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6004A - 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66004A CN113766004A CN202110854627.3A CN202110854627A CN113766004A CN 113766004 A CN113766004 A CN 113766004A CN 202110854627 A CN202110854627 A CN 202110854627A CN 113766004 A CN113766004 A CN 1137660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oud platform
- public cloud
- layer
- user access
-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772 system develop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84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2—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0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 H04L61/4511—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using domain name system [D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5—Replication or mirroring of data, e.g. scheduling or transport for data synchronisation between network n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用于提高灾备系统的可靠性。本申请实施例包括:第一公有云平台、第二公有云平台和流量管理模块;流量管理模块用于接收并基于预设比例将用户访问流量划分为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和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将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第一公有云平台,将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第二公有云平台;第一公有云平台用于根据保存的服务数据与第一用户访问流量进行网络业务处理;第二公有云平台用于根据备份的服务数据与流量管理模块分配的第二用户访问流量进行网络业务处理;第一公有云平台用于和第二公有云平台用于同步在各自网络业务处理产生的实时服务数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灾备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运行数据产生,这些运行数据是一个系统的各个网络业务处理的基础,若保存运行数据的数据库发生灾难,那么系统的运行将面临崩溃的情况。灾难备援,简称灾备,它是指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前建立系统化的数据应急方式,以应对灾难的发生。
一些系统会按照生产环境建立一个灾备环境,具体是将所有的业务以及数据备份到一个数据中心,以这个数据中心作为灾备环境的基础,当生产环境产生重大异常,无法正常使用时,将本应接入生产环境的用户访问流量切换到灾备环境中,以使得用户的用户访问流量通过灾备环境备份的业务以及数据,完成该用户访问流量的业务服务。
但是,现有的灾备环境仅仅是将当前生产环境的所有的业务以及数据进行备份,是一个没有投入使用的灾备环境,这样的灾备环境如果未经过大量的调试,直接进行流量切换,容易产生未知的运行错误情况从而导致业务恢复不可控,使得灾备系统的可靠度下降。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公有云平台、第二公有云平台和流量管理模块,其中,所述流量管理模块、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相互关联;
所述流量管理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访问流量,并基于预设比例将所述用户访问流量划分为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和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将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将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
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用于根据保存的服务数据与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进行网络业务处理,得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
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用于根据备份的服务数据与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进行所述网络业务处理,得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将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
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还用于存储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将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服务数据实时同步至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
可选的,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包括第一接入层、第一Web层、第一服务层和第一数据层,所述第一接入层用于将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到所述第一Web层,所述第一Web层、所述第一服务层和所述第一数据层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第一接入层发送的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
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包括第二接入层、第二Web层、第二服务层和第二数据层,所述第二接入层用于将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到第二Web层,所述第二Web层、所述第二服务层和所述第二数据层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第二接入层发送的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
可选的,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还包括第一独立中间件层和第二独立中间件层;
所述第一独立中间件层用于协调衔接所述第一接入层、所述第一Web层、所述第一服务层和所述第一数据层的网络业务处理与数据传输;
所述第二独立中间件层用于协调衔接所述第二接入层、所述第二Web层、所述第二服务层和所述第二数据层的网络业务处理与数据传输。
可选的,所述第一独立中间件层包括第一注册中心模块、第一配置中心模块和第一消息队列模块,所述第一注册中心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的基础功能服务,所述基础服务包含统一命名服务、配置管理、分布式锁、集群管理、软负载、发布/订阅和命名服务,所述第一配置中心模块用于存储和管理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消息队列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的异步消息、应用解耦、流量削峰及消息通讯;
所述第二独立中间件层包括第二注册中心模块、第二配置中心模块和第二消息队列模块,所述第二注册中心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基础功能服务,所述基础服务包含统一命名服务、配置管理、分布式锁、集群管理、软负载、发布/订阅和命名服务,所述第二配置中心模块用于存储和管理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二消息队列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异步消息、应用解耦、流量削峰及消息通讯。
可选的,所述灾备系统还包括跨云集群中间件层,所述跨云集群中间件层在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分别部署了至少一个中间件节点;
所述跨云集群中间件层还用于实现所述第一Web层、所述第一服务层、所述第一数据层、所述第二Web层、所述第二服务层和所述第二数据层之间的信息交互。
可选的,所述跨云集群中间件层包括第三注册中心模块、第三配置中心模块和第三消息队列模块,所述第三注册中心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基础功能服务,所述基础服务包含统一命名服务、配置管理、分布式锁、集群管理、软负载、发布/订阅和命名服务,所述第三配置中心模块用于存储和管理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三消息队列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异步消息、应用解耦、流量削峰及消息通讯。
可选的,所述灾备系统还包括数据层同步模块,所述数据层同步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数据层和所述第二数据层关联,所述数据层同步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数据层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数据层的数据实时同步。
可选的,所述流量管理模块包括流量接收模块、流量分配模块和云平台监测模块;
所述流量分配模块分别与所述流量接收模块、所述云平台监测模块、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关联,所述流量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至少两个区域的用户访问流量,所述流量分配模块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区域的用户访问流量按照预设分配规则进行实时分配,所述云平台监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环境响应状态,并将所述环境响应状态传入所述流量分配模块,所述流量分配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响应状态实时切换分配所述至少两个区域的用户访问流量。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所述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包括第一公有云平台和第二公有云平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包括第一数据库,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包括第二数据库,包括:
接入用户访问流量;
基于预设比例将所述用户访问流量划分为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和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将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将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第二公有云平台;
通过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针对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执行网络业务处理操作,得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
通过第二公有云平台针对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执行网络业务处理操作,得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
存储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至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的第一数据库,并实时同步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至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第二数据库。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保存有程序,所述程序在计算机上执行时执行如第二方面中所述的方法。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公有云平台、第二公有云平台和流量管理模块,其中,流量管理模块、第一公有云平台和第二公有云平台相互关联。流量管理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访问流量,并基于预设比例将用户访问流量划分为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和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将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第一公有云平台,将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第二公有云平台。第一公有云平台用于根据保存的服务数据与第一用户访问流量进行网络业务处理,得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第二公有云平台用于根据备份的服务数据与流量管理模块分配的第二用户访问流量进行网络业务处理,得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将第二实时服务数据传输至第一公有云平台。第一公有云平台还用于存储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第二实时服务数据,将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第二服务数据实时同步至第二公有云平台。灾备系统通过在第一公有云平台上进行主要的网络业务处理,并且通过第二公有云平台备份了第一公有云平台的业务与数据之后,进行部分业务服务处理。通过流量管理模块控制用户访问流量的分配,以使得第二公有云平台投入使用,减少了灾备系统在进行流量切换时产生异常的情况发生,提高灾备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独立部署方式中间件层的灾备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跨云集群方式中间件层的灾备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对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用于提高灾备系统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包括:
第一公有云平台1、第二公有云平台2和流量管理模块3,其中,所述流量管理模块、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相互关联;
所述流量管理模块3用于接收用户访问流量,并基于预设比例将所述用户访问流量划分为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和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将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1,将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2;
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1用于根据保存的服务数据与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进行网络业务处理,得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
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2用于根据备份的服务数据与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进行所述网络业务处理,得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将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1;
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1还用于存储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将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服务数据实时同步至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2。
本实施例中,使用两个公有云平台,即两个公有云厂商的云平台,其中一个为主要的生产环境平台,另一个为第二的灾备环境平台,流量管理模块3分别让生产环境平台和灾备环境平台分别承担用户访问流量。这里的生产环境平台可以是第一公有云平台1和第二公有云平台2中任一个,和灾备环境平台就为另一个。
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构造与第一公有云平台1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充当灾备环境平台的云平台,主要目的是为了当充当生产环境平台的云平台产生异常无法运行时,流量管理模块3根据预先制定的故障演练方案,将用户访问流量切换到灾备环境平台。这时,灾备环境平台临时承担用户流量访问的业务服务工作。当生产环境平台解除异常之后,流量管理模块3会再次规划用户访问流量的分配。所以充当灾备环境平台的云平台的构造可以比充当生产环境平台的云平台的简单。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构造可以与第一公有云平台1完全相同,两个公有云平台可以在必要情况下交换灾备环境平台与生产环境平台的身份,更有利于资源调配。下面进行举例说明,以生产环境平台为第一公有云平台1,灾备环境平台为第二公有云平台2。
当第一公有云平台1产生异常无法运行或存在部分区域的用户访问流量无法在第一公有云平台1正常进行网络业务处理时,第一公有云平台1会立刻进行整体恢复或是部分恢复,并将无法在第一公有云平台1正常进行网络业务处理的用户访问流量分配到第二公有云平台2进行网络业务处理。等待第一公有云平台1异常排除,可以选择将用户访问流量的分配方式重新设置。
在生产环境平台整个恢复过程中,最关键的衡量指标有两个;一个是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复原时间目标);另一个是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复原点目标)。所谓的RTO,它是指灾难发生后,从系统异常导致业务停顿之时开始,到系统恢复至可以支持各部门运作、恢复运营之时,此两点之间的时间段称为RTO。所谓的RPO,是指从系统和应用数据而言,要实现能够恢复至可以支持个部门业务运作,系统及生产数据应恢复到怎样的更新程度,这种更新程度可以是上一周的备份数据,也可以是上一次交易的实时数据,此处不作限定。灾备环境平台的作用就是降低RTO与RPO这两个指标,并在生产环境平台恢复时,临时承担业务处理的工作,所以灾备环境平台的构造相对于需要长期保持大量运行的生产环境平台可以更简化。如果创造一个和生产环境平台完全相同构造的灾备环境平台,虽然可以不必考虑RTO与RPO这两个指标,但是性价比低。
本实施例中,第一公有云平台用于根据保存的服务数据与第一用户访问流量进行网络业务处理,得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第一公有云平台作为生产环境平台,首先会建立数据库将平台运行所需的业务数据和用户数据作为服务数据进行存储,第一公有云平台在网络业务处理过程中将使用服务数据进行调用。而第二公有云平台作为灾备环境平台在搭建时,会将一次性将第一公有云平台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备份。第一公有云平台在进行网络业务处理时,产生的第一实时服务数据之后,会备份到第二公有云平台,反之,第二公有云平台在进行网络业务处理时,产生的第二实时服务数据,也会备份到第一公有云平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第二实时服务数据可以是两个公有云平台实时进行同步更新,也可以是设置数据更新节点进行周期性数据更新。
其次,通常的灾备环境本身并不承担用户访问流量,即不承担业务服务,所以是属于冷灾备环境,对于这种体量的投入仅仅是预防小概率事件,投入产出比太低。而本实施例的灾备环境平台承担了一部分用户访问流量,既可以分担一部分系统的基础设施成本,用灾备环境资源替代一部分主生产环境资源,又可以避免了流量切换时的不确定性,因为容灾环境一直有正常的用户访问流量,所以需要关注的只是承担流量范围、扩容等其他问题,大大减少了生产环境故障恢复时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包括第一接入层4、第一Web层5、第一服务层6和第一数据层7,所述第一接入层4用于将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到所述第一Web层5,所述第一Web层5、所述第一服务层6和所述第一数据层7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第一接入层4发送的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
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包括第二接入层8、第二Web层9、第二服务层10和第二数据层11,所述第二接入层8用于将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到第二Web层9,所述第二Web层9、所述第二服务层10和所述第二数据层11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第二接入层发送的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
本实施例中,两个接入层(第一接入层4与第二接入层8)的作用类似,两个Web层(第一Web层5与第二Web层9)的作用类似,两个服务层(第一服务层6与第二服务层10)作用类似,两个数据层(第一数据层7与第二数据层11)作用类似,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接入层、Web层、服务层、数据层主要按照区域来设置,不同区域会设置自己的接入层、Web层、服务层、数据层,所以会设置不同区域的接入层、Web层、服务层、数据层分别管理。
流量控制与切换:接入层采用DNS+地域(国内DNS服务可以精确到省份/地区+运营商)的方式控制用户访问的数据中心。流量管理模块3通常会将用户访问流量分配到第一公有云平台1与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接入层中,具体根据其域名和运营商来确定输入哪一个接入层。
以www.XX.com域名为例,假设A云厂商(第一公有云平台1)的入口IP为1.1.1.1,B云厂商的(第二公有云平台2)入口IP为2.2.2.2,正常情况下在某个地区(如:广东)某个或多个运营商的用户访问A云厂商上的业务服务。此时对应的广东移动的www.XX.com的域名解析未1.1.1.1,如果需要将该区域覆盖的用户访问流量切换至B云厂商上提供的服务,添加一条www.XX.com 1.1.1.1的A记录(保存域的IP地址的记录)即可。以此可以实现精细化的流量管控与多数据中心的流量切换。
本实施例中,Web层、服务层和所数据层用于接收并处理本区域的接入层发送的用户访问流量。其中Web层可以根据用户发送的用户访问流量,向用户提供网页上的业务,服务层与数据层向用户提供服务内容与必要的数据。
Web代理(Nginx)独立部署:为了配合DNS的流量切换,需要在两个云数据中心上部署相同的Nginx服务,实现域名配置的同步,并且指向各自的web层服务。DNS切流量之后,接入层获取到用户访问流量后,是由Nginx对流量进行路由处理。DNS+nginx(或其他web代理组件)是完成流量切换的基础组件。
本实施例中的web层(web-api)和服务层(dubbo-provider),无论是api还是provider都是在两个云平台独立部署的。因为服务本身是没有状态的,可以根据对两个云平台的定位不同可以差异化部署不同数量的实例。如果是跨云集群式中间件部署方案,服务层处理的用户访问流量可能来自于两个数据中心的接入层。如果采用的是独立部署的中间件,服务层提供的仅仅是本地接入层的用户访问流量。两边服务层都可以不关心中间件集群的部署方式,但需要配置中心的配置保持一致,这里就是中间的域名改造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还包括第一独立中间件层12和第二独立中间件层13;
所述第一独立中间件层12用于协调衔接所述第一接入层4、所述第一Web层5、所述第一服务层6和所述第一数据层7的网络业务处理与数据传输;
所述第二独立中间件层13用于协调衔接所述第二接入层8、所述第二Web层9、所述第二服务层10和所述第二数据层11的网络业务处理与数据传输。
可选的,所述第一独立中间件层12包括第一注册中心模块14、第一配置中心模块15和第一消息队列模块16,所述第一注册中心模块14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1的基础功能服务,所述基础服务包含统一命名服务、配置管理、分布式锁、集群管理、软负载、发布/订阅和命名服务,所述第一配置中心模块15用于存储和管理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1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消息队列模块16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1的异步消息、应用解耦、流量削峰及消息通讯;
所述第二独立中间件层13包括第二注册中心模块17、第二配置中心模块18和第二消息队列模块19,所述第二注册中心模块17用于实现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基础功能服务,所述基础服务包含统一命名服务、配置管理、分布式锁、集群管理、软负载、发布/订阅和命名服务,所述第二配置中心模块18用于存储和管理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二消息队列模块19用于实现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异步消息、应用解耦、流量削峰及消息通讯。
本实施例中,第一公有云平台1与第二公有云平台2可采用分布式的独立部署方式的中间件层,即第一公有云平台1与第二公有云平台2两边各部署一套完整的中间件,采用独立部署的中间件层,服务层提供的仅仅是本地接入层的用户访问流量,并且在各自的web层、服务层和数据层之间进行网络业务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不会进行云平台间的网络业务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交互。
本实施例中,中间件层主要包括注册中心模块(zookeeper),消息队列模块(rocketmq/kafka),配置中心模块(nacos)等。
第一注册中心模块14和第二注册中心模块17分别用于向第一公有云平台1与第二公有云平台2提供了统一命名服务、配置管理、分布式锁等基础服务,基于这些基础服务,并且可以实现集群管理、软负载、发布/订阅、命名服务等功能。
首先在云平台的服务启动的时候,将服务提供者信息主动上报到中间件层的注册中心模块进行服务注册。服务调用者启动的时候,将服务提供或者信息从注册中心模块下拉倒服务调用者本机缓存。当需要调用服务时,从本地缓存列表中找到服务提供者的地址列表,基于某种负载均衡策略(随机、轮询等)选择一台服务器发起远程调用。注册中心模块就是实现这些功能的分布式协调服务。
第一配置中心模块15和第二配置中心模块18分别用于存储和管理第一公有云平台1与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配置信息。具体的,配置中心模块: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通常会将一些需要变更的参数、变量等从代码中分离出来独立管理,以独立的配置文件的形式存在。目的是让静态的系统工件或者交付物更好地和实际的物理运行环境进行适配。配置管理一般包含在系统部署的过程中,由云平台管理员或者运维人员完成这个步骤。配置变更是调整系统运行时的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配置中心模块可以作为配置中心,存储和管理配置信息。
第一消息队列模块16和第二消息队列模块19分别用于实现第一公有云平台1和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异步消息、应用解耦、流量削峰及消息通讯。有了消息队列模块,只需要关心消息是否送达了队列,至于谁希望订阅,是下游的事情,无疑极大地减少了开发和联调的工作量。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中间件层为独立部署方式,所以在第一消息队列模块16和第二消息队列模块19之间还需要增加广播信息同步模块,以使得两个公有云平台的广播信息能互相同步。
中间件的配置(主要指连接配置),需要将IP优化成域名的方式,可以达到同一份配置在两个数据中心部署,具体的域名解析由各自本地的DNS解析到对应的中间件IP地址。
上述中间件层是独立部署方式的,下面进行跨云集群式中间件层的说明。
可选的,所述灾备系统还包括跨云集群中间件层20,所述跨云集群中间件层20在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1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2分别部署了至少一个中间件节点;
所述跨云集群中间件层20还用于实现所述第一Web层5、所述第一服务层6、所述第一数据层7、所述第二Web层9、所述第二服务层10和所述第二数据层11之间的信息交互。
可选的,所述跨云集群中间件层20包括第三注册中心模块21、第三配置中心模块22和第三消息队列模块23,所述第三注册中心模块21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1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基础功能服务,所述基础服务包含统一命名服务、配置管理、分布式锁、集群管理、软负载、发布/订阅和命名服务,所述第三配置中心模块22用于存储和管理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1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三消息队列模块23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1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异步消息、应用解耦、流量削峰及消息通讯。
跨云集群中间件层可以使得公有云平台处理的用户访问流量可来自于两个公有云平台的接入层,并且在服务层和web层进行网络业务服务时,可以进行公有云平台之间的信息交互。在第一公有云平台1和第二公有云平台2之间根据需要部署相同/或不同数量的中间件节点,组合成一套跨云的集群中间件层20,不同云厂商的第一公有云平台1和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网络业务服务只访问本地的中间件节点。第一公有云平台1和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网络业务服务逻辑上是处于一个区域之中,网络业务服务之间的依赖与调用关系不会发生变化。
其次,跨云集群中间件层20在第一公有云平台1和第二公有云平台2之间还会起到数据交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跨云集群中间件层20与第一公有云平台1的第一Web层5和第一服务层6连接,并且还与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第二Web层9和第二服务层10连接,使得第一公有云平台1和第二公有云平台2进行数据处理之后,第一Web层5、第一服务层6、第二Web层9和第二服务层10可以通过跨云集群中间件层20进行数据交互。
跨云集群中间件层20通过上述方式将第一公有云平台1在运行中产生的交互需求向第二公有云平台2传递,即第一公有云平台1的第一用户访问流量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平台的多个结构层(Web层、服务层和数据层等)进行网络业务处理,也可以向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多个结构层进行网络业务处理,第二公有云平台2同理也可做到上述操作。其次,除了用户访问流量的交互处理,两个公有云平台的广播信息也可以通过跨云集群中间件层20来进行传递,使得两个公有云平台的广播信息可以同步,不用像独立部署方式的两个中间件层一样,在消息队列模块上增加广播同步的模块。
跨云集群中间件层20将两个公有云平台进行了关联,使得两个公有云平台在数据处理上实现强大的交互能力,并且增强了两个公有云平台互动能力、联动能力和协同能力,最终加强灾备系统的可靠性。
可选的,所述灾备系统还包括数据层同步模块24,所述数据层同步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数据层7和所述第二数据层11关联,所述数据层同步模块24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数据层7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数据层11的数据实时同步。
可选的,所述流量管理模块3包括流量接收模块25、流量分配模块26和云平台监测模块27;
所述流量分配模块26分别与所述流量接收模块25、所述云平台监测模块27、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1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2关联,所述流量接收模块25用于接收至少两个区域的用户访问流量,所述流量分配模块26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区域的用户访问流量按照预设分配规则进行实时分配,所述云平台监测模块27用于实时监测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1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环境响应状态,并将所述环境响应状态传入所述流量分配模块26,所述流量分配模块26还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响应状态实时切换分配所述至少两个区域的用户访问流量。
本实施例中使用两个云厂商的公有云平台,第一公有云平台1与第二公有云平台2需要进行数据的对接,否则会造成业务无法正常运行。需要通过数据层同步模块24进行数据的同步。
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本实施例中,采用数据同步和读写分离相结合的方式去兑数据进行处理。
数据同步:为了维护数据的一致性,在灾备环境搭建时,第二公有云平台2可以采取一次全量同步第一公有云平台1的数据,之后第二公有云平台2和第一公有云平台1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采用实时同步方式,需要第二公有云平台2和第一公有云平台1都有相同的数据资源。实时同步是指在不同的公有云平台之间,将数据通过数据层同步模块24从一个第一公有云平台1(第二公有云平台2)拷贝到第二公有云平台2(第一公有云平台1)数据库,并保持一致,实现关键业务的数据实时流动。
读写分离:为了尽可能利用好两个公有云平台的数据层的资源,提高数据层的并发性能,且降低跨云之间网络延时带来的损耗,服务可以采用读写分离的方式来对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依赖与数据实时同步,两个公有云平台的数据层的数据基本保持一致,服务读操作在本地进行,第二公有云平台2在需要写操作时访问第一公有云平台1的数据层进行操作。
本实施例中,灾备系统的流量管理模块3具体包括流量接收模块25、流量分配模块26和云平台监测模块27,流量接收模块25用于接收各个区域发送的用户访问流量,云平台监测模块27通过实时监测第一公有云平台1与第二公有云平台2的环境响应状态,确定是否存在某一个区域的业务服务出现了问题,并将该信息传输到流量分配模块26中,以使得流量分配模块26可以对该区域的用户访问流量进行流量切换。
请参考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所述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包括第一公有云平台和第二公有云平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包括第一数据库,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包括第二数据库,包括:
401、接入用户访问流量;
当灾备系统接入用户访问流量,需要对用户访问流量进行预处理。
402、基于预设比例将所述用户访问流量划分为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和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将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将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第二公有云平台;
灾备系统基于预设比例将用户访问流量划分为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和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将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第一公有云平台,将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第二公有云平台。灾备系统会实时监测第一公有云平台和第二公有云平台的接口,放检测到某一个地区对应的接口存在异常时,需要将本应该输入该公有云平台的用户访问流量,切换到另一公有云平台。
403、通过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针对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执行网络业务处理操作,得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
404、通过第二公有云平台针对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执行网络业务处理操作,得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
灾备系统通过第一公有云平台针对第一用户访问流量执行网络业务处理操作,得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通过第二公有云平台针对第二用户访问流量执行网络业务处理操作,得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
405、存储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至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的第一数据库,并实时同步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至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第二数据库。
灾备系统还需要存储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第二实时服务数据至第一数据库,并实时同步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第二实时服务数据至第二数据库。
本实施例中,首先将多个区域的用户访问流量接入,然后按照预设的规则将用户访问流量进行预设比例的划分,然后将划分后的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和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别分配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第二公有云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预设的规则将用户访问流量进行预设比例的划分的并分配的方式,可以是根据不同地区接收到的用户访问流量的数据量进行划分。
例如:城市A、城市B、城市C和城市D都有用户访问流量的接入。第一公有云平台作为生产环境平台,第二公有云平台作为灾备环境平台,需要将大比例的用户访问流量分配到第一公有云平台,小比例的用户访问流量分配到第二公有云平台。这时,将4个城市中用户访问流量最少的分配到第二公有云平台,其余三个城市的用户访问流量分配到第一公有云平台。
除了上述分配方式,还可以是通过其他的划分规则和分配规则进行用户访问流量的划分与分配,此处不作限定。
当第一公有云平台和第二公有云平台分别接收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和第二用户访问流量之后,会调用各自数据库中的服务数据进行网络业务处理。在网络业务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实时服务数据。第一公有云平台会进行实时数据同步,将产生的第一实时服务数据更新到第二公有云平台。而第二公有云平台会进行实时数据同步,将产生的第二实时服务数据更新到第一公有云平台。以此保证两个公有云平台的数据相同。
本实施例中,使用流量管理模块接收用户访问流量,并基于预设比例将用户访问流量划分为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和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将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第一公有云平台,将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第二公有云平台。
使用第一公有云平台用于根据保存的服务数据与第一用户访问流量进行网络业务处理,得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使用第二公有云平台用于根据备份的服务数据与流量管理模块分配的第二用户访问流量进行网络业务处理,得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存储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第二实时服务数据至第一公有云平台的第一数据库,并实时同步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第二实时服务数据至第二公有云平台的第二数据库。灾备系统通过在第一公有云平台上进行主要的网络业务处理,并且通过第二公有云平台备份了第一公有云平台的业务与数据之后,进行部分业务服务处理。通过流量管理模块控制用户访问流量的分配,以使得第二公有云平台投入使用,减少了灾备系统在进行流量切换时产生异常的情况发生,提高灾备系统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保存有程序,所述程序在计算机上执行时执行如第二方面中所述的方法。
请参阅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装置,包括:
处理器501、输入输出单元502、存储器503、总线504;
处理器501与输入输出单元502、存储器503以及总线504相连;
处理器501具体执行如下操作:
接入用户访问流量;
基于预设比例将所述用户访问流量划分为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和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将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将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第二公有云平台;
通过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针对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执行网络业务处理操作,得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
通过第二公有云平台针对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执行网络业务处理操作,得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
存储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至所述第一数据库,并实时同步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至所述第二数据库。
本实施例中,处理器501的功能与前述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对应,此处不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保存有程序,所述程序在计算机上执行时执行如图4中所述的方法。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用于说明各部件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特别限定各部件或组成部分的具体安装方位。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申请中所附图式所绘制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于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有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仍应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公有云平台、第二公有云平台和流量管理模块,其中,所述流量管理模块、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相互关联;
所述流量管理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访问流量,并基于预设比例将所述用户访问流量划分为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和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将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将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
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用于根据保存的服务数据与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进行网络业务处理,得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
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用于根据备份的服务数据与第二用户访问流量进行所述网络业务处理,得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将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
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还用于存储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将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服务数据实时同步至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包括第一接入层、第一Web层、第一服务层和第一数据层,所述第一接入层用于将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到所述第一Web层,所述第一Web层、所述第一服务层和所述第一数据层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第一接入层发送的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
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包括第二接入层、第二Web层、第二服务层和第二数据层,所述第二接入层用于将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到第二Web层,所述第二Web层、所述第二服务层和所述第二数据层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第二接入层发送的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还包括第一独立中间件层和第二独立中间件层;
所述第一独立中间件层用于协调衔接所述第一接入层、所述第一Web层、所述第一服务层和所述第一数据层的网络业务处理与数据传输;
所述第二独立中间件层用于协调衔接所述第二接入层、所述第二Web层、所述第二服务层和所述第二数据层的网络业务处理与数据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独立中间件层包括第一注册中心模块、第一配置中心模块和第一消息队列模块,所述第一注册中心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的基础功能服务,所述基础服务包含统一命名服务、配置管理、分布式锁、集群管理、软负载、发布/订阅和命名服务,所述第一配置中心模块用于存储和管理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消息队列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的异步消息、应用解耦、流量削峰及消息通讯;
所述第二独立中间件层包括第二注册中心模块、第二配置中心模块和第二消息队列模块,所述第二注册中心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基础功能服务,所述基础服务包含统一命名服务、配置管理、分布式锁、集群管理、软负载、发布/订阅和命名服务,所述第二配置中心模块用于存储和管理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二消息队列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异步消息、应用解耦、流量削峰及消息通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灾备系统还包括跨云集群中间件层,所述跨云集群中间件层在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分别部署了至少一个中间件节点;
所述跨云集群中间件层还用于实现所述第一Web层、所述第一服务层、所述第一数据层、所述第二Web层、所述第二服务层和所述第二数据层之间的信息交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云集群中间件层包括第三注册中心模块、第三配置中心模块和第三消息队列模块,所述第三注册中心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基础功能服务,所述基础服务包含统一命名服务、配置管理、分布式锁、集群管理、软负载、发布/订阅和命名服务,所述第三配置中心模块用于存储和管理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三消息队列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异步消息、应用解耦、流量削峰及消息通讯。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灾备系统还包括数据层同步模块,所述数据层同步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数据层和所述第二数据层关联,所述数据层同步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数据层的数据与所述第二数据层的数据实时同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管理模块包括流量接收模块、流量分配模块和云平台监测模块;
所述流量分配模块分别与所述流量接收模块、所述云平台监测模块、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关联,所述流量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至少两个区域的用户访问流量,所述流量分配模块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区域的用户访问流量按照预设分配规则进行实时分配,所述云平台监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和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的环境响应状态,并将所述环境响应状态传入所述流量分配模块,所述流量分配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响应状态实时切换分配所述至少两个区域的用户访问流量。
9.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所述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包括第一公有云平台和第二公有云平台,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包括第一数据库,所述第二公有云平台包括第二数据库,包括:
接入用户访问流量;
基于预设比例将所述用户访问流量划分为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和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将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将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分配至第二公有云平台;
通过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针对所述第一用户访问流量执行网络业务处理操作,得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
通过第二公有云平台针对所述第二用户访问流量执行网络业务处理操作,得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
存储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至所述第一公有云平台的第一数据库,并实时同步所述第一实时服务数据和所述第二实时服务数据至所述第二数据库。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保存有程序,所述程序在计算机上执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54627.3A CN113766004A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54627.3A CN113766004A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66004A true CN113766004A (zh) | 2021-12-07 |
Family
ID=78788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54627.3A Pending CN113766004A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66004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65705A (zh) * | 2021-08-12 | 2021-12-07 | 深圳市珍爱捷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跨公有云双活结构的流量切换方法及流量管理服务器 |
CN114816790A (zh) * | 2022-04-11 | 2022-07-29 | 深圳乐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切量过程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90041A (zh) * | 2013-07-18 | 2013-11-13 | 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中间件提供数据服务的方法和系统 |
CN104994123A (zh) * | 2015-05-12 | 2015-10-21 | 段利平 | 一种cdn云平台及cdn云平台的流量调度方法 |
CN105119974A (zh) * | 2015-07-21 | 2015-12-02 | 信阳启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云架构的物联系统及实现方法 |
CN204859222U (zh) * | 2015-06-02 | 2015-12-09 | 郑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同城数据中心双活高可用系统 |
CN107124459A (zh) * | 2017-04-28 | 2017-09-01 | 南京大学 | 基于云平台的可控在线程序评测中间件 |
CN109471755A (zh) * | 2018-11-14 | 2019-03-15 | 江苏鸿信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同城异地灾备的方法及其系统 |
CN110083662A (zh) * | 2019-05-15 | 2019-08-02 |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一种基于平台系统的双活架构建设方法 |
CN110175089A (zh) * | 2019-05-17 | 2019-08-27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读写分离功能的双活灾备系统 |
CN110795280A (zh) * | 2019-09-11 | 2020-02-14 | 杭州衣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mysql异步双向的异地双活容灾系统 |
CN111131299A (zh) * | 2019-12-31 | 2020-05-08 | 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kubernetes平台的跨网闸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介质及系统 |
CN111193672A (zh) * | 2019-12-06 | 2020-05-22 | 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流量精细化调度的方法及系统 |
CN111367662A (zh) * | 2020-02-26 | 2020-07-03 | 普信恒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2003716A (zh) * | 2019-12-12 | 2020-11-27 |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网络信息研究所 | 一种数据中心双活实现方法 |
CN112804332A (zh) * | 2021-01-14 | 2021-05-14 | 广州虎牙科技有限公司 | 消息处理系统、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2021
- 2021-07-27 CN CN202110854627.3A patent/CN11376600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90041A (zh) * | 2013-07-18 | 2013-11-13 | 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中间件提供数据服务的方法和系统 |
CN104994123A (zh) * | 2015-05-12 | 2015-10-21 | 段利平 | 一种cdn云平台及cdn云平台的流量调度方法 |
CN204859222U (zh) * | 2015-06-02 | 2015-12-09 | 郑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同城数据中心双活高可用系统 |
CN105119974A (zh) * | 2015-07-21 | 2015-12-02 | 信阳启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云架构的物联系统及实现方法 |
CN107124459A (zh) * | 2017-04-28 | 2017-09-01 | 南京大学 | 基于云平台的可控在线程序评测中间件 |
CN109471755A (zh) * | 2018-11-14 | 2019-03-15 | 江苏鸿信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同城异地灾备的方法及其系统 |
CN110083662A (zh) * | 2019-05-15 | 2019-08-02 |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一种基于平台系统的双活架构建设方法 |
CN110175089A (zh) * | 2019-05-17 | 2019-08-27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读写分离功能的双活灾备系统 |
CN110795280A (zh) * | 2019-09-11 | 2020-02-14 | 杭州衣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mysql异步双向的异地双活容灾系统 |
CN111193672A (zh) * | 2019-12-06 | 2020-05-22 | 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流量精细化调度的方法及系统 |
CN112003716A (zh) * | 2019-12-12 | 2020-11-27 |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网络信息研究所 | 一种数据中心双活实现方法 |
CN111131299A (zh) * | 2019-12-31 | 2020-05-08 | 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kubernetes平台的跨网闸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介质及系统 |
CN111367662A (zh) * | 2020-02-26 | 2020-07-03 | 普信恒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2804332A (zh) * | 2021-01-14 | 2021-05-14 | 广州虎牙科技有限公司 | 消息处理系统、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王景艳: "基于铁路主数据中心云化基础设施的灾备关键技术研究", 《铁路计算机应用》, pages 2 - 5 * |
肖良华: "云数据中心双活技术浅析", 《金融电子化》, pages 2 - 3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65705A (zh) * | 2021-08-12 | 2021-12-07 | 深圳市珍爱捷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跨公有云双活结构的流量切换方法及流量管理服务器 |
CN114816790A (zh) * | 2022-04-11 | 2022-07-29 | 深圳乐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切量过程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076691B1 (en) | Robust indication processing failure mode handling | |
CN101729412B (zh) | 地理信息服务的分布式层次集群方法和系统 | |
CN100549960C (zh) | 群集计算系统中改变的快速应用程序通知的方法和系统 | |
US7843811B2 (en) | Method of solving a split-brain condition | |
CN112214338A (zh) | 一种基于微服务灵活部署的物联网云平台 | |
CN109542611A (zh) | 数据库即服务系统、数据库调度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2664747B (zh) | 一种云计算平台系统 | |
CN105025084A (zh) | 一种基于同步代理和混合存储的云存储系统 | |
CN105630589A (zh) | 分布式流程调度系统及流程调度、执行方法 | |
CN106599711A (zh) | 一种数据库访问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3766004A (zh) | 一种基于多云平台的灾备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 |
CN103581276A (zh) | 集群管理装置、系统、业务客户端及相应方法 | |
CN113037560A (zh) | 业务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 |
CN104811476A (zh) | 一种面向应用服务的高可用部署实现方法 | |
CN111158949A (zh) | 容灾架构的配置方法、切换方法及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2732491B (zh) | 数据处理系统、基于数据处理系统的业务数据处理方法 | |
CN113055461B (zh) | 一种基于ZooKeeper的无人集群分布式协同指挥控制方法 | |
CN100518132C (zh) | 分布式交通信息存储文件系统 | |
CN115695139A (zh) | 一种基于分布式鲁棒增强微服务系统架构的方法 | |
CN104753987B (zh) | 一种分布式会话管理方法及系统 | |
CN110348826A (zh) | 异地多活容灾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4615268B (zh) | 基于Kubernetes集群的服务网络、监控节点、容器节点及设备 | |
CN113127499B (zh) |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微服务方法、设备及介质 | |
CN116112569B (zh) | 微服务调度方法及管理系统 | |
CN115225645B (zh) | 一种服务更新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