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15765A - 接水盘及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接水盘及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15765A
CN113915765A CN202111395087.3A CN202111395087A CN113915765A CN 113915765 A CN113915765 A CN 113915765A CN 202111395087 A CN202111395087 A CN 202111395087A CN 113915765 A CN113915765 A CN 113915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exchanger
tray
side wall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950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15765B (zh
Inventor
周柏松
许晓峰
尧潇
杨志超
陈伟华
杨慧敏
胡辉
杨艳
钟文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9508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157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15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1576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6249 priority patent/WO2023093384A1/zh
Priority to EP22897467.1A priority patent/EP4368911A1/en
Priority to AU2022395603A priority patent/AU2022395603A1/en
Priority to KR1020247014191A priority patent/KR20240070650A/ko
Priority to CA3238502A priority patent/CA3238502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157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157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接水盘及室内机,所述接水盘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环形侧壁和安装槽体;水盘,嵌设于所述安装槽体,所述环形侧壁与所述水盘之间构成围绕所述水盘的环形出风口。环形出风口连续设置,减少出风口隔断处的送风盲区,增大送风范围,使用该接水盘的室内机甚至可以实现360°送风,提升使用舒适性。

Description

接水盘及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接水盘及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四面出风嵌入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布局为四个长条形出风口,或四个长条形出风口(主风口)加2个辅助出风口,四个长条形出风口之间不联通,或四个主风口和辅助风口之间不联通,断隔处有材料,因此空调出风口是不连续的,在空调室内机四角方向的局域容易存在送风盲区,使用舒适性不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接水盘及室内机,以解决现有室内机存在送风盲区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环形侧壁和安装槽体;水盘,嵌设于所述安装槽体,所述环形侧壁与所述水盘之间构成围绕所述水盘的环形出风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室内机,包括上述的接水盘。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环形出风口连续设置,减少出风口隔断处的送风盲区,增大送风范围,使用该接水盘的室内机甚至可以实现360°送风,提升使用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的接水盘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接水盘一实施例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接水盘一实施例放置杀菌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接水盘一实施例放置排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接水盘一实施例放置水位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接水盘一实施例的杀菌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接水盘又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接水盘又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接水盘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接水盘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本申请的接水盘又一实施例中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接水盘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5是本申请的接水盘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17是本申请的接水盘又一实施例的倒角包括多个倒角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的接水盘又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的接水盘又一实施例的连接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的接水盘又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的接水盘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的室内机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的室内机一实施例的杀菌盒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的室内机一实施例的杀菌盒的另一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的室内机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5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27是本申请的室内机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E部分的放大图;
图29是本申请的室内机又一实施例的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的室内机又一实施例的弹性垫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接水盘;101、接水槽底面;1011、凹槽;1012、凹槽底面;1013、凹槽侧面;1014、定位凸起;102、杀菌盒;1021、引流孔;1022、定位凹槽;1023、顶盖;1024、腔体;1025、安装卡扣;103、排水泵;1031、泵体;104、水位开关;1041、浮子结构;105、排水孔道;106、排水塞;107、接水槽;108、凸台;109、进风口;110、水槽段;111、导风段;1111、第一导风段;1112、第二导风段;112、迎风表面;113、背风表面;115、倒角;116、框架;1161、安装槽体;1162、环形侧壁;117、水盘;1171、水盘侧壁;118、环形出风口;1181、直线段;1182、斜角段;119、连接筋;1191、迎风端;1192、背风端;120、导风角;121、缺口槽;122、安装部;1221、安装孔;200、室内机;201、箱体;202、卡扣结构;2021、连接段;2022、卡接端;203、定位销;204、换热器;205、弹性支撑件;206、支撑件;207、支撑板;208、导流板;209、连接板;210、第一翻边板;211、第二翻边板;212、弹性垫层;213、卡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水盘100,如图1所示,接水盘100包括接水槽底面101,接水槽底面101上形成有凹槽1011。可以理解的是,凹槽1011的底面低于接水槽底面101,接水盘100中承接的积水受重力作用流向更低位置的凹槽101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凹槽1011内设置有杀菌盒102,杀菌盒102与积水接触后,能够消灭积水中的霉菌,改善霉菌异味,从而解决积水引发的卫生问题。现有技术中的杀菌盒102的设置为相对较高,在接水盘100内低位面积水较少时,杀菌盒102内的有效杀菌位置无法接触积水,起不到有效杀菌效果,仍会存在积水带来的霉菌和异味的问题。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杀菌盒102设置于凹槽1011内,只要接水盘100中有积水,特别是积水较少的情况,积水聚集在凹槽1011内,设置于凹槽1011内的杀菌盒102能与积水有效接触,进行杀菌除味,有效解决接水盘100积水而造成的卫生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凹槽1011内设置有排水泵103,当积水高度高于排水泵103的泵体1031,满足排水泵103工作状态时,排水泵103即可进行抽水,达到彻底排水的目的。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水盘100中有积水,特别是积水较少的情况,积水流入并聚集在凹槽1011内,更易满足排水泵103工作状态,在积水较少的情况下,排水泵103即能达到彻底排水的目的,进而减少积水量和积水时长,避免积水产生霉菌和异味,有效解决接水盘100积水而造成的卫生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凹槽1011内设置有水位开关104,当积水高度高于水位开关104的浮子结构1041,浮子结构1041带动水位开关104进行预警,达到彻底排水的目的。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水盘100中有积水,特别是积水较少的情况,积水流入并聚集在凹槽1011内,更易满足水位开关104工作状态,在积水较少的情况下,水位开关104即能达到预警的目的,进而可以及早发现并解决积水问题,减少积水量和积水时长,避免积水产生霉菌和异味,有效解决接水盘100积水而造成的卫生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凹槽1011内可以仅设置有排水泵103、杀菌盒102或水位开关104中的一种,每种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1011内还可以设置有排水泵103、杀菌盒102或水位开关104中的两种或三种,每种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
如图3所示,当凹槽1011内设置杀菌盒102时: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11包括凹槽底面1012和凹槽侧面1013,凹槽侧面1013连接接水槽底面101和凹槽底面1012,且凹槽侧面1013为斜面,呈斜面的凹槽侧面1013引导水流从接水槽底面101流入凹槽底面1012;并且,呈斜面设置的凹槽侧面1013还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大颗粒杂质堵塞杀菌盒102。
具体地,凹槽侧面1013可以仅设置于杀菌盒102的一侧,当然,为了便于积水顺利由接水槽底面101流入凹槽1011内,凹槽侧面1013可以设置于杀菌盒102的多侧,根据接水盘100与凹槽1011的位置关系进行布局,此处不作限制。凹槽底面1012可以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各种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11的凹槽底面1012上设置有杀菌盒102,从而杀菌盒102安装于最低位,以最快程度与积水有效接触,进行杀菌除味,有效解决接水盘100积水而造成的卫生问题。
杀菌盒102上设置有引流孔1021,引流孔1021可以设置于杀菌盒102的侧面和底面,用于外侧水流流入与有效成分接触,从而便于积水与杀菌盒102有效接触。
为了利于杀菌盒102与积水有效接触,杀菌盒102与凹槽1011的至少一个凹槽侧面1013间隔设置,便于积水流入凹槽1011,并与杀菌盒102有效接触,从而起到有效杀菌效果,避免接水盘100内积水产生霉菌和异味。同时杀菌盒102与凹槽侧面1013间隔设置可以防止杂质流入凹槽1011后直接与杀菌盒102接触,避免杂质堵塞杀菌盒102周边,从而维持杀菌盒102的有效杀菌效果。
为了便于杀菌盒102的安装定位,如图1、图3和图6所示,凹槽底面1012设置有定位凸起1014,杀菌盒102上对应设置有定位凹槽1022。安装杀菌盒102时,仅需将杀菌盒102放入凹槽1011内,将定位凸起1014卡于定位凹槽1022内,杀菌盒102即定位于凹槽1011内。若凹槽底面1012的厚度足够,还可以在凹槽底面1012设置定位凹槽1022,杀菌盒102上对应设置有定位凸起1014,定位凸起1014卡于定位凹槽1022内,杀菌盒102即定位于凹槽1011内。
为了便于固定杀菌盒102,如图1所示,凹槽1011内设置有安装卡扣1025,安装卡扣1025将杀菌盒102固定于凹槽1011内。安装卡扣1025设置于杀菌盒102的相对侧,将杀菌盒102放入安装卡扣1025内,安装卡扣1025发生轻微形变,当杀菌盒102安装完成后,安装卡扣1025将杀菌盒102固定,杀菌盒102安装便捷。具体地,安装卡扣1025可以设置有多组,并可以凹槽1011和杀菌盒102布局,设置于杀菌盒102任意相对侧,以将杀菌盒102稳定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积水可能存在大颗粒杂质,大颗粒杂质流入凹槽1011内后,可能会堵塞杀菌单元周边。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凹槽底面1012设置有隔离筋(图中未示出),隔离筋位于凹槽侧面1013和杀菌盒102之间。隔离筋竖直设置,对较大的杂质、丝状物等进行隔离,避免堵塞流路,从而维持杀菌盒102的杀菌效果,抑制霉菌和异味产生,有效解决接水盘100积水而造成的卫生问题。
如图4所示,当凹槽1011内设置排水泵103时,接水盘100的设计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凹槽1011内设置杀菌盒102时大致相同,此处不再一一具体描述,以下对凹槽1011中设置排水泵103时的接水盘100结构作简单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11中设置有排水泵103的泵体1031,仅需泵体1031设置于凹槽1011中,当凹槽1011内积水深度满足泵体1031工作条件时,即可进行排水泵103的排水工作。
进一步地,凹槽1011的深度应大于泵体1031距离凹槽底面1012的高度,从而当接水盘100中积水水位较低时,积水流入凹槽1011内,凹槽1011积水高度也可没过泵体1031,满足排水泵103工作状态,排水泵103即可进行抽水,达到彻底排水的目的,彻底解决接水盘100积水而造成的卫生问题。
具体地,凹槽1011的直径大小应大于排水泵103的泵体1031的直径,使得排水泵103的泵体1031可以深入到凹槽1011中。
具体地,凹槽底面1012可以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各种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11包括凹槽底面1012和凹槽侧面1013,凹槽侧面1013连接接水槽底面101和凹槽底面1012,且凹槽侧面1013为斜面,呈斜面的凹槽侧面1013引导水流从接水槽底面101流入凹槽底面1012;并且,呈斜面设置的凹槽侧面1013还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大颗粒杂质影响排水泵103的泵体1031的正常工作。
具体地,凹槽侧面1013可以仅设置于排水泵103的一侧,当然,为了便于积水顺利由接水槽底面101流入凹槽1011内,凹槽侧面1013可以设置于排水泵103的多侧,根据接水盘100与凹槽1011的位置关系进行布局,此处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积水可能存在大颗粒杂质,大颗粒杂质流入凹槽1011内后,可能会影响排水泵103的工作。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凹槽底面1012设置有隔离筋,隔离筋位于凹槽侧面1013和排水泵103之间。隔离筋竖直设置,对较大的杂质、丝状物等进行隔离,避免堵塞流路,从而维持排水泵103的效果,有效解决接水盘100积水而造成的卫生问题。
如图5所示,当凹槽1011内设置水位开关104时,接水盘100的设计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凹槽1011内设置杀菌盒102时大致相同,此处不再一一具体描述,以下对凹槽1011中设置水位开关104时的接水盘100结构作简单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11中设置有水位开关104的浮子结构1041,仅需浮子结构1041设置于凹槽1011中,当凹槽1011内积水深度满足浮子结构1041工作条件时,即可进行水位开关104的预警工作。
进一步地,凹槽1011的深度应大于浮子结构1041距离凹槽底面1012的高度,从而当接水盘100中积水水位较低时,积水流入凹槽1011内,凹槽1011积水高度也可接触并浮起浮子结构1041,满足浮子结构1041工作状态,水位开关104即可进行预警,降低水位开关104报警水位。通过降低水位开关104报警水位,可以及早发现并解决积水问题,减少积水量和积水时长,避免积水产生霉菌和异味,有效解决接水盘100积水而造成的卫生问题。
除此之外,在室内机200安装倾斜时,接水盘100积水水位一边高一边低时,现有技术中的水位开关104无法识别出水位异常,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水位开关104可以识别出水位异常,进行预警,防止溢水情况的发生。
具体地,凹槽1011的直径大小应大于浮子结构1041的直径,使得浮子结构1041可以深入到凹槽1011中。
具体地,凹槽底面1012可以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各种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11包括凹槽底面1012和凹槽侧面1013,凹槽侧面1013连接接水槽底面101和凹槽底面1012,且凹槽侧面1013为斜面,呈斜面的凹槽侧面1013引导水流从接水槽底面101流入凹槽底面1012;并且,呈斜面设置的凹槽侧面1013还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大颗粒杂质影响水位开关104的浮子结构1041的正常工作。
具体地,凹槽侧面1013可以仅设置于排水泵103的一侧,当然,为了便于积水顺利由接水槽底面101流入凹槽1011内,凹槽侧面1013可以设置于水位开关104的多侧,根据接水盘100与凹槽1011的位置关系进行布局,此处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积水可能存在大颗粒杂质,大颗粒杂质流入凹槽1011内后,可能会影响水位开关104的工作。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凹槽底面1012设置有隔离筋,隔离筋位于凹槽侧面1013和水位开关104之间。隔离筋竖直设置,对较大的杂质、丝状物等进行隔离,避免堵塞流路,从而维持水位开关104的效果,有效解决接水盘100积水而造成的卫生问题。
经本申请人研究发现,通常排水泵103吸水台与排水孔道105同一位置布局,排水孔道105在吸水台的下方,从而易存在如下问题:
1、排水孔道105的排水塞106占用一定厚度,为保证基本的排水塞106厚度,吸水台深度不够,导致排水泵103抽水液位面偏高,接水盘100容易积水;易引发接水盘100低温凝露、发霉、锈蚀、锈蚀引发杂质堵塞接水盘100、以及换热器204可能泡水导致输出低等问题;
2、排水孔道105位置布局不好,当排水孔道105位置靠近接水盘100边缘位置时,排水孔道105及排水塞106容易被安装后的面板遮挡,容易引发的问题有:需要排水时必须拆下面板才能进行,不便维修;当排水塞106位置发生漏水故障时,由于面板海绵压紧排水塞106,水扩散到其它区域滴落,不容易发现问题所在,不方便维修判断;
3、排水孔道105内的排水塞106受结构限制,其有效密封深度不足,更容易因老化、密封胶失效引发漏水故障。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水盘100,如图7至图9所示,接水盘100包括接水槽底面101,接水槽底面101上形成有凹槽1011和排水孔道105,凹槽1011和排水孔道105间隔设置,凹槽1011用于放置排水泵103的吸水口,即排水泵103的吸水口设置于凹槽1011内,排水孔道105设置有排水塞106。
通过将排水孔道105与凹槽1011分隔开设置,在接水盘100厚度相同条件下,由于凹槽1011内无需设置排水孔道105,从而无需考虑排水塞106厚度,凹槽1011的深度更深,排水泵103的抽水液位面更易更低,更有效抽净接水盘100的冷凝水,避免接水盘100容易积水,继而避免引发接水盘100低温凝露、发霉、锈蚀、锈蚀引发杂质堵塞接水盘100、以及换热器204可能泡水导致输出低等问题。同时,凹槽1011与排水孔道105分隔设置,排水孔道105可以布置在面板不遮挡位置,方便不拆卸面板进行排水、排水塞106故障判断及维修工作。另外,由于凹槽1011和排水孔道105间隔设置,排水孔道105可以加深密封深度,方便在结构上做更优化的密封方案,减少排水塞106位置失效漏水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图9中标注了方向X,方向X的箭头所指方案表示下方,即下端、底部及底面等的方向,同理方向X的相反方向即表示上方,即上端、顶部即顶面等的方向。凹槽1011的底部厚度为10mm~18mm,例如10mm、12mm、16mm或者18mm等。凹槽1011的底部厚度适宜,避免凹槽1011底部过厚,导致接水盘100整体过厚,避免影响整机厚度;同时,避免凹槽1011的底部过薄,影响其保温效果造成能源浪费,并且影响凹槽1011的强度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在接水盘100厚度方向,在满足基本保温和强度需求后,凹槽1011尽可能深,可尽可能将排水泵103的位置设置低,有效降低排水泵103抽水液位面。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排水孔道105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凹槽1011的底部的厚度,排水孔道105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凹槽1011的底部的厚度,以保证排水孔道105内排水塞106的密封性能,保证足够密封深度,避免因排水塞106老化、密封胶失效引发漏水故障。且本申请中的排水孔道105和凹槽1011间隔设置,排水孔道105的深度满足大于或等于凹槽1011底部的厚度的要求。
如图9所示,因为排水泵103抽水引动的杂质尽可能分散,避免因凹槽1011尺寸过小杂质聚集阻塞排水泵103,凹槽1011的凹槽底面1012的表面积应大于排水泵103在凹槽底面1012的垂直投影面积,且凹槽底面1012的表面积应尽可能大于排水泵103在凹槽底面1012的垂直投影面积,避免杂质阻塞排水泵103。具体地,凹槽底面1012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其他异形形状,以适应凹槽1011周边结构形状为准。
为了避免凹槽1011发生泄漏,凹槽底面1012一般采用不易腐蚀、开裂的塑料或薄膜材质,从而提升凹槽底面1012强度,避免其易老化,并避免其因易老化而出现腐蚀、开裂的问题。
为了便于接水槽107内积水的排出,排水孔道105的上端连接于接水槽底面101,且排水孔道105的上端与接水槽底面101倾斜过渡连接,起到引流作用。从而接水槽107内的积水可顺着排水孔道105的上端倾斜面流至排水孔道105中,便于接水槽107内的积水从排水孔道105中排出。
排水孔道105的下端设置排水塞106,排水塞106包括覆盖部1061和堵塞部1062,覆盖部1061的尺寸大于堵塞部1062的尺寸,堵塞部1062堵塞于排水孔道105,覆盖部1061覆盖于排水孔道105的下端。从而堵塞部1062可将排水孔道105堵住,覆盖部1061覆盖排水孔道105的下端起到进一步密封的作用。覆盖部1061还可以利于用户将排水塞106堵塞至预设位置,当覆盖部1061与排水孔道105下端抵接后,表明排水塞106在排水孔道105中位于预设位置。并且覆盖部1061便于用户手持,用户可手持覆盖部1061后将排水塞106堵塞至预设位置,以及手持覆盖部1061后将排水塞106从排水孔道105中取出。
具体地,排水孔道105的孔口下端可以设置沉台,方便排水塞106端部下沉,覆盖部1061位于沉台内。
当然,排水孔道105的孔口下端也可以不做沉台设计,在排水塞106安装后,排水塞106端部凸起部分方便排水塞106的维修拆卸。
进一步地,排水孔道105的下端设置有导向角,导向角用于引导排水塞106设置于排水孔道105中。
排水孔道105的内部以及孔口一般采用塑料材质,以提高排水孔道105的强度和耐磨度,从而保证排水孔道105与排水塞106匹配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11的底部易沉积杂质,凹槽1011的底部和排水孔道105之间设置有引流通道(图中未示出),在接水盘100中有积水,排水塞106打开放水时,凹槽1011中的杂质容易随引流通道流出,避免凹槽1011中杂质累积。优选地,排水孔道105设置在排水泵103位置附近,由于排水泵103位置处在接水盘100的低位,排水孔道105设置在排水泵103位置附件,可保证排水孔道105位于接水盘100的低位处,方便将积水排干净。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水盘100,如图10和图11所示,接水盘100中形成有接水槽107,接水槽107的底面设置有凸台108,凸台108用于安装换热器204。通过在接水槽107底面设置凸台108,换热器204底部高度增高,提升换热器204有效迎风面积,利于换热器204底部迎风。相较于现有技术,换热器204与凸台108接触端端部风速大,风量足,换热器204风场均匀,换热效率高。并且,由于接水盘100支撑换热器204的部分呈凸台108结构,换热器204底部高于接水槽107底面,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从凸台108流下并汇聚在接水槽107中,防止换热器204在运行或待机过程中泡水,冷凝水排出速度快,不影响换热器204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凸台108位于接水槽107的两侧面之间,与接水槽107的至少一侧侧面间隔设置,从而凸台108占用接水槽107的空间小。优选地,凸台108与接水槽107的两侧侧面均间隔设置,凸台108与接水槽107的两侧面之间均可形成较低的接水空间,利于承接换热器204的冷凝水;并且,换热器204的冷凝水可以从凸台108的两侧排至接水槽107中,提高了冷凝水的排出速度。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凸台108还可以与接水槽107的一侧侧面间隔设置,与接水槽107的另一侧侧面贴合。
进一步地,凸台108沿着接水槽107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可增大与换热器204的接触面积,凸台108可对换热器204起到稳定支撑作用。
由于部分空调风可能会经过接水槽107,并接触凸台108,为了降低风阻和风噪,如图11所示,凸台108的顶部沿着接水槽107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形成有凸台倒角,空调风与呈圆滑平面的凸台108顶部接触,风阻小,风噪低,有效提高室内机200整体性能,并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地,凸台倒角为斜面倒角或圆弧倒角,凸台倒角一方面可以降低风阻和风噪,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大凸台108与接水槽107的两侧面之间的接水空间。如图12所示,凸台108的凸台倒角可具有多种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接水槽107的宽度方向,凸台108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换热器204的尺寸,从而可增大换热器204的迎风面积,提升换热器204换热效率。另外,通过减小在接水槽107的宽度方向的凸台108的尺寸,可以增大凸台108与接水槽107的两侧面之间的接水空间,利于承接换热器204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溢出。
具体地,在接水槽107的宽度方向,凸台108的宽度与接水槽107的宽度的比例为1:3~2:3,例如1:3、1:2或者2:3等。一方面保证凸台108的宽度对换热器204具有有效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保证凸台108与接水槽107之间的间隔宽度,从而有足够的接水空间可承接换热器204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溢出。
具体地,凸台108的高度与接水槽107深度的比例为1:3~1:2,例如1:3或者1:2等。一方面,可以避免凸台108高度过低,保证凸台108的高度对换热器204起到有效支撑作用,使得换热器204底部高度增高,提升换热器204有效迎风面积,利于换热器204底部迎风,换热器204与凸台108接触端端部风速大,风量足,换热器204风场均匀,换热效率高。并且,由于换热器204底部高于接水槽107底面,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从凸台108流下并汇聚在接水槽107中,防止换热器204在运行或待机过程中泡水,冷凝水排出速度快,不影响换热器204的换热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凸台108高度过高,进而避免接水盘100整体高度过高,整机高度控制合理。
具体地,接水槽107的深度为8mm~12mm,例如8mm、10mm或者12mm等。凸台108的高度为4mm、4.5mm或者5mm等。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水盘100,如图13和图14所示,接水盘100形成有接水槽107和进风口109,接水槽107围绕进风口109设置,进风口109用于设置风机,接水槽107用于安装换热器204,接水槽107靠近进风口109的内侧壁形成导风斜角。从而风机将风吸入进风口109,并经导风斜角引导后经过换热器204底部,换热器204安装于接水槽107一侧端部风速大,风量足,换热器204风场均匀,换热效率高。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接水槽107内侧壁的挡风面结构,通过在接水槽107靠近进风口109的内侧壁形成导风斜角,在同等接水盘100规格、同等换热器204高度情况下,可提升换热器204有效迎风面积,利于换热器204底部迎风,提高换热器204换热效率;导风斜角还可以降低风阻,减小风噪,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内侧壁包括水槽段110和导风段111,导风段111由水槽段110朝进风口109倾斜延伸设置,导风段111构成导风斜角。通过将内侧壁分段设置为水槽段110和导风段111,水槽段110一方面保证换热器204迎风面积,另一方面保证接水槽107内具有足够的接水空间;导风段111将风导向正对导风段111的换热器204,并将风导向水槽段110,供水槽段110导向正对水槽段110的换热器204,提升换热器204的有效迎风面积,并有效降低风阻,减小风噪。通过导风段111和水槽段110配合,充分提升换热器204有效迎风面积,利于换热器204底部迎风,提高换热器204换热效率,并且降低风阻,减小风噪,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导风段111包括第一导风段1111和第二导风段1112,第一导风段1111连接于水槽段110和第二导风段1112之间,第一导风段1111为朝向接水槽107凸出的凸出弧面、相对接水槽107凹陷的凹陷弧面或者斜面。第一导风段1111起到承接第二导风段1112导入的进风,并将进风导至换热器204及水槽段110,第二导风段1112可设置为朝向接水槽107凸出的凸出弧面、相对接水槽107凹陷的凹陷弧面或者斜面,可根据实际结构设计进行选择,均可起到有效的导风作用,充分提升换热器204有效迎风面积,利于换热器204底部迎风,提高换热器204换热效率,并且降低风阻,减小风噪,提升用户体验。优选地,第二导风段1112可设置为朝向接水槽107凸出的凸出弧面,有利于减小风阻和风噪。
如图14所示,水槽段110相对接水槽107底面的角度a为80°~90°,例如80°、85°或者90°等。在此角度范围内的水槽段110,一方面可保证换热器204迎风面积,另一方面可保证接水槽107内具有足够的接水空间。第二导风段1112相对接水槽107底面的角度b为80°~90°,例如80°、85°或者90°等,由于第二导风段1112首先与进风接触,第二导风段1112角度平滑,可在降低风阻、减小风噪的基础上,对进风起到有效引导作用,提升换热器204的迎风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第一导风段1111两端的连接面的切面的夹角c为90°~135°,例如90°、100°或者135°等。在此范围内,第一导风段1111两端分别与水槽段110和第二导风段1112过渡平滑,有利于降低风阻并减小风噪。
为了保证水槽段110具有足够的接水空间,水槽段110相对于接水槽107底面的垂直高度为8mm~17mm,例如8mm、12mm、15mm或者17mm等。从而水槽段110的深度适宜,利于承接冷凝水,避免积水溢出,并且避免接水槽107过深而影响换热器204底部的迎风面积,水槽段110可保证换热器204迎风面积,并保证接水槽107内具有足够的接水空间。
内侧壁到换热器204的最大间距为20mm~40mm,例如20mm、30mm或者40mm等。从而内侧壁到换热器204的最大间距范围保证内侧壁与换热器204之间具有足够迎风间隙,同时避免内侧壁与换热器204之间间隙过大而导致接水盘100整体尺寸过大,或者避免内侧壁与换热器204之间间隙过大而影响进风口109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水槽107的底面还可以设置有凸台108,换热器204安装在凸台108上。通过在接水槽107底面设置凸台108,换热器204底部高度增高,提升换热器204有效迎风面积,利于换热器204底部迎风。换热器204与凸台108接触端端部风速大,风量足,换热器204风场均匀,换热效率高。并且,由于接水盘100支撑换热器204的部分呈凸台108结构,换热器204底部高于接水槽107底面,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从凸台108流下并汇聚在接水槽107中,防止换热器204在运行或待机过程中泡水,冷凝水排出速度快,不影响换热器204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凸台108位于接水槽107的两侧面之间,与接水槽107的两侧面均间隔设置,从而凸台108占用接水槽107的空间小,凸台108与接水槽107的两侧面之间均可形成较低的接水空间,利于承接换热器204的冷凝水;并且,换热器204的冷凝水可以从凸台108的两侧排至接水槽107中,提高了冷凝水的排出速度。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水盘100,如图15和图16所示,接水盘100包括迎风表面112和背风表面113,迎风表面112形成有进风口109,背风表面113形成有接水槽107。风机通过进风口109吸入空气,接水槽107用于安装换热器204,进风口109的底端均形成有倒角115。安装于进风口109内侧的风机抽风,将风吸入进风口109并导向换热器204(参见图13),由于进风口109设置于接水盘100的迎风表面112,且底端形成有倒角115,可降低迎风风阻,在不改变风轮转速的情况下提升风量,进而无需提升风轮转速,降低迎风风噪。
其中,倒角115为圆弧倒角或斜面倒角,圆弧倒角或斜面倒角均可降低进风口109的迎风风阻和风噪,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圆弧倒角的弧度,或者斜面倒角的倾斜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倒角115包括多个倒角段,倒角段为圆弧倒角或斜面倒角,多个倒角段连接构成波浪形。具体地,多个倒角段为多个圆弧倒角构成波浪形,或者多个圆弧倒角与多个斜面倒角构成波浪形,或者多个斜面倒角构成波浪形,此处不作限制。通过设置多个倒角段连续导风,可有效降低接水盘100迎风侧的迎风风阻,在不改变风轮转速的情况下提升风量,进而无需提升风轮转速,有效降低迎风风噪。
进一步地,进风口109内侧所设置风机的功率越大,其风阻和风噪越大,从而将倒角115的角度设置越大,可平滑进风口109底端迎风面,有效降低迎风风阻,并减小迎风风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风机设置于进风口109里侧,风机启动后进风经过进风口109底端的倒角115导向后进入进风口109,进风口109底端倒角115有效降低迎风风阻,并减小迎风风噪。
进一步地,接水槽107靠近进风口109的内壁侧形成有导风斜角1071,从而风机将风吸入进风口109,并经导风斜角1071引导后经过换热器204底部,换热器204安装于接水槽107一侧端部风速大,风量足,换热器204风场均匀,换热效率高。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接水槽107内侧壁的挡风面结构,通过在接水槽107靠近进风口109的内侧壁形成导风斜角1071,在同等接水盘100规格、同等换热器204高度情况下,可提升换热器204有效迎风面积,利于换热器204底部迎风,提高换热器204换热效率;导风斜角1071还可以降低风阻,减小风噪,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内侧壁包括水槽段110和导风段111,导风段111由水槽段110朝进风口109倾斜延伸设置,导风段111构成导风斜角1071。通过将内侧壁分段设置为水槽段110和导风段111,水槽段110一方面保证换热器204迎风面积,另一方面保证接水槽107内具有足够的接水空间;导风段111将风导向正对导风段111的换热器204,并将风导向水槽段110,供水槽段110导向正对水槽段110的换热器204,提升换热器204的有效迎风面积,并有效降低风阻,减小风噪。通过导风段111和水槽段110配合,充分提升换热器204有效迎风面积,利于换热器204底部迎风,提高换热器204换热效率,并且降低风阻,减小风噪,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接水槽107的底面设置有凸台108(参见图11),换热器204安装在凸台108上。通过在接水槽107底面设置凸台108,换热器204底部高度增高,提升换热器204有效迎风面积,利于换热器204底部迎风。换热器204与凸台108接触端端部风速大,风量足,换热器204风场均匀,换热效率高。并且,由于接水盘100支撑换热器204的部分呈凸台108结构,换热器204底部高于接水槽107底面,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从凸台108流下并汇聚在接水槽107中,防止换热器204在运行或待机过程中泡水,冷凝水排出速度快,不影响换热器204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凸台108位于接水槽107的两侧面之间,与接水槽107的两侧面均间隔设置,从而凸台108占用接水槽107的空间小,凸台108与接水槽107的两侧面之间均可形成较低的接水空间,利于承接换热器204的冷凝水;并且,换热器204的冷凝水可以从凸台108的两侧排至接水槽107中,提高了冷凝水的排出速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凸台108与接水槽107的一侧侧面间隔设置,与接水槽107的另一侧侧面贴合设置。
进一步地,凸台108的顶端侧边形成有凸台倒角,空调风与呈圆滑平面的凸台108顶部接触,风阻小,风噪低,有效提高室内机200整体性能,并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水盘100,如图18所示,接水盘100包括框架116和水盘117,其中,框架116包括环形侧壁1162和安装槽体1161,水盘117嵌设于安装槽体1161,环形侧壁1162与水盘117之间构成围绕水盘117的环形出风口118。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断隔设置的四个长条形出风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环形出风口118连续设置,减少现有技术中出风口隔断处的送风盲区,增大送风范围,使用该接水盘100的室内机200甚至可以实现360°送风,提升使用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盘117包括水盘117侧壁,环形侧壁1162和水盘117侧壁之间围拢形成环形出风口118。水盘117侧壁外周设置有连接筋119,连接筋119连接于水盘117侧壁和环形侧壁1162之间,使得框架116和水盘117连接一体,以提高框架116和水盘117侧壁的连接强度;同时还起到对环形出风口118分段的作用,使得风量在环形出风口118中均匀分段输送出。
具体地,连接筋119沿着环形出风口118间隔设置有多个,且连接筋119垂直连接于水盘117侧壁和环形侧壁1162,连接筋119所在平面平行于空调风的流动方向,从而减小连接筋119迎风面积,降低风阻,增大送风范围。
通常连接筋119厚度较小,可以降低风阻。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筋119为塑料材质、泡沫材质或泡沫包裹塑料材质。连接筋119材料质量较轻,减小接水盘100整体重量,并且利于制造成型,降低材料和制作成本。除此之外,塑料材质、泡沫材质或泡沫包裹塑料材质的连接筋119形态稳定,表面不易受潮生锈,整体美观。
为了进一步减小连接筋119的风阻和风噪,如图19所示,连接筋119的迎风端1191和/或背风端1192设置有导风角(图中未示出)。导风角降低对经过空调风的阻力,避免造成送风盲区,同时还可降低空调风经过产生的噪音。
进一步地,导风角为导风圆角或者导风斜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具体地,连接筋119的迎风端1191和背风端1192可仅一侧设置导风角,导风角可以为导风圆角或导风斜角,导风圆角的弧度可以设置有多种,导风斜角的角度可设置有多种,包括一个斜角或连续的多个斜角。当然,连接筋119的迎风端1191和背风端1192可均设置导风角,迎风端1191和背风端1192的导风角可以均为导风圆角或导风斜角,迎风端1191和背风端1192的导风角还可以一个为导风圆角,一个为导风斜角,导风圆角的弧度可以设置有多种,导风斜角的角度可以设置有多种,包括一个斜角或连续的多个斜角,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连接筋119的背风端1192具有锯齿结构,锯齿结构进一步降低风噪,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侧壁1162部分连接于安装槽体1161,从而环形侧壁1162保持与安装槽体1161的稳固连接,除此之外,环形侧壁1162与安装槽体1161的连接部分还可以用于增大安装槽体1161的空间,以增大水盘117所占空间,便于水盘117内的设计和布局。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环形侧壁1162还可以与安装槽体1161间隔设置,以形成环形出风口118,从而增大送风范围,减少送风盲区,真正实现360°送风,提升使用舒适性。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环形出风口118由直线段1181和圆弧段1182构成,或者环形出风口118由直线段1181和斜角段构成。从而环形出风口118整体线条流畅,无直角衔接段,可降低风阻,减小风噪,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水盘117形成有接水槽107和进风口109,接水槽107围绕进风口109,接水槽107用于安装换热器204,从而接水槽107可以承接换热器204上的冷凝水。接水盘100上进风口109和接水槽107之间的背风表面113形成有连通接水槽107的缺口槽121,接水槽107内设置有对换热器204进行左右限位的限位面123,缺口槽121与限位面123相错设置,且缺口槽121呈下沉设计,缺口槽121在接水盘100轴线方向的表面低于限位面123表面,且缺口槽121与接水槽107连通,所以进风可直接通过缺口槽121与换热器204接触,,从而提升换热器204有效迎风面积。缺口槽121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有多个,缺口槽121还可以具有各种形状,缺口槽121边缘平滑流畅,可降低风阻和风噪。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水盘100,如图20和图21所示,接水盘100包括塑料水盘117和泡沫框架116,塑料水盘117包括迎风表面112和背风表面113,塑料水盘117在背风表面113形成有接水槽107。泡沫框架116发泡成型于塑料水盘117,且罩设于迎风表面112。本申请中将塑料水盘117注塑成型,并将泡沫框架116发泡成型于塑料水盘117上,即可完成接水盘100的制造。安装部122设置于塑料水盘117,且与塑料水盘117一体成型。通过注塑成型加发泡成型完成接水盘100的制造,可减少接水盘100零部件数量,且将安装部122设置于塑料水盘117,降低成型前的物料周转成本和材料成本;并且接水盘100通过一次发泡成型,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并且一体成型的结构可提升接水盘100强度,解决吸塑模因材料薄而容易开裂、漏水的问题,提升接水盘100的防水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泡沫框架116包括环形侧壁1162和安装槽体1161,安装槽体1161罩设于迎风表面112;塑料水盘117包括水盘117侧壁,水盘117侧壁外周设置有连接筋119;连接筋119连接于水盘117侧壁和环形侧壁1162。通过在水盘117侧壁外周设置有连接筋119,连接筋119连接于水盘117侧壁和环形侧壁1162之间,使得泡沫框架116和水盘117连接一体,以提高泡沫框架116和水盘117侧壁的连接强度。
具体地,连接筋119沿着环形出风口118间隔设置有多个,且连接筋119垂直连接于水盘117侧壁和环形侧壁1162,连接筋119所在平面平行于空调风的流动方向,从而减小连接筋119迎风面积,降低风阻,增大送风范围。
其中,如图20所示,塑料水盘117的水盘117侧壁外周还设置有安装架(图中未示出),安装架上设置有安装部122,泡沫框架116罩设于安装架,且安装部122凸出于环形侧壁1162,安装部122用于与室内机200的机壳上的吊耳等连接部件连接,以将接水盘100固定到室内机200上。
进一步地,水盘117侧壁围设成方形,安装部122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水盘117侧壁的四个角,通过金属件配合安装部122,可以将接水盘100稳定固定于室内机200上,安装部122与水盘117一体注塑成型。连接筋119设置在水盘117侧壁的四个边,并与水盘117一体注塑成型,以提高环形侧壁1162和水盘117侧壁的连接强度。
具体地,如图20所示,安装部122包括安装孔1221和定位柱(图中未示出),安装部122用于紧固接水盘100到机身的部位,安装孔1221为安装部122上设计的金属件预订位,金属件为紧固螺钉。安装孔1221用于金属件穿过后将安装部122固定于室内机200,进而将接水盘100固定于室内机200上。定位柱用于将安装部122预先定位于室内机200上。
进一步地,塑料水盘117上形成有排水孔道105,排水孔道105用于排出接水槽107内的积水,排水孔道105用于安装排水塞106。排水孔道105的深度大于或等于4mm,排水塞106可直接装配到塑料水盘117注塑件上排水孔道105上。
具体地,塑料水盘117上形成有凹槽1011,凹槽1011连通于接水槽107,凹槽1011内设置排水泵103(参见图8)。当积水高度高于排水泵103的泵体1031,满足排水泵103工作状态时,排水泵103即可进行抽水,达到彻底排水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水盘100中有积水,特别是积水较少的情况,积水流入并聚集在凹槽1011内,更易满足排水泵103工作状态,在积水较少的情况下,排水泵103即能达到彻底排水的目的,进而减少积水量和积水时长,避免积水产生霉菌和异味,有效解决接水盘100积水而造成的卫生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20所示,凹槽1011和排水孔道105间隔设置,通过将排水孔道105与凹槽1011分隔开设置,在接水盘100厚度相同条件下,由于凹槽1011内无需设置排水孔道105,从而无需考虑排水塞106厚度,凹槽1011的深度更深,排水泵103的抽水液位面更易更低,更有效抽净接水盘100的冷凝水,避免接水盘100容易积水,继而避免引发接水盘100低温凝露、发霉、锈蚀、锈蚀引发杂质堵塞接水盘100、以及换热器204可能泡水导致输出低等问题。同时,凹槽1011与排水孔道105分隔设置,排水孔道105可以布置在面板不遮挡位置,方便不拆卸面板进行排水、排水塞106故障判断及维修工作。另外,由于凹槽1011和排水孔道105间隔设置,排水孔道105可以加深密封深度,方便在结构上做更优化的密封方案,减少排水塞106位置失效漏水的可能性。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接水盘100。室内机200可以为空调室内机,或者冷风扇室内机等各种制冷设备的室内机。
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200包括室内机箱体201和杀菌盒102。室内机箱体201内设置有相对的卡扣结构202。杀菌盒102设置于室内机箱体201内,且卡置于相对的卡扣结构202之间。相对的卡扣结构202设置于杀菌盒102的相对侧,将杀菌盒102放入卡扣结构202内,相对的卡扣结构202向相背方向发生轻微形变,当杀菌盒102安装完成后,相对的卡扣结构202恢复形变将杀菌盒102固定,杀菌盒102安装便捷。
杀菌盒102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两个卡扣结构202分别卡置于两个第一侧壁。通过相对的卡扣结构202分别卡置于杀菌盒102的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即可将杀菌盒102稳定固定,结构简单,安装便捷。
具体地,卡扣结构202设置有两个,两个卡扣结构202相对设置,当然,卡扣结构202还可以设置有更多个,位于相对两侧的卡扣结构202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卡扣结构202包括连接段2021和卡接端2022,连接段2021一端连接于室内机箱体201,另一端设置卡接端2022,两个卡扣结构202的卡接端2022卡接于两个第一侧壁的顶部。从而当杀菌盒102卡置于两个卡扣结构202之间时,两个卡接端2022抵接于杀菌盒102的顶部,进一步对杀菌盒102起到稳定固定作用。
除此之外,两个卡接端2022的相对侧呈斜面设置,对杀菌盒102起到引导作用,便于杀菌盒102接触卡接端2022后,由斜面导至两个卡扣结构202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杀菌盒102包括连接两个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室内机箱体201内还设置有定位销203,定位销203抵接于第二侧壁。由于两个卡扣结构202将杀菌盒102的两个第一侧壁固定,杀菌盒102在一个面的一条直线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通过设置定位销203抵接于第二侧壁,杀菌盒102在一个面的另一条直线方向上的移动受到定位销203限制,杀菌盒102进一步稳定固定。并且,定位销203可以仅设置一个,杀菌盒102可以向与定位销203相对的第二侧壁方向移动,以便于从卡扣结构202中取出,同时,杀菌盒102在两个第二侧壁之间的长度可以做出调整,两个卡扣结构202与一个定位销203配合,可以装配更多规格的杀菌盒102。当然,定位销203还可以设置有两个,分别与两个第二侧壁抵接,杀菌盒102可牢固固定,防止其脱落。
在其他实施例中,杀菌盒102设置有定位销203,室内机箱体201还设置有定位孔,定位销与定位孔配合,从而将杀菌盒102定位于室内机箱体201。
具体地,定位销203的形状可以是方块形、圆柱形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销203的高度为杀菌盒102高度的1/3~2/3,从而定位销203的高度不会过高,便于杀菌盒102卡入两个卡扣结构202之间;并且,定位销203的高度不会过低,可对杀菌盒102起到有效限位作用。具体地,定位销203的高度为杀菌盒102高度的1/3、1/2或者2/3等,此处不作限制。
如图24所示,杀菌盒102包括顶盖1023和腔体1024,顶盖1023盖设于腔体1024,顶盖1023和腔体1024的连接处设置有卡接筋。将顶盖1023盖设于腔体1024上,按压施力后,顶盖1023卡于卡接筋外,卡接筋增大了顶盖1023与腔体1024间的摩擦力,保证顶盖1023和腔体1024的稳定连接。需要将顶盖1023和腔体1024脱离时,需施加一定力使得顶盖1023与卡接筋脱离,进而顶盖1023与腔体1024脱离。具体地,卡接筋可以在腔体1024的四个侧壁均有设置,或者仅设置于一个或几个侧壁上,卡接筋可以为一个长条形,还可以为间隔设置的多个点状、条状的卡接筋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1023的顶部设置有外勾部1026,两个外勾部1026利于用户对杀菌盒102的顶盖1023施力,便于用户握持后将顶盖1023与腔体1024脱离。
具体地,杀菌盒102包括两个第二侧壁,第二侧壁连接两个第一侧壁,外勾部1026设置于两个第二侧壁的顶部。
需要说明的是,杀菌盒102可以为水溶性、或挥发性等。水溶性杀菌盒102需要与积水接触后发挥作用。
如图24所示,杀菌盒102上设置有引流孔1021,引流孔1021可以设置于杀菌盒102的侧面和底面,用于外侧水流流入与有效成分接触,从而便于积水与杀菌盒102有效接触;或者引流孔1021便于杀菌盒102内部的杀菌成分挥发至外界。
优选地,引流孔1021由杀菌盒102的底壁延伸至侧壁,引流孔1021覆盖范围广,可与积水有效接触,或者有效挥发有效杀菌成分,从而杀菌盒102内的有效成分可以起到杀菌除异味的作用。
进一步地,杀菌盒102的底壁和侧壁之间圆弧连接,增大引流孔1021与积水的接触面积,利于积水从圆弧处流入杀菌盒102底壁和侧壁的引流孔1021处,从而杀菌盒102内的有效成分可以起到杀菌除异味的作用。并且,杀菌盒102的底壁和侧壁之间圆弧连接,还有利于杀菌盒102卡入两个卡扣结构202之间,杀菌盒102底部更易将卡扣结构202推开,且不易对卡扣结构202造成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室内机箱体201包括接水盘100,两个卡扣结构202设置于接水盘100,杀菌盒102固定于两个卡扣结构202(安装卡扣1025)之间,位于接水盘100内,室内机200产生的冷凝水通常汇聚至接水盘100中,将杀菌盒102设置于接水盘100内,便于杀菌盒102与接水盘100中的积水充分接触,有效起到杀菌除异味的作用。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200,如图25和图26所示,室内机200包括接水盘100和换热器204,接水盘100中形成有接水槽107,换热器204设置于接水槽107中。弹性支撑件205垫设于接水盘100和换热器204之间。将换热器204装配于接水盘100中时,通过设置一弹性支撑件205于接水盘100和换热器204之间,因而同一规格的接水盘100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高度的弹性支撑件205,以支撑不同高度的换热器204。从而可以减少换热器204规格的种类,降低开模成本,提升装配效率。
另外,弹性支撑件205除了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外,弹性支撑件205利用其具有弹性的特点,还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空调风从换热器204和接水盘100的安装缝隙中漏出,保证空调风全部经过换热器204,并随后全部从出风口流出,提高室内机200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件205为橡胶或海绵等,橡胶或海绵等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以起到有效的密封作用,避免空调风从换热器204和接水盘100的安装缝隙中漏出,保证空调风全部经过换热器204,并随后全部从出风口流出,提高室内机200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地,弹性支撑件205可以为硬质材料和弹性材料的组合,硬质材料为塑料或钣金等,弹性材料为橡胶或海绵等。弹性材料位于接水盘100朝向蒸发器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件205为长条形、或者圆条形等,或者,还可以为其他不规则条形,需可以支撑不同高度的换热器204,并且可与换热器204之间形成有效密封即可。
为了便于弹性支撑件205与换热器204之间实现快捷有效的安装,弹性支撑件205朝向换热器204的一端形成有卡槽(图中未示出),换热器204卡置于卡槽内,从而将换热器204装配于接水盘100上时,仅需将换热器204对准卡槽,并卡置于卡槽内,即可实现换热器204的快速装配,方便快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件205的厚度大于或等于8mm。从而弹性支撑件205可以稳定支撑弹性支撑件205,并且在此厚度范围内,弹性支撑件205还可以起到充分的密封的作用。
具体地,弹性支撑件205的数量为两层,两层弹性支撑件205层叠设置,两层弹性支撑件205的硬度不同。抵接于接水盘100侧的弹性支撑件205起到支撑作用,抵接于换热器204的弹性支撑件205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mm,以进一步起到充分的密封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26所示,为了将换热器204与接水槽107内的冷凝水分隔开,避免换热器204浸泡于接水槽107内的冷凝水中,接水槽107底面设置有凸台108,凸台108对应换热器204设置,弹性支撑件205垫设于凸台108和换热器204之间,凸台108可以尽量避免弹性支撑件205接触接水槽107内的冷凝水,保证弹性支撑件205的密封性能。除此之外,凸台108和弹性支撑件205配合,有效保证换热器204不接触接水槽107内的冷凝水,对换热器204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凸台108与接水槽107的两侧面均间隔设置,从而凸台108占用接水槽107的空间小,凸台108与接水槽107的两侧面之间均可形成较低的接水空间,利于承接换热器204的冷凝水。
为了使得凸台108对弹性支撑件205起到有效支撑作用,在沿着接水槽107的宽度方向,弹性支撑件205的尺寸小于所述凸台108的尺寸,弹性支撑件205与凸台108充分接触,从而凸台108可以稳定支撑弹性支撑件205,并且弹性支撑件205还可以起到充分的密封的作用,避免空调风从换热器204和接水盘100的安装缝隙中漏出。
由于部分空调风可能会经过接水槽107,并接触凸台108,为了降低风阻和风噪,凸台108的顶部形成有凸台倒角,空调风与呈圆滑平面的凸台108顶部接触,风阻小,风噪低,有效提高室内机200整体性能,并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200,如图27至图29所示,室内机200包括接水盘100、换热器204和支撑件206,接水盘100中形成有接水槽107,换热器204设置于接水槽107中,支撑件206包括支撑板207和导流板208,支撑板207相较于导流板208远离接水槽107的底面,导流板208设置于接水槽107内,支撑板207用于放置换热器204。
从而当室内机200氟机和水机一般共用一个内机平台,即接水盘100,且两者的换热器204形状和高度要求一致时,通过支撑件206的支撑板207承接氟机的换热器204,氟机可使用高度更小的换热器204,降低换热器204成本,避免浪费。除此之外,由于支撑板207相较于导流板208远离接水槽107的底面,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支撑板207下流,并由导流板208引流后汇聚在接水槽107中,防止换热器204在运行或待机过程中泡水,冷凝水排出速度快,不影响换热器204的换热效率。
所以,对于同一个内机平台,通过装配或不装配支撑件206,以及装配不同规格的支撑件206,可兼容装配不同高度的换热器204,实现平台物料通用,以及氟机换热器204的小型化,减少铝箔和铜管使用量,最终实现物料通用化以及降低成本。
为了提高支撑件206的强度,如图28所示,支撑件206还包括连接于支撑板207一侧边的连接板209、以及连接于支撑板207另一侧边的第一翻边板210,导流板208的一侧边连接于连接板209,另一侧边设置有第二翻边板211。导流板208通过连接板209与支撑板207相连,导流板208和连接板209之间可以形成较大的接水空间。第一翻边板210和连接板209分别连接于支撑板207的两侧侧边,可提高支撑板207的强度,提高支撑板207对换热器204的支撑稳定性,连接板209可以抵接于接水槽107底面,起到提高承载力的作用。第二翻边板211可提高导流板208的强度,提升支撑件206整体强度和支撑稳定性。
进一步地,支撑件206过盈配合卡置于接水槽107中,通过支撑件206与接水槽107过盈配合,可以使得支撑件206稳定卡置于接水槽107中。并且,第一翻边板210和第二翻边板211与接水槽107的侧面抵接,第一翻边板210和第二翻边板211起到对支撑板207和连接板209的限位作用,保证支撑件206在垂直于接水槽107侧面方向的稳定性,保证支撑件206稳定装配于接水槽107中。
为了进一步将支撑件206稳定固定于接水槽107中,如图28所示,支撑件206还包括卡接板213,卡接板213连接于支撑板207,且卡接板213与连接板209平行,连接板209与卡接板213之间形成卡槽,用于卡接定位于接水槽107中。一方面,卡接板213可以提高支撑板207的强度,提高支撑板207对换热器204的支撑稳定性;另一方面,卡接板213可与连接板209形成卡槽,并卡接定位于接水槽107中,无需其他固定件,即可实现支撑件206与接水槽107的稳定固定。具体地,接水槽107内可以设置有与卡槽对应的卡接块,从而将支撑件206置于接水槽107中,且将卡槽与卡接块相卡,第一翻边板210和第二翻边板211分别与接水槽107的侧面抵接,支撑件206即可稳定固定于接水槽107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板208连接于连接板209,且连接板209与导流板208构成台阶结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沿连接板209下流,并由导流板208引流后汇聚在接水槽107中,防止换热器204在运行或待机过程中泡水,冷凝水排出速度快,不影响换热器204的换热效率。连接板209和导流板208可以起到对冷凝水的引流作用,并且导流板208和连接板209之间可以形成较大的接水空间,以承接较多量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溢出。
进一步地,连接板209倾斜设置,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倾斜设置的连接板209下流,并由导流板208引流后汇聚在接水槽107中。
为了提高支撑件206的强度,以稳定承接换热器204,支撑件206为塑料材质或钣金材质。塑料材质或钣金材质的支撑件206强度高,保证支撑件206的支撑稳定性。
为了提高换热器204与支撑件206之间的密封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0所示,室内机200还包括弹性垫层212。弹性垫层212设置于支撑板207上,换热器204设置于弹性垫层212上。弹性垫层212避免空调风从换热器204和支撑件206的安装缝隙中漏出,保证空调风全部经过换热器204,并随后全部从出风口流出,提高室内机200的换热效率。弹性垫层212为橡胶或海绵等,弹性垫层212可贴附于支撑板207用于支撑换热器204侧表面,橡胶或海绵等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以起到有效的密封作用,避免空调风从换热器204和支撑件206的安装缝隙中漏出,保证空调风全部经过换热器204,并随后全部从出风口流出,提高室内机200的换热效率。
为了提高换热器204与支撑件206之间的密封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0所示,室内机200还包括弹性垫层212,弹性垫层212避免空调风从换热器204和支撑件206的安装缝隙中漏出,保证空调风全部经过换热器204,并随后全部从出风口流出,提高室内机200的换热效率。弹性垫层212设置于部分接水槽107中,部分换热器204直接设置于弹性垫层212上。
具体地,弹性垫层212为单层,单层的弹性垫层21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8mm,例如8mm,10mm或者12mm等。从而弹性垫层212可以稳定支撑换热器204,并且在此厚度范围内,弹性垫层212还可以起到充分的密封的作用。
或者,弹性垫层212为两层,两层弹性支撑件205层叠设置,两层弹性垫层212的硬度不同,抵接于接水盘100侧的弹性垫层212起到支撑作用,抵接于换热器204的弹性垫层21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mm,例如5mm、6mm或者7mm等。以起到充分的密封作用。
通过设置弹性垫层212支撑换热器204,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避免空调风从换热器204和支撑件206的安装缝隙中漏出,保证空调风全部经过换热器204,并随后全部从出风口流出,提高室内机200的换热效率。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包括环形侧壁和安装槽体;
水盘,嵌设于所述安装槽体,所述环形侧壁与所述水盘之间构成围绕所述水盘的环形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盘包括水盘侧壁,所述环形侧壁和所述水盘侧壁之间构成所述环形出风口;所述水盘侧壁外周设置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连接于所述水盘侧壁和所述环形侧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为塑料材质、泡沫材质或泡沫包裹塑料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的迎风端和/或背风端设置有导风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角为导风圆角或导风斜角。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的背风端形成有锯齿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侧壁部分连接于所述安装槽体,或者所述环形侧壁与所述安装槽体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环形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形成有接水槽和进风口,所述接水槽围绕所述进风口;所述接水盘上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接水槽之间的背风表面形成有连通所述接水槽的缺口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出风口由直线段,以及圆弧段或斜角段构成。
10.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接水盘。
CN202111395087.3A 2021-11-23 2021-11-23 接水盘及室内机 Active CN1139157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95087.3A CN113915765B (zh) 2021-11-23 2021-11-23 接水盘及室内机
PCT/CN2022/126249 WO2023093384A1 (zh) 2021-11-23 2022-10-19 接水盘及室内机
EP22897467.1A EP4368911A1 (en) 2021-11-23 2022-10-19 Water-receiving tray, and indoor unit
AU2022395603A AU2022395603A1 (en) 2021-11-23 2022-10-19 Water-receiving tray, and indoor unit
KR1020247014191A KR20240070650A (ko) 2021-11-23 2022-10-19 물받이 트레이 및 실내기
CA3238502A CA3238502A1 (en) 2021-11-23 2022-10-19 Water-receiving tray, and indoor uni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95087.3A CN113915765B (zh) 2021-11-23 2021-11-23 接水盘及室内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15765A true CN113915765A (zh) 2022-01-11
CN113915765B CN113915765B (zh) 2024-03-22

Family

ID=79247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95087.3A Active CN113915765B (zh) 2021-11-23 2021-11-23 接水盘及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1576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3384A1 (zh) * 2021-11-23 2023-06-0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接水盘及室内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2449A (zh) * 2013-05-31 2013-09-11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排水盘总成
EP2851627A1 (en) * 2012-04-06 2015-03-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Floor-mounted air conditioner
CN107120733A (zh) * 2017-06-13 2017-09-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7490063A (zh) * 2017-08-22 2017-12-19 广东沃海森航天仪器有限公司 壁挂式半球形空调室内机
CN211953024U (zh) * 2020-02-18 2020-11-17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天花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51627A1 (en) * 2012-04-06 2015-03-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Floor-mounted air conditioner
CN103292449A (zh) * 2013-05-31 2013-09-11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排水盘总成
CN107120733A (zh) * 2017-06-13 2017-09-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7490063A (zh) * 2017-08-22 2017-12-19 广东沃海森航天仪器有限公司 壁挂式半球形空调室内机
CN211953024U (zh) * 2020-02-18 2020-11-17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天花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3384A1 (zh) * 2021-11-23 2023-06-0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接水盘及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15765B (zh) 2024-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01766B1 (en) Coil drain pan apparatus
CN216347024U (zh) 接水盘及室内机
CN113915765A (zh) 接水盘及室内机
CN110068066B (zh) 移动空调
CN216281697U (zh) 一种室内机
CN216347025U (zh) 接水盘及室内机
CN216481561U (zh) 接水盘及室内机
CN216282014U (zh) 接水盘及室内机
CN216282013U (zh) 接水盘及室内机
CN216481249U (zh) 一种室内机
CN216282015U (zh) 接水盘及室内机
CN216346600U (zh) 一种室内机
CN108644901B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051923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759060B (zh) 接水盘组件及恒温恒湿机
CN110068072B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WO2023093384A1 (zh) 接水盘及室内机
CN209819841U (zh) 一种空调导水结构及空调器
WO2020215924A1 (zh) 空调导水结构及空调器
CN220186989U (zh) 一种除湿机
CN112361867B (zh) 蒸发器端板结构、蒸发器组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5597478U (zh) 风管机及空调器
CN215909405U (zh) 底盘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220229702U (zh) 用于冰箱的冷藏风道盖板及具有其的冰箱
CN212842162U (zh) 支撑结构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