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43145A - 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 - Google Patents

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43145A
CN113643145A CN202110941847.XA CN202110941847A CN113643145A CN 113643145 A CN113643145 A CN 113643145A CN 202110941847 A CN202110941847 A CN 202110941847A CN 113643145 A CN113643145 A CN 1136431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l
data
virtual
horizontal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418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43145B (zh
Inventor
舒志国
罗兵
陈亚琳
王超
王国昌
朱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Jianghan Oilfield Co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Jianghan Oilfiel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Jianghan Oilfield Co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94184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431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43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3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431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31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2Agriculture; Fishing; Forestry; Min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ometr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包括:S1.整理研究区地质数据;S2.计算研究区各小层的地层厚度等值线图;S3.建立多口虚拟井,并计算其分层数据;S4.建立关键层面;S5.建立构造模型I;S6.重新评价关键层面和垂直厚度等值线图;S7.建立构造模型II;S8.将水平井各水平段层位与其在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相比较:若二者不同,则根据S3在层位不同处添加虚拟垂直井,并重复S5至S7中的操作,直至二者相同为止;若二者相同,计算构造模型I与构造模型II中相对应的各小层的层面差异;若差异较大,则把构造模型II标记替换为构造模型I,重复S6至S7中的操作,直至差异较小为止;若差异较小,标记构造模型II为最终模型。该方法精度高且适用范围广。

Description

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页岩气领域,尤其涉及一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
背景技术
现有的页岩气储层构造建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直井资料及其它地质资料为基础建立构造模型,而水平井资料不参与构造建模,仅作为验证资料确保井轨迹在正确的地层中。当水平井水平井段层位错误时,一般通过加控制井的方法进行矫正。该方法存在着几个缺陷:一是垂直井数量有限,井间间距大,控制点少,在水平井段缺少控制点,导致水平井段错位的情况比较普遍;二是不能充分利用水平井分层及井轨迹数据,因此准确度较低。
二,利用直井与水平井分层数据建立单个或几个页岩气井组的构造模型,同时基于井组范围内页岩气储层厚度变化不大的假设,建立虚拟井及其对应的地层数据,通过更多的控制点确保水平井段层位准确。该方法存在着几个缺陷:一是虽然在井组范围内页岩气储层厚度变化不大的假设可行,但是当建立区域性构造模型时页岩气厚度会存在明显的变化,因此该假设不适合大区域的页岩气储层构造建模;二是虽然该方法利用了水平井分层数据,但是没有有效利用水平井井眼轨迹资料,因此准确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的页岩气储层构造建模准确率较低的问题。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包括以下步骤:
S1.收集并整理研究区地质数据;
S2.基于直井与地震资料计算所述研究区的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
S3.根据所述研究区地质数据和多个水平井的分层数据建立多口虚拟井,并计算所述虚拟井的分层数据;
S4.根据所述研究区地质数据和各口井的分层数据建立构造模型关键层面;
S5.根据所述关键层面和所述研究区的各口井建立三维构造模型 I;
S6.根据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重新评价所述关键层面和所述各小层的垂直厚度等值线图,进而重新计算所述虚拟井的分层数据;
S7.根据重新评价的所述关键层面和所述虚拟井层位数据建立三维构造模型II;
S8.将所述研究区页岩气储层中的各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该所述水平井在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进行比较:若所述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该所述水平井在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不同,则根据步骤S3在层位不同处添加一口虚拟垂直井,并重复进行步骤S5至步骤S7中的操作,直至若所述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的该所述水平井在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相同为止;若所述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的该所述水平井在所述三维构造模型 II中的层位相同,则计算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与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I中相对应的各小层的层面差异的最大值和平均值;若所述差异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大于预设阈值,且迭代次数小于最大迭代次数,则把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I标记替换为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并重复进行步骤S6至步骤S7中的操作,直至所述差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小于预设阈值;若所述差异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均小于预设阈值或者迭代次数大于最大迭代数,则标记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I为最终的构造模型,构造建模结束。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技术方案,在步骤S1中,所述地质数据包括所述研究区各个直井的分层数据、各个水平井井轨迹数据、各个水平井分层数据、所述研究区三维地震解释层面构造图。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技术方案,在步骤S2中,根据各个所述直井的分层数据确定各个所述直井的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结合所述三维地震解释层面构造图计算大尺度地层倾角,并确定各个所述直井的各小层真实地层厚度,初步评价所述研究区页岩气储层的各小层真厚度等值线图,并根据三维地震解释层面构造图计算所述研究区页岩气储层的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技术方案,在步骤S3中,根据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各个所述水平井分层数据建立多口虚拟井。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技术方案,在步骤S3中,多口所述虚拟井包括三种:第一种是在各个所述水平井段的层面与井轨迹交点的位置处建立第一类虚拟井,且该位置与该相同井中的相邻分层面的水平距离大于100米,所述第一类虚拟井的分层数据根据所述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以及该处的所述水平井分层数据计算确定;第二种是当同一口井中所述水平井段分层面的水平距离大于500米时,以每 300米添加一口虚拟井的标准确定每组分层数据之间的虚拟井数量,然后等距添加第二类虚拟井,并通过假设水平井与虚拟井的交叉点位于相应小层的相对位置计算所述第二类虚拟井的分层深度;第三种是在所述水平井最大测量深度处,若与最近的所述水平井段分层面水平距离大于100米,则在所述水平井最大测量深度处添加第三类虚拟井,并通过假设水平井与虚拟井的交叉点位于相应小层的相对位置计算所述第三类虚拟井的分层深度。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技术方案,在步骤S4中,利用所述三维地震解释层面构造图反映的相对大尺度的地层倾角特征,结合所述直井分层数据、所述水平井分层数据以及所述第一类虚拟井分层数据建立该层面的构造图,并把该层作为建立构造模型的关键层面。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技术方案,在步骤S6中,根据所述关键层面、所述直井分层数据、所述水平井分层数据、所述第一类虚拟井分层数据、所述第二类虚拟井分层数据以及所述第三类虚拟井分层数据建立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根据所述构造模型I计算各口井的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对所述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中的异常增大或变小地区的所有所述虚拟井的虚拟分层数据进行矫正,以使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平滑,然后根据各小层构造图计算的地层倾角值重新计算所述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根据重新计算的所述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来重新计算所有所述虚拟井的分层数据,并重新计算所述关键层面。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技术方案,在步骤S7中,根据重新计算的所述关键层面、所有所述虚拟井的分层数据、所述直井分层数据以及所述水平井分层数据建立三维构造模型II。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其可以将数据共分为三级:一级硬约束为直井与水平井的分层数据;二级次硬约束为穿过水平井段分层面的虚拟井的虚拟分层数据;三级软约束为地震资料解释的关键层面大尺度倾角特征,以及未穿过水平井段分层面的虚拟井的虚拟分层数据。该三维构造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整理研究区地质数据;S2.计算各口井的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S3.建立多口虚拟井,并计算其分层数据;S4.建立关键层面;S5. 建立构造模型I;S6.重新评价关键层面和垂直厚度等值线图;S7.建立构造模型II;S8.将研究区页岩气储层中的各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该水平井在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进行比较:若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该水平井在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不同,则根据步骤S3在层位不同处添加一口虚拟垂直井,并重复进行步骤S5至步骤S7中的操作,直至若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的该水平井在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相同为止;若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的该水平井在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相同,则计算三维构造模型I与三维构造模型II中相对应的各小层的层面差异的最大值和平均值;若差异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大于预设阈值,且迭代次数小于最大迭代次数,则把三维构造模型II标记替换为三维构造模型I,并重复进行步骤S6至步骤S7中的操作,直至差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小于预设阈值;若差异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均小于预设阈值或者迭代次数大于最大迭代数,则标记三维构造模型II为最终的构造模型,构造建模结束。由此可见,本申请中的三维构造建模方法通过添加虚拟井并计算虚拟井分层数据的方法能够充分利用水平井分层数据,为三维构造建模提供更多的控制点,从而显著地降低了三维构造模型中的错误,提高了建模的准确性和精准度。同时,该三维构造建模方法结合直井、水平井、虚拟井分层数据以及三维地震解释构造层面图,通过迭代的方法评价研究区内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进一步地显著提高了三维构造模型的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四川盆地涪陵焦石坝地区北部区块焦页1井井区构造建模中各虚拟井分层数据表;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四川盆地涪陵焦石坝地区北部区块焦页1井井区构造建模中龙马溪龙13小层真实厚度平面分布等值线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四川盆地涪陵焦石坝地区北部区块焦页1井井区构造建模中的三维构造模型I和三维构造模型II所建立的龙马溪龙13小层构造差值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四川盆地涪陵焦石坝地区北部区块焦页1井井区构造建模中焦页1井及邻近水平井构造模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展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配合参照图2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收集并整理研究区各种地质数据,该地质数据主要包括研究区各个直井的分层数据、各个水平井井轨迹数据、各个水平井分层数据、研究区三维地震解释层面构造图以及各口井的测井解释资料等;同时,要重点检查各个水平井的分层数据,特别是当水平井重复钻入与钻出地层时,要确保水平井分层数据的准确性,有时需要结合井轨迹考虑其三维空间分布特征来进行核对;
S2.计算研究区各口井的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
S3.根据研究区地质数据和各口井的各小层的垂直厚度建立多口虚拟井,并计算虚拟井的分层数据;
S4.根据研究区地质数据和各口井的分层数据建立构造模型关键层面;
S5.根据关键层面和研究区的各口井建立三维构造模型I;
S6.根据三维构造模型I重新评价关键层面和各小层的垂直厚度等值线图;
S7.根据重新评价的关键层面和虚拟井层位数据建立三维构造模型II;
S8.将研究区页岩气储层中的各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该水平井在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进行比较:若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该水平井在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不同,则根据步骤S3在层位不同处添加一口虚拟垂直井,并重复进行步骤S5至步骤S7中的操作,直至若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的该水平井在三维构造模型II 中的层位相同为止;若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的该水平井在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相同,则计算三维构造模型I与三维构造模型II 中相对应的各小层的层面差异的最大值和平均值;若差异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大于预设阈值,且迭代次数小于最大迭代次数,则把三维构造模型II标记替换为三维构造模型I,并重复进行步骤S6至步骤 S7中的操作,直至差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小于预设阈值;若差异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均小于预设阈值或者迭代次数大于最大迭代数,则标记三维构造模型II为最终的构造模型,构造建模结束。
在步骤S2中,根据各个直井的分层数据确定各个直井的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即TVT);结合三维地震解释层面构造图计算大尺度地层倾角,并确定各个直井的各小层真实地层厚度(即TST),初步评价研究区页岩气储层的各小层真厚度等值线图,并根据三维地震解释层面构造图计算研究区页岩气储层的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
在步骤S3中,根据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各个水平井分层数据建立多口虚拟井。
在步骤S3中,多口虚拟井包括三种:第一种是在各个水平井段的层面与井轨迹交点的位置处建立第一类虚拟井,且该位置与该相同井中的相邻分层面的水平距离大于100米,第一类虚拟井的分层数据根据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以及该处的水平井分层数据计算确定;第二种是当同一口井中水平井段分层面的水平距离大于500 米时,以每300米添加一口虚拟井的标准确定每组分层数据之间的虚拟井数量,然后等距添加第二类虚拟井,并通过假设水平井与虚拟井的交叉点位于相应小层的相对位置计算第二类虚拟井的分层深度;第三种是在水平井最大测量深度处,若与最近的水平井段分层面水平距离大于100米,则在水平井最大测量深度处添加第三类虚拟井,并通过假设水平井与虚拟井的交叉点位于相应小层的相对位置计算第三类虚拟井的分层深度。
在步骤S4中,利用三维地震解释层面构造图反映的相对大尺度的地层倾角特征,结合直井分层数据、水平井分层数据以及第一类虚拟井分层数据建立该层面的构造图,并把该层作为建立构造模型的关键层面(通常建立一个关键层面)。
在步骤S6中,根据关键层面、直井分层数据、水平井分层数据、第一类虚拟井分层数据、第二类虚拟井分层数据以及第三类虚拟井分层数据建立三维构造模型I;根据构造模型I计算各口井的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即TST等厚图),对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中的异常增大或变小地区的所有虚拟井的虚拟分层数据进行矫正,以使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尽量平滑,然后根据各小层构造图计算的地层倾角值重新计算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即 TVT等厚图),根据重新计算的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来重新计算所有虚拟井的分层数据,并重新计算关键层面。
在步骤S7中,根据重新计算的关键层面、所有虚拟井的分层数据、直井分层数据以及水平井分层数据,重新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并标记为三维构造模型II。
现以四川盆地涪陵焦石坝区块焦页1井井区构造建模为例,包括 1口直井(即焦页1井,图中标注为JY1井)和8口水平井,其采用该构造建模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一,收集并整理上述研究区块的各类地质数据,其主要包括四川盆地涪陵焦石坝区块焦页1井井区的上述9口井的分层数据、各个水平井井轨迹数据、各口井的测井解释资料以及研究区三维地震解释层面构造图等资料;
二,根据研究区块测井资料解释上述的9口井的五峰组-龙马溪组各小层的层面,并初步评价该区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平面分布;
三,在以上的8口水平井的水平段所有分层数据处自动建立虚拟垂直井45口、沿水平井段分层数据间每间隔300米处自动建立一口虚拟井共8口以及各水平井井底自动建立虚拟井8口,并计算各虚拟井的分层数据(如图2所示);
四,以地震资料解释的五峰组顶面的构造图为趋势面、分层数据为输入数据建立五峰组顶面构造图;
五,基于五峰组顶面构造图、分层数据建立焦页1井井区五峰组 -龙马溪组初步三维构造模型I;检查各水平井段所在层位,发现焦页 1-3井中部一段水平井实际层位为龙马溪组龙14小层,但在三维构造模型I中为龙马溪龙15小层,在该处中部手动添加1口虚拟井,根据小层厚度推断各小层分层数据,并重新建立三维构造模型I;根据三维构造模型I重新评价各小层真实厚度TST等值线图并对异常值、突变点等进行平滑处理,然后根据各小层倾角建立各小层垂直厚度 TVT等值线图;
六,根据新的垂直厚度等值线图重新计算虚拟井各小层分层数据,并重新建立三维构造模型II;
七,检查各水平井水平段在构造模型中的层位,均正确,然后比较所建立的三维三维构造模型I与三维构造模型II各小层构造图之间的差值,计算差值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2.12m和0.47米,均大于阈值1米和0.2米(该阈值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其值越小,所需要的的迭代次数越多),因此根据三维构造模型II重新计算各小层真实厚度等值线图(如图3所示),并将该三维构造模型II标记为三维构造模型I;检查各水平井水平段在新的构造模型中的层位,均正确,然后根据新的真实厚度等值线图重新计算各虚拟井分层数据,并重新建立三维构造模型II;计算新的三维构造模型I与三维构造模型II的各小层构造图之间的差值(如图4所示),其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0.75米和0.18米,均小于阈值1米和0.2米,因此满足标准,并将最新的三维构造模型II作为最终的构造模型。
此外,根据上述方法所建立的焦页1井井区构造模型与8口水平井的分层数据相吻合(如图5所示),各小层构造面、厚度分布平滑、无异常点。
综上可知,本申请提供的构造建模方法,通过添加虚拟井并计算虚拟井分层数据的方法能够充分利用水平井分层数据,为三维构造建模提供更多的控制点,从而显著降低了三维构造模型中的错误。同时,该三维构造建模方法结合直井、水平井、虚拟井分层数据以及三维地震解释构造层面图通过迭代的方法评价研究区内个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显著提高了三维构造模型的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收集并整理研究区地质数据;
S2.基于直井与地震资料计算所述研究区的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
S3.根据所述研究区地质数据和多个水平井的分层数据建立多口虚拟井,并计算所述虚拟井的分层数据;
S4.根据所述研究区地质数据和各口井的分层数据建立构造模型关键层面;
S5.根据所述关键层面和所述研究区的各口井建立三维构造模型I;
S6.根据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重新评价所述关键层面和所述各小层的垂直厚度等值线图,进而重新计算所述虚拟井的分层数据;
S7.根据重新评价的所述关键层面和所述虚拟井层位数据建立三维构造模型II;
S8.将所述研究区页岩气储层中的各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该所述水平井在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进行比较:若所述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该所述水平井在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不同,则根据步骤S3在层位不同处添加一口虚拟垂直井,并重复进行步骤S5至步骤S7中的操作,直至若所述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的该所述水平井在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相同为止;若所述水平井的各水平段层位与的该所述水平井在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相同,则计算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与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I中相对应的各小层的层面差异的最大值和平均值;若所述差异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大于预设阈值,且迭代次数小于最大迭代次数,则把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I标记替换为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并重复进行步骤S6至步骤S7中的操作,直至所述差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小于预设阈值;若所述差异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均小于预设阈值或者迭代次数大于最大迭代数,则标记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I为最终的构造模型,构造建模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地质数据包括所述研究区各个直井的分层数据、各个水平井井轨迹数据、各个水平井分层数据、所述研究区三维地震解释层面构造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根据各个所述直井的分层数据确定各个所述直井的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结合所述三维地震解释层面构造图计算大尺度地层倾角,并确定各个所述直井的各小层真实地层厚度,初步评价所述研究区页岩气储层的各小层真厚度等值线图,并根据三维地震解释层面构造图计算所述研究区页岩气储层的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根据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各个所述水平井分层数据建立多口虚拟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多口所述虚拟井包括三种:第一种是在各个所述水平井段的层面与井轨迹交点的位置处建立第一类虚拟井,且该位置与该相同井中的相邻分层面的水平距离大于100米,所述第一类虚拟井的分层数据根据所述各小层的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以及该处的所述水平井分层数据计算确定;第二种是当同一口井中所述水平井段分层面的水平距离大于500米时,以每300米添加一口虚拟井的标准确定每组分层数据之间的虚拟井数量,然后等距添加第二类虚拟井,并通过假设水平井与虚拟井的交叉点位于相应小层的相对位置计算所述第二类虚拟井的分层深度;第三种是在所述水平井最大测量深度处,若与最近的所述水平井段分层面水平距离大于100米,则在所述水平井最大测量深度处添加第三类虚拟井,并通过假设水平井与虚拟井的交叉点位于相应小层的相对位置计算所述第三类虚拟井的分层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利用所述三维地震解释层面构造图反映的相对大尺度的地层倾角特征,结合所述直井分层数据、所述水平井分层数据以及所述第一类虚拟井分层数据建立该层面的构造图,并把该层作为建立构造模型的关键层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6中,根据所述关键层面、所述直井分层数据、所述水平井分层数据、所述第一类虚拟井分层数据、所述第二类虚拟井分层数据以及所述第三类虚拟井分层数据建立所述三维构造模型I;根据所述构造模型I计算各口井的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对所述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中的异常增大或变小地区的所有所述虚拟井的虚拟分层数据进行矫正,以使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平滑,然后根据各小层构造图计算的地层倾角值重新计算所述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根据重新计算的所述各小层垂直地层厚度等值线图来重新计算所有所述虚拟井的分层数据,并重新计算所述关键层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7中,根据重新计算的所述关键层面、所有所述虚拟井的分层数据、所述直井分层数据以及所述水平井分层数据建立三维构造模型II。
CN202110941847.XA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 Active CN1136431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41847.XA CN113643145B (zh)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41847.XA CN113643145B (zh)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3145A true CN113643145A (zh) 2021-11-12
CN113643145B CN113643145B (zh) 2024-06-25

Family

ID=78422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41847.XA Active CN113643145B (zh)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4314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62093A1 (en) * 2006-11-12 2008-07-03 Philippe Nivlet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geological model of a subsoil formation constrained by seismic data
US20150134255A1 (en) * 2013-11-08 2015-05-14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tratigraphic and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of deviated and horizontal wellbores
CN106353820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知识模型的测井解释方法
CN106970423A (zh) * 2017-03-28 2017-07-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页岩气地层构造模型的方法及装置
CN107609265A (zh) * 2017-09-11 2018-01-19 武汉拓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蚂蚁追踪的地层应力场有限元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09387867A (zh) * 2017-08-10 2019-02-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建模方法
CN111852459A (zh) * 2019-04-22 2020-10-3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页岩气储层构造建模方法及装置
US20210026031A1 (en) * 2019-07-26 2021-01-28 Yangtze University Dolomite reservoir prediction method and system based on well and seismic combin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62093A1 (en) * 2006-11-12 2008-07-03 Philippe Nivlet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geological model of a subsoil formation constrained by seismic data
US20150134255A1 (en) * 2013-11-08 2015-05-14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tratigraphic and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of deviated and horizontal wellbores
CN106353820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知识模型的测井解释方法
CN106970423A (zh) * 2017-03-28 2017-07-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页岩气地层构造模型的方法及装置
CN109387867A (zh) * 2017-08-10 2019-02-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建模方法
CN107609265A (zh) * 2017-09-11 2018-01-19 武汉拓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蚂蚁追踪的地层应力场有限元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11852459A (zh) * 2019-04-22 2020-10-3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页岩气储层构造建模方法及装置
US20210026031A1 (en) * 2019-07-26 2021-01-28 Yangtze University Dolomite reservoir prediction method and system based on well and seismic combin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甘霖;董伟;熊俊;谢爽;李国艳;: "储层建模在复杂断块油气藏中的应用――以留西油田为例",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vol. 33, no. 03, pages 331 - 334 *
邓西里;鲍志东;宋新民;刘丽;: "密井网约束的复杂断块油田地质建模方法――以扶余油田中区泉四段为例", 科学技术与工程, vol. 15, no. 8, pages 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3145B (zh) 202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69790B (zh) 一种页岩气水平井快速精细地质导向方法
Miller et al. P and S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Yellowstone volcanic field from local earthquake and controlled‐source tomography
US7904248B2 (en) Method for geologic modeling through hydrodynamics-based gridding (hydro-grids)
CN107169616A (zh) 矿井未采区构造相对复杂程度的相对熵预测方法
CN109979011A (zh)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平原地区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方法
CN109143399A (zh) 一种识别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方法
CN104899928A (zh) 基于稀疏钻孔点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CN111414705B (zh) 一种丛式井井眼轨迹防碰设计的三维空间可穿越评估方法
WO2019093927A1 (ru) Способ и компьютерная система для проектирования размещения кустовых площадок на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и
CN115877447A (zh) 一种直平联合井网条件下地震约束三维地质建模的储层预测方法
CN113643145A (zh) 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
Zheng et al. The impact of variable formation thickness on pressure transient behavior and well test permeability in fluvial meander loop reservoirs
CN110703334A (zh) 一种复杂断块油田层位快速解释方法
CN113742962B (zh) 一种基于水平井的页岩储层属性三维建模方法
Svanes et al. Integration of subsurface applications to develop a dynamic stochastic modeling workflow
CN113971334A (zh) 基于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预测裂缝有效性的方法及装置
Nybråten et al. II. Reservoir simulation of the Snorre Field
CN117217025B (zh) 一种超短半径水平井设计方法
CN115201899B (zh) 一种高精度混合速度建模方法
RU2695418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неоднородного нефтяного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я
Seifert et al. Memoir 71, Chapter 22: Evaluation of Field Development Plans Using 3-D Reservoir Modeling
MAHJOUR Using Data Management Approaches to Improve Decision Analysis in Petroleum Field Development under Uncertainty
Tamulonis A methodology for integrating unconventional geologic and engineering data into a geocellular model
CN116935001A (zh) 一种衰竭油气藏co2地质封存全地层地质建模方法
Haagsma Development of a Geologic Complexity Ranking System for Carbon Dioxide Storage to Inform Site Sele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