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09256B - 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09256B
CN113709256B CN202111054875.6A CN202111054875A CN113709256B CN 113709256 B CN113709256 B CN 113709256B CN 202111054875 A CN202111054875 A CN 202111054875A CN 113709256 B CN113709256 B CN 1137092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ud platform
equipment
environment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548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09256A (zh
Inventor
陈海
陈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Hong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Hong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Hong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Hong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5487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092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09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92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092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92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1Discovery or management thereof, e.g. service location protocol [SLP] or web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各自对应一个云平台系统,智能设备中仅固设有应用环境访问地址,方法包括:在测试场景中,在智能设备和测试环境中的设备云平台之间设置网关设备,智能设备与测试环境中的云平台系统通过网关设备进行交互,网关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智能设备发送来的第一信息时,将应用环境访问地址转换为对应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将第一信息转发至对应的云平台系统;在接收到云平台系统发送来的第二信息时,将测试环境访问地址转换至应用环境访问地址,将第二信息转发至对应智能设备。本发明通过网关设备来做到环境分离,杜绝环境混合造成的数据错乱问题,保证了测试质量,增加用户粘性度。

Description

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环境架构隔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群体越来越壮大,现如今的智汇家平台架构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越来越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以前旧版本的平台架构中测试环境和正式的应用环境是杂糅在一起的,没有做到有效的环境分离,设备端只能连接和访问正式的应用环境的云平台,而APP端可以访问测试环境和正式的应用环境的云平台,这样就导致了测试的时候也只能使用正式的应用环境进行测试,进一步导致了测试和正式应用时共用同一套数据存取系统和消息收发系统,最容易引发的问题就是正式应用和测试的数据发生错乱,测试的唯一性也有很大问题,测试质量无法保证。整个架构的设计存在很大问题,非常不规范,存在很大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描述了一种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各自对应一个云平台系统,所述智能设备中仅固设有应用环境访问地址,所述切换方法包括:
在应用场景中,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应用环境中的所述云平台系统进行交互;
在测试场景中,在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测试环境中的设备云平台之间设置网关设备,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测试环境中的云平台系统通过所述网关设备进行交互,所述网关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智能设备发送来的第一信息时,将所述第一信息的应用环境访问地址转换为对应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并将所述第一信息转发至所述测试环境访问地址对应的云平台系统;在接收到所述测试环境中的云平台系统发送来的第二信息时,将第二消息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转换至应用环境访问地址,并将所述第二信息转发至对应的所述智能设备。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在应用场景中,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应用环境中的所述云平台系统进行交互;在测试场景中,在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测试环境中的设备云平台之间设置网关设备,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测试环境中的云平台系统通过所述网关设备进行交互。在设备端无法做出任何修改的情况下,通过网关设备使环境切换来做到环境分离,彻底解决了环境混合的不规范架构模式,并且杜绝了因为环境混合造成的数据错乱问题,也让测试人员更加方便稳定的进行设备测试,保证了测试的性能和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智能设备出现风险的概率,增加用户粘性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智汇家平台的理想的系统架构图;
图2是智汇家平台现如今的系统架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智汇家平台的系统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说明书提供的方案进行描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各自对应一个云平台系统,所述智能设备中仅固设有应用环境访问地址,所述切换方法包括:
在应用场景中,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应用环境中的所述云平台系统进行交互;
在测试场景中,在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测试环境中的设备云平台之间设置网关设备,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测试环境中的云平台系统通过所述网关设备进行交互,所述网关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智能设备发送来的第一信息时,将所述第一信息的应用环境访问地址转换为对应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并将所述第一信息转发至所述测试环境访问地址对应的云平台系统;在接收到所述测试环境中的云平台系统发送来的第二信息时,将第二消息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转换至应用环境访问地址,并将所述第二信息转发至对应的所述智能设备。
也就是说,在正式上线后的应用场景中,智能设备和应用环境中的云平台系统之间不必设置网关设备,智能设备可以通过路由器与应用环境中的云平台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当然,与智能设备绑定的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应用环境中的云平台系统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而在正式上线之前的测试环境中,在智能设备和测试环境中的云平台系统之间设置有一个网关设备,多个智能设备可以通过这个网关设备与测试环境中的云平台进行信息交互,各个智能设备的使用所在空间内还需设置有路由器,以保证各个智能设备通过各自的路由器连接到这个网关设备,进而通过网关设备与云平台系统进行交互。
测试场景和应用场景各自对应一套云平台系统,具体的,测试场景中的云平台系统可以包括测试用的设备云平台和业务云平台,应用场景中的云平台系统可以包括正式用的设备云平台和业务云平台,其中设备云平台和对应的业务云平台之间为通信连接,设备云平台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而设置,例如,针对同一品牌各个型号的空调设置一个设备云平台,针对同一品牌各个型号的电视设置一个设备云平台,针对同一平台各个型号的音箱设置一个设备云平台,而同一品牌各个类型的智能设备可以对应同一个业务云平台,这样多个设备云平台对应一个业务云平台。
其中,每一个业务云平台中可以均包括用于提供数据存储服务的第一服务器和用于提供消息收发服务的第二服务器。这样每一个业务云平台可以通过各自的第一服务器进行数据存储,通过各自的第二服务器进行信息的收发。
其中,第一消息为智能设备发送至网关设备的信息,第二信息为云平台系统发送给网关设备的信息。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消息可以为智能设备异常提示信息。在测试场景下,各个设备的作用如下:
所述网关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智能设备发送来的异常提示信息后,将所述异常提示信息的应用环境访问地址转换为对应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并将所述异常提示信息发送至所述测试环境访问地址对应的云平台系统;
所述测试环境对应的云平台系统中的设备云平台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异常提示信息后,确定与所述智能设备绑定的移动终端,并将所述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所述异常提示信息发送至所述业务云平台;所述业务云平台用于:将所述异常提示信息和所述终端标识存储至所述第一服务器中,并通过所述第二服务器将所述异常提示信息发送至与所述智能设备绑定的移动终端上。
也就是说,当智能设备向网关设备发送异常提示信息(例如,空调断电的提示信息)时,网关设备将异常提示信息中携带的应用环境访问地址转换为对应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即测试环境中的设备云平台的访问地址),然后根据该测试环境访问地址,将异常提示信息发送给测试环境中的设备云平台,设备云平台在接收到异常提示信息之后,先确定与智能设备绑定的移动终端,即确定与智能设备绑定的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进而将终端标识和异常提示信息发送给业务云平台,业务云平台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储至第一服务器,并通过第二服务器将异常提示信息发送给终端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上。这样工作人员可以从移动终端上了解到智能设备当前出现了何种异常。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二消息可以为对所述智能设备的操控指令。在测试场景下,各个设备的作用如下:
所述测试环境对应的云平台系统中的业务云平台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服务器接收来自于移动终端的操控指令,将所述操控指令存储至所述第一服务器中,并将所述操控指令发送至设备云平台中;所述设备云平台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操控指令时,确定与所述移动终端绑定的智能设备,并将所述智能设备的SN标签和所述操控指令发送至所述网关设备;
所述网关设备用于:将所述操控指令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转换至应用环境访问地址,并将所述操控指令转发至所述SN标签对应的所述智能设备中。
也就是说,当工作人员通过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程序对智能设备发送操控指令(例如,开机并制冷,温度设置26度)时,测试环境中的业务云平台中的第二服务器接收到操控指令,将操控指令存储至第一服务器中,并将操控指令发送至设备云平台,当设备云平台在接收到操控指令时,根据操作指令中携带的终端标识确定与移动终端绑定的智能设备,然后将操控指令和SN标签发送给网关设备,网关设备在接收到操控指令和SN标签后,将设备云平台对应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转换至应用环境访问地址,然后将携带有该应用环境访问地址的操控指令发送至SN标签对应的智能设备中,因为智能设备中仅存储有应用环境访问地址,将测试环境访问地址转换至应用环境访问地址之后,可以保证智能设备能够正确接收操控指令,进而按照操控指令进行控制。
图1为智汇家平台最理想型的架构图,当设备端访问测试环境时,通过配置服务进行配置,将请求测试环境的设备云和业务云,数据存取和消息收发也是测试环境对应的服务器。当设备访问正式环境时,通过配置服务将请求连接到正式的应用环境的云服务端,数据存取和消息收发对应使用正式的应用环境的服务器,测试环境和正式环境无不干扰,完全分离。然而目前的智汇家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智能设备智能访问正式的应用环境中的云平台,移动终端可以访问测试环境和正式的应用环境中的云平台,正式的应用环境和测试环境公用一套提供数据存储服务的服务器和提供消息收发服务的服务器。也就是说,智能设备端访问云平台的地址已经固定(即pro地址),无法更改。当智能设备测试时,也只能使用正式环境的数据存取服务器和消息收发服务器,如此,测试数据和正式的应用数据同时存在于一套系统中,首先是测试人员的设备编译麻烦,且由于环境未分离导致测试质量和测试唯一性也无法保证。其次,测试数据和正式的应用数据发生错乱,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正式应用时的智能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发生重大事故,由于设备端无法提供满足于配置服务的需求参数,因此无法使用图1的架构对图2的架构进行改造,进而本发明提供了图3的架构模式。
图3为基于AOP思想实现环境分离的架构图,在智能设备端无法做出任何更改的情况下,要做到环境分离,只有将从智能设备端传入的应用环境访问地址转换为测试环境访问地址这种方式,这样就做到了环境切换,也实现了环境分离。本发明基于AOP思想,在设备端和测试环境的云平台之间增加一个网关设备。当测试时,设备端和测试环境的云平台之间通过网关设备连接,将设备端的访问地址修改为测试地址而不需要更改其它信息,进而访问测试环境的云平台。当设备正式使用时,不需要网关设备。从而做到环境切换,实现智汇家平台的环境分离。
例如,针对空调备端,应用环境访问地址为http://superapp.mymlsoft.com:8080/...(以下统一以superapp代替),对应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为http://tsuperapp.mymlsoft.com:8080/...(以下统一以tsuperapp代替),空调对应的设备云的域名地址为应用环境访问地址,是固定且无法变更。当空调处于测试状态时,手机端访问的域名地址应为tsuperapp,因此将空调连接到网关设备中,将superapp修改为tsuperapp。
可理解的是,不同的域名地址对应不同的环境,通过改变域名切换环境之后,智能设备端会连接上不同环境的设备云和业务云,不同云平台对应不同的数据存取系统和消息收发系统,如http://superapp...对应pro的设备云和业务云,同样对应pro的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http://tsuperapp...对应fat的设备云和业务云,同样对应fat的的第一服务器和第二服务器,由此架构实现环境分离。即不同环境之间相互隔离解耦,都有自己单独的数据存取系统和消息收发系统等,互不影响。
可见,本发明是在智能设备无法做出地址更改的情况下,基于AOP思想,进行地址转换,实现设备端与云平台端的连接能够在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之间灵活切换,做到不同环境之间的分离。AOP即面向切面编程,在AOP中切面就是与业务逻辑独立,但又垂直存在于业务逻辑的代码结构中的通用功能组合,切面与业务逻辑相交的点就是切点,连接点就是把业务逻辑离散化后的关键节点,切点属于连接点,是连接点的子集。AOP中的A即Advice(即增强)是切面在切点上要执行的功能增加的具体操作,在切点上可以把要完成增强操作的目标对象(Target)连接到切面里,这个连接的方式就叫织入。
现在智汇家平台存在的问题是:智能设备端固定了的访问云端地址为应用环境访问地址,这就导致了测试的时候也只能访问正式的应用环境,会造成大量的数据错乱,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正式用户无法正常使用设备,但由于智能设备端的程序老旧,甚至存在代码丢失的情况,因此无法从智能设备端解决该问题,只能从云服务端解决。由于存在以上限制,所以本发明利用AOP的思想,如果是测试阶段,就在智能设备端和云平台端之间增加一个网关设备,将从智能设备端的pro请求(即携带有应用环境访问地址的请求)通过基于AOP思想的网关设备将pro请求的地址动态切换为fat地址(即测试环境访问地址),这样智能设备端访问的就是测试环境中的云平台。如果是正式上线阶段,智能设备端访问云平台端时,不做任何处理,不需要增加网关设备。不论哪种场景,移动终端的APP是能够根据场景对地址进行切换,因此移动终端可以直接访问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云平台。通过这种AOP思想,能够使智汇家平台动态的进行环境切换,完善现在的智汇家架构,做到智汇家平台的环境分离,可见本发明可以实现从智能设备端到云平台端的环境切换。
本发明是在设备端无法做出任何修改的情况下,通过网关设备使环境切换来做到环境分离,彻底解决了环境混合的不规范架构模式,并且杜绝了因为环境混合造成的数据错乱问题,也让测试人员更加方便稳定的进行设备测试,保证了测试的性能和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智能设备出现风险的概率,增加用户粘性度。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设备云平台中存储有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绑定关系,具体通过存储智能设备的SN标签和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的映射关系的方式实现绑定。
其中,在测试环境的设备云平台中,绑定关系的预先存储过程可以包括:
(1)将NFC卡片与所述智能设备的NFC模块进行触碰,以使所述NFC模块获取到所述NFC卡片中预先存储的路由器信息;所述智能设备包括所述NFC模块、WIFI模块和SN标签;所述NFC模块将所述路由器信息发送至所述WIFI模块,所述WIFI模块根据所述路由器信息连接对应的路由器,并在连接成功后通过所述路由器和所述网关设备向设备云平台发送注册请求,以使所述设备云平台在设备数据库中注册所述智能设备对应的设备信息;
其中,NFC(英文: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中文:近场通信)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
可理解的是,需要提前在NFC卡片中写入路由器信息(即路由器账号、密码等),然后将写入路由器信息的NFC卡片的触碰智能设备(例如,智能空调)的NFC模块,这样NFC模块就会读取到NFC卡片中的路由器信息。在NFC卡片中只需要进行一次写入操作即可,之后应用NFC卡片不需要再写入路由器信息。
可理解的是,获取路由器信息的NFC模块将路由器信息发送至WIFI模块,然后WIFI模块根据路由器信息在周围环境中进行搜索,在搜索到对应路由器后连接该路由器,这样可以实现智能设备的联网。即,智能设备(例如,A品牌的智能空调)可以通过路由器连接至网关设备,然后通过网关设备连接到测试环境中的设备云平台。
可理解的是,智能设备在与设备云平台进行的第一次信息交互是进行设备注册,即在设备云平台的设备数据库中增添该智能设备的设备信息。具体的,智能设备通过路由器和网关设备向设备云平台发送注册请求,这样设备云平台在接收到注册请求时,会在设备数据库中注册所述智能设备对应的设备信息。
当然,在设备云平台在注册完成会通过路由器向智能设备下发注册成功的消息,通过智能设备的显示板显示该消息。
(2)采用移动终端扫描所述智能设备上的所述SN标签时,所述移动终端将扫描得到的SN标签通过所述业务云平台发送至所述设备云平台;所述设备云平台在接收到所述SN标签后,将所述SN标签对应的智能设备与发送所述SN标签的移动终端进行绑定。
在进行设备注册后,还需要将智能设备和用户的移动终端进行绑定,在绑定之后,用户可以通过应用程序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具体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上的扫描软件扫描智能设备上的SN标签,将扫描得到的SN标签发送至测试环境中的业务云平台,业务云平台将SN标签发送至测试环境中的设备云平台,移动终端在发送SN标签时会携带上移动终端的终端信息。设备云平台在接收到SN标签的同时也会得知是哪个移动终端发送来的SN标签,进而将SN标签和移动终端的终端信息进行绑定,进而实现智能设备和移动终端的绑定。
可理解的是,移动终端和业务云平台之间可以通过路由器通信,也可以采用其它通信方式。
上述步骤(1)~(2)为对测试环境的设备云平台进行关系绑定的过程,对于应用环境中的设备云平台上的关系绑定过程类似,但是由于在应用环境中不设置网关设备,因此智能设备和设备云平台之间不必经过网关设备,直接通过路由器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NFC卡片中的路由器信息的预先存储过程可以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上的预设应用程序提供路由器信息的填写界面,所述移动终端上的所述预设应用程序在用户填写所述路由器信息并提交后,提示用户将所述NFC卡片触碰所述移动终端,以使所述移动终端中的NFC识别芯片将在所述预设应用程序上填写并提交的所述路由器信息写入所述NFC卡片,所述预设应用程序不同于用于控制所述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所述预设应用程序用于向所述NFC卡片中写入所述路由器信息。
其中,预设应用程序不同于用于控制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预设应用程序的作用是向NFC卡片上写入路由器信息。为了区分,可以将用于控制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称之为第一应用程序,下文中部署的UI包即第一应用程序的UI包。将向NFC卡片上写入路由器信息的预设应用程序称为第二应用程序。
具体的,用户可以在第二应用程序的路由器信息填写界面上输入路由器信息,然后提交信息,这样第二应用程序会提示用户将NFC卡片触碰移动终端,当用户将NFC卡片触碰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内的NFC识别芯片识别到NFC卡片后,会将用户在第二应用程序上填写并提交的路由器信息拉取出来,写入到NFC卡片中。当然,在写入完成后,NFC识别芯片会通知第二应用程序,进而在移动终端的显示界面上显示写入完成的提示信息,此时将NFC卡片移开即可。
采用NFC卡片和智能设备内置的NFC模块实现对智能设备的设备注册、绑定等操作。用户一旦将路由器信息保存在NFC卡片上,任何支持NFC读取功能的智能设备都可实现一碰联网。无论是移动终端还是智能模块,都减少了传统意义上的配网操作流程,因为移动终端不需要再和智能设备建立连接。同时简化了用户的配网操作步骤,由于采用了已经写入路由器信息的NFC卡片,不需要用户手动输入路由器的密码信息,在未来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在智能设备中引入NFC技术,使配网绑定流程更加简化,用户的操作更加简单。因为移动终端不需要再去与智能模块建立连接,智能设备对路由器信息的获取方式将通过NFC模块采用触碰的方式从NFC卡片获得,因此可以大大降低因用户输错路由器密码而导致设备配网不顺利的情况发生。
在具体实施时,由于一种智能设备有多种型号,各个型号的应用程序的控制界面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在每一个云平台系统中的设备云平台上部署有多个设备型号的智能设备对应的UI包,以使与所述智能设备绑定的移动终端能够根据智能设备的设备型号下载对应的UI包以对用于控制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即第一应用程序)的UI界面进行更新。
其中,所述设备云平台上的UI包的部署过程可以包括:
(a)通过在运维平台上的Jenkins系统中对持续集成任务的创建操作,所述Jenkins系统展示所述任务配置界面,以使人员在所述任务配置界面上对多个配置参数进行配置;所述配置参数包括部署环境、设备型号、UI包的压缩文件的存放路径和所述压缩文件的部署路径;
其中,部署环境包括测试环境、应用环境。
其中,Jenkins系统是一个开源软件项目,是基于Java开发的一种持续集成工具,用于监控持续重复的工作,旨在提供一个开放易用的软件平台,使软件的持续集成变成可能。Jenkins系统安装在运维平台上。持续集成任务即CI JOB,是将多个项目通过自动化集成而构建的任务。
也就是说,人员在运维平台的Jenkins系统上创建一个持续集成任务时,Jenkins系统会展示出任务配置界面,这样用户可以在任务配置界面上对任务的相关参数进行配置,用户在参数配置完成后进行提交,这样Jenkins系统就可以根据所配置的各个参数实现一个持续集成任务的创建,进而执行该持续集成任务,完成任务。
其中,配置参数包括部署环境、设备型号、UI包压缩文件的存放路径和UI包压缩文件的部署路径,所述部署环境包括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若部署环境为测试环境,则UI包压缩文件的存放路径为UI包压缩文件在http服务器的存放路径,UI包压缩文件的部署路径为UI包压缩文件在测试环境对应的云平台系统中的设备云平台上的部署路径。若部署环境为应用环境,则UI包压缩文件的存放路径为UI包压缩文件在ftp服务器上的存放路径,UI包压缩文件的部署路径为在应用环境对应的云平台系统中的设备云平台上的部署路径。
(b)在对所述多个配置参数的配置及提交操作后,所述运维平台上的Jenkins系统根据所述多个配置参数执行对应的脚本文件以进行自动部署操作,若所述部署环境为应用环境,则所述自动部署操作包括:根据所述存放路径从ftp服务器上获取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UI包的压缩文件,将所述压缩文件上传至所述应用环境对应的云平台系统中的设备云平台的部署路径上进行自动部署,并在部署完成后自动删除所述Jenkins系统的缓存文件。
即,人员在任务配置界面上设置好各个参数之后进行提交(例如,点击“CI构建”按键),这样Jenkins系统就会根据各个配置参数执行对应的脚本文件,从而实现UI包压缩文件的部署。
也就是说,如果在任务配置界面上的部署环境参数设置为应用环境,则执行脚本代码可以实现:根据所述存放路径从ftp服务器上下载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UI包的压缩文件,然后将所述压缩文件上传至应用环境对应的云平台系统中的设备云平台的部署路径上进行自动部署,并在部署完成后自动删除所述Jenkins系统的缓存文件。
在具体实施时,若所述部署环境为测试环境,所述自动部署操作可以包括:根据所述存放路径从http服务器上获取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UI包的压缩文件,将所述压缩文件上传至所述测试环境对应的云平台系统中的设备云平台的部署路径上进行自动部署,并在部署完成后自动删除所述Jenkins系统的缓存文件。
具体的,如果配置环境为测试环境,通过执行脚本文件可以实现:根据存放路径从http服务器上自动下载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UI包的压缩文件,然后将下载的压缩文件上传到所述测试环境对应的云平台系统中的设备云平台的部署路径下进行自动部署,在部署完成后自动删除在Jenkins系统中产生的缓存文件。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运维平台上的Jenkins系统根据所述多个配置参数执行对应的脚本文件以进行自动部署操作,可以包括:所述运维平台上的Jenkins系统根据各个配置参数和对应的脚本文件,形成对应的部署项目;不同的配置参数对应不同的部署项目;通过执行各个部署项目以实现自动部署操作。
可理解的是,不同的配置参数对应不同的脚本文件,进而形成不同的部署项目。部署环境对应部署项目1,设备型号对应部署项目2,UI包压缩文件的存放路径对应部署项目3,UI包压缩文件的部署路径对应部署项目4。在人员设置并提交各个配置参数之后,Jenkins系统形成各个对应的任务项目,并依次执行各个任务项目,从而实现UI包的部署。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实现自动下载UI包压缩文件、自动上传至对应设备云平台上实现UI包自动部署,可以减少人为反复多次干预,可以减少主观失误,有效提高UI包自动部署的准确性。由于减少运维人员反复多次进行部署测试环境和正式环境,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提升了产品开发效率。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发明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挂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各自对应一个云平台系统,智能设备中仅固设有应用环境访问地址,所述切换方法包括:
在应用场景中,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应用环境中的所述云平台系统进行交互;
在测试场景中,在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测试环境中的设备云平台之间设置网关设备,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测试环境中的云平台系统通过所述网关设备进行交互,所述网关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智能设备发送来的第一信息时,将所述第一信息的应用环境访问地址转换为对应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并将所述第一信息转发至所述测试环境访问地址对应的云平台系统;在接收到所述测试环境中的云平台系统发送来的第二信息时,将第二信息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转换至应用环境访问地址,并将所述第二信息转发至对应的所述智能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个云平台系统中均包括设备云平台和业务云平台,所述设备云平台和业务云平台通信连接;所述业务云平台中包括用于提供数据存储服务的第一服务器和用于提供消息收发服务的第二服务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为智能设备异常提示信息;
在测试场景下,所述网关设备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智能设备发送来的异常提示信息后,将所述异常提示信息的应用环境访问地址转换为对应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并将所述异常提示信息发送至所述测试环境访问地址对应的云平台系统;
所述测试环境对应的云平台系统中的设备云平台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异常提示信息后,确定与所述智能设备绑定的移动终端,并将所述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和所述异常提示信息发送至所述业务云平台;所述业务云平台用于:将所述异常提示信息和所述终端标识存储至所述第一服务器中,并通过所述第二服务器将所述异常提示信息发送至与所述智能设备绑定的移动终端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息为对所述智能设备的操控指令;
在测试场景下,所述测试环境对应的云平台系统中的业务云平台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服务器接收来自于移动终端的操控指令,将所述操控指令存储至所述第一服务器中,并将所述操控指令发送至设备云平台中;所述设备云平台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操控指令时,确定与所述移动终端绑定的智能设备,并将所述智能设备的SN标签和所述操控指令发送至所述网关设备;
所述网关设备用于:将所述操控指令的测试环境访问地址转换至应用环境访问地址,并将所述操控指令转发至所述SN标签对应的所述智能设备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云平台中存储有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绑定关系,所述绑定关系的预先存储过程包括:
将NFC卡片与所述智能设备的NFC模块进行触碰,以使所述NFC模块获取到所述NFC卡片中预先存储的路由器信息;所述智能设备包括所述NFC模块、WIFI模块和SN标签;所述NFC模块将所述路由器信息发送至所述WIFI模块,所述WIFI模块根据所述路由器信息连接对应的路由器,并在连接成功后通过所述路由器和所述网关设备向设备云平台发送注册请求,以使所述设备云平台在设备数据库中注册所述智能设备对应的设备信息;
采用移动终端扫描所述智能设备上的所述SN标签时,所述移动终端将扫描得到的SN标签通过所述业务云平台发送至所述设备云平台;所述设备云平台在接收到所述SN标签后,将所述SN标签对应的智能设备与发送所述SN标签的移动终端进行绑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FC卡片中的路由器信息的预先存储过程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上的预设应用程序提供路由器信息的填写界面,所述移动终端上的所述预设应用程序在用户填写所述路由器信息并提交后,提示用户将所述NFC卡片触碰所述移动终端,以使所述移动终端中的NFC识别芯片将在所述预设应用程序上填写并提交的所述路由器信息写入所述NFC卡片,所述预设应用程序不同于用于控制所述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所述预设应用程序用于向所述NFC卡片中写入所述路由器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个云平台系统中的设备云平台上部署有多个设备型号的智能设备对应的UI包,以使与所述智能设备绑定的移动终端能够根据智能设备的设备型号下载对应的UI包以对用于控制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的UI界面进行更新;
其中,所述设备云平台上的UI包的部署过程包括:
通过在运维平台上的Jenkins系统中对持续集成任务的创建操作,所述Jenkins系统展示所述任务配置界面,以使人员在所述任务配置界面上对多个配置参数进行配置;所述配置参数包括部署环境、设备型号、UI包的压缩文件的存放路径和所述压缩文件的部署路径;
在对所述多个配置参数的配置及提交操作后,所述运维平台上的Jenkins系统根据所述多个配置参数执行对应的脚本文件以进行自动部署操作,若所述部署环境为应用环境,则所述自动部署操作包括:根据所述存放路径从ftp服务器上获取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UI包的压缩文件,将所述压缩文件上传至所述应用环境对应的云平台系统中的设备云平台的部署路径上进行自动部署,并在部署完成后自动删除所述Jenkins系统的缓存文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部署环境为测试环境,所述自动部署操作包括:根据所述存放路径从http服务器上获取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UI包的压缩文件,将所述压缩文件上传至所述测试环境对应的云平台系统中的设备云平台的部署路径上进行自动部署,并在部署完成后自动删除所述Jenkins系统的缓存文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维平台上的Jenkins系统根据所述多个配置参数执行对应的脚本文件以进行自动部署操作,包括:所述运维平台上的Jenkins系统根据各个配置参数和对应的脚本文件,形成对应的部署项目;不同的配置参数对应不同的部署项目;通过执行各个部署项目以实现自动部署操作。
CN202111054875.6A 2021-09-09 2021-09-09 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 Active CN1137092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54875.6A CN113709256B (zh) 2021-09-09 2021-09-09 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54875.6A CN113709256B (zh) 2021-09-09 2021-09-09 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9256A CN113709256A (zh) 2021-11-26
CN113709256B true CN113709256B (zh) 2023-04-18

Family

ID=78659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54875.6A Active CN113709256B (zh) 2021-09-09 2021-09-09 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092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15919B (zh) * 2021-12-02 2023-10-31 四川虹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地址的切换系统和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1442A (en) * 1997-07-17 2000-02-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rtitioning an interconnection medium in a partitioned multiprocessor computer system
CN101001183A (zh) * 2007-01-10 2007-07-18 网之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应用软件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EP1895417A1 (en) * 2006-08-16 2008-03-05 Alcatel Lucent Data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new applications
CN107995064A (zh) * 2017-12-14 2018-05-04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玉溪供电局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测试平台搭建方法
CN110703622A (zh) * 2019-11-05 2020-01-17 四川虹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电的控制装置、方法及系统
CN112363941A (zh) * 2020-11-13 2021-02-12 平安普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接口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49308B2 (en) * 2003-04-21 2007-07-2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lgorithm to test LPAR I/O subsystem's adherence to LPAR I/O firewalls
US9910765B2 (en) * 2014-05-22 2018-03-06 Citrix Systems, Inc. Providing testing environments for software applications using virtualization and a native hardware lay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1442A (en) * 1997-07-17 2000-02-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rtitioning an interconnection medium in a partitioned multiprocessor computer system
EP1895417A1 (en) * 2006-08-16 2008-03-05 Alcatel Lucent Data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new applications
CN101001183A (zh) * 2007-01-10 2007-07-18 网之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应用软件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CN107995064A (zh) * 2017-12-14 2018-05-04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玉溪供电局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测试平台搭建方法
CN110703622A (zh) * 2019-11-05 2020-01-17 四川虹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电的控制装置、方法及系统
CN112363941A (zh) * 2020-11-13 2021-02-12 平安普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接口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Oliver Chato ; William Emmanuel S. Yu."An Exploration of Various Quality of Service Mechanisms in an OpenFlow and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Latency Performance".《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ecurity (ICISS)》.2017,全文. *
屠要峰 ; 黄震江 ; 陈心哲 ; .SDPaaS云平台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中兴通讯技术.2012,(06),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9256A (zh) 2021-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2389B (zh) 用于遥控iot(物联网)设备的架构
CN107566541B (zh) 容器网络资源分配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US11178049B2 (en) Device deployment and net work management using a self-service portal
CN113132185B (zh) 一种设备配网绑定方法、系统、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4978263A (zh) 一种移动端应用程序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10248355B (zh) 基于物联网设备eUICC卡的码号管理方法、设备、平台和系统
CN104717282A (zh) 一种控制安卓操作系统智能终端的方法、装置与系统
CN104836840A (zh) 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服务器、装置和系统
CN113760302B (zh) 基于Jenkins的UI包部署方法及系统
CN113709256B (zh) 测试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切换方法
CN110413329A (zh) Iot设备远程调试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064685A (zh) 一种h5页面加载方法及装置
CN115114044A (zh) 消息推送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2583630B (zh) 设备管理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619039A (zh) 无线局域网中终端设备互联的方法、系统和终端设备
EP3091435A1 (en)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device for terminal system
CN113985743A (zh)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2788576B (zh) 设备离线的处理方法和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1930625B (zh) 基于云服务平台的日志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370329B (zh) 管理功能对象的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9451497B (zh) 无线网络连接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04570967A (zh) 基于Android系统的远程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5163303A (zh) Sim卡应用的管理方法及用户终端
CN112910956B (zh) 一种资源创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080109A (zh) 基于混合开发的多云端环境联调方法、装置、系统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