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8782A - 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及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和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及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和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8782A
CN113938782A CN202111164448.3A CN202111164448A CN113938782A CN 113938782 A CN113938782 A CN 113938782A CN 202111164448 A CN202111164448 A CN 202111164448A CN 113938782 A CN113938782 A CN 1139387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microphone
ear
ear stat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644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38782B (zh
Inventor
王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6444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387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38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87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387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87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91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R1/1008 - H04R1/1083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9/00Monitoring arrangements; 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Abstract

一种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及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和耳机,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包括:在检测到耳机放入耳道后,控制耳机的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开启并拾取同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噪音信号;对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并基于相关性计算的结果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其中,耳机的入耳状态包括全入耳状态和半入耳状态,全入耳状态对应于佩戴耳帽的入耳场景,半入耳状态对应于未佩戴耳帽的入耳场景。本申请的方案能够便利地实现耳机入耳状态的自动识别,此外,还能根据判断出的入耳状态自适应调节耳机模式,从而达到最优的听觉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及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和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及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和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产品的舒适性、宜人性需求予以更多的关注。目前,耳机主要包括全入耳式耳机和半入耳式耳机,这两类耳机各有优缺点。
其中,全入耳式耳机得益于耳道密闭形成的压力场,优点在于低频优秀且被动降噪效果好;缺点是长时间佩戴耳道压力过大,容易听觉疲劳。半入耳式耳机优点是佩戴舒适,长时佩戴不会疲劳,且可以感知环境;缺点是被动降噪差,在嘈杂环境中需要调大音量才能听清,低频表现不如全入耳式耳机。
目前,缺乏能够在一个耳机上兼容上述两种耳机的优点的耳机实现方案。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检测到耳机放入耳道后,控制所述耳机的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开启并拾取同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噪音信号;对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在所述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并基于所述相关性计算的结果确定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其中,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包括全入耳状态和半入耳状态,所述全入耳状态对应于佩戴耳帽的入耳场景,所述半入耳状态对应于未佩戴耳帽的入耳场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在所述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并基于所述相关性计算的结果确定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包括:将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在所述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分别进行分帧处理,得到具有相同数量信号帧的第一信号集合和第二信号集合;将所述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得到相关系数;基于所述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的所述相关系数确定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的所述相关系数确定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包括:对所述相关系数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帧进行计数,得到计数值;计算所述计数值与所述第一信号集合包括的信号帧数的比值;当所述比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半入耳状态,否则,确定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全入耳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的取值范围为0.5到1,所述第二预设阈值的取值范围为0.5到1。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麦克风为反馈麦克风,所述第二麦克风为前馈麦克风或者通话麦克风。
根据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识别耳机的入耳状态;当识别到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全入耳状态时,控制耳机基于第一均衡器模式和第一主动降噪模式工作;当识别到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半入耳状态时,控制耳机基于第二均衡器模式和第二主动降噪模式工作;其中,所述第一均衡器模式和所述第二均衡器模式对应的均衡器的设置参数不同,所述第一主动降噪模式和所述第二主动降噪模式对应的主动降噪参数不同;并且其中,所述识别耳机的入耳状态是上述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执行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均衡器模式用于减小中频增益,所述第二均衡器模式用于增大低频增益。
根据本申请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耳机,所述耳机包括壳体、扬声器、主控芯片、至少一个第一麦克风、至少一个第二麦克风和耳帽,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扬声器位于所述前壳中,所述第一麦克风位于所述扬声器与所述前壳形成的前腔之中,所述第二麦克风位于所述后壳中,所述耳帽可拆卸地套在所述壳体的靠近耳道的一端上;所述主控芯片用于控制所述耳机的运行,并用于执行上述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或执行上述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麦克风为反馈麦克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麦克风为前馈麦克风或通话麦克风。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壳上包括收音孔,所述第二麦克风贴在所述收音孔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和耳机根据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来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能够便利地实现耳机入耳状态的自动识别,此外,还能根据判断出的入耳状态自适应调节耳机模式,从而达到最优的听觉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示出耳机全入耳状态与半入耳状态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明显,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得到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综合全入耳和半入耳的耳机实现方案,其设定通过耳帽来进行状态切换,即:用户可自行选择是否佩戴耳帽,当佩戴耳帽时,认为是全入耳状态;当不佩戴耳帽时,认为是半入耳状态。图1示出了耳机全入耳状态与半入耳状态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左侧为佩戴耳帽的场景,即全入耳状态;右侧为未佩戴耳帽的场景,即半入耳状态。
全入耳状态和半入耳状态的最优听音体验调音方案是不同的,对应的均衡器(EQ)不同,同时对应的主动降噪参数(ANC)不同,用户如果在APP手动调整则显得麻烦,因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来自动判断入耳状态,并根据判断出的入耳状态自适应调节耳机模式,从而达到最优的听觉体验,方便使用。下面分别结合图2和图3来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和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2所示,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20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在步骤S210,在检测到耳机放入耳道后,控制耳机的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开启并拾取同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噪音信号。
在步骤S220,对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并基于相关性计算的结果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其中,耳机的入耳状态包括全入耳状态和半入耳状态,全入耳状态对应于佩戴耳帽的入耳场景,半入耳状态对应于未佩戴耳帽的入耳场景。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用户选择佩戴耳帽与否来提供两种耳机佩戴方式,从而实现两种入耳状态——全入耳状态和半入耳状态,并且提供对两种入耳状态的自动识别算法,以用于根据判断出的入耳状态自适应调节耳机模式而达到最优的听觉体验。其中,通过入耳检测模块来检测耳机是否放入耳道内,当检测到耳机放入耳道内后,通过控制耳机的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各自拾取环境噪音信号,并根据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来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容易理解,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越高,表明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所处环境差异越小,即耳机并没有太深入耳道,此时应当为半入耳状态;反之,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越低,表明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所处环境差异越大,即耳机较为深入耳道,此时应当为全入耳状态。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根据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来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能够便利地实现耳机入耳状态的自动识别,以便用于根据判断出的入耳状态自适应调节耳机模式,从而达到最优的听觉体验。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步骤S220中对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并基于相关性计算的结果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可以包括:将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分别进行分帧处理,得到具有相同数量信号帧的第一信号集合和第二信号集合;将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得到相关系数;基于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的相关系数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分别进行分帧处理,使得二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计算能够分帧进行,有利于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其中,可以以预设帧长来做分帧处理,示例性地,该预设帧长可以为5毫秒(ms)到50毫秒(ms)。优选地,该预设帧长可以为10ms到30ms。
分帧处理后,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可分别得到两个信号集合,为了彼此区分,第一麦克风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经分帧处理后得到的信号集合称为第一信号集合,第二麦克风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经分帧处理后得到的信号集合称为第二信号集合。由于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是在同一段时间内拾取环境噪音信号,且分帧处理是采用相同的预设帧长,因此两个信号集合中包括相同数量的信号帧,且每一帧都是彼此对应的,即第一信号集合中的第一帧与第二信号集合中的第一帧对应(即第二信号集合中的第一帧是第一信号集合中的第一帧的对应帧),第一信号集合中的第二帧与第二信号集合中的第二帧对应(即第二信号集合中的第二帧是第一信号集合中的第二帧的对应帧),以此类推。也就是说,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在第二信号集合中都有对应帧,反之,第二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在第一信号集合中都有对应帧。因此,可计算两个信号中每一帧与其对应帧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的相关性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或者基于第二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第一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的相关性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这两者是等同的。具体地,基于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的相关系数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可以包括:将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得到相关系数;对该相关系数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帧进行计数,得到计数值;计算该计数值与第一信号集合包括的信号帧数(或者第二信号集合包括的信号帧数)的比值;当该比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半入耳状态,否则,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全入耳状态。
为了描述更清楚,下面以结合符号来描述上述过程。假定第一信号集合表示为X1,第二信号集合表示为X2,第一信号集合X1和第二信号集合X2中均包括m帧信号,对它们中的每一帧信号进行相关系数计算,得到相关系数ρ,比较ρ和第一预设阈值A的关系,对ρ>A的帧进行计数得到C,判断C/m与第二预设阈值B的关系,当C/m>B时,判定为半入耳状态,否则判断为全入耳状态。其中,ρ可以通过如下公式来计算:
Figure BDA0003291217420000071
其中,E表示求均值。计数值C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
Figure BDA0003291217420000072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预设阈值A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5到1,上述第二预设阈值B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5到1。
此外,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耳机包括一个第一麦克风和一个第二麦克风时,第一麦克风可位于扬声器与耳机前壳形成的前腔之中,可用作主动降噪的反馈麦克风;第二麦克风位于耳机后壳,用于接收外部信号,可用作主动降噪的前馈麦克风。基于此,前述实施例中计算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可以是计算反馈麦克风与前馈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当耳机包括一个第一麦克风和两个第二麦克风时,第一麦克风可位于扬声器与耳机前壳形成的前腔之中,可用作主动降噪的反馈麦克风;一个第二麦克风位于耳机后壳,用于接收外部信号,可用作主动降噪的前馈麦克风;另一个第二麦克风可以是通话麦克风。基于此,前述实施例中计算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可以是计算反馈麦克风与前馈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也可以是计算反馈麦克风与通话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
基于上面的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200根据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来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能够便利地实现耳机入耳状态的自动识别,以便用于根据判断出的入耳状态自适应调节耳机模式,从而达到最优的听觉体验。
下面结合图3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3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3所示,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30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在步骤S310,(根据前文所述的方法200)识别耳机的入耳状态。当识别到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全入耳状态时,执行步骤S320;当识别到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半入耳状态时,执行步骤S330。
在步骤S320,控制耳机基于第一均衡器模式和第一主动降噪模式工作。
在步骤S330,控制耳机基于第二均衡器模式和第二主动降噪模式工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用户选择佩戴耳帽与否来提供两种耳机佩戴方式,从而实现两种入耳状态——全入耳状态和半入耳状态,并且提供对两种入耳状态的自动识别算法,根据判断出的入耳状态自适应调节耳机模式而达到最优的听觉体验。其中,根据前文所述的方法200自动识别耳机的入耳状态后,控制耳机进入相应的均衡器模式和主动降噪模式。为了彼此区分,当确定耳机在全入耳状态下时,控制耳机基于第一均衡器模式和第一主动降噪模式工作;当确定耳机在半入耳状态下时,控制耳机基于第二均衡器模式和第二主动降噪模式工作。其中,第一均衡器模式和第二均衡器模式对应的均衡器不同,第一主动降噪模式和第二主动降噪模式对应的主动降噪参数不同,使得全入耳状态和半入耳状态下分别采用不同的均衡器和主动降噪参数,以在两种状态下均能达到最佳聆听效果和聆听体验。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确定耳机在全入耳状态下时,由于全入耳状态低音部分足,因此为使声音更悦耳,可以突出乐器,相应地,均衡器可以设置适当压一下中频(即降低中频增益),使中频和低音形成一定的坡度。当确定耳机在半入耳状态下时,由于半入耳状态低音不足,因此均衡器可以适当抬升一下低频部分(即提高低频增益),使得声音更浑厚。
基于上面的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300根据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来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并根据判断出的入耳状态自适应调节耳机模式,能够达到最优的听觉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以上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和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下面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其可以用于执行前述的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和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可以包括壳体、扬声器、主控芯片、至少一个第一麦克风、至少一个第二麦克风和耳帽,其中: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扬声器位于前壳中,第一麦克风位于扬声器与前壳形成的前腔之中,第二麦克风位于后壳中,耳帽可拆卸地套在壳体的靠近耳道的一端上;主控芯片用于控制耳机的运行,并用于执行前文所述的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200或执行前文所述的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30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前文所述的内容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的结构及其具体操作,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具体的细节,仅描述该主控芯片的一些主要操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主控芯片在检测到耳机放入耳道后,控制耳机的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开启并拾取同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噪音信号;对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并基于相关性计算的结果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其中,耳机的入耳状态包括全入耳状态和半入耳状态,全入耳状态对应于佩戴耳帽的入耳场景,半入耳状态对应于未佩戴耳帽的入耳场景。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主控芯片对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并基于相关性计算的结果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包括:将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在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分别进行分帧处理,得到具有相同数量信号帧的第一信号集合和第二信号集合;将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得到相关系数;基于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的相关系数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主控芯片基于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的相关系数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包括:对相关系数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帧进行计数,得到计数值;计算计数值与第一信号集合包括的信号帧数的比值;当比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半入耳状态,否则,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全入耳状态。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阈值的取值范围为0.5到1,第二预设阈值的取值范围为0.5到1。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主控芯片在识别到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全入耳状态时,控制耳机基于第一均衡器模式和第一主动降噪模式工作;在识别到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半入耳状态时,控制耳机基于第二均衡器模式和第二主动降噪模式工作;其中,第一均衡器模式和第二均衡器模式对应的均衡器不同,第一主动降噪模式和第二主动降噪模式对应的主动降噪参数不同。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均衡器模式降低中频增益,第二均衡器模式提高低频增益。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耳机包括一个第一麦克风和一个第二麦克风,第一麦克风用作主动降噪的反馈麦克风,第二麦克风用作主动降噪的前馈麦克风。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耳机包括一个第一麦克风和两个第二麦克风,第一麦克风用作主动降噪的反馈麦克风,一个第二麦克风用作主动降噪的前馈麦克风,另一个第二麦克风用作通话麦克风。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后壳上包括收音孔,第二麦克风贴在收音孔处,这样更有利于麦克风的收音。
此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了程序指令,在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或处理器运行时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或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的相应步骤。所述存储介质例如可以包括智能电话的存储卡、平板电脑的存储部件、个人计算机的硬盘、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便携式紧致盘只读存储器(CD-ROM)、USB存储器、或者上述存储介质的任意组合。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任意组合。
基于上面的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和耳机根据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的相关性来确定耳机的入耳状态,能够便利地实现耳机入耳状态的自动识别,此外,还能根据判断出的入耳状态自适应调节耳机模式,从而达到最优的听觉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尽管这里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示例实施例,应理解上述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意图将本申请的范围限制于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偏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所有这些改变和修改意在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设备,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申请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申请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本申请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相应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其发明点在于可以用少于某个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的特征来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申请的单独实施例。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了特征之间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他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他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本申请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在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软件模块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实践中使用微处理器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来实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模块的一些或者全部功能。本申请还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这里所描述的方法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装置程序(例如,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程序产品)。这样的实现本申请的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者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信号的形式。这样的信号可以从因特网网站上下载得到,或者在载体信号上提供,或者以任何其他形式提供。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申请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对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耳机放入耳道后,控制所述耳机的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开启并拾取同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噪音信号;
对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在所述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并基于所述相关性计算的结果确定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
其中,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包括全入耳状态和半入耳状态,所述全入耳状态对应于佩戴耳帽的入耳场景,所述半入耳状态对应于未佩戴耳帽的入耳场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在所述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并基于所述相关性计算的结果确定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包括:
将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在所述同一段时间内各自拾取的环境噪音信号分别进行分帧处理,得到具有相同数量信号帧的第一信号集合和第二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进行相关性计算,得到相关系数;
基于所述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的所述相关系数确定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信号集合中的每一帧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集合中的对应帧信号的所述相关系数确定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包括:
对所述相关系数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帧进行计数,得到计数值;
计算所述计数值与所述第一信号集合包括的信号帧数的比值;
当所述比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半入耳状态,否则,确定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全入耳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的取值范围为0.5到1,所述第二预设阈值的取值范围为0.5到1。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麦克风为反馈麦克风,所述第二麦克风为前馈麦克风或者通话麦克风。
6.一种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识别耳机的入耳状态;
当识别到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全入耳状态时,控制所述耳机基于第一均衡器模式和第一主动降噪模式工作;
当识别到所述耳机的入耳状态为半入耳状态时,控制所述耳机基于第二均衡器模式和第二主动降噪模式工作;
其中,所述第一均衡器模式和所述第二均衡器模式对应的均衡器的设置参数不同,所述第一主动降噪模式和所述第二主动降噪模式对应的主动降噪参数不同;
并且其中,所述识别耳机的入耳状态是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执行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衡器模式用于减小中频增益,所述第二均衡器模式用于增大低频增益。
8.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壳体、扬声器、主控芯片、至少一个第一麦克风、至少一个第二麦克风和耳帽,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扬声器位于所述前壳中,所述第一麦克风位于所述扬声器与所述前壳形成的前腔之中,所述第二麦克风位于所述后壳中,所述耳帽可拆卸地套在所述壳体的靠近耳道的一端上;
所述主控芯片用于控制所述耳机的运行,并用于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方法或执行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麦克风为反馈麦克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麦克风为前馈麦克风或通话麦克风。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上包括收音孔,所述第二麦克风贴在所述收音孔处。
CN202111164448.3A 2021-09-30 2021-09-30 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及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和耳机 Active CN1139387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64448.3A CN113938782B (zh) 2021-09-30 2021-09-30 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及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和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64448.3A CN113938782B (zh) 2021-09-30 2021-09-30 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及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和耳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8782A true CN113938782A (zh) 2022-01-14
CN113938782B CN113938782B (zh) 2023-10-31

Family

ID=79277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64448.3A Active CN113938782B (zh) 2021-09-30 2021-09-30 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及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和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3878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6278A (zh) * 2022-04-11 2022-05-1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模式对应的参数确定方法、耳机、终端和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72421A1 (en) * 2011-08-10 2014-06-19 Goertek Inc. Speech enhancing method, device for communication earphone and noise reducing communication earphone
US20170200444A1 (en) * 2016-01-12 2017-07-13 Bose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active noise reduction in headphones
CN109327757A (zh) * 2018-09-30 2019-02-12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麦克风降噪耳机及其声音处理方法、装置
CN110324751A (zh) * 2019-07-30 2019-10-11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耳机的入耳结构识别方法、音质调整方法及耳机
US20200020313A1 (en) * 2018-07-16 2020-01-16 Apple Inc. Headphone transparency, occlusion effect mitigation and wind noise detection
CN111491249A (zh) * 2020-04-07 2020-08-04 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入耳状态的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存储介质
CN112752186A (zh) * 2021-01-26 2021-05-04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耳机佩戴状态的检测方法、装置及耳机
US20210266658A1 (en) * 2018-08-16 2021-08-26 Goertek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earphone wearing status, and earphon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72421A1 (en) * 2011-08-10 2014-06-19 Goertek Inc. Speech enhancing method, device for communication earphone and noise reducing communication earphone
US20170200444A1 (en) * 2016-01-12 2017-07-13 Bose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active noise reduction in headphones
US20200020313A1 (en) * 2018-07-16 2020-01-16 Apple Inc. Headphone transparency, occlusion effect mitigation and wind noise detection
US20210266658A1 (en) * 2018-08-16 2021-08-26 Goertek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earphone wearing status, and earphone
CN109327757A (zh) * 2018-09-30 2019-02-12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麦克风降噪耳机及其声音处理方法、装置
CN110324751A (zh) * 2019-07-30 2019-10-11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耳机的入耳结构识别方法、音质调整方法及耳机
CN111491249A (zh) * 2020-04-07 2020-08-04 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入耳状态的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存储介质
CN112752186A (zh) * 2021-01-26 2021-05-04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耳机佩戴状态的检测方法、装置及耳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6278A (zh) * 2022-04-11 2022-05-1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模式对应的参数确定方法、耳机、终端和系统
CN114466278B (zh) * 2022-04-11 2022-08-16 北京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模式对应的参数确定方法、耳机、终端和系统
WO2023197474A1 (zh) * 2022-04-11 2023-10-19 北京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模式对应的参数确定方法、耳机、终端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8782B (zh) 202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63390B2 (en) Perceptually guided speech enhancement us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US11276384B2 (en) Ambient sound enhancement and acoustic noise cancellation based on context
US885534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to maintain audio content level reproduction
US20180176696A1 (en) Binaural hearing device system with a binaural impulse environment detector
EP237578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noise reduction for hearing assistance devices
US20110091047A1 (en) Active Noise Control in Mobile Devices
CN111988692B (zh) 耳机佩戴状态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存储介质
KR20100119890A (ko) 오디오 디바이스 및 이에 대한 동작 방법
JP2014507683A (ja) 通信イヤホンの音声増強方法、装置及びノイズ低減通信イヤホン
WO2013128442A1 (en)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voice communication experienc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CN110972014A (zh) 一种有源降噪耳机的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无线耳机
US11153677B2 (en) Ambient sound enhancement based on hearing profile and acoustic noise cancellation
US11664042B2 (en) Voice signal enhancement for head-worn audio devices
CN112954530B (zh) 一种耳机降噪方法、装置、系统及无线耳机
CN107396223A (zh) 耳机上行降噪方法
US2018032451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 right-left ear detection for headphones
US11659328B2 (en) Wearable audio device having improved output
CN113938782A (zh) 耳机入耳状态的识别及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和耳机
US20070183609A1 (en) Hearing aid system without mechanical and acoustic feedback
CN113207056B (zh) 一种无线耳机及其透传方法、装置及系统
Directionality Maximizing the voice-to-noise ratio (VNR) via voice priority processing
CN113906500A (zh) 用于耳戴式播放设备的音频系统和信号处理方法
CN113938783A (zh) 耳机和耳机模式的自适应调节方法
WO2017143713A1 (zh) 自动调整音量的耳机及耳机自动调整音量的方法
WO2021242571A1 (en) Hearing device with motion sensor used to detect feedback path instabil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