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16052B - 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16052B
CN113916052B CN202111005169.2A CN202111005169A CN113916052B CN 113916052 B CN113916052 B CN 113916052B CN 202111005169 A CN202111005169 A CN 202111005169A CN 113916052 B CN113916052 B CN 1139160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pressure
ground
sensor
senso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0516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16052A (zh
Inventor
徐文晓
卢頔
李璨
张学英
王晓林
易航
刘巧珍
娄路亮
李东
王珏
王晔
胡元威
傅学军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Astronautical Systems Engineering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Astronautical Systems Engineer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Astronautical Systems Engineering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Astronautical Systems Engineering
Priority to CN20211100516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1605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160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160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160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160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41WEAPONS
    • F41FAPPARATUS FOR LAUNCHING PROJECTILES OR MISSILES FROM BARRELS, e.g. CANNONS; LAUNCHERS FOR ROCKETS OR TORPEDOES; HARPOON GUNS
    • F41F3/00Rocket or torpedo launchers
    • F41F3/04Rocket or torpedo launchers for rocke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运载火箭上布置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步骤二:在各层活动回转平台布置2‑4个无线中继器;步骤三:对步骤一中的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分别设置一个ID地址,无线接收控制器向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广播同步对时包,各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收到同步对时包后,以接收到同步对时包的时刻作为时间基准,各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依次发送传感数据经无线中继器转发至无线接收控制器。本发明有效解决有线网络电缆沉重、布线困难、测试周期长、撤收繁琐等问题,减少人力资源,提高测试效率,保证数据传输过程的可追溯性。

Description

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运载火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运载火箭地面测试系统较多采用传统的有线方式,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长电缆铺设、测试、撤收工作较为繁琐;使用过程中易发生断线;常年暴露于恶劣环境,导致易老化等。
对于火箭各个部段的环境监测,特别是对于大型火箭,需要从地面铺设达数十米的长电缆,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且一套固定的有线网络拓扑难以满足众多项目的应用需求,对于不同型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单独设计生产不同长度的电缆,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系统研制成本及管理保障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有效解决有线网络电缆沉重、布线困难、测试周期长、撤收繁琐等问题,减少人力资源,提高测试效率,保证数据传输过程的可追溯性,并实现一种架构同时适应多个项目的应用需求,对长时间测控系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长远意义。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运载火箭上布置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步骤二:在各层活动回转平台布置2-4个无线中继器;步骤三:对步骤一中的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分别设置一个ID地址,无线接收控制器向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广播同步对时包,各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收到同步对时包后,以接收到同步对时包的时刻作为时间基准,各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依次发送传感数据经无线中继器转发至无线接收控制器。
上述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中,在步骤一中,在整流罩Ⅰ象限外壁上竖直布置三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在整流罩Ⅲ象限外壁上竖直布置三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在整流罩Ⅱ象限外壁上竖直布置三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在整流罩Ⅳ象限外壁上竖直布置三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在整流罩的外部的摆杆上布置一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在火箭的箱间段、舱段处各布置两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在芯级气瓶和助推气瓶总共安装6个压力无线传感器;在贮箱安装12个压力无线传感器;在助推器地测口安装4个无线温压转换器。
上述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中,在芯级气瓶和助推气瓶总共安装6个压力无线传感器包括:在芯一级气瓶和芯二级气瓶各安装1个压力无线传感器,在Ⅰ助推气瓶、Ⅱ助推气瓶、Ⅲ助推气瓶和Ⅳ助推气瓶各安装1个压力无线传感器。
上述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中,在贮箱安装12个压力无线传感器包括:在芯级氢箱、氧箱外壁测压口处各安装2个压力无线传感器;在Ⅰ助推燃箱、Ⅱ助推燃箱、Ⅲ助推燃箱、Ⅳ助推燃箱和氧箱外壁测压口处各安装2个压力无线传感器。
上述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中,在助推器地测口安装4个无线温压转换器包括:在Ⅰ助推配气台、Ⅱ助推配气台、Ⅲ助推配气台和Ⅳ助推配气台地测口处各安装1个无线温压转换器。
上述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中,在步骤二中,在各层活动回转平台布置2-4个无线中继器包括:在配气台上布置6个无线压力数显表;在脐带塔15层布置2个无线接收控制器,其中,2个无线接收控制器互为备份。
上述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中,在配气台上布置6个无线压力数显表包括:在芯一级配气台、芯二级配气台、Ⅰ助推配气台、Ⅱ助推配气台、Ⅲ助推配气台和Ⅳ助推配气台各布置1个无线压力数显表。
上述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中,在步骤三中,各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依次发送传感数据包括如下步骤:对步骤一中的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分别设置一个ID地址,分别为ID1—ID37无线传感器;IDi无线传感器收到同步对时包后延时(20*i+M*1000(N-1))ms,打开无线射频接收功能,将传感数据经无线中继器转发至无线接收控制器;无线接收控制器收到后回复确认帧,IDi无线传感器收到该确认帧后完成数据上传;若IDi无线传感器未收到该确认帧,则重新传输此帧无线数据;其中,N为第N个周期,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完成无线数据传输的时间为1个周期;M为1个周期的时间。
上述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中,ID地址分配原则为:温湿度无线传感器:ID01~ID15;压力无线传感器:ID16~ID33;温压无线转换器:ID34~ID37。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新型运载火箭系统庞大复杂,部署环境监测传感测点分布在运载火箭各部段位置,用于监测各部段的压力、温度、湿度等环境。本发明的这些测点位置具备能够简单从火箭外壁安装传感器、周围环境未完全封闭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无线传输的方式来解决传统有线方式面临的长电缆铺设、测试、撤收工作繁琐、高空作业有安全风险等诸多问题;
(2)本发明通过无线网络全网动态监控,建立无线网络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周围电磁环境频谱信息,实时显示全网的拓扑结构,能够进行拓扑查看、路由监控、数据存储等,提高网络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3)本发明通过无线接收控制器冗余设计,系统配置2台无线接收控制器互为备份,同时接收并转发无线传感数据,达到了提高无线传感网络可靠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面无线环境监测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面无线监测系统信息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面无线环境监测系统架构的示意图。结合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运载火箭上布置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
步骤二:在各层活动回转平台布置2-4个无线中继器;
步骤三:对步骤一中的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分别设置一个ID地址,无线接收控制器向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广播同步对时包,各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收到同步对时包后,以接收到同步对时包的时刻作为时间基准,各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依次发送传感数据经无线中继器转发至无线接收控制器。
步骤四:无线接收控制器收到数据后转发给后端上位机,包括各节点无线信号强度、温湿度、压力、温压、电量等数据,并进行网络监控、丢包显示处理及丢包统计计算。
步骤一中,在整流罩Ⅰ象限外壁上竖直布置三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
在整流罩Ⅲ象限外壁上竖直布置三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
在整流罩Ⅱ象限外壁上竖直布置三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
在整流罩Ⅳ象限外壁上竖直布置三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
在整流罩的外部的摆杆上布置一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
在火箭的箱间段、舱段处各布置两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
在芯级气瓶和助推气瓶总共安装6个压力无线传感器;具体为:在芯一级气瓶和芯二级气瓶各安装1个压力无线传感器,在Ⅰ助推气瓶、Ⅱ助推气瓶、Ⅲ助推气瓶和Ⅳ助推气瓶各安装1个压力无线传感器。
在贮箱安装12个压力无线传感器;具体为:在芯级氢箱、氧箱外壁测压口处各安装2个压力无线传感器;在Ⅰ助推燃箱、Ⅱ助推燃箱、Ⅲ助推燃箱、Ⅳ助推燃箱和氧箱外壁测压口处各安装2个压力无线传感器。
在助推器地测口安装4个无线温压转换器。具体为:在Ⅰ助推配气台、Ⅱ助推配气台、Ⅲ助推配气台和Ⅳ助推配气台地测口处各安装1个无线温压转换器。
新型运载火箭系统庞大复杂,部署环境监测传感测点分布在运载火箭各部段位置,用于监测各部段的压力、温度、湿度等环境。而这些测点位置具备能够简单从火箭外壁安装传感器、周围环境未完全封闭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无线传输的方式来解决传统有线方式面临的长电缆铺设、测试、撤收工作繁琐、高空作业有安全风险等诸多问题。
步骤二中,在各层活动回转平台布置2-4个无线中继器包括:
在配气台上布置6个无线压力数显表;具体为:在芯一级配气台、芯二级配气台、Ⅰ助推配气台、Ⅱ助推配气台、Ⅲ助推配气台和Ⅳ助推配气台各布置1个无线压力数显表。
在脐带塔15层布置2个无线接收控制器,其中,2个无线接收控制器互为备份。
各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依次发送传感数据具体为:
对步骤一中的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分别设置一个ID地址,分别为ID1-ID37无线传感器;
ID分配原则:
温湿度传感器:ID01~ID15;
压力传感器:ID16~ID33;
温压变换器:ID34~ID37。
IDi无线传感器收到同步对时包后延时(20*i+M*1000(N-1))ms,打开无线射频接收功能,将传感数据经无线中继器转发至无线接收控制器;无线接收控制器收到后回复确认帧,IDi无线传感器收到该确认帧后完成数据上传;若IDi无线传感器未收到该确认帧,则重新传输此帧无线数据。其中,N为第N个周期,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完成无线数据传输的时间为1个周期;M为1个周期的时间,单位为s。
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快速模式发送周期为M1(单位s/帧),只在第一个1s基础周期按照时隙分配进行发送,后(M1-1)秒不发送;如果M1=1,则每1s基础周期内循环发送;慢速模式发送周期为N1(单位s/帧),只在第一个1s基础周期按照时隙分配进行发送,后(N1-1)秒不发送。
压力传感器:设置快速模式发送周期为M2(单位s/帧),只在第一个1s基础周期按照时隙分配进行发送,后(M2-1)秒不发送;如果M2=1,则每1s基础周期内循环发送;慢速模式发送周期为N2(单位s/帧),只在第一个1s基础周期按照时隙分配进行发送,后(N2-1)秒不发送。
温压转换器:设置快速模式发送周期为M3(单位s/帧),只在第一个1s基础周期按照时隙分配进行发送,后(M3-1)秒不发送;如果M3=1,则每1s基础周期内循环发送;慢速模式发送周期为N3(单位s/帧),只在第一个1s基础周期按照时隙分配进行发送,后(N3-1)秒不发送。
由于运载火箭无线测点容量较大(支持不少于50个节点),分布范围广,且传输速率要求高(不低于1s/帧),传输可靠性要求高(丢包率小于1%),续航能力要求高(连续工作18天以上,电池体积不大于)。经测试,传统Zigbee无线协议不能满足功能性能指标要求,会存在多节点无序传输、竞争冲突概率大,丢包率较高(超出5%)的问题。
而结合Zigbee技术和时分机制思想,在协议层沿用Zigbee成熟协议技术的合理竞争冲突机制,同时在应用层采用时分机制以避免大量节点快速发送数据产生的竞争与碰撞,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最大限度地减少丢包率,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可实现不少于50个不同种类节点的长时间快速监测需求
在火箭各部段区域设置37个无线传感器节点,对火箭整流罩环境、煤油箱温箱压、贮箱地测压力进行无线测量。融合Zigbee技术和时分机制的技术特点,研究自定义协议实现大规模节点快速、自动组网,最大程度降低丢包率,提高抗干扰能力。
传感器间通过中继转发数据至无线数显表以实时监测贮箱压力变化,同时传输至无线接收控制器,再通过有线以太网上传至前端测试间无线数据显示终端监控软件进行实时处理及显示,再经过总体网光纤发送至后端数据浏览工作站进行判读显示。此外,前端人员可通过无线远控终端来控制无线传感器的工作模式(正常采集、高速采集、待机休眠),并能同步显示监测数据。
该地面无线监测系统,采用星型网络进行组网,数据传输融合Zigb技术和时分机制,有效解决多节点无线数据随机发送导致的数据碰撞的问题。无线数据接收控制器作为整个系统的主节点,无线传感器作为子节点。
无线数据接收控制器每30秒钟的零时刻通过无线射频向整个无线网络发送广播同步包,进行网络对时,其他时间内无线射频均处于接收数据状态。
睡眠机制:每个传感器根据自身的ID,确定无线上传数据的时隙号,无线传感器在同步包时隙内,打开无线射频接收功能,收到同步包后本地对时,发送数据时隙时间到后,传感器打开无线射频发射功能,将数据无线上传。此睡眠唤醒机制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节点功耗,满足30天以上的长时间持续监测需求。
时隙划分:将1s划分50个时隙,每个时隙为20ms,一个时隙对应一个单机传感器,一个时隙里可实现一个传感器数据的发送2次,可支持4个中继进行数据转发。
如图2所示,无线接收控制器与总控网通信帧分为:数据帧(控制器向总控网发出)、时间同步帧(系统向控制器发出)
无线接收控制器发送逻辑控制如下: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无线接收控制器(2台:主、副)、温湿度传感器、温压变换器、压力传感器、中继、数显表、数显终端构成,因此无线接收控制器按照任务书要求发送数据有:温湿度(包括罩内平均值数据)、温压、压力、电量(包括中继电量)4类数据,控制器向总体网发送时,按照4类帧分别发送,每类帧由信息头+N个有效信息字构成。
压力传感器:丢包时正常情况下按丢3包清除,同时清包过程表现在总控网时,快速:控制器按发送间隔,发送3帧传感器数据后第4帧清除数据;慢速:控制器按发送间隔,发送90帧传感器数据后第91帧清除,清除值均为10Mpa。
温湿度传感器:丢包时正常情况下按丢3包清除,同时清包过程表现在总控网时,快速:控制器按发送间隔,发送3帧传感器数据后第4帧清除数据;慢速:控制器按发送间隔,发送18帧传感器数据后第19帧清除,清除值均为255℃、255%RH。
温压传感器:丢包时正常情况下按丢3包清除,同时清包过程表现在总控网时,快速:控制器按发送间隔,发送3帧传感器数据后第4帧清除数据;慢速:控制器按发送间隔,发送18帧传感器数据后第19帧清除,其中压力清除为10Mpa,温度清为255℃。
电量:电量包括所有传感器和中继电量。电量均按发送间隔:60秒/帧发送。丢包时正常情况下按丢1包清除,同时清包过程表现在总控网时:假设无线控制器上电为0秒时刻,按60秒/帧的间隔发送电量要求时,发送电量时刻为60秒时刻、120秒时刻...。设0-60秒内有一个压力1电量要上传,则在第60秒时刻发送该压力电量,在60-120秒时刻内,该压力断电,或者一直未上传数据到控制器时,则在120秒时刻将该传感器电量清除为255%。
无线接收控制器在上传每类数据时,按有效数据上传,有几个有效数据就构造几个信息字上传。如果传感器开始在线后又掉线时,在上传完其最后一个清包值后,就不会再上传该传感器数值,除非后续该传感器又上线时,则继续上传该传感器数据。在丢包阶段,未达到最大丢包数时,上传该传感器最后一包缓存在控制器内的数据。
无线传感器用于敏感环境温湿度、压力等环境参数并进行采集变换,直接输出数字信号。采用一体式结构设计,将敏感单元、数据采集及调理单元和无线收发单元、电池单元分腔安装,集成在一个结构件内。
无线中继设备作为无线系统中转设备,用于接收无线传感器的压力数据,并转发至无线接收控制器,起到信息传递作用。主要在无线通讯链路较远或现场环境较为复杂障碍物较多的情况下,网络发生异常时完成网络恢复及网络重构,确保传感器数据的可靠传输。
无线中继设备主要由微处理器、无线射频模块、天线、DC/DC模块、电池、壳体等部分组成。供电方式为3.7V锂离子电池供电,电池容量9.6Ah电池具备过流、过充、过放保护措施,且电量可通过无线手持信标机或数据显示终端查看。
无线接收控制器,作为整个无线传感网络的汇聚节点,主要完成网络内所有传感器数据的汇集,并经过主处理器协议转换,转为TCP/IP数据,由以太网接口转发给上位机或数据显示终端。同时上位机可通过无线接收控制器向各传感器节点下发切换工作模式、启停采集等控制命令。系统配置2台无线接收控制器互为热备份,保证数据接收、处理及发送均为双通道。
无线远控终端用于前端近距离便携控制无线传感器的工作模式及实时读取显示各路压力数据及工作状态,主要由显示屏、键盘、充电及数据接口、主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等组成。无线远控终端完成无线网络的配置、管理,单个传感器设备设置,工作状态及测量数据实时读取等功能。
针对多传感器配置需要,无线远控终端具有“一键设置”功能,方便大量传感器的唤醒和休眠操作,通过一条命令,可实现多个传感器的工作模式切换;通过无线远控终端可配置无线传感器节点参数,设备地址,休眠时间,并可以读取各个节点的地址、电池电压等信息。无线通信方式可现场免拆卸,无线设置参数,便携灵活,可随时调整网络配置形式。无线远控终端内置可充电锂电池供电,可多次充电,重复使用。
无线数据显示终端位于前端设备间,运行上位机监控软件,通过以太网接口控制无线主节点基站、传感器节点模式切换、实时接收及显示传感器节点电量信息及传感数据。同时能够接入火箭测发总控网,将各项数据发送至后端测发大厅实时数据浏览工作站,供设计人员进行监测及判读。主要有如下功能:具备传感器参数配置功能,如配置传感器AB值,修改量程,绝压-表压转换等功能;实现整个网络的工作、睡眠、停止等操作;查询任意时刻各个无线节点的丢包率情况;可曲线查看实时传感数据变化曲线;可查看历史测试数据记录。
本发明通过基于Zigbee技术和时分机制的高可靠无线组网协议算法的特征达到的效果为融合Zigbee技术和时分机制的技术特点,研究私有无线组网协议,兼顾Zigbee成熟协议技术的同时,应用层采用时分机制以避免大量节点发送数据产生的竞争与碰撞,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最大限度地减少丢包率,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可实现不少于50个不同种类节点的长时间快速监测需求。
本发明通过采用睡眠与监听机制特征达到最大程度地降低节点功耗,满足30天以上的长时间持续监测需求的效果。
本发明通过基于Zigbee低功耗物联网产品,降低发射功率,实现只在火箭测试厂房范围内覆盖无线信号;协议栈中增加了“安全服务模块”;应用层采用了总控系统自定义的私有协议达到安全保密无线组网的效果。
本发明通过无线网络全网动态监控,建立无线网络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周围电磁环境频谱信息,实时显示全网的拓扑结构,能够进行拓扑查看、路由监控、数据存储等,提高网络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本发明通过无线传感器采用集成化设计,内含锂电池进行自供电,减小体积和重量,并采用Zigbee无线通信以大幅度降低功耗,实现了30天以上长时间连续加电监测。同时传感器具有静默、正常、高速三种工作模式,可进行在线设置切换,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
本发明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与火箭测发总控网融合,到达了测试数据直接进入总控网,按照特定数据帧格式组帧后发送至后端整流罩环境监测工作站、总控网指挥通信工作站及动力测控参数显示工作站上,供后端测发大厅设计人员进行实时监测及判读。同时能够接收总控网指挥工作站发送的对时帧完成设备对时。
本发明通过无线接收控制器冗余设计,系统配置2台无线接收控制器互为备份,同时接收并转发无线传感数据,达到了提高无线传感网络可靠性的效果。
本发明虽然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运载火箭上布置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
步骤二:在各层活动回转平台布置2-4个无线中继器;
步骤三:对步骤一中的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分别设置一个ID地址,无线接收控制器向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广播同步对时包,各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收到同步对时包后,以接收到同步对时包的时刻作为时间基准,各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依次发送传感数据经无线中继器转发至无线接收控制器;
在步骤三中,各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依次发送传感数据包括如下步骤:
对步骤一中的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分别设置一个ID地址,分别为ID1—ID37无线传感器;
ID地址分配原则为:
温湿度无线传感器:ID01~ID15;
压力无线传感器:ID16~ID33;
温压无线转换器:ID34~ID37;
IDi无线传感器收到同步对时包后延时(20*i+M*1000(N-1))ms,打开无线射频接收功能,将传感数据经无线中继器转发至无线接收控制器;无线接收控制器收到后回复确认帧,IDi无线传感器收到该确认帧后完成数据上传;若IDi无线传感器未收到该确认帧,则重新传输此帧无线数据;其中,N为第N个周期,37个运载火箭地面无线传感器完成无线数据传输的时间为1个周期;M为1个周期的时间;
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快速模式发送周期为M1,只在第一个1s基础周期按照时隙分配进行发送,后(M1-1)秒不发送;如果M1=1,则每1s基础周期内循环发送;慢速模式发送周期为N1,只在第一个1s基础周期按照时隙分配进行发送,后(N1-1)秒不发送;
压力传感器:设置快速模式发送周期为M2,只在第一个1s基础周期按照时隙分配进行发送,后(M2-1)秒不发送;如果M2=1,则每1s基础周期内循环发送;慢速模式发送周期为N2,只在第一个1s基础周期按照时隙分配进行发送,后(N2-1)秒不发送;
温压转换器:设置快速模式发送周期为M3,只在第一个1s基础周期按照时隙分配进行发送,后(M3-1)秒不发送;如果M3=1,则每1s基础周期内循环发送;慢速模式发送周期为N3,只在第一个1s基础周期按照时隙分配进行发送,后(N3-1)秒不发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在整流罩Ⅰ象限外壁上竖直布置三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
在整流罩Ⅲ象限外壁上竖直布置三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
在整流罩Ⅱ象限外壁上竖直布置三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
在整流罩Ⅳ象限外壁上竖直布置三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
在整流罩的外部的摆杆上布置一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
在火箭的箱间段、舱段处各布置两个温湿度无线传感器;
在芯级气瓶和助推气瓶总共安装6个压力无线传感器;
在贮箱安装12个压力无线传感器;
在助推器地测口安装4个无线温压转换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芯级气瓶和助推气瓶总共安装6个压力无线传感器包括:
在芯一级气瓶和芯二级气瓶各安装1个压力无线传感器,在Ⅰ助推气瓶、Ⅱ助推气瓶、Ⅲ助推气瓶和Ⅳ助推气瓶各安装1个压力无线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贮箱安装12个压力无线传感器包括:
在芯级氢箱、氧箱外壁测压口处各安装2个压力无线传感器;
在Ⅰ助推燃箱、Ⅱ助推燃箱、Ⅲ助推燃箱、Ⅳ助推燃箱和氧箱外壁测压口处各安装2个压力无线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助推器地测口安装4个无线温压转换器包括:
在Ⅰ助推配气台、Ⅱ助推配气台、Ⅲ助推配气台和Ⅳ助推配气台地测口处各安装1个无线温压转换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在各层活动回转平台布置2-4个无线中继器包括:
在配气台上布置6个无线压力数显表;
在脐带塔15层布置2个无线接收控制器,其中,2个无线接收控制器互为备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配气台上布置6个无线压力数显表包括:
在芯一级配气台、芯二级配气台、Ⅰ助推配气台、Ⅱ助推配气台、Ⅲ助推配气台和Ⅳ助推配气台各布置1个无线压力数显表。
CN202111005169.2A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 Active CN1139160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05169.2A CN113916052B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05169.2A CN113916052B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16052A CN113916052A (zh) 2022-01-11
CN113916052B true CN113916052B (zh) 2023-08-29

Family

ID=79233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05169.2A Active CN113916052B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1605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5700A (ja) * 1998-09-16 2000-03-28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射場におけるロケットの点検監視装置
CN111174821A (zh) * 2019-11-28 2020-05-19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一种用于运载火箭的温湿度传感器及监测系统
EP3668105A1 (de) * 2018-12-10 2020-06-17 ArianeGroup GmbH Synchronisation in einem sensornetzwerk
CN112040540A (zh) * 2020-09-14 2020-12-0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一种基于三级无线传感网的时间同步架构及时间同步方法
CN112556514A (zh) * 2020-12-08 2021-03-26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一种重型运载火箭发射支持设备远程状态监测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5700A (ja) * 1998-09-16 2000-03-28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射場におけるロケットの点検監視装置
EP3668105A1 (de) * 2018-12-10 2020-06-17 ArianeGroup GmbH Synchronisation in einem sensornetzwerk
CN111174821A (zh) * 2019-11-28 2020-05-19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一种用于运载火箭的温湿度传感器及监测系统
CN112040540A (zh) * 2020-09-14 2020-12-0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一种基于三级无线传感网的时间同步架构及时间同步方法
CN112556514A (zh) * 2020-12-08 2021-03-26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一种重型运载火箭发射支持设备远程状态监测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16052A (zh) 2022-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41396Y (zh) 无线网络空调器
CN110970914A (zh) 一种具有安全保护功能的储能系统
CN207099337U (zh) 一种定位终端和定位基站可互换通用的高精度定位装置
CN203027378U (zh) 一体化智能型隔离开关远动操作及视频监控系统
CN110649593A (zh) 一种配电网微型同步相量测量装置
CN103634572A (zh) 一种基于视频监测的输电线路智能巡线用通信系统
CN106981929A (zh) 一种基于gprs通信的节能环保无线远程变电站监控系统
CN201527712U (zh) 基于太阳能及风力供电的绿色无线控制交通信号灯系统
CN201600359U (zh) 一种无线气体监测仪
CN104424785A (zh) 分布式无线视讯接触网开关监控系统及监控方法
CN207067754U (zh) 一种发电机组远程监控系统
CN202093379U (zh) 风电场远程无线实时测量与控制系统
CN113916052B (zh) 一种运载火箭地面无线监测方法
CN205105248U (zh) 一种具有远程无线传输的智能网关模块
CN202276363U (zh)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装置
CN204836606U (zh) 一种云智能无线网关模块
CN206961303U (zh) 一种光伏电站无线远程数据传输系统
CN202488213U (zh) 一种用于输电线路的状态监测代理装置及系统
CN203027026U (zh) 一体化智能型隔离开关远动操作及视频监控系统
CN202309223U (zh) 一种电力设备监测系统
CN205141836U (zh) 一种智能运维一体化移动电站
CN211015489U (zh) 一种电子站牌
CN210807270U (zh) 一种适用于微纳卫星的无线自组网装置
CN203812997U (zh) 蓄电池远程维护系统
CN212061432U (zh) 一种基于nb-iot技术的动力环境监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