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36115B - 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36115B
CN113636115B CN202110878411.0A CN202110878411A CN113636115B CN 113636115 B CN113636115 B CN 113636115B CN 202110878411 A CN202110878411 A CN 202110878411A CN 113636115 B CN113636115 B CN 1136361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rradiation
cabin
source
space
environ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784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36115A (zh
Inventor
李丽芳
吴宜勇
闫继宏
孙承月
刘荣强
王双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087841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3611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36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36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361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361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GCOSMONAUTICS; VEHICLES 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4G7/00Simulating cosmonautic conditions, e.g. for conditioning cre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GCOSMONAUTICS; VEHICLES 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4G7/00Simulating cosmonautic conditions, e.g. for conditioning crews
    • B64G2007/005Space simulation vacuum cha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属于综合环境模拟领域。解决了现有装置难以对空间综合环境进行模拟的问题。它包括综合辐照舱、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所述综合辐照舱与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相连,所述综合辐照舱上部与辐照源相连,所述辐照源包括3个辐照电子源、3个辐照质子源、1个辐照太阳模拟器和2个辐照紫外源,所述空间粉尘环境舱与第一电子源、第一紫外源、X射线源和粉尘加速器相连,所述空间污染环境舱与第二电子源、第二紫外源和原子氧源相连,所述综合辐照舱、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均与真空泵站相连。它主要用于空间综合环境模拟。

Description

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综合环境模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空间环境中同时包含多种空间环境因素,而这些空间环境因素对物质的作用存在耦合效应,并不等同于单一环境因素的简单叠加,因此需要对具有关联性的空间环境因素进行综合模拟,以实现空间环境模拟的“真实性”。
真空、热沉、高低温、辐照环境等是普遍存在于空间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引起材料损伤、器件性能退化、单粒子效应、表面充放电等航天器故障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航天器寿命与可靠性的主要因素,而这几种因素对物质的作用是相互耦合的,与非真空及室温条件下物质的辐照损伤完全不同。如果将原子氧源、空间污染源、星球粉尘源、高速粉尘源等放入综合辐照装置中,将会导致真空度降低和交叉污染等问题,使空间辐照模拟环境受到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它包括综合辐照舱、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所述综合辐照舱与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相连,所述综合辐照舱上部与辐照源相连,所述辐照源包括3个辐照电子源、3个辐照质子源、1个辐照太阳模拟器和2个辐照紫外源,所述空间粉尘环境舱与第一电子源、第一紫外源、X射线源和粉尘加速器相连,所述空间污染环境舱与第二电子源、第二紫外源和原子氧源相连,所述综合辐照舱、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均与真空泵站相连。
更进一步的,所述辐照源通过单因素实验舱与综合辐照舱相连。
更进一步的,所述综合辐照舱与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之间均设置有样品转移通道。
更进一步的,所述3个辐照电子源分别为10MeV辐照电子源、1MeV辐照电子源和200KeV辐照电子源。
更进一步的,所述3个辐照质子源分别为10MeV辐照质子源、1MeV辐照质子源和200KeV辐照质子源。
更进一步的,所述2个辐照紫外源分别为VUV辐照紫外源和NUV辐照紫外源。
更进一步的,所述X射线源提供的射线能量为10~100keV,波长0.01~10nm。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子源能量为30keV。
更进一步的,所述原子氧源由激光发生器与氧分子发生作用产生,能量为0.1~10eV,通量>1015/(cm2·s)。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子源能量为100keV。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解决了现有装置难以对空间综合环境进行模拟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参数控制与调整可实现对地球轨道空间、日地空间、星球表面、行星际空间等环境的等效模拟,用于开展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机理以及空间多环境因素对物质的协同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可进行航天器材料、器件、系统在模拟空间环境下的物质结构演化、损伤、可靠性评价及服役寿命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亦可利用空间环境因素与物质作用效应,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相关性能,并开展材料和环境探测研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综合辐照舱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综合辐照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空间污染环境舱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空间粉尘环境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阐述。
参见图1-6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它包括综合辐照舱、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所述综合辐照舱与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相连,所述综合辐照舱上部与辐照源相连,所述辐照源包括3个辐照电子源、3个辐照质子源、1个辐照太阳模拟器和2个辐照紫外源,所述空间粉尘环境舱与第一电子源、第一紫外源、X射线源和粉尘加速器相连,所述空间污染环境舱与第二电子源、第二紫外源和原子氧源相连,所述综合辐照舱、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均与真空泵站相连。
本实施例辐照源通过单因素实验舱与综合辐照舱相连,综合辐照舱与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之间均设置有样品转移通道,3个辐照电子源分别为10MeV辐照电子源、1MeV辐照电子源和200KeV辐照电子源,3个辐照质子源分别为10MeV辐照质子源、1MeV辐照质子源和200KeV辐照质子源,2个辐照紫外源分别为VUV辐照紫外源和NUV辐照紫外源,X射线源提供的射线能量为10~100keV,波长0.01~10nm,第一电子源能量为30keV,原子氧源由激光发生器与氧分子发生作用产生,能量为0.1~10eV,通量>1015/(cm2·s),第二电子源能量为100keV。
空间综合辐照舱将在空间高真空、热沉条件下实现不同能量范围的电子、质子等粒子辐照以及太阳电磁辐射和紫外辐射环境因素的模拟,并利用粒子源设计适当的材料结构、性能的原位分析设备,开展材料、器件和系统模块在综合辐照环境中的结构演化和性能退化规律研究,将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环境模拟、环境效应实验和损伤机理分析一体化。作为核心的环境因素,多能量和通量特征的带电粒子是本设施中重要的模拟设备组成部分,为综合辐照舱的主要模拟因素。众所周知,带电粒子源(包括不同能量的离子、电子)与物质作用后会产生各种物理化学效应,包括衍射、散射、二次电子激发、粒子诱导荧光、辐致电导、轫致辐射、溅射等,这些次生效应正是人们研究材料结构特征和环境行为机制的重要途径。因此,为充分利用带电粒子辐照环境效应、实现材料/器件空间环境损伤/分析研究一体化的目标,在本分系统中在每个带电粒子源进入综合舱前端设置一个小分析舱(单能粒子舱)。该小舱体可作为在单一能量带电粒子辐照下材料/器件辐照效应和损伤机理研究平台,相关参数与进入综合舱主舱体的一致,但在每个舱体需设置有二次电子探测器、离子(电子)荧光探测器、光谱探测器等多个探测窗口;对于能量为1~10MeV的质子和电子小分析舱,拟设计电子/质子衍射/照相仪,开展各种先进的粒子束分析,实现空间辐照环境在材料/器件的结构分析和损伤机理的原位分析。
空间辐照粒子成分主要是电子、质子和少量重离子,能量范围从1keV到数百MeV,甚至高达数GeV,能量越高其通量越小。由于空间带电粒子能量范围宽,且粒子能量分布和通量会随着太阳和地磁活动等因素发生动态变化,在地面模拟空间辐照环境不可能完全模拟出真实的空间辐照环境,因此本设备主要从物质辐照效应等效性为基本出发点考虑进行模拟。一般情况下低能粒子辐照(1MeV以下)仅影响物质表面的变化,而1~10MeV能量的粒子辐照会引起物质内部结构的变化,对于研究物质内部的损伤机理与规律是必要的。10MeV以上的质子辐照随着能量的增高其射程深度也会增大,在其迹径上产生更显著的电离效应或是由于材料中的反冲粒子产生的电离效应,导致单粒子效应发生。在空间综合环境模拟与研究系统中,包含了独立的材料/器件高能辐照子系统,专门进行10MeV以上的质子和重离子辐照效应研究。因此综合辐照舱主要模拟10MeV以下的离子与电子辐照,主要是开展材料、器件和系统模块的综合辐照效应与机理研究,包括总剂量效应、位移效应和充放电效应及其协同作用。由于空间带电粒子辐照的能谱是连续的,为了在综合辐照舱中实现10MeV以下的全能谱模拟,将辐照源分为3个能级,粒子的能量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实现材料/器件的不同能谱粒子辐照效应研究。该舱由真空罐、热沉、质子源、电子源、紫外源、太阳模拟器、自动样品台、移动导轨、原位测试系统等组成
真空罐为球柱体结构,直径4.5m,高度5m。综合辐照舱的辐照源类型和数量较多,包含3个辐照电子源、3个辐照质子源、1个辐照太阳模拟器和2个辐照紫外源,共9个不同的辐照源,3个辐照质子源分别对应3个能级,可覆盖10keV~10MeV的能谱范围,3个辐照电子源分别对应3个能级,可覆盖10keV~10MeV的能谱范围,辐照太阳模拟器可模拟不同辐照度的太阳电磁辐射。所有辐照束线均从装置的顶部照射到样品上,太阳电磁辐照在样品正上方,其余辐照源分布在同一个圆周上,所有辐照束线汇聚到样品上,并通过扫描实现1000mm×1000mm的辐照区域。自动样品台可实现旋转与移动等6个自由度的运动,实现不同角度与方位的辐照。可进行材料级、器件级和系统模块的辐照试验。
综合辐照舱主要技术指标参见表1
Figure GDA0003973301410000051
表1
质子和电子的能级范围以实际粒子加速器的技术条件最终确定,尽量覆盖大的范围。
综合辐照舱的原位测量系统包括平行光管(用于测量材料与器件的光学性能和相机的成像特性)、光谱仪(用于测量材料和光学元件的光谱透过率和反射率)、高精度照相与摄像设备(用于观察样品表面变化过程和样品的位姿)、电学性能测量(利用传感器测量样品的电位、电导率、伏安特性)等性能测量部件,以及X-射线衍射谱仪、Raman光谱仪及粒子束诱导荧光(PIXE)探测器、四极质谱仪等分析设备。原位测量系统的关键部分是测量传感器(光纤类、半导体类、电极类、光学镜头类、石英晶体类等多种类型)。因需要将测量传感器放入辐照舱内,并靠近待测物体,测量传感器对辐照舱内的真空、温度、辐照等较为敏感,需要诸如采用热控结构使探头温度维持在工作温度范围内、采用抗辐射材料对探头和线缆进行包覆、选择真空析气率低的材料作为结构材料、采用伸缩方式(在辐照时将探头缩至保护罩内,辐照结束后伸出探头进行测量)等手段进行保护。原位测量时传感器与真空室采取具有良好互换性的接口,可实现各舱室间测试资源的共享。表3.1为综合辐照舱主要技术指标。
经过计算得知,10MeV质子辐照将会产生少量的中子,在试验停止后进入半衰期,仍具有一定的辐射能量,因此需要考虑综合辐照舱的安全防护问题,以保障操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安全。防护方法是在辐照舱外侧安装一层防护材料,吸收从罐体中逃逸出来的中子。对人员进入舱内应有严格规定,在试验结束后人员不能马上进入舱内,需在规定时间后穿戴防护服进入,实测辐射能量,只有在辐射能量低于规定的安全数值后方可进入。
空间污染环境舱包括空间发动机羽流污染、材料真空出气产生的分子污染等,是航天器在轨服役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环境;与此相对应低地球轨道空间存在的原子氧环境也属于中性气体环境,其与航天器羽流与分子污染物及材料效应间存在强耦合作用。对航天器而言,与空间污染效应相互耦合的环境因素有真空、高低温、粒子辐照、紫外辐射等。其中,真空和温度环境会影响污染物的迁移、吸附、沉降等运动学,粒子辐照和紫外辐射会引起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而引起气体分子的电离,改变气体运动动力学行为。因此需要将空间原子氧与这几种气体环境因素综合到一个试验装置,形成空间污染环境舱。空间污染环境舱的特点在于可开展空间污染与粒子/紫外辐照、原子氧的耦合效应研究,是国际上首个将空间污染、原子氧和辐射环境综合在一起的研究装置。
空间污染环境舱是开展空间发动机羽流物质、航天器材料析气及其污染沉积物与空间自然环境因素间的耦合效应以及稀薄气体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研究的装置。空间污染作为航天器服役过程的次生环境因素,对航天器器件与系统的性能及可靠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空间污染物在真空与失重环境下的稀薄气体动力学机理还不清楚,空间环境下污染物与原子氧、电子辐照、紫外辐照等空间环境的协同作用规律有待研究。利用空间污染舱将开展以下研究内容:羽流物质与析气分子等污染物在空间环境下的稀薄气体动力学、空间污染物质的流场分布及演化规律;空间污染物与原子氧、电子辐照、紫外辐照等空间环境的协同作用研究;电推进羽流的溅射磁效应;空间综合环境下羽流污染及分子污染对材料、功能部件与系统的寿命及可靠性的影响。因此空间污染舱需要模拟真空、低温、电子与紫外辐照、羽流与分子污染、原子氧等环境因素。这些科学问题的核心是空间气体物质的稀薄气体动力学及空间综合环境下污染分子/物质在材料表面吸附与反应理论。由于空间污染会瞬间降低舱内真空度,因此需采用大抽速真空系统。
该舱由真空罐、热沉、电子源、紫外源、发动机及其羽流、样品台、移动导轨、测试系统等组成,并设计与之一体相连的原子氧模拟装置,用来模拟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羽流环境。该舱空载真空度为10-5Pa量级,负载真空度为10-4Pa量级,真空抽气系统能够满足发动机羽流试验时0.5g/s的放气量,相当于推力为1N的发动机放气量,亦可满足最大100mN的电推进发动机放气量。在舱内注入电子束和紫外线束,可用来研究羽流/分子污染物与电子辐照和紫外辐照的协同效应。原子氧装置部分,原子氧源由激光发生器与氧分子发生作用来产生,氧气由真空罐一端注入,利用反射式激光束使氧分子结合键断裂,形成原子氧,可研究靶物质的原子氧剥蚀及其与污染表面、紫外辐射环境效应的耦合作用。将污染样品转移至综合辐照舱,可进行空间污染与综合辐照环境耦合效应的研究,揭示空间综合环境下材料与器件表面污染物沉积与演化规律。
除了进行空间羽流污染环境模拟外,空间污染舱还配备了先进的原位测试手段,在线测量羽流污染的温度场和压力场、羽流污染的流场分布、污染物成分、污染物沉积量、电推进等离子体参数等。测试仪器包括飞行时间四极质谱仪、高速相机、压力温度传感器(皮托管、热电偶)、红外热像仪、朗缪尔探针、发射探针、石英晶体微量天平、迟滞能量分析仪、红外光谱仪(或拉曼光谱仪)等。利用飞行时间四极质谱仪可在试验前测量试验舱残余气体的成分与含量,在试验中测量羽流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分布和含量,尤其适合于测量羽流中的大分子物质和气体物质。利用红外高速相机可观察流场的形貌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扩散和尾流等。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羽流尾焰的温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朗缪尔探针(LP)测量电推进羽流区中等离子体电势、电子密度、电子温度等。利用发射探针(EP)测量电推进羽流区中样品表面的空间电势分布。利用迟滞能量分析仪(RPA)测量电推进羽流区中离子能量以及离子密度分布等。利用石英晶体微量天平测量羽流污染物的沉积量,分析流场中不同空间位置的沉积量变化。利用红外光谱仪(或拉曼光谱仪)测量羽流污染物沉积物的化学成分与种类。利用扫描电镜可以研究羽流污染物沉积的微观结构和沉积厚度。
空间污染环境舱主要技术指标参见表2
Figure GDA0003973301410000081
表2
空间粉尘环境舱包括月球与火星尘埃、星球尘、高速粉尘等。月面与火星表面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月尘与火星尘,在月球和火星的着陆探测活动中月尘和火星尘的影响最为显著。目前对月尘充放电机制、月尘浮扬与沉降动力学特性、火星尘暴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航天器在空间服役时,空间粉尘的高速撞击效应、高速撞击与原子氧、充放电及污染效应的耦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近年来,与月表扬尘和粉尘高速撞击产生的空间尘埃等离子体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宇宙尘埃学的提出也是未来空间粉尘及其效应研究的重要科学内容。因此有必要建造一个包括月尘、火星尘、星际空间高速粉尘及尘埃等离子体的环境模拟装置,在本系统中称之为空间粉尘环境舱。该模拟舱的特点在于可以模拟各种空间粉尘环境并开展相关物理过程和效应的研究。舱体尺寸为直径3m、长5m的主舱,并连接高速粉尘加速器,主舱中还设置有紫外或X射线、电子枪等辐照源,可实现粉尘的充电、扬尘和尘埃等离子体研究。空间粉尘舱可进行航天器电子器件、光学敏感表面、活动关节及部件等的环境试验,开展空间粉尘高速撞击及其与粒子辐照的耦合效应、尘埃等离子体等理论和效应评价研究。
空间粉尘环境是在空间背景环境下的固体颗粒环境因素,包括星际空间尘埃、微流星及近地空间的固体残留物等,以及星体表面的粉尘环境,如月尘、火星尘等。空间粉尘环境是空间中独特的环境因素,对于在轨服役航天器及人类的空间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木星、土星等行星的光环、彗星尘埃、小行星粉尘、柯伊伯带、空间微小碎片等属于空间高速粉尘,目前探测到的空间粉尘的速度可高达10~72km/s。空间粉尘是宇宙物质的原始形态,空间高速粉尘撞击可能会产生新的宇宙物质,进而形成大分子结构和有机物,通过探测宇宙尘埃,有望揭示宇宙物质的演化规律和宇宙的起源;高速粉尘的撞击碎片形成尘埃等离子体,导致星体表面局部扬尘及航天器表面产生损伤、污染等效应。当高速粉尘与航天器发生撞击时会对航天器造成损伤。高速粉尘撞击导致的材料表面和防护层损伤,形成与粒子辐照损伤、表面原子氧侵蚀及表面污染引起的表面损伤具有协同效应。因此,高速粉尘环境模拟是研究星际尘埃探测和粉尘撞击效应的必要条件。
月球环境主要包括:月面低重力、真空、温度、空间辐射、月壤与月尘、月面静电等。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约为1.62m/s2,月球表面真空度为10-10~10-12Pa。月球表面温差很大,夜间月表温度约为90K,而白天则高达400K。月球表面会受到太阳风、宇宙射线等粒子辐射,以及太阳电磁辐射作用,会导致月尘的充电效应。在月球向阳面,月尘充电电位在几伏~几十伏之间变化,而在无光照条件下,月尘充电电位则在负几伏~负几十伏间变化。因此,充电是月尘的重要特性。火星表面存在稀薄的大气层,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平均大气压力为700Pa。火星表面温差比地球大,白天最高温度达27℃,夜晚则低至-133℃,平均温度为-55℃。由于存在大气层,火星表面的辐照环境要比月球表面和地球轨道空间的辐照环境弱得多。火星表面干燥无水,沙尘容易悬浮,常有尘暴发生,火星沙尘是影响人类火星探测活动的最重要环境因素。
在本系统中,月球与火星表面环境模拟的重点是月球尘与火星尘的模拟,模拟月尘采用火山岩为原料,经过球磨加工成颗粒状,然后用高压气流使颗粒相互撞击而形成带有尖锐棱角的细小颗粒,颗粒度可控制在0.1~100μm之间。为了模拟月尘带电,拟采用电子枪、紫外辐照、X射线对月尘进行充电,电子枪可使月尘带负电荷,紫外辐照和X射线共同作用可使月尘带正电荷,通过表面电位仪测量月尘的电荷电位,使模拟月尘表面充电电位与月面电位接近,电位范围为几伏至几十伏。月球环境模拟主要考虑真空、温度、带电月尘等因素。夜间月表温度低至90K,拟采用液氮制冷方式实现。白天温度高达400K,拟通过加热样品台来实现。与月球表面环境模拟相比,火星表面环境的模拟更容易实现,需要在舱内注入一定的大气,因此该装置可以实现月球环境模拟与火星表面尘埃环境模拟的相互切换。
由于实验时舱内扬尘效应,其真空抽气系统需要特殊设计。为了防止粉尘吸入到抽气泵的管路中,需要在管路上安装粉尘过滤器,并降低抽气阀门的开度。同时为了实现所需要的真空度,需要对粉尘进行预处理,在真空钢瓶中进行除气、除湿作业,去除吸附在颗粒表面的各种气体分子。预处理后对模拟粉尘进行快速封装,并转移至模拟舱中。
高速粉尘加速器既可模拟近地轨道空间微小碎片与微流星体环境,又可模拟行星际空间中的高速粉尘环境。粉尘加速方式采用静电加速方式,首先在粉尘源中给粉尘充电,然后使粉尘通过电场加速而获得速度,在真空罐中撞击靶物质,模拟空间高速粉尘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在撞击区的原位测试需要测量物质的微观结构、粉尘撞击产生的物质成分、高速撞击产生的光电效应等,测量仪器包括飞行时间四极质谱仪、高速相机、光谱仪等。利用飞行时间四极质谱仪可以测试撞击后产生的物质成分与密度。高速相机配合显微镜可以用来测量撞击瞬间的动态过程和撞击损伤的形貌。光谱仪用来测量和分析高速撞击瞬间产生的发光效应光谱特征。
该舱由真空罐、热沉、辐照源(包括电子源、紫外源和X射线源)、粉尘源(包括粉尘加速器和静态粉尘)、粉尘迁移装置、温控样品台、移动导轨、测试系统等组成,紫外辐照、X射线、电子源用于粉尘充电,模拟月尘的带电状态,研究月尘的充放电特性、尘埃等离子体行为以及粉尘高速撞击与材料表面充放电的耦合效应。粉尘迁移装置包括粉尘淋撒机构、粉尘悬浮电场等。温控样品台下布置电阻丝和液氮管(二期可扩展采用液氦降温,使粉尘温度最低可达到40K以下,用来模拟月球极区永久阴影区的温度),用于快速加热或冷却粉尘。原位测试需要测量粉尘粒子的速度场、粉尘电量、粉尘沉积量、材料表面的光学特性、机构摩擦磨损特性等,测试系统包括PIV粒子成像仪、相位多普勒粒子测速仪、电荷测量仪、石英晶体微量天平、摩擦磨损测试系统等。PIV粒子成像仪用来观测粉尘的颗粒分布与速度分布,研究粉尘的浮扬特性。相位多普勒粒子测速仪用来测量带点粉尘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度。电荷测量仪用来测量粉尘的带电量。石英晶体微量天平用来测量粉尘的附着与沉积量。用分光光度计测材料表面光反射率或透过率。摩擦磨损测试系统来研究摩擦材料及活动关节在粉尘环境下的摩擦、磨损、润滑、密封等性能。
空间粉尘环境舱主要技术指标参见表3
Figure GDA0003973301410000111
Figure GDA0003973301410000121
表3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综合辐照舱、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所述综合辐照舱与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相连,所述综合辐照舱上部与辐照源相连,所述辐照源包括3个辐照电子源、3个辐照质子源、1个辐照太阳模拟器和2个辐照紫外源,所述空间粉尘环境舱与第一电子源、第一紫外源、X射线源和粉尘加速器相连,所述空间污染环境舱与第二电子源、第二紫外源和原子氧源相连,所述综合辐照舱、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均与真空泵站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照源通过单因素实验舱与综合辐照舱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辐照舱与空间粉尘环境舱和空间污染环境舱之间均设置有样品转移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个辐照电子源分别为10MeV辐照电子源、1MeV辐照电子源和200KeV辐照电子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个辐照质子源分别为10MeV辐照质子源、1MeV辐照质子源和200KeV辐照质子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2个辐照紫外源分别为VUV辐照紫外源和NUV辐照紫外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X射线源提供的射线能量为10~100keV,波长0.01~10n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源能量为30keV。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子氧源由激光发生器与氧分子发生作用产生,能量为0.1~10eV,通量>1015/(cm2·s)。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源能量为100keV。
CN202110878411.0A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 Active CN1136361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8411.0A CN113636115B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8411.0A CN113636115B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36115A CN113636115A (zh) 2021-11-12
CN113636115B true CN113636115B (zh) 2023-02-24

Family

ID=78419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78411.0A Active CN113636115B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361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0109B (zh) * 2022-03-17 2023-03-24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一种空间质子深层充电地面模拟装置及方法
CN114858689B (zh) * 2022-03-21 2023-12-0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空间综合环境原位和半原位测试屏蔽装置及其测试屏蔽方法
CN114671055B (zh) * 2022-03-24 2023-02-07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一种月面综合环境下摩擦带电的地面模拟实验装置及方法
CN115932445B (zh) * 2022-12-14 2024-02-13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一种模拟空间辐射的器件试验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5920A (zh) * 2009-12-04 2011-06-08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低地轨道空间原子氧、紫外、电子综合环境地面模拟系统
CN102706791A (zh) * 2012-05-10 2012-10-03 清华大学 一种小型低地球轨道空间环境模拟装置
CN103318428A (zh) * 2013-07-10 2013-09-25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月表尘埃环境模拟方法及装置
CN112660430A (zh) * 2020-12-03 2021-04-16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一种混合场中子辐射环境仿真系统及方法
CN112693640A (zh) * 2020-11-27 2021-04-23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无大气星体表面综合环境模拟方法及装置
CN112937930A (zh) * 2021-02-03 2021-06-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模拟月球大布尘环境的真空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022478A1 (en) * 2016-04-27 2018-01-25 Jeff Chancellor Space radiation environment emulato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5920A (zh) * 2009-12-04 2011-06-08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低地轨道空间原子氧、紫外、电子综合环境地面模拟系统
CN102706791A (zh) * 2012-05-10 2012-10-03 清华大学 一种小型低地球轨道空间环境模拟装置
CN103318428A (zh) * 2013-07-10 2013-09-25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月表尘埃环境模拟方法及装置
CN112693640A (zh) * 2020-11-27 2021-04-23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无大气星体表面综合环境模拟方法及装置
CN112660430A (zh) * 2020-12-03 2021-04-16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一种混合场中子辐射环境仿真系统及方法
CN112937930A (zh) * 2021-02-03 2021-06-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模拟月球大布尘环境的真空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航天器空间环境协和效应研究;邱家稳等;《航天器工程》;20130215;第22卷(第01期);15-2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36115A (zh) 2021-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36115B (zh) 一种太阳系多因素综合环境模拟装置
Popel et al. Dusty plasma at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CN113758947B (zh) 一种电离总剂量诱导航天器舱内分子污染的试验装置与方法
Liuzzo et al. The impact of Callisto's atmosphere on its plasma interaction with the Jovian magnetosphere
Kayali et al. Juno radia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Dieval et al. A case study of proton precipitation at Mars: Mars Express observations and hybrid simulations
Bengtson Electron method for touchless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sensing of neighboring spacecraft
Wilson et 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CLIPS space environments simulation facility
Wilson Remote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determination for spacecraft relative motion control
Roussos et al. Surface charging of Saturn's plasma‐absorbing moons
Bhardwaj et al. Low energy neutral atom imaging on the Moon with the SARA instrument aboard Chandrayaan-1 mission
Wilson et al. Using plasma-induced X-ray emission to estimate electrostatic potentials on nearby space objects
Dandouras et al. Space plasma physics science opportunities for the lunar orbital platform-Gateway
Gaier et al. Lunar simulation in the lunar dust adhesion bell jar
Best et al. A plasma drag hypervelocity particle accelerator (HYPER)
Wilson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CLIPS Space Environments Simulation Facility
Tajmar et al. Charge-exchange plasma contamination on SMART-1: First measurements and model verification
Collier et al. Lunar surface electric potenti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raversals through the Earth's foreshock
Polansky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of the near surface plasma field and charging at the lunar terminator
Tarantino Determining the evolution and effects of hypervelocity plasma plumes
Hamacher et al. The environment of earth-orbiting systems
Hayward et al. Designing the PLANET Chamber for Lunar Environment Ground Testing
Malaspina et al. Debris and meteoroid ENvironment Sensor (DENTS): A Unified Instrument for In-Situ Detection of< 3 mm Debris & Meteoroid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ear-Spacecraft Environment Following Hypervelocity Impacts
Maldonado et al. Source Characterization for a Combined Effects Space Simulation Facility
Litvak et al. Ground tests of nuclear planetology instruments at the JINR experimental facil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