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6652A - 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6652A
CN113906652A CN201980096197.4A CN201980096197A CN113906652A CN 113906652 A CN113906652 A CN 113906652A CN 201980096197 A CN201980096197 A CN 201980096197A CN 113906652 A CN113906652 A CN 1139066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ower transmission
unit
power receiving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61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秋山仁
冈田义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Maxel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06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66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4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an electronic device, i.e. telephone, whose internal battery is under char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10The network having a local or delimited stationary reach
    • H02J2310/20The network being internal to a load
    • H02J2310/22The load being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Abstract

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以无线方式进行供电的供电系统中,送电装置具有:送电部,其产生供电电力并向受电装置进行送电;送电侧磁铁,其进行与受电装置的对位;磁传感器,其检测来自设置于受电装置的受电侧磁铁的磁力;以及控制部,其进行送电装置的控制。受电装置具有:受电部,其接收从送电装置供给的供电电力;受电侧磁铁,其进行与送电装置的对位;以及控制部,其进行受电装置的控制。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密接时,通过送电侧磁铁与受电侧磁铁的相互吸引的磁力,送电部与受电部进行了对位的状态下,从送电部向受电部以无线方式进行送电,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分离时,送电装置的控制部根据由磁传感器检测到的来自受电侧磁铁的磁力检测信号,开始或停止来自送电部的送电。

Description

供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无线方式从送电装置向便携信息终端、智能手表等小型便携设备进行供电的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在以无线方式进行电力的供给的方式中,有电磁感应方式、磁共振方式、电波接收方式等方式,根据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的装置间距离、供电电力等条件来采用适当的方式。关于无线供电的效率,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实现送电装置通过无线送电向受电装置供电时的节能化而记载了“一种送电装置,具有:取得单元,其取得表示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的距离的距离信息;以及变更单元,其根据由所述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距离信息来变更无线送电中的供电区域”。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以无线方式向用户佩戴的状态的可穿戴设备供电的可穿戴电源装置,可穿戴电源装置为通过磁铁的力而吸附于可穿戴设备,通过感应线圈传输电力的结构。此时,叙述了通过磁铁的吸引力进行感应线圈的对位,提高电力传输的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266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0033567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通过移动电池等送电装置对便携信息终端、智能手表等小型便携设备(受电装置)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能够从送电装置以无线方式供电。另外,小型便携设备的使用状态各种各样,因此,优选的是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的位置关系不固定,能够应对装置彼此从密接的状态到远离的状态等各种各样的状态。并且,在移动电池中,需要防止供电时的无用的电力的消耗。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是根据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的装置间距离来变更无线送电的输出并变更供电区域的技术。但是,在装置间距离远或装置间的相互位置的偏差大时,供电效率降低地进行无用的供电,但对此没有考虑。
另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是通过磁铁吸引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电源装置来进行对位的技术。即,以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电源装置在密接的状态下使用为前提,没有设想在两者彼此分离的状态下进行供电动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应对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装置间距离、相互位置偏差,防止供电效率的降低而适当地进行无线供电的供电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供电系统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以无线方式进行供电,所述送电装置具有:送电部,其产生供电电力并向所述受电装置进行送电;送电侧磁铁,其进行与所述受电装置的对位;磁传感器,其检测来自设置于所述受电装置的受电侧磁铁的磁力;以及控制部,其进行所述送电装置的控制,所述受电装置具有:受电部,其接收从所述送电装置供给的供电电力;所述受电侧磁铁,其进行与所述送电装置的对位;以及控制部,其进行所述受电装置的控制。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密接时,通过所述送电侧磁铁与所述受电侧磁铁的相互吸引的磁力,所述送电部与所述受电部进行了对位的状态下,以无线方式从所述送电部向所述受电部进行送电,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分离时,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控制部根据由所述磁传感器检测到的来自所述受电侧磁铁的磁力检测信号,开始或停止来自所述送电部的送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一种供电系统,不会根据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装置间距离而无用地消耗电力,另外消除装置间的相互位置偏差,防止供电效率的降低而适当地进行无线供电。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电系统(送电装置)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B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电系统(受电装置)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A是表示装置间距离与供电效率的关系的图。
图2B是表示装置间距离与磁传感器的磁力检测信号的关系的图。
图3是表示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被密接配置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被分离配置的状态的图。
图5A是切换供电方式以使供电效率最大的情况下的流程图。
图5B是简化了图5A的供电方式的切换的流程图。
图5C是在图5B的供电方式的切换中包含用户的选择的流程图。
图6A是表示送电装置的送电部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6B是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被密接配置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6C是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被分离配置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送电装置的送电部的其他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7B是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被密接配置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配对处理的流程图(实施例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对本发明的供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动作进行说明。
图1A和图1B是表示实施例1的供电系统1的结构例的框图。供电系统1由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构成,由受电装置200接收从送电装置100以无线方式送出的电力。图1A表示送电装置100的内部结构,图1B表示受电装置200的内部结构。图1A所示的送电装置100示出了内置通过外部交流电源进行充电的电池,将蓄积于内置电池的电力无线供电到受电装置200的移动电池的情况。另外,图1B所示的受电装置200示出了多功能的手表型的可穿戴设备即智能手表的情况。智能手表由内置电池驱动,搭载小型的带触摸屏的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振动器、操作按钮以及心率传感器等人体传感器,还能够通过无线通信进行各种信息的通信、声音通话等。以下,对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1A中,作为移动电池的送电装置100具有送电天线101和电力电波变换部102、及送电线圈103和电力电流变换部104作为送电部105。另外,具有:送电侧磁铁106、107、磁传感器108、光传感器109、控制部110、存储部111、具备操作输入部112的显示部113、以及包含收发天线114的近距离用的无线通信部115。并且,具有:将外部的交流电源2变换为直流电源的直流变换器132、电池131、切换器130。除去电池131、送电侧磁铁106、107以外的各结构要素经由总线140相互连接。
在图1B中,作为智能手表的受电装置200具有受电天线201和电波电力再生部202、及受电线圈203和线圈电力再生部204作为受电部205。另外,具有:受电侧磁铁206、207、发光元件209、控制部210、存储部211、具备操作输入部212的显示部213、包含收发天线214的近距离用的无线通信部215、声音输入输出部216、以及振动器217。并且,具有:心率传感器等人体传感器218、佩戴式检测部219、位置测量部220、包含收发天线221的基站通信部222、切换器230、充电处理部231、以及电池232。除去受电侧磁铁206、207、电池232以外的各结构要素经由总线240相互连接。
接着,从送电装置100侧对供电系统1的动作进行说明。从电池131经由切换器130向送电部105供给直流电源。送电部105内的电力电波变换部102将从电池131供给的直流电源电力变换为电波,送电天线101将变换后的电波向外部发射。发射出的电波通过受电装置200侧的受电天线201而变换成电力。该情况下,成为基于所谓的电波接收方式的无线供电,虽然供电效率不高,但能够长距离地传输比较大的电力。此时的电波频带使用波长为1米至1毫米的微波或毫米波。
另一方面,送电部105内的电力电流变换部104将从电池131供给的直流电源电力变换为交流电流,在送电线圈103中流过变换后的交流电流。通过在送电线圈103中流过交流电流,从而产生贯穿送电线圈103的磁通,此时,在接近配置的受电装置200侧的受电线圈203中也产生磁通而感应交流电流,向受电线圈203以无线方式供给电力。该情况下,成为基于所谓的电磁感应方式的无线供电,在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相互密接对位的状态下能够进行稳定的无线供电。但是,在装置间距离变大或产生线圈间的位置偏差时,供电效率降低。
另外,通过与电磁感应方式同样地使线圈对置地进行配置,也能够以磁共振方式进行动作。关于磁共振方式,通过在送电线圈103中流过交流电流而产生的磁场的振动传播到由以相同的频率谐振的受电线圈203构成的谐振电路,以无线方式向受电线圈203供给电力。在磁共振方式的情况下,与电磁感应方式的情况相比,线圈间的对位产生些许富余。但是,为了传播磁场的振动,需要配置为与利用受电线圈203的频率的波长相比足够小的距离,与电磁感应方式的情况同样地需要缩短装置间距离。
送电侧磁铁106、107是配置在送电装置100的表面附近的磁铁。在密接配置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时,通过与配置在受电装置200的对置的位置的受电侧磁铁206、207之间的磁力而相互吸引。结果,能够实现送电线圈103与受电线圈203的准确的对位,能够使从送电线圈103向受电线圈203的供电效率最大化。
磁传感器108检测来自受电侧磁铁206、207的磁力,生成磁力检测信号。生成的磁力检测信号的水平(level)依赖于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之间的装置间距离,距离越短信号水平越大,距离越长信号水平越小。因此,能够根据磁力检测信号的水平来判定装置间距离。作为磁传感器108,例如能够使用在半导体薄膜等中流过电流时输出与磁通密度、方向对应的电压的霍尔元件。霍尔元件即使是磁通密度没有变化的静磁场也能够进行检测,因此,适合于来自磁铁的磁力的检测。
光传感器109检测来自受电装置200侧的发光元件209的光。例如,在使送电部105(送电线圈103)与受电部205(受电线圈203)对位的状态下,在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的对置面设置光的入射口和射出口。并且,利用光传感器109检测从发光元件209射出的光,由此,进行送电部105与受电部205的对位的判定。
控制部110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构成,运行存储储存在存储部111中的OS(Operating System)、动作控制用应用等程序。并且,根据输入到操作输入部112的操作信息、来自磁传感器108的磁力检测信号等,进行送电装置100整体的动作控制。
例如,在密接配置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通过送电侧磁铁106、107和受电侧磁铁206、207的吸引力使送电线圈103和受电线圈203对位的状态下,使切换器130工作,将来自电池131的直流电源供给到电力电流变换部104。并且,控制以电磁感应方式或磁共振方式从送电线圈103进行无线供电。另外,在未密接配置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的状态下,使切换器130工作,将来自电池131的直流电源供给到电力电波变换部102。并且,控制以电波接收方式从送电天线101进行无线供电。并且,控制部110根据来自磁传感器108的磁力检测信号来判定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的装置间距离,在磁力检测信号小于规定水平的情况下(在装置间距离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停止以电波接收方式的无线供电。
存储部111是闪存等,除了控制部110使用的各种程序之外,还存储由操作输入部112设定输入的信息、由磁传感器108检测出的磁力检测信号、无线通信部115、215间的通信信息等数据。
操作输入部112例如是基于键盘、键按钮等的用户的输入单元。在图1A中,示出了在显示部113的显示画面内显示输入操作画面的情况,例如是静电电容式等触摸板方式的输入单元,将通过手指、触摸笔等的接近或接触操作检测为操作输入。此外,也可以与显示部113分开地设置键盘等操作输入部,也可以是与送电装置100的主体分离以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的形态。并且,也可以由用户通过声音来指示操作输入,通过麦克风来收集声音而取入操作输入信息。
显示部113使用液晶面板等构成,显示对用户的通知、各种数据信息。例如,显示送电装置100的送电动作状态、电池131的余量、充电的状态、以及与受电装置200的通信信息等。
近距离用的无线通信部115在与受电装置200的无线通信部215之间进行供电动作相关的信息的无线通信。并且,在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相互连接时,对进行相互认证的作业即配对动作所需的信息进行通信。此外,近距离用的无线通信部115、215中例如能够使用电子标签。此外,只要能够以近距离进行无线通信,则能够使用Bluetooth(注册商标)、IrDA(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注册商标)、Zigbee(注册商标)、HomeRF(Home RadioFrequency,注册商标)、或Wi-Fi(注册商标)等无线LAN。
送电装置100的切换器130根据来自控制部110的指示,将来自电池131的直流电源切换供给到电力电波变换部102或电力电流变换部104。电池131驱动送电装置100内的各结构部,并且在电池容量降低时,通过利用直流变换器132将外部的交流电源2进行了变换所得的直流电源来充电。
接下来,进行受电装置200侧的动作说明。受电部205接收从送电装置100的送电部105送出的电力。在电波接收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受电天线201接收从送电天线101发射的电波,在电波电力再生部202中将接收到的电波变换为直流来再生直流电源电力。另一方面,在电磁感应方式或磁共振方式的情况下,通过流经送电线圈103的交流电流而在受电线圈203中感应交流电流,在线圈电力再生部204中将感应出的交流电流变换为直流来再生直流电源电力。
受电侧磁铁206、207是配置在受电装置200的表面附近的磁铁,在密接配置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时,通过磁力与对置的送电侧磁铁106、107相互吸引。由此,能够实现送电线圈103与受电线圈203的准确的对位,能够使从送电线圈103向受电线圈203的供电效率最大化。
在发光元件209中使用LED等发光元件。来自发光元件209的射出光由送电装置100侧的光传感器109进行检测,用于送电部105与受电部205的对位的判定。
控制部210与控制部110一样,由CPU等构成,运行存储储存在存储部211中的OS、动作控制用应用等程序。并且,根据通过操作输入部212输入的操作信息等来进行受电装置200整体的动作控制。存储部211与存储部111一样,是闪存等,除了控制部210使用的各种程序以外,还存储由操作输入部212设定输入的信息、由各种传感器检测出的信号信息、无线通信部115、215间的通信信息等数据。
操作输入部212与操作输入部112一样,是基于键盘、键按钮等的用户的输入单元。在图1B中,示出了在显示部213的显示画面内显示输入操作画面的情况,例如是静电电容式等触摸板方式的输入单元。
显示部213与显示部113一样,使用液晶面板等构成,显示对用户的通知、各种数据信息。例如,显示受电装置200的受电动作状态、电池232的余量、充电的状态、以及与送电装置100的通信信息等。
声音输入输出部216包含从外部输入声音的麦克风、向外部输出声音的扬声器,进行输入输出的声音的处理。振动器217根据来自控制部210的控制信号产生振动,通过佩戴于用户的身体,能够将产生的振动可靠地传给用户。由此,能够将在受电装置200内生成的对用户的通知信息作为触感振动进行传递。另外,在送电装置100侧生成的对用户的通知信息也能够经由无线通信部115、215通过受电装置200的振动器217进行传递。
人体传感器218包含心率传感器、血压传感器、体温传感器等,密接佩戴于用户的身体,检测用户的心率、血压、体温。心率的检测值能够由显示部213进行显示,并且能够经由近距离用的无线通信部215、115发送至送电装置100,能够由送电装置100侧的显示部113进行显示。佩戴式检测部219检测到受电装置200佩戴于用户,生成佩戴检测信号。例如,能够根据人体传感器218所检测到的心率、血压来检测用户是否佩戴受电装置200。
位置测量部220利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接受来自卫星的电波来测量接收装置200的当前位置(经度、纬度、高度),所述GPS是利用了人造卫星的位置信息的测量系统。此外,作为位置测量部220,也能够利用GPS以外的室内位置测量系统。基站通信部222是经由收发天线221与便携电话基站进行远距离的无线通信的通信接口,由此能够实现各种信息的通信、声音通话等。
受电装置200的切换器230切换到电波电力再生部202或线圈电力再生部204中的再生了直流电源电力的一侧,输出到充电处理部231。在充电处理部231中,使用输入的直流电源电力对电池232进行充电。此外,关于切换器230的切换动作,也可以经由近距离用的无线通信部115、215,从送电装置100侧取得供电方式信息(电波接收方式/电磁感应方式或磁共振方式),控制部210也可以控制切换器230。
通过以上的结构和动作,在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密接的状态下,送电侧磁铁106、107与受电侧磁铁206、207通过磁力而相互吸引,由此,送电装置100的送电部105(送电线圈103)与受电装置200的受电部205(受电线圈203)准确地进行对位。该状态下,能够选择电磁感应方式或磁共振方式,最高效地进行无线供电。
另外,在未进行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的对位的状态下,通过来自磁传感器108的磁力检测信号来判定装置间的距离。在磁力检测信号为规定水平以上(距离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选择从送电天线101向受电天线20进行无线供电的电波接收方式。此外,在磁力检测信号小于规定水平(距离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停止电波接收方式的无线供电。
由此,能够根据装置间的对位、距离来选择供电效率最佳的供电方式。另外,通过停止装置间距离过大使得供电效率显著降低的状态下的供电,能够防止送电装置侧的电池的无用的消耗。结果,在受电装置侧对内置电池高效地充电,能够长时间使用受电装置所具有的智能手表的多个功能。此外,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送电侧磁铁106、107和受电侧磁铁206、207用于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的对位,并且利用磁传感器108来检测受电侧磁铁206、207产生的磁力来判定装置间距离,因此,具有能够简化装置结构的优点。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供电系统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于电波接收方式的供电方式称为“天线方式”,将基于电磁感应方式、磁共振方式的供电方式称为“线圈方式”。
图2A是表示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的距离与无线供电时的供电效率的关系的图。横轴示意性地表示装置间距离d,纵轴示意性地表示供电效率p。供电效率p是由受电部205接受的电力(受电电力)相对于从送电部105送出的电力(送电电力)的比例,无损失的理想状态是效率p0(=100%)。曲线301表示线圈方式的情况下的特性,曲线302表示天线方式的情况下的特性。
在线圈方式的情况下(曲线301),在距离d=0时,表示高的效率p1,但若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分离(距离d增加),则效率p急剧降低。另一方面,在天线方式的情况下(曲线302),距离d=0时的效率p2低于线圈方式的效率p1,但即使距离d增加,效率的降低也缓慢,大致与距离d的2次方成反比例地降低。并且,两者的曲线在距离d1的位置交叉,此时的效率为p3。因此,优选的是,用于使供电效率最大化的供电方式在距离d1以下的范围内选择线圈方式(曲线301),在距离d1以上切换为天线方式(曲线302)。
并且,将距离d变大,天线方式的效率降低到p4的距离设为d2。该效率p4是供电效率的容许值,如果效率小于该容许值,则送电电力不会被有效地传送,送电装置100的电池电力被无用地消耗。因此,在距离大于d2时,如虚线303所示,停止供电动作。在此所示的效率的容许值p4、距离d2依赖于送电装置100、电池131的规格来决定。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装置间距离d=0的状态称为“密接状态”或“进行了对位的状态”,将0<d<d2的范围称为“近距离状态”,将d>d2的范围称为“远距离状态”。另外,也将距离d1称为“效率反转距离”,将距离d2称为“效率极限距离”。
图2B是表示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的距离与磁传感器的磁力检测信号的关系的图。横轴表示装置间距离d,纵轴表示磁力检测信号m的水平。送电装置100内的磁传感器108检测来自设置于受电装置200的受电侧磁铁206、207的磁力,磁力检测信号m如曲线304那样变化。实际上,曲线的形状因磁铁的形状、磁传感器的位置而受到影响,但在此示意性地进行表示。
磁力检测信号m在装置间距离d=0(密接状态)时表示水平m0,但距离d越大越减少,大致与距离d的2次方成反比例地降低。所述图2A所说明的距离d1(效率反转距离)降低到水平m1,距离d2(效率极限距离)降低到水平m2。因此,在送电装置100中,根据磁力检测信号m的水平来判定装置间距离d,考虑到图2A的供电效率的特性来控制对受电装置200的供电动作。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密接配置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状态的图。在此是如下状态:用户取下作为受电装置200的智能手表,密接配置于送电装置100上,进行供电。送电侧磁铁106、107与受电侧磁铁206、207相互吸引而被定位。智能手表的上表面是显示部213,例如显示时刻。该状态下,能够选择供电效率高的电磁感应方式、磁共振方式(线圈方式),按照图2A所示的曲线301,在效率p1的附近进行供电动作。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分离配置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状态的图。在此,将送电装置100佩戴于用户3的躯体部。并且,是将作为受电装置200的智能手表佩戴于手腕来进行供电的状态。用户3活动手臂,受电装置200的位置变化为401、402、403。
如果与图2A的装置间距离d对应,则在受电装置200位于距送电装置100近距离的位置401、402时,装置间距离d为效率反转距离d1以上且效率极限距离d2以下,选择电波接收方式(天线方式),按照曲线302在效率p3~p4的范围内进行无线供电。在受电装置200位于距送电装置100远距离的位置403时,装置间距离d超过d2使得效率小于容许值p4,因此,停止基于电波接收方式的无线供电。这样,以仅在装置间距离为近距离时进行供电的方式进行控制,获得防止送电电力被无用地消耗的效果。
接着,使用图5A~图5C所示的流程图对本实施例的供电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关于怎样进行作为供电方式的线圈方式和天线方式的切换,分情况处理。
图5A是以供电效率最大的方式自动切换供电方式的情况下的流程图。在此,将图2A、2B中的效率反转距离d1(曲线301与302的交点)作为阈值进行切换。以下,按照步骤对其过程进行说明。
在通过对操作输入部112的操作输入而开始无线供电时,在送电装置100中,判定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配置状态。即,在送电侧磁铁106、107与受电侧磁铁206、207之间通过相互的磁力而密接配置,对是否为进行了对位的状态进行识别判定(S501)。关于该情况下的装置间的对位,利用光传感器109接收来自受电装置200的发光元件209的出射光,根据其检测水平进行判定。
在S501的判定中,如果是进行了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对位的状态(S501,是),则送电装置100生成表示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对位完成的对位完成信息(S502),通过无线通信部115将生成的对位完成信息发送到受电装置200。然后,利用送电线圈103通过线圈方式进行送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113显示送电动作状态并对用户进行通知(S503)。
在受电装置200中,通过无线通信部215接收并取得从送电装置100发送的对位完成信息。并且,用显示部213显示是进行了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对位的状态。或者,通过来自声音输入输出部216的扬声器的声音、振动器217的触感振动来对用户进行通知(S521)。接着,在受电装置200中,通过受电线圈203进行受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213显示受电动作状态。或者,通过来自声音输入输出部216的扬声器的声音、振动器217的触感振动对用户进行通知(S522)。
另一方面,在送电装置100中,在S501的判定中,如果是未进行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的对位的状态(S501,否),则为了决定适当的供电方式,而利用磁传感器108检测来自受电侧磁铁206、207的磁力,生成磁力检测信号m(S504)。然后,将生成的磁力检测信号m与图2B中的水平m1、m2进行比较(S505)。
如果检测水平m的值为m>m1,则装置间距离为d<d1(效率反转距离),切换为供电效率最大的线圈方式(S506)。然后,通过送电线圈103进行送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113显示送电动作状态来对用户进行通知(S503)。如果检测水平m的值为m2<m<m1,则装置间距离为d1<d<d2,切换为供电效率最大的天线方式(S507)。然后,从送电天线101进行送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113显示送电动作状态来对用户进行通知(S508)。
在S505的判定中,在检测水平m的值为m<m2的情况下,装置间距离为d>d2(效率极限距离),不进行来自送电部105的送电动作(停止或未开始),用显示部113显示不进行送电动作来对用户进行通知(S540)。此外,该情况下,送电装置100可以对受电装置200发送表示不进行送电的送电停止信息,受电装置200可以在显示部213显示该信息。然后,在继续进行无线供电处理时(S541,是),返回到S501,重复所述的处理。
另一方面,送电装置100针对受电装置200,利用无线通信部115将通过S505的判定而选择出的供电方式信息发送给受电装置200。在受电装置200中,利用无线通信部215接收并取得来自送电装置100的供电方式信息(S523)。在受电装置200中,识别取得的供电方式信息(S524)。
S524的识别的结果,在判定供电方式为线圈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受电线圈203进行受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213显示受电动作状态(S522)。或者,通过声音输入输出部216、振动器217对用户进行通知。另一方面,S524的识别的结果,在判定供电方式为天线方法的情况下,通过受电天线201执行受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213显示受电动作状态。或者,通过声音输入输出部216、振动器217对用户进行通知(S525)。
在受电装置200中,在从送电装置100接受供电时,通过充电处理部231将由受电线圈203、受电天线201接受到的电力充电至电池232。并且,将对电池232的充电状态显示于显示部213,或者通过声音输入输出部216、振动器217对用户进行通知(S530)。
充电中的受电装置200在充电动作的中途接受到停止指示的情况下(S531,是),停止充电动作,通过显示部213、声音输入输出部216、振动器217对用户通知充电停止(S532)。然后,生成充电停止信息,通过无线通信部215发送到送电装置100。
在送电装置100中,在利用无线通信部215取得来自受电装置200的充电停止信息时(S542),停止来自送电部105的送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113显示送电动作停止来对用户进行通知(S540)。该情况下,在继续无线供电处理时(S541,是),也返回到S501,重复所述处理。
另一方面,充电中的受电装置200只要未从用户处接受到充电停止的指示(S531,否),就继续充电动作直到电池232被充满为止(S533,否)。在电池232被充满时(S533,是),完成充电动作,通过显示部213、声音输入输出部216、振动器217对用户通知充电完成的意思(S534)。然后,受电装置200通过无线通信部215将充电完成信息发送到送电装置100。
送电装置100在通过无线通信部215取得来自受电装置200的充电完成信息时(S543),结束来自送电部105的送电操作,并且将送电动作结束显示于显示部113(S544)。由此,无线供电处理结束。
根据图5A的流程图,能够以图2A中的供电效率p最大的方式自动切换供电方式。
图5B是简化了图5A的供电方式的切换的情况下的流程图。在此,通过图2A、2B中的装置间距离是否为d=0(密接状态)来切换方式。即,如果d=0,则选择曲线301的线圈方式,如果不是d=0,则选择曲线302的天线方式。
在通过对操作输入部112的操作输入而开始无线供电时,在送电装置100中,判定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配置状态。即,在送电侧磁铁106、107与受电侧磁铁206、207之间通过相互的磁力而密接配置,对是否为进行了对位的状态进行识别判定(S501)。通过光传感器109接收来自受电装置200的发光元件209的光,根据其检测水平来判定装置间的对位。
在S501的判定中,如果是进行了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对位的状态(S501,是),则送电装置100生成表示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对位完成的对位完成信息(S502),通过无线通信部115将生成的对位完成信息发送到受电装置200。然后,利用送电线圈103以线圈方式进行送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113来显示送电动作状态来对用户进行通知(S503)。
在受电装置200中,利用无线通信部215接收并取得从送电装置100发送的对位完成信息。然后,通过显示部213显示是进行了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对位的状态,或者利用声音输入输出部216、振动器217对用户进行通知(S521)。接着,在受电装置200中,通过受电线圈203进行受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213显示受电动作状态,或者利用声音输入输出部216、振动器217对用户进行通知(S522)。
另一方面,在送电装置100中,在S501的判定中,如果是未进行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对位的状态(S501,否),则判断基于天线方式的供电效率。因此,用磁传感器108检测来自受电侧磁铁206、207的磁力,生成磁力检测信号m(S504)。然后,将生成的磁力检测信号m与图2B中的水平m2进行比较。即,判定装置间距离d是否为效率极限距离d2以内的范围(S510)。
在检测水平m的值为m>m2的情况下(S510,是),装置间距离为d<d2(效率极限距离),供电效率为容许值p4以上,因此,将供电方式变更为天线方式(S543)。然后,从送电天线101进行送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113显示送电动作状态对用户进行通知(S508)。
另外,在送电装置100中,通过无线通信部115将表示变更为天线方式的供电方式信息发送给受电装置200。在受电装置200中,在通过无线通信部215取得从送电装置100发送的供电方式信息(天线方式)时(S523),通过受电天线201进行受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213显示受电动作状态。或者,利用声音输入输出部216、振动器217对用户进行通知(S525)。
在受电装置200中,在从送电装置100接受供电时,用充电处理部231将由受电线圈203和受电天线201接收到的电力充电至电池232。并且,将对电池232的充电状态显示于显示部213,或者利用声音输入输出部216、振动器217对用户进行通知(S530)。
关于送电装置100,在S510的判定中检测水平m的值为m<m2的情况下(S510,否),装置间距离为d>d2(效率极限距离),不进行来自送电部105的送电动作,用显示部113显示不进行送电动作对用户进行通知(S540)。此外,该情况下,送电装置100可以针对受电装置200发送表示不进行送电的送电停止信息,受电装置200可以在显示部213显示该信息。
之后的动作(S530、S540以后)与图5A的流程图相同,省略说明。
根据图5B的流程图,能够在简化装置间距离d的判定处理的同时,自动切换供电效率p高的供电方式。
图5C表示在图5B的供电方式的切换中包含用户的选择的情况下的流程图。在此,即使是在图2A、2B中装置间距离为d=0(密接状态)的状态,用户也选择设为线圈方式还是设为天线方式。
在通过对操作输入部112的操作输入而开始无线供电时,在送电装置100中,判定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配置状态。即,在送电侧磁铁106、107与受电侧磁铁206、207之间通过相互的磁力而密接配置,对是否为进行了对位的状态进行识别判定(S501)。通过光传感器109接收来自受电装置200的发光元件209的光,根据其检测水平来判定装置间的对位。
在S501的判定中,如果是进行了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对位的状态(S501,是),则用户选择从送电装置100向受电装置200的供电方式。在用户通过来自操作输入部112等的操作输入选择使用了送电受电线圈的线圈方式或使用了送电受电天线的天线方式时,生成表示选择出的供电方式的供电方式信息(S511)。
在送电装置100中,识别生成的供电方式信息(S512),在供电方式为线圈方式的情况下,从送电线圈103进行送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113显示送电动作状态对用户进行通知(S503)。另一方面,在供电方式为天线方式的情况下,从送电天线101进行送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113显示送电动作状态对用户进行通知(S508)。
在送电装置100中,通过无线通信部115将在S511中生成的供电方式信息发送至受电装置200。在受电装置200中,通过无线通信部215取得从送电装置100发送的供电方式信息(S523),识别是哪一供电方式(S524)。
S524的识别的结果,在供电方式是线圈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受电线圈203进行受电动作(S522)。另一方面,在供电方式是天线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受电天线201进行受电动作(S525)。在任一方式的情况下,都用显示部213显示受电动作状态,或者利用声音输入输出部216、振动器217对用户进行通知。
在受电装置200中,在从送电装置100接受供电时,用充电处理部231将由受电线圈203、受电天线201接收到的电力充电至电池232。然后,将对电池232的充电状态显示于显示部213,或者利用声音输入输出部216、振动器217对用户进行通知(S530)。
另一方面,在送电装置100中,在S501的判定中,如果是未进行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的对位的状态(S501,否),则判定基于天线方式的供电效率。因此,利用磁传感器108检测来自受电侧磁铁206、207的磁力,生成磁力检测信号m(S504)。然后,将生成的磁力检测信号m与图2B中的水平m2进行比较。即,判定装置间距离d是否为效率极限距离d2以内的范围(S510)。
在检测水平m的值为m>m2的情况下(S510,是),装置间距离为d<d2(效率极限距离),供电效率为容许值p4以上,因此,将供电方式切换为天线方式。然后,从送电天线101进行送电动作,并且用显示部113显示送电动作状态对用户进行通知(S508)。
在S510的判定中,在检测水平m的值为m<m2的情况下(S510,否),装置间距离为d>d2(效率极限距离),不进行来自送电部105的送电动作,用显示部113显示不进行送电动作对用户进行通知(S540)。此外,该情况下,送电装置100可以针对受电装置200发送表示不进行送电的送电停止信息,受电装置200可以在显示部213显示该信息。
之后的动作(S530、S540以后)与图5A的流程图一样,省略说明。
根据图5C的流程图,用户能够选择密接配置时的供电方式,因此,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方式实现使用便利的供电动作。例如,在装置间距离频繁地重复密接状态和近距离状态那样的情况下,用户通过选择天线方式,供电方式不会频繁地切换,能够进行更稳定的供电动作。
即使在图5A~图5C的任一流程图中,在装置间距离过大的情况下,也不会在送电装置中产生无用的电力消耗。另外,进行对用户的通知,能够实现使用便利、综合效率良好的供电动作。此外,在各流程图中,每当各动作(例如送电动作、受电动作)开始/结束时将该意思通知(显示)给用户,但对用户的通知也可以不全部进行,仅限定于一部分动作。
接着,对供电系统中的送电部和受电部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6A是表示送电装置的送电部的结构例的俯视图。在送电装置100的上表面(与受电装置200的对置面)配置有作为送电部105的送电天线101、送电线圈103、送电侧磁铁106、107及磁传感器108。送电天线101为了尽可能接近表面而配置在送电线圈103的内侧。在磁传感器108检测磁力的方向以外的面(在此为侧面、底面)设置强磁性体601,以来自侧面、底面方向的磁力不会侵入磁传感器108的方式进行磁屏蔽。另外,在送电侧磁铁106、107的周围也配置有磁屏蔽用的强磁性体602、603。
此外,关于受电装置200的受电部205和受电侧磁铁206、207的结构,省略附图的说明,但配置在与图6A的送电装置100的各部件对应的位置。
图6B是密接配置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在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密接时,在送电侧磁铁106与受电侧磁铁206之间、以及送电侧磁铁107与受电侧磁铁207之间,磁力701和磁力702集中而成为闭合的状态,能够分别相互吸引地实现准确的对位。此外,装置间的对位的判定由图1A、1B所示的发光元件209和光传感器109进行。
图6C是分离配置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的剖视图。送电装置100的磁传感器108检测来自对置的受电装置200的受电侧磁铁206、207的磁力606、607,其磁力检测信号m相对于装置间距离d如图2B的曲线304所示那样变化。此时,通过强磁性体601的磁屏蔽作用,来自上表面以外的方向(底面、侧面方向)的磁力被遮蔽,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磁力检测信号。另外,以包围送电侧磁铁106、107的方式设置了强磁性体602、603,因此,来自送电侧磁铁106、107的磁力604、605通过强磁性体602、603而被磁屏蔽。由此,磁传感器108能够仅检测来自受电侧磁铁206、207的磁力606、607,能够生成准确的磁力检测信号。由此,使用图2B的曲线304,根据由磁传感器108生成的磁力检测信号m的水平来计算装置间距离d。并且,将检测水平m与图2B的水平m1(效率反转位置)、m2(效率极限位置)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供电方式的切换和无线供电的停止的控制。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将磁传感器108设置在送电侧磁铁107的附近,但也可以是设置多个磁传感器的结构。例如如图6B、图6C所示,在送电侧磁铁106的附近也追加其他磁传感器108’(用虚线表示),通过多个传感器来检测磁力,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
送电部和受电部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此,能够是各种变形例。例如,也能够是仅设置1组送电侧磁铁和受电侧磁铁的结构。
图7A是表示送电装置的送电部的其他结构例的俯视图。送电侧磁铁106在上表面中央仅设置1个,在其周围配置圆环形状的送电天线101和送电线圈103。磁传感器108配置在送电侧磁铁106的旁边的位置。对置的受电装置的结构也配置在与图7A的送电装置的各部件对应的位置。这样将磁传感器108配置在中心附近,由此,能够降低磁力的强度和天线的位置偏差的检测误差。
图7B是密接配置图7A的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在送电侧磁铁106与受电侧磁铁206之间,磁力701集中而成为闭合的状态,能够分别相互吸引地实现准确的对位。此外,送电天线101和受电天线201也可以是圆环形状,但也可以将平板形状的天线配置在磁铁106、206的一侧。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在送电侧磁铁106与受电侧磁铁206之间产生的磁力701的方向,限制装置间的旋转方向的偏差,因此,关于平板形状的送电天线101和受电天线201也能够实现准确的对位。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对供电系统中的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配对处理进行说明。即,预先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进行配对处理,仅在配对处理完成的装置间允许供电动作,由此,防止从送电装置对未进行配对处理的受电装置的无用的供电。
图8是表示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配对处理的流程图。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在开始无线供电处理之前相互进行配对处理。在配对处理中,相互具有彼此的信息,使用相同的加密密钥使加密成立,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共享加密密钥。以下,对其过程进行说明。
在从用户处接受配对处理的开始指示时,首先,送电装置100通过操作输入部112的操作设定为接受来自配对对方(受电装置)的登记请求的状态(S800)。另一方面,受电装置200显示能够配对的对方(送电装置)(S801),通过操作输入部212的操作对期望配对的对方进行登记的请求。因此,生成登记请求信息,通过无线通信部215将生成的登记请求信息发送至送电装置100(S802)。送电装置100通过无线通信部115接收并取得来自受电装置200的登记请求信息(S803)。
送电装置100根据取得的登记请求信息,生成作为随机加密的认证密钥的密钥,通过无线通信部115将生成的密钥(生成密钥)发送到受电装置200(S804)。受电装置200通过无线通信部215接收并取得由送电装置100生成的生成密钥(S805)。此外,用户也可以直接确认并取得送电装置100所显示的生成密钥。受电装置200从操作输入部212输入取得的生成密钥,将输入的密钥(输入密钥)发送至送电装置100(S806)。送电装置100接收并取得输入密钥(S807)。
接下来,送电装置100将接收到的输入密钥与生成密钥进行对照,判断一致不一致(S808)。判定的结果,在接收到的输入秘钥与生成秘钥一致的情况下(S808,是),通过显示部113显示配对的建立进行通知,并且生成表示配对建立的配对建立信息。然后,通过无线通信部115将生成的配对建立信息发送至受电装置200(S809)。
受电装置200在通过无线通信部215取得配对建立信息时,通过显示部213的显示、或者利用声音输入输出部216、振动器217对用户通知配对建立的意思(S810)。
随着配对建立,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200两者根据密钥生成固有的链路密钥(link key)并在两者中共享,并且保存链路密钥信息(S811、S812)。以后,使用相互共享地保存的链路密钥,如果在能够通信范围内存在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则能够相互识别配对对方。
另一方面,在S808的判定中,在接收到的输入秘钥与生成秘钥不一致的情况下(S808,否),配对不成立。送电装置100进行配对不成立的显示通知(S813),生成配对不成立信息,将配对不成立信息发送到受电装置200(S814)。受电装置200在接收配对不成立信息时(S815),通过显示部213或者声音输入输出部216、振动器217对用户通知配对不成立的意思(S816)。然后,返回到S801。在送电装置100中,判定是否重试配对处理的指示,返回到配对处理的开始,或结束配对处理(S817)。
通过以上的配对处理,成为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配对建立的状态,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进入能够通信范围时,允许开始实施例1所说明的无线供电处理。另一方面,在配对未建立的装置间,禁止开始无线供电处理。即,送电装置经由无线通信部判别受电装置是否是被预先识别为来自送电装置的供电对象的装置,仅在被预先识别为受电对象的装置的情况下实施供电。
根据实施例2,送电装置能够仅对相互建立了配对的受电装置进行无线供电,能够避免对未建立配对的受电装置的无线供电。由此,不仅能够防止无用的供电,通过将配对建立的成功与否通知给用户,也能够实现使用便利的供电系统。
此外,在图8中表示了配对处理的一例,但不限于此,即使通过其他方法进行配对处理,当然也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对使用了佩戴式检测部219的供电动作的控制进行说明。受电装置200的佩戴式检测部219通过人体传感器218(心率传感器、血压传感器、体温传感器等)的检测信号,检测作为受电装置200的智能手表是否佩戴于用户的身体(手腕)。然后,受电装置200经由无线通信部215将来自佩戴式检测部219的佩戴检测信号发送给送电装置100,送电装置100的控制部110根据经由无线通信部115接收到的佩戴检测信号来控制送电部105。
例如,所述图4的状态是受电装置200(智能手表)佩戴于手腕的状态。该情况下,即使送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的距离为密接配置状态,也不进行基于线圈方式(电磁感应方式、磁共振方式)的供电,切换为在近距离状态下进行供电的天线方式(电波接收方式)。该情况下,手腕为通常活动的状态,因此,佩戴于手腕的智能手表与送电装置密接的状态是极短时间或几乎不发生。因此,即使在线圈方式与天线方式之间切换供电方式,作为供电时间的改善度也极小。另一方面,通过仅采用天线方式,能够避免频繁的切换动作,更稳定地进行无线供电。当然,在未佩戴智能手表的情况下,如实施例1所述,根据装置间距离来切换供电方式。
根据实施例3,在受电装置佩戴于用户的身体的情况下,通过将供电方式固定为天线方式,能够更稳定地进行无线供电。
在以上的各实施例的说明中,作为送电装置以移动电池的情况为例,但显然在作为受电装置内置了电池的智能手机等便携信息终端中也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即,在从送电装置的内置电池向受电装置的内置电池进行无线供电时,根据装置间距离来控制供电动作,由此,能够获得抑制供电效率的降低而消除送电电力的浪费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并不限定于必须具有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能够将某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例的结构,另外,也能够在某实施例的结构中添加其他实施例的结构。另外,对于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另外,上述的各结构、功能、处理部、处理单元等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也可以通过由集成电路设计等而由硬件实现。另外,上述的各结构、功能等也可以通过处理器解释并执行实现各个功能的程序而由软件实现。实现各功能的程序、表、文件等信息能够放置在存储器、硬盘、SSD(Solid State Drive)等记录装置、或者IC卡、SD卡、DVD等记录介质中。
另外,控制线、信息线示出了认为说明上必要的部分,并不一定表示了产品上所有的控制线、信息线。实际上也可以认为几乎全部的结构相互连接。
符号说明
1:供电系统、100:送电装置、101:送电天线、102:电力电波变换部、103:送电线圈、104:电力电流变换部、105:送电部、106、107:送电侧磁铁、108:磁传感器、109:光传感器、110、210:控制部、113、213:显示部、115、215:无线通信部、130、230:切换器、131、232:电池、200:受电装置、201:受电天线、202:电波电力再生部、203:受电线圈、204:线圈电力再生部、205:受电部、206、207:受电侧磁铁、209:发光元件、216:声音输入输出部、217:振动器、218:人体传感器、219:佩戴式检测部、601、602、603:强磁性体。

Claims (10)

1.一种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以无线方式进行供电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装置具有:
送电部,其产生供电电力并向所述受电装置进行送电;
送电侧磁铁,其进行与所述受电装置的对位;
磁传感器,其检测来自设置于所述受电装置的受电侧磁铁的磁力;以及
控制部,其进行所述送电装置的控制,
所述受电装置具有:
受电部,其接收从所述送电装置供给的供电电力;
所述受电侧磁铁,其进行与所述送电装置的对位;以及
控制部,其进行所述受电装置的控制,
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密接时,通过所述送电侧磁铁与所述受电侧磁铁的相互吸引的磁力,所述送电部与所述受电部对位了的状态下,从所述送电部向所述受电部以无线方式进行送电,
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分离时,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控制部根据由所述磁传感器检测到的来自所述受电侧磁铁的磁力检测信号,开始或停止来自所述送电部的送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装置具有向外部射出光的发光元件,
所述送电装置具有检测来自设置于所述受电装置的所述发光元件的光的光传感器,
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光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判定所述送电部与所述受电部的对位的状态,
在未进行对位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装置和所述受电装置具有相互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部,
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送电部能够进行天线送电方式和线圈送电方式的切换,所述天线送电方式使用将电力变换为电波的电力电波变换部和将变换后的电波向外部发射的送电天线,所述线圈送电方式使用将电力变换为交流电流的电力电流变换部和流过变换后的交流电流的送电线圈,
所述受电装置的所述受电部能够进行天线受电方式和线圈受电方式的切换,所述天线受电方式使用接收电波的受电天线和根据接收到的电波来再生电力的电波电力再生部,所述线圈受电方式使用通过电磁感应或磁共振来感应交流电流的受电线圈和根据感应到的电流来再生电力的线圈电力再生部,
所述受电装置的所述控制部经由所述无线通信部取得由所述送电部切换的送电方式的信息,控制所述受电部切换为与所述送电部的送电方式对应的受电方式来进行受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控制部对所述送电部进行控制,
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密接时,通过线圈送电方式进行送电,
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分离时且所述磁传感器的磁力检测信号m为规定水平m2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天线送电方式进行送电,
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分离时且所述磁传感器的磁力检测信号m小于规定水平m2的情况下,停止送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控制部还对所述送电部进行控制,
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分离时且所述磁传感器的磁力检测信号m为规定水平m1以上的情况下,通过线圈送电方式进行送电,其中,m1>m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装置具有输入用户的操作的操作输入部,
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控制部对所述送电部进行控制,
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密接时,按照输入到所述操作输入部的用户的选择,切换为线圈送电方式或天线送电方式来进行送电,
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分离时且所述磁传感器的磁力检测信号m为规定水平m2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天线送电方式进行送电,
在所述送电装置与所述受电装置分离时且所述磁传感器的磁力检测信号m小于规定水平m2的情况下,停止送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送电装置中,在所述送电侧磁铁的周围设置有对从所述送电侧磁铁向所述磁传感器的磁力进行磁屏蔽的强磁性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送电装置中,还设置有对来自由所述磁传感器检测的方向以外的方向的磁力进行磁屏蔽的强磁性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装置和所述受电装置具有相互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部,
所述送电装置和所述受电装置为了表示所述受电装置是受电对象的装置,而预先经由所述无线通信部执行配对处理,
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控制部经由所述无线通信部判定要进行送电的受电装置是否是完成了所述配对处理的装置,仅在是所述配对处理完成的装置的情况下,控制从所述送电部进行送电。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装置具有:佩戴式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受电装置是否佩戴于用户,
所述受电装置将来自所述佩戴式检测部的佩戴检测信号经由所述无线通信部发送给所述送电装置,
在从所述受电装置接收到所述佩戴检测信号时,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送电部以所述天线送电方式进行送电。
CN201980096197.4A 2019-05-10 2019-05-10 供电系统 Pending CN1139066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18774 WO2020230194A1 (ja) 2019-05-10 2019-05-10 給電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6652A true CN113906652A (zh) 2022-01-07

Family

ID=73289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6197.4A Pending CN113906652A (zh) 2019-05-10 2019-05-10 供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16739A1 (zh)
JP (2) JP7200365B2 (zh)
CN (1) CN113906652A (zh)
WO (1) WO20202301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111032A (ko) * 2020-03-02 2021-09-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을 위한 정렬 상태를 표시하는 전자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23424B2 (ja) * 2006-06-20 2011-07-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携帯電話機の非接触充電装置
CA2662151A1 (en) * 2006-09-01 2008-03-13 Powercast Corporation Hybrid power harvesting and method
US8669678B2 (en) * 2011-02-22 2014-03-11 Tdk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feeder,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KR101688948B1 (ko) * 2011-05-27 2016-12-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을 이용한 데이터 통신 연결 수립
JP6446477B2 (ja) * 2014-03-26 2018-12-26 アップ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Apple Inc. 誘導充電システムのための温度管理
KR20160100754A (ko) * 2015-02-16 2016-08-2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KR20170020144A (ko) * 2015-08-13 2017-0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무선 충전 방법
US10411523B2 (en) * 2016-04-06 2019-09-10 Powersphyr Inc. Intelligent multi-mode wireless power system
TWM550504U (zh) * 2017-01-18 2017-10-11 Dawin Co Ltd 無線充電裝置
JP6862924B2 (ja) * 2017-03-02 2021-04-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受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1394252B2 (en) * 2017-10-24 2022-07-19 Stryker Corporation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patient support apparatus and power transfer device to transfer power to the patient support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00365B2 (ja) 2023-01-06
JPWO2020230194A1 (zh) 2020-11-19
JP2023024633A (ja) 2023-02-16
US20220216739A1 (en) 2022-07-07
WO2020230194A1 (ja) 2020-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84438B1 (ko) 전력의 경로를 조정하는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US9148190B1 (en) Multipurpose coils
AU2021283000B2 (en) An accessory with a magnetic relay structure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3843221A (zh) 无线充电的装置和方法
US11824375B2 (en) State of charge information for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US20210398733A1 (en)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with a Switchable Magnetic Core
US11710984B2 (en)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with simultaneous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KR101919052B1 (ko) 좌표 표시 장치 및 좌표 표시 장치의 입력 좌표를 측정하는 좌표 측정 장치
US10938251B1 (en) Wireless power mode switching
US11876576B2 (en)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bidirectional wireless charging in wearable devices
US10193374B2 (en) Multifunction battery charging and haptic device
EP3588739A1 (en) Power feed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of,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JP2023024633A (ja) 受電装置及び受電方法
KR20170048095A (ko) 수직형 전력 전송 방식의 무선 전력 전송 및 충전 장치
JP2017050939A (ja) 電子機器、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670118B1 (ko) 배터리 패키지 및 이를 갖는 전자 장치
KR20230170880A (ko) 무선 전력 시스템
CN117595525A (zh) 双操作充电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