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45189B - 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节点、存储介质及系统芯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节点、存储介质及系统芯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45189B
CN113645189B CN202110780778.9A CN202110780778A CN113645189B CN 113645189 B CN113645189 B CN 113645189B CN 202110780778 A CN202110780778 A CN 202110780778A CN 113645189 B CN113645189 B CN 1136451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tity
node
layer
data packet
network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807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45189A (zh
Inventor
朱元萍
曹振臻
戴明增
卓义斌
刘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8077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451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45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5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45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51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1Inter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or service data unit [SDU] definitions; Interfaces betwee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在该方法中,网络节点的适配层实体在接收到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递交的数据包时,可以根据自身是否为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对数据包进行不同的处理;在接收到上层协议层递交的数据包时,通过合适的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的业务区分通道,将数据包递交给下层协议层,从而使得数据包正确的传输至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从而保证数据包在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andbackhaul,简称IAB)网络中正确传输。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节点、存储介质及系统芯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包含IAB节点的网络中,存在多跳和多连接场景,即多个节点(例如,多个IAB节点) 可以同时为终端服务、且终端可以通过多跳IAB节点传输数据包。也就是说,一条传输路径可以包括至少一段无线回传链路和一段无线接入链路。在当前的通信标准讨论中,提出了在无线回传链路引入适配层(即Adaptation layer,为表述便利,本文中简称为Adapt层)。然而,目前的通信标准中并没有定义无线回传链路上的Adapt层处理数据包的流程,而不当的数据包处理流程会使得数据包无法在无线回传链路上正确传输。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用于使得数据包正确的在无线回传链路上进行传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网络节点的适配层实体中的第一实体接收从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递交的包括适配层头和适配层载荷的数据包,第一实体判断网络节点是否为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并根据判断结果处理数据包。
其中,第一实体位于网络节点的接收侧。
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由于网络节点是否为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会直接影响到后续数据包的处理过程。因此,网络节点根据自身是否为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判断结果处理数据包,可以正确的处理数据包,防止数据包的处理过程出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判断结果为:网络节点为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判断结果处理数据包,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将数据包中的适配层载荷向第二实体递交,第二实体为F1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适配层的上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网络节点为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情况下,例如,网络节点为接入IAB节点或宿主节点或Donor-DU时,由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中已经没有适配层。因此,网络节点可以将适配层载荷向第二实体递交,从而避免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无法解析数据包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判断结果为:网络节点为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判断结果处理数据包,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对数据包中的适配层载荷进行解头压缩,并将解头压缩后的适配层载荷向第二实体递交。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网络节点为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情况下,例如,网络节点为接入IAB节点或宿主节点或Donor-DU时,由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中已经没有适配层,若IAB网络中对数据包的适配层载荷进行头压缩,则网络节点还需要对适配层载荷进行解头压缩,从而避免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无法对数据包的适配层载荷解头压缩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判断结果为:网络节点为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判断结果处理数据包,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对数据包进行解头压缩,并将解头压缩后的数据包中的适配层载荷向第二实体递交。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网络节点为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情况下,例如,网络节点为接入IAB节点或宿主节点或Donor-DU时,由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中已经没有适配层,若IAB网络中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则网络节点还需要对数据包进行解头压缩,从而避免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无法对数据包解头压缩以及无法解析数据包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判断结果为:网络节点为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判断结果处理数据包,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将数据包存储到适配层的缓存中。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若数据包为控制PDU,由于网络节点需要根据该控制PDU获取控制PDU中包含的信息,因此,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将数据包存储到适配层的缓存中,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从而保证数据包的正确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判断结果为:网络节点不是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判断结果处理数据包,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将数据包向第三实体递交,第三实体为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
其中,第一方面中的第三实体位于网络节点的发送侧。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网络节点不是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情况下,例如,网络节点为中间IAB节点时,由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中有适配层,因此,网络节点可以直接将数据包向第三实体递交,而不用移除适配层头,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可以根据数据包中的适配层头在适配层转发数据包或作其他处理,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判断结果为:网络节点不是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判断结果处理数据包,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将数据包中的适配层载荷和数据包中的适配层头中的信息向第三实体递交,第三实体为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网络节点不是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情况下,例如,网络节点为中间IAB节点时,由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中有适配层,因此,网络节点在发送适配层载荷的同时,还需要将适配层头中的信息向第三实体递交,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可以根据适配层头中的信息在适配层转发数据包或作其他处理,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判断结果为:网络节点不是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判断结果处理数据包,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对数据包中的适配层载荷进行解头压缩,并将解头压缩后的适配层载荷和数据包中的适配层头中的信息向第三实体递交,第三实体为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网络节点不是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情况下,例如,网络节点为中间IAB节点时,若头压缩方式为逐跳头压缩,则数据包的上一跳节点对数据包的适配层载荷进行头压缩,那么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也需要对适配层载荷进行解头压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判断结果为:网络节点不是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判断结果处理数据包,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对数据包进行解头压缩,并将解头压缩后的数据包中的适配层载荷和解头压缩后的数据包中的适配层头中的信息向第三实体递交,第三实体为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网络节点不是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情况下,例如,网络节点为中间IAB节点时,若头压缩方式为逐跳头压缩,则数据包的上一跳节点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那么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也需要对数据包进行解头压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数据包为适配层的数据PDU。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数据包为适配层的控制PDU。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确定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向第三实体递交用于指示下一跳节点的信息;或,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将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向第三实体递交,第一业务区分通道为第一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所来自的业务区分通道;其中,业务区分通道为逻辑信道或RLC信道或 RLC承载;或,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确定向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递交数据包的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向第三实体递交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其中,第二业务区分通道为第三实体发送数据包的业务区分通道,业务区分通道为逻辑信道或RLC信道或RLC 承载。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还可以向第三实体递交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和/或第二业务区分通道,或用于确定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和/或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信息(即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从而保证第三实体正确的向下层协议层递交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判断网络节点是否为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数据包中的适配层头中的路由信息、数据包中的适配层头中是否包含路由信息,以及数据包是否为控制PDU中的一种或多种判断网络节点是否为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了多种判断网络节点是否为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方法,从而使得本申请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场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包括:获取单元,用于接收从网络节点的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递交的包括适配层头和适配层载荷的数据包;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网络节点是否为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判断结果处理数据包。
由于第二方面的网络节点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因此,第二方面提供的网络节点的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从第一实体接收数据包,第一实体和第三实体均为适配层实体;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其中,第四实体为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第二业务区分通道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业务区分通道为逻辑信道或RLC信道或RLC承载。
其中,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位于网络节点的接收侧,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位于网络节点的发送侧。
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的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可以保证数据包正确的传输至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数据包为包括适配层载荷的数据包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添加适配层头;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适配层头后的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可以为数据包添加适配层头,以便后续节点根据适配层头中的信息转发数据包或作其他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确定下一跳节点;或,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可以确定递交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和/或第二业务区分通道,从而保证第三实体正确的向下层协议层递交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根据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第一业务区分通道为第一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所来自的业务区分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根据数据包所属的终端的RB的标识,或,终端的RB与业务区分通道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的一个或多个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QoS标签,以及QoS标签与业务区分通道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从第一实体接收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根据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第三方面中提供了多种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方法,从而使得该方法可以灵活的适用不同的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确定下一跳节点,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从第一实体接收用于指示下一跳节点的信息;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根据用于指示下一跳节点的信息确定下一跳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添加适配层头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可以降低数据包在无线回传链路传输过程中的头开销,减少空口资源消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对添加适配层头后的数据包进行头压缩;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适配层头后的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适配层头并通过头压缩后的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可以降低数据包在无线回传链路传输过程中的头开销,减少空口资源消耗。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包括:获取单元,用于从适配层实体中的第一实体接收数据包;递交单元,用于通过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其中,第四实体为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第二业务区分通道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业务区分通道为逻辑信道或RLC信道或RLC承载。
由于第四方面的网络节点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因此,第四方面提供的网络节点的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三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从第五实体接收数据包并为数据包添加适配层头;其中,第五实体为F1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适配层的上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第一实体为适配层实体,数据包为包括适配层载荷的数据包;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通过第三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适配层头后的数据包递交给第六实体,第六实体为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第三业务区分通道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业务区分通道为逻辑信道或RLC信道或RLC承载。
第五方面提供的方法,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通过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的第三业务区分通道将数据包递交给第六实体,可以保证数据包正确的传输至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确定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或,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确定第三业务区分通道。
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确定递交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和/或第三业务区分通道,从而保证第一实体正确的向下层协议层递交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为数据包添加适配层头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通过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可以降低数据包在无线回传链路传输过程中的头开销,减少空口资源消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对添加适配层头之后的数据包进行头压缩;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通过第三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适配层头后的数据包递交给第六实体,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通过第三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适配层头并进行头压缩后的数据包递交给第六实体。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通过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可以降低数据包在无线回传链路传输过程中的头开销,减少空口资源消耗。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包括:获取单元,用于从第五实体接收数据包,第五实体为F1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适配层的上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数据包为包括适配层载荷的数据包;添加单元,用于为数据包添加适配层头;递交单元,用于通过第三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适配层头后的数据包递交给第六实体,第六实体为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第三业务区分通道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业务区分通道为逻辑信道或RLC 信道或RLC承载。
由于第六方面的网络节点用于执行第五方面提供的方法。因此,第六方面提供的网络节点的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五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适配层重建方法,包括:网络节点的适配层的上层协议层向所述网络节点的适配层发送适配层重建指示信息;所述网络节点的适配层从上层协议层接收适配层重建指示信息;所述网络节点的适配层根据适配层重建指示信息重建适配层。
第七方面提供的方法,在IAB网络拓扑发送变化时,可以重建网络节点的Adapt层,为数据无损传输提供保障,可以避免由于无线回传链路拓扑变化而导致丢包的问题,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节点的适配层根据适配层重建指示信息重建适配层,包括:所述网络节点的适配层根据适配层重建指示信息配置新的适配层路由转发表或新的承载映射关系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节点的适配层根据配置的所述新的适配层路由转发表,向所述新的适配层路由转发表中的下一跳节点重传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通过重传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可以避免终端丢包。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网络节点的适配层发送适配层重建指示信息;接收单元,用于从适配层的上层协议层接收适配层重建指示信息;重建单元,用于根据适配层重建指示信息重建适配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位于所述网络节点的适配层的上层协议层中,所述接收单元和所述重建单元位于所述网络节点的适配层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重建单元具体用于:根据适配层重建指示信息配置新的适配层路由转发表或新的承载映射关系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根据配置的所述新的适配层路由转发表,向所述新的适配层路由转发表中的下一跳节点重传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
由于第八方面的网络节点用于执行第七方面提供的方法。因此,第八方面提供的网络节点的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七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连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第一方面,第三方面,第五方面或第七方面中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其中,存储器和处理器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为独立的器件。若为后者,存储器可以位于网络节点内,也可以位于网络节点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包括逻辑电路以及输入接口和/或输出接口。其中,输出接口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发送的动作,输入接口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接收的动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节点还包括通信接口和通信总线,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通过通信总线连接。通信接口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收发的动作。通信接口也可以称为收发器。可选的,通信接口包括发送器和接收器,该情况下,发送器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发送的动作,接收器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接收的动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节点以芯片的产品形态存在。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第三方面,第五方面或第七方面中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第三方面,第五方面或第七方面中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系统芯片,该系统芯片应用在网络节点中,该系统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涉及的程序指令在该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以执行第一方面,第三方面,第五方面或第七方面中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二方面,第四方面,第六方面或第八方面提供的网络节点中的一个或多个网络节点。
第九方面至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第三方面、第五方面和第七方面中对应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方案不矛盾的前提下,均可以进行组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AB组网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条传输路径中的节点的示意图;
图3至图5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配层数据包类型的示意图;
图7至图9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配层实体和RLC层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配层的状态报告的格式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处理数据包的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13至图15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配层重建的方法流程图;
图17至图19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节点的组成示意图;
图20和图21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并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SC-FDMA)和其它系统等。术语“系统”可以和“网络”相互替换。OFDMA系统可以实现诸如演进通用无线陆地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简称E-UTRA)、超级移动宽带(ultramobile broadband,简称UMB)等无线技术。 E-UTRA是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简称UMTS)演进版本。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3GPP)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和基于LTE演进的各种版本是使用E-UTRA的新版本。采用新空口 (new radio,简称NR)的第五代(5th-generation,简称5G)通信系统是正在研究当中的下一代通信系统。此外,通信系统还可以适用于面向未来的通信技术,都适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涉及的网元包括终端和无线回传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还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还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简称WLAN)中的站点(station,简称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终端还可以为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例如,5G中的终端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简称PLMN)中的终端。
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例如,终端)提供无线回传服务。其中,无线回传服务是指通过无线回传链路提供的数据和/或信令回传服务。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系统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提供的方法应用于NR系统或5G网络中为例进行说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网络中,比如,可以应用在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简称EPS)网络(即通常所说的第四代(4thgeneration,简称4G) 网络)中。相应的,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用在EPS网络中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网络节点替换为EPS网络中的网络节点即可。例如,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用在5G网络或NR系统中时,下文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为5G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示例性的,5G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称为IAB节点,当然也可以有其他名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用在EPS网络中时,下文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为EPS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示例性的,EPS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称为中继节点(relay node,简称RN)。
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网络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终端,网络数据的使用量也会不断攀升。为了配合越来越多的终端以及市场极速增长的网络数据使用量,目前对5G网络的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热点区域,为满足5G超高容量需求,利用高频小站组网愈发流行。高频载波传播特性较差,受遮挡衰减严重,覆盖范围不广,故而在热点区域需要大量密集部署小站。这些小站可以为IAB节点。
为了设计灵活便利的接入和回传方案,IAB场景中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简称AL) 和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简称BL)均采用无线传输方案。
在包含IAB节点的网络(以下简称IAB网络)中,IAB节点可以为终端提供无线接入服务,并通过无线回传链路连接到宿主节点(donor node)传输用户的业务数据。示例性的,宿主节点可以为宿主基站。宿主节点在5G网络中可以简称为IAB宿主(IAB donor)或DgNB(即donor gNodeB)。宿主节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实体,还可以是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unit,简称CU)(本文中简称为Donor-CU,也可以简称为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unit,简称DU)(本文中简称为Donor-DU)分离的形态,即宿主节点由Donor-CU和Donor-DU组成。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及附图中均以宿主节点由Donor-CU和Donor-DU组成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作示例性说明。
其中,Donor-CU还可以是用户面(User plane,简称UP)(本文中简称为CU-UP)和控制面(Control plane,简称CP)(本文中简称为CU-CP)分离的形态,即Donor-CU由CU-CP 和CU-UP组成。
IAB节点经宿主节点通过有线链路连接到核心网。例如,在独立组网的5G架构下,IAB 节点经宿主节点通过有线链路连接到5G网络的核心网(5G core,简称5GC)。在非独立组网的5G架构下,IAB节点在控制面经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简称eNB)连接到演进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简称EPC),在用户面经宿主节点以及eNB连接到EPC。
为了保证业务传输的可靠性,IAB网络支持多跳IAB节点和多连接IAB节点组网。因此,在终端和宿主节点之间可能存在多条传输路径。在一条路径上,IAB节点之间,以及IAB节点和为IAB节点服务的宿主节点有确定的层级关系,每个IAB节点将为其提供回传服务的节点视为父节点。相应地,每个IAB节点可视为其父节点的子节点。
示例性的,参见图1,IAB节点1的父节点为宿主节点,IAB节点1又为IAB节点2和IAB节点3的父节点,IAB节点2和IAB节点3均为IAB节点4的父节点,IAB节点5的父节点为IAB节点3。终端的上行数据包可以经一个或多个IAB节点传输至宿主节点后,再由宿主节点发送至移动网关设备(例如5G网络中的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简称UPF)网元),下行数据包将由宿主节点从移动网关设备处接收后,再经一个或多个IAB节点发送至终端。终端1和宿主节点之间数据包的传输有两条可用的路径,分别为:终端1→IAB节点4→IAB节点3→IAB 节点1→宿主节点,终端1→IAB节点4→IAB节点2→IAB节点1→宿主节点。终端2和宿主节点之间数据包的传输有三条可用的路径,分别为:终端2→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宿主节点,终端2→IAB节点4→IAB节点2→IAB节点1→宿主节点,终端2→IAB节点5→IAB 节点2→IAB节点1→宿主节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IAB网络中,终端和宿主节点之间的一条传输路径上,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IAB节点。每个IAB节点需要维护面向父节点的无线回传链路,还需要维护和子节点的无线链路。若一个IAB节点是终端接入的节点,该IAB节点和子节点(即终端)之间是无线接入链路。若一个IAB节点是为其他IAB节点提供回传服务的节点,该IAB节点和子节点(即其他IAB节点)之间是无线回传链路。示例性的,参见图1,在路径“终端1→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宿主节点”中。终端1通过无线接入链路接入IAB节点4,IAB 节点4通过无线回传链路接入IAB节点3,IAB节点3通过无线回传链路接入IAB节点1, IAB节点1通过无线回传链路接入宿主节点。
示例性的,IAB节点可以是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简称CPE)、家庭网关(residential gateway,简称RG)等设备。该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家庭连接(home access)的场景中。
上述IAB组网场景仅仅是示例性的,在多跳和多连接结合的IAB场景中,IAB组网场景还有更多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宿主节点和另一宿主节点下的IAB节点组成双连接为终端服务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为了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更加的清楚,以下对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内容以及概念在此处作统一介绍。
1、链路、节点的上一跳节点、节点的下一跳节点、节点的入口链路(ingresslink)、节点的出口链路(egress link)
链路:是指一条路径中的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路径。
节点的上一跳节点:是指在包含该节点的路径中的、在该节点之前最后一个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节点的上一跳节点也可以称为数据包的上一跳节点。
节点的下一跳节点:是指在包含该节点的路径中的、在该节点之后第一个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也可以称为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
节点的入口链路:是指该节点与该节点的上一跳节点之间的链路,也可以称为节点的上一跳链路。
节点的出口链路:是指该节点与该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之间的链路,也可以称为节点的下一跳链路。
2、接入IAB节点、中间IAB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入IAB节点是指终端接入的IAB节点,中间IAB节点是指为其他IAB 节点(例如,接入IAB节点或其他中间IAB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的IAB节点。
示例性的,参见图1,在路径“终端1→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宿主节点”中, IAB节点4为接入IAB节点,IAB节点3和IAB节点1为中间IAB节点。IAB节点3为IAB节点4提供回传服务,IAB节点1为IAB节点3提供回传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IAB节点针对接入该IAB节点的终端而言,是接入IAB节点。针对接入其他IAB节点的终端而言,是中间IAB节点。因此,一个IAB节点具体是接入IAB节点还是中间IAB节点,并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确定。
3、IAB节点的组成
IAB节点可以具有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简称MT)的角色以及DU的角色。当IAB 节点面向其父节点时,可以被看做是终端。此时,IAB节点扮演MT的角色。当IAB节点面向其子节点(子节点可能是终端或另一IAB节点的终端部分)时,可以被看做是网络设备。此时,IAB节点扮演DU的角色。因此,可以认为IAB节点由MT部分和DU部分组成。一个IAB 节点可以通过MT部分与该IAB节点的至少一个父节点之间建立回传连接。一个IAB节点的DU 部分可以为终端或其他IAB节点的MT部分提供接入服务。
示例性的,参见图2,终端通过IAB节点2和IAB节点1连接到宿主节点。其中,IAB节点1 和IAB节点2均包括DU部分和MT部分。IAB节点2的DU部分为终端提供接入服务。IAB节点1 的DU部分为IAB节点2的MT部分提供接入服务。Donor-DU为IAB节点1的MT部分提供接入服务。
4、中间IAB节点、接入IAB节点、Donor-DU、Donor-CU以及终端的协议栈架构
中间IAB节点在用户面和控制面的协议栈相同。其中,中间IAB节点的MT部分和DU部分可以不共用Adapt层,例如图3中的(a)。中间IAB节点的MT部分和DU部分也可以共用Adapt 层,例如图3中的(b)。
接入IAB节点在用户面和控制面的协议栈不同,可分别参见图3中的(c)和图3中的(d)。
示例性的,基于图3所示的示例,各个节点的用户面协议栈架构可参见图4中的(a)或图 5中的(a),各个节点的控制面协议栈架构可参见图4中的(b)或图5中的(b)。其中,图4中以中间IAB节点的MT部分和DU部分不共用Adapt层为例进行绘制。图5中以中间IAB节点的MT部分和DU部分共用Adapt层为例进行绘制。
其中,图3至图5中各个协议层的含义为: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简称PDCP)层、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用户面(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 user plane,简称GTP-U)层、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简称UDP)层、网络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层、L2层(layer 2)、L1层(layer 1)、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简称RLC)层、媒介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简称MAC)层、物理(physical,简称PHY)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简称RRC) 层、F1应用协议(F1 application protocol,简称F1AP)层、流控制传输协议(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简称SCTP)层。其中,L2层为链路层,示例性的,L2层可以为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open systemsinterconnection,简称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L1层可以为物理层,示例性的,L1层可以为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
需要说明的是,图4和图5中均以宿主节点由Donor-DU和Donor-CU组成为例进行绘制。因此,图4和图5中示出了Donor-DU和Donor-CU的协议层。若宿主节点是功能完整的实体,则宿主节点保留Donor-DU和Donor-CU对外部节点接口的协议栈即可,无需Donor-DU和Donor-CU 之间内部接口上的协议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控制面的协议栈架构还是用户面的协议栈架构,在Donor-DU 为Donor-CU和IAB节点之间的F1接口的代理节点时,Donor-DU中面向IAB节点的协议栈架构中,在IP层之上,还包括与接入IAB节点中的DU部分的协议栈架构中的UDP层和GTP-U层分别对等的UDP层和GTP-U层。
5、F1接口的协议层、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
其中,F1接口是指IAB节点(例如IAB节点的DU部分)和宿主节点(或Donor-CU或Donor-DU)之间的逻辑接口,F1接口也可以称为F1*接口,支持用户面以及控制面。F1接口的协议层是指在F1接口上的通信协议层。
示例性的,F1接口的用户面协议层可以包括IP层、UDP层和GTP-U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可选的,F1接口的用户面协议层还包括PDCP层和/或IP安全(IP Security,简称IPsec)层。
示例性的,F1接口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包括IP层、F1AP层和SCTP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可选的,F1接口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PDCP层、IPsec层和数据报文传输层安全(datagram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简称DTLS)层中的一个或多个。
无线回传接口是指IAB节点之间或IAB节点与宿主节点(或Donor-DU)之间的逻辑接口。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是指在无线回传接口上的通信协议层。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包括以下协议层中的一个或多个:Adapt层、RLC层、MAC层和PHY层。
示例性的,IAB节点在F1接口的用户面协议层包括GTP-U层、UDP层和IP层。在一种情况下,参见图4中的(a)和图5中的(a),IAB节点的GTP-U层和UDP层与Donor-CU对等,IP 层与Donor-DU对等。另一种情况下,Donor-DU为Donor-CU和IAB节点之间的F1接口的代理(proxy)节点,IAB节点的GTP-U层、UDP层和IP层与Donor-DU对等。需要说明的是,若考虑对F1接口进行安全保护,则F1接口的用户面协议层还可以包含IPsec层和/或PDCP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IPsec层或PDCP层位于IP层之上GTP-U层之下。
示例性的,IAB节点在F1接口的控制面协议层包括F1AP层、SCTP层和IP层。在一种情况下,参见图4中的(b)和图5中的(b),IAB节点的F1AP层和SCTP层与Donor-CU对等,IP 层与Donor-DU对等。另一种情况下,Donor-DU为Donor-CU和IAB节点之间的F1接口的代理节点,IAB节点的F1AP层、SCTP层和IP层与Donor-DU对等。需要说明的是,若考虑对F1接口进行安全保护,则F1接口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可以包含IPsec层、PDCP层和DTLS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IPsec层、PDCP层或DTLS层位于IP层之上F1AP层之下。
可以理解的是,当在F1接口的协议层中引入安全保护的协议层,则图3至图5中的部分节点的协议栈架构会发生变化,具体可参考文字进行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图3至图5中所示的IAB 网络中的各个节点的协议栈架构仅仅是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并不依赖于该示例,而是通过该示例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更加的容易理解。
6、发送侧协议栈、接收侧协议栈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个节点的发送侧协议栈是指该节点中的面向下一跳节点的协议栈,一个节点的接收侧协议栈是指该节点中的面向上一跳节点的协议栈。
示例性的,在图4和图5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针对上行传输,接入IAB节点的DU部分中的面向终端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面向宿主节点或Donor-CU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接入IAB节点的MT部分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中间IAB节点的DU部分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中间IAB节点的MT部分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Donor-DU中的面向IAB节点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Donor-DU中的面向Donor-CU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针对下行传输,接入IAB节点的DU部分中的面向终端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面向宿主节点或Donor-CU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接入IAB节点的MT部分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中间IAB节点的 DU部分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中间IAB节点的MT部分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 Donor-DU中的面向IAB节点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Donor-DU中的面向Donor-CU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共用Adapt层的中间IAB节点,接收侧协议栈中包括Adapt层实体,发送侧协议栈中也包括Adapt层实体。
以下将发送侧协议栈简称为发送侧,将接收侧协议栈简称为接收侧。
7、上层协议层、下层协议层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协议层的上下关系定义为:在一个节点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在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之上,即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可以认为是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的上层协议层;或者,在一个节点接收数据的过程中,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在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之下,即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可以认为是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的下层协议层。
示例性的,参见图3,在中间IAB节点的协议栈中,Adapt层为RLC层、MAC层和PHY层的上层协议层,RLC层、MAC层和PHY层为Adapt层的下层协议层。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一个节点,发送侧协议栈认为是接收侧协议栈的下层协议栈。例如,针对中间IAB节点的上行数据包,MT部分(即发送侧协议栈)的Adapt层为DU部分(即接收侧协议栈)的Adapt层的下层协议层。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接入IAB节点的下行数据包,由于接入IAB节点的MT部分的协议层和DU部分中的面向宿主节点或Donor-CU的协议栈均为接收侧协议栈,因此,MT部分的Adapt 层为DU部分的IP层的下层协议层。针对接入IAB节点的上行数据包,由于接入IAB节点的MT 部分的协议层和DU部分中的面向宿主节点或Donor-CU的协议栈均为发送侧协议栈,因此, MT部分的Adapt层为DU部分的IP层的下层协议层。
8、RLC信道(RLC channel)、RLC承载(RLC bearer)、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简称LCH)
RLC信道是指RLC层和上层协议层(例如,Adapt层)之间的信道。逻辑信道是指RLC层和下层协议层(例如,MAC层)之间的信道。逻辑信道也可以称为MAC逻辑信道。RLC承载是指RLC层实体和MAC逻辑信道。
目前,终端的无线承载(radio bearer,简称RB)的配置对应有高层(例如,PDCP层)部分和低层(例如,RLC层和MAC层)部分的配置,RLC承载的配置是指RB对应的低层部分的配置,具体包括RLC层实体和MAC逻辑信道的配置。本文中,IAB节点在无线回传链路上的 RLC承载是指RLC层和MAC逻辑信道部分,在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信道可以是指RLC层和 PDCP层之间的信道,也可以是指RLC层和Adapt层之间的信道,具体视RLC层的上层协议层而定。下文中以RLC信道为RLC层和Adapt层之间的信道为例进行说明。IAB节点在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信道与RLC层实体一一对应,RLC信道也与RLC承载一一对应,具体可参见图7 进行理解。
其中,终端的RB可以为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简称DRB),也可以为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 radio bearer,简称SRB)。
为了方便描述,下文中将RLC信道、RLC承载和逻辑信道统称为业务区分通道。也就是说,下文中的业务区分通道可以替换为RLC信道、RLC承载和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
9、业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简称SDU)、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unit,简称PDU)
在通信网络中,不同节点之间的对等协议层实体间交换的数据单元为PDU。一个协议层将该协议层的PDU通过由相邻的下层协议层提供给该协议层的服务接入点(serviceaccess point,简称SAP)(也可以称为服务接口)传递给下层协议层,并由下层协议层间接完成该协议层的PDU的交换,该协议层的PDU是作为下层协议层的SDU的。
示例性的,针对某个协议层,如果该协议层接收到的数据包中不包括该协议层的协议层头,则该数据包可以认为是该协议层的SDU。如果该协议层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包括该协议层的协议层头,则该数据包可以认为是该协议层的PDU。例如,针对Adapt层,如果Adapt层接收到的数据包中不包括Adapt层头,则该数据包可以认为是Adapt层的SDU,如果Adapt层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包括Adapt层头,则该数据包可以认为是Adapt层的PDU。
其中,Adapt层的PDU可以分为Adapt层的控制PDU(control PDU)和Adapt层的数据PDU (data PDU)。Adapt层的数据PDU中,Adapt层载荷中包括用户面数据和/或控制面信令。Adapt 层的控制PDU中的Adapt层载荷中包括Adapt层反馈信息,例如,流控反馈信息、头压缩反馈信息或其他由Adapt层产生的反馈信息或控制信息。其中,包含头压缩反馈信息的Adapt层控制PDU可以称为头压缩的状态报告。包含流控反馈信息的Adapt层控制PDU可以称为流控的状态报告。
10、Adapt层的数据包的组成
Adapt层的数据包可以有两种类型,分别记为第一类型数据包和第二类型数据包。
其中,参见图6,第一类型数据包是指包括Adapt层头和Adapt层载荷的数据包。第二类型数据包是指包括Adapt层载荷的数据包。第一类型数据包也可以称为Adapt PDU。Adapt层载荷可以为Adapt SDU或Adapt层生成的控制信息或反馈信息等。
Adapt层头中,可以包含路由信息(也可以称为Adapt层路由相关信息),和/或,数据包所属的终端的RB相关信息,还可以包含Adapt PDU类型指示信息,Adapt PDU类型指示信息用于指示Adapt PDU的类型是控制PDU还是数据PDU。
路由信息可以为: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标识,或者,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服务的小区的标识,或者,Adapt层传输路径的标识。其中,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是指Adapt 层路由的最后一个节点。
针对数据PDU,下行传输中,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可以是接入IAB节点。上行传输中,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可以是Donor-DU。
针对控制PDU,每个IAB节点都可能是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数据包所属的终端的RB相关信息(也可以称为UE承载信息)可以为:终端的标识+终端的RB的标识(例如,UE bearer specific ID),或者,可以是指向终端的RB的“GTP TEID+ IP地址”。其中,GTP TEID是指GTP隧道的隧道端点标识(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简称 TEID)。
11、Adapt层
Adapt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 (Routing info)、基于所述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多段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具备这些能力的协议层的名称不一定为Adapt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只要具备这些能力的协议层均可以理解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Adapt层。
其中,所述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可以是终端的标识,终端接入的IAB节点的标识,宿主节点的标识,Donor-DU的标识,Donor-CU的标识,传输路径的标识等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多段链路上的QoS映射可以为:在无线回传链路中基于数据包携带的终端的RB的标识,执行从终端的RB到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或RLC信道或逻辑信道的映射;基于入口链路和出口链路的RB、RLC承载、RLC信道和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之间的对应关系,执行从入口链路的RB或RLC承载或RLC信道或逻辑信道,到出口链路的RB或RLC承载或 RLC信道或逻辑信道的映射。
所述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Adapt层中封装的内容包含的是以下类型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终端的用户面数据、终端的RRC消息、IAB节点的RRC消息、IAB节点与宿主节点(或Donor-CU或CU-CP)之间接口上的控制层应用消息(例如F1AP消息)、IAB 节点生成的流控反馈消息、IAB节点生成的头压缩反馈消息、Adapt层的数据PDU、Adapt 层的控制PDU等。
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可以为终端的QoS流的标识(Qos flow identifier,简称QFI),终端的RB的标识,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 point,简称DSCP),互联网协议版本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简称IPv6)的IP数据包的包头中的流标签(flow label) 等。
示例性的,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可以为宿主节点、Donor-DU、Donor-CU、IAB节点的父节点等为IAB节点提供回传服务的节点。流控反馈信息的内容可包含如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IAB节点的缓存状态、负载程度,包含IAB节点的某段链路的状态(如链路阻塞(blockage)或链路恢复(resume)或链路质量信息等),包含IAB节点的某段链路的带宽、传输时延,IAB节点丢失的数据包序号,IAB节点已经成功向终端或其子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序号等。
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Adapt层的功能还可以通过在层2包含的任意一个层(例如,RLC 层、MAC层、PDCP层等)或任意多个层的功能上扩展,无需额外的协议层。
12、Adapt层实体、RLC层实体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Adapt层可以包括多个Adapt层实体,一个RLC层也可以包括多个RLC 层实体。
其中,Adapt层包含的Adapt层实体的个数可以为以下情况1至情况3中的任意一种情况:
情况1、Adapt层包含一个Adapt层实体
该情况下,参见图7,Adapt层实体与N(N为大于0的整数)个RLC层实体对应,Adapt层实体与N个RLC层实体之间存在N个RLC信道,N个RLC信道与N个RLC层实体一一对应。
针对中间IAB节点,若中间IAB节点的MT部分和DU部分共用Adapt层时,参见图8,N个 RLC层实体中一部分RLC层实体为中间IAB节点的MT部分的RLC层包含的RLC层实体,另一部分RLC层实体为中间IAB节点的DU部分的RLC层包含的RLC层实体。
情况2、一个节点(记为节点A,示例性的,节点A可以为IAB节点、宿主节点或Donor-DU) 的Adapt层包含M(M为大于0的整数)个Adapt层实体,M个Adapt层实体与M个节点一一对应, M个节点为与节点A通信的一个或多个节点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与网络节点(例如,节点A)通信的节点为网络节点的发送侧所对应的接收侧所在的节点。
该情况下,一个Adapt层实体对应一个节点。一个Adapt层实体与RLC层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参见图7。
情况3、Adapt层包含N个Adapt层实体,N个Adapt层实体与N个RLC层实体一一对应
该情况下,参见图9,一个Adapt层实体与对应的RLC层实体之间为一个RLC信道。在情况3下,一个RLC信道/逻辑信道/RLC承载对应一个Adapt层实体。
13、路由选择、承载映射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路由选择用于为数据包选择下一跳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承载映射也可以称为QoS映射。承载映射用于选择发送数据包的RLC 承载或RLC信道或逻辑信道。
14、头压缩、解头压缩
参见图4中的(a)和图5中的(a),发往终端的下行数据包(例如发给终端的用户面PDCP PDU),会经Donor-CU的GTP-U层、UDP层和IP层的封装处理后,得到IP数据包,经过Donor-CU和Donor-DU之间的有线链路传输,然后由Donor-DU在无线回传链路上发送至终端接入的IAB节点(即IAB节点2)。在IAB节点2处,数据包中的IP头、UDP头以及GTP-U头才会被剥除,然后IAB节点2会将终端的PDCP PDU通过无线接入链路发送给终端。由此可见,在无线回传链路上传输的数据包会有较重的头开销。为了降低数据包在无线回传链路上传输的头开销,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节点可以对终端的数据包进行头压缩和解头压缩。通过头压缩和解头压缩,可以降低数据包在无线回传链路传输过程中的头开销,减少空口资源消耗。
头压缩是指对数据包(例如,IP数据包)的协议层头进行压缩。解头压缩是指对压缩后的协议层头解压缩。示例性的,头压缩时所压缩的头可以为Adapt层头、IP层头、UDP层头、 SCTP层头和GTP-U层头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头压缩的方式可以有两种,分别为端到端头压缩和逐跳头压缩,以下分别对这两种头压缩方式进行介绍。
端到端头压缩:一种仅在接入IAB节点的发送侧或宿主节点(或Donor-DU)的发送侧进行头压缩的头压缩方式。当在接入IAB节点的发送侧进行头压缩时,解压缩的节点为宿主节点(或Donor-DU)的接收侧。当在宿主节点(或Donor-DU)的发送侧进行头压缩时,解压缩的节点为接入IAB节点的接收侧。
逐跳头压缩:一种在宿主节点(或Donor-DU)和每个IAB节点的发送侧都进行头压缩的头压缩方式。当在一个节点的发送侧进行头压缩时,解压缩的节点为该节点的下一跳节点的接收侧。
需要说明的是,若头压缩方式为端到端头压缩,则作为无线回传链路接收节点的网络节点为接入IAB节点或宿主节点或Donor-DU时,执行解头压缩的操作。若头压缩方式为逐跳头压缩,则每个作为无线回传链路接收节点的网络节点执行解头压缩的操作。
15、头压缩的状态报告的格式
示例性的,参见图10。图10示出了一种头压缩的状态报告的格式,其中的各个字段的含义为:
数据/控制(data/control,简称D/C):该字段用于标识Adapt PDU(即头压缩的状态报告)的PDU类型,为数据PDU还是控制PDU。例如,该字段可以有1个bit,该bit取值为 0表示Adapt PDU为控制PDU,该bit取值为1表示Adapt PDU为数据PDU。
控制信息类型:控制信息类型用于指示状态报告的类型,状态报告的类型可以为头压缩的状态报告,流控的状态报告等。当IAB网络既支持端到端头压缩,又支持逐跳的头压缩时,该字段还可以进一步包含头压缩方式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头压缩的状态报告对应的头压缩方式。示例性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控制信息类型至少包括两个bit,一个bit 用于指示控制信息类型,另一个bit用于指示头压缩方式。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控制信息类型包括的bit至少包括三个取值,一个取值表明状态报告为流控的状态报告,一个取值表明状态报告为头压缩方式为逐跳头压缩的头压缩的状态报告,另一个取值表明状态报告为头压缩方式为端到端头压缩的头压缩的状态报告。
路由信息:该字段用于表明Adapt PDU的路由信息。例如,路由信息可以包含接收该 Adapt PDU的目的节点的标识,还可以包含发送该Adapt PDU的源节点的标识。对于Adapt控制PDU,该字段为可选字段,例如,在逐跳的头压缩方式中,携带头压缩反馈信息的Adapt 控制PDU可以无需该字段。
终端的RB的信息:该字段为指向某个特定终端的某个RB的标识,用于表明AdaptPDU 所对应的终端的RB。该字段为可选字段,例如,当Adapt层的头压缩配置是特定于一个IAB 节点,而非终端的RB的情况下,携带头压缩反馈信息的Adapt控制PDU可以无需该字段。
预留(reserved)字段:该字段为保留比特,可用于Adapt层头信息的字节对齐。
头压缩反馈信息:该字段内容即具体的头压缩反馈内容(例如,鲁棒头压缩(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简称ROHC)反馈)。
为了保证数据包正确的在无线回传链路上进行传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所示的通信方法,以下分别对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该实施例中,网络节点可以为IAB节点或宿主节点或Donor-DU。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如图11所示,该方法包括:
1101、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接收从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递交的数据包,第一实体为 Adapt层实体。
其中,数据包为第一类型数据包,第一类型数据包为包括Adapt层头和Adapt层载荷的数据包。也就是说,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为Adapt PDU。
其中,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位于接收侧。网络节点的接收侧的Adapt层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Adapt层实体,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为其中的任意一个Adapt层实体。比较特殊的是,若网络节点为共用Adapt层的中间IAB节点,则第一实体为位于中间IAB节点的发送侧和接收侧共用的Adapt层实体。
示例性的,Adapt层的下层协议层可以为RLC层,则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可以为RLC 层实体。
1102、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判断网络节点是否为数据包在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1103、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判断结果处理数据包。
实施例一提供的方法,由于网络节点是否为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会直接影响到后续数据包的处理过程。因此,实施例一提供的方法,网络节点根据自身是否为数据包在Adapt 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判断结果处理数据包,可以正确的处理数据包,防止数据包的处理过程出错。
可选的,步骤1102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数据包中的Adapt层头中的路由信息、数据包中的Adapt层头中是否包含路由信息,以及数据包是否为控制PDU 中的一种或多种判断网络节点是否为数据包在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示例性的,步骤1102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一至方式三中的任意一种方式实现。
方式一、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数据包中的Adapt层头中的路由信息判断网络节点是否为数据包在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方式一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路由信息为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标识。该情况下,若数据包的Adapt层头中携带的目的节点的标识为网络节点的标识,则网络节点可确定自身为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否则,网络节点可确定自身不是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方式一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路由信息为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服务的小区的标识。该情况下,若数据包的Adapt层头中携带的小区的标识为网络节点服务的小区的标识,则网络节点可确定自身为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否则,网络节点可确定自身不是Adapt 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方式一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路由信息为Adapt层路由的传输路径标识。该情况下,若数据包的Adapt层头携带的传输路径标识指向的传输路径中的最后一个节点为网络节点,则网络节点可确定自身为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否则,网络节点可确定自身不是Adapt 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方式一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路由信息为终端的标识。该情况下,若数据包的Adapt 层头中携带的终端的标识为网络节点服务的终端的标识,则网络节点可确定自身为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否则,网络节点可确定自身不是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方式二、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数据包中的Adapt层头中是否包含路由信息判断网络节点是否为数据包在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第一种情况,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上一跳节点,会移除Adapt层头中的路由信息。该情况下,若网络节点接收到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递交的Adapt PDU时,若AdaptPDU 的Adapt层头中不包括路由信息字段,则网络节点判断自身为Adapt PDU在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否则,网络节点判断自身不是Adapt PDU在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第二种情况,对于树形(spanning tree)拓扑的IAB网络,即每个IAB节点只有一个父节点的IAB网络,上行Adapt PDU的Adapt层头中可以不携带路由信息,每个IAB节点向唯一的父节点转发上行Adapt PDU即可,即采用一种缺省(default)路由的方式。
在第二种情况下,若网络节点为IAB节点,网络节点的Adapt层接收到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递交的上行Adapt PDU时,若上行Adapt PDU的Adapt层头中不包括路由信息字段,则判断自身不是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若网络节点为宿主节点或Donor-DU,网络节点的 Adapt层接收到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递交的上行Adapt PDU时,若上行AdaptPDU的 Adapt层头中不包括路由信息字段,则判断自身是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方式三、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根据数据包是否为控制PDU判断网络节点是否为数据包在 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IAB网络中支持逐跳的Adapt层状态报告(例如,下行流控的状态报告,头压缩的状态报告等)反馈的场景,该情况下,每个接收Adapt层状态报告的IAB节点都是该Adapt层状态报告的目的节点。由于Adapt层状态报告为控制PDU,这类控制PDU可以不携带路由信息。此时,网络节点还可以根据Adapt PDU的PDU类型来判断网络节点是否为Adapt PDU在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当Adapt PDU为控制PDU时,网络节点判断自身为Adapt PDU在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否则,网络节点再根据前述方式一或方式二判断自身是否为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其中,Adapt PDU的Adapt层头中可以包含PDU类型指示标识,该标识用于指示Adapt PDU类型是数据PDU还是控制PDU。该情况下,网络节点可以根据该标识确定AdaptPDU 是否为控制PDU。
其中,步骤1102的判断结果有两种,一种判断结果为是(即网络节点为数据包在Adapt 层路由的目的节点),另一种判断结果为否(即网络节点不是数据包在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针对不同的判断结果,步骤1103的实现方式也不同,以下分别进行介绍。
情况一、判断结果为是
当判断结果为是时,参见图12,步骤1103可以通过以下实现方式1至实现方式4中的任意一种方式实现。具体采用哪种实现方式可以根据实现方式适用的场景确定。
实现方式1、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将数据包中的Adapt层载荷向第二实体递交,第二实体为F1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Adapt层的上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
实现方式1的适用场景:IAB网络中不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
实现方式1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包的Adapt层头移除,得到Adapt层载荷,再将Adapt层载荷向第二实体递交。
实现方式2、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对数据包中的Adapt层载荷进行解头压缩,并将解头压缩后的Adapt层载荷向第二实体递交。
实现方式2的适用场景:IAB网络中对数据包中的Adapt层载荷进行了头压缩。
实现方式2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包的Adapt层头移除,得到Adapt层载荷,对Adapt层载荷进行解头压缩,再将解头压缩后的Adapt层载荷向第二实体递交。
实现方式3、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对数据包进行解头压缩,并将解头压缩后的数据包中的Adapt层载荷向第二实体递交。
实现方式3的适用场景:IAB网络中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所压缩的协议层头中包括 Adapt层头。
实现方式3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解头压缩,再移除解头压缩后的数据包的Adapt层头,得到Adapt层载荷,将Adapt层载荷向第二实体递交。
在实现方式1至实现方式3中,网络节点可以为接入IAB节点或宿主节点或Donor-DU。该情况下,示例性的,第二实体可以为IP层的协议层实体。
在实现方式1至实现方式3中,数据包为数据PDU。
实现方式4、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将数据包存储到Adapt层的缓存中。
实现方式4的适用场景:任何场景。
在实现方式4中,数据包为数据PDU或控制PDU。
当数据包为数据PDU时,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将数据包存储到Adapt层的缓存中之后,网络节点还可以执行实现方式1至实现方式3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中的动作。此时,网络节点可以为接入IAB节点或宿主节点或Donor-DU。
当数据包为控制PDU时,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将数据包存储到Adapt层的缓存中之后,自行处理数据包中的Adapt层载荷。此时,网络节点可以为中间IAB节点。
情况二、判断结果为否
在情况二下,数据包为数据PDU或控制PDU。网络节点为中间IAB节点。参见图12,步骤1103可以通过以下实现方式5至实现方式10中的任意一种方式实现。具体采用哪种实现方式可以根据实现方式适用的场景确定。
实现方式5、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将数据包向第三实体递交,第三实体为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Adapt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
实现方式5的适用场景:IAB网络中不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或者,头压缩方式为端到端头压缩。
实现方式5中,第三实体位于网络节点的发送侧。若网络节点为共用Adapt层的中间IAB 节点,则第三实体为网络节点的发送侧的Adapt层实体的下层协议层(例如,RLC层实体),若网络节点为不共用Adapt层的中间IAB节点,则第三实体为网络节点的发送侧的Adapt层实体。
实现方式6、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将数据包中的Adapt层载荷和数据包中的Adapt层头中的信息向第三实体递交,第三实体为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Adapt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
实现方式6的适用场景:IAB网络中不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或者,头压缩方式为端到端头压缩。
实现方式6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包的Adapt层头移除,得到Adapt层载荷,再将Adapt层载荷和数据包中的Adapt层头中的信息向第三实体递交。
实现方式7、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对数据包中的Adapt层载荷进行解头压缩,并将解头压缩后的Adapt层载荷和数据包中的Adapt层头中的信息向第三实体递交,第三实体为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Adapt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
实现方式7的适用场景:头压缩方式为逐跳头压缩,网络节点的上一跳节点对数据包中的Adapt层载荷进行了头压缩。
实现方式7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包的Adapt层头移除,得到Adapt层载荷,将Adapt层载荷进行解头压缩,再将解头压缩后的Adapt层载荷和数据包中的Adapt层头中的信息向第三实体递交。
实现方式8、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对数据包进行解头压缩,并将解头压缩后的数据包中的Adapt层载荷和解头压缩后的数据包中的Adapt层头中的信息向第三实体递交,第三实体为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Adapt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
实现方式8的适用场景:头压缩方式为逐跳头压缩,网络节点的上一跳节点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所压缩的协议层头中包括Adapt层头。
实现方式8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解头压缩,再将解头压缩后的数据包中的Adapt层头移除,得到Adapt层载荷,将Adapt层载荷和数据包中的Adapt层头中的信息向第三实体递交。
在实现方式6至实现方式8中,第三实体位于网络节点的发送侧。网络节点为不共用Adapt 层的中间IAB节点,第三实体为网络节点的发送侧的Adapt层实体。
在实现方式6至实现方式8中,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向第三实体递交的Adapt层头中的信息可以为Adapt层头中的全部信息,也可以为Adapt层头中的部分信息。Adapt层头中包括的信息可参见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实现方式9、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先对数据包进行解头压缩(采用的解头压缩的算法对应于上一跳节点采用的头压缩的算法),再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采用的头压缩的算法对应于下一跳节点采用的解头压缩的算法),然后将头压缩后的数据包递交给第三实体。
实现方式9的适用场景:头压缩方式为逐跳头压缩,网络节点的上一跳节点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所压缩的协议层头中包括Adapt层头。
实现方式10、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先对数据包中的Adapt层载荷进行解头压缩(采用的解头压缩的算法对应于上一跳节点采用的头压缩的算法),再对Adapt层载荷进行头压缩(采用的头压缩的算法对应于下一跳节点采用的解压缩的算法),然后为头压缩后的Adapt层载荷添加Adapt层头后递交给第三实体。
实现方式10的适用场景:头压缩方式为逐跳头压缩,网络节点的上一跳节点对数据包中的Adapt层载荷进行了头压缩。
在实现方式9和实现方式10中,第三实体位于网络节点的发送侧。网络节点为共用Adapt 层的中间IAB节点,第三实体为网络节点的发送侧的RLC层实体。网络节点和数据包的上一跳节点之间采用的压缩算法与网络节点和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之间采用的压缩算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通过上述多种实现方式,针对不同的场景,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对数据包执行不同的处理,并递交到相应的协议层,以保障IAB网络中的上行业务和下行业务的传输。
可选的,数据包的Adapt层头中包含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数据包的上一跳节点采用的头压缩方式。该情况下,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根据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确定是否对数据包解头压缩。
具体的,若头压缩方式为端到端头压缩,则当网络节点为接入IAB节点或宿主节点或 Donor-DU时,网络节点对数据包解头压缩。若头压缩方式为逐跳头压缩,不论网络节点为哪种节点,都对数据包解头压缩。
可选的,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与终端(或终端的RB)对应,即该指示字段仅用于配置某个终端(或某个终端的某个RB)对应的数据包在无线回传链路的头压缩方式。该情况下,网络节点在数据包为该某个终端(或某个终端的某个RB)的数据包时,才可能对数据包进行解头压缩,具体是否解头压缩还取决于网络节点的类型和头压缩的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入IAB节点、宿主节点(或Donor-DU)和中间IAB节点可以认为是不同类型的网络节点。
可选的,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与某个IAB节点对应,即该指示字段用于配置发送到该某个IAB节点的数据包的头压缩方式。该情况下,网络节点在数据包为发送到该某个IAB节点的数据包时,才可能对数据包进行解头压缩,具体是否解头压缩还取决于网络节点的类型和头压缩的方式。
示例性的,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可以有两个取值。例如,0和1,其中0表示不采用头压缩,1表示采用头压缩;或者,0表示端到端头压缩方式,1表示逐跳的头压缩方式。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也可以有至少三个取值。例如,00,01,11,其中00表示不采用头压缩,01 表示采用端到端头压缩,11表示采用逐跳的头压缩。
在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对数据包或Adapt层载荷解头压缩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头压缩端和解头压缩端的上下文状态同步,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11)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向网络节点的上一跳节点发送头压缩的状态报告。
其中,头压缩的状态报告用于对头压缩进行状态反馈,头压缩的状态报告为Adapt层的控制PDU。头压缩的状态报告的一种格式可参见图10,也可以为其他格式。若头压缩端采用 ROHC协议执行头压缩,则解头压缩端可以通过发送ROHC feedback(反馈)来保证头压缩端和解头压缩端的上下文状态同步。其中,ROHC feedback即头压缩的状态报告中的载荷。头压缩的状态报告中具体需要包含的信息可以参见ROHC协议的规定。
可选的,在步骤1102之前,实施例一提供的方法还包括:21)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判断数据包的PDU类型,数据包的PDU类型为数据PDU或控制PDU。该情况下,若数据包的 PDU类型为控制PDU,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也可以不执行步骤1102和步骤1103,而直接将数据包存储到Adapt层的缓存中,并自行处理数据包中的Adapt层载荷。
步骤21)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根据数据包的Adapt层头中携带的PDU 类型指示信息确定数据包的PDU类型。示例性的,PDU类型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数据包的 Adapt层头中的D/C域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网络节点为中间IAB节点时,中间IAB节点需要进行路由选择,以便确定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还需要进行承载映射,以便确定发送数据包时所采用的业务区分通道。该情况下,可选的,上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方法1至方法3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方法。
方法1、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确定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向第三实体递交用于指示下一跳节点的信息。
其中,用于指示下一跳节点的信息可以为下一跳节点的标识。
在方法1中,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通过路由选择确定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在进行路由选择时,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根据数据包中的Adapt层头中的路由信息,以及预先设置的路由规则,选择合适的下一跳节点。其中,路由规则可以是宿主节点或Donor-CU预先配置在网络节点中,也可以由网络节点自行生成。
示例性的,Adapt层头中的路由信息可以为Adapt层路由的目的节点的标识,预先设置的路由规则可以为配置在网络节点中的转发表,转发表中至少包含该目的节点的标识,以及对应于该目标节点的标识的下一跳节点的标识。该情况下,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进行路由选择的过程可以包括:根据Adapt层头中携带的目的节点的标识,将转发表中的与目的节点的标识对应的下一跳节点的标识对应的节点,确定为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
可选的,在转发表中,一个目的节点的标识可以对应多个下一跳节点的标识。该情况下,在转发表中还可以有进一步的选择规则(例如,不同的下一跳节点可分别对应于终端的不同的承载),以供网络节点根据更多的额外信息(例如,Adapt层头中的终端的承载的标识) 从目的节点的标识对应的多个下一跳节点的标识中选择出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
除了本申请示例中示出的路由选择的实现方式之外,路由选择还可以有其他实现方式,本申请中不作限定。
方法2、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将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向第三实体递交,第一业务区分通道为第一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所来自的业务区分通道,业务区分通道为逻辑信道或RLC 信道或RLC承载。
其中,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可以用于第三实体确定下一跳节点和/或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第二业务区分通道为第三实体发送数据包的业务区分通道。
方法3、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确定向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递交数据包的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向第三实体递交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
在方法3中,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通过承载映射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进行承载映射的方法与实施例二中的方式一至方式三类似,可参考实施例二进行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在中间IAB节点共用Adapt层的情况下,路由选择和承载映射由中间IAB节点的发送侧和接收侧共用的Adapt层实体(即第一实体)执行。该Adapt层实体进行路由选择的方法可参见上述方法1的相关描述,该Adapt层实体进行承载映射的方法与实施例二中的方式一至方式三类似,可参考实施例二进行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在中间IAB节点不共用Adapt层的情况下,参见表1,中间IAB节点中的发送侧和接收侧是否执行路由选择和承载映射取决于具体实现,例如,可以有表1中所示的三种示例。
表1
Figure BDA0003157070880000211
其中,示例1所适用的场景为:网络节点的发送侧只有一个Adapt层实体(即上述情况 1)。
示例2所适用的场景为:网络节点的发送侧只有一个Adapt层实体(即上述情况1);或者,网络节点的发送侧中包括多个Adapt层实体,每个Adapt层实体对应与网络节点通信的一个节点(即上述情况2)。
示例3所适用的场景为:网络节点的发送侧只有一个Adapt层实体(即上述情况1);或者,网络节点的发送侧中包括多个Adapt层实体,每个Adapt层实体对应与网络节点通信的一个节点(即上述情况2);或者,网络节点的发送侧中包括多个Adapt层实体,一个Adapt层实体对应一个RLC层实体(即上述情况3)。
此处的适用场景仅仅为示例,在具体实现时,示例1、示例2或示例3所适用的场景还可以为其他场景,不作限定。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中,网络节点为中间IAB节点、且中间IAB节点的DU部分和MT部分不共用Adapt层。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如图13所示,包括:
1301、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从第一实体接收数据包,第一实体和第三实体均为Adapt层实体;
其中,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位于网络节点的接收侧,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位于网络节点的发送侧。该数据包可以为实施例一中的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向第三实体递交的数据包,该数据包可以为第一类型数据包,也可以为第二类型数据包。第一类型数据包是指包括Adapt 层头和Adapt层载荷的数据包。第二类型数据包是指包括Adapt层载荷的数据包。
1302、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
其中,第四实体为Adapt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例如,RLC层实体。第二业务区分通道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即第二业务区分通道为通往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的多个业务区分通道中的一个业务区分通道),业务区分通道为逻辑信道或RLC信道或RLC承载。
实施例二提供的方法,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的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可以保证数据包正确的传输至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
可选的,在数据包为第二类型数据包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11)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添加Adapt层头。该情况下,步骤1302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Adapt层头后的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实体添加Adapt层头所需要的信息可以和Adapt层载荷一起,由第一实体发送给第三实体。该情况下,上述方法还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从第一实体接收 Adapt层中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当数据包为第二类型数据包时,由于第二类型数据包没有Adapt层头。因此,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可以为数据包添加Adapt层头。当数据包为第一类型数据包(即Adapt PDU)时,由于Adapt PDU有Adapt层头,因此,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可以不为数据包添加Adapt层头。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21)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确定下一跳节点;或,31)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步骤21)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可以通过路由选择确定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步骤31)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可以通过承载映射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是否执行路由选择和承载映射,与第一实体执行的动作相关。具体可参见表1。此处不再赘述。示例性的,参见图14中的(a)和(b),图14示出了第三实体处理数据包的两种可能的流程。
步骤21)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或方式2实现。
方式1、自行确定
方式1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实施例一中的方法1,在此不再赘述。
方式2、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从第一实体接收用于指示下一跳节点的信息,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根据用于指示下一跳节点的信息确定下一跳节点。
其中,用于指示下一跳节点的信息可以为下一跳节点的标识。
步骤31)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一至方式四中的任意一种方式实现。
方式一、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根据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方式一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可以根据入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和出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其中,一个入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出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
可选的,在方式一中,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从第一实体接收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可以根据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确定第一业务区分通道。
方式一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网络节点可以确定第一业务区分通道对应的业务区分通道为第二业务区分通道。该情况下,入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和出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之间可以一一对应。网络节点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和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选的,第一业务区分通道对应的业务区分通道通过网络或宿主节点或Donor-CU或CU-CP配置。
方式一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一个入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对应多个出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该情况下,出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可以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一一对应。则网络节点可以根据第一业务区分通道和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示例性的,入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与出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出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参见表2,则网络节点可以根据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和该对应关系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表2
Figure BDA0003157070880000231
方式二、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根据数据包所属的终端的RB的标识,或,终端的RB与业务区分通道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的一个或多个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方式二在具体实现时,数据包的Adapt层头中可以包括数据包所属的终端的RB的标识,第三实体可以根据Adapt层头中包括的RB的标识确定对应的业务区分通道为向下一跳节点发送数据包的业务区分通道(即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可选的,终端的RB的标识对应多个业务区分通道,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选择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的业务区分通道作为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其中,终端的RB与业务区分通道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是宿主节点或Donor-CU或CU-CP 预先配置在网络节点中,也可以由网络节点自行生成。
方式三、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QoS标签,以及QoS标签与业务区分通道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可选的,数据包中携带的QoS标签对应多个业务区分通道,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选择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的业务区分通道作为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其中,QoS标签与业务区分通道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是宿主节点或Donor-CU或CU-CP 预先配置在网络节点中,也可以由网络节点自行生成。QoS标签用于表明数据包的QoS需求, QoS标签具体可以是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 point,简称DSCP)、IPv6 数据包中的流标签(flow label)或表征数据包对应业务的QoS需求的QoS ID等。
方式四、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从第一实体接收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根据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在网络节点需要进行头压缩的情况下(此时,头压缩方式为逐跳头压缩),可选的,在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添加Adapt层头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或者,在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数据包添加Adapt层头之后,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对添加Adapt层头后的数据包进行头压缩,该情况下,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Adapt层头后的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Adapt层头并通过头压缩后的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
其中,网络节点可以通过配置的头压缩算法执行头压缩。示例性的,发送侧可以采用鲁棒头压缩协议(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简称ROHC)执行头压缩。
由于头压缩的方式有两种,因此,一个节点的发送侧是否执行头压缩以及采用的头压缩方式可以由宿主节点或Donor-CU或CU-CP配置。例如,Donor-CU可以在发送给网络节点的配置信息中,携带用于配置头压缩方式的指示信息和/或头压缩的压缩算法。
其中,Donor-CU发送给网络节点的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可以携带在Donor-CU给网络节点的F1AP消息中,或者,在网络节点支持的协议层包括RRC层时,可以携带在Donor-CU 给网络节点的RRC消息中(例如,网络节点为中间IAB节点,中间IAB节点的MT部分支持RRC协议层,Donor-CU给中间IAB节点的MT部分发送RRC消息)。
该情况下,可选的,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添加的Adapt层头中包含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采用的头压缩方式。该情况下,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是否对数据包解头压缩。
关于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的其他描述可参见实施例一的相关部分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该实施例中,网络节点为接入IAB节点,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或,网络节点为宿主节点或Donor-DU,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
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如图15所示,包括:
1501、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从第五实体接收数据包,第五实体为F1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Adapt层的上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第一实体为Adapt层实体,数据包为第二类型数据包,第二类型数据包为包括Adapt层载荷的数据包。
其中,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位于网络节点的发送侧。示例性的,第五实体可以为IP层的协议层实体。
1502、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为数据包添加Adapt层头。
步骤1502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添加Adapt层头所需要的信息,可以和数据包一起,由第五实体发送给第一实体。
1503、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通过第三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Adapt层头后的数据包递交给第六实体,第六实体为Adapt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第三业务区分通道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即第三业务区分通道为通往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的多个业务区分通道中的一个业务区分通道),业务区分通道为逻辑信道或RLC信道或RLC承载。
示例性的,第六实体可以为RLC层实体。
实施例三提供的方法,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通过与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的第三业务区分通道将数据包递交给第六实体,可以保证数据包正确的传输至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11)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确定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或,21)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确定第三业务区分通道。
步骤11)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通过路由选择确定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步骤21)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可以通过承载映射确定第三业务区分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在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仅为数据包添加Adapt层头时,路由选择和承载映射可以在第五实体执行。
其中,步骤11)可以通过与实施例二中的方式1类似的方法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也可以从第五实体接收下一跳节点的标识,根据下一跳节点的标识确定下一跳节点。
步骤21)可以通过与实施例二中的方式二或方式三类似的方法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也可以从第五实体接收第三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根据第三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确定第三业务区分通道。
在网络节点需要进行头压缩的情况下,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步骤1502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对数据包进行头压缩。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步骤1503 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对添加Adapt层头之后的数据包进行头压缩。基于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步骤1503包括: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通过第三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Adapt层头并进行头压缩后的数据包递交给第六实体。
其中,网络节点可以通过配置的头压缩算法执行头压缩。示例性的,发送侧可以采用 ROHC协议执行头压缩。
由于头压缩的方式有两种,因此,一个节点的发送侧是否执行头压缩以及采用的头压缩方式可以由宿主节点或Donor-CU或CU-CP配置。例如,Donor-CU可以在发送给网络节点 (例如,接入IAB节点或Donor-DU)的配置信息中,携带用于配置头压缩方式的指示信息和/或头压缩的压缩算法。
其中,Donor-CU发给Donor-DU的配置信息,可以携带在Donor-CU给Donor-DU的F1AP 消息中。Donor-CU发送给接入IAB节点的配置信息,可以携带在Donor-CU给接入IAB节点的DU部分的F1AP消息中,或者,携带在Donor-CU给接入IAB节点的MT部分的RRC 消息中。
可选的,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添加的Adapt层头中包含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采用的头压缩方式。该情况下,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是否对数据包解头压缩。
关于头压缩方式指示字段的其他描述可参见实施例一的相关部分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的头压缩或解头压缩的方法可以不与相应实施例的其他方法耦合,即可以独立执行。
实施例四
考虑到IAB网络可能会发生拓扑更新,IAB节点可以选择新的父节点建立连接。例如,图1所示的IAB网络中,若IAB节点5和IAB节点2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发生无线链路失败(radio link failure),则IAB节点5可以选择IAB节点4作为新的父节点,建立无线回传链路。在IAB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IAB节点的Adapt层也需要重建(re-establishment)。
为此,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Adapt层重建方法,如图16所示,包括:
1601、网络节点的Adapt层的上层协议层向网络节点的Adapt层发送Adapt层重建指示信息。
步骤1601在具体实现时,网络节点的Adapt层的上层协议层触发Adapt层重建。
例如,在IAB节点的MT部分包括RRC层的情况下,IAB节点的MT部分的RRC层触发MT部分的Adapt层重建。具体可以是IAB节点的MT部分收到Donor-CU发送的RRC消息,RRC消息中包含Adapt层重建的指示信息(例如,Adapt-reestablish),IAB节点的MT 部分的RRC层根据Adapt层重建的指示信息触发MT部分的Adapt层重建,或者,触发该IAB 节点DU部分的Adapt层重建。
再例如,在Donor-DU的面向IAB节点的协议栈中包括F1AP层的情况下,Donor-DU的F1AP层触发Donor-DU的Adapt层重建。具体可以是Donor-DU收到Donor-CU发送的F1AP 消息,F1AP消息中包含Adapt层重建的指示信息,Donor-DU根据Adapt层重建的指示信息触发Donor-DU的Adapt层重建。
再例如,IAB节点的DU部分的F1AP层触发IAB节点的DU/MT部分的Adapt层重建。具体可以是IAB节点的DU部分收到Donor-CU发送的F1AP消息,其中包含Adapt层重建的指示信息,IAB节点的DU/MT部分根据Adapt层重建的指示信息触发IAB节点的DU/MT 部分的Adapt层重建。
1602、网络节点的Adapt层从上层协议层接收Adapt层重建指示信息,并根据Adapt层重建指示信息重建Adapt层。
步骤1602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网络节点的Adapt层根据Adapt层重建指示信息配置新的Adapt层路由转发表和/或新的承载映射关系。
其中,新的Adapt层路由转发表可以包括新的上行Adapt层路由转发表和/或新的下行 Adapt层路由转发表。新的承载映射关系可以是指终端的RB与新出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的新的映射关系,入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与新出口链路的业务区分通道的新的映射关系等。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节点的Adapt层根据配置的新的Adapt层路由转发表,向新的Adapt层路由转发表中的下一跳节点重传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从而避免终端丢包。可选的,该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可以是网络节点的Adapt层缓存中的数据包,也可以是网络节点的Adapt层已经向下层协议层递交,再由下层协议层传回给Adapt层的数据包(该数据包可以为下层协议层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
网络节点是否成功接收到数据包可以通过网络节点的Adapt层的低层(lowerlayer)指示。可选的,针对网络节点的发送侧,Adapt层从下层协议层(例如,RLC层)收到针对某个数据包(Adapt PDU或Adapt SDU或RLC SDU)的确认成功发送指示,则Adapt层可以根据该指示丢弃该数据包,从而清理缓存空间。
该可选的方法,在Adapt层有缓存的情况下,可以让Adapt层有效进行缓存管理,丢弃无缓存价值的数据包。例如,网络节点的发送侧的RLC层实体可以在收到与网络节点通信的节点的接收侧反馈的RLC状态报告后,根据RLC状态报告中指示的数据包肯定确认(Acknowledge,简称ACK)信息,向上层协议层即Adapt层发送确认成功发送指示,Adapt 层根据该指示丢弃数据包,清理缓存空间。
实施例四提供的方法,在IAB网络拓扑发送变化时,可以重建网络节点的Adapt层,为数据无损传输提供保障,可以避免由于无线回传链路拓扑变化而导致丢包的问题,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的各种可选的方法的有益效果可参见发明内容部分。
上述主要从方法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节点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网络节点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记为网络节点170),如图17所示,包括:
获取单元1701,用于接收从所述网络节点的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递交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第一类型数据包,所述第一类型数据包为包括适配层头和适配层载荷的数据包;
判断单元1702,用于判断所述网络节点是否为所述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处理单元1703,用于根据判断结果处理所述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判断结果为:所述网络节点为所述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所述处理单元1703,具体用于将所述数据包中的适配层载荷向第二实体递交,所述第二实体为F1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适配层的上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
可选的,所述判断结果为:所述网络节点为所述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所述处理单元1703,具体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存储到适配层的缓存中。
可选的,所述判断结果为:所述网络节点不是所述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所述处理单元1703,具体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向第三实体递交,所述第三实体为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
可选的,所述判断结果为:所述网络节点不是所述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所述处理单元1703,具体用于将所述数据包中的适配层载荷和所述数据包中的适配层头中的信息向第三实体递交,所述第三实体为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
可选的,所述数据包为适配层的数据PDU。
可选的,所述数据包为适配层的控制PDU。
可选的,参见图17,所述网络节点还包括确定单元1704,所述确定单元1704用于确定所述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所述处理单元1703,还用于向所述第三实体递交用于指示所述下一跳节点的信息;和/或,
所述处理单元1703,还用于将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向所述第三实体递交,所述第一业务区分通道为所述获取单元1701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所来自的业务区分通道;其中,业务区分通道为逻辑信道或RLC信道或RLC承载;和/或,
参见图17,所述网络节点还包括确定单元1704,所述确定单元1704用于确定向所述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递交所述数据包的第二业务区分通道,所述处理单元1703,还用于向所述第三实体递交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为所述第三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的业务区分通道,业务区分通道为逻辑信道或RLC信道或RLC承载。
可选的,所述判断单元17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中的适配层头中的路由信息、所述数据包中的适配层头中是否包含路由信息,以及所述数据包是否为控制PDU中的一种或多种判断所述网络节点是否为所述数据包在适配层路由的目的节点。
可选的,获取单元1701、判断单元1702、处理单元1703和确定单元1704可以位于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中,第一实体为适配层实体。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记为网络节点180),如图18所示,包括:
获取单元1801,用于从第一实体接收数据包,所述第一实体为适配层实体;
递交单元1802,用于通过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所述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
其中,所述第四实体为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与所述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业务区分通道为逻辑信道或RLC信道或RLC承载。
可选的,第二类型数据包为包括适配层载荷的数据包,在所述数据包为所述第二类型数据包的情况下,参见图18,所述网络节点还包括:
添加单元1803,用于为所述数据包添加适配层头;
所述递交单元1802,具体用于通过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适配层头后的所述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
可选的,参见图18,所述网络节点还包括:确定单元1804;
所述确定单元1804,用于为所述数据包确定下一跳节点;和/或,
所述确定单元1804,用于为所述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可选的,所述确定单元1804,具体用于:根据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确定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所述第一业务区分通道为所述第一实体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所来自的业务区分通道。
可选的,所述确定单元1804,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所属的终端的RB的标识,和/ 或,所述终端的RB与业务区分通道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可选的,所述确定单元1804,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中携带的QoS标签,以及QoS 标签与业务区分通道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可选的,所述确定单元1804,具体用于:根据从所述第一实体接收到的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可选的,所述确定单元1804,具体用于:根据从所述第一实体接收到的所述用于指示所述下一跳节点的信息确定所述下一跳节点。
可选的,获取单元1801、添加单元1803、递交单元1802和确定单元1804可以位于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中,第三实体为适配层实体。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记为网络节点190),如图19所示,包括:
获取单元1901,用于从第五实体接收数据包,所述第五实体为F1接口的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或适配层的上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所述数据包为第二类型数据包,所述第二类型数据包为包括适配层载荷的数据包;
添加单元1902,用于为所述数据包添加适配层头;
递交单元1903,用于通过第三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适配层头后的所述数据包递交给第六实体,所述第六实体为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所述第三业务区分通道与所述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业务区分通道为逻辑信道或RLC信道或RLC承载。
可选的,所述网络节点还包括:确定单元1904;
所述确定单元1904,用于确定所述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和/或,
所述确定单元1904,用于确定所述第三业务区分通道。
可选的,获取单元1901、添加单元1902、递交单元1903和确定单元1904可以位于网络节点的第一实体中,第一实体为适配层实体。
上述网络节点170、网络节点180和网络节点190可以为网络设备,也可以为网络设备内的芯片。
图17、图18和图19中的单元也可以称为模块,例如,处理单元可以称为处理模块。另外,在图17、图18和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各个单元的名称也可以不是图中所示的名称。例如,接收数据包的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单元(例如,获取单元1701可以称为接收单元1701),递交数据包的单元也可以称为发送单元(例如,递交单元1903可以称为发送单元1903),执行其他动作的单元可以称为处理单元(例如,确定单元1904可以称为处理单元1904),具体取决于模块的划分方式。
图17、图18和图19中的各个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记为网络节点20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参见图 20或图21,该网络节点200包括处理器2001,可选的,还包括与处理器2001连接的存储器 2002。
处理器20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处理器2001也可以包括多个CPU,并且处理器 2001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存储器2002可以是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简称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存储器2002可以是独立存在,也可以和处理器2001集成在一起。其中,存储器2002中可以包含计算机程序代码。处理器2001用于执行存储器2002 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从而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20,网络节点200还包括收发器2003。处理器2001、存储器2002和收发器2003通过总线相连接。收发器2003用于与其他通信设备或网络节点中的其他协议层通信。可选的,收发器2003可以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收发器2003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例如,接收上层协议层递交的数据包)的器件可以视为接收机,接收机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收的步骤。收发器2003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例如,向其他协议层递交数据包)的器件可以视为发射机,发射机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送或递交的步骤。
基于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图20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节点的结构。处理器2001用于对网络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器2001 用于支持网络节点执行图10至图16中的步骤,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网络节点执行的动作。处理器2001可以通过收发器2003与其他通信设备或网络节点中的其他协议层通信(该情况下,当网络节点执行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三所示的方法时,收发器2003 可以位于第一实体中,当网络节点执行实施例二所示的方法时,收发器2003可以位于第三实体中)。存储器2002用于存储终端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2001包括逻辑电路以及输入接口和/或输出接口。其中,输出接口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发送或递交的动作,输入接口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接收的动作。
基于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21,图21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节点的结构。处理器2001用于对网络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器2001用于支持网络节点执行图10至图16中的步骤,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网络节点执行的动作。处理器2001可以通过输入接口和/或输出接口与其他通信设备或网络节点中的其他协议层通信(该情况下,当网络节点执行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三所示的方法时,输入接口和/或输出接口可以位于第一实体中,当网络节点执行实施例二所示的方法时,输入接口和/或输出接口可以位于第三实体中)。存储器2002用于存储终端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系统芯片,该系统芯片应用在网络节点中,该系统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涉及的程序指令在该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以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节点中的一个或多个网络节点。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简称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简称SSD))等。
尽管在此结合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然而,在实施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查看附图、公开内容、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可理解并实现公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在权利要求中,“包括”(comprising)一词不排除其他组成部分或步骤,“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的情况。单个处理器或其他单元可以实现权利要求中列举的若干项功能。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了某些措施,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措施不能组合起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5)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从第一实体接收数据包,所述第一实体和所述第三实体均为适配层实体;
所述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根据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所述第一业务区分通道为所述第一实体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所来自的业务区分通道;或者,
所述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从所述第一实体接收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所述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根据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所述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所述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
其中,所述第四实体为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与所述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为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或RLC承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类型数据包为包括适配层载荷的数据包,在所述数据包为所述第二类型数据包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所述数据包添加适配层头;
所述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所述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包括:所述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通过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适配层头后的所述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所述数据包确定下一跳节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为所述数据包确定下一跳节点,包括:
所述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从所述第一实体接收用于指示所述下一跳节点的信息;
所述网络节点的第三实体根据所述用于指示所述下一跳节点的信息确定所述下一跳节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的适配层头中携带协议数据单元PDU类型指示信息,所述PDU类型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PDU类型,所述数据包的PDU类型包括数据PDU或控制PDU。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实体为所述网络节点的接收侧的适配层实体,所述第三实体为所述网络节点的发送侧的适配层实体。
7.一种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从第一实体接收数据包,所述第一实体为适配层实体;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一业务区分通道确定第二业务区分通道,所述第一业务区分通道为所述第一实体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所来自的业务区分通道;或者,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从所述第一实体接收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所述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
其中,所述第四实体为适配层的下层协议层的协议层实体,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与所述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对应,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为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或RLC承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第二类型数据包为包括适配层载荷的数据包,在所述数据包为所述第二类型数据包的情况下;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为所述数据包添加适配层头;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通过所述第二业务区分通道将添加适配层头后的所述数据包递交给第四实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为所述数据包确定下一跳节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从所述第一实体接收用于指示所述下一跳节点的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用于指示所述下一跳节点的信息确定所述下一跳节点。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的适配层头中携带协议数据单元PDU类型指示信息,所述PDU类型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PDU类型,所述数据包的PDU类型包括数据PDU或控制PDU。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实体为所述网络节点的接收侧的适配层实体。
13.一种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连接,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使所述网络节点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5.一种系统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芯片应用在网络节点中,所述系统芯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涉及的程序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780778.9A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节点、存储介质及系统芯片 Active CN1136451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80778.9A CN113645189B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节点、存储介质及系统芯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8003.8A CN111585938B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CN202110780778.9A CN113645189B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节点、存储介质及系统芯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8003.8A Division CN111585938B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5189A CN113645189A (zh) 2021-11-12
CN113645189B true CN113645189B (zh) 2022-06-28

Family

ID=7204514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80778.9A Active CN113645189B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节点、存储介质及系统芯片
CN201910118003.8A Active CN111585938B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8003.8A Active CN111585938B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77840A1 (zh)
EP (1) EP3917105A4 (zh)
CN (2) CN113645189B (zh)
BR (1) BR112021016053A2 (zh)
WO (1) WO20201645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59768A1 (en) * 2019-02-25 2022-05-19 Apple Inc. Uplink (ul) retransmission and radio link failure (rlf) recovery in a multi-hop relay network
CN115150338A (zh) * 2021-03-29 2022-10-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流量控制的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832320B2 (en) * 2021-07-07 2023-1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On-demand connectivity in a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24963B2 (ja) * 1994-08-31 2001-11-05 株式会社東芝 ネットワーク接続装置及びパケット転送方法
JP4035803B2 (ja) * 1999-02-19 2008-01-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
CN1156114C (zh) * 2002-04-30 2004-06-30 上海交通大学 波长-时间多波长光标记编码法及基于此编码法的收发机
US7310356B2 (en) * 2002-06-24 2007-12-18 Paradyne Corporation Automatic discovery of network core type
US20040167988A1 (en) * 2002-12-23 2004-08-26 Johan Rune Bridging between a Bluetooth scatternet and an Ethernet LAN
US8699408B2 (en) * 2004-08-25 2014-04-15 Alcatel Lucent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over a radio channel between a sending unit and receiving units and equipments for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CN102780613B (zh) * 2012-06-19 2015-12-09 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设备板间通信的方法与装置
CN104869666B (zh) * 2015-04-10 2019-05-2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数据无线承载配置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4993969B (zh) * 2015-07-28 2018-01-16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异步配置onu方法、系统及olt
US10477420B2 (en) * 2017-01-13 2019-11-1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Cross link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WO2018145292A1 (zh) * 2017-02-10 2018-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809897A (zh) * 2017-04-28 2018-11-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发现及中继转发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0631346B2 (en) * 2017-08-08 2020-04-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ng remote and local data in a wireless fronthaul
CN107959631A (zh) * 2017-12-15 2018-04-24 佛山市校友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OpenWrt操作系统的6LoWPAN边界路由器的实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Technologies France.R2-1812754 "Consideration about adaptation layer placement".《3GPP tsg_ran\wg2_rl2》.2018, *
R2-1812754 "Consideration about adaptation layer placement";Huawei Technologies France;《3GPP tsg_ran\wg2_rl2》;20180810;1-5 *
R2-1813285 "Consideration about adaptation layer placement";Huawei等;《3GPP tsg_ran\wg2_rl2》;20180822;全文 *
R3-180993 "Architecture and Protocols: MAC adaptation layer based IAB";Nokia等;《3GPP tsg_ran\WG3_Iu》;20180217;全文 *
R3-182788 "Considerations on adaptation layer in IAB";ZTE Corporation;《3GPP tsg_ran\WG3_Iu》;20180511;1-5 *
R3-185968 "Route selection method for architecture 1a";Huawei;《3GPP tsg_ran\wg3_iu》;20180929;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21016053A2 (pt) 2021-10-13
CN111585938B (zh) 2021-10-22
EP3917105A4 (en) 2022-03-23
CN113645189A (zh) 2021-11-12
WO2020164557A1 (zh) 2020-08-20
US20210377840A1 (en) 2021-12-02
CN111585938A (zh) 2020-08-25
EP3917105A1 (en) 202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10131B2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3806542B1 (en) Path chan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425600B2 (en) Wireless backhaul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7303833B2 (ja) 情報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US11483058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node, and system
JP7378433B2 (ja) データパケットの送信方法、受信方法及び装置ならびにデータパケットの伝送システム
RU2508611C2 (ru)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я однонаправленного радиоканала для транзитного автосоединения и ретрансляции в расширенном lte
CN110365609B (zh) 一种数据包分段方法、及装置
CN111148163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271176B (zh) 网络编码方法和通信装置
US2021037784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WO2020063504A1 (zh) 用于无线回传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21062803A1 (zh)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106908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214095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1087924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011111A1 (zh) 路由方法和通信装置
US20230370943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O2022214627A1 (en) Routing data in a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