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08026A -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08026A
CN113808026A CN202010538341.XA CN202010538341A CN113808026A CN 113808026 A CN113808026 A CN 113808026A CN 202010538341 A CN202010538341 A CN 202010538341A CN 113808026 A CN113808026 A CN 1138080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olution
image
periphery
data
cal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3834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捷
蒋磊
曹洋
查正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Priority to CN20201053834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0802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9579 priority patent/WO202124952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808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08026A/zh
Priority to US18/064,132 priority patent/US20230104428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7Processing image or video features in feature spaces; using data integration or data reduction, e.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r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or self-organising maps [SOM];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 G06V10/7715Feature extraction, e.g. by transforming the feature space, e.g.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 Mappings, e.g. subspace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82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using neural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5/0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4Architecture, e.g. interconnection topolog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4Architecture, e.g. interconnection topology
    • G06N3/045Combinations of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8Learn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8Learning methods
    • G06N3/084Backpropagation, e.g. using gradient desc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5/0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 G06T5/2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using local operat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5/0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 G06T5/6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e.g. neural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7Processing image or video features in feature spaces; using data integration or data reduction, e.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r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or self-organising maps [SOM];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 G06V10/774Generating sets of training patterns; Bootstrap methods, e.g. bagging or boos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004Still image; Photographic imag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016Video; Image sequen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024Color imag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081Training; Learn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084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根据该方法,在接收目标图像的图像数据后,可以基于网络参数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并基于所述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对所述目标图像进行处理。其中,所述目标图像为低质图像,所述网络参数用于指示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方法能够提升低质图像的处理效果。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图像分类、目标识别、语义分割等问题为代表的高层视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ImageNet、PASCAL VOC等大型图像数据库的出现。然而这些数据库中的图像通常为清晰无损的高质量图像。然而,在实际的成像过程中,因为光线(低光照,过曝光等),天气因素(雨,雪,雾等),噪声和运动等干扰因素会破坏图像的结构和统计信息,导致出现低质图像。因此,在实际视觉应用中,计算机视觉系统所需要处理的很有可能是一幅低质图像。
在低质图像处理的过程中,一种常用方法是先使用图像增强算法对降质图像进行增强处理,提升低质图像的图像质量,然后再对质量提升后的图像进行识别等处理。然而现有的图像增强算法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幅视觉感知效果良好的增强图像,面向对象是人。但这类算法无法保证计算机网络能够从增强后的图像中提取到完整的结构或统计特征,因此识别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能够提升低质图像的处理效果。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根据该方法,在接收目标图像的图像数据后,可以基于网络参数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并基于所述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对所述目标图像进行处理。其中,所述目标图像为低质图像,所述网络参数用于指示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的描述可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预先对低质图像本身做处理,而是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利用设置的网络参数对所述低质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低质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并基于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对所述低质图像进行处理。由于网络参数体现了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和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在处理过程中利用的是低质图像特征和清晰图像特征之间的联系对低质的目标图像的特征进行处理,因此,可以增强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提升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的网络可辨识性,提升对低质图像的处理效果,例如,可以提升低质图像的识别精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述图像数据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并基于所述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进行神经网络计算,获得残差数据,近而可以根据所述残差数据以及所述特征数据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其中,所述特征数据是对所述图像数据经过N层神经网络计算获得的特征数据,N大于0且小于预设阈值,所述残差数据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偏差。
根据这种方式,由于在处理过程参考了视网膜的非经典感受野结构,并模拟了视网膜的双极细胞感光原理,因此,具有增强目标图像中的高频信息并保持目标图像中的低频信息的功能,使得增强后的图像特征数据更容易被识别或提取,处理效果较好,例如,可以提升低质图像的识别精度。并且,可以使网络的鲁棒性(或稳定性)较强。进一步的,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利用了图像的特征漂移属性对低质图像进行处理,因此,处理过程不需要语义信号(用于指示图像内容)的监督,网络参数较少。
结合上述实施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进行神经网络计算包括:基于所述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进行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根据这种方式,能够模拟视网膜的双极细胞感光原理,使得对图像的处理效果更好。
结合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设置的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进行神经网络计算包括:基于设置的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至少执行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以及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根据这种方式,能够模拟视网膜的非经典感受野的结构以及视网膜双极细胞感光原理,提升图像识别精度和效果。
结合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输入数据包括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输入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输入数据包括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
结合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残差数据是基于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以及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获得的。
结合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用于模拟人眼视网膜的中心区域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响应,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用于模拟人眼视网膜的周边区域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响应,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用于模拟人眼视网膜的边缘区域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响应。
结合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包括:基于第一卷积核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执行第一卷积操作,获得第一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一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权值为0;基于第二卷积核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执行第二卷积操作,获得第二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二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一卷积核和所述第二卷积核的大小相同;基于所述第一中间结果和所述第二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结合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包括:基于第三卷积核对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三卷积操作,获得第三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三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数值为0;基于第四卷积核对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四卷积操作,获得第四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四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三卷积核和所述第四卷积核的大小相同;基于所述第三中间结果和所述第四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结合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包括:基于第五卷积核对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五卷积操作,获得第五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五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权值为0;基于第六卷积核对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六卷积操作,获得第六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六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五卷积核和所述第六卷积核的大小相同;基于所述第五中间结果和所述第六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结合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可以由神经网络设备执行,所述网络参数是通过训练后得到的。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图像识别装置,所述识别装置包括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中的图像处理方法的功能模块。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图像识别装置,包括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中的图像处理方法的神经网络。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的指令被计算机所执行,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中的图像处理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的指令被计算机所执行,以实现前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中的图像处理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神经网络系统中的神经网络层的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信号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眼视网膜中的非经典感受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特征漂移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心_周边卷积机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神经网络系统的训练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像处理装置100可以包括控制模块105以及神经网络电路110。控制模块105可以包括处理器1052以及内存1054。处理器(processor)1052是控制模块105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controlunit)。处理器1052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核(core)。处理器1052可以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在处理器1052中安装有操作系统和其他软件程序,从而处理器1052能够实现对内存1054、缓存、磁盘及外设设备(如图1中的神经网络电路)的访问。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1052中的Core例如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
内存1054可以作为处理器1052的缓存。内存1054可以通过双倍速率(double datarate,DDR)总线和处理器1052相连。内存1054通常用来存放操作系统中各种正在运行的软件、输入和输出数据以及与外存交换的信息等。为了提高处理器1052的访问速度,内存1054需要具备访问速度快的优点。在传统的计算机系统架构中,通常采用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作为内存1054。处理器1052能够通过内存控制器(图1中未示出)高速访问内存1054,对内存1054中的任意一个存储单元进行读操作和写操作。
神经网络电路110用于执行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道,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简称为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NN)或类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和认知科学领域,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网络(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数学模型或计算模型,用于对函数进行估计或近似。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深度神经网络(deepneural network,DNN)、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等神经网络。神经网络通常被用于进行图像识别、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神经网络电路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执行人工神经网络计算的神经网络芯片115(可以简称为芯片115)。所述一个或多个芯片115用于执行神经网络计算。神经网络电路110与控制模块105连接。如图1所示,神经网络电路110可以通过连接总线106与控制模块105连接。连接总线106可以是快捷外设互联标准(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 express,PCIE)总线,也可以是其他连接线(例如网线等)。在此,不对神经网络电路110与控制模块105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通过控制模块105和神经网络电路110的连接,处理器1052可以通过连接总线106访问神经网络电路110。例如,在处理器1052通过接口(图1中未示出)接收到待处理的图像数据后,可以将待处理的图像数据通过连接总线106发送给神经网络电路110中的芯片115,并通过连接总线106接收神经网络电路110的处理结果。并且,控制模块105也可以通过连接总线106监测神经网络电路110的工作状态。
神经网络系统可以包括多个神经网络层。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神经网络层为逻辑的层概念,一个神经网络层是指要执行一次神经网络操作。神经网络层可以包括卷积层、池化层等。如图2所示,神经网络系统中可以包括n个神经网络层(又可以被称为n层神经网络),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图2示出了神经网络系统中的部分神经网络层,如图2所示,神经网络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层202、第二层204、第三层206、第四层208、第五层210……至第n层212。其中,第一层202可以执行卷积操作,第二层204可以是对第一层302的输出数据执行池化操作,第三层206可以是对第二层204的输出数据执行卷积操作,第四层208可以对第三层206的输出结果执行卷积操作,第五层210可以对第二层204的输出数据以及第四层208的输出数据执行求和操作等等。可以理解的是,图2只是对神经网络系统中的神经网络层的一个简单示例和说明,并不对每一层神经网络的具体操作进行限制,例如,第四层208也可以是池化运算,第五层210也可以是做卷积操作或池化操作等其他的神经网络操作。
实际应用中,通过神经网络系统对图像进行处理时,可以通过对图像数据执行多个神经网络层的计算,最后得到图像的处理结果。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对执行神经网络计算的神经网络芯片的数量进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仅只是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示意。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图像处理装置也可以是一台服务器、计算机等能够执行神经网络计算的计算设备。这些计算设备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er Process Unit,CPU)或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 Process Unit,GPU)等用于执行神经网络计算的计算节点。这些计算设备可以不包括如图1所示的专门用于执行神经网络计算的神经网络芯片。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对图像处理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只要包括能够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的神经网络即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计算机、服务器以及图1所示的图像处理装置等包含神经网络的装置称为神经网络设备或神经网络系统。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中,图像处理可以包括图像分类、目标识别、语义分割等图像处理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可以应用于自动驾驶、智能手机拍照和智能监控系统等场景,提升图像处理装置对低质图像的处理精度。
下面将结合图3A、图3B和图4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装置如何处理低质图像。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图3A和图3B的区别在于图3B中的部分步骤是图3A中的部分步骤的具体示意。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信号示意图。图3A和图3B所示的图像处理方法均可以由图1中的神经网络电路110执行。在图像处理装置100对图像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神经网络电路110中的神经网络芯片115对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神经网络计算。例如,神经网络电路110可以对图像数据执行卷积、池化等多个神经网络计算,以得到图像处理结果。结合图3A、图3B和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302中,接收目标图像的图像数据,所述目标图像为低质图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低质图像是指在图像成像过程中由于受到光线(例如低光照、过度曝光等)、天气(例如雨、雪、雾等)和目标相对运动等因素的干扰,导致图像固有的颜色和结构信息被破坏而产生的低质量图像。简单的说,低质图像为图像质量低于预设阈值的图像。如图4所示,当需要处理图像时,神经网络电路110中的芯片115可以接收处理器1052发送的待处理的目标图像402的图像数据。可以理解的是,实际应用中,低质图像可以是预先采集的图像数据库中的图像,也可以将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采集系统进行连接,以对图像采集系统实时采集的图像进行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图像可以是图片、视频等。
在步骤303中,基于网络参数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其中,所述网络参数用于指示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神经网络系统中设置有训练后的网络参数,所述网络参数是根据的多个低质图像和清晰图像训练后获得的,所述网络参数可以指示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在确定输入的图像数据为低质图像的图像数据后,可以基于设置的网络参数对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计算,从而能够对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进行增强,获得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下面将结合图3B对如何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3B中的步骤304,在通过步骤302接收所述目标图像的图像数据后,可以根据所述图像数据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其中,所述特征数据是对所述图像数据经过N层神经网络计算获得的数据,N大于0且小于预设阈值。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可以包括所述目标图像的浅层特征数据。其中,浅层特征数据可以包括用于指示图像的颜色、结构、纹理等特征的数据。具体的,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可以通过神经网络电路110中的芯片115执行N层神经网络计算来获得。也就是说,特征数据可以是神经网络电路110执行的前N层神经网络计算输出的特征数据(feature map)。N的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N可以小于5或N可以小于10等,在此不进行限定。为了方便示意,在图4中将芯片115执行的N层神经网络计算称为特征获取模块403。例如,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神经网络电路110执行的神经网络计算中的前5层中任意一个神经网络层输出的特征数据作为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以神经网络电路110需要执行如图2所示的n层神经网络计算为例,则可以将第一层202、第二层204、第三层206、第四层208、或第五层210输出的特征数据作为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图4所示的特征获取模块403、特征漂移模块405、增强处理模块407、以及下一层神经网络409均是逻辑上的概念,用于指示图1中的神经网络电路110执行的神经网络计算。
参见图3B,在步骤306中,基于设置的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进行神经网络计算,获得残差数据。所述残差数据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偏差。所述网络参数用于指示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所述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包括在训练过程中使用的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所述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包括所述清晰图像的浅层特征数据。如图4所示,在获得特征数据404后,可以通过特征漂移模块(Feature De-drifting Module)405对特征数据404和目标图像402的图像数据进行计算,以获得残差数据406。需要说明的是,特征漂移模块405也是神经网络电路110中执行的神经网络计算。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特征漂移模块405是基于自适应拮抗卷积的非经典感受野的神经网络计算模块。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经研究发现,不同图像中,具有相似结构清晰图像块的特征表示与对应的低质图像块的特征表示之间具有相同的特征漂移规律,且这种规律与图像内容(语义信息)无关。具体的,所有结构相似的清晰图像块的浅层特征均聚集在一起,同样地,所有与清晰图像块对应的低质图像块的浅层特征也聚集在一起。而且这种聚集效应与图像的内容无关。本发明实施例正是基于这种发现,建立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可以简称为低质特征)和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可以简称为清晰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这种对应关系以提升低质图像的处理精度。
为了更好的学习低质特征与清晰特征间的对应关系,本发明实施例基于人眼视网膜中的非经典感受野(non-classical receptive field,nCRF)机制提出了一种特征漂移网络,并且,基于双极细胞感光原理提出了“中心-周边卷积机制”。感受野是视觉系统信息处理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视网膜神经节具有同心圆拮抗式的经典感受野(classicalreceptive field,CRF),其空间整合特性是处理图像区域亮度对比信息、提取图像的边缘信息。非经典感受野是在经典感受野之外的一个大范围区域,单独刺激该区域并不能直接引起细胞的反应,但对经典感受野内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有调制作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非经典感受野主要是去抑制性的,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由经典感受野所造成的低频信息的损失,在保持边界增强功能的同时,传递图像的区域亮度梯度信息,显示大面积表面上的亮度的缓慢变化。由此可见,非经典感受野大大拓宽了视觉细胞处理的范围,为整合和检测大范围的复杂图形提供了神经基础。人眼视网膜中的非经典感受野包含多个相互拮抗的子区域,各个子区域通过相互配合实现高频增强低频保持的功能,从而帮助人眼更好的分辨外界事物。其中,拮抗是指一种物质(或过程)被另一种物质(或过程)所阻抑的现象。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眼视网膜中的非经典感受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人眼视网膜中的非经典感受野可以包括三个区域:中心区域502、周边区域504以及边缘区域506。人眼视网膜中的非经典感受野的数学表达式可以为:
f=A1(I*G(σ1))+A2(I*G(σ2))+A3(I*G(σ3))公式(1)
在公式(1)中,G1~G3表示三种不同带宽的高斯卷积核:
Figure BDA0002537863310000081
A1~A3分别表示中心区域、周边区域和边缘区域的加权系数,方差σ1~σ3决定了三种高斯函数的带宽。其中,公式(1)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f=A1(I*G1)+A2((I*G1)*G'2)+A3(((I*G1)*G'2)*G'3)公式(3)
式中,
Figure BDA0002537863310000082
通过公式(3),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项卷积的输出结果可以作为第二项卷积的输入,第二项卷积的输出结果也可以作为第三项卷积的输入。
为了模拟上述非经典感受野中的拮抗机制,增强低质特征,本发明提出一种特征漂移模块。该模块包含多级结构,每级子结构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卷积层。输入一组低质特征图,该特征漂移模块中的每级子网络均能输出一组结果,最后将多组输出结果进行加权融合,得到最后的残差数据。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特征漂移模块405的结构示意图。以特征漂移模块405包括三级卷积模块为例。如图6所示,特征漂移模块405可以包括三级卷积模块:G14051、G2 4052和G3 4053,特征漂移模块405还可以包括以及处理模块4054。其中,卷积模块G1 4051用于模拟图5所示的人眼视网膜中的非经典感受野的中心区域502的功能,卷积模块G2 4052用于模拟图5所示周边区域504的功能,卷积模块G3 4053用于模拟图5所示的边缘区域506的功能。其中,每一级卷积模块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卷积层来实现。图6中以一级卷积包括2个卷积层为例进行图示。例如G1 4051包括卷积层G1_1和G1_2,G2 4052包括卷积层G2_1和G2_2,G3 4053包括卷积层G3_1和G3_2。处理模块4054用于实现对三个卷积模块G14051、G2 4052和G3 4053输出的结果进行加权后的叠加处理。
更好的增强低质图像中的高频信息,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双极细胞感光原理提出了“中心-周边卷积”(Center Surround Convolution)。双极神经元细胞(bipolar neuron)是自胞体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的神经元细胞。其中,一个突起分布至周围感觉受器(也可以称为周围突或树突),另一个突起进入中枢部(也可以称为中枢突或轴突)。在视网膜中,双极神经元细胞连接视细胞和神经节细胞,起纵向联络作用。双极神经元细胞可以分为on-center和off-center两种类型。其中,on-center表示中心给光兴奋型,当中心收到光刺激时兴奋,当光刺激外周时则被抑制;off-center表示撤光中心细胞,当在中心区域停止刺激时兴奋,当外围的光被停止时则抑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人眼视网膜的双极细胞感光原理,图6中的每一个卷积模块均需要依据“中心-周边卷积机制”执行计算。具体的,每一个卷积模块中的每一个卷积层均需要并行执行中心卷积和周边卷积两种卷积。例如,对于图6所示的卷积模块G1 4051、G24052和G3 4053,每个卷积模块都包括两个卷积层,且每个卷积层均需要执行中心卷积和周边卷积两种卷积。可以理解的是,当一个卷积模块包括多个卷积层时,后一个卷积层的输入数据包括前一个卷积层的计算结果,一个卷积模块中的最后一个卷积层的计算结果为该卷积模块的结果。例如,以卷积模块G1为例,卷积层G1_1对输入数据执行周边卷积和中心卷积获得计算结果后,可以将计算结果输入卷积层G1_2,卷积层G1_2基于设置的网络参数对卷积层G1_1的计算结果继续执行周边卷积核中心卷积。卷积层G1_2的计算结果为卷积模块G1的计算结果。
下面将以一个卷积模块G1 4051中的卷积层G1_1为例,对图6所示的卷积模块如何实现中心_周边卷积进行描述。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心_周边卷积机制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7以卷积模块G1 4051中的卷积层G1_1如何实现中心_周边卷积为例进行示意,实际应用中,卷积模块G1 4051中的卷积层G1_2以及卷积模块G2 4052和G3 4053中的卷积层的工作原理和卷积层G1_1类似,可以参考图7的描述。
如图7所示,卷积层G1_1用于基于卷积网络G1_1中设置的第一卷积核7022对输入数据702执行周边卷积操作,用于模拟on-center中心给光型双极神经元细胞。同时,卷积层G1_1还用于基于第二卷积核7024对输入数据702执行中心卷积操作,用于模拟off-center类型的双极神经元细胞。可以理解的是,实际应用中,可以使执行卷积层G1_1的第一部分计算资源(或计算节点)执行周边卷积计算,使执行卷积层G1_1的第二部分计算资源并行执行中心卷积计算。如图7所示,卷积层G1_1可以基于第一卷积核7022对输入数据执行第一卷积操作,获得第一中间结果704。其中,所述第一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权值为0,表示不对与所述第一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权值对应的数值进行卷积计算。例如,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卷积核7022可以为空心3*3的卷积核。所述第一卷积操作可以称为周边卷积操作。
并且,在执行周边卷积的同时,卷积层G1_1还可以基于第二卷积核7024对输入数据执行第二卷积操作,获得第二中间结果706。其中,所述第二卷积核7024的中心区域的权值有效,所述第二卷积核7024周边区域的权值可以为0。例如,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卷积核可以为中心1*1的卷积核。所述第二卷积操作可以被称为中心卷积操作。在卷积层G1_1执行中心卷积操作时,表示只对与所述第二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权值对应的数值进行卷积计算。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卷积核7022和所述第二卷积核7024的大小相同,例如均为3*3的大小。可以理解的是,3*3仅仅只是卷积核的大小一种实例,实际应用中,卷积核的大小还可以是4*4、5*5、9*9等大小,在此不对卷积核的大小进行限定。并且,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二卷积核也可以是只有中心一个数值,在图7中是为了示意第一卷积核7022与第二卷积核7024的区别,而将G1_1执行的中心1*1卷积的第二卷积核7024示例为3*3的大小。可以理解的是,一个卷积核的中心区域的边长需要小于该卷积核的边长。例如,当卷积核为3*3大小时,该卷积核的中心区域可以为位于该卷积核中心的1个权值。当卷积核为4*4大小时,该卷积核的中心区域可以为围绕该卷积核中心的4个权值。
继续参见图7,卷积层G1_1执行3*3空心卷积后,可以获得第一中间结果704。同时,在卷积层G1_1并行执行1*1中心卷积后,可以获得第二中间结果706。进一步的,可以将第一中间结果704和第二计算结果706进行叠加处理,从而可以得到卷积层G1_1的计算结果。在本发明实施中,卷积层G1_1的计算结果可能包括两种类型:第一计算结果708和第二计算结果710。其中,第一计算结果708为强化中心周边效应的计算结果。第二计算结果710等价于执行普通的3*3卷积的计算结果,不会强化中心周边效应。具体的,当第一中间结果704大于0且第二中间结果706小于0时,或当第一中间结果704小于0且第二中间结果706大于0时,输出第一计算结果708。当第一中间结果704大于0且第二中间结果706大于0时,或当第一中间结果704小于0且第二中间结果706小于0时,输出第二计算结果710。
参见图6,在卷积模块G1 4051包括2个卷积层的情况下,在获得卷积层G1_1的计算结果后,则可以将卷积层G1_1的计算结果发送给卷积层G1_2继续进行卷积计算。与卷积层G1_1类似,在卷积层G1_2基于设置的卷积核同时执行周边卷积和中心卷积后,可以输出卷积层G1_2的计算结果。可以理解的是,在卷积模块G1 4051只包括如图6所示的卷积层G1_1时,卷积层G1_1的计算结果即为卷积模块G1 4051的计算结果。在卷积模块G1 4051包括如图6所示的卷积层G1_1和G1_2时,卷积层G1_2的计算结果即为卷积模块G1 4051的计算结果。可以理解的是,当卷积模块G1 4051还包括其他卷积层时,最后一个卷积层的计算结果即为卷积模块G1 4051的计算结果。
结合图6,由于卷积模块G1 4051、G2 4052和G3 4053是三级卷积,因此,卷积模块G1 4051、G2 4052和G3 4053的输入数据并不相同。具体的,卷积模块G1 4051的输入数据为在步骤304中获得的特征数据404以及在步骤302中接收的目标图像的图像数据。卷积模块G2 4052的输入数据为卷积模块G1 4051的输出数据(即卷积模块G1 4051的计算结果),卷积模块G3 4053的输入数据为卷积模块G2 4052的输出数据(即卷积模块G2 4052的计算结果)。
如前所述,卷积模块G2 4052和G3 4053的工作原理和卷积模块G14051的工作原理类似,卷积模块G2 4052和G3 4053中的卷积层均可以参见图7所示的数据处理流程示意。具体的,在获得卷积模块G1 4051的计算结果后,所述卷积模块G2 4052可以基于设置的网络参数对所述卷积模块G1 4051的计算结果执行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具体的,卷积模块G2 4052可以基于第三卷积核对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三卷积操作,获得第三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三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数值为0。在执行第三卷积操作的同时,卷积模块G2 4052还可以基于第四卷积核对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四卷积操作,获得第四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四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三卷积核和所述第四卷积核的大小相同。基于所述第三中间结果和所述第四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类似的,在获得卷积模块G2 4052的计算结果后,所述卷积模块G34053可以基于设置的网络参数对所述卷积模块G2 4052的计算结果执行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具体的,卷积模块G3 4053可以基于第五卷积核对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五卷积操作,获得第五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五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权值为0。在执行第五卷积操作的同时,卷积模块G3 4053还可以基于第六卷积核对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六卷积操作,获得第六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六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五卷积核和所述第六卷积核的大小相同。并基于所述第五中间结果和所述第六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图7以卷积模块G2 4052和G3 4053均包括两个卷积层为例。如前所述,卷积模块G24052和G3 4053也可以分别包括一层或多层卷积,每一个卷积层均可以基于不同的卷积核执行如前所述的中心卷积和周边卷积操作。如卷积模块G1 4051类似,卷积模块G2 4052可以基于卷积模块G2 4052中的一层或多层卷积的计算结果获得卷积模块G2 4052的计算结果,卷积模块G3 4053也可以基于卷积模块G3 4053中的一层或多层卷积的计算结果获得卷积模块G3 4053的计算结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卷积模块G1 4051、G2 4052和G3 4053中各卷积层中设置的卷积核也可以被统称为特征漂移模块405的网络参数。所述网络参数是对多个低质图像训练后得到的,可以用于指示低质图像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特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同卷积层的卷积核可以不同,同一个卷积层中,执行周边卷积和中心卷积的卷积核大小相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特征漂移模块405是基于图像的特征漂移规律实现的,因此,训练获得的特征漂移模块405的网络参数指示的低质图像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特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图像的具体内容无关。
再参见图6,当卷积模块G1 4051、G2 4052和G3 4053中的各卷积层分别执行如图7所示的中心_周边卷积之后,可以将卷积模块G1 4051、G2 4052和G3 4053的输出结果输入处理模块4054进行累加处理,从而获得与所述目标图像对应的残差数据406。所述残差数据406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特征数据之间的偏差。实际应用中,处理模块4054也可以是一个卷积层,可以基于处理模块4054中设置的权重对卷积模块G1 4051、G2 4052和G3 4053的输出结果执行1*1卷积操作。处理模块4054中的权重可以设置为上述公式(3)中的权重A1、A2和A3。
在步骤308中,根据所述残差数据以及所述浅层特征数据获得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具体的,可以通过增强处理模块407将残差数据406与浅层特征数据404进行叠加处理,从而能够获得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408。可以理解的是增强处理模块407可以通过加法器或卷积层来实现,在此不对增强处理模块407的实现方式进行限定。
在步骤310中,基于所述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对所述目标图像进行处理,获得处理结果。具体的,在获得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408后,可以将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408输入下一层神经网络409,从而基于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408对所述目标图像402进行处理,以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最终处理结果。例如,可以基于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408对所述目标图像进行识别、分类、检测等。
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的描述可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预先对低质图像本身做处理,而是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利用设置的网络参数对所述低质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低质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并基于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对所述低质图像进行处理。由于网络参数体现了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和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在处理过程中利用的是低质图像特征和清晰图像特征之间的关系对低质的目标图像的特征进行处理,因此,可以提升网络特征的可辨识性,提升对低质图像的处理效果,例如,可以提升低质图像的识别精度。
进一步的,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利用了图像的特征漂移属性,并根据视网膜的非经典感受野结构和双极细胞的感光原理构建的中心_周边卷积机制对低质图像的浅层特征进行处理,以获得增强后的图像特征数据,近而基于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对低质图像进行处理。由于处理过程参考了视网膜的非经典感受野结构,并模拟了视网膜的双极细胞感光原理,因此,具有增强目标图像中的高频信息并保持目标图像中的低频信息的功能,使得增强后的图像特征数据更容易被识别或提取,处理效果较好,例如,可以提升低质图像的识别精度。并且,可以使网络的鲁棒性(或稳定性)较强。进一步的,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利用了图像的特征漂移属性对低质图像进行处理,因此,处理过程不需要语义信号(用于指示图像内容)的监督,网络参数较少。
如前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特征漂移模块405的网络参数是根据训练获得的。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特征漂移模块405的网络参数的训练过程。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神经网络系统的训练示意图。与4类似,图8所示的第一浅层特征计算模块803、特征漂移模块405、增强处理模块807、第二浅层特征计算模块809、以及误差计算模块811均是逻辑上的概念,可以是神经网络设备执行的神经网络计算,其中,特征漂移模块405是待训练的神经网络。需要说明的是,图8提供的训练过程可以直接在如图1所示的神经网络电路中进行训练,也可以在中央处理单元(Center Process Unit,CPU)、图像处理单元(GraphicProcess Unit,GPU)、张量处理单元(Tensor Process Unit,TPU)等设备上进行训练。在此不对训练的场景进行限定。
实际应用中,可以在训练前根据图像的分辨率挑选多张清晰图像,例如,可以选择15张以上的内容丰富的清晰图像。通过降质图像成像模型,根据选择的多张清晰图像生成多张低质图像,以获得训练集。生成的多张低质图像可以包括各种类型和各种低质程度的降质图像。例如,可以考虑15种降质类型,每种降质类型可以包括至少5种降质程度。也就是说,可以对每张清晰图像生成15种降质类型的低质图像,且每种降质类型可以至少包括5种降质程度。
如图8所示,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将低质图像802输入第一特征获取模块803以获得低质图像802的第一特征数据804。其中,所述第一特征数据804可以包括所述低质图像802的浅层特征数据。并且,可以将清晰图像810输入第二特征获取模块809获得清晰图像810的第二特征数据812。其中,所述第二特征数据812可以包括所述清晰图像810的浅层特征数据。与图4所示的特征获取模块403类似,第一特征获取模块803和第二特征获取模块809均可以是神经网络系统的前N层神经网络,其中,N小于所述预设阈值。例如,第一特征获取模块803和第二特征获取模块809均可以是VGG16或AlexNet网络上的前N层神经网络。其中,VGG16或AlexNet是两种网络模型。例如,在VGG16或AlexNet网络中,可以分别选用第一池化“pooling1”层和第一卷积“Conv1”层输出的特征数据作为第一特征数据80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对用于提取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的神经网络的类型进行限定。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对输入图像的大小以及输出特征图的大小进行限定,可以根据网络和用户需求自行设定。
在获得第一浅层特征数据804后,可以将第一浅层特征数据804和低质图像802的图像数据输入特征漂移模块405。特征漂移模块405可以根据图6所示的网络结构和图7所示的卷积流程获得训练的图像数据的残差数据。关于特征漂移模块405的描述可以参考前述步骤306以及图6和图7的描述。可以理解的是,训练过程的计算过程和前述图像处理过程的计算过程是类似的,只是训练过程中图6所示的各卷积模块中设置的网络参数(或称为卷积核)和训练后在应用过程中设置的网络参数的数值不同,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合适的网络参数。在训练过程中,特征漂移模块405可以先根据各卷积模块中初始设置的网络参数对输入的低质图像进行处理。可以理解的是,特征漂移模块405中初始设置的网络参数可以通过高斯初始化的方式获得,也可以通过其他初始化方式(例如Xavier)的方式获得。
在参考图6和图7所示的计算过程获得低质图像802的残差数据806后,可以将获得的残差数据802与第一特征数据804输入增强处理模块807进行累加处理,以获得增强后的图像特征数据808。增强处理模块807可以通过加法器或卷积层来实现。
进一步的,可以通过误差计算模块811将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808和清晰图像810的第二浅层特征数据812进行对比,获得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808和清晰图像810的第二浅层特征数据812之间的误差。实际应用中,误差计算模块811可以使用均方差函数(MeanSquare Error,MSE)计算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808和清晰图像810的第二浅层特征数据812之间的误差。在计算误差后,可以根据计算的误差采用梯度回传的方式优化特征漂移模块405中的网络参数。需要说明的是,在根据误差调整网络参数的过程中,可以保持第一浅层特征计算模块803中的权重不便,而只优化特征漂移模块405中的网络参数。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误差调整特征漂移模块405中各卷积模块中的权重。
实际应用中,在通过对训练集中的多个低质图像的多次训练学习后,可以使得误差计算模块811获得的误差小于预设阈值,从而可以获得特征漂移模块405的训练后的网络参数。也就是说,可以将误差收敛后的特征漂移模块405的网络参数作为图像处理过程中应用的特征漂移模块405的网络参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训练方法,由于训练过程中,利用了图像的特征漂移属性,且训练过程中没有使用语义信号进行监督,因此训练后的特征漂移模块405可以应用于到任何一张与训练数据同类型的低质图像上。也就是说,通过本发明实施例训练后获得的网络参数,无需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再次训练即可嵌入已有的神经网络中,处理输入的降质图像。并且由于利用的是低质图像特征和清晰图像特征之间的联系对低质图像进行识别,因此,可以提升网络特征的可辨识性,近而提升低质图像的处理效果,例如,可以提升低质图像的识别精度。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图像处理装置900可以包括接收模块902、特征增强模块904以及处理模块906。所述接收模块902用于接收目标图像的图像数据,所述目标图像为低质图像。所述特征增强模块904用于基于网络参数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其中,所述网络参数用于指示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处理模块906用于基于所述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对所述目标图像进行处理。
具体的,特征增强模块904可以根据所述图像数据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在获得所述特征数据后,可以基于所述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进行神经网络计算,获得残差数据,并根据所述残差数据以及所述特征数据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其中,所述特征数据是对所述图像数据经过N层神经网络计算获得的特征数据,N大于0且小于预设阈值;所述残差数据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偏差。
在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的过程中,所述特征增强模块904用于基于所述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进行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特征增强模块904可以基于设置的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至少执行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以及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其中,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输入数据包括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输入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输入数据包括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特征增强模块904可以基于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以及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获得所述残差数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特征增强模块904可以基于第一卷积核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执行第一卷积操作,获得第一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一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权值为0。并且,特征增强模块904可以基于第二卷积核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执行第二卷积操作,获得第二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二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一卷积核和所述第二卷积核的大小相同。进一步的,特征增强模块904可以基于所述第一中间结果和所述第二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特征增强模块904还可以基于第三卷积核对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三卷积操作,获得第三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三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数值为0。并且,基于第四卷积核对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四卷积操作,获得第四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四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三卷积核和所述第四卷积核的大小相同。从而可以根据所述第三中间结果和所述第四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特征增强模块904还可以基于第五卷积核对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五卷积操作,获得第五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五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权值为0。并且,特征增强模块904还可以基于第六卷积核对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六卷积操作,获得第六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六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五卷积核和所述第六卷积核的大小相同。进一步的,特征增强模块904可以基于所述第五中间结果和所述第六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图9所示的图像处理装置并不预先对低质图像本身做处理,而是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利用设置的网络参数对所述低质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低质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并基于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对所述低质图像进行处理。由于网络参数体现了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和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得对低质的目标图像的处理效果更好。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装置利用了图像的特征漂移属性,根据视网膜的非经典感受野结构和双极细胞的感光原理构建的中心_周边卷积机制对低质图像的浅层特征进行处理,以获得增强后的图像特征数据,近而基于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对低质图像进行处理,从而使得图像的处理效果更好,识别精度更高。
可以理解的是,图9所示的图像处理装置900中各模块可以分别位于图1所示的图像处理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器件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图9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述的地方可以参考图1-8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上述实施例所讨论的模块相互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他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物理上分开的,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物理模块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另外,在申请实施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例如,图9所示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图1所示的神经网络电路或处理器中,由对应器件来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处理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的指令用于执行前述任意一个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流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随机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非短暂性的(non-transitory)机器可读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本发明实施例、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揭示的特征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组合存在。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硬件形式描述的特征可以通过软件来执行,反之亦然。在此不做限定。

Claims (24)

1.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目标图像的图像数据,所述目标图像为低质图像;
基于网络参数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其中,所述网络参数用于指示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基于所述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对所述目标图像进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网络参数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包括:
根据所述图像数据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其中,所述特征数据是对所述图像数据经过N层神经网络计算获得的特征数据,N大于0且小于预设阈值;
基于所述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进行神经网络计算,获得残差数据,所述残差数据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偏差;
根据所述残差数据以及所述特征数据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进行神经网络计算包括:
基于所述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进行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设置的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进行神经网络计算包括:
基于设置的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至少执行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以及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输入数据包括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输入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输入数据包括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残差数据是基于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以及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获得的。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用于模拟人眼视网膜的中心区域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响应,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用于模拟人眼视网膜的周边区域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响应,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用于模拟人眼视网膜的边缘区域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响应。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包括:
基于第一卷积核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执行第一卷积操作,获得第一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一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权值为0;
基于第二卷积核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执行第二卷积操作,获得第二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二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一卷积核和所述第二卷积核的大小相同;
基于所述第一中间结果和所述第二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4-8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包括:
基于第三卷积核对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三卷积操作,获得第三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三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数值为0;
基于第四卷积核对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四卷积操作,获得第四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四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三卷积核和所述第四卷积核的大小相同;
基于所述第三中间结果和所述第四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10.根据权利要求4-9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包括:
基于第五卷积核对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五卷积操作,获得第五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五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权值为0;
基于第六卷积核对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六卷积操作,获得第六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六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五卷积核和所述第六卷积核的大小相同;
基于所述第五中间结果和所述第六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神经网络设备执行,所述网络参数是通过训练后得到的。
12.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目标图像的图像数据,所述目标图像为低质图像;
特征增强模块,用于基于网络参数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其中,所述网络参数用于指示低质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对所述目标图像进行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增强模块用于:
根据所述图像数据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其中,所述特征数据是对所述图像数据经过N层神经网络计算获得的特征数据,N大于0且小于预设阈值;
基于所述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进行神经网络计算,获得残差数据,所述残差数据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清晰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偏差;
根据所述残差数据以及所述特征数据获得所述目标图像的增强的图像特征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增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进行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增强模块用于:基于设置的网络参数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至少执行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以及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输入数据包括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输入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输入数据包括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残差数据是基于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以及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的计算结果获得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用于模拟人眼视网膜的中心区域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响应,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用于模拟人眼视网膜的周边区域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响应,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计算用于模拟人眼视网膜的边缘区域对所述目标图像的响应。
19.根据权利要求15-17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增强模块用于:
基于第一卷积核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执行第一卷积操作,获得第一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一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权值为0;
基于第二卷积核对所述特征数据以及所述图像数据执行第二卷积操作,获得第二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二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一卷积核和所述第二卷积核的大小相同;
基于所述第一中间结果和所述第二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20.根据权利要求13-19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增强模块用于:
基于第三卷积核对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三卷积操作,获得第三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三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数值为0;
基于第四卷积核对所述第一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四卷积操作,获得第四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四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三卷积核和所述第四卷积核的大小相同;
基于所述第三中间结果和所述第四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21.根据权利要求13-20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增强模块用于:
基于第五卷积核对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五卷积操作,获得第五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五卷积核中心区域的权值为0;
基于第六卷积核对所述第二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执行第六卷积操作,获得第六中间结果,其中,所述第六卷积核只包括中心区域的权值,所述第五卷积核和所述第六卷积核的大小相同;
基于所述第五中间结果和所述第六中间结果获得所述第三级中心_周边卷积的计算结果。
22.根据权利要求12-21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神经网络设备执行,所述网络参数是通过训练后得到的。
23.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图像处理方法的神经网络。
2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的指令被计算机所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
CN202010538341.XA 2020-06-12 2020-06-12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38080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8341.XA CN113808026A (zh) 2020-06-12 2020-06-12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PCT/CN2021/099579 WO2021249523A1 (zh) 2020-06-12 2021-06-11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8/064,132 US20230104428A1 (en) 2020-06-12 2022-12-09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8341.XA CN113808026A (zh) 2020-06-12 2020-06-12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08026A true CN113808026A (zh) 2021-12-17

Family

ID=78846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38341.XA Pending CN113808026A (zh) 2020-06-12 2020-06-12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04428A1 (zh)
CN (1) CN113808026A (zh)
WO (1) WO202124952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3714A (zh) * 2022-05-23 2022-06-24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图像分类、地物分类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01799A (en) * 2009-06-17 2011-01-01 Altek Corp Digital image sharpening treatment method and its system thereof
CN109087258B (zh) * 2018-07-27 2021-07-20 中山大学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去雨方法及装置
CN111223046B (zh) * 2019-11-20 2023-04-25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一种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方法及装置
CN110942436B (zh) * 2019-11-29 2023-09-29 复旦大学 一种基于图像质量评价的图像去模糊方法
CN111192200A (zh) * 2020-01-02 2020-05-22 南京邮电大学 基于融合注意力机制残差网络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3714A (zh) * 2022-05-23 2022-06-24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图像分类、地物分类方法和装置
CN114663714B (zh) * 2022-05-23 2022-11-04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图像分类、地物分类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04428A1 (en) 2023-04-06
WO2021249523A1 (zh) 2021-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0249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semantic features of SAR image oriented small set of samples
CN107730474B (zh) 图像处理方法、处理装置和处理设备
US1031132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image textures
RU2586864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локального правила состязательного обучения, которое приводит к разреженной связности
CN108009525A (zh)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无人机对地特定目标识别方法
CN111667399A (zh) 风格迁移模型的训练方法、视频风格迁移的方法以及装置
CN109740451B (zh) 基于重要性加权的道路场景图像语义分割方法
CN112529146B (zh) 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的方法和装置
CN111462131A (zh) 一种注意力驱动图像分割的方法和设备
Fu et al. An ensemble unsupervised spiking neural network for objective recognition
CN112927209B (zh) 一种基于cnn的显著性检测系统和方法
CN106778910A (zh) 基于本地训练的深度学习系统和方法
CN108985442B (zh) 手写模型训练方法、手写字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3712573A (zh) 脑电信号分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91554A (zh) 一种训练集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9754357B (zh) 图像处理方法、处理装置以及处理设备
US20230104428A1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407932A (zh)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与广义逆神经网络的手写数字识别方法
JP2022008236A (ja) ニューロモルフィック装置及びニューラルネットワークを具現する方法
CN111914993B (zh) 基于非均匀分组的多尺度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方法
CN117710841A (zh) 一种无人机航拍图像的小目标检测方法、装置
CN115830401B (zh) 一种小样本图像分类方法
CN110543888B (zh) 一种基于群集递归神经网络的图像分类方法
CN110738619A (zh) 基于仿生自适应忆阻细胞神经网络的图像增强方法
CN116091844A (zh)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图像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