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1270B -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91270B CN113691270B CN202010417129.8A CN202010417129A CN113691270B CN 113691270 B CN113691270 B CN 113691270B CN 202010417129 A CN202010417129 A CN 202010417129A CN 113691270 B CN113691270 B CN 1136912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sim
- sim module
- plug
- inte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621 AMOLE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58 packag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16 au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37 neu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16—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accommodat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e.g. cards or chips; with connectors for programm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16—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accommodat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e.g. cards or chips; with connectors for programm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 H04B1/3818—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insertion or removal of identification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183—Processing at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20—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电子设备在eSIM模块在位的情况下,检测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插入第二SIM模块接口时,检测第一SIM模块接口是否插入了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如果第一SIM模块接口已连接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则提示用户选择第二插入式SIM模块或者eSIM模块;如果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则提示用户将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第一SIM模块接口。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对于支持双SIM模块与eSIM模块的电子设备,提供了eSIM模块在位时对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第二SIM模块接口的智能处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module,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等电子设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行交流通信的首选工具。其中,电子设备访问蜂窝移动网络时,需要使用SIM模块来实现认证鉴权。目前,传统的SIM模块需要用户到运营商营业厅申请并在营业厅激活,或者,通过运营商的网上营业厅选号入网,然后运营商通过快递将SIM模块邮寄给用户,用户收到后再完成激活。激活后的SIM模块插入电子设备的物理卡槽后才可使用,时效性和体验都不是很好。鉴于此,嵌入式SIM(embedded-SIM,eSIM)技术应运而生。eSIM技术将通用集成电路卡嵌入电子设备中,称为嵌入式通用集成电路卡(embedded universal integrated circuit card,eUICC)。eUICC中可存储有运营商的多种eSIM配置文件,每一种eSIM配置文件可独立构成一个SIM应用。SIM应用可称为eSIM模块。
众所周知,对于手机而言,目前使用的都是传统的SIM模块。传统SIM卡逐渐向eSIM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当前已经有支持eSIM的手机,其eSIM模块与传统SIM模块在手机上兼容,以便用户和运营商逐步从传统SIM模块过渡到eSIM模块。在双卡手机中,手机能够支持两个传统的SIM模块和一个eSIM模块中的两个模块,以实现双卡单待或双卡双待功能。但是由于硬件限制,eSIM占用一个SIM卡槽,该卡槽的实体卡和eSIM卡同时只能有一张卡上电,所以使用eSIM卡的时候无法获取该卡槽实体卡的状态,此时插入一张实体卡用户无法感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对于支持双SIM模块和eSIM模块的电子设备,提供了使用eSIM卡时感知实体卡插入并提示的方案,实现了用户使用eSIM卡时也能感知到实体卡的插入。
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第一调制解调器,第二调制解调器,移动通信模块,第一用户识别模块SIM模块接口,第二SIM模块接口,嵌入式通用集成电路卡eUICC,所述eUICC用于存储嵌入式用户识别模块eSIM模块,第一智能卡接口SCI,第二SCI;
其中,所述处理器与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所述第二调制解调器,所述移动通信模块,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及所述eUICC耦合;
所述第一SCI的一端耦合所述处理器,另一端同时耦合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和所述eUICC;
所述第二SCI的一端耦合所述处理器,另一端同时耦合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和所述eUICC;
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及所述eUICC,与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和所述第二调制解调器的连接关系。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对于已有支持双SIM模块的电子设备,提供了支持eSIM模块的方案,实现了双SIM模块与eSIM模块的兼容。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支持三个SIM模块,且能够根据用户设置从这三个SIM模块中任意选择两个SIM模块同时在网待机,或者能够从这三个SIM模块中任意选择一个SIM模块在网待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eUICC已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检测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且第一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时,提供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最多同时使用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和所述eSIM模块中的两个。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对于eSIM模块在位的情况,能够在第一、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均连接至SIM模块接口时,提示用户从这三个SIM模块中任意选择两个SIM模块同时在网待机,避免出现由于eSIM模块在位而忽略第二SIM模块插入的情况。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eUICC已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检测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且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时,自动将所述eUICC连接至所述第二SCI,将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连接至所述第一SCI。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对于eSIM模块在位的情况,能够在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第二SIM模块接口时,智能切换eSIM模块的卡槽。用户无须知晓电子设备内部SIM模块的支持能力,在接口充足的情况下帮助用户自动切换卡槽以实现双卡在网待机。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eUICC已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检测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且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时,提供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是否将所述eUICC切换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对于eSIM模块在位的情况,能够在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第二SIM模块接口时,提示用户切换eSIM模块的卡槽。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eUICC不仅能够与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同时耦合至所述第一SCI,所述eUICC还能够与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同时耦合至所述第二SCI,所以在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时,可以不必改变第二插入式SIM模块的位置,只需要将eSIM模块的卡槽切换至第一SIM模块接口就可以同时使用eSIM模块和第二插入式SIM模块。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接收到作用于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的输入操作,保持所述eUICC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提供第三提示信息,所述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对于用户不同意将所述eUICC切换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的情况,能够提示用户实现双卡在网待机的另一种选择。也就是说,除了允许电子设备自动切换eSIM模块的卡槽,还能够手动更换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的卡槽,从而实现双卡在网待机。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eSIM模块被安装并激活时执行如下步骤:
所述处理器获取所述eSIM模块的卡信息;
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第一插入式SIM模块且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已连接至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则所述处理器将所述eSIM模块下载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在安装并激活所述eSIM模块时,能够将所述eSIM模块自动下载至空卡槽,而无需用户进行选择,且下载后不会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电子设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eSIM模块被安装并激活时执行如下步骤:
所述处理器获取所述eSIM模块的卡信息;
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第一插入式SIM模块且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已连接至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则提供第四提示信息,所述第四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所述eSIM模块下载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在安装并激活所述eSIM模块时,能够帮助用户检查空卡槽,并提示用户将所述eSIM模块下载至空卡槽,提高了eSIM模块下载的智能性。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eSIM模块被安装并激活时执行如下步骤:
所述处理器获取所述eSIM模块的卡信息;
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已连接第一插入式SIM模块且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已连接至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则提供第五提示信息,所述第五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禁用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或者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在安装并激活所述eSIM模块时,能够帮助用户检查卡槽占用情况,在无空卡槽的情况下提示用户禁用插入式SIM模块才能使用eSIM模块。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第一SIM模块接口,第二SIM模块接口,嵌入式通用集成电路卡eUICC,所述eUICC用于存储嵌入式用户识别模块eSIM模块,第一智能卡接口SCI;
其中,所述第一SCI的一端耦合所述处理器,另一端同时耦合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和所述eUICC;所述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和所述eUICC中当前激活的eSIM模块两者中的一个,及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同时与网络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eUICC已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检测到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连接至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时执行如下步骤:
检测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是否连接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
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已连接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则提供第六提示信息,所述第六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连接至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或者所述eSIM模块;
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则用于提供第七提示信息,所述第七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对于支持双SIM模块与eSIM模块的电子设备,提供了eSIM模块在位时对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第二SIM模块接口的智能处理。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支持三个SIM模块,当eSIM模块在位、插入第二插入式SIM模块时,能够结合第一SIM模块接口的状态给予用户提示,提升了用户换卡体验。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第一SIM模块接口,第二SIM模块接口,嵌入式通用集成电路卡eUICC,所述eUICC用于存储嵌入式用户识别模块eSIM模块,第一智能卡接口SCI;
其中,所述第一SCI的一端耦合所述处理器,另一端同时耦合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和所述eUICC;所述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和所述eUICC中当前激活的eSIM模块两者中的一个,及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同时与网络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eUICC已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检测到用于承载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与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的卡托被取出时,提供第八提示信息,所述第八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或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对于支持双SIM模块与eSIM模块的电子设备,提供了eSIM模块在位时对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第二SIM模块接口的智能处理。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支持三个SIM模块,当eSIM模块在位时,能够在卡托拔出的情形下给予用户对应的插卡提示,提升了用户换卡体验。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所述第一方面中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通过第一插入式SIM模块、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和所述eUICC中当前激活的eSIM模块三者中的两个同时与网络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eUICC已连接至所述第一SCI情况下,检测到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时执行如下步骤:
检测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是否连接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
如果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则提供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最多同时使用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和所述eSIM模块中的两个。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对于eSIM模块在位、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SIM模块接口的情况,能够结合第一SIM模块接口的连接状态,提示用户从这三个SIM模块中任意选择两个SIM模块同时在网待机,避免出现由于eSIM模块在位而忽略第二SIM模块插入的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则自动将所述eUICC连接至所述第二SCI。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对于eSIM模块在位、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第二SIM模块接口时,智能切换eSIM模块的卡槽。用户无须知晓电子设备内部SIM模块的支持能力,在接口充足的情况下帮助用户自动切换卡槽以实现双卡在网待机。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则提供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是否将所述eUICC切换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对于eSIM模块在位、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第二SIM模块接口的情况,能够智能提示用户切换eSIM模块的卡槽。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提供所述第二提示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作用于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的输入操作,保持所述eUICC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提供第三提示信息,所述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对于用户不同意将所述eUICC切换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的情况,能够提示用户实现双卡在网待机的另一种选择。也就是说,除了允许电子设备自动切换eSIM模块的卡槽,还能够手动更换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的卡槽,从而实现双卡在网待机。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或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的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SIM模块的管理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或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的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SIM模块的管理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应用于电子设备;芯片系统包括接口电路和处理器;接口电路和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接口电路用于从电子设备的存储器接收信号,并向处理器发送信号,信号包括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当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时,芯片系统执行如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或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SIM模块的管理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第五方面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第六方面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及第七方面所述的芯片系统均与上述第二至第四方面的方法对应,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SIM模块的管理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持双插入式SIM模块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图1B是卡托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持双插入式SIM模块和eSIM模块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持双插入式SIM模块和eSIM模块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4A-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IM模块的管理界面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软件架构的组成示意图;
图7A-7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SIM模块的管理界面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9A-9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SIM模块的管理界面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1A-11I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SIM模块的管理界面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示例的给出了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概念的说明以供参考。如下所示:
插入式SIM模块:是指传统的SIM模块,或称为SIM模块芯片。这类SIM模块需要用户到运营商营业厅或通过运营商的网上营业厅选号入网,并在激活后插入电子设备的物理卡槽(或者称为SIM模块接口)中才可使用。如电子设备可通过其与蜂窝移动网络连接,实现通话及数据通信等功能。插入式SIM模块也可由物理卡槽中拔出。
eSIM模块:即embedded-SIM,嵌入式SIM模块。摒弃了插入式SIM模块的可拔插物理实体,将通用集成电路卡(universal integrated circuit card,UICC)嵌设在电子设备(不可与电子设备分离)中,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电子设备,称为嵌入式UICC,eUICC,或称为eSIM模块芯片。eUICC中可存储有运营商的多种eSIM配置文件,每一种eSIM配置文件可独立构成一个SIM应用。SIM应用可称为eSIM模块。eSIM模块可实现与插入式SIM模块类似的功能。eSIM模块将允许用户更加灵活的选择运营商套餐,或者在无需解锁设备、购买新设备的前提下随时更换运营商。eUICC的封装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表面安装器件(surface mount device,SMD)贴片封装工艺,即将SIM模块芯片直接焊接在电子设备的模组上;一种是采用SIP(Simple in Package)封装工艺,即将SIM模块芯片和电子设备的模块芯片封装在一体,外表看起来是一块芯片。eSIM模块是可以用在任何电子设备中的不可插拔的SIM模块,和插入式SIM模块的最大区别是固定在电子设备中不能随意更换。
插入式SIM模块和eSIM模块均可称为硬SIM模块。用于标识插入式SIM模块及eSIM模块的标识可称为集成电路卡识别码(integrate circuit card Identity,ICCID)。用于标识eUICC的标识可称为嵌入式通用集成电路卡标识(eUICC identify,EID)。
软SIM(softSIM)模块:或者称为虚拟SIM(virtual-SIM,vSIM)模块。是一种区别于硬SIM模块的SIM模块,其是一种虚拟实体,即没有实体SIM模块,基于通信模块自身软硬件实现通信的方式。拥有vSIM功能的通信模块,配合为vSIM特殊定制的底层软件,实现了内置加密存储数据(IMSI、KI等)。在登陆网络、鉴权、通信时,自动处理相应的逻辑,从而实现不需要实体SIM模块也能提供稳定的移动通信体验。
多卡单待功能:可以是指一个电子设备,如手机可同时连接多个SIM模块,这多个SIM模块同时仅有一个SIM模块可以在网待机,即电子设备同时仅可通过其中一个SIM模块和蜂窝移动网络连接,以用于数据交互,实现通话及数据通信等功能。
多卡双待功能:可以是指一个电子设备,如手机可同时连接多个SIM模块,这多个SIM模块中同时有两个SIM模块可以在网待机,即电子设备可同时通过其中两个SIM模块和蜂窝移动网络连接,以用于数据交互,实现通话及数据通信等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个SIM模块可以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的SIM模块。且这多个SIM模块中的每个SIM模块均可以是插入式SIM模块,eSIM模块或软SIM模块。
目前,eSIM技术从在可穿戴设备上大规模使用,现已逐步扩展到平板和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等产品上。并且,在手机上应用eSIM模块是发展趋势。
在现有技术中,手机要么只支持插入式SIM模块,或者只支持eSIM模块,或者支持一个插入式SIM模块和一个eSIM模块,以实现双卡单待功能或实现双卡双待功能。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支持双SIM模块的手机,双SIM模块用户的比例也很高。其中,该双SIM模块可以是两个插入式SIM模块,也可以是一个插入式SIM模块,一个软SIM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可支持三个SIM模块。这三个SIM模块中至少包括一个eSIM模块。其余两个SIM模块可以均是插入式SIM模块,也可以是一个插入式SIM模块,一个软SIM模块。用户能够从这三个SIM模块中任意选择两个SIM模块同时在网待机,或者能够从这三个SIM模块中任意选择一个SIM模块在网待机。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支持的三个SIM模块中的每个SIM模块均可以为支持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制式、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制式、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制式、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制式、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制式等制式中的任意一种制式的SIM模块。本实施例对电子设备中SIM模块支持的制式并不做具体限制。
为了便于描述,以下实施例中以电子设备支持两个插入式SIM模块和一个eSIM模块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例如,请参考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持双插入式SIM模块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SIM模块接口1和SIM模块接口2(SIM模块接口也可以称为物理卡槽,即电子设备可包括物理卡槽1和物理卡槽2),可分别用于连接插入式SIM模块。例如,SIM模块接口1可用于连接插入式SIM模块1,SIM模块接口2可用于连接插入式SIM模块2。该电子设备还包括调制解调器(modem)0和modem 1,以及智能卡接口(smart card interface,SCI)。位于这些硬件上层的软件可根据用户的选择,通过SCI来控制不同modem与不同SIM模块接口的连接关系。在两个SIM模块接口均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情况下,电子设备可通过每个插入式SIM模块,及其连接的modem与蜂窝移动网络连接,以进行数据交互,实现通话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即可实现双卡双待功能。
参见附图1B,卡托30包括表面302,在所述表面302上设有两个卡槽,用于放置所述插入式SIM模块1和所述插入式SIM模块2。在所述表面302上设有与电子设备的卡座配合的滑台35,所述卡托通过所述滑台35与卡座滑动配合,以将所述插入式SIM模块1和所述插入式SIM模块2装于卡座上。
请参考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持双插入式SIM模块和eSIM模块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除了包括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部件外,还可以包括:eSIM模块(或者说eUICC,eUICC用于存储eSIM模块),以及SCI 1。其中,SCI 1和SCI配合,用于控制不同modem与不同SIM模块接口或eSIM模块(或者说eUICC)的连接关系。在两个SIM模块接口(即物理卡槽)上均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同时eSIM模块激活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通过三个SIM模块中的其中两个SIM模块(如两个插入式SIM模块,或者一个插入式SIM模块及一个eSIM模块),及其连接的modem便可与蜂窝移动网络连接,以进行数据交互,实现通话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即可实现三卡双待功能。
当然,在两个SIM模块接口均未连接插入式SIM模块,仅有eSIM模块激活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通过该eSIM模块,及其连接的modem也可与蜂窝移动网络连接。或者,在SIM模块接口1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但SIM模块接口2未连接插入式SIM模块,同时eSIM模块激活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通过该插入式SIM模块和eSIM模块,及其连接的modem也可分别与蜂窝移动网络连接。或者,在SIM模块接口2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但SIM模块接口1未连接插入式SIM模块,同时eSIM模块激活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通过该插入式SIM模块或eSIM模块,及其连接的modem可与蜂窝移动网络连接。或者,在两个SIM模块接口均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但eSIM模块未激活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通过这两个插入式SIM模块,及其连接的modem也可分别与蜂窝移动网络连接。或者,在两个SIM模块接口只有一个SIM模块接口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同时eSIM模块未激活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通过该插入式SIM模块,及其连接的modem也可与蜂窝移动网络连接。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图2所示的支持双插入式SIM模块和eSIM模块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是以硬件上eSIM模块(或者说eUICC)与SIM模块接口2相连为例示出的。也就是说,eSIM模块和插入SIM模块接口2的插入式SIM模块2只能有其中之一在网待机,即只可由插入SIM模块接口1的插入式SIM模块1,与eSIM模块或插入SIM模块接口2的插入式SIM模块2实现双待功能。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硬件上eSIM模块(或者说eUICC)也可以与SIM模块接口1相连。这样,eSIM模块和插入SIM模块接口1的插入式SIM模块1只能有其中之一在网待机,即只可由插入SIM模块接口2的插入式SIM模块2,与eSIM模块或插入SIM模块接口1的插入式SIM模块1实现双待功能。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硬件上eSIM模块(或者说eUICC)还可以同时与SIM模块接口1和SIM模块接口2相连。例如,如图3所示,除了包括图2所示电子设备的硬件外,还可以包括:SCI 2。其中,SCI 2,SCI 1及SCI三者配合,用于控制不同modem与不同SIM模块接口或eSIM模块的连接关系。这样,不仅可由插入式SIM模块1,与eSIM模块或插入式SIM模块2实现双待功能。而且,还可由插入式SIM模块2,与eSIM模块或插入式SIM模块1实现双待功能。
其中,上述SCI,SCI 1及SCI 2的功能可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如果是硬件实现,可以是芯片的GPIO管脚,如果是软件实现,可以是modem的驱动,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制。示例性地,上述SCI 1及SCI 2由硬件实现,该硬件可以是芯片的GPIO管脚;上述SCI由处理器实现,具体可以是处理器上运行的modem驱动程序或指令。
对于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在硬件上eSIM模块(或者说eUICC)是与SIM模块接口2相连的,即eSIM模块和插入SIM模块接口2的插入式SIM模块2只能有其中之一在网待机。结合图2,可根据用户的选择,通过SCI 1和SCI配合,控制SIM模块接口2和eSIM模块的其中一个与modem连接,以实现eSIM模块和插入SIM模块接口2的插入式SIM模块2的其中之一在网待机。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4A所示,在SIM模块管理界面401的呈现上,图标“卡1”402与SIM接口1中插入的插入式SIM模块1对应,图标“卡1”402对应的控件,如按钮404可用于对插入式SIM模块1进行设置。图标“卡2”403与eSIM模块及SIM接口2中插入的插入式SIM模块2对应,图标“卡2”403对应的控件,如405可用于对插入式SIM模块2及eSIM模块进行设置。在选择了eSIM模块在网待机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让用户获知当前选择的是eSIM模块,SIM模块管理界面401中,与eSIM模块及插入SIM接口2中的插入式SIM模块2对应的图标“卡2”403中包含有字样“eSIM卡”。用户可通过对图标“卡2”403对应的控件405进行点击操作。
如图4B所示,响应于对控件405的点击操作,手机可显示卡2设置界面406。其中,卡2设置界面406中包括:“类型”选项407。该“类型”选项407可用于用户选择SIM模块2和eSIM模块中的其中一个在网待机。如,用户可通过选择按钮407-1或按钮407-2,选择插入式SIM模块2和eSIM模块中的其中一个在网待机。例如,结合图2,如果用户选中按钮407-1,未选中按钮407-2,则根据用户的选择,手机通过SCI 1和SCI配合,控制SIM模块接口2与modem连接,以实现插入SIM模块接口2的插入式SIM模块2在网待机。需要说明的是,图4B是以默认eSIM模块在网待机,即默认eSIM模块与modem连接为例示出的界面。也就是说,该示例是以响应于对控件405的点击操作,手机显示图4B所示的卡2设置界面406为例示出的。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是将图4B所示的卡2设置界面406作为图4A所示SIM模块管理界面401的下一级界面为例示出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卡2设置界面406包括的内容也可以包含在SIM模块管理界面401中。在该实现方式中,卡2设置界面406包括的内容可暂隐藏显示,在接收到用户的操作后显示。如在接收到用户对图标“卡2”403对应的控件405的点击操作后,手机显示在SIM模块管理界面401中显示菜单,该菜单中包括卡2设置界面406中包括的内容。卡2设置界面406包括的内容也可以直接显示在SIM模块管理界面401中。
示例性的,在图4B所示的eSIM模块(即eSIM卡)在网待机情况下,将一张实体卡(即插入式SIM模块2)插入SIM模块接口2,图4B所示的卡2设置界面406并无变化。这是因为,由于硬件限制,在同一时间内卡槽2的实体卡和eSIM卡中只能有一张卡上电,所以在使用eSIM卡的时候无法获取卡槽2实体卡的状态,从而导致出现上述插入一张实体卡用户无法感知的情况。也就是说,在eSIM使用过程中,如果想要更换实体卡,或者是实体卡插错卡槽,手机没有明显的界面提示,用户容易对是否成功插卡造成误解,误以为插卡出现错误。即使用户认为插卡成功,也需要用户手动切换eSIM和实体卡的开关,无法自动切换或进行下一步操作的提示。
针对上述eSIM卡和实体卡之间切换步骤复杂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捷的SIM模块管理方法,当手机插入一张实体卡后,自动将eSIM切换到相应Modem上,或者在硬件不支持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用户界面的提示。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是能够连接至少两个插入式SIM模块,且支持eSIM模块的设备。例如,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本实施例对该电子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以下实施例以手机作为例子来说明能够连接至少两个插入式SIM模块,且支持eSIM模块的电子设备如何实现实施例中的具体技术方案。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60,扬声器160A,受话器160B,麦克风160C,耳机接口160D,传感器模块170,按键18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第一SIM模块接口195,第二SIM模块接口196及eSIM模块197(或者说电子设备包括eUICC,eUICC用于存储eSIM模块197)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具体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器111,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处理器110可以用于实现前述SCI的功能。
控制器可以是电子设备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SIM接口,和/或USB接口等。
其中,上述第一SIM模块接口195(如上述SIM模块接口1)可用于连接插入式SIM模块1。插入式SIM模块1通过插入第一SIM模块接口195,或从第一SIM模块接口195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的接触和分离。上述第二SIM模块接口196(如上述SIM模块接口2)可用于连接插入式SIM模块2。插入式SIM模块2通过插入第二SIM模块接口196,或从第二SIM模块接口196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的接触和分离。电子设备通过插入式SIM模块1和/或插入式SIM模块2可与网络连接,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
例如,第一SIM模块接口195和第二SIM模块接口196可以为SIM模块连接器,其包括具有SIM模块收容空间的主体,以及用于对SIM模块的导电端子进行接收的多个联通插槽。SIM模块接口可以通过导电端子和插槽与SIM模块进行信令传输。此外,第一SIM模块接口195和第二SIM模块接口196可以支持多种SIM模块尺寸,即可兼容不同类型的SIM模块,如Nano SIM模块,Micro SIM模块,SIM模块等。第一SIM模块接口195和第二SIM模块接口196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
将通用集成电路卡嵌设在电子设备中,称为eUICC。eUICC中可存储有运营商的多种eSIM配置文件,每一种eSIM配置文件可独立构成一个SIM应用。SIM应用可称为eSIM模块197。电子设备通过eSIM模块197可与网络连接,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
充电管理模块1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充电管理模块140为电池1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141为电子设备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141用于连接电池142,充电管理模块140与处理器110。电源管理模块141接收电池1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140的输入,为处理器110,内部存储器121,外部存储器,显示屏194,摄像头193,和无线通信模块160等供电。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14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141和充电管理模块140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电子设备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调制解调器111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电子设备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器111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器111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1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器111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160A,受话器16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1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器111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器111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10,与移动通信模块1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1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60还可以从处理器1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1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160耦合,使得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BT,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所述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电子设备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1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1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电子设备可以通过ISP,摄像头1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ISP用于处理摄像头193反馈的数据。ISP还可以对图像的噪点,亮度,肤色进行算法优化。ISP还可以对拍摄场景的曝光,色温等参数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ISP可以设置在摄像头193中。摄像头1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1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电子设备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120与处理器1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1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从而执行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
电子设备可以通过音频模块160,扬声器160A,受话器160B,麦克风160C,耳机接口16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音频模块16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16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6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或将音频模块16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110中。
扬声器160A,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扬声器160A收听音乐,或收听免提通话。
受话器160B,也称“听筒”,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当电子设备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受话器160B靠近人耳接听语音。
麦克风160C,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或需要通过语音助手触发电子设备执行某些功能时,用户可以通过人嘴靠近麦克风160C发声,将声音信号输入到麦克风160C。电子设备可以设置至少一个麦克风160C。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设置两个麦克风160C,除了采集声音信号,还可以实现降噪功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麦克风160C,实现采集声音信号,降噪,还可以识别声音来源,实现定向录音功能等。
耳机接口160D用于连接有线耳机。耳机接口160D可以是USB接口130,也可以是3.5mm的开放移动电子设备平台(open mobile terminal platform,OMTP)标准接口,美国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the USA,CTIA)标准接口。
按键18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18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电子设备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电子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马达1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1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指示器1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另外,上述电子设备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本申请实施例以分层架构的Android系统为例,示例性说明电子设备的软件结构。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软件架构的组成示意图。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三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framework),以及内核层。
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例如,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卡管理应用,亚马逊,微信,设置,计算器,相机,通话,短信息等应用程序。
其中,如图6所示,卡管理应用可为用户提供各种卡管理功能及对应管理界面。如,卡管理应用可为用户提供SIM模块管理功能及对应界面,以便于用户进行双卡管理,如对eSIM模块进行设置等。又如,在开机时卡管理应用可为用户提供开机导航业务及对应界面,以便用户在开机时可进行eSIM模块的添加等。
应用程序框架层(framework)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framework是电子设备的运行框架底座。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framework可以包括:电话管理器(telephony manager),电话管理服务(telephony service),eUICC管理器(eUICC manager),eUICC服务(eUICCservice)。
其中,电话管理器,电话管理服务,eUICC管理器及eUICC服务可为上层卡管理应用提供卡操作相关的API。上层卡管理应用可通过调用卡操作相关的API实现对应的卡管理功能。例如,卡管理应用可根据用户对插入式SIM模块的设置,调用相关API,通过电话管理器及电话管理服务,配合SIM协议(protocol),对插入式SIM模块进行相应的配置。卡管理应用还可根据用户对eSIM模块的设置,调用相关API,通过eUICC管理器及eUICC服务,配合eSIM协议(protocol),对eSIM模块进行相应的配置。这样,结合图2或图3,在两个SIM模块接口(即SIM模块接口1和SIM模块接口2)上均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同时eSIM模块激活的情况下,可使得该电子设备实现三卡双待功能。
当然,结合图2或图3,在两个SIM模块接口均未连接插入式SIM模块,仅有eSIM模块激活的情况下,或者,在SIM模块接口1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但SIM模块接口2未连接插入式SIM模块,同时eSIM模块激活的情况下,或者,在SIM模块接口2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但SIM模块接口1未连接插入式SIM模块,同时eSIM模块激活的情况下,或者,在两个SIM模块接口均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但eSIM模块未激活的情况下,或者,在两个SIM模块接口只有一个SIM模块接口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同时eSIM模块未激活的情况下,也可使得电子设备实现对应功能,以便与网络进行交互。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内核层是硬件插入式SIM模块及eUICC,与上层framework和应用程序层之间的层。其可以包括各种驱动,如显示驱动,音频驱动等。
在本实施例中,卡管理应用还可根据用户操作,从eSIM服务器(如,签约数据管理-数据准备(subscription manager-data preparation+,SM-DP+))下载eSIM配置文件,并可通过调用相关API,通过eUICC管理器及eUICC服务,配合eSIM协议,将下载的eSIM配置文件写入eUICC中。还可更新eSIM配置文件。eSIM配置文件可独立构成一个SIM应用,即构成一个eSIM模块。
以下实施例中的方法均可以在具有上述硬件结构和软件架构的电子设备中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支持双插入式SIM模块和eSIM模块的电子设备中。在以下实施例中,以电子设备为手机,且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如图5所示为例进行介绍。在以下实施例中,SIM模块接口1为本申请中的第一SIM模块接口,SIM模块接口2为本申请中的第二SIM模块接口,插入式SIM模块1为本申请中的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插入式SIM模块2为本申请中的第二插入式SIM模块。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手机中的SIM模块(如,上述插入式SIM模块,或上述eSIM模块)状态发生改变,则手机通常需要进行卡设置。
其中,手机可在检测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出现时,确定手机中的SIM模块状态发生改变:SIM模块接口(如SIM模块接口1或SIM模块接口2)由未连接插入式SIM模块的状态变为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的状态(或者说插入式SIM模块被插入SIM模块接口),SIM模块接口由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的状态变为未连接插入式SIM模块的状态(或者说插入式SIM模块从SIM模块接口被拔出),插入式SIM模块由启用状态变为停用状态,eSIM模块由启用状态变为停用状态,添加了新的eSIM模块并激活,或将原有已激活的eSIM模块删除等。
示例性的,在用户对插入式SIM模块执行了插入操作或拔出操作后,手机可以确定手机中的SIM模块状态发生改变。
例如,在某SIM模块接口(如SIM模块接口1或SIM模块接口2)未连接插入式SIM模块的情况下,在用户将插入式SIM模块(如SIM模块1或SIM模块2)插入该SIM模块接口后,手机检测到SIM模块接口由未连接插入式SIM模块的状态变为连接了插入式SIM模块的状态,此时手机可确定手机中的SIM模块状态发生改变。
手机获取状态发生改变的SIM模块的卡信息,并对手机中eSIM模块的激活状态进行检查,以根据获取到的卡信息和手机中激活的eSIM模块的激活状态进行卡设置。其中,该卡信息可以包括:卡类型和卡标识。卡类型可以为插入式SIM模块或eSIM模块,卡标识可以为SIM模块(如插入式SIM模块或eSIM模块)的ICCID。
例如,结合图2,以用户将插入式SIM模块1插入SIM模块接口1为例。在用户将插入式SIM模块1插入SIM模块接口1后,手机可确定手机中的SIM模块状态发生改变。手机获取状态发生改变的SIM模块的卡类型和卡标识。如获取到的卡类型为插入式SIM模块,ICCID为ICCID 1。ICCID 1是插入式SIM模块1的ICCID。以用户将插入式SIM模块2插入SIM模块接口2为例。在用户将插入式SIM模块2插入SIM模块接口2后,手机可确定手机中的SIM模块状态发生改变。手机获取状态发生改变的SIM模块的卡类型和卡标识。如获取到的卡类型为插入式SIM模块,ICCID为ICCID 2。ICCID 2是插入式SIM模块2的ICCID。
手机还可对手机中eSIM模块的激活状态进行检查,以确定手机是否激活了eSIM模块。
例如,手机可以根据手机中激活的eSIM配置文件的数量来确定手机是否激活了eSIM模块。如果手机中激活的eSIM配置文件的数量为0,则手机可确定该手机未激活eSIM模块。如果手机中激活的eSIM配置文件的数量不为0,则手机可确定该手机激活了eSIM模块。
作为一种示例,结合图2可知,在硬件上eSIM模块(或者说eUICC)是与SIM模块接口2相连,如图4A所示,在SIM模块管理界面401的呈现上,响应于对控件405的点击操作,手机可显示如图4B所示的卡2设置界面406。在图4B所示的eSIM模块在网待机情况下,将一张实体卡插入SIM模块接口2,卡2设置界面406可能发生如下两种变化。
第一种变化为,参见图7A,卡2设置界面上方出现界面提示卡片701,此时卡槽1内的实体卡并未取出。用户可通过对界面提示卡片701中,图标“实体卡”702对应的按钮704进行点击操作,来启用该插入式SIM模块2,并自动停用eSIM模块。如,图7A所示的图标“工作卡(eSIM卡)”703对应的按钮705的显示状态用于指示该eSIM模块当前处于启用状态。如果用户想要停用该eSIM模块,并启用该插入式SIM模块2,则可以对图标“实体卡”702对应的按钮704进行点击操作。响应于对按钮704的点击操作,按钮704的显示状态由停用状态改变为启用状态,对应地,按钮705的显示状态由启用状态改变为停用状态。对于上述点击操作作出的选择,需要用户通过对图标“确定”707进行确认操作。界面提示卡片701还包括图标“您也可在设置>SIM卡管理>卡2设置中随时切换”706所示的提示信息,告知用户在设置应用中对卡2进行切换的路径。
例如,响应于用户对按钮704的点击操作,界面提示卡片701进入如图7B所示的界面。用户可通过对界面提示卡片701中,点击图标“确定”707进行确认操作,来确认启用该插入式SIM模块2,并自动停用eSIM模块。响应于用户对图标“确定”707的点击操作,界面提示卡片701消失,重新进入如图7C所示的卡2设置界面708。其中,卡2设置界面708中包括:“类型”选项709。该“类型”选项709可用于用户选择SIM模块2和eSIM模块中的其中一个在网待机。如,用户可通过选择按钮709-1或按钮709-2,选择插入式SIM模块2和eSIM模块中的其中一个在网待机。例如,结合图7B,响应于用户对图标“确定”707的点击操作,根据用户的选择,手机通过SCI 1和SCI配合,控制SIM模块接口2与modem连接,以实现插入SIM模块接口2的插入式SIM模块2在网待机。又如,结合图7B,如果用户在点击图标“确定”707之前,再次点击图标“工作卡(eSIM卡)”703对应的按钮705,并进行对图标“确定”707的确认操作,则根据用户的选择,手机通过SCI 1和SCI配合,控制eSIM模块与modem连接,继续实现eSIM模块在网待机,手机可显示如图4B所示的卡2设置界面406。
第二种变化为,参见图7D,卡2设置界面上方出现界面提示卡片711。示例性地,用户在将一张实体卡插入SIM模块接口2的同时,将卡槽1内的实体卡取出。又如,在原先卡槽1内没有实体卡时,用户将一张实体卡插入SIM模块接口2,也可以显示界面提示卡片711。卡片711内有提示信息“卡槽2已被eSIM卡占用,建议您将该实体卡插入卡槽1,以同时使用双卡。”。用户可通过对界面提示卡片711中,图标“知道了”712进行点击操作,来确认已获知该信息。可选地,在eSIM模块在网待机的情况下取出卡托时,手机判断出用户可能插入实体卡,也可以呈现上述界面提示卡片713,参见图7E。卡片提示内容可以为“卡槽2已被eSIM卡占用,如果您只插入一张实体卡,建议您将该实体卡插入卡槽1,以同时使用双卡”。这样提前对用户进界面提示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避免用户将仅有的一张实体卡插入卡槽2后,导致仍需重新取出卡托将实体卡更换至卡槽1的繁琐操作。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的是,只要是eSIM模块在位的情况下换卡均可以在用户界面上显示上述界面提示卡片701、711,在图4B所示的卡2设置界面、图4A的SIM模块管理界面401以及其他手机用户界面均可以呈现。
以上两种变化对应的SIM卡管理流程图如图8所示。
S801、检测到SIM模块接口2插入实体卡(即插入式SIM模块2);
在用户将插入式SIM模块2插入SIM模块接口2后,手机可确定手机中的SIM模块状态发生改变。手机获取状态发生改变的SIM模块的卡类型和卡标识。如获取到的卡类型为插入式SIM模块,ICCID为ICCID 2。ICCID 2是插入式SIM模块2的ICCID。
S802、检测eSIM模块是否在位;
手机对eSIM模块的在位状态进行检查,eSIM模块在位是指硬件上SCI已连接到eUICC,不一定是已激活或启用eSIM模块。如果检测到在硬件上SIM模块接口2是与eSIM模块连接,则表明该SIM模块接口2已被eSIM模块占用,继续执行步骤S803。结合图2可知,在硬件上eSIM模块(或者说eUICC)与SIM模块接口2相连,eSIM模块在位是指eSIM模块通过SIM模块接口2与SCI 1已接通上电。呈现在手机用户界面上,例如,在图4A所示的SIM模块管理界面401上,与eSIM模块及插入SIM接口2中的插入式SIM模块2对应的图标“卡2”403中包含有字样“eSIM卡”,用户可以获知当前选择的是eSIM模块在网待机。又如,在图4B所示的卡2设置界面406,与eSIM模块对应的按钮407-2已处于选中状态。如果检测到SIM模块接口2未与eSIM模块连接,例如,插入式SIM模块2通过SIM模块接口2与SCI 1接通上电,则结束。
S803、检测SIM模块接口1是否有插入式SIM模块1;
手机对SIM模块接口1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插入式SIM模块1。如果检测结果为是,则手机的卡槽1中有实体卡,继续执行步骤S804。反之,如果检测结果为否,则手机的卡槽1中没有实体卡,下一步执行步骤S805。
S804、提示用户实体卡和eSIM可以进行切换;
此步骤在用户界面上呈现如图7A所示,在手机的卡槽1有实体卡的情况下,能够提示用户卡槽2新插入实体卡且用户可以选择卡2要使用的卡。上述界面提示不限于图7A所示的可以与用户交互的卡片701,还包括弹窗、通知等界面提示方式。用户可通过对界面提示卡片中的按钮704和按钮705进行点击操作,来选择卡2使用实体卡或者eSIM卡。用户选择实体卡,能够在插入实体卡后根据界面提示直接将eSIM卡切换至实体卡,方便用户更换实体卡。
S805、提示用户可以将实体卡插入到SIM模块接口1。
此步骤在用户界面上呈现如图7D所示,在手机的卡槽1没有实体卡的情况下,能够提示用户可以将实体卡插入到卡槽1,以同时使用双卡。上述界面提示不限于图7D所示的可以与用户交互的卡片711,还包括弹窗、通知等界面提示方式。用户可以遵循此界面提示进行操作,将实体卡更换到空着的卡槽1,从而可以同时使用实体卡和eSIM卡。
作为另一种示例,结合图3可知,电子设备的硬件还包括SCI 2,从而eSIM模块(或者说eUICC)可以同时与SIM模块接口1和SIM模块接口2相连。其中,SCI 2,SCI 1及SCI三者配合,用于控制不同modem与不同SIM模块接口或eSIM模块的连接关系。这样,不仅可由插入式SIM模块1,与eSIM模块或插入式SIM模块2实现双待功能。而且,还可由插入式SIM模块2,与eSIM模块或插入式SIM模块1实现双待功能。
在SIM模块管理界面的呈现上,例如,可以是如图9A所示的SIM模块管理界面901,图标“卡1”902与SIM接口1中插入的插入式SIM模块1对应,图标“卡1”902对应的控件,如按钮905可用于对插入式SIM模块1进行设置。图标“卡2”903与SIM接口2中插入的插入式SIM模块2对应,图标“卡2”903对应的控件,如906可用于对插入式SIM模块2进行设置。图标“eSIM”904与eSIM模块对应,图标“eSIM”904对应的控件,如907可用于对eSIM模块进行设置。在如图9A所示的卡槽1内已插入一张实体卡,卡槽2没有插卡,且eSIM模块已激活的状态下,将一张实体卡插入SIM模块接口2,SIM模块管理界面901可能发生如下三种变化。
第一种变化为,在卡槽1内已插入一张实体卡的情况下,参见图9B,SIM模块管理界面901上方出现界面提示卡片911,提示用户“请选择想要使用的卡,最多同时使用两张卡”。用户可通过对界面提示卡片911中,图标“实体卡1”912对应的按钮915进行点击操作,来启用该插入式SIM模块1。或者用户可通过对界面提示卡片911中,图标“实体卡2”913对应的按钮916进行点击操作,来启用该插入式SIM模块2。类似地,用户可通过对界面提示卡片911中,图标“工作卡(eSIM卡)”914对应的按钮917进行点击操作,来停用或启用eSIM模块。对于上述点击操作作出的选择,需要用户通过对图标“确定”919进行确认操作。界面提示卡片911还包括图标“您也可在设置>SIM卡管理设置中随时切换”918所示的提示信息,告知用户在设置应用中对SIM卡进行切换的路径。
例如,响应于用户对按钮916和按钮917点击操作,界面提示卡片911将进入如图9C所示的界面。用户可通过对界面提示卡片901中,点击图标“确定”919进行确认操作,来确认启用该插入式SIM模块2和该eSIM模块,并自动停用该插入式SIM模块1。响应于用户对图标“确定”919的点击操作,界面提示卡片911消失,重新进入如图9D所示的SIM模块管理界面901。其中,图标“卡1”902对应的按钮905已自动关闭,即自动停用该插入式SIM模块1,图标“卡2”903对应实体卡信息自动显示,且其对应的按钮906已自动开启,即已自动启用该插入式SIM模块2,图标“eSIM”904及其对应的控件907不变。以上显示状态表明卡槽1内的实体卡被停用,卡槽2内的实体卡已启用,eSIM卡已启用。例如,结合图9B,响应于用户对图标“确定”909的点击操作,根据用户的选择,手机通过SCI 1和SCI配合,控制SIM模块接口2与modem连接,通过SCI 2和SCI配合,控制eSIM模块与modem连接,以实现插入式SIM模块2和eSIM模块在网待机。
可选地,用户在点击图9B所示的图标“确定”919之前,也可以选择实体卡1与实体卡2,或者继续使用实体卡1与工作卡。响应于用户对图标“确定”919的确认操作,手机根据用户的选择,通过SCI 1、SCI2和SCI配合,控制选中的SIM模块与modem连接。
第二种变化为,参见图9E,SIM模块管理界面901中,图标“卡1”902内关于插入式SIM模块1的信息消失,图标“卡1”902对应的按钮905已关闭。这是因为,在图9A所示的eSIM模块在网待机情况下,用户将一张实体卡插入SIM模块接口2的同时,将卡槽1内的实体卡取出。结合图3,根据用户的选择,手机通过SCI 1和SCI配合,控制SIM模块接口2与modem连接,通过SCI 2和SCI配合,控制eSIM模块与modem连接,以实现插入式SIM模块2和eSIM模块在网待机,此时,SIM模块接口1与SCI 2断开连接。同时,图标“卡2”903显示与SIM模块接口2中插入的插入式SIM模块2对应信息,图标“卡2”903对应的按钮906自动开启。图标“eSIM”904对应的eSIM模块信息以及控件907保持不变。
第三种变化为,参见图9F,SIM模块管理界面901上方出现界面提示卡片921,提示用户“卡槽2已被eSIM卡占用,是否将eSIM卡切换至卡槽1,以同时使用双卡?”。示例性地,在图9A所示的eSIM模块在网待机情况下,用户将一张实体卡插入SIM模块接口2的同时,将卡槽1内的实体卡取出,为了便于用户观察到手机对SIM模块的自动切换,在自动切换前给予用户界面提示信息。又如,在原先卡槽1内没有实体卡时,用户将一张实体卡插入SIM模块接口2,也可以显示界面提示卡片921。用户可通过对界面提示卡片921中的控件922“是”和控件923“否”进行操作,来选择是否切换eSIM模块连接的卡槽。如果用户对控件922“是”进行点击操作,则界面提示卡片921消失,SIM模块管理界面901进入图9E所示eSIM模块连接切换后的界面。相反,如果用户对控件923进行点击操作,如图9G所示,SIM模块管理界面901上方将出现界面提示卡片931,提示用户“卡槽2已被eSIM卡占用,建议您将该实体卡插入卡槽1,以同时使用双卡。”。用户可通过对界面提示卡片931中的控件932“确定”进行操作,已确认获知该信息。
以上三种变化对应的SIM卡管理流程图如图10所示。
S1001、检测到SIM模块接口2插入实体卡(即插入式SIM模块2);
在用户将插入式SIM模块2插入SIM模块接口2后,手机可确定手机中的SIM模块状态发生改变。手机获取状态发生改变的SIM模块的卡类型和卡标识。如获取到的卡类型为插入式SIM模块,ICCID为ICCID 2。ICCID 2是插入式SIM模块2的ICCID。
S1002、检测eSIM模块是否在位;
手机对eSIM模块的在位状态进行检查,如果检测到在硬件上SIM模块接口2是与eSIM模块连接,则表明该SIM模块接口2已被eSIM模块占用,继续执行步骤S1003。结合图3可知,在硬件上eSIM模块(或者说eUICC)可以是与SIM模块接口1相连,也可以是与SIM模块接口2相连,eSIM模块在位是指eSIM模块通过SIM模块接口1与SCI 2已接通上电、或者eSIM模块通过SIM模块接口2与SCI 1已接通上电。呈现在手机用户界面上,例如,在图9A所示的SIM模块管理界面901上,与eSIM模块对应的图标“eSIM”904中已显示运营商、号码以及网络能力,用户可以获知当前eSIM模块在网待机。如果检测到SIM模块接口2、SIM模块接口1均未与eSIM模块连接,例如,插入式SIM模块2通过SIM模块接口2与SCI 1接通上电且插入式SIM模块1通过SIM模块接口1与SCI 2接通上电,则结束。
S1003、检测SIM模块接口1是否有插入式SIM模块1;
手机对SIM模块接口1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插入式SIM模块1。如果检测结果为是,则手机的卡槽1中有实体卡,继续执行步骤S1004。反之,如果检测结果为否,则手机的卡槽1中没有实体卡,下一步执行步骤S1005。
S1004、提示用户实体卡和eSIM可以进行切换;
此步骤在用户界面上呈现如图9B所示,在手机的卡槽1和卡槽2均有实体卡的情况下,能够提示用户可以从两张实体卡和一张eSIM卡中选择两张要使用的卡。上述界面提示不限于图9B所示的可以与用户交互的卡片901,还包括弹窗、通知等界面提示方式。用户可通过对界面提示卡片中的按钮915、按钮916和按钮917进行点击操作,来选择使用两张实体卡或者一张实体卡和一张eSIM卡。相对于图2所示的硬件结构,图3所示的硬件结构不仅能够支持SIM卡1和SIM卡2同时使用、SIM卡1和eSIM卡同时使用,还能够支持SIM卡2和eSIM卡同时使用,而用户不必更换卡槽即可实现。
S1005、检测eSIM是否与SIM模块接口2共享Modem1;
结合图3可知,在硬件上eSIM模块(或者说eUICC)可以是与SIM模块接口1相连,也可以是与SIM模块接口2相连。如果eSIM模块与SIM模块接口2相连,即eSIM模块与SIM模块接口2共享Modem1,那么可以继续执行步骤S1006或S1007。如果eSIM模块与SIM模块接口1相连,eSIM模块与插入式SIM模块2分别连接Modem0和Modem1,则结束。
S1006、是否自动切换Modem;
此步骤在用户界面上呈现如图9F所示,在手机的卡槽1没有实体卡,而卡槽2有实体卡的情况下,能够提示用户目前卡槽2已被eSIM卡占用,且手机可以将eSIM切换至卡槽1,从而同时使用双卡。上述界面提示不限于图9F所示的可以与用户交互的卡片921,还包括弹窗、通知等界面提示方式。用户可通过对界面提示卡片中的按钮922、按钮923进行点击操作,来选择手机自动切换eSIM卡槽或者用户手动切换。
S1007、eSIM自动连接到Modem0;
基于用户对eSIM卡槽自动切换的选择,手机通过SCI 2和SCI配合,将原本通过SCI1和SCI配合与SIM模块接口2相连的eSIM模块,切换至与SIM模块接口1相连,从而eSIM模块与SIM模块接口1共享Modem0。此时,卡槽1中没有实体卡,卡槽2中有实体卡,eSIM卡与卡槽2内的实体卡能够同时使用,而无需用户手动切换卡槽。
S1008、提示用户可以将实体卡插入到SIM模块接口1。
此步骤在用户界面上呈现如图9G所示,在手机的卡槽1没有实体卡的情况下,能够提示用户可以将实体卡插入到卡槽1,以同时使用双卡。上述界面提示不限于图9G所示的可以与用户交互的卡片9311,还包括弹窗、通知等界面提示方式。用户可以遵循此界面提示进行操作,将实体卡更换到空着的卡槽1,从而可以同时使用实体卡和eSIM卡。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可知,电子设备的硬件还包括SCI 2,从而eSIM模块(或者说eUICC)可以同时与SIM模块接口1和SIM模块接口2相连。其中,SCI 2,SCI 1及SCI三者配合,用于控制不同modem与不同SIM模块接口或eSIM模块的连接关系。这样,不仅可由插入式SIM模块1,与eSIM模块或插入式SIM模块2实现双待功能。而且,还可由插入式SIM模块2,与eSIM模块或插入式SIM模块1实现双待功能。如果用户还没有在手机中添加新的eSIM模块,那么可以在添加新的eSIM模块时提示用户将新的eSIM模块下载至SIM模块接口1和SIM模块接口2中未与插入式SIM模块连接的一个。
在SIM模块管理界面的呈现上,可以采取如图11A所示的SIM模块管理界面1101,图标“卡1”1102与SIM接口1中插入的插入式SIM模块1对应,图标“卡1”1102对应的控件,如按钮1105可用于对插入式SIM模块1进行设置。图标“卡2”1103与SIM接口2中插入的插入式SIM模块2对应,图标“卡2”1103对应的控件,如1106可用于对插入式SIM模块2进行设置。图标“eSIM”1104与eSIM模块对应,图标“eSIM”1104对应的控件,如1107可用于对eSIM模块进行设置。如果用户想在手机中添加新的eSIM模块,则如图11B所示,用户可对eSIM模块设置界面1108上的添加按钮1109进行点击操作,或者在首次开机时,手机可在开机向导流程中提供用于添加eSIM模块的入口,用户可对开机向导界面中的添加eSIM模块按钮进行点击操作。响应于对添加按钮1109或的点击操作,如图11C所示,手机查询是否有可用的eSIM配置文件,并可显示添加eSIM模块的等待界面1110。如果手机查询到有可用的eSIM配置文件,则如图11D所示,可显示界面1111,并显示提示框1112。该提示框1112用于提示用户已查找到可用的eSIM配置文件,并询问用户是否要激活该eSIM配置文件。此时,用户可点击直接激活按钮1113。响应于用户对直接激活按钮1113的点击操作,手机可激活该eSIM配置文件。如图11F所示,手机还可显示激活eSIM模块的等待界面1115。如果手机查询到没有可用的eSIM配置文件,则可打开手机的摄像头,并如图11E所示,显示扫一扫界面1114,以便用户通过手机扫描运营商提供的对应二维码以便从运营商的服务器获取eSIM配置文件,或者用户也可以选择图库中保存的二维码或手动输入对应号码以便手机获取eSIM配置文件。在手机获取到eSIM配置文件后,可激活该eSIM配置文件。在eSIM配置文件激活成功后,如图11G所示,手机可显示提示界面1116,以提示用户新的eSIM模块已成功添加,可使用其相关功能。另外,手机在检测到有新的eSIM模块成功添加并激活时,可确定手机中的SIM模块状态发生改变。如果手机当前有空卡槽,则如图11H所示,在手机用户界面上显示界面提示卡片1117,提示用户eSIM卡在使用时将占用一个卡槽,目前卡槽1已被占用,建议将eSIM卡下载至卡槽2,用户可以点击图标“确定”1118以将eSIM卡下载至卡槽2。如果手机当前没有空卡槽,则如图11I所示,在手机用户界面上显示界面提示卡片1119,提示用户eSIM卡在使用时将占用一个卡槽,目前卡槽1、卡槽2均已被占用,请选择禁用一张卡,用户可以对图标“实体卡1”1120对应的控件1122,或者图标“实体卡2”1121对应的控件1123进行点击操作,再通过图标“确定”1124以确认所禁用的实体卡。
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图8和图10中对SIM模块接口是否插入实体卡以及eSIM模块是否在位的具体内部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进行如图12所示的检测方法。参见图12,该检测方法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检测卡槽状态,第二部分为检测卡托插拔事件,第三部分为通知应用层进行处理。
对于第一部分,步骤1211为底层上报SIM卡状态变化(RIL_UNSOL_SIM_SLOT_STATUS_CHANGED),每次卡槽SIM卡状态发生变化将从底层上报,并记录下来。步骤1212为获取SIM卡状态(GET_SIM_STATUS),能够在SIM卡状态发生变化时获取到SIM卡状态。步骤1213为从获取的SIM卡状态中查找ATR,ATR在卡协议(ETSI TS 102 221 V14.0.0)中定义。步骤1214为解析ATR,通过解析ATR内字段,判断当前卡是否为eSIM卡。
对于第二部分,步骤1221为底层上报卡托拔出、插入事件(RIL_UNSOL_HW_SIM_HOT_PLUG),即在插拔实体卡时将卡托拔出、插入的情况从底层上报。步骤1222为检测到卡托插入、拔出事件EVENT_SIM_HOTPLUG,包括卡托拔出和卡托插入两种类型的事件。步骤1223为清空卡类型、主卡槽等标记位,不论卡托拔出还是插入,均将卡类型、主卡槽等标记位清空,重新获取实体卡类型、ICCID及主卡槽位置等。
对于第三部分,步骤1201为通过第一部分获取的ATR,判断eSIM是否在位,如果eSIM不在位,即硬件上eSIM模块没有上电,则结束任务。如果eSIM在位,判断是否插入实体卡,如果是插入了一张或两张实体卡,则进一步执行步骤1203。如果没有插入实体卡,则结束任务。步骤1203为通知上层应用卡槽变化,之后进一步执行步骤1204.步骤1204为上层收到通知,进行处理,例如执行图8中步骤803及之后的流程,又如,执行图10中步骤1003及之后的流程。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3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301,第一调制解调器1302,第二调制解调器1303,移动通信模块1304,第一SIM模块接口1305,第二SIM模块接口1306,eUICC 1307及存储器1308,eUICC 1307用于存储eSIM模块。上述各器件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总线1310连接。存储器1308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1309。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1309被配置为被该处理器1301执行。该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1309包括指令,上述指令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如手机)执行的各个步骤。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第一调制解调器,第二调制解调器,移动通信模块,第一用户识别模块SIM模块接口,第二SIM模块接口,嵌入式通用集成电路卡eUICC,所述eUICC用于存储嵌入式用户识别模块eSIM模块,第一智能卡接口SCI,第二SCI;
其中,所述处理器与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所述第二调制解调器,所述移动通信模块,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及所述eUICC耦合;
所述第一SCI的一端耦合所述处理器,另一端同时耦合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和所述eUICC;
所述第二SCI的一端耦合所述处理器,另一端同时耦合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和所述eUICC;
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及所述eUICC,与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和所述第二调制解调器的连接关系;
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eUICC已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检测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且第一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时,提供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最多同时使用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和所述eSIM模块中的两个;或者,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eUICC已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检测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且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时,自动将所述eUICC连接至所述第二SCI,将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连接至所述第一SCI;或者,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eUICC已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检测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且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时,提供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是否将所述eUICC切换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接收到作用于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的输入操作,保持所述eUICC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提供第三提示信息,所述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eSIM模块被安装并激活时执行如下步骤:
所述处理器获取所述eSIM模块的卡信息;
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第一插入式SIM模块且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已连接至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则所述处理器将所述eSIM模块下载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eSIM模块被安装并激活时执行如下步骤:
所述处理器获取所述eSIM模块的卡信息;
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第一插入式SIM模块且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已连接至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则提供第四提示信息,所述第四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所述eSIM模块下载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eSIM模块被安装并激活时执行如下步骤:
所述处理器获取所述eSIM模块的卡信息;
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已连接第一插入式SIM模块且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已连接至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则提供第五提示信息,所述第五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禁用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或者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
6.一种用户识别模块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第一SIM模块接口,第二SIM模块接口,嵌入式通用集成电路卡eUICC,所述eUICC用于存储嵌入式用户识别模块eSIM模块,第一智能卡接口SCI;
其中,所述第一SCI的一端耦合所述处理器,另一端同时耦合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和所述eUICC;所述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和所述eUICC中当前激活的eSIM模块两者中的一个,及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同时与网络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eUICC已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检测到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连接至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时执行如下步骤:
检测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是否连接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
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已连接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则提供第六提示信息,所述第六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连接至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或者所述eSIM模块;
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则用于提供第七提示信息,所述第七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7.一种用户识别模块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第一SIM模块接口,第二SIM模块接口,嵌入式通用集成电路卡eUICC,所述eUICC用于存储嵌入式用户识别模块eSIM模块,第一智能卡接口SCI;
其中,所述第一SCI的一端耦合所述处理器,另一端同时耦合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和所述eUICC;所述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和所述eUICC中当前激活的eSIM模块两者中的一个,及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同时与网络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eUICC已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检测到用于承载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与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的卡托被取出时,提供第八提示信息,所述第八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或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8.一种用户识别模块SIM模块的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通过第一插入式SIM模块、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和所述eUICC中当前激活的eSIM模块三者中的两个同时与网络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eUICC已连接至所述第一SCI情况下,检测到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二SIM模块接口时执行如下步骤:
检测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是否连接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
如果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则提供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最多同时使用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和所述eSIM模块中的两个;或者,
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则自动将所述eUICC连接至所述第二SCI;或者,
如果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未连接所述第一插入式SIM模块,则提供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是否将所述eUICC切换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提供所述第二提示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作用于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的输入操作,保持所述eUICC连接至所述第一SCI的情况下,提供第三提示信息,所述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将所述第二插入式SIM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一SIM模块接口。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识别模块SIM模块的管理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17129.8A CN113691270B (zh) | 2020-05-18 | 2020-05-18 |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PCT/CN2021/092952 WO2021233159A1 (zh) | 2020-05-18 | 2021-05-11 |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EP21808301.2A EP4145876A4 (en) | 2020-05-18 | 2021-05-11 | SIM MANAGEMENT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17/925,936 US20230188172A1 (en) | 2020-05-18 | 2021-05-11 | Sim module management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17129.8A CN113691270B (zh) | 2020-05-18 | 2020-05-18 |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91270A CN113691270A (zh) | 2021-11-23 |
CN113691270B true CN113691270B (zh) | 2022-11-11 |
Family
ID=78575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17129.8A Active CN113691270B (zh) | 2020-05-18 | 2020-05-18 |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88172A1 (zh) |
EP (1) | EP4145876A4 (zh) |
CN (1) | CN113691270B (zh) |
WO (1) | WO202123315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21013B (zh) * | 2019-08-30 | 2021-07-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4401508B (zh) * | 2021-12-31 | 2023-04-2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Sim卡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EP4294118A1 (en) * | 2022-06-14 | 2023-12-20 | Molex CVS Hildesheim GmbH | Systems including high-performance modems combined with low-performance modems |
CN117411502A (zh) * | 2022-07-13 | 2024-01-16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Sim卡通信电路、相关装置和控制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84293A (zh) * | 2007-12-13 | 2008-05-21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电话双卡智能切换方法 |
CN103298161A (zh) * | 2012-02-23 | 2013-09-11 |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通信装置及其人机界面显示方法 |
CN104066210A (zh) * | 2014-06-18 | 2014-09-24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双卡双待移动通信终端管理系统和移动通信终端 |
CN106658464A (zh) * | 2016-10-31 | 2017-05-10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无线通信的方法及终端 |
CN106817257A (zh) * | 2016-01-27 | 2017-06-09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和升级方法 |
CN109983706A (zh) * | 2018-02-01 | 2019-07-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 |
CN110621013A (zh) * | 2019-08-30 | 2019-12-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536840B2 (en) * | 2016-10-19 | 2020-01-14 | David LIPOVKOV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m virtualization of sim and sim-less mobile terminals |
US10779157B2 (en) * | 2017-09-28 | 2020-09-15 | Apple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ing services of multiple wireless networks via a single radio access network |
-
2020
- 2020-05-18 CN CN202010417129.8A patent/CN113691270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5-11 WO PCT/CN2021/092952 patent/WO2021233159A1/zh unknown
- 2021-05-11 EP EP21808301.2A patent/EP4145876A4/en active Pending
- 2021-05-11 US US17/925,936 patent/US20230188172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84293A (zh) * | 2007-12-13 | 2008-05-21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电话双卡智能切换方法 |
CN103298161A (zh) * | 2012-02-23 | 2013-09-11 |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通信装置及其人机界面显示方法 |
CN104066210A (zh) * | 2014-06-18 | 2014-09-24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双卡双待移动通信终端管理系统和移动通信终端 |
CN106817257A (zh) * | 2016-01-27 | 2017-06-09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和升级方法 |
CN106658464A (zh) * | 2016-10-31 | 2017-05-10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无线通信的方法及终端 |
CN109983706A (zh) * | 2018-02-01 | 2019-07-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 |
CN110621013A (zh) * | 2019-08-30 | 2019-12-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188172A1 (en) | 2023-06-15 |
WO2021233159A1 (zh) | 2021-11-25 |
EP4145876A1 (en) | 2023-03-08 |
CN113691270A (zh) | 2021-11-23 |
EP4145876A4 (en) | 2023-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613238B (zh) |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3691270B (zh) |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
EP4080941A1 (en) | Method for guiding intelligent device to access network, and medium, control terminal, and system | |
CN110602315B (zh) | 具有可折叠屏幕的电子设备、显示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0087012B (zh) | 一种摄像头的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1602379B (zh) | 语音通话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 |
CN112789934B (zh) | 一种蓝牙服务的查询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0602686B (zh) | 一种使用远程sim模块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
EP4192057A1 (en) | Bluetooth communication method, wearable device, and system | |
CN109327613B (zh) | 一种基于语音通话翻译能力的协商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3923611B (zh) | 一种呼叫转移系统及相关装置 | |
CN113498032A (zh) | 一种上网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4143906B (zh) |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3472477A (zh) | 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 |
CN116301541A (zh) | 共享文件的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3709720B (zh) | 一种sim双模卡异常的优化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8540399A (zh) | 一种应用小部件的显示方法及设备 | |
CN115942253B (zh) | 一种提示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7041465B (zh) | 一种视频通话的优化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7915308A (zh) | 一种去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8803144A (zh) | 通话暂停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7289807A (zh) |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和鼠标 | |
CN111801931A (zh) | 通话发生srvcc切换时,接通和挂断电话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