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5823A -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65823A
CN113765823A CN202111155577.6A CN202111155577A CN113765823A CN 113765823 A CN113765823 A CN 113765823A CN 202111155577 A CN202111155577 A CN 202111155577A CN 113765823 A CN113765823 A CN 113765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leaf device
physical port
port
ident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5557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剑锋
喻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Securit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H3C Securit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3C Securit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H3C Securit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5557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658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65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58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66Layer 2 routing, e.g. in Ethernet based M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应用于第一Leaf设备,第一Leaf设备与第二Leaf设备之间已建立第一隧道,第一Leaf设备包括第一物理端口;第一物理端口故障,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报文,第一报文包括目的MAC地址;确定与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以及与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第一硬件实体与第一VNH包括的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通过隧道标识指示的第一隧道,向第二Leaf设备转发第一报文,以使第二Leaf设备通过第二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第一报文;其中,主机通过第一链路接入第一物理端口,通过第二链路接入第二物理端口。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降低由于物理端口故障导致的报文丢失。

Description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EVPN(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t,以太网虚拟专用网)多归属组网结构如图1所示,服务器1和服务器2通过源MAC(Medic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地址和目的MAC地址互反的二层报文,交互数据。
图1中,Leaf设备1通过物理端口1与交换机1连接,进而实现Leaf设备1与服务器1连接。Leaf设备2通过物理端口2与交换机1连接,进而实现Leaf设备2与服务器1连接,物理端口1和物理端口2分别对应ESI(Ethernet Segment Identifier,以太网段标识)1,物理端口1上包括AC(Attachment Circuit,接入电路)口1上,物理端口2上包括AC口2上。Leaf设备3通过物理端口3与服务器2连接,物理端口3对应ESI 2,物理端口3上包括AC口3上。Leaf设备3通过隧道1与Leaf设备1连接,Leaf设备3通过隧道2与Leaf设备2连接。
Leaf设备1、Leaf设备2和Leaf设备分别学习到如下二层表项:Leaf设备1和Leaf设备2将服务器1的MAC地址1分别学习到AC口1和AC口2上,并且,Leaf设备3建立一个MAC地址1对应的二层VNH(Virtual Next Hop,虚拟网络),该VNH的两个出端口分别为隧道1和隧道2;另外,Leaf设备3将服务器2的MAC地址2学习到AC口3上,并且,Leaf设备1和Leaf设备2上分别添加MAC地址2对应的出端口,即隧道1和隧道2。
基于上述二层表项,服务器1通过交换机1→Leaf设备1→Leaf设备3的路径,将报文单播至服务器2;服务器2可以通过Leaf设备3,将报文hash到隧道2,进而通过Leaf设备2→交换机1的路径,将报文单播至服务器1。
图1所示的组网中,当Leaf设备1上ESI 1对应的物理端口故障时,ESI 1对应的ES(Ethernet Segment,以太网段)置成down(关闭)状态,同时,Leaf设备2和Leaf设备3撤销ESI 1对应的二层表项。另外,Leaf设备3根据更新后的二层表项创建新VNN,该新VNH只有一个出端口,即隧道2。之后,服务器2向服务器1发送的报文全部切换到Leaf设备2上,之后由Leaf设备2转发到服务器1上。
在二层表项更新的一段时间内转发的报文将会丢失。而当EVPN多归属组网中存在大量的二层表项需要更新时,那么二层表项更新所消耗的时间会比较长,这将造成大表项量报文丢失。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以实现降低由于物理端口故障导致的报文丢失。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应用于第一Leaf设备,所述第一Leaf设备与第二Leaf设备之间已建立第一隧道,所述第一Leaf设备包括第一物理端口;所述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目的MAC地址;
确定与所述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以及与所述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所述第一硬件实体与第一VNH包括的所述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
通过所述隧道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一隧道,向所述第二Leaf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报文,以使所述第二Leaf设备通过第二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所述第一报文;
其中,所述主机通过第一链路接入所述第一物理端口,通过第二链路接入所述第二物理端口。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报文转发装置,应用于第一Leaf设备,所述第一Leaf设备与第二Leaf设备之间已建立第一隧道,所述第一Leaf设备包括第一物理端口;所述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目的MAC地址;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与所述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以及与所述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所述第一硬件实体与第一VNH包括的所述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
转发单元,用于通过所述隧道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一隧道,向所述第二Leaf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报文,以使所述第二Leaf设备通过第二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所述第一报文;
其中,所述主机通过第一链路接入所述第一物理端口,通过第二链路接入所述第二物理端口。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Leaf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被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实现任一所述的报文转发方法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任一所述的报文转发方法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任一所述的报文转发方法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当第一Leaf设备的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第一Leaf设备确定与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进而确定与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第一Leaf设备通过第一硬件实体绑定的隧道标识指示的第一隧道,向第二Leaf设备转发第一报文。第二Leaf设备通过第二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第一报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Leaf设备只需要将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物理端口,切换为第一硬件实体即可,不需要EVPN多归属组网中各个Leaf设备更新与第一物理端口相关的二层表项,即可实现目的MAC地址的第一报文的转发,而不会发生丢包。
由于AC口的数量相对MAC地址的数量要少很多。因此,相对于各个Leaf设备更新与第一物理端口相关的二层表项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物理端口切换为第一硬件实体的方式耗费的时间非常少,甚至切换所耗费的时间达到秒以内,实现物理端口故障时秒以内的丢包,有效降低了由于物理端口故障导致的报文丢失。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图1为EVPN多归属组网的一种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报文转发方法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报文转发方法的第二种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配置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端口正常时Leaf设备中信息配置的一种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端口故障时Leaf设备中信息配置的一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EVPN多归属组网的一种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报文转发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Leaf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降低由于物理端口故障导致的报文丢失,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如图2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第一Leaf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Leaf设备可以为EVPN多归属组网中的任一Leaf设备。为便于后续理解,这里仅以第一Leaf设备为例进行说明,并不起限定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Leaf设备与第二Leaf设备之间已建立第一隧道,第一Leaf设备包括第一物理端口,第二Leaf设备包括第二物理端口。第一物理端口可以为第一Leaf设备上的任一物理端口,第二物理端口可以为第二Leaf设备上的任一物理端口。一主机通过第一链路接入第一物理端口,并通过第二链路接入第二物理端口。也就是,主机通过第一物理端口与第一Leaf设备连接,通过第二物理端口与第二Leaf设备连接。在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故障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报文转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1,接收第一报文,第一报文包括目的MAC地址。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报文包括目的MAC地址为:接入第一物理端口的主机的MAC地址。第一报文可以为来自其他Leaf设备的报文,也可以为其他主机发送的报文,对此不进行限定。
步骤S22,确定与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以及与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第一硬件实体与第一VNH包括的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硬件实体可以为硬件ECMP(Equal Cost Multi-Path,等价多路径),也可以为其他能够与隧道标识绑定,且能够实现通过隧道标识指示的隧道转发报文的硬件资源,对此不进行限定。
第一VNH包括第一物理端口的端口标识和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第一VNH指向第一硬件实体,即第一VNH通过第一硬件实体实现,第一硬件实体与第一VNH包括的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这种情况下,当报文流转至第一硬件实体时,第一硬件实体可以通过第一隧道转发该报文。
基于此,当接收到第一报文时,第一Leaf设备从第一报文中提取第一报文的目的MAC地址,确定与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进而确定与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确定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以及与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第一Leaf设备中可以在二层表项中记录:MAC地址与AC口标识的关联关系、AC口标识与端口标识的关联关系,VNH与端口标识和隧道标识的关联关系、硬件实体与VNH的关联关系、硬件实体与隧道标识的关联关系、以及硬件实体与AC口标识的关联关系等。基于二层表项,第一Leaf设备确定与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以及与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
步骤S23,通过隧道标识指示的第一隧道,向第二Leaf设备转发第一报文,以使第二Leaf设备通过第二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第一报文。
在确定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后,第一Leaf设备可将第一报文流转至第一硬件实体处,进而通过第一硬件实体绑定的隧道标识指示的第一隧道,向第二Leaf设备转发第一报文。第二Leaf设备接收到第一报文后,通过第一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可确定第二物理端口,进而通过第二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第一报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当第一Leaf设备的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第一Leaf设备确定与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进而确定与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第一Leaf设备通过第一硬件实体绑定的隧道标识指示的第一隧道,向第二Leaf设备转发第一报文。第二Leaf设备通过第二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第一报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Leaf设备只需要将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物理端口,切换为第一硬件实体即可,不需要EVPN多归属组网中各个Leaf设备更新与第一物理端口相关的二层表项,即可实现目的MAC地址的第一报文的转发,而不会发生丢包。
由于AC口的数量相对MAC地址的数量要少很多。因此,相对于各个Leaf设备更新与第一物理端口相关的二层表项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物理端口切换为第一硬件实体的方式耗费的时间非常少,甚至切换所耗费的时间达到秒以内,实现物理端口故障时秒以内的丢包,有效降低了由于物理端口故障导致的报文丢失。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AC口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绑定,第一硬件实体与第一VNH包括的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当第一物理端口正常时,第一隧道的状态为非活跃(NoActive)状态,第一物理端口的状态为活跃(Active)状态。当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第一隧道的状态为Active状态,第一物理端口的状态为NoActive状态。NoActive状态指示链路异常,Active状态指示链路正常。
当第一物理端口正常时,若第一Leaf设备接收到第一报文,则根据第一报文包括的目的MAC地址,确定第一物理端口和第一硬件实体。由于第一隧道的状态为NoActive状态,第一物理端口的状态为Active状态,因此,第一Leaf设备通过第一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报文。
当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若第一Leaf设备接收到第一报文,则根据第一报文包括的目的MAC地址,确定第一物理端口和第一硬件实体。由于第一隧道的状态为Active状态,第一物理端口的状态为NoActive状态,因此,第一Leaf设备通过第一隧道向主机转发报文。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AC口标识预先与第一硬件实体绑定,第一硬件实体预先与第一VNH包括的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当第一物理端口故障,只需要调整第一隧道的状态和第一物理端口的状态,即可实现将通过第一物理端口转发报文,切换为通过第一隧道转发报文,降低了切换所耗费的时间,降低了由于物理端口故障导致的报文丢失。
然而上述方法中,第一隧道的状态与第一隧道的实际情况不符,且若在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报文流转至第一物理端口,或者在第一物理端口正常时报文流转至第一隧道,则会导致报文丢失。基于此,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报文转发的可靠性,降低由于物理端口故障导致的报文丢失,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如图3所示,该方法中,在步骤S21之前,还可以包括:
步骤S31,当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获取与第一物理端口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和第一VNH,第一AC口标识与目的MAC地址关联。
本申请实施例中,物理端口与AC口标识关联,VNH包括物理端口和隧道标识。当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第一Leaf设备根据物理端口与AC口标识的关联关系,确定与第一物理端口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根据物理端口与VNH的关联关系,确定与第一物理端口关联的第一VNH。
步骤S32,确定与第一VNH关联的第一硬件实体,并将第一AC口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绑定;第一硬件实体与第一VNH包括的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VNH与硬件实体关联,硬件实体与该VNH包括的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当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第一Leaf设备获取与第一物理端口关联的第一VNH,进而确定与第一VNH关联的第一硬件实体。另外,当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第一Leaf设备获取与第一物理端口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经确定的第一硬件实体与第一AC口标识绑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VNH与第一硬件实体关联时,第一硬件实体就可以与第一VNH包括的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也可以在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将第一AC口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绑定的同时,将第一VNH包括的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绑定,对此不进行限定。
为了减少丢包,第一Leaf设备可以在第一VNH与第一硬件实体关联时,第一硬件实体就与第一VNH包括的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物理端口正常时,第一AC口标识与第一物理端口关联。这种情况下,第一Leaf设备在接收到携带目的MAC地址的报文后,根据目的MAC地址,确定与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进而确定与第一AC口标识关联的第一物理端口;通过第一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报文。
当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第一AC口标识与第一物理端口关联解除,第一AC口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绑定。这种情况下,第一Leaf设备在接收到携带目的MAC地址的报文后,根据目的MAC地址,确定与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进而确定与第一AC口标识关联的第一硬件实体;通过第一硬件实体绑定的隧道标识指示的第一隧道,向第二Leaf设备转发向主机转发报文。第二Leaf设备通过第二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该报文。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Leaf设备只需要将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物理端口,切换为第一硬件实体即可,不需要EVPN多归属组网中各个Leaf设备更新与第一物理端口相关的二层表项,即可实现目的MAC地址的第一报文的转发,而不会发生丢包。
由于AC口的数量相对MAC地址的数量要少很多。因此,相对于各个Leaf设备更新与第一物理端口相关的二层表项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物理端口切换为第一硬件实体的方式耗费的时间非常少,甚至切换所耗费的时间达到秒以内,实现物理端口故障时秒以内的丢包,有效降低了由于物理端口故障导致的报文丢失。
另外,即使每个物理端口上配置多个AC口,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报文转发方法。只要在物理端口故障时,将该故障的物理端口上的多个AC口分别指向相应的硬件实体即可,有效扩大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报文转发方法的使用场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Leaf设备与第二Leaf设备之间还建立有第二隧道,这种情况下,第一VNH还可以包括第二隧道的隧道标识。第一Leaf设备通过不同的物理端口与第二Leaf设备建立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当用于建立第一隧道的第三物理端口故障时,第一Leaf设备将第二隧道的隧道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绑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确定用于建立第一隧道的第三物理端口故障时,第一Leaf设备基于第一VNH,将第二隧道的隧道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绑定。这样,当接收到目的MAC地址的报文时,第一Leaf设备可以通过第二隧道,转发该报文,有效避免了因第一隧道故障导致报文的丢失,提高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报文转发方法的可靠性。
基于上述报文转发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配置方法,如图4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1,接收第二Leaf设备发送的同步报文,同步报文包括主机的目的MAC地址和第二物理端口所属的目标ESI。
第二Leaf设备学习接入网络的主机的MAC地址(即上述目的MAC地址)。当第二Leaf设备学习到第二物理端口连接的主机的目的MAC地址后,向第一Leaf设备发送同步报文,该同步报文包括主机的目的MAC地址和第二物理端口所属的目标ESI。
步骤S42,若第一物理端口所属的ESI与目标ESI相同,则在第一AC口处学习目的MAC地址。
第一Leaf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Leaf设备的同步报文后,从该同步报文中获取主机的目的MAC地址和第二物理端口所属的目标ESI。第一Leaf设备将第一Leaf设备的每个物理端口所属的ESI与目标ESI进行比较。若确定第一物理端口所属的ESI与目标ESI相同,则第一Leaf设备在第一AC口处学习主机的目的MAC地址,即将目的MAC地址学习到第一物理端口的第一AC口上。
步骤S43,建立第一Leaf设备与第二Leaf设备之间的第一隧道,并建立第一VNH,第一VNH包括第一物理端口的端口标识以及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将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绑定。
第一Leaf设备与第二Leaf设备具有相同ESI的物理端口,即第一物理端口所属的ESI与第二物理端口所属的ESI相同,因此,第一Leaf设备的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可以通过第一隧道将报文转发至第二Leaf设备,由第二Leaf设备通过第二物理端口,将报文转发至相应的主机,以降低报文的丢失。
在建立第一隧道和第一VNH后,第一Leaf设备将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加入第一VNH,并将第一VNH与第一硬件实体关联,将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绑定。
这种情况下,第一物理端口和第一隧道作为第一VNH的成员出端口。当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第一Leaf设备可以将第一AC口切换至第一VNH所指向的第一硬件实体上,进而通过第一隧道转发报文,降低报文丢失。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Leaf设备学习主机的目的MAC地址,构建第一隧道和第一VNH,并将该第一VNH与硬件实体关联,并将该硬件实体与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在后续物理端口故障时,可以快速地实现将AC口标识切换为与第一硬件实体关联,降低报文的丢失。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恢复时,第一Leaf设备可以解除第一AC口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之间的绑定。这样,第一AC口标识重新与第一物理端口关联。第一Leaf设备后续接收到上述目的MAC地址的报文时,可通过第一物理端口,将该报文直接转发至主机,而不需要通过第一隧道转发至第二Leaf设备,缩短了报文转发路径,提高了报文转发的效率。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恢复时,第一Leaf设备可以保持第一AC口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之间的绑定。这样,第一Leaf设备后续接收到上述目的MAC地址的报文,可通过第一隧道,将该报文转发至第二Leaf设备,再由第二Leaf设备中将该报文转发至主机,降低了将第一AC关联第一物理端口切换为第一硬件实体的过程中报文的丢失,提高了报文转发的可靠性。
下面结合图5和图6所示的Leaf设备1上的配置信息,以及图7所示的EVPN多归属组网,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报文转发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图5和图6中,Leaf设备1的物理端口Port1上配置了AC口1和AC口2,AC口1连接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1中MAC地址为MAC1的主机1,AC口2连接VLAN2中MAC地址为MAC2的主机2。
步骤一,Leaf设备1将主机1的MAC1学习到Port1的AC口1上,并将主机2的MAC2学习到Port1的AC口2上。其中,MAC1归属于VSI(Virtual Switching Instance,虚拟交换实例)1,MAC2归属于VSI 2,如图5所示。
当接收到目的地址为MAC1的报文1时,Leaf设备1可以基于MAC1和MAC1所属的VSI1,查询二层表项,确定MAC1关联的AC口1,进而通过Port1向VLAN1中主机1发送报文1。
当接收到目的地址为MAC2的报文2时,Leaf设备1可以基于MAC2和MAC2所属的VSI2,查询二层表项,确定MAC2关联的AC口2,进而通过Port1向VLAN2中主机2发送报文2。
步骤二,Leaf设备1创建VNH 1,VNH 1包括两个成员出端口,分别为隧道3和Port1。隧道3用于连接Leaf设备1和Leaf设备2,该Leaf设备1上Port1所属的ESI与Leaf设备2上物理端口Port2所属的ESI相同。
另外,Leaf设备1配置VNH 1指向一个单播hash的硬件ECMP 1,再配置硬件ECMP 1指向Active状态的隧道3,并记录上VNH 1的另一个成员出端口Port1的状态为Active状态,如图5所示。其中,VNH 1指向硬件ECMP 1表示:VNH 1与硬件ECMP 1关联;硬件ECMP 1指向隧道3表示:硬件ECMP 1与隧道3关联。
本申请实施例中,虽然VNH 1指向硬件ECMP 1,且硬件ECMP 1指向隧道3,但是没有AC口指向VNH 1,因此,Leaf设备1接收的报文不会从隧道3转发到Leaf设备2。
步骤三,当Port1故障时,Leaf设备1将VNH 1的成员出端口Port1的状态设置为NoActive状态,并基于VNH 1与硬件ECMP 1的关联关系,将Port1上配置的AC口1和AC口2指向VNH 1所关联的硬件ECMP 1,如图6所示。
这种情况下,若接收到目的地址为MAC1的报文1,Leaf设备1可以基于MAC1和MAC1所属的VSI 1,查询二层表项,确定AC口1,进而基于AC口1,通过硬件ECMP 1所指向的隧道3,向Leaf设备2发送报文1,由Leaf设备2向VLAN1中主机1发送报文1,如图7中虚线所指示的路径。
若接收到目的地址为MAC2的报文2,Leaf设备1可以基于MAC2和MAC2所属的VSI 2,查询二层表项,确定AC口2,进而基于AC口2,通过硬件ECMP1所指向的隧道3,向Leaf设备2发送报文2,由Leaf设备2向VLAN2中主机2发送报文2,如图7中虚线所指示的路径。
在Port1故障时,最终由Leaf设备2查询二层表项,将报文1和报文2转发到主机1和主机2上。
由于AC口的数量相对MAC地址的数量要少很多。因此,相对于切换MAC地址,更新二层表项的情况下,将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物理端口切换为第一硬件实体的方式,会节省大量的异常处理时间,从而大大缩短故障丢包时间,降低了丢包。
与上述报文转发方法对应,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报文转发装置,如图8所示,该装置应用于第一Leaf设备,第一Leaf设备与第二Leaf设备之间已建立第一隧道,第一Leaf设备包括第一物理端口;第一物理端口故障,该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81,用于接收第一报文,第一报文包括目的MAC地址;
第一确定单元82,用于确定与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以及与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第一硬件实体与第一VNH包括的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
转发单元83,用于通过隧道标识指示的第一隧道,向第二Leaf设备转发第一报文,以使第二Leaf设备通过第二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第一报文;
其中,主机通过第一链路接入第一物理端口,通过第二链路接入第二物理端口。
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报文转发装置还可以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在接收第一报文之前,当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获取与第一物理端口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和第一VNH,第一AC口标识与目的MAC地址关联;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与第一VNH关联的第一硬件实体,并将第一AC口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绑定;第一硬件实体与第一VNH包括的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
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Leaf设备与第二Leaf设备之间还建立有第二隧道,第一VNH还包括第二隧道的隧道标识;
第二确定单元,还用于当用于建立第一隧道的第三物理端口故障时,将第二隧道的隧道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绑定。
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报文转发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在接收第一报文之前,接收第二Leaf设备发送的同步报文,同步报文包括主机的目的MAC地址和第二物理端口所属的目标ESI;
学习单元,用于若第一物理端口所属的ESI与目标ESI相同,则在第一AC口处学习目的MAC地址;
建立单元,用于建立第一Leaf设备与第二Leaf设备之间的第一隧道,并建立第一VNH,第一VNH包括第一物理端口的端口标识以及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将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绑定。
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报文转发装置还可以包括:
解除单元,用于当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恢复时,解除第一AC口标识与第一硬件实体之间的绑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当第一Leaf设备的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第一Leaf设备确定与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进而确定与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第一Leaf设备通过第一硬件实体绑定的隧道标识指示的第一隧道,向第二Leaf设备转发第一报文。第二Leaf设备通过第二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第一报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Leaf设备只需要将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物理端口,切换为第一硬件实体即可,不需要EVPN多归属组网中各个Leaf设备更新与第一物理端口相关的二层表项,即可实现目的MAC地址的第一报文的转发,而不会发生丢包。
由于AC口的数量相对MAC地址的数量要少很多。因此,相对于各个Leaf设备更新与第一物理端口相关的二层表项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物理端口切换为第一硬件实体的方式耗费的时间非常少,甚至切换所耗费的时间达到秒以内,实现物理端口故障时秒以内的丢包,有效降低了由于物理端口故障导致的报文丢失。
另外,即使每个物理端口上配置多个AC口,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报文转发装置。只要在物理端口故障时,将该故障的物理端口上的多个AC口分别指向相应的硬件实体即可,有效扩大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报文转发装置的使用场景。
与上述报文转发方法对应,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Leaf设备,如图9所示,包括处理器91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92,机器可读存储介质92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91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处理器91被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实现图2-图7所示的任一方法步骤。
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机器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存储装置。
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在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图2-图7所示的任一方法步骤。
在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图2-图7所示的任一方法步骤。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报文转发装置、Leaf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Leaf设备,所述第一Leaf设备与第二Leaf设备之间已建立第一隧道,所述第一Leaf设备包括第一物理端口;所述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目的MAC地址;
确定与所述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以及与所述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所述第一硬件实体与第一VNH包括的所述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
通过所述隧道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一隧道,向所述第二Leaf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报文,以使所述第二Leaf设备通过第二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所述第一报文;
其中,所述主机通过第一链路接入所述第一物理端口,通过第二链路接入所述第二物理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第一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获取与所述第一物理端口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和第一VNH,所述第一AC口标识与所述目的MAC地址关联;
确定与所述第一VNH关联的所述第一硬件实体,并将所述第一AC口标识与所述第一硬件实体绑定;所述第一硬件实体与所述第一VNH包括的所述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eaf设备与所述第二Leaf设备之间还建立有第二隧道,所述第一VNH还包括所述第二隧道的隧道标识;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用于建立所述第一隧道的第三物理端口故障时,将所述第二隧道的隧道标识与所述第一硬件实体绑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第一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Leaf设备发送的同步报文,所述同步报文包括所述主机的所述目的MAC地址和所述第二物理端口所属的目标ESI;
若所述第一物理端口所属的ESI与所述目标ESI相同,则在所述第一AC口处学习所述目的MAC地址;
建立所述第一Leaf设备与所述第二Leaf设备之间的第一隧道,并建立所述第一VNH,所述第一VNH包括所述第一物理端口的端口标识以及所述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将所述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与所述第一硬件实体绑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恢复时,解除所述第一AC口标识与所述第一硬件实体之间的绑定。
6.一种报文转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Leaf设备,所述第一Leaf设备与第二Leaf设备之间已建立第一隧道,所述第一Leaf设备包括第一物理端口;所述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目的MAC地址;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与所述目的MAC地址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以及与所述第一AC口标识绑定的第一硬件实体,所述第一硬件实体与第一VNH包括的所述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
转发单元,用于通过所述隧道标识指示的所述第一隧道,向所述第二Leaf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报文,以使所述第二Leaf设备通过第二物理端口向主机转发所述第一报文;
其中,所述主机通过第一链路接入所述第一物理端口,通过第二链路接入所述第二物理端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在接收第一报文之前,当所述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时,获取与所述第一物理端口关联的第一AC口标识和第一VNH,所述第一AC口标识与所述目的MAC地址关联;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与所述第一VNH关联的所述第一硬件实体,并将所述第一AC口标识与所述第一硬件实体绑定;所述第一硬件实体与所述第一VNH包括的所述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绑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eaf设备与所述第二Leaf设备之间还建立有第二隧道,所述第一VNH还包括所述第二隧道的隧道标识;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还用于当用于建立所述第一隧道的第三物理端口故障时,将所述第二隧道的隧道标识与所述第一硬件实体绑定。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接收第一报文之前,接收第二Leaf设备发送的同步报文,所述同步报文包括所述主机的所述目的MAC地址和所述第二物理端口所属的目标ESI;
学习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物理端口所属的ESI与所述目标ESI相同,则在所述第一AC口处学习所述目的MAC地址;
建立单元,用于建立所述第一Leaf设备与所述第二Leaf设备之间的第一隧道,并建立所述第一VNH,所述第一VNH包括所述第一物理端口的端口标识以及所述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将所述第一隧道的隧道标识与所述第一硬件实体绑定。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解除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物理端口故障恢复时,解除所述第一AC口标识与所述第一硬件实体之间的绑定。
CN202111155577.6A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37658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5577.6A CN113765823A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5577.6A CN113765823A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5823A true CN113765823A (zh) 2021-12-07

Family

ID=78798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55577.6A Pending CN113765823A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65823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8233A (zh) * 2014-12-23 2015-03-25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以太网虚拟化互联双归属站点故障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7819677A (zh) * 2017-10-26 2018-03-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8337158A (zh) * 2018-01-23 2018-07-27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单播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WO2019129236A1 (zh) * 2017-12-29 2019-07-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隧道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WO2019201209A1 (zh) * 2018-04-19 2019-10-24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转发
US20200067731A1 (en) * 2016-11-17 2020-02-27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orwarding packet
CN113301667A (zh) * 2021-03-31 2021-08-24 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8233A (zh) * 2014-12-23 2015-03-25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以太网虚拟化互联双归属站点故障切换方法及装置
US20200067731A1 (en) * 2016-11-17 2020-02-27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orwarding packet
CN107819677A (zh) * 2017-10-26 2018-03-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WO2019129236A1 (zh) * 2017-12-29 2019-07-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隧道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8337158A (zh) * 2018-01-23 2018-07-27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单播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WO2019201209A1 (zh) * 2018-04-19 2019-10-24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转发
CN113301667A (zh) * 2021-03-31 2021-08-24 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思杰等: "基于OSPF的保护隧道实现研究", 《微计算机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10379B (zh) Evpn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8574630B (zh) Evpn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US9019814B1 (en) Fast failover in multi-homed 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US9521070B2 (en)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US9537793B2 (en) Ensuring any-to-any reachability with opportunistic layer 3 forwarding in massive scale data center environments
US9716687B2 (en) Distributed gateways for overlay networks
CN110798403B (zh) 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US9634887B2 (en)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virtual machines
CN112615778B (zh) 报文转发方法、装置、路由器、存储介质及系统
US11336485B2 (en) Hitless linkup of ethernet segment
CA3104756C (en) Loop avoidance communication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12187647B (zh) 报文转发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337158B (zh) 单播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08600069B (zh) 链路切换方法及装置
US20210226912A1 (en) Efficient arp packet propagation
CN113381931A (zh) 一种在vxlan网络中支持mlag双活接入的方法及装置
US20220263760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for load balancing in bit index explicit replication network
US10757066B2 (en) Active-active access to transparent interconnection of lots of links (TRILL) edges
US20230246949A1 (en) Mlag link failure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7080440A1 (zh) 一种路由表更新方法、evpn控制设备及evpn系统
CN110661710A (zh) 一种虚拟化系统的报文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765823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13973072A (zh) 报文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6452992B (zh) 一种远端多归属组网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US20230179439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eventing Solicited-Node Multicast Address Collis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2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