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二距离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B5、若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行步骤B2至步骤B4直至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B6、将所述第二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二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还具体用于:
步骤C1、确定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三初始视觉参数;
步骤C2、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向第三目标方向偏移后和所述第二图像向第四目标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第三偏移量,所述第三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二图像的方向,所述第四目标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图像的方向;
步骤C3、记录偏移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消隐后呈现时所述目标用户所对应的第三视觉参数;
步骤C4、若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则将所述第三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步骤C5、若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不匹配,则重复执行步骤C2至步骤C4直至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为止;
步骤C6、将所述第三视觉参数与所述第三初始视觉参数匹配时,所述第一图像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像的中心之间的偏移量确定为所述目标偏移量。
1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
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
CN202111210417.7A 2021-10-18 2021-10-18 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39462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0417.7A CN113946213A (zh) 2021-10-18 2021-10-18 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0417.7A CN113946213A (zh) 2021-10-18 2021-10-18 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46213A true CN113946213A (zh) 2022-01-18

Family

ID=79330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10417.7A Pending CN113946213A (zh) 2021-10-18 2021-10-18 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4621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nks et al. 3D Displays
Johnson et al. Dynamic lens and monovision 3D displays to improve viewer comfort
US10241329B2 (en) Varifocal aberration compensation for near-eye displays
Duchowski et al. Reducing visual discomfort of 3D stereoscopic displays with gaze-contingent depth-of-field
Urvoy et al. How visual fatigue and discomfort impact 3D-TV quality of experienc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echnological, psycho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Shibata et al. Visual discomfort with stereo displays: effects of viewing distance and direction of vergence-accommodation conflict
US9629539B2 (en) Eyeglasses-wearing simulation method, program, device, eyeglass lens-ordering system and eyeglass lens manufacturing method
WO2014030403A1 (ja) 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及び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
CN108259883B (zh) 图像处理方法、头戴式显示器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01710A (zh) 媒体文件的处理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EP3001681B1 (en) Device,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3d rendering
CN107744451B (zh) 一种双眼视功能的训练装置
CN109901290B (zh) 注视区域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US20180165887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for executing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on a computer
Mizushina et al. Super multi‐view 3D displays reduce conflict between accommodative and vergence responses
JP2011205195A (ja) 画像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画像処理方法、椅子および観賞システム
JP2023515205A (ja) 表示方法、装置、端末機器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20190204597A1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virtual reality device
KR101818839B1 (ko) 스테레오 삼차원 영상 콘텐츠 디스플레이 제작 및 재생 방법
CN106708249B (zh) 交互方法、交互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10433062A (zh) 一种基于动态视频影像的视功能训练系统
Moreau Visual immersion issues in Virtual Reality: a survey
US10255676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imulating the effects of vision defects
JP2016152023A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13946213A (zh) 视觉融合交叉角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11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