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1930A - 可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物联网系统、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可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物联网系统、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91930A
CN113691930A CN202010424680.5A CN202010424680A CN113691930A CN 113691930 A CN113691930 A CN 113691930A CN 202010424680 A CN202010424680 A CN 202010424680A CN 113691930 A CN113691930 A CN 1136919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working mode
working
determining
sc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246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91930B (zh
Inventor
程鑫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2468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9193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91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19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91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19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H04W4/022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with dynamic range vari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5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dependent on the time of the day, e.g. according to expected transmission a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04W64/006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g. for direction or speed determin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公开公开了一种可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物联网系统、存储介质,包括: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一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按照第一时间周期唤醒并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二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按照所述第一时间周期唤醒并按照第二时间周期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其中,所述第二时间周期大于所述第一时间周期。本公开提供的可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物联网系统、存储介质,能够实现可移动终端的低功耗。

Description

可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物联网系统、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可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物联网系统、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可移动终端,例如电子工牌、智能胸卡、床头卡等,是一种具有一定数据处理功能和显示功能的可以被佩戴的电子设备。
可移动终端是一种智能化设备,一般具有铭牌展示、刷卡等功能,同时还可以基于网络的上下行通信链路和无线自定位,实现人员的自动考勤、位置追踪等功能。
通常情况下,可移动终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的至少其一,可能需要与网关设备(或基站)保持数据连通,因此需要周期性地向网关设备(或基站)发送心跳包,并接收网关设备(或基站)返回的应答(ACK)信号。由于可移动终端在空闲状态(idle)的能耗极低,为nA级,主要的电能消耗为数据发射状态和数据接收状态,其中数据发射状态的最大电流约100mA,数据接收状态的电流大约10mA。
现有技术中,通过延长可移动终端的心跳帧的周期,进而减少在一段固定时长内可移动终端处于数据发射状态和数据接收状态的时间,使可移动终端大占空比处于低功耗休眠状态或空闲状态,从而达到降低可移动终端的功耗的效果。但是,在延长心跳周期的方式的同时,也减少了可移动终端的响应时间,使得系统的实时性变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可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物联网系统、存储介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一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按照第一时间周期唤醒并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二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按照所述第一时间周期唤醒并按照第二时间周期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周期大于所述第一时间周期。
可选地,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在时间间隔阈值内的位移;
若所述位移超出位移阈值,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运动场景;
若所述位移处于位移阈值内,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二运动场景;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运动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一工作模式;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运动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二工作模式。
可选地,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获取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
若所述定位信息处于第一位置范围内,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工作场所;
若所述定位信息处于第二位置范围内,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二工作场所;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工作场所,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一工作模式;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工作场所,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二工作模式。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三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按照第三时间周期唤醒并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
其中,所述第三时间周期大于所述第一时间周期。
可选地,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环境的环境亮度;
若所述环境亮度大于或等于预设亮度阈值,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工作场景;
若所述环境亮度小于预设亮度阈值,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二工作场景;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工作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或所述第二工作模式;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工作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三工作模式。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四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停止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
可选地,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确定当前时刻是否属于工作时间;
若所述当前时刻不属于工作时间,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四工作模式。
可选地,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确定当前时刻是否属于工作时间,以及,获取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
若当前时刻不属于工作时间且所述定位信息超出第三位置范围,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四工作模式。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终端,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所述的方法。
可选地,所述可移动终端,还包括以下至少其一:
亮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可移动终端的环境亮度数据;
惯性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加速度数据,用以计算所述可移动终端在时间间隔阈值内的位移;
定位单元,用于与环境中布设的定位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用以获取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
定时器,用于根据工作时间的起始时间节点和终止时间节点生成定时提示信号。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所述的可移动终端;
至少一个网关设备,用于向所述可移动终端下发控制指令,接收所述可移动终端发送的心跳帧,以及根据接收到的心跳帧向相应的可移动终端反馈响应消息。
可选地,所述的物联网系统,还包括:
定位设备,用于与所述可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交互,以使所述可移动终端获得自身的定位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由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物联网系统、存储介质,通过给可移动终端设置至少两种工作模式,并根据当前的使用场景确定应该控制可移动终端工作在哪种工作模式,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延长了心跳帧的发送周期而不改变其他步骤的工作周期,这样,可以在不影响系统功能和实时性的前提下降低可移动终端的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工作模式下可移动终端的信号周期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可移动终端的状态转换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工作模式下可移动终端的信号周期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可移动终端的状态转换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三工作模式下可移动终端的信号周期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所述可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02: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
本步骤中,所述使用场景可以是指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状态、使用环境、运动场景、工作场景、工作场所,等等。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可以相应地对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使其在满足相应使用场景的基本工作要求的基础下尽量减小功耗。
可选地,确定当前的使用场景的步骤可以是周期性进行的,或者是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或频率进行的,从而可以按照一定频率对使用场景进行更新并相应地更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
步骤104: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
本步骤中,根据当前的使用场景,可以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相应的工作模式,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可以是不同的。
可选地,参考图1,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至少可以在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之间切换。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还可以是第三工作模式或第四工作模式。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流程有所不同,所述可移动终端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工作的功耗也不相同。
步骤106: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一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按照第一时间周期唤醒并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
本步骤中,所述第一时间周期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在按照第一时间周期唤醒后可以是马上发送所述心跳帧,也可以是在唤醒和发送心跳帧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这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的,但是,在第一工作模式中,心跳帧的发送周期也是所述第一时间周期,参考图2所示。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可以是正常工作模式。如图2所示,正常工作模式包括空闲(idle)状态,发射(TX)状态和接收(RX)状态。其中,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大部分时间处于idle状态,当idle时间到后,所述可移动终端会唤醒并向网关设备发送一个心跳帧,之后所述可移动终端会进入RX状态,当网关设备接收到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心跳帧后,网关设备向所述可移动终端回复一个应答,所述可移动终端接收到网关设备回复的应答后,执行相应指令或再次进入idle状态。
图3示出了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可移动终端的状态转换。从所述可移动终端启动后的入网状态,到入网后的idle状态,接着进入idle-TX-RX状态的循环,从而保持网络链路的连通。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唤醒并发送心跳帧、等待网关设备应答、接收应答并执行相关指令、进入idle状态。
步骤108: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二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按照所述第一时间周期唤醒并按照第二时间周期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其中,所述第二时间周期大于所述第一时间周期。
在第二工作模式中,所述可移动终端在按照第一时间周期唤醒后并不是马上发送所述心跳帧,心跳帧的发送周期是所述第二时间周期,参考图4所示,所述第二时间周期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但是第二时间周期大于所述第一时间周期,使得心跳帧的发送周期长于第一时间周期。可选地,所述第二时间周期可以是第一时间周期的n倍,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可以是节能工作模式。如图4和图5所示,在节能工作模式中,所述可移动终端在一开始入网时同样会向网关设备发送一个心跳帧并接收网关应答,之后,所述可移动终端会按照既定的心跳周期唤醒,但是在节能工作模式下,唤醒后并不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直接进入RX状态,接收网关设备的下行指令,这样执行若干个周期后,会进行一次正常的心跳帧发送以保持网络链路的通信。
这样,在节能工作模式下,所述可移动终端减少了发射状态的次数,从而降低了所述可移动终端的整体功耗,但由于只是减少心跳帧的发送次数,并不减少指令接收的次数,因此不会降低系统的实时性。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公开提供的可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通过给可移动终端设置至少两种工作模式,并根据当前的使用场景确定应该控制可移动终端工作在哪种工作模式,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延长了心跳帧的发送周期而不改变其他步骤的工作周期,这样,可以在不影响系统功能和实时性的前提下降低可移动终端的功耗。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终端,可以是电子工牌、智能胸卡、床头卡等低功耗终端,相较于手机等移动终端,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功耗较低。一般情况下,低功耗的可移动终端,其显示屏采用电子墨水屏,相较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显示屏,电子墨水屏的功耗很低,在显示屏的功耗较低的情况下,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所述可移动终端的通信流程的功耗仅次于显示屏的功耗,因此,降低通信流程的功耗对于低功耗的可移动终端十分重要。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获取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
若所述定位信息处于第一位置范围内,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工作场所,例如,所述可移动终端现在进入了公司/园区的范围,说明进入了工作场所,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若所述定位信息处于第二位置范围内,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二工作场所,例如,所述可移动终端现在进入了该可移动终端对应的员工的工位范围,说明进入了具体的办公场所;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工作场所,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例如,所述可移动终端刚进入公司/园区的范围,此时还需继续前进并到达相应的工位,在此过程中所述可移动终端还需要继续运动,需要不断与网关设备保持通信,因此所述可移动终端应该工作在第一工作模式;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工作场所,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例如,所述可移动终端已经到达工位,此时无需再频繁运动并更换位置,因此可以不用向网关设备频繁发送心跳帧,则所述可移动终端可以工作在第二工作模式。
采用上述实施例,根据定位信息来判定可移动终端应该工作在何种工作状态,在不影响系统功能和实时性的前提下降低可移动终端的功耗。
可选地,所述可移动终端可以包括定位单元,用于与环境中布设的定位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用以获取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
例如,可以在工作场所布设125kHz激励器和/或蓝牙定位广播器(iBeacon)的方式来实现可移动终端的定位。如早上佩戴所述可移动终端进入125kHz激励器和/或蓝牙定位广播器(iBeacon)的广播范围,所述可移动终端通过125kHz感应器和/或蓝牙iBeacon接收器接收无线广播信息,实现自动打卡,同时,据以确定可移动终端进入第一工作场所,所述可移动终端上电,进入第一工作模式。同时,在工位范围内布设125kHz激励器和/或蓝牙定位广播器(iBeacon),所述可移动终端通过125kHz感应器和/或蓝牙iBeacon接收器接收无线广播信息,确定可移动终端进入第二工作场所,进入第二工作模式。
此外,所述定位单元还可采用红外传感器、RFID等无线模块,其应用同理,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示例中,采用了公司覆盖范围和工位覆盖范围来对应说明第一工作场所和第二工作场所,可以看出,在该示例中,公司覆盖范围和工位覆盖范围是包含关系,因此,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一工作场所指的是除开该示例中的工位覆盖范围之外的公司覆盖范围,而所述第二工作场所则是指工位覆盖范围。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在时间间隔阈值内的位移;
若所述位移超出位移阈值,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运动场景;
若所述位移处于位移阈值内,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二运动场景;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运动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一工作模式;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运动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二工作模式。
可选地,所述位移可以是指在所述时间间隔阈值的起始时间节点所述可移动终端所处位置与在所述时间间隔阈值的终止时间节点所述可移动终端所处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该直线距离反映了所述可移动终端在时间间隔阈值内的运动范围是否超出了某一设定位置范围(例如,工位覆盖范围),这样,若在时间间隔阈值内,所述可移动终端的位移处于位移阈值内,说明所述可移动终端在时间间隔阈值内的运动范围没有超出设定位置范围(即处于第二运动场景),因为如果超出设定位置范围活动可能出现与网关设备断开连接的情况,此时则不能省略心跳帧。因此,在时间间隔阈值内,若所述可移动终端的位移处于位移阈值内,则可以使所述可移动终端工作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即,无需频繁发送心跳帧。相反地,在时间间隔阈值内,若所述可移动终端的位移超出位移阈值,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运动场景,并将所述工作模式确定为所述第一工作模式。
特别地,因为网关设备的通信覆盖范围是一定的,活动范围过大时,可能会超出原网关设备的通信覆盖范围,进而需要再次利用心跳帧与新的网关设备建立通信,因此,若可移动终端的位移超出网关设备的通信覆盖范围,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运动场景,并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一工作模式。
采用上述实施例,根据位移来判定可移动终端应该工作在何种工作状态,在不影响系统功能和实时性的前提下降低可移动终端的功耗。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惯性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加速度数据,用以计算所述可移动终端在时间间隔阈值内的位移。由于可移动终端随佩戴的人员移动,因此可以通过惯性传感器测量。由于传感器本身工作是极低功耗的(通常为nA级),因此利用传感器来采集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加速度数据,并不会产生过多功耗而影响系统整体功耗。
惯性传感器一般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惯性传感器中的加速度计可以输出可移动终端当前的加速度信息,通过一次积分将加速度信息处理得到速度信息,速度信息再经过一次积分得到位移,因此当可移动终端在一定范围内移动时,例如,小于位移阈值N(阈值N可以设置为3米),可以认为该人员是在工位附近或固定场所工作,此时通常不易出现与网关设备断开连接的情况,为了降低功耗,可以将可移动终端设置为第二工作模式,当位移超出位移阈值时,如大于阈值N,可再将可移动终端设置为第一工作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根据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或位移来确定可移动终端应当工作在第一或第二工作模式下的实施例,还可以进一步地结合。例如,所述位移阈值和所述第二位置范围可以进行比较,因为,第二位置范围在一些情况主要对应工位覆盖范围,而位移阈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工位覆盖范围,因此,可以把二者中较大(覆盖范围更大)的那个作为分界点,超出该分界点范围时则工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未超出则工作在第二工作模式,这样,避免了同时根据位置范围和位移范围进行使用场景判断时出现矛盾结果的情况。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示,所述可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110: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三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按照第三时间周期唤醒并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其中,所述第三时间周期大于所述第一时间周期。
在第三工作模式中,所述可移动终端不再按照第一时间周期唤醒并发送心跳帧,而是按照第三时间周期唤醒并发送心跳帧,参考图6所示。所述第三时间周期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但是第三时间周期大于所述第一时间周期,使得所述可移动终端的idle状态被拉长。可选地,所述第三时间周期可以是第一时间周期的m倍,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工作模式可以是低功耗工作模式。如图6所示,在低功耗工作模式下的心跳帧只是为了检测网关并完成入网,由于低功耗工作模式下的心跳周期可以设置的相对很长,如1分钟或更长时间。虽然与正常工作模式相比,低功耗工作模式只是心跳周期变长了,但不能保证所述可移动终端实时地接收到系统的指令,因此低功耗工作模式不能替代正常工作模式或节能工作模式。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所处环境的环境亮度;
若所述环境亮度大于或等于预设亮度阈值,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工作场景;
若所述环境亮度小于预设亮度阈值,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二工作场景;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工作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或所述第二工作模式;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工作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三工作模式。
可选地,所述可移动终端包括亮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可移动终端的环境亮度数据。由于传感器本身工作是极低功耗的(通常为nA级),因此利用传感器来采集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加速度数据,并不会产生过多功耗而影响系统整体功耗。
所述可移动终端可以通过亮度传感器采集的环境亮度数据,判断可移动终端当前所处环境的亮度信息,从而判断可移动终端的环境。例如,在晴天的室内环境下,环境亮度能够达到100Lux以上,即使阴天的室内,亮度也能够达到5Lux以上;而在晚上,特别是熄灯的情况下,室内亮度一般低于5Lux,因此可以通过亮度传感器的信息判断可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办公室的办公环境下。例如,当环境亮度大于5Lux时,说明现在可能是上班时间,则使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或第二工作模式,当环境亮度低于5Lux时,说明现在可能是下班时间,则使可移动终端处于低功耗工作模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环境亮度基本反映了日照变化,根据日照变化确定现在是否是上班时间,当处于下班时间时,可移动终端基本不需要按照第一工作模式或第二工作模式正常工作,即使是处于加班状态,也比较少出现可移动终端需要接收系统指令的情况,因此可以将可移动终端置于第三工作模式,即低功耗模式。
采用上述实施例,根据亮度数据判断使用场景,根据使用场景使可移动终端工作在相应的工作状态,在不影响系统功能和实时性的前提下降低可移动终端的功耗。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示,所述可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112: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四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停止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
在第四工作模式中,所述可移动终端不再按照第一时间周期唤醒并发送心跳帧,也不按照第三时间周期唤醒并发送心跳帧,而是停止心跳周期,即停止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也不再接收系统指令。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工作模式可以是待机模式或休眠模式,此时可移动终端停止工作。一般情况,若当前时刻为非工作时间,则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并使可移动终端工作在第四工作模式下。
例如,可以利用实时时钟(real time clock,简称RTC)定时器,来区分时间段,即区分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在非工作时间到来时RTC定时器中断输出,所述可移动终端进入休眠模式(即第四工作模式)。相应地,当工作时间到来时RTC定时器再次中断输出,所述可移动终端进入正常工作模式(第一工作模式)、节能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或低功耗工作模式(第三工作模式)。当然,这里的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是相对的,并非一定是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具体是时间节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并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可移动终端工作在休眠模式时,并非是可移动终端完全不工作,其中,例如,RTC定时器、传感器等部件都是常供电的,用以根据这些部件的采集数据及时将所述可移动终端转换到正常工作模式。RTC定时器、传感器的功耗都很低,即使常供电也并不会产生过多功耗而影响系统整体功耗。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确定当前时刻是否属于工作时间;
若所述当前时刻不属于工作时间,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四工作模式。
可选地,所述可移动终端包括定时器,用于根据工作时间的起始时间节点和终止时间节点生成定时提示信号,用以判定当前时刻是否属于工作时间。
例如,所述定时器可以是RTC定时器,RTC定时器可以定时唤醒系统,即在工作状态时,通过网络下发或在控制器上设置工作时间,当非工作时间时,系统不供电,当工作时间时,所述可移动终端可以是先进入低功耗工作模式,再在符合相应使用场景的情况下转换为正常工作模式或节能工作模式。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确定当前时刻是否属于工作时间,以及,获取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
若当前时刻不属于工作时间且所述定位信息超出第三位置范围,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四工作模式。
采用上述实施例,结合定位信息与工作时间来共同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是否处于非工作场景,仅当可移动终端已经离开工作场所且当前属于非工作时间时,才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使用场景。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RTC定时器、亮度传感器、惯性传感器、125kHz激励器结合低功耗方法,达到自适应地识别所述可移动终端所处的使用场景,从而动态调整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状态,在满足实时性的情况下达到低功耗的效果,进而延长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可待机时间。
图7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可移动终端,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201;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201通信连接的存储器202;其中,
所述存储器202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201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201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201能够执行所述可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的任一实施例或实施例的排列、组合。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终端还包括以下至少其一:
亮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可移动终端的环境亮度数据;
惯性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加速度数据,用以计算所述可移动终端在时间间隔阈值内的位移;
定位单元,用于与环境中布设的定位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用以获取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
定时器,用于根据工作时间的起始时间节点和终止时间节点生成定时提示信号。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可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201、存储器202、通信模块203、传感器模块204、显示模块205和电池及电源管理模块206。
其中,处理器201是所述可移动终端的计算和控制单元;显示模块205可以显示时间、文字、图片等信息,在智能胸卡上为低功耗的电子墨水屏;通信模块203完成与网关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可采用LoRa调制无线收发器;传感器模块204可以包含RTC定时器、亮度传感器、惯性传感器、125kHz感应器、蓝牙iBeacon接收器、红外传感器等传感器的一种或几种;电池及电源管理模块206为所述可移动终端提供电能。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终端通过RTC定时器、亮度传感器、惯性传感器、125kHz激励器结合低功耗方法,达到自适应地识别所述可移动终端所处的使用场景,从而动态调整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状态,在满足实时性的情况下达到低功耗的效果,进而延长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可待机时间。
图8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物联网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所述可移动终端的任一实施例或实施例的排列、组合;
至少一个网关设备,用于向所述可移动终端下发控制指令,接收所述可移动终端发送的心跳帧,以及根据接收到的心跳帧向相应的可移动终端反馈响应消息。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物联网系统,还包括定位设备(例如125kHz激励器和蓝牙iBeacon接收器),用于与所述可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交互,以使所述可移动终端获得自身的定位信息。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物联网系统,还包括服务器,用于通过网关设备向可移动终端下方控制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可执行上述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列表项操作的处理方法。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实施例,其技术效果与前述任意方法实施例相同或者类似。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所述计算机程序的实施例,其技术效果与前述任意方法实施例相同或者类似。
此外,典型地,本公开所述的装置、设备等可为各种电子终端设备,例如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平板电脑(PAD)、智能电视等,也可以是大型终端设备,如服务器等,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不应限定为某种特定类型的装置、设备。本公开所述的客户端可以是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两者的组合形式应用于上述任意一种电子终端设备中。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方法还可以被实现为由CPU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在该计算机程序被CPU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此外,上述方法步骤以及系统单元也可以利用控制器以及用于存储使得控制器实现上述步骤或单元功能的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现。
此外,应该明白的是,本文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者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作为例子而非限制性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写可编程ROM(EEPROM)或快闪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该RAM可以充当外部高速缓存存储器。作为例子而非限制性的,RAM可以以多种形式获得,比如同步RAM(D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速率SDRAM(DDR SDRAM)、增强SDRAM(ESDRAM)、同步链路DRAM(SLDRAM)以及直接RambusRAM(DRRAM)。所公开的方面的存储设备意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其它合适类型的存储器。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将明白的是,结合这里的公开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逻辑块、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可以被实现为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两者的组合。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这种可互换性,已经就各种示意性组件、方块、模块、电路和步骤的功能对其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这种功能是被实现为软件还是被实现为硬件取决于具体应用以及施加给整个系统的设计约束。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每种具体应用以各种方式来实现所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决定不应被解释为导致脱离本公开的范围。
结合这里的公开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逻辑块、模块和电路可以利用被设计成用于执行这里所述功能的下列部件来实现或执行: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晶体管逻辑、分立的硬件组件或者这些部件的任何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但是可替换地,处理器可以是任何传统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被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结合DSP核、或任何其它这种配置。
结合这里的公开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包含在硬件中、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中或这两者的组合中。软件模块可以驻留在RAM存储器、快闪存储器、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盘、CD-ROM、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被耦合到处理器,使得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中读取信息或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在一个替换方案中,所述存储介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驻留在ASIC中。ASIC可以驻留在用户终端中。在一个替换方案中,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作为分立组件驻留在用户终端中。
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设计中,所述功能可以在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意组合中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则可以将所述功能作为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通过计算机可读介质来传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该通信介质包括有助于将计算机程序从一个位置传送到另一个位置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能够被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作为例子而非限制性的,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设备、磁盘存储设备或其它磁性存储设备,或者是可以用于携带或存储形式为指令或数据结构的所需程序代码并且能够被通用或专用计算机或者通用或专用处理器访问的任何其它介质。此外,任何连接都可以适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使用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路(DSL)或诸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的无线技术来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发送软件,则上述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先、无线电和微波的无线技术均包括在介质的定义。如这里所使用的,磁盘和光盘包括压缩盘(CD)、激光盘、光盘、数字多功能盘(DVD)、软盘、蓝光盘,其中磁盘通常磁性地再现数据,而光盘利用激光光学地再现数据。上述内容的组合也应当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应当注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应当注意,在不背离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公开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多种改变和修改。根据这里描述的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权利要求的功能、步骤和/或动作不需以任何特定顺序执行。此外,尽管本公开的元素可以以个体形式描述或要求,但是也可以设想多个,除非明确限制为单数。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支持例外情况,单数形式“一个”(“a”、“an”、“the”)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使用的“和/或”是指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相关联地列出的项目的任意和所有可能组合。
上述本公开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可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一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按照第一时间周期唤醒并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二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按照所述第一时间周期唤醒并按照第二时间周期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周期大于所述第一时间周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在时间间隔阈值内的位移;
若所述位移超出位移阈值,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运动场景;
若所述位移处于位移阈值内,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二运动场景;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运动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一工作模式;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运动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二工作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获取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
若所述定位信息处于第一位置范围内,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工作场所;
若所述定位信息处于第二位置范围内,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二工作场所;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工作场所,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一工作模式;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工作场所,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二工作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三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按照第三时间周期唤醒并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
其中,所述第三时间周期大于所述第一时间周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所处环境的环境亮度;
若所述环境亮度大于或等于预设亮度阈值,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工作场景;
若所述环境亮度小于预设亮度阈值,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第二工作场景;
所述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工作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或所述第二工作模式;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工作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三工作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四工作模式,则控制所述可移动终端停止向网关设备发送心跳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确定当前时刻是否属于工作时间;
若所述当前时刻不属于工作时间,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
所述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四工作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当前的使用场景,包括:
确定当前时刻是否属于工作时间,以及,获取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
若当前时刻不属于工作时间且所述定位信息超出第三位置范围,则判定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
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确定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工作模式,包括:
若所述可移动终端处于非工作场景,则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四工作模式。
9.一种可移动终端,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至少其一:
亮度传感器,被配置为采集所述可移动终端的环境亮度数据;
惯性传感器,被配置为采集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加速度数据,用以计算所述可移动终端在时间间隔阈值内的位移;
定位单元,被配置为与环境中布设的定位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用以获取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
定时器,被配置为根据工作时间的起始时间节点和终止时间节点生成定时提示信号。
11.一种物联网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可移动终端;
至少一个网关设备,用于向所述可移动终端下发控制指令,接收所述可移动终端发送的心跳帧,以及根据接收到的心跳帧向相应的可移动终端反馈响应消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定位设备,用于与所述可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交互,以使所述可移动终端获得自身的定位信息。
13.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由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010424680.5A 2020-05-19 2020-05-19 可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物联网系统、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6919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4680.5A CN113691930B (zh) 2020-05-19 2020-05-19 可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物联网系统、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4680.5A CN113691930B (zh) 2020-05-19 2020-05-19 可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物联网系统、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1930A true CN113691930A (zh) 2021-11-23
CN113691930B CN113691930B (zh) 2023-08-22

Family

ID=78576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24680.5A Active CN113691930B (zh) 2020-05-19 2020-05-19 可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物联网系统、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9193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09662A (ko) * 2003-07-18 2005-01-2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휴대 인터넷 시스템에서 전력 절약 모드 제어 시스템및 그 방법
CN102843250A (zh) * 2011-06-21 2012-12-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心跳周期的自适应方法和装置
CN106534107A (zh) * 2016-11-04 2017-03-22 北方工业大学 一种物联网消息服务系统
CN107645529A (zh) * 2016-07-21 2018-01-3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心跳包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0753086A (zh) * 2019-09-12 2020-0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的心跳唤醒方法及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09662A (ko) * 2003-07-18 2005-01-2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휴대 인터넷 시스템에서 전력 절약 모드 제어 시스템및 그 방법
CN102843250A (zh) * 2011-06-21 2012-12-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心跳周期的自适应方法和装置
CN107645529A (zh) * 2016-07-21 2018-01-3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心跳包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6534107A (zh) * 2016-11-04 2017-03-22 北方工业大学 一种物联网消息服务系统
CN110753086A (zh) * 2019-09-12 2020-0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的心跳唤醒方法及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1930B (zh) 202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68312B2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device power
US1051204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n-demand mobile device access
US9980219B2 (en) Power efficient PS-Poll
US11071061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gateway,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d on LoRa technology
CN104035543A (zh) 一种智能终端的省电管理方法及装置
EP3300397B1 (en) Efficient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tag detection and related methods
CN110191449B (zh) 通讯模式的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处理器及系统
CN104615097A (zh) 一种远程控制移动终端的方法和装置
US20160112955A1 (en) Communication protocol between access point and wireless station
EP4009711A1 (en) Energy conserv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0691399B (zh) 物联网终端及其唤醒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0933721A (zh) 唤醒无线电部漫游
EP4216582A1 (en) Energy saving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US11395225B1 (en) Low-power long-range wireless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 with rate switching and scheduled messaging
CN106912091B (zh) 一种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683401B (zh) 一种调整寻呼周期的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CN110177343B (zh) 广播帧的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处理器及系统
CN113691930B (zh) 可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物联网系统、存储介质
CN114765837B (zh) 省电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888050B (zh) 设备节能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5284138B (zh) 无线电通信系统及无线电通信方法
CN115884331A (zh) 时域节能方法、基站、信号调节装置及存储介质
EP3820203B1 (en) Interactive electronic label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WI664829B (zh) 無線電通訊裝置及用於控制無線電通訊裝置之方法
CN112437417B (zh) 电子价签、系统及数据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