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54258B - 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54258B
CN113654258B CN202110926991.6A CN202110926991A CN113654258B CN 113654258 B CN113654258 B CN 113654258B CN 202110926991 A CN202110926991 A CN 202110926991A CN 113654258 B CN113654258 B CN 1136542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medium
outlet
inlet
phase
evapo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269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54258A (zh
Inventor
杨锘
陈健勇
陈颖
罗向龙
黄锟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092699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542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54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42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542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42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1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multi-stag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01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 F25B2341/0015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using two or more eje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泵节能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冷凝器、换热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喷射器、第二喷射器、节流元件,以及填充于系统中的工质;通过采用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形成了两级喷射,能够更大程度上回收节流元件的膨胀功、节省压缩过程的消耗功,从而降低循环系统的能量消耗,提高热泵系统的效率;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的工作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在改变了工况的情况下,无法进一步降低系统损失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节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两级蒸气压缩式循环系统一般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中间冷却器(或闪蒸器)和膨胀阀等部件组成,包括压缩、冷凝、节流以及蒸发四个主要的热力过程。两级蒸气压缩式循环可组成多种形式,如一次节流中间完全或不完全冷却循环,二次节流中间完全或不完全冷却循环等。实际上,在两级蒸气压缩式循环系统中,由于蒸发温度更低,制冷剂节流过程具有更多的膨胀功可以回收。因此,可以采用双喷射器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布置,能够更加充分的回收膨胀功,从而使两级蒸气压缩式循环系统的效率显著得到提高。
公开号为CN103759449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双喷射器增效的两级蒸气压缩式循环系统,通过在两级蒸气压缩式循环系统中增加双喷射器(高压级喷射器和低压级喷射器),利用双喷射器充分回收两级蒸气压缩制冷与热泵循环系统节流过程中的膨胀功,显著提升两个压缩机吸气压力从而降低循环中压缩机的功率消耗和提高压缩机的输气量,有效改善了制冷循环系统性能。
上述方案虽然利用了两级喷射实现了膨胀功的充分回收,但是上述方案无法适应不同工况下的换热过程,在改变了工况的情况下,无法进一步降低系统㶲损失,换热能力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在改变了工况的情况下,无法进一步降低系统㶲损失的问题,提供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本发明能够更大程度上回收节流阀的膨胀功、节省压缩过程的消耗功,从而降低循环系统的能量消耗,提高热泵系统的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冷凝器、换热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喷射器、第二喷射器、节流元件,以及填充于系统中的工质;第二压缩机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冷凝入口连接,冷凝器的出口分为两路,第一路与第一喷射器的引射入口连接,第二路与换热器的冷却入口连接;第一喷射器的混合出口与换热器的加热入口连接,换热器的加热出口与第二喷射器的引射入口连接,第二喷射器的混合出口与第二蒸发器的入口连接,第二蒸发器的出口与第二压缩机的入口连接;换热器的冷却出口经过节流元件与第一蒸发器的入口连接,第一蒸发器的出口分为三路,第一路与第一喷射器的被引射工质入口连接,第二路与第二喷射器的被引射工质入口连接,第三路与第一压缩机的入口连接;第一压缩机的出口也与第二压缩机的入口连接。
这样,通过采用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形成了双级喷射,能够更大程度上回收节流元件的膨胀功、节省压缩过程的消耗功,从而降低循环系统的能量消耗,提高热泵系统的效率;同时利用双级喷射,实现两级压缩中间冷却,有效解决了空气源热泵系统在较低环境温度时制热量降低的问题。
进一步的,工质为非共沸混合工质。
这样,通过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由于非共沸工质组分固定,具有温度滑移的特性,与单一工质相比,可以减少换热温差,降低换热过程的不可逆性,提高运行效率,应用于热泵系统中能够减少系统的不可逆性,合理利用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温度滑移特性,结合不同换热单元能够对非共沸混合工质的组分进行调控,调整其传热系数。
进一步的,节流元件为节流阀。需要说明的是,节流元件起到了降低压力、使液相工质转变成气液两相的作用,是循环的重要部件之一。
进一步的,冷凝器为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分液冷凝器,第一蒸发器为分相蒸发器。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分液冷凝过程,气相工质在进入冷凝器后会冷凝出冷凝饱和液相工质,液相工质的堆积会阻碍气相工质进行换热,传热系数降低,分液冷凝通过将一定量完成冷凝的冷凝饱和液相工质进行分离,增大了工质的干度,传热系数得到提高,换热能力随之提高,除此之外还改变了冷凝器中剩余工质的组分,实现组分调控的目的;对于分相蒸发过程,气液两相的工质进入蒸发器,随着蒸发过程的进行,工质的干度逐渐增大,工质的传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分相蒸发在蒸发始端,通过将一定量未完全蒸发液相工质分离,增大工质的干度,能够提高传热系数,而在蒸发末端,再将一定量气相工质分离,减小工质的干度,使工质维持在较高传热系数下进行蒸发,提高了传热效率,除此之外还改变了蒸发器中剩余工质的组分,也实现了组分调控的目的。
这样,通过同时利用分液冷凝和分相蒸发,实现了对热力循环系统中工质干度的调控,从而使工质的传热系数提高,冷凝器和第一蒸发器的换热能力得到增强。
进一步的,冷凝器与第一喷射器的引射入口之间还连接有第一调节阀,第一蒸发器与第一喷射器的被引射工质入口之间还连接有第二调节阀,第一蒸发器与第二喷射器的被引射工质入口之间还连接有第三调节阀。
这样,改变调节阀的开度,通过调节管路工质的流量,调节阀实现了调控热力循环系统中工质组分变化,能够改变工质的热物性参数,调节其温度滑移,使换热单元与冷热源的平均换热温差降低,减少系统在换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性;同时组分调控可以使温度滑移的程度发生改变,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工况下的换热过程,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㶲损失,换热能力得到提高。
进一步的,冷凝器的两路出口分别为冷凝出口和分液出口,分液出口与第一喷射器的引射入口连接,冷凝出口与换热器的冷却入口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蒸发器的三路出口分别为液相出口、气相出口和蒸发出口,气相出口通过第二调节阀与第一喷射器的被引射工质入口连接,液相出口通过第三调节阀与第二喷射器的被引射工质入口连接,蒸发出口与第一压缩机的入口连接。
进一步的,冷凝器分液出口的工质压力大于第一蒸发器气相出口的工质压力。这样,第一蒸发器气相出口的工质被冷凝器分液出口的工质引射。
进一步的,换热器加热出口的工质压力大于第一蒸发器液相出口的工质压力。这样,第一蒸发器液相出口的工质被换热器加热出口的工质引射。
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的工作方法,具体工作方法的过程如下:
工质经第二压缩机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过热工质从第二压缩机的出口进入冷凝器的入口,高温高压的过热工质被冷凝器部分冷凝,已完成冷凝的冷凝液相工质从冷凝器的分液出口经过第一调节阀进入第一喷射器的引射入口,冷凝器中剩余工质继续冷凝形成冷凝饱和液相工质,冷凝饱和液相工质进入换热器的冷却入口,经过换热器的冷却后经过节流元件的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经过第一蒸发器的蒸发,工质一部分形成了饱和气相工质从气相出口经过第二调节阀进入到第一喷射器的被引射入口、一部分形成了未完全蒸发液相工质经液相出口经过第二调节阀进入到第二喷射器的被引射入口,第一蒸发器中的剩余工质形成了蒸发气相工质经进入到第一压缩机压缩,在第一压缩机的出口形成过热蒸汽;
已完成冷凝的冷凝液相工质在第一喷射器中与第一蒸发器的气相出口来的饱和气相工质混合,在第一喷射器的出口变为二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二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进入换热器的加热入口,通过换热器的加热后形成气相工质,气相工质进入第二喷射器的引射入口,气相工质在第二喷射器中与第一蒸发器分液出口来的未完全蒸发液相工质混合,在第二喷射器的出口变为一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一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进入第二蒸发器进行蒸发形成饱和气,饱和气与第一压缩机出口的过热蒸汽混合后进入到第二压缩机的入口,完成整个循环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高效型热泵系统在循环工作过程中存在有四个不同的工作压力,依次是冷凝压力、二级压力、一级压力和蒸发压力。对于第一喷射器,冷凝压力下的已完成冷凝的冷凝液相工质引射第一蒸发器蒸发压力下的饱和气相工质,形成二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对于第二喷射器,二级压力下的气相工质引射第一蒸发器蒸发压力下的未完全蒸发液相工质,形成一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其中冷凝压力和蒸发压力是由循环系统的运行工况(即一个冷凝温度和一个蒸发温度)所决定,实际操作时,需考虑制热温度要求和空气环境温度情况。
另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共有四个出入口,分别为冷却入口、冷却出口、加热入口和加热出口。其中冷凝器的冷凝出口出来的冷凝饱和液相工质经换热器的冷却入口流入,并从换热器的冷却出口流出,第一喷射器的混合出口的二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从换热器的加热入口流入并从换热器的加热出口流出,两股工质在换热器内进行热量交换,冷凝器进入换热器中的冷凝饱和液相工质过冷,同时第一喷射器混合出口的二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由气液两相转变为气相,引射第一蒸发器中液相出口的未完全蒸发液相工质,增加了第二蒸发器的流量,实现两级压缩中间冷却,能够有效地降低了第一压缩机出口的温度,提高了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采用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形成了两级喷射,能够更大程度上回收节流阀的膨胀功、节省压缩过程的消耗功,相比一级喷射,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消耗功,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2)本发明利用双级喷射和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实现两级压缩中间冷却,有效解决了空气源热泵系统在较低环境温度时制热量降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分液冷凝器的工质流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对分液冷凝器内部传热系数随换热管程变化的影响;
图4为本实施例中分相蒸发器的工质流向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对第一蒸发器内部传热系数随换热管程变化的影响。
图示标记说明如下:
101-第一压缩机,102-第二压缩机,103-冷凝器,104-换热器,105-节流元件,106-第一蒸发器,107-第一调节阀,108-第一喷射器,109-第二喷射器,110-第二蒸发器,111-第二调节阀,112-第三调节阀;
1-蒸发气相工质,2-过热蒸汽,4-高温高压的过热工质,5-冷凝饱和液相工质,8-冷凝液相工质,10-二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1-气相工质,13-一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4-饱和气,15-饱和气相工质,16-未完全蒸发液相工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01、第二压缩机102、冷凝器103、换热器104、第一蒸发器106、第二蒸发器110、第一喷射器108、第二喷射器109、节流元件105,以及填充于系统中的工质;第二压缩机102的出口与冷凝器103的冷凝入口连接,冷凝器103的出口分为两路,第一路与第一喷射器108的引射入口连接,第二路与换热器104的冷却入口连接;第一喷射器108的混合出口与换热器104的加热入口连接,换热器104的加热出口与第二喷射器109的引射入口连接,第二喷射器109的混合出口与第二蒸发器110的入口连接,第二蒸发器110的出口与第二压缩机102的入口连接;换热器104的冷却出口经过节流元件105与第一蒸发器106的入口连接,第一蒸发器106的出口分为三路,第一路与第一喷射器108的被引射工质入口连接,第二路与第二喷射器109的被引射工质入口连接,第三路与第一压缩机101的入口连接;第一压缩机101的出口也与第二压缩机102的入口连接。
这样,通过采用第一喷射器108和第二喷射器109形成了两级喷射,能够更大程度上回收节流元件105的膨胀功、节省压缩过程的消耗功,从而降低循环系统的能量消耗,提高热泵系统的效率;同时利用双级喷射,实现两级压缩中间冷却,有效解决了空气源热泵系统在较低环境温度时制热量降低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工质为非共沸混合工质。
这样,通过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由于非共沸工质组分固定,具有温度滑移的特性,与单一工质相比,可以减少换热温差,降低换热过程的不可逆性,提高运行效率,应用于热泵系统中能够减少系统的不可逆性,合理利用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温度滑移特性,结合不同换热单元能够对非共沸混合工质的组分进行调控,调整其传热系数。
本实施例中,节流元件105为节流阀。这样,节流阀能够降低换热器冷却出口端的压力、使液相工质转变成气液两相的作用,是本实施例循环过程的重要部件之一。
本实施例中,冷凝器103为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分液冷凝器,第一蒸发器106为分相蒸发器。
如图2至图5所示,对于分液冷凝过程,气相工质在进入冷凝器103后会冷凝出冷凝饱和液相工质,液相工质的堆积会阻碍气相工质进行换热,传热系数降低,分液冷凝通过将一定量完成冷凝的冷凝饱和液相工质进行分离,增大了工质的干度,传热系数得到提高,换热能力随之提高,除此之外还改变了冷凝器103中剩余工质的组分,实现组分调控的目的;对于分相蒸发过程,气液两相的工质进入第一蒸发器106,随着蒸发过程的进行,工质的干度逐渐增大,工质的传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分相蒸发在蒸发始端,通过将一定量未完全蒸发液相工质分离,增大工质的干度,能够提高传热系数,而在蒸发末端,再将一定量气相工质分离,减小工质的干度,使工质维持在较高传热系数下进行蒸发,提高了传热效率,除此之外还改变了第一蒸发器106中剩余工质的组分,也实现了组分调控的目的。
这样,通过同时利用分液冷凝和分相蒸发,实现了对热力循环系统中工质干度的调控,从而使工质的传热系数提高,冷凝器和第一蒸发器的换热能力得到增强。
如图1所示,冷凝器103与第一喷射器108的引射入口之间还连接有第一调节阀107,第一蒸发器106与第一喷射器108的被引射工质入口之间还连接有第二调节阀111,第一蒸发器106与第二喷射器109的被引射工质入口之间还连接有第三调节阀112。
这样,改变调节阀的开度,通过调节管路工质的流量,调节阀实现了调控热力循环系统中工质组分变化,能够改变工质的热物性参数,调节其温度滑移,使换热单元与冷热源的平均换热温差降低,减少系统在换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性;同时组分调控可以使温度滑移的程度发生改变,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工况下的换热过程,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㶲损失,换热能力得到提高。
本实施例中,冷凝器103的两路出口分别为冷凝出口和分液出口,分液出口与第一喷射器108的引射入口连接,冷凝出口与换热器104的冷却入口连接。
如图1所示,第一蒸发器106的三路出口分别为液相出口、气相出口和蒸发出口,气相出口通过第二调节阀111与第一喷射器108的被引射工质入口连接,液相出口通过第三调节阀112与第二喷射器109的被引射工质入口连接,蒸发出口与第一压缩机101的入口连接。
本实施例中,冷凝器103分液出口的工质压力大于第一蒸发器106气相出口的工质压力。这样,第一蒸发器106气相出口的工质被冷凝器103分液出口的工质引射。
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4加热出口的工质压力大于第一蒸发器106液相出口的工质压力。这样,第一蒸发器106液相出口的工质被换热器104加热出口的工质引射。
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的工作方法,具体工作方法的过程如下:
工质经第二压缩机102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过热工质4从第二压缩机102的出口进入冷凝器103的入口,高温高压的过热工质4被冷凝器103部分冷凝,已完成冷凝的冷凝液相工质8从冷凝器103的分液出口经过第一调节阀107进入第一喷射器108的引射入口,冷凝器103中剩余工质继续冷凝形成冷凝饱和液相工质5,冷凝饱和液相工质5进入换热器104的冷却入口,经过换热器104的冷却后,再经过节流元件105的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106;
经过第一蒸发器106的蒸发,工质一部分形成了饱和气相工质15从气相出口经过第二调节阀111进入到第一喷射器108的被引射入口、一部分形成了未完全蒸发液相工质16经液相出口经过第三调节阀112进入到第二喷射器109的被引射入口,第一蒸发器106中的剩余工质形成了蒸发气相工质1经进入到第一压缩机101压缩,在第一压缩机101的出口形成过热蒸汽2;
已完成冷凝的冷凝液相工质8在第一喷射器108中与第一蒸发器106的气相出口来的饱和气相工质15混合,在第一喷射器108的出口变为二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0,二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0进入换热器104的加热入口,通过换热器104的加热后形成气相工质11,气相工质11进入第二喷射器109的引射入口,气相工质11在第二喷射器109中与第一蒸发器106分液出口来的未完全蒸发液相工质16混合,在第二喷射器109的出口变为一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3,一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3进入第二蒸发器110进行蒸发形成饱和气14,饱和气14与第一压缩机101出口的过热蒸汽2混合后进入到第二压缩机102的入口,完成整个循环过程。
本实施例中,高效型热泵系统在循环工作过程中存在有四个不同的工作压力,依次是冷凝压力、二级压力、一级压力和蒸发压力。对于第一喷射器,冷凝压力下的已完成冷凝的冷凝液相工质8引射第一蒸发器蒸发压力下的饱和气相工质15,形成二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0;对于第二喷射器,二级压力下的气相工质11引射第一蒸发器蒸发压力下的未完全蒸发液相工质16,形成一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3;其中冷凝压力和蒸发压力是由循环系统的运行工况即一个冷凝温度和一个蒸发温度所决定,实际操作时,需考虑制热温度要求和空气环境温度情况。
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4共有四个出入口,分别为冷却入口、冷却出口、加热入口和加热出口。其中冷凝器103的冷凝出口出来的冷凝饱和液相工质5经换热器104的冷却入口流入,并从换热器104的冷却出口流出,第一喷射器108的混合出口的二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0从换热器104的加热入口流入并从换热器104的加热出口流出,两股工质在换热器104内进行热量交换,冷凝器103进入换热器104中的冷凝饱和液相工质5过冷,同时第一喷射器108混合出口的二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0由气液两相转变为气相,引射第一蒸发器106中液相出口的未完全蒸发液相工质16,增加了第二蒸发器110的流量,实现两级压缩中间冷却,能够有效地降低了第一压缩机101出口的温度,提高了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机(101)、第二压缩机(102)、冷凝器(103)、换热器(104)、第一蒸发器(106)、第二蒸发器(110)、第一喷射器(108)、第二喷射器(109)、节流元件(105),以及填充于系统中的工质;
所述第二压缩机(102)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103)的冷凝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103)的出口分为两路,第一路与所述第一喷射器(108)的引射入口连接,第二路与所述换热器(104)的冷却入口连接;
所述第一喷射器(108)的混合出口与所述换热器(104)的加热入口连接,所述换热器(104)的加热出口与所述第二喷射器(109)的引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喷射器(109)的混合出口与所述第二蒸发器(110)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蒸发器(110)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压缩机(102)的入口连接;
所述换热器(104)的冷却出口经过节流元件(105)与所述第一蒸发器(106)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106)的出口分为三路,第一路与第一喷射器(108)的被引射工质入口连接,第二路与第二喷射器(109)的被引射工质入口连接,第三路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01)的入口连接;
所述第一压缩机(101)的出口也与所述第二压缩机(102)的入口连接;
所述冷凝器(103)为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分液冷凝器,所述第一蒸发器(106)为分相蒸发器;
所述冷凝器(103)与第一喷射器(108)的引射入口之间还连接有第一调节阀(107),所述第一蒸发器(106)与所述第一喷射器(108)的被引射工质入口之间还连接有第二调节阀(111),所述第一蒸发器(106)与所述第二喷射器(109)的被引射工质入口之间还连接有第三调节阀(112);
所述第一蒸发器(106)的三路出口分别为液相出口、气相出口和蒸发出口,所述气相出口通过所述第二调节阀(111)与第一喷射器(108)的被引射工质入口连接,所述液相出口通过所述第三调节阀(112)与第二喷射器(109)的被引射工质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出口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01)的入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质为非共沸混合工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元件(105)为节流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103)的两路出口分别为冷凝出口和分液出口,所述分液出口与所述第一喷射器(108)的引射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出口与所述换热器(104)的冷却入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103)分液出口的工质压力大于所述第一蒸发器(106)气相出口的工质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4)加热出口的工质压力大于所述第一蒸发器(106)液相出口的工质压力。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工作方法的过程如下:
工质经第二压缩机(102)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过热工质(4)从第二压缩机(102)的出口进入冷凝器(103)的入口,高温高压的过热工质(4)被冷凝器(103)部分冷凝,已完成冷凝的冷凝液相工质(8)从冷凝器(103)的分液出口经过第一调节阀(107)进入第一喷射器(108)的引射入口,冷凝器(103)中剩余工质继续冷凝形成冷凝饱和液相工质(5),冷凝饱和液相工质(5)进入换热器(104)的冷却入口,经过换热器(104)的冷却后经过节流元件(105)的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106);
经过第一蒸发器(106)的蒸发,工质一部分形成了饱和气相工质(15)从气相出口经过第二调节阀(111)进入到第一喷射器(108)的被引射入口、一部分形成了未完全蒸发液相工质(16)经液相出口经过第三调节阀(112)进入到第二喷射器(109)的被引射入口,第一蒸发器(106)中的剩余工质形成了蒸发气相工质(1)进入到第一压缩机(101)压缩,在第一压缩机(101)的出口形成过热蒸汽(2);
已完成冷凝的冷凝液相工质(8)在第一喷射器(108)中与第一蒸发器(106)的气相出口来的饱和气相工质(15)混合,在第一喷射器(108)的出口变为二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0),二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0)进入换热器(104)的加热入口,通过换热器(104)的加热后形成加热气相工质(11),加热气相工质(11)进入第二喷射器(109)的引射入口,加热气相工质(11)在第二喷射器(109)中与第一蒸发器(106)分液出口来的未完全蒸发液相工质(16)混合,在第二喷射器(109)的出口变为一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3),一级压力下气液两相工质(13)进入第二蒸发器(110)进行蒸发形成饱和气(14),饱和气(14)与第一压缩机(101)出口的过热蒸汽(2)混合后进入到第二压缩机(102)的入口,完成整个循环过程。
CN202110926991.6A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Active CN1136542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6991.6A CN113654258B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6991.6A CN113654258B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4258A CN113654258A (zh) 2021-11-16
CN113654258B true CN113654258B (zh) 2024-04-26

Family

ID=78479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26991.6A Active CN113654258B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5425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6523A (ja) * 2005-03-22 2006-10-05 Saga Univ ジメチルエーテルと二酸化炭素との混合物冷媒を利用した寒冷地対応ヒートポンプに多段エジェクタを組み込んだ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KR100776371B1 (ko) * 2006-06-29 2007-11-16 홍남표 에너지절감형 고효율 냉동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3707736A (zh) * 2012-09-29 2014-04-0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
CN204787383U (zh) * 2015-05-25 2015-11-18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自复叠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6523A (ja) * 2005-03-22 2006-10-05 Saga Univ ジメチルエーテルと二酸化炭素との混合物冷媒を利用した寒冷地対応ヒートポンプに多段エジェクタを組み込んだ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KR100776371B1 (ko) * 2006-06-29 2007-11-16 홍남표 에너지절감형 고효율 냉동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3707736A (zh) * 2012-09-29 2014-04-0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
CN204787383U (zh) * 2015-05-25 2015-11-18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自复叠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4258A (zh)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19967B1 (en) Arrangement for cascade refrigeration system
KR101441765B1 (ko) 열기 및 냉기 관리용 제트 펌프 시스템, 장치, 배열체 및 사용방법
CN100585298C (zh) 冷冻循环装置
KR102262722B1 (ko) 냉장고용 냉각사이클장치
CN108106048B (zh) 一种喷射器膨胀自复叠制冷循环系统及工作过程
CN107192153B (zh) 带喷射器的双级蒸发制冷系统
KR101288681B1 (ko) 공기조화기
JP2009150594A (ja) 冷凍装置
CN108679867B (zh) 一种自复叠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174453B (zh) 制冷系统
CN102230681B (zh) 一种蒸发器出口零过热度运行的制冷系统
EP1963764A1 (en) Defrost system
CN109737622B (zh) 双级喷射器增效的两级自复叠低温制冷循环系统及循环方法
EP3584519B1 (en) Cooling system
CN113654258B (zh) 一种高效型热泵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US2022002611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mechanical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based on two-phase ejector
CN110411047A (zh) 制冷系统
KR200281265Y1 (ko) 다단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CN114739037A (zh) 一种双喷射器多回路蒸发的蒸气压缩循环系统及工作方法
US11365907B2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and liquid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CN113899095A (zh) 一种带喷射器增效的准二级压缩式循环系统
CN112815578A (zh) 一种带机械过冷的高温型燃气热泵系统
CN215765836U (zh) 一种多级喷射式热泵系统
CN109425140B (zh) 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制冷回路及制冷设备
CN105650922A (zh) 一种与喷射器耦合的复叠式制冷循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