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04087B - 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04087B
CN113704087B CN202110779022.2A CN202110779022A CN113704087B CN 113704087 B CN113704087 B CN 113704087B CN 202110779022 A CN202110779022 A CN 202110779022A CN 113704087 B CN113704087 B CN 1137040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end processor
file
cross
proc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790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04087A (zh
Inventor
刘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anxi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Secworl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anxi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Secworl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anxi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Secworl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anxi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7902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040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04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40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040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40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6Preventing errors by testing or debugging software
    • G06F11/3668Software testing
    • G06F11/3672Test management
    • G06F11/3684Test management for test design, e.g. generating new test ca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6Preventing errors by testing or debugging software
    • G06F11/3668Software testing
    • G06F11/3672Test management
    • G06F11/3688Test management for test execution, e.g. scheduling of test suit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6Preventing errors by testing or debugging software
    • G06F11/3668Software testing
    • G06F11/3672Test management
    • G06F11/3692Test management for test results analys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bugging And Monito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测试用例包括测试动作与测试期望,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包括对目录和/或文件的测试动作;接收所述前置机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后返回的前置机测试结果;在所述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的情况下,从所述后置机获取后置机测试结果;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本发明便捷高效地对跨域传输设备的传输准确性进行了自动化测试。

Description

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跨域传输设备用于不同安全等级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跨域传输设备(例如双向网闸、单向网闸、数据交换平台、数据单导平台)上有涉及文件类的业务模块,在每次版本迭代开发、提交测试流程之前,都需要针对业务模块进行冒烟测试、性能测试。这种测试操作步骤简单,但需要覆盖整体业务模块的多种工作模式,现有技术中进行手动测试工作量较大,操作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程序产品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工作量较大,操作较为繁琐的缺陷,实现进行无需人工干预的测试,提高开发流程的效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包括: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包括前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包括后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所述测试期望包括前置机期望、后置机期望;
相应的,所述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包括:
将所述前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与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前置机期望进行比较,得到第一对比结果;
将所述后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与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后置机期望进行比较,得到第二对比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对比结果与所述第二对比结果,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还包括前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还包括后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
相应的,所述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还包括:
将所述前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与所述后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进行比较,得到第三对比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对比结果、所述第二对比结果与所述第三对比结果,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在所述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之前,方法还包括:
连接前置机与后置机;
向所述前置机与所述后置机分别发送第一环境检查命令,并接收所述前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和所述后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其中,所述第一环境检查命令用于检查所述第一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是否为空。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该方法还包括:
根据第二测试用例,向所述前置机发送第二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测试用例包括测试文件的大小,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指示生成所述测试文件;
在所述前置机通过所述跨域传输设备向所述后置机传输所述测试文件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后置机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
根据所述测试文件的大小以及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二测试结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所述在所述前置机通过所述跨域传输设备向所述后置机传输所述测试文件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后置机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包括:
接收所述前置机发送的准备就绪信号并开始计时;其中,所述准备就绪信号由所述前置机在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测试文件的开始时刻发出;
向所述后置机发送用于统计已接收测试文件大小的第三控制指令,并在接收到所述后置机发送的测试文件传输结束信号时停止计时;其中,所述测试文件传输结束信号由所述后置机在接收到的文件大小达到所述测试文件大小后发出;
根据所述开始计时的时刻与所述停止计时的时刻,得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在所述根据第二测试用例,向所述前置机发送第二控制指令之前,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前置机和所述后置机分别发送第二环境检查命令,并接收所述前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和所述后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其中,所述第二环境检查命令用于检查所述第二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是否为空,以及所述第二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的剩余空间是否大于所述测试文件的大小。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所述向所述后置机发送用于统计已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大小的第三控制指令,包括:
按照动态的时间间隔,向所述后置机发送所述第三控制指令;其中,所述动态的时间间隔是根据所述后置机已接收到的所述前置机发送的文件大小占所述测试文件大小的比例动态更新的。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装置,包括:
指令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测试用例包括测试动作与测试期望,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包括对目录和/或文件的测试动作;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前置机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后返回的前置机测试结果;
获取模块,在所述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的情况下,从所述后置机获取后置机测试结果;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用于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程序产品及存储介质,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便于前置机自动执行第一控制指令实现目录和/或文件的测试动作;接收前置机执行第一控制指令后返回的前置机测试结果,在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的情况下,从后置机获取后置机测试结果,便于进行测试结果比对;根据前置机测试结果、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自动生成了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便捷高效地对跨域传输设备的传输准确性进行了自动化测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应用部署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应用部署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图7描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程序产品及存储介质。
图1为现有技术中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应用部署示意图。
如图1所示,前置机为外部低保密等级网络中的文件数据源头,后置机为内部高保密等级网络中文件数据的目的端。前置机通过隔离网闸,与后置机单向传输或交互数据。
现有技术在前置机手动加载不同种类、模式的文件业务,通过跨域传输设备的外网端同步至跨域传输设备内网端,然后发送至后置机,在后置机手动收集结果。由于测试需要覆盖整体业务模块的多种工作模式,手动测试工作量较大,且操作较为繁琐。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套对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的解决方案,贴合跨域传输设备文件业务模块的功能特点,进行无需人工干预的测试,提高开发流程的效率,图2为本发明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应用部署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发明引入控制机,向前置机、后置机发送控制指令,收集前置机测试结果、后置机测试结果,并自动生成文件业务测试结果,实现无人工干预的跨域传输设备文件业务自动化测试。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程序产品及存储介质进行详细描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在控制机上执行,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S11、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测试用例包括测试动作与测试期望,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包括对目录和/或文件的测试动作。
具体地,测试用例是对特定软件产品进行测试任务的描述,测试用例中体现了测试方案、方法、技术和策略。本实施例中,测试用例是可以结构化数据格式存储的测试文件,结构化数据格式例如CSV、excel。第一测试用例中包括测试动作与测试期望,还可以包括步骤编号、步骤说明等内容。
其中,测试动作可以包括对目录的测试动作,例如目录新增、目录移动、目录重命名、目录删除、目录清空、目录整体扫描等,测试动作还可以包括对文件的测试动作,例如文件的随机内容生成、文件移动、文件重命名、文件删除、文件属性特征获取等。测试动作的格式,可以按需求进行定义。例如,新增目录定义为“>${dirname}”,删除目录定义为“<${dirname}”,移动目录定义为“${from}~${to}”,新增文件定义为:“+${filename}”,删除文件定义为“-${filename}”,重命名文件定义为“${from}~${to}”,该格式中记录了操作的相应标志符号及操作相关的目录或文件。
测试期望描述了经过一系列测试动作后所得到的目录和/或文件状态,用于判断具体设备是否正确执行了测试动作。测试期望的格式,可以按需求进行定义。例如,目录状态为空定义为“-”,工作目录的测试期望定义为“/${dirname}/${dirname}/”,该格式中记录了每个子目录的多层级父目录,文件的测试期望定义为“/${dirname}/${filename}”,该格式中记录了每个文件的多层级父目录。
举例来说,第一测试用例要在当前目录创建一个目录,A为父目录、B为A的子目录、C为B的子目录,然后在创建完后将其清除掉。则第一测试用例的相关内容示意如下:
其中,步骤1在当前目录分别创建了文件夹A、B、C,则测试动作为>A;>B;>C。其步骤1的期望为/A/;/B/;/C/,即当前目录中并列包含A、B、C三个文件夹。
步骤2将B移动至A中,将C移动至B中,移动后期望为/A/;/A/B/;/A/B/C/,即,当前目录下有三个文件夹,A为父目录,B为A的子目录,C为B的子目录。
步骤3清除子目录C,清除后期望为/A/;/A/B/,即当前目录下有两个文件夹A为父目录,B为A的子目录。
步骤4清除父目录A,清除后期望为-,即当前目录为空。
另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文件相关的测试用例,文件的测试用例示例如下:
其中,步骤1、分别创建文件a、b、c,期望为/a;/b;/c,即目录下包含a、b、c三个并列文件。
步骤2将文件c重命名为d,将文件b重命名为c,将文件a重命名为b,重命名后期望为/b;/c;/d,即目录下包含b、c、d三个并列文件。
步骤3、删除文件b、c、d,删除后期望为“-”,即目录为空。
根据第一测试用例中的对目录和/或文件的测试动作生成第一控制指令后,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用于前置机执行相应的测试动作。
S12、接收所述前置机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后返回的前置机测试结果。
具体地,前置机接收到第一控制指令后执行相应的测试动作,在执行完第一控制指令后返回前置机的测试结果。
S13、在所述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的情况下,从所述后置机获取后置机测试结果。
具体地,前置机在执行第一控制指令后,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在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完毕的情况下,才从后置机获取后置机测试结果,以便获取完整的测试结果,便于进行测试结果比对。确定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完毕的方式,可以是控制机主动向后置机发送确认传输文件是否完毕的控制命令,也可以由后置机在接收文件完毕后自动向控制发送文件接收完毕的信息。
S14、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具体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描述了经过一系列测试动作后应当所得到的目录和/或文件状态。根据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比对前置机测试结果及后置机测试结果,确定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第一测试结果可以包括:测试是否通过、不符合期望的步骤序号等。
本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便于前置机自动执行第一控制指令实现目录和/或文件的测试动作;接收前置机执行第一控制指令后返回的前置机测试结果,在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的情况下,从后置机获取后置机测试结果,便于进行测试结果比对;根据前置机测试结果、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自动生成了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便捷高效地对跨域传输设备的传输准确性进行了自动化测试。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包括前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包括后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所述测试期望包括前置机期望、后置机期望;相应的,所述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包括:将所述前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与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前置机期望进行比较,得到第一对比结果;将所述后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与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后置机期望进行比较,得到第二对比结果;根据所述第一对比结果与所述第二对比结果,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具体地,工作目录中包括多个文件夹、子文件夹、文件,工作目录列表记录了工作目录的目录树状态。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中记录有期望的工作目录列表状态,将前置机执行第一控制指令后的工作目录列表与第一测试用例中的前置机期望中的工作目录列表进行对比,得到第一对比结果,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对比结果为不一致,则说明前置机未能准确执行第一控制指令;将后置机接收前置机传输文件后的工作目录列表与第一测试用例中的后置机期望进行对比,得到第二对比结果,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对比结果为不一致,则说明后置机没有接收准确的测试文件;根据所述第一对比结果与所述第二对比结果,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仅当第一对比结果为一致,第二对比结果也为一致,才判断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为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前置机期望可以与后置机期望相同,也可以与后置机期望不同。
例如文件业务是完全一致模式,增删改操作都完全同步,此时前置机期望与后置机期望是相同的。
又例如文件业务是增量更新模式,只同步增改事件,删除不同步,此时前置机期望与后置机期望是不同的。
又例如文件业务是源端移动模式,其相当于在增量更新的模式上,前置机在同步完成后还将工作目录中的文件都移动到备份文件夹,进行源端文件的备份,此时前置机期望与后置机期望是不同的。
又例如文件业务是源端删除模式,前置机、后置机执行完测试用例后,前置机期望中对应工作目录是没有文件的,后置机期望中是存在文件的,此时前置机期望与后置机期望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前置机期望与后置机期望不同的情况下,需要将测试结果与测试期望分别对比,也就是将前置机执行第一控制指令后的工作目录列表与第一测试用例中的前置机期望中的工作目录列表进行对比,将后置机接收前置机传输文件后的工作目录列表与第一测试用例中的后置机期望进行对比。
另外,前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后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可以通过扫描目录的方式生成。
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目录列表进行测试结果对比,能够从工作目录整体上了解文件传输是否准确,简单、便捷地对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的测试结果进行判断。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还包括前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还包括后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相应的,所述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还包括:将所述前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与所述后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进行比较,得到第三对比结果;根据所述第一对比结果、所述第二对比结果与所述第三对比结果,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具体地,摘要数据是根据工作目录中包含的文件数据利用摘要算法生成的固定长度的数据串,可以用于文件内容校验。本实施例中,在获取前置机工作目录列表、后置机工作目录列表后,还获取前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与后置机工作目录中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进行比较,得到第三对比结果。可以理解的是,当前置机工作目录与后置机工作目录中同名的文件对应的摘要数据不同,则说明文件的内容在通过跨域传输设备进行传输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
另外,摘要数据的获取时机可以与前置机、后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同步获取,也可以在获取前置机、后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后单独获取,此处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中,通过前置机工作目录中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与后置机工作目录中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进行比较得到第三对比结果,对跨域传输的文件内容进行了校验比对,便于准确地判断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之前,还包括:连接前置机与后置机;向所述前置机与所述后置机分别发送第一环境检查命令,并接收所述前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和所述后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其中,所述第一环境检查命令用于检查所述第一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是否为空。
具体地,在根据第一测试用例进行测试之前,需要建立控制机与前置机、后置机的通信连接。可以通过配置文件配置前置机连接信息、后置机连接信息,连接信息可以包括连接地址、端口号、工作目录路径等。连接成功后,进一步进行环境检查,确定工作目录是否为空,便于前置机、后置机分别在工作目录中执行相应测试动作,同时避免对获取到的前置机测试结果、后置机测试结果造成干扰。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自动发送至预设邮箱。
具体地,预设邮箱可以通过配置文件进行预设,在生成第一测试结果后将测试结果自动发送至预设邮箱,方便查看。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前置机与后置机,包括:根据第一配置文件,基于RPC协议连接前置机与后置机;其中,第一配置文件中包括前置机连接信息、后置机连接信息、第一测试用例的路径信息。
具体地,可以在前置机、后置机、控制机分别安装一个客户端。控制机上的客户端加载配置文件后,根据第一配置文件中的前置机连接信息、后置机连接信息基于RPC协议连接前置机和后置机上的客户端进行通信。其中RPC协议为基于http的远程过程调用协议,例如grpc、jsonrpc、xml-rpc等协议。
前置机连接信息可以包括:前置机客户端的RPC地址、RPC端口号、工作目录等。后置机连接信息可以包括:后置机客户端的RPC地址、RPC端口号、工作目录等。其中,工作目录以相对路径表示,以便控制机发出控制指令后,前置机、后置机分别在相对路径相应的工作目录中执行测试动作。
配置文件中的第一测试用例的路径信息,用于加载相应的第一测试用例。
第一测试用例相应的配置文件内容示例如下: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配置文件中可以包括多个测试用例(即,第一测试用例包括多个子测试用例),便于进行批量测试。
本实施例中,根据第一配置文件,基于RPC协议连接了前置机与后置机,便于后续控制命令的发送及测试结果的收集。
如图4所示,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还包括:
S21、根据第二测试用例,向所述前置机发送第二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测试用例包括测试文件的大小,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指示生成所述测试文件。
具体地,第二测试用例包括测试文件的大小,也就是根据第二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的测试规模大小,测试文件可以为一个文件,也可以为多个文件。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多个测试文件,上述测试文件的大小是指多个测试文件总的大小,测试文件的具体大小可以根据测试需求调整。
根据第二测试用例中测试文件的大小,向前置机发送第二控制指令。
S22、在所述前置机通过所述跨域传输设备向所述后置机传输所述测试文件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后置机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
具体地,前置机在接收到第二控制指令后,在前置机第二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中生成相应测试规模的测试文件,具体测试文件的生成模式可按需求选择测试文件的生成模式,例如:
空洞模式:一种快速的文件生成模式,例如,生成大文件(如10GB),则只要直接偏移到末尾写入1字节内容就行,剩下的操作系统会默认为0字节内容。
填充模式:常规的文件生成模式,按指定字节挨个写入,速度比空洞模式慢。例如生成了10个10MB的文件,那么这10个文件MD5、内容完全一样。
随机模式:与填充模式类似,但填充的均为随机内容,生成速度稍慢一些。例如生成了10个10MB文件,那么每个文件都是不一样的MD5,在某些场景下可以用于检验同步程序传输的可靠性。
前置机生成测试文件后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测试文件。
控制机获取后置机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也就是该测试文件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过程所用的时间。
S23、根据所述测试文件的大小以及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二测试结果。
具体地,根据第二测试用例中测试文件的大小,以及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二测试结果,第二测试结果中可以包括:测试是否通过、传输耗时(ms)、传输吞吐量(Mbps)、传输效率(TPS)等。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根据第二测试用例,向所述前置机发送第二控制指令,在所述前置机通过所述跨域传输设备向所述后置机传输所述测试文件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后置机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根据所述测试文件的大小以及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二测试结果。便捷地对跨域传输设备的传输性能进行了自动化测试。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前置机通过所述跨域传输设备向所述后置机传输所述测试文件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后置机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包括:接收所述前置机发送的准备就绪信号并开始计时;其中,所述准备就绪信号由所述前置机在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测试文件的开始时刻发出;向所述后置机发送用于统计已接收测试文件大小的第三控制指令,并在接收到所述后置机发送的测试文件传输结束信号时停止计时;其中,所述测试文件传输结束信号由所述后置机在接收到的文件大小达到所述测试文件大小后发出;根据所述开始计时的时刻与所述停止计时的时刻,得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
具体地,前置机在接收到第二控制指令后,生成相应测试规模的测试文件用于进行传输性能测试。前置机在开始向后置机传输文件的同时,向控制机发送准备就绪信号。
控制机在收到准备就绪信号后开始计时,控制机还向所述后置机发送用于统计已接收的测试文件大小的第三控制指令,用于监测后置机已经接收到的文件大小。
后置机在接收测试文件完毕后,向控制机发送测试文件传输结束信号,控制机在收到信号后停止计时。
控制机根据开始计时的时刻与停止计时,计算差值,获取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向后置机发送第三控制指令检测了后置机已经接收到的文件大小,根据准备就绪信号开始计时,根据测试文件传输结束信号停止计时,获取了测试文件传输时间。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后置机已接收到测试文件的大小超过第一预设时间未发生变化,则判定所述第二测试用例测试失败。
具体地,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控制第一预设时间,例如设为600秒。控制机在根据后置机的反馈,确定后置机接收到测试文件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即没有继续接收到测试文件,且接收到测试文件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的持续时间超过第一预设时间,就说明出现故障了导致传输超时,此时,判定第二测试用例测试失败。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二测试结果自动发送至预设邮箱。
具体地,预设邮箱可以通过配置文件进行预设,在生成第二测试结果后将测试结果自动发送至预设邮箱,方便查看。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第二测试用例,向所述前置机发送第二控制指令之前,还包括:根据第二配置文件加载第二测试用例,所述第二配置文件中包括前置机连接信息、后置机连接信息及第二测试用例。
前置机连接信息可以包括:前置机客户端的RPC地址、RPC端口号、工作目录等。后置机连接信息可以包括:后置机客户端的RPC地址、RPC端口号、工作目录等。第二测试用例包括测试文件的大小,即此次测试需要在前置机生成并用于传输的测试文件大小。第二测试用例格式可以为:(文件数量)x(单个文件大小)(文件大小单位)。
第二测试用例相应的配置文件内容示例如下: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配置文件中可以包括多个测试用例(即,第二测试用例包括多个子测试用例),便于进行多次测试。
本实施例中,根据第二配置文件加载了第二测试用例,用于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根据第二测试用例,向所述前置机发送第二控制指令之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还包括:向所述前置机和所述后置机分别发送第二环境检查命令,并接收所述前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和所述后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其中,所述第二环境检查命令用于检查所述第二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是否为空,以及所述第二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的剩余空间是否大于所述测试文件的大小。
具体地,在执行第二测试用例之前,需要检查用于执行测试文件传输的相关存储空间是否足够,为此,在向前置机发送第二控制指令之前,需要向前置机和后置机分别发送第二环境检查指令,用于检查第二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是否为空,避免干扰测试文件的生成/接收,第二环境检查指令还用于检查第二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的剩余空间是否大于本次测试所需传输的测试文件的大小。可以理解的是,目录不为空会干扰到文件大小的统计,影响测试结果;前置机中第二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的剩余空间小于测试文件的大小,则无法生成目标大小的测试文件;后置机中第二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的剩余空间小于测试文件的大小,则无法接收目标大小的测试文件,导致测试过程无法正常完成。
本实施例中,在执行第二测试用例之前向所述前置机和所述后置机分别发送第二环境检查命令进行环境检查,保障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测试过程正常完成。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向所述后置机发送用于统计已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大小的第三控制指令,包括:按照动态的时间间隔,向所述后置机发送所述第三控制指令;其中,所述动态的时间间隔是根据所述后置机已接收到的所述前置机发送的文件大小占所述测试文件大小的比例动态更新的。
具体地,后置机根据控制机发送的第三控制命令检查当前已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的大小,并向控制机发送检测结果。由于后置机检测已接收到的测试文件大小这一过程产生了扫描开销,占用后置机资源,影响后置机系统性能。为此,根据后置机已接收到的前置机发送的文件大小占测试文件大小的比例来调整控制机向后置机发送第三控制指令的时间间隔。
例如,初始时间间隔设为5秒,也就是计时开始后每隔5秒向后置机发送第三控制命令;当后置机已接收到的前置机发送的文件大小占测试文件大小的比例为50%/80%/90%/时,则时间间隔分别调整为4秒、2秒、1秒,也就是分别调整到每隔4秒、2秒、1秒向后置机发送第三控制命令。
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设置为后置机在开始接受前置机传输的测试文件后,按照动态的时间间隔自动检测已接收到的测试文件大小并向控制机发送扫描结果。控制机接受后置机发送的已接收到的测试文件大小信息。
本实施例中,通过该动态的时间间隔,减小了后置机的扫描开销,减少了对后置机性能的干扰,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装置,下文描述的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装置与上文描述的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指令模块51、接收模块52、获取模块53、生成模块54。
其中,指令模块51用于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测试用例包括测试动作与测试期望,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包括对目录和/或文件的测试动作;接收模块52,用于接收所述前置机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后返回的前置机测试结果;获取模块53,用于在所述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的情况下,从所述后置机获取后置机测试结果;生成模块54,用于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本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便于前置机自动执行第一控制指令实现目录和/或文件的测试动作;接收前置机执行第一控制指令后返回的前置机测试结果,在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的情况下,从后置机获取后置机测试结果,便于进行测试结果比对;根据前置机测试结果、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自动生成了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便捷高效地对跨域传输设备的传输准确性进行了自动化测试。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包括前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包括后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相应地,所述生成模块54,包括:第一对比模块、第二对比模块、第一生成模块。
其中,第一对比模块,用于将所述前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与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进行比较,得到第一对比结果;第二对比模块,用于将所述后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与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进行比较,得到第二对比结果;第一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对比结果与所述第二对比结果,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还包括前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还包括后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相应的,生成模块54,还包括:第三对比模块,用于将所述前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与所述后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进行比较,得到第三对比结果;所述第一生成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对比结果、所述第二对比结果与所述第三对比结果,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连接模块、第一检查模块。
其中,连接模块,用于连接前置机与后置机;第一检查模块,用于向所述前置机与所述后置机分别发送第一环境检查命令,并接收所述前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和所述后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其中,所述第一环境检查命令用于检查所述第一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是否为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指令模块61、计时模块62、生成模块63。
其中,指令模块61,用于根据第二测试用例,向所述前置机发送第二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测试用例包括测试文件的大小,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指示生成所述测试文件;计时模块62,用于在所述前置机通过所述跨域传输设备向所述后置机传输所述测试文件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后置机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生成模块63,用于根据所述测试文件的大小以及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二测试结果。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计时模块62包括:计时第一模块、计时第二模块、计时第三模块。
其中,计时第一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前置机发送的准备就绪信号并开始计时;其中,所述准备就绪信号由所述前置机在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测试文件的开始时刻发出;计时第二模块,用于向所述后置机发送用于统计已接收测试文件大小的第三控制指令,并在接收到所述后置机发送的测试文件传输结束信号时停止计时;其中,所述测试文件传输结束信号由所述后置机在接收到的文件大小达到所述测试文件大小后发出;计时第三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开始计时的时刻与所述停止计时的时刻,得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检查模块,用于向所述前置机和所述后置机分别发送第二环境检查命令,并接收所述前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和所述后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其中,所述第二环境检查命令用于检查所述第二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是否为空,以及所述第二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的剩余空间是否大于所述测试文件的大小。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计时第二模块,用于按照动态的时间间隔,向所述后置机发送所述第三控制指令;其中,所述动态的时间间隔是根据所述后置机已接收到的所述前置机发送的文件大小占所述测试文件大小的比例动态更新的。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如图7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7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720、存储器(memory)730和通信总线740,其中,处理器710,通信接口720,存储器730通过通信总线7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710可以调用存储器730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测试用例包括测试动作与测试期望,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包括对目录和/或文件的测试动作;接收所述前置机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后返回的前置机测试结果;在所述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的情况下,从所述后置机获取后置机测试结果;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730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第四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各方法所提供的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测试用例包括测试动作与测试期望,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包括对目录和/或文件的测试动作;接收所述前置机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后返回的前置机测试结果;在所述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的情况下,从所述后置机获取后置机测试结果;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第五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测试用例包括测试动作与测试期望,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包括对目录和/或文件的测试动作;接收所述前置机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后返回的前置机测试结果;在所述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的情况下,从所述后置机获取后置机测试结果;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测试用例包括测试动作与测试期望,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包括对目录和/或文件的测试动作;
接收所述前置机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后返回的前置机测试结果;
在所述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的情况下,从所述后置机获取后置机测试结果;
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所述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包括:基于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中前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与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前置机期望之间的第一对比结果,以及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中后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与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后置机期望之间的第二对比结果,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二测试用例,向所述前置机发送第二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测试用例包括测试文件的大小,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指示生成所述测试文件;在所述前置机通过所述跨域传输设备向所述后置机传输所述测试文件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后置机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根据所述测试文件的大小以及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二测试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还包括前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还包括后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
相应的,所述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还包括:
将所述前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与所述后置机工作目录中所包含文件的摘要数据进行比较,得到第三对比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对比结果、所述第二对比结果与所述第三对比结果,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之前,方法还包括:
连接前置机与后置机;
向所述前置机与所述后置机分别发送第一环境检查命令,并接收所述前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和所述后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其中,所述第一环境检查命令用于检查所述第一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是否为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前置机通过所述跨域传输设备向所述后置机传输所述测试文件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后置机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包括:
接收所述前置机发送的准备就绪信号并开始计时;其中,所述准备就绪信号由所述前置机在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测试文件的开始时刻发出;
向所述后置机发送用于统计已接收测试文件大小的第三控制指令,并在接收到所述后置机发送的测试文件传输结束信号时停止计时;其中,所述测试文件传输结束信号由所述后置机在接收到的文件大小达到所述测试文件大小后发出;
根据所述开始计时的时刻与所述停止计时的时刻,得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第二测试用例,向所述前置机发送第二控制指令之前,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前置机和所述后置机分别发送第二环境检查命令,并接收所述前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和所述后置机返回的环境检查结果;其中,所述第二环境检查命令用于检查所述第二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是否为空,以及所述第二测试用例对应的工作目录的剩余空间是否大于所述测试文件的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后置机发送用于统计已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大小的第三控制指令,包括:
按照动态的时间间隔,向所述后置机发送所述第三控制指令;其中,所述动态的时间间隔是根据所述后置机已接收到的所述前置机发送的文件大小占所述测试文件大小的比例动态更新的。
7.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指令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测试用例,向前置机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测试用例包括测试动作与测试期望,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包括对目录和/或文件的测试动作;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前置机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后返回的前置机测试结果;
获取模块,在所述前置机已经通过跨域传输设备向后置机传输文件的情况下,从所述后置机获取后置机测试结果;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以及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期望,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所述生成模块,具体用于:基于所述前置机测试结果中前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与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前置机期望之间的第一对比结果,以及所述后置机测试结果中后置机的工作目录列表与所述第一测试用例中的后置机期望之间的第二对比结果,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一测试结果;
所述装置还包括:指令模块,用于根据第二测试用例,向所述前置机发送第二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测试用例包括测试文件的大小,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指示生成所述测试文件;在所述前置机通过所述跨域传输设备向所述后置机传输所述测试文件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后置机接收到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根据所述测试文件的大小以及所述测试文件的真实传输时间,确定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第二测试结果。
8.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的步骤。
9.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的步骤。
CN202110779022.2A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7040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9022.2A CN113704087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9022.2A CN113704087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4087A CN113704087A (zh) 2021-11-26
CN113704087B true CN113704087B (zh) 2024-01-19

Family

ID=78648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79022.2A Active CN113704087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0408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2123A (zh) * 2014-04-23 2014-07-23 丁卓 一种反向数据抓取实现云容灾备份的方法及系统
WO2015078248A1 (en) * 2013-11-26 2015-06-04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Dynamic code instrumentation
CN106997322A (zh) * 2017-02-15 2017-08-01 网易宝有限公司 用于自动化测试的方法及设备
WO2018000607A1 (zh) * 2016-06-30 2018-01-04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测试用例失败原因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614776A (zh) * 2018-05-04 2018-10-02 艺龙网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跨语言协议测试请求的动态构建方法和系统
CN111026635A (zh) * 2019-09-27 2020-04-17 珠海随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软件项目的测试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78248A1 (en) * 2013-11-26 2015-06-04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Dynamic code instrumentation
CN103942123A (zh) * 2014-04-23 2014-07-23 丁卓 一种反向数据抓取实现云容灾备份的方法及系统
WO2018000607A1 (zh) * 2016-06-30 2018-01-04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测试用例失败原因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6997322A (zh) * 2017-02-15 2017-08-01 网易宝有限公司 用于自动化测试的方法及设备
CN108614776A (zh) * 2018-05-04 2018-10-02 艺龙网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跨语言协议测试请求的动态构建方法和系统
CN111026635A (zh) * 2019-09-27 2020-04-17 珠海随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软件项目的测试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4087A (zh) 2021-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70237B2 (en) Network configuration rest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JP6799695B2 (ja) データベースの統合テスト方法、装置、サーバ、および記録媒体
CN106302806B (zh) 一种数据同步方法、系统、同步获取方法及相关装置
US2003019595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to dynamically detect, download and install drivers from an online service
US20030217308A1 (en) Distributed test harness model
CN107688611B (zh) 一种基于saltstack的Redis键值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1338893B (zh) 进程日志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1767226B (zh) 一种云计算平台资源的测试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11538719A (zh) 数据迁移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0532182B (zh) 一种虚拟化平台的自动化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9992273A (zh) 一种灰度发布方法以及灰度发布系统
CN110781083A (zh) 一种h5客户端代码设置多环境测试方法和系统
CN113301162B (zh) 一种可在高延迟场景下快速下载大量小文件的传输方法
CN113704087B (zh) 一种跨域传输设备的文件业务测试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104336A (zh) 一种基于容器和vnc的服务接口在线测试方法及装置
KR20200048633A (ko) 소프트웨어 자동 테스트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7499287A (zh) Web测试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代理服务器
CN107357701B (zh) 一种分布式场景下sas信号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8848149B (zh) 自适应定位http服务最大处理能力的方法及装置
CN109981386B (zh) 网络质量的测试方法、测试服务器和测试系统
US9002788B2 (en) System for configurable reporting of network data and related method
CN110365627B (zh) 应用程序同步方法、装置、计算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08769246B (zh) 一种nfs共享最大化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CN112817695A (zh) 一种在Openstack平台上自动化部署虚拟机的方法及系统
CN112492301A (zh) 一种iptv机顶盒的性能测试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Room 332, 3 / F, Building 102, 28 xinjiekouw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100088

Applicant after: Qianxin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pplicant after: Qianxin Wangs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32, 3 / F, Building 102, 28 xinjiekouw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100088

Applicant before: Qianxin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pplicant before: LEGENDSE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Inc.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