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52484B - 终端设备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终端设备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52484B
CN113852484B CN202011118382.XA CN202011118382A CN113852484B CN 113852484 B CN113852484 B CN 113852484B CN 202011118382 A CN202011118382 A CN 202011118382A CN 113852484 B CN113852484 B CN 1138524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acket
determining
data
predetermined condition
check c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1838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52484A (zh
Inventor
杨小明
胡胜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Chaoge Smart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Chaoge Smart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Chaoge Smart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Chaoge Smart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1838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524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52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52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52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524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93Assignment of logical groups to network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终端设备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接收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一数据包;确定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响应于确定第一数据包满足预定条件,确定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信道;基于信道,接收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二数据包;确定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响应于确定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确定终端设备配网成功。该实施方式可以提高配网的成功率,减少了用户流量的损失。

Description

终端设备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终端设备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背景技术
终端设备配网,是一项连接网络的技术。目前,在对终端设备进行配网时,通常会抓取信道中所有的数据并进行判断,然后根据判断结果进行配网。
然而,当采用上述方式对终端设备进行配网时,经常会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第一,常用的方式是抓取信道中所有的数据并进行判断配,数据量过大造成数据冗余,使得网成功率偏低,导致用户需要多次进行配网,以至于浪费流量。
第二,由于抓取的数据量较大,使得在数据判断时出现较高的数据丢包率,导致网络卡顿,使得降低网络设备的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终端设备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配网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一数据包;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满足上述预定条件,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信道;基于上述信道,接收上述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二数据包;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确定上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配网方法,装置包括:第一接收单元,被配置成被配置成接收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一数据包;第一确定单元,被配置成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第二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满足上述预定条件,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信道;第二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基于上述信道,接收上述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二数据包;第三确定单元,被配置成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第四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确定上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
第三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第一方面中所描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中所描述的方法。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首先,接收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一数据包。对终端设备的配网数据进行分片接收,先接收第一数据包,减少数据冗余。然后,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对第一数据包进行判断,使得可以过滤不满足预定条件的配网数据。再次减少数据冗余。之后,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满足上述预定条件,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信道。使得确定终端设备的配网数据的传输通道。而后,基于上述信道,接收上述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二数据包。使得接收终端设备的第二数据包,便于对终端设备的配网进一步的判断。接着,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使得对终端设备的配网数据做进一步判断,提高配网的成功率。最后,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确定上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由于减少了数据冗余,并对终端设备的配网数据进行了多次判断,所以可以提高配网的成功率。进而,不需要用户进行多次配网,减少了用户流量的损失。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原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设备配网方法的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终端设备配网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终端设备配网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终端设备配网方法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终端设备配网方法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在图1的应用场景中,首先,计算设备101可以接收终端设备102发出的第一数据包103。然后,计算设备101可以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103是否满足预定条件。之后,计算设备101可以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103满足上述预定条件,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103对应的信道104。接着,计算设备101可以基于上述信道104,接收上述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二数据包105。而后,计算设备101可以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105是否校验成功。最后,计算设备101可以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105校验成功,确定上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可选地,计算设备101可以响应于确定上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生成配网成功数据包106。基于上述信道104,将所生成的配网成功数据包106发送至上述终端设备,以供上述终端设备102对上述配网成功数据包106进行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设备101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当计算设备为硬件时,可以实现成多个服务器或终端设备组成的分布式集群,也可以实现成单个服务器或单个终端设备。当计算设备体现为软件时,可以安装在上述所列举的硬件设备中。其可以实现成例如用来提供分布式服务的多个软件或软件模块,也可以实现成单个软件或软件模块。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应该理解,图1中的计算设备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计算设备。
继续参考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终端设备配网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200。该终端设备配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接收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一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接收用户在利用其终端设备进行配网时所发出的第一数据包。
作为示例,上述第一数据包可以由四个长度值组成,分别为:{[1],[1+数据长度],[1+数据长度×2],[1+数据长度×3]}。其中,数据长度可以是传输数据所占用的字节长度,例如,8比特(BIT,Binary digit)。
步骤202,确定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作为示例,上述预定条件可以是:上述第一数据包包括的数据长度值的个数是6个。上述第一数据包可以是:{[1],[1+数据长度],[1+数据长度×2],[1+数据长度×3]}。其中,第一数据包包括的数据长度值的个数是6个,所以上述第一数据包满足预定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执行主体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和上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
作为示例,上述第一数据包可以是:{[1],[1+数据长度],[1+数据长度×2],[1+数据长度×3]}。那么,上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可以是:6个数据长度。上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可以是:{[],[],[],[]}。
第二步,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和上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满足上述预定条件,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满足预定条件。其中,上述预定条件可以是第一数据包包括的数据长度值的个数与预设个数值相同、第一数据包的格式与预设格式相同。
作为示例,上述预定条件可以是上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是6个长度和数据格式是:{[],[],[],[]}。由于上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是:6个数据长度,上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是:{[],[],[],[]}。所以,可以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满足上述预定条件。
步骤203,响应于确定第一数据包满足预定条件,确定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在确定上述第一数据满足上述预定条件之后,进而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信道。
作为示例,上述信道可以是上述第一数据包从发送终端传输到接收端所经过的传输媒质。在确定上述第一数据满足上述预定条件后,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在传输时使用的信道。
步骤204,基于信道,接收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二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利用上述信道,接收上述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二数据包。具体的,在配网过程中,上述执行主体需要验证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一数据包,在上述第一数据包满足预定条件之后,才会接收上述终端设备从上述信道发出的第二数据包。
步骤205,确定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上述第二数据包进行校验,然后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其中,上述第二数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项:上述第二数据包的预定编码数据,第一数据编码序列,第二数据编码序列,第一特征校验码,第二特征校验码,上述第一待校验数据的长度,上述信道的传输速率,上述第二数据包的传输速率,特征校验多项式。
作为示例,上述第一数据编码序列可以是配网密码的编码数据序列。上述第二数据编码序列可以是配网标识的编码数据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执行主体确定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利用上述特征校验多项式对上述第二数据包对应的第一数据编码序列进行校验以生成第一校验码。其中,上述特征校验多项式可以是通过以下子步骤生成的:
基于上述第二数据包,通过以下公式,生成特征校验多项式:
其中,n表示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的次方项。P表示所述第一数据编码序列。S表示所述第二数据编码序列。N表示所述信道的传输速率。W表示所述第二数据包的传输速率。G()表示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x表示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的自变量。G(x)表示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的值。
作为示例,上述信道的传输速率与上述第二数据包的传输速率比值可以是:6.67。上述第一数据编码序列中第一数据的数量可以是:40。上述第二数据编码序列中第二数据的数量可以是:50。那么,上述公式中特征校验多项式的次方项可以是:
5=[max[log1040,log1050]×6.67]。
其中,n在向上取整前等于:4.163389658380505。向上取整后可以是:5。所以,上述特征校验多项式可以是:G(x)=x5+x4+x+1。
作为另外一个示例,上述特征多项式可以是:G(x)=x5+x4+x+1。那么,上述执行主体利用上述特征多项式对上述第二数据包对应的第一数据编码序列进行验证,可以是利用上述特征多项式对应的编码对上述第二数据包对应的第一数据编码序列进行验证。上述特征多项式对应的编码可以是:110011。上述第一数据编码序列可以是:1010110000000。那么,生成的第一校验码可以是:1100。
上述公式作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发明点,解决了背景技术提及的技术问题二“由于抓取的数据量较大,使得在数据判断时出现较高的数据丢包率,导致网络卡顿,使得降低网络设备的利用率”。导致网络卡顿的因素往往如下:由于抓取的数据量较大,使得在数据判断时,数据验证时间过长,数据乱序率较高,存在数据偏移量,使得数据丢包几率过大。如果解决了上述因素,就能降低数据乱序率与数据验证的时长,降低数据的丢包率,使得降低网络卡顿程度。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上述公式引入了数据的传输速率,信道的传输速率,第一数据编码序列的数据长度以及第二编码序列数据长度来计算特征校验多项式的次方项。由于次方项过小会使得数据验证时间变长,且提高数据的乱序率。所以上述公式引入了数据的传输速率与信道的传输速率。可以使得次方项不至于过小导致数据验证时间边长与导致提高数据的乱序率。另外,次方项过大会提高数据偏移量错误几率。所以上述公式引入了第一数据编码序列的数据长度以及第二编码序列数据长度。使得数据长度越长,次方项可以变得越小。使得次方项不至于过大导致提高数据偏移量错误几率。由于上述公式利用了多种参数对次方项的大小进行了统筹兼顾,所以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的验证时间,降低数据的乱序率与数据偏移量的错误几率。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数据的丢包率。进而,降低了网络卡顿程度,提高了网络设备的利用率。
第二步,利用上述特征校验多项式对上述第二数据包对应的第二数据编码序列进行校验以生成第二校验码。
作为示例,上述第二数据编码序列可以是:1100100100000。上述特征多项式对应的编码可以是:110011。利用上述第二数据编码序列除以上述特征多项式对应的编码,相同数字结果为0,不同数字结果为1。那么,生成的第一校验数据可以是:1010。
第三步,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一校验码与上述第一特征校验码满足第一预定条件,上述第二校验码与上述第二特征校验码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
作为示例,上述第一特征校验码可以是:1100。上述第二特征校验码可以是:1010。上述第一预定条件可以是:上述第一校验码等于上述第一特征校验码。上述第二预定条件可以是:上述第二校验码等于上述第二特征校验码。从而,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
步骤206,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确定上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在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后,基于上述信道与上述终端设备建立网络连接。从而,确定了上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
可选的,上述执行主体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确定上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响应于确定上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生成配网成功数据包。
作为示例,上述执行主体在确定上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后,可以生成18个字节的配网成功数据包。
第二步,基于上述信道,将所生成的配网成功数据包发送至上述终端设备,以供上述终端设备对上述配网成功数据包进行显示。
作为示例,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上述信道,将上述18个字节的配网成功数据包发送至上述终端设备,以供上述终端设备对上述配网成功数据包进行显示。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首先,接收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一数据包。对终端设备的配网数据进行分片接收,先接收第一数据包,减少数据冗余。然后,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对第一数据包进行判断,使得可以过滤不满足预定条件的配网数据。再次减少数据冗余。之后,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满足上述预定条件,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信道。使得确定终端设备的配网数据的传输通道。而后,基于上述信道,接收上述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二数据包。使得接收终端设备的第二数据包,便于对终端设备的配网进一步的判断。接着,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使得对终端设备的配网数据做进一步判断,提高配网的成功率。最后,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确定上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由于减少了数据冗余,并对终端设备的配网数据进行了多次判断,所以可以提高配网的成功率。进而,不需要用户进行多次配网,减少了用户流量的损失。
进一步参考图3,作为对上述各图上述方法的实现,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配网装置的一些实施例,这些装置实施例与图2上述的那些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的终端设备配网装置300包括:第一接收单元301、第一确定单元302、第二确定单元303、第二接收单元304、第三确定单元305、第四确定单元306。其中,第一接收单元301,被配置成被配置成接收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一数据包;第一确定单元302,被配置成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第二确定单元303,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满足上述预定条件,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信道;第二接收单元304,被配置成基于上述信道,接收上述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二数据包;第三确定单元305,被配置成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第四确定单元306,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确定上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
可以理解的是,该装置300中记载的诸单元与参考图2描述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相对应。由此,上文针对方法描述的操作、特征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同样适用于装置300及其中包含的单元,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4,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例如,图1中的计算设备101)400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的服务器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4所示,电子设备4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4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4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4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4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4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4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401、ROM 402以及RAM403通过总线4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404也连接至总线4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404: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4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4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408;以及通信装置409。通信装置4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4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4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4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图4中示出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装置,也可以根据需要代表多个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4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408被安装,或者从ROM 4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4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上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 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 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装置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一数据包;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满足上述预定条件,确定上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信道;基于上述信道,接收上述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二数据包;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响应于确定上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确定上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些实施例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第一接收单元、第一确定单元、第二确定单元、第二接收单元、第三确定单元、第四确定单元。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接收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接收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一数据包的单元”。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法。

Claims (5)

1.一种终端设备配网方法,包括:
接收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一数据包;
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信道;
基于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二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一数据编码序列,第二数据编码序列,第一特征校验码,第二特征校验码,所述信道的传输速率,所述第二数据包的传输速率,特征校验多项式;
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
其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所述预定条件;
其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包括:
利用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对所述第一数据编码序列进行校验以生成第一校验码;
利用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对所述第二数据编码序列进行校验以生成第二校验码;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校验码与所述第一特征校验码满足第一预定条件、所述第二校验码与所述第二特征校验码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其中,第一预定条件是第一校验码等于第一特征校验码,第二预定条件是第二校验码等于第二特征校验码;
其中,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是通过以下步骤生成的:
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包,通过以下公式,生成特征校验多项式:
其中,n表示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的次方项;P表示所述第一数据编码序列;S表示所述第二数据编码序列;N表示所述信道的传输速率;W表示所述第二数据包的传输速率;G()表示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x表示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的自变量;G(x)表示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生成配网成功数据包;
基于所述信道,将所述配网成功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以供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配网成功数据包进行显示。
3.一种终端设备配网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被配置成接收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一数据包;
第一确定单元,被配置成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第二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信道;
第二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基于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出的第二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一数据编码序列,第二数据编码序列,第一特征校验码,第二特征校验码,所述信道的传输速率,所述第二数据包的传输速率,特征校验多项式;
第三确定单元,被配置成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
第四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确定所述终端设备配网成功;
其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所述预定条件;
其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是否校验成功,包括:
利用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对所述第一数据编码序列进行校验以生成第一校验码;
利用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对所述第二数据编码序列进行校验以生成第二校验码;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校验码与所述第一特征校验码满足第一预定条件、所述第二校验码与所述第二特征校验码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校验成功,其中,第一预定条件是第一校验码等于第一特征校验码,第二预定条件是第二校验码等于第二特征校验码;
其中,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是通过以下步骤生成的:
基于所述第二数据包,通过以下公式,生成特征校验多项式:
其中,n表示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的次方项;P表示所述第一数据编码序列;S表示所述第二数据编码序列;N表示所述信道的传输速率;W表示所述第二数据包的传输速率;G()表示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x表示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的自变量;G(x)表示所述特征校验多项式的值。
4.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5.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011118382.XA 2020-10-19 2020-10-19 终端设备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ctive CN1138524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18382.XA CN113852484B (zh) 2020-10-19 2020-10-19 终端设备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18382.XA CN113852484B (zh) 2020-10-19 2020-10-19 终端设备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52484A CN113852484A (zh) 2021-12-28
CN113852484B true CN113852484B (zh) 2024-03-22

Family

ID=78972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18382.XA Active CN113852484B (zh) 2020-10-19 2020-10-19 终端设备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5248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1793A (zh) * 2017-06-21 2017-08-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WiFi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8200629A (zh) * 2017-12-29 2018-06-22 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设备的Wi-Fi配网系统
CN109451502A (zh) * 2018-12-27 2019-03-08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家电设备配网方法、配网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548019A (zh) * 2017-08-01 2019-03-29 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配网方法及系统
CN110677827A (zh) * 2019-08-23 2020-01-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配网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85797A (zh) * 2020-03-17 2020-07-0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WiFi配网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72016B2 (en) * 2018-12-05 2020-09-0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Real-time user traffic classifi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1793A (zh) * 2017-06-21 2017-08-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WiFi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9548019A (zh) * 2017-08-01 2019-03-29 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配网方法及系统
CN108200629A (zh) * 2017-12-29 2018-06-22 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设备的Wi-Fi配网系统
CN109451502A (zh) * 2018-12-27 2019-03-08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家电设备配网方法、配网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677827A (zh) * 2019-08-23 2020-01-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配网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85797A (zh) * 2020-03-17 2020-07-0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WiFi配网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玉杰 ; 刘强 ; 李桢 .Wi-Fi设备的快速配网方法研究.电子器件.2019,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52484A (zh) 202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35661B (zh) 基于区块链的业务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0042884A1 (zh) 用于物联网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和电子设备
CN112416632B (zh) 事件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800223B (zh) 生成发送报文、处理接收报文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1427693B (zh) 数据处理方法、系统、介质、服务系统及旁路卸载系统
CN113852484B (zh) 终端设备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0572805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756833B (zh) 节点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930331B (zh) 信息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4780124A (zh) 差分升级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283891A (zh)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8158082B (zh) 智能家居设备通信资源报文更新方法、装置、设备与介质
CN117294745B (zh) 网络连接状态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CN11313248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2804164B (zh) 流量信息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2685455B (zh) 实时数据分类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CN116938598B (zh) 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0262756B (zh) 用于缓存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3849756A (zh) 信息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4866564A (zh) 通信优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8118466A (zh) 一种多媒体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23077871A1 (zh) 指示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CN114268677A (zh) 一种基于弱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14444064A (zh) 账号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6112581A (zh) 一种串口通信大数据分包传输与处理方法、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