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09927A - 镀膜加热玻璃 - Google Patents

镀膜加热玻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09927A
CN113709927A CN202110830089.4A CN202110830089A CN113709927A CN 113709927 A CN113709927 A CN 113709927A CN 202110830089 A CN202110830089 A CN 202110830089A CN 113709927 A CN113709927 A CN 1137099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glass
bus bar
coated
coated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300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09927B (zh
Inventor
池科长
陈碧珠
唐自清
李创
肖青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3008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099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09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99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099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99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84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arent or reflecting areas, e.g. for demisting or de-icing windows, mirrors or vehicle windshields
    • H05B3/86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arent or reflecting areas, e.g. for demisting or de-icing windows, mirrors or vehicle windshields the heating conductors being embedded in the transparent or reflec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02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clear vision, e.g. anti-frost or defog panes, rain shie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镀膜加热玻璃,包括内玻璃、外玻璃、导电膜层、导电母线、导电胶层和透明胶层,内玻璃和外玻璃间隔且平行设置,透明胶层设置于内玻璃和外玻璃之间,导电膜层设置于内玻璃或外玻璃与透明胶层相对的表面,导电母线、导电胶层和导电膜层依次设置,并使导电母线与导电膜层电连接,导电膜层与外部电路连通,镀膜加热玻璃满足关系式:0.17≤D1/D2≤10,D1和D2分别为导电母线和导电胶层沿垂直于内玻璃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通过将镀膜加热玻璃设置成上述结构,减薄了镀膜加热玻璃的厚度,有利于提升光学性能,通过使镀膜加热玻璃满足上述关系式,提升了镀膜加热玻璃的导电性能,以获得更好的加热效果。

Description

镀膜加热玻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玻璃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镀膜加热玻璃。
背景技术
在寒冷的天气下,汽车玻璃和建筑玻璃上往往容易结霜,当汽车车内和室内的湿度较高、温度和外界环境相差较大时,汽车玻璃和建筑玻璃上也容易发生结雾,从而影响车内和室内的观察视线,尤其是当影响驾驶者的视线时,极易导致安全事故,这样就必须要求汽车挡风玻璃具有除霜除雾的功能。
随着汽车玻璃技术的发展,在车窗玻璃中采用镀膜加热玻璃,通过对镀膜加热玻璃进行电加热即可达到除霜除雾的目的。目前市面上的镀膜加热玻璃主要是通过在膜层位置布置导电电极和母线配合的方式,共同构成导电层系统进行通电加热。这种导电电极和母线相结合的导电层结构,导致玻璃间的总厚度较大,导电电极与导电膜层之间容易出现断层,从而导致功能失效,且玻璃间隙变大,使得光学性能变差。此外,大多数的镀膜加热玻璃还存在导电性能差,加热效果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镀膜加热玻璃,具有厚度薄、光学性、导电性高的特点。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镀膜加热玻璃,包括内玻璃、外玻璃、导电膜层、导电母线、导电胶层和透明胶层,所述内玻璃和所述外玻璃间隔且平行设置,所述透明胶层设置于所述内玻璃和所述外玻璃之间,所述导电膜层设置于所述内玻璃或所述外玻璃与所述透明胶层相对的表面,所述导电母线、所述导电胶层和所述导电膜层依次设置,且所述导电母线通过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导电膜层电连接,所述导电膜层通过所述导电母线和所述导电胶层与外部电路连通;
所述镀膜加热玻璃满足关系式:0.17≤D1/D2≤10,其中,D1为所述导电母线沿垂直于所述内玻璃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D2为所述导电胶层沿垂直于所述内玻璃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
一种实施方式中,0.01≤D1≤0.1mm。
一种实施方式中,0.01≤D2≤0.06mm。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母线沿平行于所述内玻璃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导电母线走线方向上的尺寸为所述导电母线的宽度,所述导电母线的宽度为4mm~12mm。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母线与所述导电胶层之间的接触电阻为0.001Ω~0.003Ω。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母线与所述导电膜层之间的接触电阻为0.001Ω~0.003Ω。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母线外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设有涂层。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胶层沿垂直于所述内玻璃表面的方向上的电阻为0.001Ω~0.010Ω。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胶层包括改性丙烯酸和导电银粒子,所述导电银粒子设置在所述改性丙烯酸形成的有机框架内。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母线包括第一导电母线和第二导电母线,所述第一导电母线和所述第二导电母线间隔地设置,所述导电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母线和所述第二导电母线之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镀膜加热玻璃包括桥接母线,所述第一导电母线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母线分段设置,相邻两段所述第一导电母线和/或相邻两段所述第二导电母线之间通过所述桥接母线桥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桥接母线沿平行于所述内玻璃表面且垂直于所述桥接母线的走线方向上的尺寸为所述桥接母线的宽度,所述桥接母线的宽度小于或等于10mm。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镀膜加热玻璃包括相互连接的镀膜区域和第一除膜区域,所述镀膜区域形成有所述导电膜层,所述第一除膜区域位于所述镀膜加热玻璃的边缘,且未覆盖有所述导电膜层,以用于信号通过。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除膜区域分块设置,多块所述第一除膜区域之间设有间隔距离。
一种实施方式中,多块所述第一除膜区域为矩形,所述矩形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或等于200mm。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镀膜加热玻璃包括第二除膜区域,所述第二除膜区域设置于相邻两段所述第一导电母线之间,所述桥接母线设置于所述第二除膜区域内。
通过将镀膜加热玻璃设置成上述结构,无需设置导电电极,降低了导电膜层易出现断层的风险,且减薄了镀膜加热玻璃的厚度,有利于提升光学性能,通过使镀膜加热玻璃满足上述关系式,提升了镀膜加热玻璃的导电性能,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加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镀膜加热玻璃的局部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镀膜加热玻璃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镀膜加热玻璃的正视图;
图4为图3的局部B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一种实施例的镀膜加热玻璃的剖视图,该镀膜加热玻璃的导电层系统包括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以及设置在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之间的导电层系统进行电加热的结构,其中,导电层系统中需要设置导电电极层00和导电膜层30,以实现将导电层系统与外部电路连通,并对内玻璃10进行加热。这种结构导致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间的总厚度较大,且在玻璃板弯折区域,容易导致与导电电极层00连接的导电膜层30出现断层,从而导致导电层系统功能失效,无法对镀膜玻璃进行加热。且导电电极层00增加了导电层系统的层数,使得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之间间隙变大,从而导致镀膜加热玻璃的光学性能和导电性能均变差,且必要时需要对导电电极00进行热处理,也增加了加工工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镀膜加热玻璃,请参阅图2和图3,包括内玻璃10、外玻璃20、导电膜层30、导电母线40和导电胶层50,此外,该镀膜加热玻璃还包括透明胶层60,透明胶层60设置于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之间,导电膜层30设置于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之间,且当透明胶层60附着在内玻璃10的表面时,导电膜层30则附着在外玻璃表面,当透明胶层60附着在外玻璃20表面时,导电膜层30则附着内玻璃10的表面,导电母线40、导电胶层50和导电膜层30依次设置,且导电母线40通过导电胶层50与导电膜层30电连接,导电膜层30通过导电母线40和导电胶层50与外部电路连通。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镀膜加热玻璃尤其适于作为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侧窗玻璃或后挡风玻璃使用的夹层玻璃,夹层玻璃是由两片或多片玻璃之间夹了一层或多层有机聚合物中间膜,经过特殊的高温预压(或抽真空)及高温高压工艺处理后,使玻璃和中间膜永久粘合为一体的复合玻璃产品。本发明的镀膜加热玻璃由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复合而成,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可以为平板玻璃、浮法玻璃、石英玻璃、硼硅玻璃、钠钙玻璃或刚性透明塑料等。内玻璃10包括第一表面101,外玻璃20包括第二表面201,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201相对设置。透明胶层60为具有较好的透明性以及粘接性的热塑性材料,如PVB(聚乙烯醇缩丁醛酯)、EVA(乙烯乙酸乙烯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相互叠置的热塑性薄膜形成。通过将透明胶层60将其设置于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201之间,在达到将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粘接在一起形成夹层玻璃的同时,其较好的透明性又不会对光线透过产生不良影响。
导电膜层30为通过喷镀、磁控溅射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形成在第一表面101、第二表面201或其他中间层上的透明导电涂层。或者,导电膜层30也可以预先施加在载体,如塑料薄膜上,然后将载体与第一表面101、第二表面201或其他中间层胶粘。本实施所述的中间层包括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之间的任一有机聚合物中间膜层。导电膜层30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导电的功能层,其包含至少一种金属,例如银、金、铜、镍、铬或金属合金,具有特别有利的导电性,且在可见光谱范围中的高透射率。导电膜层30相对内玻璃10或外玻璃20的边缘向中心区域偏移,以实现导电膜层30向外的电绝缘,避免导电膜层30在边缘处被腐蚀。
导电母线40用于将加热电流尽可能均匀地导入导电膜层30并分布到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的边沿,以保证玻璃两端能形成有效电流回路。其中,镀膜加热玻璃包括上下边沿和左右边沿,本实施例中,导电母线40包括第一导电母线41和第二导电母线42,第一导电母线41和第二导电母线42间隔地设置,优选第一导电母线41和第二导电母线42分别设置于内玻璃10表面相对的两侧,其中,相对的两侧包括相对的上边沿11和下边沿12,或相对的左边沿13和右边沿14。导电膜层30设置于第一导电母线41和第二导电母线42之间。通常,导电膜层30的比加热功率P通过可公式P=U/(R×D)描述,其中U表示电源电压,R表示导电膜层30的表面电阻,D表示第一导电母线41和第二导电母线42之间的距离。因此,为了保证导电膜层30的加热功率满足需求,第一导电母线41和第二导电母线42之间的距离的取值应尽可能小。考虑到可加热涂层的电阻随电流通路的长度而增加,并且因为车辆玻璃板通常宽比高更大的事实,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电母线41和第二导电母线42沿着镀膜加热玻璃的上边沿11和下边沿12设置,以使加热电流流经玻璃板在高度方向上的最短路径。
导电胶层50是一种固化或干燥后具有一定导电性的胶粘剂,它可以将多种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使被连接材料间形成电的通路,其设置方式包括粘贴、涂布等。导电胶层50包括导电粒子和有机材料,导电粒子嵌入有机材料内。导电粒子使得导电胶层50具备导电性能,有机材料使得导电胶层50具备粘接性能以及一定的结构强度。按导电胶中导电粒子的种类不同,可将导电胶分为银系导电胶、金系导电胶、铜系导电胶和炭系导电胶等,本发明提供的导电胶层50包括改性丙烯酸和导电银粒子,导电银粒子通过高压枪均匀嵌入改性丙烯酸形成的有机框架内,使其具有粘结性和导电性。导电胶层50直接粘结在镀膜面上,实现了镀膜层和导电胶层50的连通性,在温度高于200℃以上时,仍能保持基本框架和银粒子的导电性。
此外,镀膜加热玻璃还满足关系式:0.17≤D1/D2≤10,其中,D1为导电母线40沿垂直于内玻璃10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D2为导电胶层50沿垂直于内玻璃10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具体地,本实施例中,0.01≤D1≤0.1mm,0.01≤D2≤0.06mm,0.01≤D2≤0.06mm,导电母线40通常为铜箔层,其厚度过薄则容易导致铜箔在车载电压下被电流击穿,影响镀膜加热玻璃的正常使用。导电母线40的厚度过厚,则导致镀膜加热玻璃的总厚度的增加,不利于镀膜加热玻璃实现较好的光学性能。导电胶层50作为导电母线40和导电膜层30之间的导电层,既需要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又需要具备足够的粘结性能。导电胶层50厚度过薄,则导电性和粘结性不够,影响镀膜加热玻璃的加热性能。导电胶层50过厚,则导致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之间厚度过大,影响镀膜加热玻璃的光学性能。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将导电母线40的厚度控制在0.03mm~0.07mm的范围内,导电胶层的厚度控制在0.01mm~0.04mm范围内。通过将导电母线40的厚度设置在0.01mm~0.1mm的范围内,在不影响加热性能的同时,有利于控制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间的总厚度,改善光学性能。本发明实施例中,进一步将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善镀膜加热玻璃的光学性能,同时保证在车载电压下电流无法击穿铜箔。通过合理设计导电母线40和导电胶层50的厚度,使其满足上述条件式,可以使镀膜加热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还能满足轻薄化设计需求。
通过将镀膜加热玻璃设置成上述结构,无需在内玻璃10和外玻璃20之间设置导电电极,降低了导电膜层30易出现断层的风险,且减薄了镀膜加热玻璃的厚度,有利于提升光学性能,通过使镀膜加热玻璃满足上述关系式,提升了镀膜加热玻璃的导电性,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加热效果。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导电母线40沿平行于内玻璃10的表面且垂直于导电母线40走线方向上的尺寸为导电母线40的宽度,导电母线40的宽度为4mm~12mm。导电母线40的宽度过窄,通电后散热较慢,容易导致局部热点或局部冷点,且宽度过窄也不利于导电母线40与导电胶层50的连接。导电母线40宽度过大,则涂覆在上面的导电胶层50宽度相应增加,从而影响导电母线40与导电膜层30的接触电阻的大小,使得加热过程不稳定,造成导电母线40所在位置的玻璃温度与其他部分的温度差异大,最终影响导电母线40与外接电路连通的稳定性。通过使导电母线40的宽度设置在4mm~12mm的范围内,可以保证导电母线40与外接电路连通的稳定性。本发明实施例中,导电母线40的宽度进一步控制在6mm~8mm的范围内,可以满足在保证导电母线40与外接电路连通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使其与包覆在导电母线40外表面的导电胶层50更好地连通。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导电母线40与导电胶层50之间的接触电阻为0.001Ω~0.003Ω,导电母线40与导电膜层30之间的接触电阻为0.001Ω~0.003Ω,通过将导电母线40与导电胶层50之间的接触电阻控制在0.001Ω~0.003Ω范围内,使得导电母线40与导电胶层50之间的接触电阻明显减小,或者,将导电母线40与导电膜层30之间的接触电阻0.001Ω~0.003Ω内,使得导电母线40与导电胶层50之间的接触电阻明显减小,有利于提升镀膜加热玻璃的导电层系统的整体导电性能,从而有助于导电母线40与外接电路的连通。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导电母线40外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设有涂层70。具体地,涂层70可包覆导电母线40的1~4个外表面,图2中以涂层70包覆在导电母线40与导电胶层50之间的一个表面为例示出。涂层70通常包含锌、锡、铋、镍或以上几种材料组成的合金,优选地,涂层70包覆导电母线40的2~4个面,可以更有效的保证导电母线40上的焊接工艺,同时也更有利于导电母线40与导电胶层50的连接。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导电胶层50沿垂直于内玻璃10表面的方向上的电阻为0.001Ω~0.010Ω。导电胶层50中既包含导电粒子,又包含有机材料,导电粒子均匀填充到有机材料内,可通过控制填充导电粒子的数量和均匀性,使接触电阻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隧道效应,可确保导电性增强。通过使导电胶层50沿垂直于内玻璃10表面的方向的电阻为0.001Ω~0.010Ω,可以使导电胶层50具有更好的导电性。本实施例中,导电胶层50沿垂直于内玻璃10表面的方向的电阻为优选为0.002Ω~0.005Ω。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导电胶层50包括改性丙烯酸和导电银粒子,导电银粒子设置在改性丙烯酸形成的有机框架内。通过在有机材料中嵌入导电粒子,并控制填充的导电粒子的数量和均匀性,可使接触电阻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从而满足导电性要求。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镀膜加热玻璃包括桥接母线80,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母线41和第二导电母线42均为分段设置,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第一导电母线41分段设置,第二导电母线42为一条连通的母线。或者,也可以为第二导电母线42分段设置,第一导电母线41为一条连通的母线。通过将第一导电母线41或第二导电母线42分段布置,可以避免电流汇聚导致的局部热点,使导电膜层30能够均匀加热,进一步使得镀膜加热玻璃兼具除霜除雾和隔热保温功能等。当第一导电母线41或第二导电母线42分段设置时,相邻两段第一导电母线41或相邻两段第二导电母线42之间通过桥接母线80桥接。桥接母线80可通过采用磁控溅射镀膜、化学气相沉积等方式将导电材料形成在在导电膜层30上获得,导电材料可包括金、银、铜、锌等金属材料。桥接母线80为条状导电层,其宽度小于第一导电母线41和第二导电母线42的宽度,且桥接母线80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段第一导电母线41或第二导电母线42电连接,通过在相邻两段导电母线40之间设置桥接母线80,以实现相邻两段第一导电母线41或第二导电母线42之间的电路的连通,从而在玻璃板上形成电流通路。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桥接母线沿平行于所述内玻璃表面且垂直于所述桥接母线的走线方向上的尺寸为所述桥接母线的宽度,桥接母线80的宽度小于或等于10mm。此外,镀膜加热玻璃还包括接头81,接头81为导电金属片,其一端与桥接母线80连接,另一端通过导电材料引出以与外部电源连接。当桥接母线80的宽度过窄时,不利于接头81与桥接母线80的焊接,宽度过宽则影响光学性能。通过使桥接母线80的宽度在0~10mm的范围内,可控制桥接母线80和接头81的焊接厚度及焊接效果,以保证电路始终连通,且保证镀膜玻璃的光学性能。本实施例中,优选桥接母线80的宽度为0~4mm。
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2和图3,接头8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接头81也可以直接与导电母线40焊接。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镀膜加热玻璃包括相互连接的镀膜区域91和第一除膜区域92,镀膜区域91形成有导电膜层30,第一除膜区域92位于镀膜加热玻璃的边缘,其可通过先在第一表面101或第二表面201表面形成导电膜层30后,再通过预先掩蔽或者化学蚀刻除膜、激光除膜以及机械摩擦除膜等方式去除部分区域的导电膜层30制作而成。由于导电膜层30具有电磁屏蔽的功能,导致汽车内部电子器件如雨刮器、ETC天线、RFID天线等的信号传输受到影响,通过在镀膜加热玻璃上设置镀膜区域91和第一除膜区域92,且使第一除膜区域91未覆盖有导电膜层30,从而使镀膜加热玻璃既能实现加热功能,又能够实现通信数据、图像数据和传感器数据等通过第一除膜区域92无障碍地穿过玻璃,实现与电子器件的信号传输功能。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一除膜区域92分块设置,多块第一除膜区域92之间设有间隔距离。本实施例中,第一除膜区域92包括第一除膜块921、第二除膜块922和第三除膜块923,第一除膜块921和第二除膜块922为靠近导电膜层30边界的缺口形状,其中,第一除膜块921和第二除膜块922对称设置于接头81的两侧,第三除膜块923设置于第一除膜块921和第二除膜块922靠近玻璃中心区域的一侧,且三个除膜块之间均通过导电膜层30隔离,当通信信号穿过镀膜加热玻璃时,三个除膜块之间的导电膜层30阻挡通信信号的传输,使得信号只能通过除膜块传输至电子器件,从而实现了不同除膜块之间通信信号的隔离。通过将第一除膜区域92分块设置,可以根据电子器件的数量和安装位置设置不同的信号传输路径,且多个除膜块间隔设置,可以使不同电子元器件的通信信号穿过不同除膜区域时不会互相干扰。
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除膜区域91还可以为其他布置方式,本申请不作限定。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除膜区域92为矩形,矩形的长度为0~200mm,矩形的宽度为0~200mm。具体地,矩形的长度和宽度均由导电膜层30和内玻璃10以及外玻璃20的边缘界定,因此,第一除膜区域92的面积必须落在导电膜层30的边界之内。此外,矩形的长度和宽度越长,则意味着导电膜层30被去除的面积越大,当导电膜层30被去除的面积过大时,则会导致镀膜加热玻璃可加热的面积过小,无法达到除霜除雾的效果。因此,将矩形的长度和宽度设置在0~200mm的范围内,既能实现通信信号传输功能,又不影响镀膜加热玻璃的除霜除雾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多块第一除膜区域92还可以为圆形、三角形、不规则图形等。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镀膜加热玻璃包括第二除膜区域93,第二除膜区域93设置于相邻两段第一导电母线41之间以将相邻两段第一导电母线41隔离,桥接母线80设置于第二除膜区域93内。具体地,第二除膜区域93设置于导电膜层30的边缘,且和与之连接的镀膜区域91共同围成“凹”字形。第二除膜区域93为矩形,且矩形的宽度大于第一导电母线41的宽度。桥接母线80沿矩形的长度方向布置,且在矩形宽度方向上,桥接母线80与矩形的长边具有间隔距离,以与镀膜区域91隔离。相邻两段第一导电母线41之间通过第二除膜区域93隔离,并通过桥接母线80实现电连接。通过在相邻两段第一导电母线41之间设置第二除膜区域93,可以达到将第一导电母线41分段设置的目的。此外,由于第一导电母线41和第二导电母线42之间间隔距离较短,势必会导致该间隔区段内加热功率较高,从而玻璃需要承受更多的热量,易使粘结部位从安装部位脱落,通过设置除膜区域93,可以达到消除热点,获得均匀的加热效果。且通过对第二除膜区域93的面积进行设计,并将桥接母线80设置于第二除膜区域93内,以使相邻两段第一导电母线41之间只能通过桥接母线80连通,可以根据需要控制电流流通的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导电母线42分段设置时,相邻两段第二导电母线42之间也设有第二除膜区域93,第二除膜区域93将与之连接的两段第二导电母线42隔离开,且消除任意相邻两段第二导电母线42之间的热点,使镀膜加热玻璃受热均匀。其他结构均可采用与第一导电母线41相同的方法设置。
通过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镀膜加热玻璃,车载电压通电加热30min后,镀膜玻璃表面温度均匀,粘结段热点≤70℃。低温环境条件下,加热20min整片玻璃表面霜层满足A区化霜80%以上。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玻璃、外玻璃、导电膜层、导电母线和导电胶层,所述内玻璃和所述外玻璃间隔且平行设置,所述导电膜层设置于所述内玻璃或所述外玻璃之间且附着在所述内玻璃或所述外玻璃的表面,所述导电母线、所述导电胶层和所述导电膜层依次设置,所述导电母线通过所述导电胶层与所述导电膜层电连接,所述导电膜层通过所述导电母线和所述导电胶层与外部电路连通;
所述镀膜加热玻璃满足关系式:0.17≤<D1/D2≤10,其中,D1为所述导电母线沿垂直于所述内玻璃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D2为所述导电胶层沿垂直于所述内玻璃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0.01≤D1≤0.1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0.01≤D2≤0.06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母线沿平行于所述内玻璃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导电母线走线方向上的尺寸为所述导电母线的宽度,所述导电母线的宽度为4mm~12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母线与所述导电胶层之间的接触电阻为0.001Ω~0.003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母线与所述导电膜层之间的接触电阻为0.001Ω~0.003Ω。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母线外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设有涂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胶层沿垂直于所述内玻璃表面的方向上的电阻为0.001Ω~0.010Ω。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胶层包括改性丙烯酸和导电银粒子,所述导电银粒子设置在所述改性丙烯酸形成的有机框架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母线包括第一导电母线和第二导电母线,所述第一导电母线和所述第二导电母线间隔地设置,所述导电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母线和所述第二导电母线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镀膜加热玻璃包括桥接母线,所述第一导电母线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母线分段设置,相邻两段所述第一导电母线和/或相邻两段所述第二导电母线之间通过所述桥接母线桥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母线沿平行于所述内玻璃表面且垂直于所述桥接母线的走线方向上的尺寸为所述桥接母线的宽度,所述桥接母线的宽度为小于或等于10mm。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镀膜加热玻璃包括相互连接的镀膜区域和第一除膜区域,所述镀膜区域形成有所述导电膜层,所述第一除膜区域位于所述镀膜加热玻璃的边缘,且未覆盖有所述导电膜层,以用于信号通过。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除膜区域分块设置,多块所述第一除膜区域之间设有间隔距离。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多块所述第一除膜区域为矩形,所述矩形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或等于200mm。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镀膜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镀膜加热玻璃包括第二除膜区域,所述第二除膜区域设置于相邻两段所述第一导电母线之间,所述桥接母线设置于所述第二除膜区域内。
CN202110830089.4A 2021-07-22 2021-07-22 镀膜加热玻璃 Active CN1137099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30089.4A CN113709927B (zh) 2021-07-22 2021-07-22 镀膜加热玻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30089.4A CN113709927B (zh) 2021-07-22 2021-07-22 镀膜加热玻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9927A true CN113709927A (zh) 2021-11-26
CN113709927B CN113709927B (zh) 2023-07-07

Family

ID=78650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30089.4A Active CN113709927B (zh) 2021-07-22 2021-07-22 镀膜加热玻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0992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84770A (zh) * 2021-12-20 2022-04-05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玻璃加热导电组件、车用玻璃及其制作方法
CN114536889A (zh) * 2022-02-16 2022-05-27 浙江希维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电加温器件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09044A (en) * 1976-08-27 1978-08-22 Libbey-Owens-Ford Company Electrically heated window having sharply bent portions
CN105247953A (zh) * 2013-02-22 2016-01-13 Lg化学株式会社 加热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70118803A1 (en) * 2014-04-17 2017-04-27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Transparent pane with heatable coating
CN108473372A (zh) * 2016-02-05 2018-08-31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夹层玻璃用中间膜及夹层玻璃
CN109362137A (zh) * 2018-09-19 2019-02-19 刘良江 一种电加热玻璃用导电母线及其使用方法
CN111511698A (zh) * 2017-12-28 2020-08-07 株式会社可乐丽 带电路的薄膜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09044A (en) * 1976-08-27 1978-08-22 Libbey-Owens-Ford Company Electrically heated window having sharply bent portions
CN105247953A (zh) * 2013-02-22 2016-01-13 Lg化学株式会社 加热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70118803A1 (en) * 2014-04-17 2017-04-27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Transparent pane with heatable coating
CN108473372A (zh) * 2016-02-05 2018-08-31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夹层玻璃用中间膜及夹层玻璃
CN111511698A (zh) * 2017-12-28 2020-08-07 株式会社可乐丽 带电路的薄膜
CN109362137A (zh) * 2018-09-19 2019-02-19 刘良江 一种电加热玻璃用导电母线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84770A (zh) * 2021-12-20 2022-04-05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玻璃加热导电组件、车用玻璃及其制作方法
CN114536889A (zh) * 2022-02-16 2022-05-27 浙江希维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电加温器件的制备方法
CN114536889B (zh) * 2022-02-16 2023-01-03 浙江希维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电加温器件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9927B (zh) 2023-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67080B (zh) 夹层窗玻璃
US20190141792A1 (en) Pane having an electric heating layer
US7205504B2 (en) Interlayer composite for a laminated transparency
JP5600364B2 (ja) 加熱可能なコーティングを備える透明窓ガラ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81780B2 (ja) 電気加熱層を備えた透明窓板、透明窓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透明窓板の使用
CA2491707C (en) Eliminating hot spots at end portions of bus bars of a heatable transparency having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member
JP6351826B2 (ja) 電気加熱層を備えた透明窓板、透明窓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透明窓板の使用
CN113709927B (zh) 镀膜加热玻璃
KR20130096276A (ko) 가열가능 코팅을 갖는 투명 창유리
CZ2006106A3 (cs) Zpusob pájení konektoru k elektricky vodivému usporádání, pájka s nízkou teplotou tavení a vrstvenýtransparentní dílec
KR101976910B1 (ko) 가열가능 코팅을 갖는 투명 패널
CN109562604B (zh) 可加热的嵌装玻璃
CN106797678B (zh) 具有加热覆层的透明片材、其制造方法和应用
CN105376883B (zh) 带有通讯窗无膜层区域可均匀电加热的汽车夹层玻璃
JP2001048602A (ja) 通電加熱ガラス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10248434B (zh) 一种具有透明导电膜的窗玻璃
CA3015133A1 (en) Transparent window pane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layer
CN115210072B (zh) 具有连接器的层叠玻璃、其制造方法和用途
KR20220153766A (ko) 발열 유리 적층체
EP4278861A1 (en) Glazing with electric heating field
CN117135783A (zh) 电加热玻璃与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