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8437B - 显示器件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器件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8437B
CN113728437B CN202080000362.4A CN202080000362A CN113728437B CN 113728437 B CN113728437 B CN 113728437B CN 202080000362 A CN202080000362 A CN 202080000362A CN 113728437 B CN113728437 B CN 1137284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device
polarization
substrate
pixel ar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03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28437A (zh
Inventor
孟宪芹
陈小川
王维
王灿
彭玮婷
马森
田依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28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84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284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84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2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 G02B27/28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for controlling or changing the state of polarisation, e.g. transforming one polarisation state into anoth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58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compris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elements, e.g. wire grids, conductive p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公开了一种显示器件及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发光像素阵列,位于发光像素阵列背光侧的反射板,依次位于发光像素阵列出光测的偏振转化结构和偏振过滤结构;偏振过滤结构用于对由发光像素阵列侧照射至偏振过滤结构的光进行过滤,以使目标偏振的光透过,非目标偏转的光反射回去;偏振转化结构用于将透过的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将透过的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

Description

显示器件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显示器件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头戴式显示(HMD)设备等近眼显示(NED)设备最近已经被引入消费者市场,以支持诸如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可视化技术。
波导可以用在近眼显示设备中,以将表示人工生成的图像的光从设备的图像生成部件传送到用户的眼睛。例如图1所示的波导光栅AR眼镜是基于波导3,将微显示屏幕1中内容压缩后,通过耦入光栅2耦入波导3,在波导3内传输后,在耦出位置(即人眼观察范围内)通过耦出光栅4耦出屏幕光学信息。
但目前的AR显示设备存在出光亮度较低,光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器件及显示装置,具体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器件,其中,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发光像素阵列,位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背光侧的反射板,依次位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出光测的偏振转化结构和偏振过滤结构;
所述偏振过滤结构用于对由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侧照射至所述偏振过滤结构的光进行过滤,以使目标偏振的光透过,非目标偏转的光反射回去;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用于将透过的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将透过的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所述偏振过滤结构为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半反半透式光子晶体纳米结构、半反半透式超材料纳米结构或半反半透式偏振带通滤波膜中的一种。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所述偏振过滤结构为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
所述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材料为金属材料。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所述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材料为铝、银、金或铜。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所述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线宽与光栅周期的比例为20%~80%。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所述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光栅周期为40nm,线宽为20nm,线高为200nm。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所述偏振过滤结构为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半反半透式光子晶体纳米结构或半反半透式超材料纳米结构;所述显示器还包括:
包覆所述偏振过滤结构的封装层,且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偏振过滤结构的折射率。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所述偏振转化结构的偏振转换效率大于40%。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所述偏振转化结构为1/4波片或反射型偏光片。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的出光测;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和所述偏振过滤结构均位于第二基板背离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一侧,且所述偏振转化结构位于所述偏振过滤结构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的出光测;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和所述偏振过滤结构均位于第二基板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之间,且所述偏振过滤结构位于所述偏振转化结构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的出光测;
所述偏振过滤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一侧;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之间。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彩膜层;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和所述偏振过滤结构均位于所述彩膜层面向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一侧;或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和所述偏振过滤结构均位于所述彩膜层背离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一侧;或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位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之间,所述偏振过滤结构位于所述彩膜层背离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一侧。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所述显示器件为:OLED显示器件、mini-LED显示器件、micro-LED显示器件、量子点显示器件或反射式显示器件。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任一种显示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波导光栅AR眼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维金属光栅的俯视结构图;
图2b为图2a所示一维金属光栅的剖面结构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维金属光栅分别对TM偏振态和TE偏振态的响应模拟结果;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为P光在图13所示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反射率和透过率的模拟结果;
图14b为S光在图13所示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反射率和透过率的模拟结果;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地,由于一维光栅对入射光的偏振有强的依赖性,即对与光栅方向垂直的偏振响应明显,与光栅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偏振基本无明显调制。以图2a和图2b所示的一维金属光栅为例,其中光栅周期P、线宽W和线高H分别为100nm、50nm和150nm。分别对不同的金属材料如铝(Al)、钛(Ti)、银(Ag)、金(Au)、铜(Cu)进行模拟,利用基于在时域和频域空间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的光学软件建模,求解以上材料形成的一维光栅的电磁场分布。入射光的电场方向与一维光栅垂直时为TM偏振态,电场方向与一维光栅平行时为TE偏振态,从图3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到与光栅垂直的TM偏振态的响应明显,与光栅方向平行的方向的TE偏振无明显的调制,即TM偏振态的光会对光栅材料有明显影响,TE偏振态的光对材料基本无明显响应。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目前的AR设备主要是对显示屏幕的对非偏振光源的光起偏,将非目标偏振的光吸收,避免由于其光的不可控性带来的干扰,对目标偏振的光进行精确控制,用于成像。但是,以显示屏幕为OLED为例,OLED发出的非偏振光源能有效利用的光的极限值一般在发光亮度的50%左右。再通过耦入光栅和耦出光栅以及波导传输后,OLED屏幕光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4%。如果OLED发光亮度为3000nit,那么AR显示设备的亮度只有45nit-60nit,这对AR显示设备在室外应用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器件及显示装置,以实现一种高亮度单偏振的显示器件。
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公开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内。本公开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是本公开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公开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公开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及显示装置进行具体说明。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器件,如图4至图6所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01和第二基板02位于第一基板01与第二基板02之间的发光像素阵列03,位于发光像素阵列03背光侧的反射板04,依次位于发光像素阵列03出光测的偏振转化结构05和偏振过滤结构06;
偏振过滤结构06用于对由发光像素阵列03侧照射至偏振过滤结构06的光进行过滤,以使目标偏振的光透过,非目标偏转的光反射回去;
偏振转化结构05用于将透过的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将透过的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发光像素阵列、位于发光像素阵列背光侧的反射板、依次位于发光像素阵列出光测的偏振转化结构和偏振过滤结构;这样发光像素阵列发出的非偏振光经过偏振转化结构后,非偏振光依旧为非偏振光,当非偏振光到达偏振过滤结构时,将此非偏振光中符合偏振过滤结构的目标偏振的光过滤出显示器件,非目标偏转的光反射回显示器件内部;反射回显示器件内部的光为非目标偏转的光为线偏振光,线偏振光经过偏振转化结构之后转换为圆偏振光;圆偏振光到达反射板后被反射回去,此时反射回去的光仍旧为圆偏振光;反射回的圆偏振光经过偏振转化结构之后转换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一次反射回的线偏振光之间相差π/2,而该线偏振光正好是可以透过偏振过滤结构的目标偏振的光。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可以增加单偏振出光的亮度。
在具体实施时,当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应用于AR设备时,从理论上来可被AR设备有效利用的出光亮度将是现有的2倍。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公开,但不限制本公开。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如图4所示,第二基板02位于发光像素阵列03的出光测;偏振转化结构05和偏振过滤结构06均位于第二基板02背离发光像素阵列03一侧,且偏振转化结构05位于偏振过滤结构06和第二基板02之间。
或者,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如图5所示,第二基板02位于发光像素阵列03的出光测;偏振转化结构05和偏振过滤结构06均位于第二基板02与发光像素阵列03之间,且偏振过滤结构06位于偏振转化结构05和第二基板02之间。
或者,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如图6所示,第二基板02位于发光像素阵列03的出光测;偏振过滤结构06位于第二基板02背离发光像素阵列03一侧;偏振转化结构05位于第二基板02和发光像素阵列03之间。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发光像素阵列发出的光可以是包括RGB三原色在内的彩色光,这种情况,由于不同颜色的像素单独控制,不存在不同像素之间的串扰,尤其对于高ppi的显示器件结构来说,更能实现高ppi和高对比度。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当发光像素阵列发出的光为白光时,如图7至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还包括:位于发光像素阵列03与第二基板02之间的彩膜层07;
如图9所示,偏振转化结构05和偏振过滤结构06均位于彩膜层07面向发光像素阵列03一侧;或
如图7、图10和图11所示,偏振转化结构05和偏振过滤结构06均位于彩膜层07背离发光像素阵列03一侧;或
如图8和图12所示,偏振转化结构05位于彩膜层07与发光像素阵列03之间,偏振过滤结构06位于彩膜层07背离发光像素阵列03一侧。
可选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可以为:OLED显示器件、mini-LED显示器件、micro-LED显示器件、量子点显示器件或反射式显示器件,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当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为OLED显示器件,既可以是底发射式结构也可以是顶发射式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当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为OLED显示器件时,发光像素阵列主要包括阳极层、发光层和阴极层,其中阳极层或者阴极层一般作为反射电极,因此发射电极也可以复用为反射板。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可以对第二基板背离发光像素阵列一侧表面做修饰,使出射光的界面不再是平滑表面,实现增透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增加单偏振出光的亮度,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偏振过滤结构不仅需要使目标偏振的光过滤通过,而且非偏振的光要被反射回去发光像素阵列侧,然后结合偏振转换结构再次被利用,以尽量实现显示器件出光的最大利用率。
在具体实施时,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半反半透式光子晶体纳米结构、半反半透式超材料纳米结构或半反半透式偏振带通滤波膜都能实现偏振过滤的目的。具体地,不同结构的目标偏振光的响应度(为透过率),非目标偏振光的响应度(为透过率)以及非目标偏振光的去向(包括反射或者吸收损耗)如下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上述几种结构的理想透过率都在40-50%,非目标偏振光的反射率都在48%左右。
Figure BDA0002424891840000081
表1偏振过滤结构的四种实施方式
因此,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偏振过滤结构为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半反半透式光子晶体纳米结构、半反半透式超材料纳米结构或半反半透式偏振带通滤波膜中的一种,在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从工艺程成熟度,结构复杂性以及成本的角度考虑,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偏振过滤结构为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
且该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材料为金属材料。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光栅周期小于入射光的波长。
具体地,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一般是通过在金属基板上刻蚀若干纳米级的沟槽形成。
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目标偏振光的透过率取决于纳米线栅结构自身参数及其使用条件,纳米线栅结构自身参数包括纳米线栅结构的材料、线高(即沟槽深度)、光栅周期、光栅线宽(即沟槽之间的间隙宽度)等,使用条件包括:入射光波长、入射角、偏振态等。对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有三个主要结构参数,分别是光栅周期(Pitch,P),占空比(Duty Cycle,W/P)和金属线高度(Height,H)。其中,光栅周期决定了线栅能有效产生偏振的最短波长;占空比或者称为填充因子,它是金属线宽(W)与光栅周期(P)之比(W/P),它的调节可以实现偏振度和透射吸收之间的权衡,为加工方便,一般取0.5左右。金属线高度H对偏振度的影响最为明显,H值越大则偏振度也越高。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材料可以为铝、银、金或铜等金属材料,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材料为铝效果较佳。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线宽与光栅周期的比例在20%~80%。
可选地,为加工方便,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线宽与光栅周期的比例为50%。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如图13所示,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光栅周期P为40nm,线宽W为20nm,线高H为200nm。
具体地,以发光像素阵列为OLED为例,OLED发出的光为非偏振光,非偏振光照射到图13所示的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上,当入射光为P光(目标偏振光)时,P光希望是被完全透射,如果不能被完全透射,希望非透射光被反射回,即P光以接近100%透射,0%反射和0%吸收。当入射光为S光(非目标偏振光)时,S光希望被完全反射,如果不能被完全反射,希望非反射光被吸收而非透射,以免其带来不必要的串扰。在光学模拟软件FDTD Solution中模拟计算其P光的透过率和反射率如图14a所示,S光的透过率和反射率如图14b所示。从图14a可以看出,当入射光为P光时,在可见光范围内,其反射率都在10%以下,透过率接近90%,即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能够实现设计目标中的P光偏振过滤通过,其他被反射的目的;从图8b可以看出,当入射光是S光时,其反射率基本为90%左右,透过率基本接近于0,即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能够实现设计目标中,S光被反射回,透射为0的目的。
具体地,假设非偏振光简化为50%P光+50%S光的组合,如果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设计的有90%的P光透过,则透过率为50%*90%=45%。
具体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当偏振过滤结构为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半反半透式光子晶体纳米结构或半反半透式超材料纳米结构时,如图15所示,该显示器还包括:
包覆偏振过滤结构06的封装层20,以保护偏振过滤结构06不受环境磨损或者颗粒物影响。
进一步地,具体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封装层的折射率小于偏振过滤结构的折射率,以避免封装层影响偏振过滤结构的光学特性,且在具体实施时,封装层的折射率与偏振过滤结构的折射率的差异越大,效果越好。
具体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当偏振过滤结构位于第二基板面向发光像素阵列一侧时,由于偏振过滤结构的封装于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之间,也可以省去封装层的设置。
具体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偏振转化结构的偏振转换效率大于40%,以确保对光的有效利用。
在具体实施时,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偏振转化结构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比较成熟的有偏振分束棱镜、偏折分束器等在光学中有较为普遍的应用,也有1/4波片、类似1/4波片功能的膜层设计、超材料或者超结构等,都能实现类似1/4波片功能。其中,偏振分束器和棱镜膜不适用于微显示的OLED显示屏。
具体地,1/4波片是利用材料的各项异性特点,对不同偏振方向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与传播速度,从而造成两个分量相位差,从而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或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而1/4波片或者类似结构通过控制材料(折射率n)和厚度(t)使光经过波片后,两个不同偏振方向的光产生1/4波长的相位差,在此相位差下合成的光为圆偏振光。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线偏振光经过1/4波片后,出射偏振与原偏振产生1/4波长相位差,反射回来后,两个分量的方向和相位差不变,再次经过1/4波片,两个分量再次叠加1/4波长相位差,共1/2相位差,所以出光也为线偏振光,且偏振方向与原方向垂直。
具体地,由于1/4波片或反射型偏光片的偏振转换效率在50%~90%之间,因此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中,偏振转化结构可以为1/4波片或反射型偏光片(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DBEF),在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反射型偏光片可以采用3M公司的DBEF多层膜结构。这样可以利用DBEF多层膜结构直接替代现有OLED显示器件的封装层,实现更轻薄、更高集成的单偏振OLED显示器件。从技术开发的成熟度来讲,1/4波片目前开发最为完善,可以直接叠加使用。因此,偏振转化结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根据实际产品应用场景选择,在此不作限定。
综上,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可以实现一种可用不改变现有显示器件工艺路线的高光效单偏振的显示器件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可以实现AR、VR、MR,车载,以及对偏振态有依赖的光控器件结构,也可以应用到轻薄化的近眼显示和光场显示等领域。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任一种显示器件。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器件及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发光像素阵列、位于发光像素阵列背光侧的反射板、依次位于发光像素阵列出光测的偏振转化结构和偏振过滤结构;这样发光像素阵列发出的非偏振光经过偏振转化结构后,非偏振光依旧为非偏振光,当非偏振光到达偏振过滤结构时,将此非偏振光中符合偏振过滤结构的目标偏振的光过滤出显示器件,非目标偏转的光反射回显示器件内部;反射回显示器件内部的光为非目标偏转的光为线偏振光,线偏振光经过偏振转化结构之后转换为圆偏振光;圆偏振光到达反射板后被反射回去,此时反射回去的光仍旧为圆偏振光;反射回的圆偏振光经过偏振转化结构之后转换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一次反射回的线偏振光之间相差π/2,而该线偏振光正好是可以透过偏振过滤结构的目标偏振的光。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件可以增加单偏振出光的亮度。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公开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公开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公开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显示器件,其中,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发光像素阵列,位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背光侧的反射板,依次位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出光侧的偏振转化结构和偏振过滤结构;
所述偏振过滤结构用于对由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侧照射至所述偏振过滤结构的光进行过滤,以使目标偏振的光透过,非目标偏转的光反射回去;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用于将透过的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将透过的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
所述偏振过滤结构为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所述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所述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线宽与光栅周期的比例为20%~80%;
彩膜层,位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包覆所述偏振过滤结构的封装层,且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偏振过滤结构的折射率;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和所述偏振过滤结构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封装层与所述彩膜层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材料为铝、银、金或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半反半透式纳米线栅结构的光栅周期为40nm,线宽为20nm,线高为200n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偏振转化结构的偏振转换效率大于4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偏振转化结构为1/4波片或反射型偏光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的出光测;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和所述偏振过滤结构均位于第二基板背离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一侧,且所述偏振转化结构位于所述偏振过滤结构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的出光测;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和所述偏振过滤结构均位于第二基板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之间,且所述偏振过滤结构位于所述偏振转化结构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的出光测;
所述偏振过滤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一侧;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之间。
9.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器件,其中,还包括: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和所述偏振过滤结构均位于所述彩膜层背离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一侧;或
所述偏振转化结构位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之间,所述偏振过滤结构位于所述彩膜层背离所述发光像素阵列一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件,其中,所述显示器件为:OLED显示器件、mini-LED显示器件、micro-LED显示器件、量子点显示器件或反射式显示器件。
11.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器件。
CN202080000362.4A 2020-03-24 2020-03-24 显示器件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7284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80982 WO2021189271A1 (zh) 2020-03-24 2020-03-24 显示器件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8437A CN113728437A (zh) 2021-11-30
CN113728437B true CN113728437B (zh) 2023-01-31

Family

ID=77890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0362.4A Active CN113728437B (zh) 2020-03-24 2020-03-24 显示器件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28796A1 (zh)
EP (1) EP4033537A4 (zh)
JP (1) JP2023527256A (zh)
CN (1) CN113728437B (zh)
WO (1) WO20211892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94982B (zh) * 2022-06-15 2023-10-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置光源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1539A (zh) * 2005-04-22 2006-10-25 青岛讯源光电有限公司 全反射全透过型彩色液晶显示器
JP2008242349A (ja) * 2007-03-29 2008-10-09 Nippon Zeon Co Ltd 光学素子、偏光板、位相差板、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100082557A (ko) * 2009-01-09 2010-07-19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0995067B1 (ko) * 2009-01-21 2010-11-18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10225307A (ja) * 2009-03-19 2010-10-07 Tohoku Univ 偏光機能付光源とホモジェナイザーとこれらを用いた光源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ローカルディミング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
CN105866874B (zh) * 2016-06-01 2019-03-1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偏光片及具有该偏光片的显示设备
CN110632697B (zh) * 2019-09-24 2021-10-08 杭州灯之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偏振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64265A (zh) * 2019-11-13 2020-02-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近眼导光组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33537A4 (en) 2023-03-29
EP4033537A1 (en) 2022-07-27
US20220328796A1 (en) 2022-10-13
WO2021189271A1 (zh) 2021-09-30
CN113728437A (zh) 2021-11-30
JP2023527256A (ja) 2023-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43594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providing a holographic waveguide display using integrated gratings
US11747568B2 (en) Waveguides incorporating transmissive and reflective gratings and relate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US1157348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plying the image resolution of a pixelated display
US11754842B2 (e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waveguide displays with two-dimensional pupil expansion
US20230168514A1 (en) Waveguide Device with Uniform Output Illumination
US2020018320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thereof
Mukawa et al. A full‐color eyewear display using planar waveguides with reflection volume holograms
CN106597658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918233B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20230266512A1 (en) Nanoparticle-Based Holographic Photopolymer Materials and Related Applications
CA3154682A1 (en) Lightguide optical element for polarization scrambling
US1076136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213861A (zh) 一种轻薄型光波导ar光学成像系统
CN113728437B (zh) 显示器件及显示装置
US11169316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for driving a display panel
KR102072008B1 (ko) 헤드마운트 디스플레이장치
WO2022002990A1 (en) Full-color waveguide combiner with embedded metagrating
CN117250794A (zh) 具有反射式或穿透式透明波导的液晶照明装置与显示装置
LEE et al. College of Optics & Photonics,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Orlando, Florida 32816, USA Abstract Augmented reality (AR) displays are attracting significant attention and effort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adopted device configurations of see-through displays, summariz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highlight future challenges in micro-display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optic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