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41433B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41433B
CN113841433B CN201980096571.0A CN201980096571A CN113841433B CN 113841433 B CN113841433 B CN 113841433B CN 201980096571 A CN201980096571 A CN 201980096571A CN 113841433 B CN113841433 B CN 1138414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network
network device
user plane
control plane
network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65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41433A (zh
Inventor
徐小英
黄曲芳
娄崇
曾清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41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14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41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14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能够解决数据传输时延长、信令开销大的问题。该方法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非激活态的用户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该方法应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非激活态是处于连接(connected)态和空闲(idle)态之间的状态。对于处于非激活态且移出源基站的覆盖区域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其需要传输数据时,需要执行上下文迁移和用户面隧道迁移的过程,造成数据传输时延长,信令开销大,也不利于UE的节电。其中,用户面隧道是指接入网设备(如基站)与用户面功能(userplane function,UPF)网元之间的连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能够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减少信令开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或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芯片,该方法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非激活态的用户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再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接收来自非激活态的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再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上行用户面数据转发到核心网设备,实现数据传输功能。由于接收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无需向核心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而是经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核心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不存在UE的接入层上下文的迁移过程,也不存在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的迁移过程,也就能够降低数据传输时延,节省UE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信令开销,同时,也减少了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用户设备标识、UE的身份验证信息、 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
其中,第一用户设备标识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确定UE的第二接入网设备,还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确定UE的接入网上下文。示例性的,第一用户设备标识可以是第二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不活动态无线网络临时标识(inactive radio network temporaryidentifier,I-RNTI)。
UE的身份验证信息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验证UE的身份是否合法。示例性的,UE身份验证信息可以是用于完整性校验的消息鉴权码(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forintegrity,MAC-I) 或短的MAC-I。
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生成新的用户设备的身份验证信息,还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推演新的基站密钥。其中,UE接入到第一接入网设备时所处的小区称为目标小区。目标小区属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覆盖区域。
第二用户设备标识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进行资源调度,如基于第二用户设备标识调度上行资源。第二用户设备标识还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生成新的用户设备的身份验证信息。示例性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可以为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 (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三用户设备标识。第三用户设备标识用于标识用户设备。示例性的,第三用户设备标识可以是Xn应用协议标识(Xn application protocol identifier,Xn-AP ID)。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包括原因值,原因值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或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如此,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也无需迁移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UE与核心网设备之间通过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实现数据传输的功能,降低数据传输时延,节省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控制面消息,控制面消息携带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如此,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控制面接口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以实现UE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且无需切换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从而节省信令开销,降低数据传输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面消息包括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还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的反馈消息,反馈消息用于指示上下文获取失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户面消息,用户面消息携带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如此,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用户面接口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以实现UE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且无需切换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从而节省信令开销,降低数据传输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还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如此,对于下行用户面数据而言,从核心网设备,经过第二接入网设备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UE,也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且无需切换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从而节省信令开销,降低数据传输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用户面消息,用户面消息携带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如此,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用户面接口传输下行用户面数据,以实现UE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且无需切换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从而节省信令开销,降低数据传输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控制面消息,控制面消息携带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如此,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控制面接口传输下行用户面数据,以实现UE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且无需切换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从而节省信令开销,降低数据传输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还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其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二指示信元,第二指示信元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用于标识UE的信息,以使第一接入网设备确定是哪一UE传输信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或第二接入网设备的芯片,该方法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用户设备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然后,根据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下文信息处理上行用户面数据,再向核心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其中,第二接入网设备保存有UE的上下文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用户设备标识、UE的身份验证信息、 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三用户设备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包括原因值,原因值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或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如此,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也无需迁移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UE与核心网设备之间通过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实现数据传输的功能,降低数据传输时延,节省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控制面消息,控制面消息携带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如此,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控制面接口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以实现UE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且无需切换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从而节省信令开销,降低数据传输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面消息包括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还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的反馈消息,反馈消息用于指示上下文获取失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用户面消息,用户面消息携带上行控制面信元和用户设备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如此,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用户面接口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以实现UE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且无需切换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从而节省信令开销,降低数据传输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还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如此,对于下行用户面数据而言,从核心网设备,经过第二接入网设备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UE,也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且无需切换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从而节省信令开销,降低数据传输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控制面消息,控制面消息携带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用户面消息,用户面消息携带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还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其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二指示信元,第二指示信元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用于标识UE的信息,以使第一接入网设备确定是哪一UE传输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或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芯片,该方法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非激活态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之后,通过不同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其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指示信元,第一指示信元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由于接收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无需向核心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而是经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核心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不存在UE的接入层上下文的迁移过程,也不存在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的迁移过程,也就能够降低数据传输时延,节省UE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信令开销,同时,也减少了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指示信元包括原因值或者缓存状态报告BSR,原因值或BSR 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以下信元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用户终端标识、UE的身份验证信息、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终端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还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之后,向UE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其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二指示信元,第二指示信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如此,在下行用户面数据传输过程中,也不存在UE的接入层上下文的迁移过程,以及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的迁移过程,从而降低数据传输时延,节省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还包括:当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下行用户面数据,但未接收到下行控制面信元时,第一接入网设备启动定时器,定时器运行期间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下行控制面信元,以避免第一接入网设备基于下行控制面信元直接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还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或者,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或第二接入网设备的芯片,该方法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然后,根据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下文信息处理上行用户面数据;再向核心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其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指示信元,第一指示信元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保存有UE的上下文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指示信元包括原因值或者缓存状态报告BSR,原因值或BSR 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以下信元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用户终端标识、UE的身份验证信息、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终端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还包括:当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上行用户面数据,但未接收到上行控制面信元时,第二接入网设备启动定时器,定时器运行期间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上行控制面信元,以使第二接入网设备验证UE的身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还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其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二指示信元,第二指示信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如此,在下行用户面数据传输过程中,也不存在UE的接入层上下文的迁移过程,以及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的迁移过程,从而降低数据传输时延,节省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还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或者,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该通信装置包括:通信单元。其中,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来自非激活态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还用于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用户设备标识、UE的身份验证信息、 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通信装置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包括通信装置为UE分配的第三用户设备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包括原因值,原因值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或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控制面消息,控制面消息携带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面消息包括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的反馈消息,反馈消息用于指示上下文获取失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户面消息,用户面消息携带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还用于: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向UE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用户面消息,用户面消息携带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控制面消息,控制面消息携带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还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向UE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其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二指示信元,第二指示信元用于指示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用于标识UE的信息。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二方面中的第二接入网设备。该通信装置包括:通信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用户设备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通信装置保存有UE的上下文信息;处理单元,用于根据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下文信息处理上行用户面数据;通信单元,还用于向核心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用户设备标识、UE的身份验证信息、 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三用户设备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包括原因值,原因值用于指示通信装置接收 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或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控制面消息,控制面消息携带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面消息包括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还用于: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的反馈消息,反馈消息用于指示上下文获取失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用户面消息,用户面消息携带上行控制面信元和用户设备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还用于: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控制面消息,控制面消息携带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用户面消息,用户面消息携带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还用于:用于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其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二指示信元,第二指示信元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通信装置的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用于标识UE的信息。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三方面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该通信装置包括:通信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来自非激活态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还用于通过不同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指示信元,第一指示信元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通信装置发送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指示信元包括原因值或者缓存状态报告BSR,原因值或BSR 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通信装置发送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以下信元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用户终端标识、UE的身份验证信息、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通信装置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终端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不同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还用于:通过不同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向UE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其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二指示信元,第二指示信用于指示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不同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用于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单元用于确定通信装置接收到下行用户面数据,但未接收到下行控制面信元时,启动定时器,通信单元还用于在定时器运行期间,接收下行控制面信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还用于: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或者,通信单元还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第四方面中的第二接入网设备。该通信装置包括:通信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不同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指示信元,第一指示信元用于指示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通信装置保存有UE的上下文信息;处理单元,用于根据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下文信息处理上行用户面数据;通信单元,还用于向核心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指示信元包括原因值或者缓存状态报告BSR,原因值或BSR 用于指示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以下信元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用户终端标识、UE的身份验证信息、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终端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不同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单元用于在通信装置接收到上行用户面数据,但未接收到上行控制面信元时,启动定时器;通信单元用于在定时器运行期间,接收上行控制面信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还用于通过不同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其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二指示信元,第二指示信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通信装置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用于通过不同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用于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单元还用于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或者,通信单元还用于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方面中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功能,或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方面中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功能。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通信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该通信装置运行时,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通信装置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通信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并读取存储器中的指令之后,根据指令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通信方法。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接口电路用于与其它装置通信,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并读取存储器中的指令之后,根据指令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通信方法。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通信方法。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通信方法。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路系统,电路系统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通信方法。
第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耦合,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指令,当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面任意一项的通信方法。
第十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包括上述各个方面中任一方面中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和任一方面中的第二接入网设备。
其中,第二方面至第十八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中不同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提供的无线接入网通知区域的位置示意图;
图3为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4为相关技术提供的又一种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5为相关技术提供的再一种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口协议栈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接口协议栈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媒体接入控制的协议数据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数据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控制面接口的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用户面接口的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控制面接口和用户面接口的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基于控制面接口的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基于用户面接口的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基于控制面接口和用户面接口的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为了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更加的清楚,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到的部分名词和处理过程作简单介绍。
以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为例,在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包括核心网(core network,CN)设备、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设备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网设备也可以为无线接入网设备(radio access network,RAN)。接入网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站,如图1所示。
以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为例,核心网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图1中仅示出了一个),与MME连接的一个或多个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或者分组数据网网关(packet datanetwork gateway,PGW)。示例性的,MME可以用于管理UE在基站和SGW之间的承载建立和配置,当下行数据到达核心网设备(如SGW)时触发对空闲(idle)态的UE的寻呼。SGW 和PGW均用于数据的路由和转发,以及用于进行用户面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控制。
以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为例,核心网设备可以包括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网元,以及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function,UPF)网元。其中,AMF网元用于管理UE在基站和UPF网元之间的承载建立和配置,当下行数据到达核心网设备(如UPF网元)时触发对空闲(idle)态的UE的寻呼。UPF 网元用于数据的路由和转发,以及用于进行用户面的QoS控制。
1、空口连接、RAN-CN连接
为了实现UE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需要建立空口连接和RAN-CN连接。
空口连接,是指UE与接入网设备(如基站)之间的连接。空口连接包括UE与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例如LTE系统中的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以及UE与基站之间的控制面承载,例如LTE系统中的信令无线承载(signal radio bearer,SRB)。
RAN-CN连接,是指接入网设备(如基站)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连接。RAN-CN连接包括基站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承载和控制面承载。例如,LTE系统中的S1承载、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中的N2连接和N3连接。
2、空闲(idle)态、非激活(inactive)态、连接(connected)态
空闲态、非激活态和连接态均用于描述UE的状态。
处于空闲态的UE,空口的用户面承载和控制面承载,以及RAN-CN之间的用户面承载已被释放(release)。当UE发起呼叫或业务请求时,需要先建立空口的控制面承载,然后,建立RAN-CN之间的用户面承载,以及空口的用户面承载。
处于非激活态的UE,空口的用户面承载已被暂停(suspend),RAN-CN之间的用户面承载和控制面承载仍被维护,但核心网设备会锚定于一个接入网设备(该接入网设备被称为锚点接入网设备)。UE存储接入层上下文,且支持小区重选。当UE发起呼叫或业务请求时,需要激活空口的用户面承载,并重用已有的RAN-CN之间的用户面承载和控制面承载。
处于连接态的UE,空口的控制面承载已被建立,且已建立默认的用户面承载(包括空口的用户面承载和RAN-CN之间的用户面承载)。如果默认的用户面承载不能满足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则建立专用的用户面承载(包括空口的用户面承载和RAN-CN之间的用户面承载)。
3、服务接入网设备、锚点接入网设备
为了减少UE的空口信令,降低UE的功率开销,网络侧定义无线接入网通知区域(RAN-based notification area,RNA)。一个RNA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入网设备的覆盖区域,或者,一个RNA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小区,即一个RNA可以为小区的集合。参见图2,在图2中,虚线椭圆区域表示一个RNA,实线椭圆区域表示一个接入网设备的覆盖区域。RNA中的接入网设备可以包括服务接入网设备、锚点接入网设备和其他接入网设备。
服务接入网设备,是指非激活态的UE重选到的接入网设备或UE在RNA内移动新接入的接入网设备。任一接入网设备可作为一个或多个UE的服务接入网设备,同一UE的服务接入网设备可以变更。UE的服务接入网设备可理解为UE新接入的接入网设备(即新接入网设备或者目标接入网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是指服务接入网设备。
锚点接入网设备,是指UE从连接态转换为非激活态的接入网设备,或保存UE的接入层上下文(context)的接入网设备。UE的锚点接入网设备可理解为UE切换至新接入网设备前最近一次接入的接入网设备(即旧接入网设备或者源接入网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中,第二接入网设备是指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的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包括锚点接入网设备。锚点接入网设备和服务接入网设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锚点接入网设备与服务接入网设备不同,即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不同。
其他接入网设备,是指除服务接入网设备和锚点接入网设备之外的接入网设备。
示例性的,参见图2,在t1时刻,UE在RAN1的覆盖范围内,并从连接态转换为了非激活态。t2时刻,该UE移动到了RAN2的覆盖范围内,在图2中以虚线箭头示出了UE的移动轨迹。那么,可以认为:UE在RAN2的覆盖范围时,对于UE来说,RAN1即为该UE的锚点接入网设备,RAN2即为该UE的服务接入网设备。RNA中除该UE的锚点接入网设备和服务接入网设备之外的接入网设备,如RAN3和RAN4,对于该UE来说,即为其他接入网设备。
锚点接入网设备中存储UE的接入层上下文。其中,UE的接入层上下文可以包含如下信息:不活动态无线网络临时标识(inactive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I-RNTI)、下一跳链接计数(next hop chaining count,NCC)、当前使用的基站密钥、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完整性保护密钥、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 (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小区标识(cell identifier)、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 cell identifier,PCI)、无线承载配置和小区组配置信息。其中,I-RNTI是UE在一个RNA内的唯一标识。NCC与基站密钥一一对应,NCC能够标识基站密钥。小区标识和PCI均是UE最新接入的小区的标识,C-RNTI是UE处于最新接入的小区时第一接入网设备(即服务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标识。
可选的,UE的接入层上下文还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AMF为UE分配的连接标识,AMF的传输层地址,UE的安全能力,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 会话列表和UE的最大比特速率。
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主要针对处于非激活态的UE。首先对非激活态的UE的配置过程进行说明:
接入网设备确定处于连接态的UE无数据传输,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以通知UE进入非激活态。相应的,UE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RRC连接释放消息之后,进入非激活态。其中,RRC连接释放消息中包括下一跳链接计数(next hop chaining count,NCC)、不活动态无线网络临时标识(inactive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I-RNTI) 和寻呼周期等挂起配置信息。UE基于挂起配置信息,可以执行如下处理步骤:复位媒介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释放默认(default)配置的MAC参数;重建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1的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 RLC)实体、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挂起所有的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的服务;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向上层(如非接入层)传输RRC连接挂起指示;存储配置信息到UE的接入层上下文;其中,配置信息包括:挂起配置信息,当前的基站密钥,RRC完整性保护密钥,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头压缩状态,在源主小区(primary cell, PCell)使用的C-RNTI,源PCell的小区标识和物理小区标识,以及其他参数;挂起除了 SRB0的所有的SRB和DRB。如此,UE进入非激活态。而后,UE可以执行小区重选。
对于处于非激活态的UE,若接收到的RRC连接释放消息仍指示UE处于非激活态,则UE需要更新UE的接入层上下文。例如,以当前的基站密钥替换原来存储的基站密钥,以当前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完整性保护密钥替换原来存储的 RRC完整性保护密钥,以当前的RRC连接释放消息中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 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替换原来存储的C-RNTI,以当前的RRC连接释放消息中的小区标识替换原来存储的小区标识,以当前的RRC连接释放消息中的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 cell identifier,PCI)替换原来存储的PCI,以当前的挂起配置参数替换原来存储的挂起配置参数。
再次,对非激活态的UE可能需要执行的两种处理过程进行说明:
第一种,处于非激活态的UE触发无线接入网通知区域更新(radio accessnetwork notification area update,RAU)过程,以使接入网设备确定UE仍处于某一RNA范围内,且能够收发信息,如接收寻呼消息。
示例性的,非激活态的UE移动到新的无线接入网通知区域(radio accessnetwork notification area,RNA)时触发RAU过程,或者,UE周期性地触发RAU过程,使得接入网设备能够确定UE所处的RNA,以便于接入网设备确定UE的寻呼范围。此种情况下,UE 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所携带的原因值(Cause)为RNA更新(RNAupdate)。
RAU过程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第二接入网设备(即锚点接入网设备)不会变更,即无需将UE的接入层上下文从第二接入网设备(即锚点接入网设备)迁移至第一接入网设备(即服务接入网设备)。第二种情形,第二接入网设备(即锚点接入网设备)会变更,即需将UE的接入层上下文从第二接入网设备(即锚点接入网设备)迁移至第一接入网设备(即服务接入网设备)。下面对RAU过程的两种情形进行说明:
场景1:以“UE所处的RNA不变”为例,对“未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这一情形进行说明:
参见图3,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300、UE进入非激活态。
示例性的,UE接收到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RRC连接释放消息之后,进入非激活态。 RRC连接释放消息用于指示UE进入非激活态。此时,UE所处的小区可以记为小区A(CellA)。
S301、UE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UE的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
其中,UE发送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时所处的小区记为小区B(Cell B)。
其中,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携带第一用户设备标识、身份验证信息和原因值。示例性的,第一用户设备标识为I-RNTI,是第二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标识。身份验证信息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验证UE的身份是否合法。示例性的,身份验证信息具体可以是短的用于完整性校验的消息鉴权码(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for integrity,MAC-I),身份验证信息可以是UE根据RRC完整性保护密钥、源小区(小区A)的小区标识、UE处于源小区时第二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C-RNTI和目标小区(小区B)的小区标识生成的验证信息。原因值为RNA更新(Cause=RNA update)。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可以包括NCC。
S302、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服务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其中,第二接入网设备是第一接入网设备基于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中的I-RNTI所确定的接入网设备。
其中,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请求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可以包括第一用户设备标识、UE的身份验证信息、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原因值、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和第三用户设备标识。其中,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推演新的基站密钥,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还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更新UE的接入层上下文。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和原因值均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更新UE的接入层上下文。示例性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为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C-RNTI。第三用户设备标识是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标识,示例性的,第三用户设备标识为Xn应用协议(application protocol,AP)标识(identifier, ID),Xn-AP ID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在Xn接口上标识UE,以便于第一接入网设备基于此标识,确定向哪一UE发送数据。
第二接入网设备基于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中的第一用户设备标识(I-RNTI),确定UE 所处的RNA范围。第二接入网设备基于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中的身份验证信息(MAC-I),验证UE的身份是否合法。若第二接入网设备确定UE所处的RNA范围未变更,且身份验证合法,则第二接入网设备生产新的密钥和RRC连接释放(relea se)消息,第二接入网设备执行S303:
S303、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
其中,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包括RRC连接释放消息和Xn-AP ID。RRC连接释放消息是采用新的密钥进行安全保护的消息。Xn-AP ID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向哪一UE发送RRC 连接释放消息。
S304、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相应的,UE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其中,RRC连接释放消息指示UE保持非激活态或进入空闲态。在本实施例中,RRC连接释放消息指示UE仍保持非激活态。
如此,通过上述处理过程,UE的接入层上下文仍存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未迁移至第一接入网设备,并且,核心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也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第二接入网设备所存储的UE的接入层上下文得到了更新。例如,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中源小区的C-RNTI、源小区的小区标识和源小区的PCI均得到了更新。
场景2:以“UE所处的RNA变更”为例,对“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这一情形进行说明:
参见图4,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包括S300、S301、S302和S403至S409:
基于S302,第二接入网设备获取到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之后,若第二接入网设备确定 UE所处的RNA范围已变更,且身份验证合法,在找到UE的接入层上下文信息之后,执行S403:
S403、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响应消息。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获取上下文获取响应消息。
其中,上下文获取响应消息包括新的密钥和UE的接入层上下文。示例性的,UE的接入层上下文包括AMF为UE分配的连接标识、AMF的传输层地址、UE的安全能力、PDU会话列表和UE的最大比特速率等。
S404、第一接入网设备确定UE的连接管理状态。
示例性的,对于移动到新的RNA的UE,第一接入网设备确定UE的连接管理状态为非激活态。
(可选的)S405、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数据转发地址信息。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数据转发地址信息。
其中,数据转发地址信息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下行缓存数据。示例性的,数据转发地址信息可以为用户面接口。在第二接入网设备存在下行缓存数据时,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执行S405,以使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缓存数据。
S406、第一接入网设备向AMF发送路径切换请求消息。相应的,AMF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路径切换请求消息。
其中,路径切换请求消息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为会话所分配的地址信息。路径切换请求消息用于请求AMF切换用户面隧道。
基于路径切换请求消息,AMF向UPF发送请求消息,请求UPF为会话分配会话地址信息。在AMF获取到会话地址信息之后,执行S407:
S407、AMF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路径切换响应消息。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AMF的路径切换响应消息。如此,第二接入网设备与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切换为第一接入网设备与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
S408、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
S409、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释放消息。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释放消息。
其中,上下文释放消息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释放UE的接入层上下文。
如此,UE的接入层上下文即可从第二接入网设备迁移到第一接入网设备,同时,接入网设备与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也进行了切换,即从第二接入网设备与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切换到第一接入网设备与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若接入网设备未接收到RRC连接恢复请求,则接入网设备会删除该UE的接入层上下文,节省接入网设备的存储资源,也确保UE始终能够接收寻呼消息,避免UE掉电而无法接收寻呼消息的现象。
第二种,处于非激活态的UE需要传输上行数据或接收到寻呼消息。在此情况下,无论RNA范围是否发生变更,均会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即将UE的接入层上下文从第二接入网设备迁移至第一接入网设备。
场景3:以“UE传输上行数据”为例,对“迁移UE的上下文信息”这一情形进行说明:
参见图5,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包括S300、S301、S302、S403和S504至S509:
在S301中,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中的原因值(Cause)为发送上行数据(MO-data)。
在S302之后,由于原因值为发送上行数据,无论RNA范围是否变更,均会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若第二接入网设备确定UE身份验证合法,且找到UE的接入层上下文信息之后,即可执行S403。第一接入网设备获取UE的接入层上下文之后,执行S504:
S504、第一接入网设备触发路径切换(path switch)流程,以将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从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切换到第一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
S505、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发送RRC连接恢复消息。相应的,UE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RRC连接恢复消息。
其中,RRC连接恢复消息用于指示UE进行连接态。
S506、UE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UE的上行数据。
S507、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PF发送上行数据。相应的,UPF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数据,以实现上行数据传输。
(可选的)S508、UPF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UPF的下行数据。
S509、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发送下行数据,相应的,UE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数据,以实现下行数据传输。
如此,UE需要传输上行数据时,需要先执行接入层上下文迁移过程和用户面隧道迁移的过程,即UE的接入层上下文从第二接入网设备迁移至第一接入网设备,用户面隧道迁移过程为:将第二接入网设备与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切换为第一接入网设备与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由于需要执行接入层上下文迁移过程和用户面隧道迁移过程,会使得数据传输时延长,信令开销大,增加UE的功耗。
另外,对于不定期发送数据量较小的数据包的UE而言,UE可能在第二接入网设备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往返移动。在此种情形下,需要频繁迁移接入层上下文和用户面隧道,进一步加大了信令开销。
类似的,处于非激活态的UE接收到寻呼消息之后,触发RRC连接恢复流程,以使UE进入连接态,再进行下行数据传输。在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是不同的接入网设备时,仍需要执行接入网上下文迁移和用户面隧道迁移过程。同样,存在数据传输时延长、信令开销大等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适用于各种引入了UE的非激活态的通信系统,例如,在现有通信系统基础上引入了UE的非激活态的5G通信系统、未来演进系统或者多种通信融合系统等等。
以5G通信系统为例,参见图6,图6示出了一种5G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该5G通信系统中包括核心网设备、接入网设备和用户设备(图6未示出)。
其中,核心网设备是一种部署在核心网中用以为UE提供服务的装置。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相类似无线通信功能的核心网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当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应用于5G系统中,核心网设备可以是AMF或UPF。仅为描述方便,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可以为UE提供服务的装置统称为核心网设备。核心网设备之间,核心网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接口均为NG接口。
其中,接入网设备也可以为无线接入网络(radio access network,RAN),其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用以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接入网设备包括例如但不限于如下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下一代网络节点(g Node B,gNB)、连接下一代核心网的演进型节点B(ng evolved Node B,ng-eNB)等,还可以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WLAN)接入设备等非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3GPP)系统的接入网设备。图6中仅以gNB和ng-eNB 为例示出了5G通信系统中的接入网设备。gNB与gNB之间、gNB和ng-eNB之间、ng-eNB 和ng-eNB之间的接口均为Xn接口。
Xn接口包括控制面(control plane,Xn-C)接口和用户面(user plane,Xn-U)接口。
其中,Xn-C接口主要用于传输控制面信元。Xn-C接口的接口协议栈是基于Xn应用协议(application protocol,Xn-AP)和流控制传输协议(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protocol,SCTP)的接口协议栈。如图7所示,Xn-C接口的接口协议栈包括物理层(physical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其中,网络层采用的协议为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传输层采用的协议为流控制传输协议 (stream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SCTP),应用层采用的协议为Xn应用协议 (applicationprotocol,Xn-AP)。
其中,Xn-U接口主要用于传输用户面数据。Xn-U接口的接口协议栈是基于用户面的通用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PRS tunnel protocol-user plane,GTP-U)的接口协议栈。如图8所示,Xn-U接口的接口协议栈包括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layer)、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其中,网络层采用的协议为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传输层采用的协议为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 和用户面的通用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PRS tunnel protocol-user plane,GTP-U),应用层传输用户面(user plane)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
其中,用户设备主要用于接收或者发送数据。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UE 可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用户单元(subscriberunit)、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智能电话(smart phone)、无线数据卡、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手持设备(handheld)、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终端 (terminal)等。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通信系统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下述实施例中各个网元之间的消息名字或消息中各参数的名字等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现中也可以是其他的名字,在此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应用在转发非激活态的UE的数据的过程中。参见图9,该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900、UE进入非激活状态。
示例性的,UE接收来自某一接入网设备(记为第二接入网设备)的RRC连接释放消息后,进入非激活态。其中,RRC连接释放消息用于指示UE进入非激活态。UE接收到RRC 连接释放消息时所处小区称为源小区。
UE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均存储UE的接入层上下文。UE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即空口) 的用户面承载已被暂停,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承载和控制面承载仍被维护。
当UE需要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时,UE执行S901:
S901、UE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 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是非激活态的UE重选到的接入网设备或UE在RNA内移动新接入的接入网设备。UE接入到第一接入网设备时所处的小区称为目标小区。
其中,上行用户面数据可以是经过用户面密钥处理过的数据。示例性的,用户面密钥可以是用户面加密密钥,也可以是用户面完整性保护密钥。UE可以采用用户面加密密钥对上行用户面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用户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破解。UE也可以采用用户面完整性保护密钥对上行用户面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处理,防止用户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UE还可以采用用户面加密密钥和用户面完整性保护密钥对上行用户面数据进行保护处理。
UE生成用户面密钥的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一、UE基于目标物理小区标识、目标小区频点和NCC,推演出新的基站密钥。新的基站密钥可以记为KNG-RAN*。其中,目标物理小区标识是UE当前所处的小区的PCI。目标小区频点是UE当前所处的小区所对应的载波频率。NCC可以与基站密钥一一对应,基站密钥可以记为KgNG,NCC也可以与下一跳(next hop,NH)密钥一一对应。UE基于KgNG推演新的基站密钥的过程,可以称为水平密钥计算过程(horizontal key derivation),具体过程可以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UE基于NH推演新的基站密钥的过程,可以称为垂直密钥计算过程(vertical key derivation),具体过程可以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二、UE基于新的基站密钥推演出用户面密钥。其中,用户面密钥可以是用户面加密密钥。用户面加密密钥用于对用户面数据进行加密,以形成密文,防止用户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破解。用户面密钥也可以是用户面完整性保护密钥。用户面完整性保护密钥用于对用户面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防止用户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其中,UE基于新的基站密钥推演用户面密钥的过程,可以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UE基于新的基站密钥也能够推演出RRC信令密钥。其中,RRC信令密钥包括RRC 加密密钥和RRC完整性保护密钥,RRC加密密钥用于对RRC信令进行加密处理,RRC完整性保护密钥用于对RRC信令进行完整性保护处理。其中,UE基于新的基站密钥推演RRC信令密钥的过程,可以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上行用户面数据可以是一个数据包,也可以是多个数据包。上行用户面数据由 UE传输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下面对上行用户面数据传输方式进行说明:
方式一、UE同时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和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
其中,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包括第一用户设备标识、UE的身份验证信息和原因值。
第一用户设备标识是UE在某一RNA区域内的唯一标识,是第二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标识。例如,第一用户设备标识可以为I-RNTI。第一用户设备标识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确定UE的锚点基站(即第二接入网设备),还用于标识UE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中存储的接入层上下文。
UE的身份验证信息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验证UE的身份是否合法。示例性的,身份验证信息具体可以是短的MAC-I,身份验证信息可以是UE根据保存的RRC完整性保护密钥、源小区的小区标识、UE处于源小区时第二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C-RNTI和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生成的身份验证信息。
原因值可以是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也可以是其他“能够指示UE在非激活态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的信息,例如,原因值为传输非激活态的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完整性保护处理后的用户面数据能够体现UE的身份信息,若用户面数据为完整性保护处理后的数据,则RRC连接恢复消息中可以不携带UE的身份验证信息;若RRC连接恢复消息携带UE的身份验证信息,则用户面数据可以不进行完整性保护处理。
方式二、UE先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UE的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之后,为UE分配上行资源。UE通过上行资源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其中,上行资源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基于第二用户设备标识(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C-RNTI)调度的资源,也可以是预配置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在UE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和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时,上行用户面数据和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可以承载于同一媒介接入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MA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参见图10,一个上行MACPDU包括一个或多个MAC子PDU。其中,一个MAC子PDU包括MAC子头和媒介接入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MAC)业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MAC 子头用于承载MACSDU所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entifier,LCH ID)。示例性的,MAC SDU用于承载上行用户面数据和/或上行控制面信元。或者,一个MAC子 PDU包括MAC子头和媒介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控制元素(control element,CE)。示例性的,MAC CE用于承载缓存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可选的,一个上行MAC PDU还包括填充单元。上行用户面数据和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可以承载于不同的MAC PDU。
S902、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上行用户面数据的形式可以有两种:
第一种,上行用户面数据以MAC PDU的形式传输。此时,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UE 的MAC PDU之后,不进行拆分处理,直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UE的MAC PDU。由于MACPDU中携带有逻辑信道标识,所以,第一接入网设备无需向第二接入网设备额外发送逻辑信道标识。
第二种,上行用户面数据以子块的形式传输。其中,子块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媒介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业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或者,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的SDU。其中,MAC SDU 也可以称为RLC PDU,RLC SDU也可以称为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PDCP)的PDU。子块中的MAC SDU均对应于同一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identifier,LCH ID)。子块中的RLC SDU也均对应于同一逻辑信道标识。其中,上行用户面数据以子块的形式承载于控制面消息时,第一接入网设备还需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子块所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MAC PDU包括一个或多个MAC子PDU,一个MAC子PDU可以包括MAC子头和MAC SDU,或者,一个MAC子PDU可以包括MAC子头和媒介接入控制的控制元素(control element,CE)。MAC子头中包括逻辑信道标识和数据包的长度。其中,MAC SDU 又称为RLC PDU。一个RLC PDU可以包括RLC子头和RLC SDU。其中,RLC SDU又称为PDCP PDU,具体如图11所示。
在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可以通过同一接口由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下面,对同一接口传输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同一接口的传输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用户设备标识、UE所接入的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UE的身份验证信息和第三用户设备标识中的一个或多个。
第一用户设备标识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确定UE的锚点基站(即第二接入网设备),还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确定UE的接入层上下文。示例性的,第一用户设备标识可以是第二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I-RNTI。
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生成新的用户设备的身份验证信息,还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推演新的基站密钥。其中,目标小区属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覆盖区域。这里,基于当前的上行控制面信元中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所生成的新的用户设备的身份验证信息,用于检验当前的上行控制面信元中的身份验证信息。
第二用户设备标识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进行资源调度,如基于第二用户设备标识调度上行资源。第二用户设备标识还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生成新的用户设备的身份验证信息。这里,基于当前的上行控制面信元中第二用户设备标识所生成的新的用户设备的身份验证信息,用于检验第二接入网设备下一次所接收到的上行控制面信元中的身份验证信息。示例性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可以为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C-RNTI。
UE的身份验证信息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验证UE的身份是否合法。示例性的,UE身份验证信息可以是MAC-I或短的MAC-I。
第三用户设备标识用于标识用户设备。示例性的,第三用户设备标识可以是Xn应用协议标识(Xn application protocol identifier,Xn-AP ID)。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反馈消息(如上下文获取响应消息、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时,在反馈消息中可以携带第三用户设备标识,指示该反馈消息是针对哪一UE的反馈消息,以方便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转发相应的反馈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同一接口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和上行控制面信元时,若仅通过一次转发,就能够将上行用户面数据从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则上行控制面信元携带第一用户设备标识、UE所接入的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和UE的身份验证信息。可选的,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可以携带第三用户设备标识。
若通过两次或多次转发,才能将上行用户面数据从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则在第一次转发过程中,即上行用户面数据中的部分数据和上行控制面信元从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时,上行控制面信元携带第一用户设备标识、UE所接入的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和UE的身份验证信息。可选的,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可以包括第三用户设备标识。在后续转发过程中,即上行用户面数据中的另一部分数据(即上行用户面数据中除上述部分数据之外的数据)和上行控制面信元从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时,上行控制面信元仅携带用于标识UE的信息,如第一用户设备标识、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和第三用户设备标识中的一个或多个。
另外,在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同一接口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和上行控制面信元时,若上行用户面数据是经过完整性保护处理过的数据,则上行控制面信元可以不携带UE的身份验证信息,若上行用户面数据未经过完整性保护处理过的数据,则上行控制面信元携带UE的身份验证信息。
可选的,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可以包括原因值,原因值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UE 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示例性的,原因值可以是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也可以是传输非激活态的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如此,第二接入网设备即可获知“UE需要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这一需求,方便第二接入网设备确定UE的状况。
作为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传输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的同一接口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控制面(Xn-C)接口,参见图12,S902具体实现为S9021:
S9021、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Xn-C)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Xn-C)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可以承载于相同的控制面消息,也可以承载于不同的控制面消息。
示例性的,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控制面消息,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控制面消息。其中,控制面消息可以是一条,该条控制面消息携带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控制面消息可以是两条或多条,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承载于不同的控制面消息,此时,承载上行用户面数据的控制面消息携带UE的标识,UE的标识可以包括以下标识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第一用户设备标识(如I-RNTI)、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如C-RNTI)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第三用户设备标识(如Xn-AP ID)。
再以“控制面消息是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为例进行说明: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用于获取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可以仅携带上行用户面数据,通过其他的控制面消息承载上行控制面信元。此时,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和承载上行控制面信元的控制面消息。或者,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可以同时携带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此时,第一接入网设备仅需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其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均以明文形式承载于控制面消息,也可以均以容器(container)形式承载于控制面消息。其中,明文形式具体是指: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在Xn接口的协议中均是可见的。容器形式具体是指: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在Xn接口的协议中均是不可见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可以承载于同一容器中,也可以承载于不同的容器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在Xn接口的协议中均是不可见时,第一接入网设备无需对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进行处理,即可向第二接入网设备进行转发。
作为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传输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的同一接口也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Xn-U)接口。参见图13,S902具体实现为S9022:
S9022、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Xn-U)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Xn-U)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是由用户面隧道从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用户面隧道是预先建立的用户面隧道。
示例性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第一用户设备标识(如I-RNTI)和UE的身份验证信息(如MAC-I)均承载于MAC PDU。用户面隧道将MAC PDU、UE所接入的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如C-RNTI)从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此时,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来自UE的MAC PDU之后,无需进行拆分处理,直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MACPDU。若上行用户面数据和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承载于同一MAC PDU(即来自UE的MAC PDU同时承载有上行用户面数据和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则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一个MAC PDU即可。若上行用户面数据和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承载于不同的MACPDU,则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两个或多个MAC PDU。
示例性的,上行用户面数据承载于MAC SDU。第一用户设备标识(如I-RNTI)和UE的身份验证信息(如MAC-I)均承载另一MAC SDU。用户面隧道将承载上行用户面数据的 MACSDU、上行用户面数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承载部分上行控制面信元的MAC SDU、 UE所接入的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如C-RNTI)从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此时,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来自UE的MAC PDU之后,进行拆分处理,确定对应同一逻辑信道标识的SDU,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对应同一逻辑信道标识的MAC PDU。同时,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逻辑信道标识。
另外,若逻辑信道标识为默认值,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无需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逻辑信道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面隧道能够为各个处于非激活态的UE传输数据。建立用户面隧道的粒度不同,所服务的UE的数量也会存在差异。其中,建立用户面隧道的粒度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示例:
第一、基于接入网设备建立用户面隧道。示例性的,每两个接入网设备之间建立一个用户面隧道,此时,用户面隧道能够为接入上述两个接入网设备的UE传输数据。
第二、基于小区建立用户面隧道。此时,存在于两个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能够为处于某一小区的UE传输数据,该小区为上述两个接入网设备中任一接入网设备所覆盖的小区。
第三、基于会话(session)标识建立用户面隧道。此时,存在于两个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能够为某一类型的会话传输数据,该会话为处于非激活态的UE能够传输数据的某一类型的会话。
第四、基于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建立用户面隧道。此时,存在于两个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能够为存在某一类型的RB传输数据,该RB为处于非激活态的 UE传输数据的某一类型的RB。
第五、基于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流建立用户面隧道。此时,存在于两个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能够为存在某一类型的QoS流传输数据,该QoS流为处于非激活态的UE传输数据的某一类型的QoS流。上述两个接入网设备是相邻的接入网设备。
其中,用户面隧道的建立过程如下:
步骤一、第三接入网设备向第四接入网设备发送用户面隧道建立请求消息。相应的,第四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三接入网设备的用户面隧道建立请求消息。其中,用户面隧道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用户面隧道。用户面隧道建立请求消息包括第三接入网设备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信息和第三接入网设备所分配的用户面隧道的地址信息。
步骤二、第四接入网设备向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用户面隧道建立响应信息。相应的,第三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四接入网设备的用户面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其中,用户面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包括第四接入网设备的IP地址信息和第四接入网设备所分配的用户面隧道的地址信息。如此,第三接入网设备与第四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建立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接入网设备和第四接入网设备可以是任意两个接入网设备,也就是说,第三接入网设备可以是上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也可以是第二接入网设备,还可以是除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外的其他接入网设备。类似的,第四接入网设备可以是上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也可以是第二接入网设备,还可以是除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外的其他接入网设备。
其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可以通过不同接口由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此时,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指示信元。其中,第一指示信元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示例性的,第一指示信元包括原因值和/或缓存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原因值可以是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也可以是其他“能够指示UE在非激活态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的信息,例如,原因值为传输非激活态的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BSR用于指示上行用户面数据的数据量。第一指示信元还可以包括其他能够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的信元。例如,第一接入网设备所产生的能够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的信元。
在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可以通过不同接口传输。例如,上行控制面信元通过控制面接口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通过用户面接口传输。下面,对不同接口传输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4,S902具体实现为S9023和S9024:
S9023、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相应的,第二接入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
其中,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上述第一指示信元之外,还可以包括以下信元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用户设备标识、UE的身份验证信息、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通过不同接口传输时,第一用户终端标识、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二用户终端标识三者也是由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信元。三者可以均通过控制面接口传输,也可以均通过用户面接口传输,还可以将三者中的任一个通过控制面接口传输,剩余的两个通过用户面接口传输,还可以将三者中的任两个通过控制面接口传输,剩余的一个通过用户面接口传输。另外, UE的身份验证信息也可以通过控制面接口传输,也可以通过用户面接口传输,如以用户面数据经过完整性保护的形式从用户面接口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
示例性的,上行控制面信元所承载的控制面消息为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S9024、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二接入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这里,通过用户面接口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时,通过传输用于标识UE的信息,来指示上行用户面数据是哪一UE的数据。其中,用于标识UE的信息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一个或多个:第一用户设备标识(如I-RNTI)、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如C-RNTI)和第三用户设备标识(如Xn-AP ID)。
示例性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第一用户设备标识、UE的身份验证信息、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均承载于MAC PDU。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MAC PDU。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先执行S9023,再执行S9024;第一接入网设备也可以先执行S9024,再执行S9023;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同时执行S9023和S9024。这里,对S9023和S9024的执行顺序不作限定。对于第二接入网设备而言,可能存在三种情况:第二接入网设备先接收到上行控制面信元,再接收到上行用户面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先接收到上行用户面数据,再接收到上行控制面信元;第二接入网设备同时接收到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若第二接入网设备先接收到上行控制面信元,由于上行控制面信元携带有第一指示信元,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该第一指示信元获知需要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在接收到来自上行用户面数据之后,再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
若第二接入网设备先接收到上行用户面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会在接收到上行用户面数据之后的预设时间段内,等待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示例性的,当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上行用户面数据,但未接收到上行控制面信元时,第二接入网设备启动定时器,在定时器运行期间,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上行控制面信元,以使第二接入网设备基于上行控制面信元,推演新的密钥,以对上行用户面数据进行解密,或者,第二接入网设备基于上行控制面信元,来验证UE的身份。
S903、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下文信息处理上行用户面数据。
示例性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一用户设备标识(如I-RNTI)确定UE的接入层上下文。第二接入网设备基于当前存储的RRC完整性保护密钥,生成一个新的身份验证信息,将新生成的身份验证信息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接收到的身份验证信息比对,若一致,则认为验证通过,若不一致,则认为验证失败。在身份验证通过之后,第二接入网设备生成用户面密钥。其中,用户面密钥包括用户面加密密钥和/或用户面完整性保护密钥。对于采用用户面加密密钥处理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采用新生成的用户面加密密钥进行解密;对于采用用户面完整性保护密钥处理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采用新生成的用户面完整性保护密钥进行解密;对于采用用户面加密密钥和用户面完整性保护密钥处理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采用新生成的用户面加密密钥和用户面完整性保护密钥进行解密。其中,第二接入网设备生成用户面密钥的过程可以参见S901中“UE 生成用户面密钥”的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S904、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核心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存在用户面隧道,且未发生迁移。
示例性的,核心网设备可以是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网元。第二接入网设备与UPF之间存在N3连接,UPF与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之间存在N6 连接。第二接入网设备向UPF发送上述解密后的上行用户面数据,UPF向数据网络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非激活态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再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或者,再通过不同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其中,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时,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指示信元,第一指示信元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非激活态的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之前,需要执行UE的接入层上下文迁移过程,以及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的迁移过程,导致数据传输时延大,信令开销大。而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中,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接收来自非激活态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再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将上行用户面数据转发到核心网设备,实现数据传输功能。由于接收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无需向核心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而是经由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核心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不存在UE的接入层上下文的迁移过程,也不存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的迁移过程,也就能够降低数据传输时延,节省UE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信令开销,同时,也减少了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信令开销。
对于第二接入网设备而言,若第二接入网设备中缓存的下行用户面数据,即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来自核心网设备的数据,则执行下行传输过程。参见图15,具体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905、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下行用户面数据是第二接入网设备采用新的用户面密钥处理过的数据。
其中,下行用户面数据由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形式也可以有两种:
第一种,下行用户面数据以MAC PDU的形式,从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一接入网设备。此时,第二接入网设备无需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逻辑信道标识。
第二种,下行用户面数据以子块的形式,从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一接入网设备。其中,关于子块的说明可以参见S902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下行用户面数据以子块的形式承载于控制面消息时,第二接入网设备还需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子块所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
在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可以通过同一接口由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一接入网设备。下面,对同一接口传输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传输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用于标识UE的信息和状态指示信元。
用户标识UE的信息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确定是哪一UE所对应的下行用户面数据。示例性的,用于标识UE的信息可以是以下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I-RNTI、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C-RNTI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 Xn-AP ID。
状态指示信元用于指示UE的状态。示例性的,状态指示信元可以是RRC连接释放消息,以指示UE仍保持非激活态,或者,指示UE进入空闲态。
作为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传输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的同一接口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控制面(Xn-C)接口。参见图16,S905具体实现为S9051:
S9051、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可以承载于相同的控制面消息,也可以承载于不同的控制面消息。
示例性的,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控制面消息,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控制面消息。其中,控制面消息可以是一条,该条控制面消息携带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控制面消息可以是两条或多条,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承载于不同的控制面消息,此时,承载下行用户面数据的控制面消息携带UE的标识,UE的标识可以包括以下标识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用户设备标识(如I-RNTI)、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如C-RNTI)和第三用户设备标识(如口Xn-AP ID)。
再以“控制面消息是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为例进行说明: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用于指示UE的接入层上下文获取失败。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可以仅携带下行用户面数据,通过其他的控制面消息承载下行控制面信元。此时,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和承载下行控制面信元的控制面消息。或者,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可以同时携带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此时,第二接入网设备仅需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
其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仍可以均以明文形式承载于控制面消息,也可以均以容器形式承载于控制面消息。若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以容器形式承载于控制面消息,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容器之后,无需解析容器,直接向UE转发容器。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可以承载于同一容器中,也可以承载于不同的容器中。
作为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传输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的同一接口也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Xn-U)接口。参见图17,S905具体实现为S9052:
S9052、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是由用户面隧道从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一接入网设备。
示例性的,下行控制面信元中的状态指示信元承载于PDCP PDU。下行用户面数据承载于PDCP PDU。用户面隧道将用于标识UE的信息、承载部分下行控制面信元的PDCP PDU和承载下行用户面数据的PDCP PDU从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一接入网设备。同时,第二接入网设备还需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逻辑信道标识。
另外,若逻辑信道标识为默认值,则第二接入网设备无需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逻辑信道标识。
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PDCP PDU之后,经由RLC层和MAC层处理,形成MAC PDU。示例性的,下行用户面数据和RRC连接释放消息可以承载于同一MAC PDU,也可以承载于不同的MAC PDU。其中,RRC连接释放消息用于指示UE的状态,即指示UE仍保持非激活态,或者,指示UE进入空闲态。
在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可以通过不同接口由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一接入网设备。例如,下行控制面信元通过控制面接口传输,下行用户面数据通过用户面接口传输。下面,对不同接口传输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传输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下行控制面信元携带用于标识UE的信息和状态指示信元,还携带第二指示信元,第二指示信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示例性的,第二指示信元包括缓存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BSR用于指示下行用户面数据的数据量。第二指示信元还可以包括其他能够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的信元。例如,第二接入网设备所产生的能够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的信元。参见图18, S905具体实现为S9053和S9054:
S9053、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相应的,第一接入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
其中,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上述第二指示信元之外,还可以包括用于标识UE的信息和状态指示信元。
示例性的,下行控制面信元所承载的控制面消息为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
S9054、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
这里,通过用户面接口传输下行用户面数据时,传输用于标识UE的信息,以指示下行用户面数据是哪一UE的数据。其中,用于标识UE的信息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一个或多个:第一用户设备标识(如I-RNTI)、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如C-RNTI)和第三用户设备标识(如口Xn-AP ID)。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先执行S9053,再执行S9054;第二接入网设备也可以先执行S9054,再执行S9053;第二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同时执行S9053和S9054。这里,对S9053和S9054的执行顺序不作限定。对于第一接入网设备而言,可能存在三种情况:第一接入网设备先接收到下行控制面信元,再接收到下行用户面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先接收到下行用户面数据,再接收到下行控制面信元;第一接入网设备同时接收到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若第一接入网设备先接收到下行控制面信元,由于下行控制面信元携带有第二指示信元,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第二指示信元获知需要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在接收到来自下行用户面数据之后,再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
若第一接入网设备先接收到下行用户面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会在接收到下行用户面数据之后的预设时间段内,等待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示例性的,当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下行用户面数据,但未接收到下行控制面信元时,第一接入网设备启动定时器,在定时器运行期间,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下行控制面信元,以避免第一接入网设备基于下行控制面信元直接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由于UE接收到RRC连接释放消息之后,就会进入非激活态,就不会再接收到下行用户面数据。若定时器运行超时,仍未接收到下行用户面数据,则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若定时器运行期间,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则执行S906:
S906、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UE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
另外,第一接入网设备还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相应的,UE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其中,下行用户面数据和RRC连接释放消息可以通过同一MAC PDU传输,也可以通过不同的MAC PDU传输。
示例性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先向UE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再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或者,第一接入网设备同时向UE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和RRC连接释放消息。
对于第二接入网设备而言,若第二接入网设备中暂无缓存的下行用户面数据,即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来自核心网设备的数据,则上述S905和S906中均无需传输下行用户面数据,仍需传输下行控制面信元,以指示UE的状态。
示例性的,以控制面接口传输为例,在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之后,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的反馈消息,反馈消息用于指示上下文获取失败,以告知第一接入网设备获取UE的接入层上下文失败,也就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节省接入网设备之间的信令开销。示例性的,反馈消息可以是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中携带状态指示信元,以指示UE的状态。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之后,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指示UE进入空闲态,或者保持非激活态。
示例性的,再以用户面接口传输为例,在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之后,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下行控制面信元中包括状态指示信元,状态指示信元用于指示UE的状态。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之后,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指示UE进入空闲态,或者保持非激活态。
下面,以“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示例一、UE能够通过一次传输就将上行用户面数据全部都发送到第一接入网设备。参见图19,其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1901、UE生成身份验证信息,对上行用户面数据加密。
其中,UE是处于非激活态的UE,将UE接收到RRC连接释放消息时所处的小区称为源小区。将处于非激活态的UE接入新的接入网设备(记为第一接入网设备)之后,UE所处的小区称为目标小区。
其中,身份验证信息是基于当前存储的RRC完整性保护密钥、源小区的小区标识、UE 处于源小区时第二接入网设备为UE所分配的C-RNTI和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生成的验证信息。
其中,对上行用户面数据加密的密钥为新的用户面密钥。UE推演新的用户面密钥的过程可以参见S901中“UE生成用户面密钥”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1902、UE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UE的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关于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和上行用户面数据,以及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的数据传输方式均可以参见S901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上行控制面信元携带BSR,且BSR的取值为零,以通知第一接入网设备后续无上行用户面数据。
S1903、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其中,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获取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可以包括上行用户面数据、I-RNTI、身份验证信息、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C-RNTI、源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Xn-AP ID。其中,I-RNTI、身份验证信息、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C-RNTI、源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Xn-AP ID均属于上行控制面信元中的信元。关于上行用户面数据和上行控制面信元的说明书可以参见S9021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1904、第二接入网设备验证UE的身份验证信息,解密上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S1904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见S903的相关说明。若UE验证通过,则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用户面功能网元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用户面功能网元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以完成上行用户面数据传输。
S1905、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
其中,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用于指示获取UE的接入层上下文失败。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包括下行控制面信元。下行控制面信元指示UE的状态。在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不携带下行用户面数据时,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的传输过程可以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若第二接入网设备缓存有UE的下行用户面数据,其中,下行用户面数据是用户面功能网元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下行用户面数据。此时,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包括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关于下行用户面数据和下行控制面信元的说明书可以参见S9051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1906、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相应的,UE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其中,RRC连接释放消息指示UE的状态。关于“第一接入网设备仅向UE传输RRC连接释放消息”的过程,可以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若第一接入网设备还需向UE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关于下行用户面数据和 RRC连接释放消息的说明书可以参见S906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如此,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控制面接口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或者下行用户面数据,以实现UE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且无需切换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从而节省UE与接入网设备之间,以及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信令开销,降低数据传输时延。
示例二、UE通过两次或多次才能将上行用户面数据全部都发送到第一接入网设备,并且,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也通过两次或多次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和上行控制面信元。参见图20,其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2001、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发送C-RNTI和第一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相应的,UE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C-RNTI和第一上行资源指示信息。其中,第一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UE的上行资源。
S2002、UE通过第一上行资源指示信息所指示的上行资源,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RRC 连接恢复请求消息、部分上行用户面数据和BSR。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UE的 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部分上行用户面数据和BSR。其中,BSR的取值大于零,通过BSR指示UE后续需要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
S2003、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其中,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获取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可以包括所述部分上行用户面数据、I-RNTI、身份验证信息、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C-RNTI、源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Xn-AP ID。关于部分上行用户面数据和上行控制面信元的说明书可以参见S9021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2004、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指示发送第二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相应的,UE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第二上行资源指示信息。
其中,第二上行资源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资源是第一接入网设备基于第二用户设备标识 (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C-RNTI)调度的资源,也可以是预配置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资源。
S2005、UE通过第二上行资源指示信息所指示的上行资源,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部分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UE的部分上行用户面数据。
S2006、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其中,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获取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可以包括所述部分上行用户面数据(这里,部分上行用户面数据是指S2005中UE向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的部分上行用户面数据)和用于标识UE的信息。其中,用于标识UE的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用户设备标识(如I-RNTI)、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如C-RNTI)和第三用户设备标识(如Xn-AP ID)。这里,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无需携带身份验证信息和源小区的小区标识。
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之后,执行S1904至 S1906。
如此,对于UE来说,若上行用户面数据的数据量较大,或者,上行资源有限,则UE可以分两次或多次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每接收到UE的部分上行用户面数据,均会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实现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传输多个上行用户面数据的数据包,满足数据量大的上行用户面数据传输需求。
示例三、UE通过两次或多次才能将上行用户面数据全部都发送到第一接入网设备,并且,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一次转发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至第二接入网设备。参见图21,其具体实现过程包括S2001、S2002、S2004、S2005、S2106和S1904至S1906:
S2106、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其中,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获取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包括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I-RNTI、身份验证信息、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C-RNTI、源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Xn-AP ID。关于部分上行用户面数据和上行控制面信元的说明书可以参见S9021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中所携带的上行用户面数据,是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S2002 和S2005所接收到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之后,执行S1904至 S1906。
如此,对于UE来说,若上行用户面数据的数据量较大,或者,上行资源有限,则UE可以分两次或多次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而第一接入网设备是一次性将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传输到第二接入网设备,以降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信令开销。
下面,以“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示例四、参见图22,其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1901、UE生成身份验证信息,对上行用户面数据加密。
S1902、UE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UE的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和上行用户面数据,执行S2203或S2204。
其中,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可以承载于同一MAC PDU,也可以承载于不同的MAC PDU。
S2203、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MAC PDU、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如C-RNTI)。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MAC PDU、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
示例性的,上行用户面数据、第一用户设备标识(如I-RNTI)和UE的身份验证信息(如MAC-I)均承载于MAC PDU。用户面隧道将MAC PDU、UE所接入的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如C-RNTI)从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此时,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来自UE的MAC PDU之后,无需进行拆分处理,直接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MACPDU。若上行用户面数据和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承载于同一MAC PDU(即来自UE的MAC PDU同时承载有上行用户面数据和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则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一个MAC PDU即可。若上行用户面数据和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承载于不同的MACPDU,则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两个或多个MAC PDU。
S2204、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MAC SDU、逻辑信道标识、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如 I-RNTI)。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MAC SDU、逻辑信道标识、 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
示例性的,上行用户面数据承载于MAC SDU。第一用户设备标识(如I-RNTI)和UE的身份验证信息(如MAC-I)均承载另一MAC SDU。用户面隧道将承载上行用户面数据的 MACSDU、上行用户面数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承载部分上行控制面信元的MAC SDU、 UE所接入的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第二用户设备标识(如C-RNTI)从第一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二接入网设备。此时,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来自UE的MAC PDU之后,进行拆分处理,确定对应同一逻辑信道标识的SDU,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对应同一逻辑信道标识的MAC PDU。
S1904、第二接入网设备验证UE的身份验证信息,解密上行用户面数据。
S2205、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PDCP PDU、用于标识 UE的信息和逻辑信道标识。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PDCP PDU、用于标识UE的信息和逻辑信道标识。
示例性的,PDCP PDU包括承载下行控制面信元的PDCP PDU。用户面隧道将用于标识 UE的信息、承载部分下行控制面信元的PDCP PDU和逻辑信道标识从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一接入网设备。
可选的,PDCP PDU还包括承载下行用户面数据的PDCP PDU。用户面隧道还将承载下行用户面数据的PDCP PDU和逻辑信道标识从第二接入网设备传输至第一接入网设备。
S1906、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相应的,UE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其中,RRC连接释放消息指示UE的状态。关于“第一接入网设备仅向UE传输RRC连接释放消息”的过程,可以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若第一接入网设备还需向UE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关于下行用户面数据和 RRC连接释放消息的说明书可以参见S906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如此,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用户面接口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或者下行用户面数据,以实现UE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且无需切换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从而节省UE与接入网设备之间,以及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信令开销,降低数据传输时延。
下面,以“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不同接口传输控制面信元和用户面数据”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示例五、参见图23,其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1902、UE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UE的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S2303、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其中,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获取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可以包括I-RNTI、身份验证信息、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C-RNTI、源小区的小区标识、第一接入网设备为UE分配的Xn-AP ID和第一指示信元。其中,第一指示信元用于指示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S2304、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和用于标识UE的信息。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和用于标识UE的信息。
这里,第二接入网设备基于第一指示信元,启动定时器。在定时器运行期间,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可选的,若第二接入网设备先接收到上行用户面数据,但未接收到上行控制面信元时,第二接入网设备启动定时器,在定时器运行期间,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上行控制面信元。其中,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可以是第二接入网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获取的定时时长,也可以是第二接入网设备预设置的定时时长。
S1904、第二接入网设备验证UE的身份验证信息,解密上行用户面数据。
S2305、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
其中,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用于指示获取UE的接入层上下文失败。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包括下行控制面信元。下行控制面信元指示UE的状态。
可选的,若第二接入网设备缓存有UE的下行用户面数据,S2305的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中还携带第二指示信元,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第二接入网设备还执行S2306:
S2306、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和用于标识UE的信息。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和用于标识UE的信息。
这里,第一接入网设备基于第二指示信元,启动定时器。在定时器运行期间,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
可选的,若第一接入网设备先接收到下行用户面数据,但未接收到下行控制面信元时,第一接入网设备启动定时器,在定时器运行期间,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下行控制面信元。其中,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从第二接入网设备获取的定时时长,也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预设置的定时时长。
S1906、第一接入网设备向UE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相应的,UE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可选的,若第一接入网设备还需向UE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关于下行用户面数据和 RRC连接释放消息的说明书可以参见S906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如此,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用户面接口传输上行用户面数据,或者下行用户面数据,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控制面接口传输上行控制面信元,或者下行控制面信元,无需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且无需切换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UPF)之间的用户面隧道,从而节省UE与接入网设备之间,以及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信令开销,降低数据传输时延。
下面,以“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不同接口传输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通过同一接口传输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示例六、参见图24,其具体实现过程依次包括S1902、S2303、S2304、S1904、S1905和S1906:
其中,S1902、S2303和S2304可以参见示例五的相关说明,S1904至S1906可以参见示例一的相关说明。
如此,在下行传输时,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控制面接口传输下行用户面数据和下行控制面信元,避免“第二接入网设备过早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使得UE无法接收下行用户面数据”的现象。
下面,以“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核心网设备传输控制面信元和用户面数据”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示例七、参见图25,其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1902、UE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UE的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S2503、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核心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相应的,核心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其中,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用于请求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携带上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核心网设备为AMF。
S2504、核心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相应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核心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其中,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用于请求UE的接入层上下文。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携带上行用户面数据。
S1904、第二接入网设备验证UE的身份验证信息,解密上行用户面数据。
S2505、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核心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相应的,核心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
其中,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用于指示获取UE的接入层上下文失败。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包括下行控制面信元。下行控制面信元指示UE的状态。
可选的,若第二接入网设备缓存有UE的下行用户面数据,此时,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包括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S2506、核心网设备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核心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第一接入网设备执行S1906。
可选的,若第二接入网设备缓存有UE的下行用户面数据,此时,上下文获取失败消息包括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如此,对于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不存在Xn接口的场景,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核心网设备传输用户面数据和控制面信元,避免上下文迁移和用户面隧道迁移所导致的数据传输时延大、信令开销大的问题。
下面,以“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协作,确定传输方式”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示例八、参见图26,其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1902、UE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和上行用户面数据。相应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UE的RRC连接恢复请求消息和上行用户面数据。
S2603、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策略和/或配置参数确定是否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若是,则执行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到核心网设备的流程,若否,则执行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以及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的流程。
其中,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到核心网设备的流程具体可以参见上述示例一至示例七中任一示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和用户面隧道(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的过程可以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配置策略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是否能够向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配置策略可以是核心网设备配置的策略,也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基于自身配置参数所确定的策略。
配置参数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向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的数据量阈值。配置参数可以是核心网设备配置的策略,也可以是第一接入网设备基于自身配置参数所确定的策略。
示例性的,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策略确定是否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时,若配置策略为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则执行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到核心网设备的流程;若配置策略为第一接入网设备不能向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则执行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以及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
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参数确定是否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时,若上行用户面数据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则执行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到核心网设备的流程;若上行用户面数据大于数据量阈值,则第一接入网设备执行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以及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
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策略和配置参数确定是否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时,若配置策略为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且上行用户面数据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则执行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到核心网设备的流程;若配置策略为第一接入网设备不能向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或者,上行用户面数据大于数据量阈值,则执行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以及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
若第二核心网设备缓存下行用户面数据,则执行S2604:
S2604、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策略和/或配置参数确定是否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用户面数据,若是,则执行第一接入网设备转发下行用户面数据到UE的流程,若否,则执行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以及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的流程。
示例性的,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策略确定是否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时,若配置策略为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第一接入网设备转发下行用户面数据,则执行第一接入网设备转发下行用户面数据到UE的流程;若配置策略为第二接入网设备不能向第一接入网设备转发下行用户面数据,则执行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以及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
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参数确定是否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时,若下行用户面数据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则执行第一接入网设备转发下行用户面数据到UE 的流程;若下行用户面数据大于数据量阈值,则执行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以及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
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策略和配置参数确定是否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时,若配置策略为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第一接入网设备转发下行用户面数据,且下行用户面数据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则执行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下行用户面数据到UE 的流程;若配置策略为第二接入网设备不能向第一接入网设备转发下行用户面数据,或者,下行用户面数据大于数据量阈值,则执行迁移UE的接入层上下文,以及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用户面隧道。
如此,通过配置策略和配置参数,既能够控制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数据转发负载,又能够节省UE与接入网设备之间、接入网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信令开销。
上述主要从不同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接入网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申请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通信装置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图2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示意性框图。该通信装置2700可以以软件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为设备,或者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系统)。该通信装置2700包括:处理单元2702和通信单元2703。
通信单元2703是该通信装置2700的一种接口电路,用于从其它装置接收或向其它装置发送信号。例如,当该通信装置2700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通信单元2703是该芯片用于从其它芯片或装置接收信号的接口电路,或者是该芯片用于向其它芯片或装置发送信号的接口电路。
通信单元2703可以包括用于与UE通信的通信单元和用于与其它接入网设备通信的通信单元,还可以包括与核心网设备通信的通信单元,这些通信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
当通信装置2700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功能时,示例性的,处理单元2702 可以用于支持通信装置2700执行图26中的S2603,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方案的其它过程。通信单元2703用于支持通信装置2700和其他网元(例如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比如,通信单元用于支持通信装置2700执行图9所示的S902,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方案的其它过程。
当通信装置27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功能时,示例性的,处理单元2702可以用于支持通信装置2700执行如图9中的S903,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方案的其它过程。通信单元2703用于支持通信装置2700和其他网元(例如第一接入网设备) 之间的通信。比如,通信单元用于支持通信装置2700执行图9所示的S904,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方案的其它过程。
可选的,通信装置27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2701,用于存储通信装置270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数据可以包括不限于原始数据或者中间数据等。
其中,处理单元2702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CPU,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通信单元2703可以是通信接口、收发器或收发电路等,其中,该通信接口是统称,在具体实现中,该通信接口可以包括多个接口,例如可以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接口和/或其他接口。
存储单元2701可以是存储器。
当处理单元2702为处理器,通信单元2703为通信接口,存储单元2701为存储器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装置2800可以为图28所示。
参阅图28所示,该通信装置2800包括:处理器2802、收发器2803、存储器2801。
其中,收发器2803可以为独立设置的发送器,该发送器可用于向其他设备发送信息,该收发器也可以为独立设置的接收器,用于从其他设备接收信息。该收发器也可以是将发送、接收信息功能集成在一起的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收发器的具体实现不做限制。
可选的,通信装置2800还可以包括总线2804。其中,收发器2803、处理器2802以及存储器2801可以通过总线2804相互连接;总线2804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 (peripheral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280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28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 (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设备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功能单元独立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1)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非激活态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策略和/或配置参数,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其中,所述配置策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的数据量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用户设备标识、所述UE的身份验证信息、所述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所述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所述UE分配的第三用户设备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包括原因值,所述原因值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或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控制面消息,所述控制面消息携带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和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消息包括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的反馈消息,所述反馈消息用于指示上下文获取失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用户面消息,所述用户面消息携带上行控制面信元和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UE发送所述下行用户面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用户面消息,所述用户面消息携带所述下行控制面信元和所述下行用户面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控制面消息,所述控制面消息携带所述下行控制面信元和所述下行用户面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UE发送所述下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所述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二指示信元,所述第二指示信元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用于标识UE的信息。
15.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策略和/或配置参数发送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用户设备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保存有所述UE的上下文信息;其中,所述配置策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的数据量阈值;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和所述UE的上下文信息处理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用户设备标识、所述UE的身份验证信息、所述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所述UE分配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所述UE分配的第三用户设备标识。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还包括原因值,所述原因值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或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控制面消息,所述控制面消息携带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消息包括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上下文获取请求消息的反馈消息,所述反馈消息用于指示上下文获取失败。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用户面消息,所述用户面消息携带上行控制面信元和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24.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控制面消息,所述控制面消息携带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同一接口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用户面消息,所述用户面消息携带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27.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所述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二指示信元,所述第二指示信元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用于标识UE的信息。
29.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非激活态的用户设备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策略和/或配置参数,通过不同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指示信元,所述第一指示信元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其中,所述配置策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的数据量阈值。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元包括原因值或者缓存状态报告BSR,所述原因值或所述BSR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以下信元中的一个或多个:
第一用户终端标识、所述UE的身份验证信息、所述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所述UE分配的第二用户终端标识。
32.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和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上行控制面信元;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
33.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UE发送所述下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所述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二指示信元,所述第二指示信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用户面数据;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所述下行用户面数据,但未接收到所述下行控制面信元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启动定时器,所述定时器运行期间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下行控制面信元。
36.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或者,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37.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策略和/或配置参数发送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一指示信元,所述第一指示信元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保存有用户设备UE的上下文信息;其中,所述配置策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转发上行用户面数据的数据量阈值;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和所述UE的上下文信息处理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元包括原因值或者缓存状态报告BSR,所述原因值或所述BSR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39.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包括以下信元中的一个或多个:
第一用户终端标识、所述UE的身份验证信息、所述UE所接入目标小区的小区标识和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所述UE分配的第二用户终端标识。
40.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和上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控制面信元;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接收来自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
41.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所述上行用户面数据,但未接收到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启动定时器,所述定时器运行期间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上行控制面信元。
42.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其中,所述下行控制面信元包括第二指示信元,所述第二指示信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上行用户面数据。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不同接口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用户面数据。
44.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控制面接口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或者,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用户面接口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下行控制面信元和下行用户面数据。
4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或,29-36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
4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的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或,29-36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4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与其它装置通信,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或,29-36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4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5至28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或,37-4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
4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的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15至28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或,37-4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50.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与其它装置通信,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5至28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或,37-4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5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调用时,权利要求1至4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被执行。
CN201980096571.0A 2019-08-16 2019-08-16 通信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38414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101186 WO2021031013A1 (zh) 2019-08-16 2019-08-16 通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1433A CN113841433A (zh) 2021-12-24
CN113841433B true CN113841433B (zh) 2023-01-13

Family

ID=74660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6571.0A Active CN113841433B (zh) 2019-08-16 2019-08-16 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74760A1 (zh)
EP (1) EP4013086A4 (zh)
CN (1) CN113841433B (zh)
WO (1) WO20210310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19222A (zh) * 2021-12-29 2023-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6988B (zh) * 2017-01-05 2020-04-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US20180234839A1 (en) * 2017-02-13 2018-08-1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er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CN109151800B (zh) * 2017-06-15 2021-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设备
WO2019148479A1 (en) * 2018-02-03 2019-08-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fer between an inactive mode user equipment and a wireless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13086A4 (en) 2022-08-24
EP4013086A1 (en) 2022-06-15
CN113841433A (zh) 2021-12-24
WO2021031013A1 (zh) 2021-02-25
US20220174760A1 (en) 2022-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27631B2 (ja) データパケットのアップリンク及びダウンリンクの間のコネクションレス型送信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11889301B2 (en) Security verification when resuming an RRC connection
CN106470419B (zh) 一种ue的接入、切换和加密控制的方法与设备
US2016015051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host configuration
CN113841433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4616917B (zh) 一种rrc连接恢复方法及设备
US20220287004A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US20230413372A1 (en) Early data communication with preconfigured resources
WO2022206362A1 (zh) 一种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08924826B (zh) 数据传送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WO2020085964A1 (en) Solutions for enabling low overhead data transmission for cellular devices
CN110830994B (zh) 会话迁移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JP2023510974A (ja) 第2ネットワーク装置、端末装置及び方法
EP4192039A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O2023163996A1 (en) Delaying requests for resources related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WO2023164016A1 (en) Managing data transmission in an inactive state
KR20230135048A (ko) 스몰 데이터 송신을 위한 방법
CN117082628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WO2023009781A1 (en) Managing radio functions in the inactive state
CN116634426A (zh) 一种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EP4331318A1 (en) Early data communication on bandwidth parts
WO2023133335A1 (en) Managing system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WO2023164014A1 (en) Managing resources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an inactive state
CN111901899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