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6110A - 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6110A
CN113936110A CN202111205224.2A CN202111205224A CN113936110A CN 113936110 A CN113936110 A CN 113936110A CN 202111205224 A CN202111205224 A CN 202111205224A CN 113936110 A CN113936110 A CN 1139361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p
belt
filling
color block
element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0522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五福
王春涛
张新远
刘建栋
宋泰忠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hai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Qinghai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Qinghai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Qinghai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Qinghai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Qinghai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hai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Qinghai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Qinghai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Center filed Critical Qinghai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Qinghai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Qinghai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11120522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361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36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61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05Geographic mod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19/20Editing of 3D images, e.g. changing shapes or colours, aligning objects or positioning par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70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及系统,步骤S1、利用数字地图获取造山带的要素数据,并根据所述要素数据配准造山带填制底图模板;步骤S2、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造山带的影像数据,并依据所述影像数据在所述底图模板上绘制单元轮廓;步骤S3、利用二维码标注技术依次为所有所述单元轮廓进行涂色标注获得造山带填制成图。本发明利用数字地图和遥感技术进行造山带填图,可实现立体可视地数字化填图,避免人工勘探填图造成的效率低下以及精度低的缺点,有效的展现造山带的地形全貌,并且利用二维码标注技术对造山带地形的要素数据进行标注,避免直接标注在造山带的填制成图上干扰观测视线。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形绘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造山带,是地球上部由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和其物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往往在地表形成线状相对隆起的山脉。一般与褶皱带、构造活动带等同义或近乎同义。包括地壳挤压收缩,岩层褶皱、断裂,并伴随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山脉,以及拉伸构造、剪切走滑在形成裂谷、裂陷盆地的同时,相对造成周边抬升,构成的山系。这种横向收缩、垂向增厚,隆升成山而造成构造山脉的作用叫作造山作用或造山运动,与地壳运动中的造陆运动相提并论。
造山带填图是造山带地质勘查的基础工作,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基岩天然露头和工程地质点等进行系统采集、编录的地面地质观测,综合研究地层层序、岩层构造特征及地表地质规律,编制反映造山带地质特征规律的有关地质图件,为造山带地质勘查相应阶段提供基础地面地质资料。现有煤炭地质填图顺序:收集区域地形图→室内资料收集→野外踏勘→实测剖面、槽探施工编录→填图→报告编制。
以往根据不同勘探阶段选择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在野外手持地形图与自然界的实际地貌对照,在图上确定地质点,在用专门的纸质记录本描述地质现象,手工绘制素描图,无论工作精度和野外工作量都很大,遇到恶劣天气状况时,还无法开展工作。具有地质工作周期长,人工量大,工作效率低,填图成果不直观,主要利用平面图与剖面图进行组合表达,掩盖了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多层物料难以实现逐个分离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利用数字地图获取造山带的要素数据,并根据所述要素数据配准造山带填制底图模板;
步骤S2、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造山带的影像数据,并依据所述影像数据在所述底图模板上绘制单元轮廓;
步骤S3、利用二维码标注技术依次为所有所述单元轮廓进行涂色标注获得造山带填制成图。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1中,根据所述要素数据配准造山带填制底图模板的具体方法包括:
步骤S101、对所述要素数据进行等比例尺压缩获得第二要素数据,并依据第二要素数据进行造山带的第一三维坐标标定;
步骤S102、沿所述第一三维坐标边界进行曲线绘制获得造山带的底图模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2中,依据所述影像数据在所述底图模板上绘制单元轮廓的具体方法包括:
步骤S201、将所述影像数据依据步骤S101中的等比例尺进行压缩获得第二影像数据,并将第二影像数据在底图模板上进行造山带的第二三维坐标标定;
步骤S202、沿所述第二三维坐标边界进行曲线绘制获得造山带的单元轮廓。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3中,利用二维码标注技术获得造山带填制成图的具体方法包括:
步骤S301、为各个单元轮廓内部选取互斥的第一灰度色的色块构成色块二维码,并将所述色块二维码填充至各个单元轮廓中;
步骤S302、在各个单元轮廓相邻交界处的绘制曲线选取与步骤S301中所有第一灰度色互斥的第二灰度色进行填充;
步骤S303、将各个单元轮廓的要素数据融合在所述色块二维码中进行参数标注获得造山带填制成图。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S301中,所述色块二维码包括可编辑边缘区域和操作中心区域,所述操作中心区域用于进入编辑操作平台,所述可编辑边缘区域通过编辑操作平台来赋值要素数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操作中心区域和可编辑边缘区域分别设置一个进入编辑操作平台的编辑标志和一个识别色块二维码标注信息的识别标志;
当二维码识别终端扫描到可编辑边缘区域的识别标志时,不会进入编辑操作平台;
当二维码识别终端仅仅只扫描到操作中心区域编辑标志,则进入操作编辑平台。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色块二维码的色块单体由一个实心点标和实心棒标组成,所述实心棒标的一端与实心点标重合;每一个所述的色块单体均包含一种标注信息,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色块单体结合均表示一种标注信息;所述标注信息的表示方法包括:
以所述操作中心区域的中心作为坐标原点建立的平面坐标系,每一个所述色块单体的实心点标对应一个坐标O,实心棒标与实心点标不重合的一端对应一个坐标P,同一个色块单体的坐标O和坐标P组成一个标注信息;色块二维码中所有的色块单体由若干种排列组合方式,每一种排列组合方式都形成一个独立的标注信息;进入编辑操作平台是通过设置每一个排列组合所代表的标注信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步骤S303中,将各个单元轮廓的要素数据融合在所述色块二维码的具体方法:
进入编辑操作平台依据所述要素数据对色块单体进行排列组合为单元轮廓生成唯一色块二维码。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的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的系统,包括: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处理要素数据、影响数据,并绘制底图模板、单元轮廓;
编辑操作平台,用于编辑色块二维码的排列组合融合标注信息;
二维码识别终端,用于识别色块二维码的标注信息获得造山带的要素数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编辑操作平台还包括密码设置模块,用户可通过密码设置模块设置进入编辑操作平台的登入密码。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数字地图和遥感技术进行造山带填图,可实现立体可视地数字化填图,避免人工勘探填图造成的效率低下以及精度低的缺点,有效的展现造山带的地形全貌,并且利用二维码标注技术对造山带地形的要素数据进行标注,可利用色块灰度直观区分造山带的各个地形单元,并且还将各个地形单元的要素数据进行隐藏,避免直接标注在造山带的填制成图上干扰观测视线,使得整体造山带的构造轮廓整洁清晰,同时识别色块二维码即可获取地形参数,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造山带填图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
1-数据处理模块;2-编辑操作平台;3-二维码识别终端;4-造山带填制成图;5-色块二维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利用数字地图获取造山带的要素数据,并根据所述要素数据配准造山带填制底图模板;
所述步骤S1中,根据所述要素数据配准造山带填制底图模板的具体方法包括:
步骤S101、对所述要素数据进行等比例尺压缩获得第二要素数据,并依据第二要素数据进行造山带的第一三维坐标标定;
步骤S102、沿所述第一三维坐标边界进行曲线绘制获得造山带的底图模板。
其中,要素数据包括但不限于造山带的三维坐标、岩层范围、盘地范围、山地范围等,数字地图为数字地图是纸制的地图的数字存在,是在一定坐标系统内具有确定的坐标和属性的地面要素和现象的离散数据,在计算机可识别的可存储介质上概括的、有序的集合,具有数字地图进行任意比例尺、任意范围的绘图输出。它易于修改,可极大的缩短成图时间;可以很方便地与卫星影象、航空照片等其他信息源结合,生成新的图种,因此利用数字地图进行造山带的填图可轻松获取造山带地形的要素数据,并可对其进行压缩以及与影像数据进行结合,简单高效。
步骤S2、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造山带的影像数据,并依据所述影像数据在所述底图模板上绘制单元轮廓;
所述步骤S2中,依据所述影像数据在所述底图模板上绘制单元轮廓的具体方法包括:
步骤S201、将所述影像数据依据步骤S101中的等比例尺进行压缩获得第二影像数据,并将第二影像数据在底图模板上进行造山带的第二三维坐标标定;
步骤S202、沿所述第二三维坐标边界进行曲线绘制获得造山带的单元轮廓。
其中,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等。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
具体的,利用遥感器获取造山带的地形构造成像图等影像数据,并将影像数据进行进行等比例尺压缩至底图模板中,进一步校准底图模板中各个地形单元的单元轮廓,可获得更精确更符合的实景造山带的单元轮廓。
步骤S3、利用二维码标注技术依次为所有所述单元轮廓进行涂色标注获得造山带填制成图。
所述步骤S3中,利用二维码标注技术获得造山带填制成图的具体方法包括:
步骤S301、为各个单元轮廓内部选取互斥的第一灰度色的色块构成色块二维码,并将所述色块二维码填充至各个单元轮廓中;
在所述步骤S301中,所述色块二维码包括可编辑边缘区域和操作中心区域,所述操作中心区域用于进入编辑操作平台,所述可编辑边缘区域通过编辑操作平台来赋值要素数据。
所述操作中心区域和可编辑边缘区域分别设置一个进入编辑操作平台的编辑标志和一个识别色块二维码标注信息的识别标志;
当二维码识别终端扫描到可编辑边缘区域的识别标志时,不会进入编辑操作平台;
当二维码识别终端仅仅只扫描到操作中心区域编辑标志,则进入操作编辑平台。
所述色块二维码的色块单体由一个实心点标和实心棒标组成,所述实心棒标的一端与实心点标重合;每一个所述的色块单体均包含一种标注信息,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色块单体结合均表示一种标注信息;所述标注信息的表示方法包括:
以所述操作中心区域的中心作为坐标原点建立的平面坐标系,每一个所述色块单体的实心点标对应一个坐标O,实心棒标与实心点标不重合的一端对应一个坐标P,同一个色块单体的坐标O和坐标P组成一个标注信息;色块二维码中所有的色块单体由若干种排列组合方式,每一种排列组合方式都形成一个独立的标注信息;进入编辑操作平台是通过设置每一个排列组合所代表的标注信息。
步骤S302、在各个单元轮廓相邻交界处的绘制曲线选取与步骤S301中所有第一灰度色互斥的第二灰度色进行填充;
步骤S303、将各个单元轮廓的要素数据融合在所述色块二维码中进行参数标注获得造山带填制成图。
所述步骤S303中,将各个单元轮廓的要素数据融合在所述色块二维码的具体方法:
进入编辑操作平台依据所述要素数据对色块单体进行排列组合为单元轮廓生成唯一色块二维码。
具体的,通过特定的色块二维码图形设计将二维码分割成两个区域,一部分是进入可编辑系统编辑色块二维码的排列组合融合要素数据,一部分是用来展示标注信息的,其图形利用了排列组合的方式,形成了无数的可能性,因此其标注功能性也大大增加,并且用户可以进行自主操作,采用模块式和自由式两种编辑方式,对即使不熟悉网络信息编辑的用户而言,也可以轻松使用,智能二维码信息传递及时,使用人随时编辑,随时调节,受用人可以即时看到内容的变化,间接展示要素数据,避免直接在填制成图上进行数字标注,造成图面杂乱,影响对造山带地形的观测。
考虑实际操作中,各个地形的单元轮廓内的要素数据存在很多相同类别的信息,如何通过二维码来实现将其规划到同一类别,具体方式如下:
以空赋值二维码的操作中心区域的中心为标准点,以每个所述单体图标的实心点标到标准点的距离作为分信息点A,以实心点标到标准点连线与实心棒标所在直线的夹角为分信息点B,同一个所述单体图标的分信息点A和分信息点B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也就是以标准点为中心的同一个圆弧上所有的分信息点A为同一类别的信息,此时存在两种情况:
第一种,在同一圆弧上相同的分信息点A所对应的分信息点B不同,将其归类为同一类别的信息,表示相似的功能;
第二种,在同一圆弧上相同的分信息点A所对应的分信息点B不同,只是位置不同而已,将其归类为同等信息,表示完全相同的功能。
如图2所示,基于上述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系统,包括: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处理要素数据、影响数据,并绘制底图模板、单元轮廓;
编辑操作平台,用于编辑色块二维码的排列组合融合标注信息;
二维码识别终端,用于识别色块二维码的标注信息获得造山带的要素数据。
所述编辑操作平台还包括密码设置模块,用户可通过密码设置模块设置进入编辑操作平台的登入密码。
设置登入密码,只允许色块二维码由指定用户编辑信息,其他人扫描后不会显示相应内容更无法编辑,拒绝非法编辑,保障了信息传递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本发明利用数字地图和遥感技术进行造山带填图,可实现立体可视地数字化填图,避免人工勘探填图造成的效率低下以及精度低的缺点,有效的展现造山带的地形全貌,并且利用二维码标注技术对造山带地形的要素数据进行标注,可利用色块灰度直观区分造山带的各个地形单元,并且还将各个地形单元的要素数据进行隐藏,避免直接标注在造山带的填制成图上干扰观测视线,使得整体造山带的构造轮廓整洁清晰,同时识别色块二维码即可获取地形参数,方便快捷。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申请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利用数字地图获取造山带的要素数据,并根据所述要素数据配准造山带填制底图模板;
步骤S2、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造山带的影像数据,并依据所述影像数据在所述底图模板上绘制单元轮廓;
步骤S3、利用二维码标注技术依次为所有所述单元轮廓进行涂色标注获得造山带填制成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根据所述要素数据配准造山带填制底图模板的具体方法包括:
步骤S101、对所述要素数据进行等比例尺压缩获得第二要素数据,并依据第二要素数据进行造山带的第一三维坐标标定;
步骤S102、沿所述第一三维坐标边界进行曲线绘制获得造山带的底图模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依据所述影像数据在所述底图模板上绘制单元轮廓的具体方法包括:
步骤S201、将所述影像数据依据步骤S101中的等比例尺进行压缩获得第二影像数据,并将第二影像数据在底图模板上进行造山带的第二三维坐标标定;
步骤S202、沿所述第二三维坐标边界进行曲线绘制获得造山带的单元轮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利用二维码标注技术获得造山带填制成图的具体方法包括:
步骤S301、为各个单元轮廓内部选取互斥的第一灰度色的色块构成色块二维码,并将所述色块二维码填充至各个单元轮廓中;
步骤S302、在各个单元轮廓相邻交界处的绘制曲线选取与步骤S301中所有第一灰度色互斥的第二灰度色进行填充;
步骤S303、将各个单元轮廓的要素数据融合在所述色块二维码中进行参数标注获得造山带填制成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01中,所述色块二维码包括可编辑边缘区域和操作中心区域,所述操作中心区域用于进入编辑操作平台,所述可编辑边缘区域通过编辑操作平台来赋值要素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中心区域和可编辑边缘区域分别设置一个进入编辑操作平台的编辑标志和一个识别色块二维码标注信息的识别标志;
当二维码识别终端扫描到可编辑边缘区域的识别标志时,不会进入编辑操作平台;
当二维码识别终端仅仅只扫描到操作中心区域编辑标志,则进入操作编辑平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块二维码的色块单体由一个实心点标和实心棒标组成,所述实心棒标的一端与实心点标重合;每一个所述的色块单体均包含一种标注信息,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色块单体结合均表示一种标注信息;所述标注信息的表示方法包括:
以所述操作中心区域的中心作为坐标原点建立的平面坐标系,每一个所述色块单体的实心点标对应一个坐标O,实心棒标与实心点标不重合的一端对应一个坐标P,同一个色块单体的坐标O和坐标P组成一个标注信息;色块二维码中所有的色块单体由若干种排列组合方式,每一种排列组合方式都形成一个独立的标注信息;进入编辑操作平台是通过设置每一个排列组合所代表的标注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3中,将各个单元轮廓的要素数据融合在所述色块二维码的具体方法:
进入编辑操作平台依据所述要素数据对色块单体进行排列组合为单元轮廓生成唯一色块二维码。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处理要素数据、影响数据,并绘制底图模板、单元轮廓;
编辑操作平台,用于编辑色块二维码的排列组合融合标注信息;
二维码识别终端,用于识别色块二维码的标注信息获得造山带的要素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编辑操作平台还包括密码设置模块,用户可通过密码设置模块设置进入编辑操作平台的登入密码。
CN202111205224.2A 2021-10-15 2021-10-15 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139361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05224.2A CN113936110A (zh) 2021-10-15 2021-10-15 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05224.2A CN113936110A (zh) 2021-10-15 2021-10-15 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6110A true CN113936110A (zh) 2022-01-14

Family

ID=79279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05224.2A Pending CN113936110A (zh) 2021-10-15 2021-10-15 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3611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1556A (zh) * 2022-03-10 2022-06-03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一种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字填图方法
CN115761038A (zh) * 2022-10-19 2023-03-07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图像光谱技术的隧道掌子面地质素描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1556A (zh) * 2022-03-10 2022-06-03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一种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字填图方法
CN115761038A (zh) * 2022-10-19 2023-03-07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图像光谱技术的隧道掌子面地质素描方法及系统
CN115761038B (zh) * 2022-10-19 2023-06-30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图像光谱技术的隧道掌子面地质素描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18451B (zh) 用于从单一图像对3d对象进行测量、建模和地图制作的系统和方法
Assali et al. Surveying and modeling of rock discontinuities by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and photogrammetry: Semi-automatic approaches for linear outcrop inspection
Gallay et al. Large-scale and high-resolution 3-D cave mapping by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Domica Cave, Slovakia
Bates et al. High-resolution LiDAR and photogrammetric survey of the Fumanya dinosaur tracksites (Catalonia):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 sites
EP2356584B1 (en) Method of generating a geodetic reference database product
Risbøl et al. Monitoring cultural heritage by comparing DEMs derived from historical aerial photographs and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CN113936110A (zh) 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造山带填图方法及系统
Yan et al. Integration of 3D objects and terrain for 3D modelling supporting the digital twin
CN101915573A (zh) 一种基于标记物的关键点检测的定位测量方法
Ozturk et al. A low-cost approach for determination of discontinuity orientation using smartphone images and application to a part of Ihlara Valley (Central Turkey)
CN107167815A (zh) 一种公路公路地面线数据的自动生成系统及方法
KR100657870B1 (ko) 항공 레이저 측량 데이터를 이용한 지반고 추출 방법
Powers et al. A digital photogrammetric method for measuring horizontal surficial movements on the Slumgullion earthflow, Hinsdale County, Colorado
Alfarhan et al. Laser rangefinders and ArcGIS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photorealistic modeling for mapping outcrops in the Slick Hills, Oklahoma
Jensen Issues involving the creation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and terrain corrected orthoimagery using soft‐copy photogrammetry
Zheng et al. Typical applications of airborne lidar technolagy in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Chorowicz et al. Dip and strike measured systematically on digitized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aps
Sauerbier et al. A 3D-model of the Nasca lines at Palpa (Peru)
Spark et al. Digital Terrain Models and the visualization of structural geology
Peucker The use of computer graphics for displaying data in three dimensions
Prinz et al.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 for geobase data supporting archaeological surveys: A case study of ancient Doliche, southeast Turkey
Vote A new methodology for archaeological analysis: Using visu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to explore spatial links in excavation data
CN115393528B (zh) 一种古地震探槽的三维建模方法及其系统
Yastikli et al. Automatic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generation, problems and restrictions in urban areas
Lebel et al. An innovative approach using digital photogrammetry to map geology in the Porcupine Hills, Southern Alberta, Canad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