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30466B -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30466B
CN113630466B CN202110921078.7A CN202110921078A CN113630466B CN 113630466 B CN113630466 B CN 113630466B CN 202110921078 A CN202110921078 A CN 202110921078A CN 113630466 B CN113630466 B CN 1136304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data transmission
test
transmission mode
transmit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210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30466A (zh
Inventor
成辉辉
陈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2107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304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30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304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304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304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62Brokering proxy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在测试终端中当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用于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的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用于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的第二数据传输指令,根据待传输数据的类型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传输方式,以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方式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且使中转服务器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方式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从而通过中转服务器将待传输数据实时的传输至目标服务器,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合理分配数据传输资源,优化数据传输方式,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设备存在有需要进行传输的数据,即设备存在需要传输至目标设备的数据。若设备与目标设备位于不同的网络中,则设备无法直接将需要进行传输的数据传输至目标设备,导致需要进行传输的数据无法实时进行传输,影响通信的实时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以改善上述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测试终端,该方法包括:当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当待传输数据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其中,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以使中转服务器将测试数据和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其中,测试终端与中转服务器通信连接,中转服务器与目标服务器通信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中转服务器,该方法包括:接收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的待传输数据。当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测试数据时,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当测试终端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消息数据时,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包括:测试终端、中转服务器以及目标服务器。其中,测试终端与中转服务器通信连接,中转服务器与目标服务器通信连接。测试终端用于当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测试终端还用于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另外,测试终端用于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其中,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此外,测试终端用于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中转服务器;以使中转服务器将测试数据和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其中,测试终端与中转服务器通信连接,中转服务器与目标服务器通信连接。中转服务器用于接收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发送的测试数据和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的消息数据。中转服务器还用于当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测试数据时,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当测试终端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消息数据时,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其中,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一个或多个程序配置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测试终端中当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根据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从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数据传输方式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中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传输方式,测试终端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方式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且使中转服务器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方式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从而通过中转服务器将待传输数据实时的传输至目标服务器,且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确保测试数据可以可靠地传输至目标服务器,且消息数据可以快速传输至目标服务器,从而根据数据类型合理分配数据传输资源,优化数据传输方式,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及附图,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应用环境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另一种应用环境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步骤S250的流程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测试终端发送测试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中转服务器接收和发送测试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目标服务器接收测试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测试终端发送消息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中转服务器接收和发送消息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目标服务器接收消息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还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又另一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又再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6示出了本申请又还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7示出了本申请再另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8示出了本申请再又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19示出了本申请再还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相关技术中,设备存在有需要进行传输的数据,即设备存在需要传输至目标设备的数据。若设备与目标设备位于不同的网络中,则设备无法直接将需要进行传输的数据传输至目标设备,导致需要进行传输的数据无法实时进行传输,影响通信的实时性。如何保证实时、安全并且完整地将数据回传给目标设备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目前对数据传输大多通过人工将数据拷贝到可连接外网的中转服务器中,再用相关同步工具将数据上传到目标服务器。或者测试终端先将待传输数据传输至中转服务器的数据库,中转服务器再定时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同步到目标服务器。
然而,使用上述第一种方法需要人工操作,无法实现实时通信,并且可能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使用上述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定时同步待传输数据,也无法满足实时通信的业务需求。
因此,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提出了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在测试终端中当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根据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从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数据传输方式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中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传输方式,测试终端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方式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且使中转服务器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方式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从而通过中转服务器将待传输数据实时的传输至目标服务器,且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确保测试数据可以可靠地传输至目标服务器,且消息数据可以快速传输至目标服务器,从而根据数据类型合理分配数据传输资源,优化数据传输方式,提升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系统100,该系统包括:测试终端110、中转服务器120和目标服务器130。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终端110和中转服务器120之间通信连接,中转设备120和目标服务器130之间通信连接。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信连接可以包括有线通信连接和无线通信连接。其中,有线通信连接媒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无线通信连接媒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ZigBee(紫峰)、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蓝牙、激光、红外线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测试终端110和中转服务器120位于同一网络,例如,测试终端110和中转服务器120位于第一网络。测试终端110和中转服务器120可以通过第一网络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中转服务器120和目标服务器130位于同一网络,例如,中转服务器120和目标服务器130位于第二网络。目标服务器130和中转服务器120可以通过第二网络直接进行数据传输。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为不同的网络。因此,测试终端110无法直接与目标服务器130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第一网络和/或第二网络可以使用标准通信技术和/或协议。第一网络和/或第二网络通常为因特网、但也可以是任何网络,包括但不限于局域网(Local AreaNetwork,LAN)、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移动、有线或者无线网络、专用网络或者虚拟专用网络的任何组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网络和/或第二网络中的设备可以通过通信协议进行通信传输,通信协议包括但不限于BLE(Bluetooth low energy,低功耗蓝牙)协议、WLAN(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无线局域网)协议、蓝牙协议、ZigBee(紫蜂)协议或者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协议等。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为了使位于不同网络中的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可以通过中间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测试终端110和目标服务器130无法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但测试终端110和目标服务器130可以通过中转服务器120进行数据传输,即测试终端110可以先将数据发送到中转服务器120,中转服务器120再将数据发送到目标服务器13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转设备可以接收上一级设备发送的数据,也可以接收下一级设备发送的数据。同理,中转设备可以向上一级设备发送数据,也可以向下一级设备发送数据。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中转设备的上一级设备为测试终端110,下一级设备为目标服务器130,也就是说中转服务器120可以接收测试终端110和目标服务器130发送的数据,同时也可以向测试终端110和目标服务器130发送数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终端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系统中测试终端110、中转服务器120和目标服务器130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同一中转服务器120可以接收多个测试终端110发送的数据以及目标服务器130发送的数据。同理,同一中转服务也可以向多个测试终端110发送数据以及向目标服务器130发送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同一目标服务器130可以向多个中转服务器120发送数据,也可接收多个中转服务器120发送的数据。
下面将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申请的各实施例。
请参阅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测试终端,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10步骤S140。
步骤S110、当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测试终端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待传输数据为测试终端需要发送给目标服务器的数据,测试终端中待传输数据的类型分为测试数据和消息数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数据可以是测试终端对产品进行测试所产生的测试相关的数据。例如,生产测试平台可以运行在测试终端,可以获取产品在测试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例如在完成一个产品的测试时,会产生该产品的测试数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测试数据可以是格式统一的文本类型的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测试数据可以是数据量较大,需要进行准确测试的数据。因此,可以采用稳定可靠的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即测试终端可以将测试数据完整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消息数据可以是测试终端需与目标服务器进行交互的消息相关的数据。消息数据可以包括需要实时交互的通信数据。例如消息数据可以是测试终端为测试产品申请MAC地址(物理地址)的消息。在相关技术中,目标服务器定时下发预设数量的MAC地址,测试终端定时从中转服务器获取预设数量的MAC地址,测试终端将获取的MAC地址分配给测试产品。但是,测试产品的数量存在不确定性,若测试产品的数量较多,测试终端可能在MAC地址分配完成后,目标服务器仍未下发新的MAC地址,影响测试终端向测试产品分配MAC地址。而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在需要MAC地址时,通过消息数据向目标服务器申请MAC地址,从而MAC地址可以根据测试产品的数量实时下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消息数据可以是数据量较小,需要进行实时传递的数据,因此消息数据可以采用可以实时通信的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即测试终端可以将测试数据实时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为了合理分配数据传输资源,优化数据传输方法,可以根据待传输数据类型的划分适应于该数据类型的专门的传输通道。可以理解的是,为不同类型的数据划分不同的传输通道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例如,测试数据需要建立可靠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而消息数据需要实时发送。如果区分不同的传输通道,即测试数据和消息数据采用不同的传输通信进行数据传输,则可以在测试数据还未完成传输完成时,通过另外的传输通道及时将消息数据传输出,从而合理地利用数据传输资源,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法中,测试终端中的待传输数据根据需要还可以划分成其他类型,例如:时间数据、修改数据等,具体划分可以依据实际需要,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对数据的类别进行区别,可以将数据设置成不同的格式进行传输,设置的格式可以例如是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XML(EXtensibleMarkup Language)等,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区别待传输数据的类别,测试数据可以转变成例如是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格式统一的文本,消息数据不做转变。可以理解的是,当目标服务器接收到测试终端发送的测试数据时,需要先对文件格式进行解析才能得到测试数据。
步骤S120、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测试终端存在的待传输数据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由测试数据触发生成。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测试终端存在的待传输数据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由消息数据触发生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区别测试数据和消息数据,可以在待传输数据的头部增加起标识作用的字节。例如:在消息数据前加0,在测试数据前加1。
步骤S130、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其中,第一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一端口发送测试数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二端口发送消息数据,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不同。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测试终端根据生成的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测试数据。其中,第一数据传输方式通过测试终端的第一端口向中转服务器发送测试数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和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的目的为了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选择对应的传输方式。从而根据待传输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提高数据传输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确定数据类别时根据数据类别确定传输方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终端向中转服务器发送数据需要和中转服务器建立通信链路,端口为测试终端和中转服务器之间通信的接口,接口的类型可以例如设置为socket(套接字)。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测试终端根据生成的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用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数据。其中,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通过测试终端的第二端口向中转服务器发送消息数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不同。也即采用不同的端口传输不同类型的待传输数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数据传输方式不同,因此测试终端和中转服务器进行通信时建立的通信链路也不同,即所使用的端口也不同。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可以采用相同的接口类型相同,但可以采用不同的协议建立通信链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接口类型可以不同。例如:第一端口设置为socket接口,第二端口设置为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接口。
步骤S140、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终端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转服务器将接收到的测试数据和消息数据继续发送至目标服务器,从而实现测试终端与目标服务器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中转服务器可以采用相同的数据传输方式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例如中转服务器可以采用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中转服务器还可以采用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测试终端。通过在测试终端中当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根据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从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数据传输方式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中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传输方式,测试终端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方式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且使中转服务器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方式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从而通过中转服务器将待传输数据实时的传输至目标服务器,且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确保测试数据可以可靠地传输至目标服务器,且消息数据可以快速传输至目标服务器,从而根据数据类型合理分配数据传输资源,优化数据传输方式,提升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4,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测试终端,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210至步骤S260。
步骤S210、当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
步骤S220、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
步骤S230、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其中,第一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一端口发送测试数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二端口发送消息数据,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不同。
其中,步骤S210至步骤S230的具体描述请参阅步骤S110至步骤S130,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S240、建立第一端口与中转服务器的通信链路。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终端建立第一端口与中转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链路。
步骤S250、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将测试数据通过通信链路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终端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将测试数据通过通信链路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其中,传输控制协议(TCP协议,Transmissiom Control Protoco)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数据需要保证完整性,因此必须保证传输测试数据的通信链路稳定可靠,所以测试终端通过第一端口与中转服务器建立的通信链路上采用传输控制协议。
具体地,请参阅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步骤S250的流程示意图。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步骤S250可以包括步骤S251至步骤S255。
步骤S251、获取测试数据的文件名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终端在建立完第一端口与中转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链路之后,在向中转服务器通过第一端口发送测试数据前可以先获取测试数据的文件名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若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则测试数据在发送给中转服务器前转换为统一的文本格式,因此获取的文件名称为测试数据转换格式之后的文本的文件名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测试数据的文件名称可以根据预设命名规则自动生成,例如为产品名称+测试时间的格式。第一产品在14:00完成检测之后,可以生成文件名称为“第一产品+14:00”的文件名称。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它的命名规则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待传输数据可以在确定类型为测试数据时转换为统一的文本格式,即在根据测试数据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前转换为文本格式。
步骤S253、通过通信链路将文件名称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终端在获取到测试数据的文件名称后通过通信链路将测试数据的文件名称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测试终端在向中转服务器发送测试数据前先将获得的文本文件名称发送给中转服务器,从而确定测试终端和中转服务器之间是否已建立通信链路。若通信链路已经建立,则可以向中转服务器发送测试数据;若通信链路没有建立。则需要建立连接之后再向中转服务器发送测试数据。
步骤S255,接收到中转服务器发送的应答指令后,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将测试数据通过通信链路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终端在收到中转服务器发送的应答指令后,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将测试数据通过通信链路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测试终端接收到中转服务器发送的应答指令表示中转服务器已经接收到测试终端发送的文件名称,测试终端和中转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链路已经建立成功,即双方可以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S260、接收中转服务器发送的确认指令,确认指令表示中转服务器已接收测试数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终端在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将测试数据通过通信链路发送至中转服务器后接收中转服务器发送的确认指令,表示中转服务器已接收到测试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测试终端在向中转服务器发送测试数据后,启动监听线程,以对通信链路进行监听,可以在接收到中转服务器发送的确认指令后,解除监听状态继续发送下一个数据类型为测试数据的待传输数据。
具体地,请参阅图6,图6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测试终端发送测试数据的流程示意图。对于测试终端,测试终端在向中转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后判断是否通信链路已经连接成功。若连接成功,则向中转服务器发送测试数据的文件名称。若连接失败,则需要返回执行重新向中转服务器发起建立连接请求的步骤。接着测试终端若收到中转服务器的应答指令,则向中转服务器发送文件内容。在收到中转服务器发送的确认指令后表示中转服务器已经收到文件,文件传输完成。之后判断是否还有文件待传送。若有,则返回执行向中转服务器发送文件名及其之后的步骤,若没有,则结束线程。
请参阅图7,图7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中转服务器接收和发送测试数据的流程示意图。对于中转服务器,中转服务器启动TCP(传输控制协议)侦听服务,侦听通信链路判断是否有测试终端发起连接请求。若有,则接收测试终端的连接请求,并启动数据接收线程。之后对测试数据进行接收,保存文件内容,并向测试终端发送确认指令。接着,中转服务器向目标服务器转发测试数据文件名,收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应答指令后再传文件内容。收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确认指令后表示目标服务器已经接收到文件,文件传输完成。然后,判断是否还有文件待传送,若有,则返回执行向目标服务器发送文件名及其之后的步骤,若无,则结束线程。
请参阅图8,图8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目标转服务器接收测试数据的流程示意图。对于目标服务器,目标服务器在启动TCP(传输控制协议)侦听服务,侦听通信链路判断是否有中转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若有,则接收中转服务器的连接请求,并启动数据接收线程。接收待传输数据,并保存文件内容,向中转服务器发送确认指令。接着,目标服务器判断是否传输结束,不结束的话重新执行整个流程,否则结束线程。
步骤S270、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其中,步骤S270的具体描述请参阅步骤S140,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式,应用于测试终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建立第一端口与中转服务器的通信链路,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将测试数据通过通信链路发送至中转服务器,之后接收到中转服务器发送的确认指令表示测试数据发送完成。在本实施例中,为确保测试数据可靠、完整地传输,可以将获取的测试数据的文件名称先通过建立的通信链路发送至中转服务器,在接收到中转服务器发送的应答,确认通信链路正常连接之后,再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将测试数据通过通信链路发送至中转服务器,从而有效确保测试数据可靠、完整地传输。
请参阅图9,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测试终端,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310至步骤S370。
步骤S310、当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
步骤S320、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
步骤S330、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其中,第一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一端口发送测试数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二端口发送消息数据,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不同。
步骤S340、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其中,步骤S310至步骤S340的具体描述请参阅步骤S110至步骤S140,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S350、获取测试终端标识以及目标服务器标识。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终端在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前需要先获取测试终端标识以及目标服务器标识。
其中,测试终端标识为对测试终端起标识作用的数据,目标服务器标识为对目标服务器起标识作用的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目标服务器不止一个,测试终端向目标服务器中发送消息数据前需要获得该目标服务器的标识才可以将消息数据发送到正确的目标服务器。可以理解的是,测试终端可能也不止一台,当目标服务器接收到消息数据后,需要获取到测试终端的标识才能知晓发送消息数据的测试终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测试终端需要向多个目标服务器发送消息数据,因此获取的目标服务器标识可能不止一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标识可以根据例如是编号、IP、端口号等其中一种或几种起标识作用的数据生成。
步骤S360、将测试终端标识和目标服务器标识以及消息数据进行封装处理获得待传输消息。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终端将获取到的测试终端标识和目标服务器标识以及消息数据一起进行封装处理获得待传输消息。
其中,待传输消息可以为测试终端发送给目标服务器的携带有测试终端标识、目标服务器标识和消息数据的数据帧,目标服务器接收到待传输消息后对其进行解析可以获取得到发送待传输消息的测试终端。具体地,测试终端标识和目标服务器标识可以是设置在待传输消息的数据头部分,消息数据可以是设置在待传输消息的数据部分。具体地,类型为消息数据的待传输数据可以例如是MAC地址、UID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数据部分除了消息数据,还可以包括对类型为消息数据的待传输数据起标识作用的标识数据,标识数据可以为消息ID、GUID等。
步骤S370、采用用户数据报协议将待传输消息通过第二端口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终,测试终端采用用户数据报协议将获得的待传输消息通过第二端口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具体地,测试终端通过第二端口与中转服务器建立的通信链路上采用用户数据报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无连接的数据报协议。
在一些实施方式这种,测试终端发送的已封装的待传输消息需要先发送到中转服务器,中转服务器在接收到待传输消息后需要对其进行解析获得目标服务器的标识后才能将待传输消息发送至对应的目标服务器。示例性地,在测试终端封装获得待传输消息时可以将目标服务器标识封装在测试终端标识的外面,也就是说封装待传输消息时最里面是消息数据,待传输数据外面封装的是测试终端标识,再外面封装的是目标服务器标识。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它封装方式将测试终端标识、目标服务器标识以及消息数据进行封装以获得待传输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转服务器在解析完待传输消息得到目标服务器标识后重新对待传输消息进行封装。示例性地,封装数据的顺序可以与之前一致,也可以将目标服务器标识和测试终端标识的封装位置交换,即消息数据外面是目标服务器标识,目标服务器外面是测试终端标识。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它封装方式进行封装,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10,图10示出了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测试终端发送消息数据的流程示意图。对于测试终端,测试终端在启动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侦听服务后,当侦听到有数据时启动数据接收线程。之后将获得的测试终端标识和目标服务器标识以及消息数据一起封装获得待传输消息,并将待传输消息发送给中转服务器。接着判断是否还有消息待传送,若有,则返回执行启动数据接收线程及其之后的步骤;若无,则结束线程。
请参阅图11,图11示出了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中转服务器接收和发送消息数据的流程示意图。对于中转服务器,中转服务器在启动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侦听服务后,当侦听到有数据时启动数据接收线程。之后对接收到的测试终端发送的待传输消息进行解析,并根据解析获得的标识将待传输消息重新封装后转发给目标服务器。接着判断是否还有消息待传送,若有,则返回执行启动数据接收线程及其之后的步骤;若无,则结束线程。
请参阅图12,图12示出了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目标服务器接收消息数据的流程示意图。对于目标服务器,目标服务器在启动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侦听服务后,当侦听到有数据时启动数据接收线程。之后当接收到中转服务器发送的待传输消息后对其进行解析获得消息数据。接着判断是否还有消息待传送,若有,则返回执行启动数据接收线程及其之后的步骤;若无,则结束线程。
本申请提供的再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测试终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测试终端标识和目标服务器标识,将获得的测试终端标识和目标服务器标识以及消息数据一起进行封装获得待传输数据。之后将获得的待传输消息采用用户数据报协议将待传输消息通过第二端口发送至中转服务器,之后中转服务器根据解析获得的目标服务器标识将待传输消息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发送数据前不需要进行链路连接确认,所以可以保证通信的实时性。而将测试终端标识和目标服务器标识封装在待传输消息中可以有效确保中转服务器可以根据目标服务器标识正确将待传输消息进行转发,并且目标服务器在接收到待传输消息后可以根据测试终端标识明确发送消息的测试终端。
请参阅图13,本申请还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测试终端,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410至步骤S480。
步骤S410、当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
步骤S420、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
步骤S430、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其中,第一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一端口发送测试数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二端口发送消息数据,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不同。
其中,步骤S410至步骤S430的具体描述请参阅步骤S110至步骤S130,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S440、将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试终端在发送待传输数据前先将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其中,加密处理用于使待传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处于密文状态,明文数据转换成密文数据的好处在于即使传输过程出现数据被窃取的情况数据可不会暴露,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其中,待传输数据在发送前进行加密,目标服务器接收到待传输数据后无法直接得到待传输数据,需要对待传输数据进行解密才能得到明文形式的待传输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的方式有多种选择,比如:MD5、DES、RSA等。具体使用什么类型的加密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除了对数据本身进行加密,也可以对数据传输的通信过程进行加密,例如:链路加密、节点加密、端到端加密。
步骤S450、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加密处理后的测试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测试终端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加密处理后的消息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其中,第一数据传输方式通过第一端口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发送测试数据。具体地,传输控制协议为面向连接的协议,在确定测试终端和中转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链路已经建立后测试终端向中转服务器发送已经加密的根据测试数据形成的文本文件。中转服务器在接收到测试终端发送的文件后不需要对文件进行处理直接向目标服务器转发文件,同时向测试终端发送确认信号表示已经收到该文件。
步骤S460、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加密处理后的消息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测试终端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加密处理后的消息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其中,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通过第二端口采用用户数据报协议发送消息数据。具体地,用户数据报协议为面向无连接的协议,测试终端向中转服务器发送根据测试终端标识和目标服务器标识以及经过加密的消息数据封装形成的待发送消息前不需要确认二者之间的通信链路是否已经建立。中转服务器在接收到测试终端发送的待传输消息后需要解析待传输消息的数据头获得目标服务器标识,之后重新封装消息头并将待传输消息根据目标服务器标识发送到相应目标服务器。
本申请还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测试终端。通过在测试终端发送待传输数据前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若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则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加密处理后的待传输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若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则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加密处理后的待传输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通过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14,本申请又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中转服务器,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510至步骤S530。
步骤S510、接收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的待传输数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中转服务器接收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是数据传输方式发送的待传输数据。
其中,由于测试终端无法直接将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因此设置中转服务器起桥梁连接作用,使得测试终端和目标服务器能通过中转服务器间接进行通信。中转服务器的关键是能起中转连接作用,因此只要是具备这种功能的设备都可以充当中转服务器的角色,例如: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步骤S520、当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测试数据时,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测试数据时,中转服务器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步骤S530、当测试终端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消息数据时,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测试终端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消息数据时,中转服务器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本申请又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中转服务器,中转服务器接收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传输方式发送的待传输数据。若测试终端通过第一传输方式发送测试数据,则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若测试终端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消息数据,则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通过中转服务器实现位于不同网路的测试终端和目标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
请参阅图15,本申请又再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300,该装置包括:数据类型确定模块310、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生成模块320、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生成模块330、第一数据传输方式确定模块340、第二数据传输方式确定模块350、第一数据中转模块360以及第二数据中转模块370。
具体地,数据类型确定模块310,用于当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
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生成模块320,用于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
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生成模块330,用于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
第一数据传输方式确定模块340,用于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其中,第一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一端口发送测试数据
第二数据传输方式确定模块350,用于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其中,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二端口发送消息数据,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不同。
第一数据发送模块360,用于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第二数据发送模块370,用于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装置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对于方法实施例中的所描述的任意的处理方式,在装置实施例中均可以通过相应的处理模块实现,装置实施例中不再一一赘述。
请参阅图16,本申请又还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400,该装置包括:待传输数据接收模块410、第一数据中转模块420和第二数据中转模块430。
具体地,待传输数据接收模块410,用于接收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的待传输数据。
第一数据中转模块420,用于当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测试数据时,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第二数据中转模块430,用于当测试终端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消息数据时,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装置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对于方法实施例中的所描述的任意的处理方式,在装置实施例中均可以通过相应的处理模块实现,装置实施例中不再一一赘述。
请参阅图17,本申请再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500,该系统包括:测试终端510、中转服务器520以及目标服务器530。其中,测试终端510与中转服务器520通信连接,中转服务器520与目标服务器530通信连接。
具体地,测试终端510,用于当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
测试终端510,用于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
测试终端510,用于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其中,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此外,测试终端510还用于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520;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520;以使中转服务器520将测试数据和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530。
中转服务器520,用于接收测试终端510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发送的测试数据和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的消息数据。
中转服务器520,用于当测试终端510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测试数据时,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测试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530;当测试终端510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消息数据时,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530。
请参阅图18,本申请再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600,该电子设备60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触摸屏等能够运行应用程序的电子设备。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6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如下部件:处理器610、存储器620、以及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其中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520中并被配置为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610执行,一个或多个程序配置用于执行如前述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
处理器610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处理器610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电子设备600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620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620内的数据,执行电子设备6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地,处理器610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610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显示内容的渲染和绘制;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610中,单独通过一块通信芯片进行实现。
存储器620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存储器620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6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实现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数据封装功能、数据加密功能、传输方式判断功能等)、用于实现下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还可以存储终端600在使用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消息数据、测试数据、标识等)。
请参阅图19,本申请再还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结构框图。该计算机可读介质700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700可以是诸如闪存、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硬盘或者ROM之类的电子存储器。可选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700包括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700具有执行上述方法中的任何方法步骤的程序代码710的存储空间。这些程序代码可以从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读出或者写入到这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程序代码710可以例如以适当形式进行压缩。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分配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在测试终端中当存在待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类型;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当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根据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根据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根据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从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数据传输方式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中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传输方式,测试终端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方式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且使中转服务器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方式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从而通过中转服务器将待传输数据实时的传输至目标服务器,且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确保测试数据可以可靠地传输至目标服务器,且消息数据可以快速传输至目标服务器,从而根据数据类型合理分配数据传输资源,优化数据传输方式,提升用户体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测试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当存在发送给目标服务器的待传输数据时,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类型,所述测试终端与所述目标服务器位于不同的网络;
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所述测试数据是所述测试终端对产品进行测试所产生的测试相关的数据;
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所述消息数据是所述测试终端需与所述目标服务器进行交互相关的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一端口发送所述测试数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二端口发送所述消息数据;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不同;
建立所述第一端口与中转服务器的通信链路;
获取所述测试数据的文件名称;
通过所述通信链路将所述文件名称发送至所述中转服务器;
若接收到所述中转服务器发送的应答指令,则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将所述测试数据通过所述通信链路发送至所述中转服务器;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所述测试数据发送至所述中转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所述消息数据发送至所述中转服务器;以使所述中转服务器将所述测试数据和所述消息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服务器,其中,所述测试终端与所述中转服务器通信连接,所述中转服务器与所述目标服务器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中转服务器发送的确认指令,所述确认指令表征所述中转服务器已接收所述测试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所述消息数据发送至中转服务器,包括:
获取测试终端标识以及目标服务器标识;
将所述测试终端标识和所述目标服务器标识以及所述消息数据进行封装处理获得待传输消息;
采用用户数据报协议将所述待传输消息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发送至所述中转服务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所述测试数据发送至所述中转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所述消息数据发送至所述中转服务器;包括:
将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所述测试数据时,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所述加密处理后的所述测试数据发送至所述中转服务器;
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所述消息数据时,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所述加密处理后的所述消息数据发送至所述中转服务器。
5.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中转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的待传输数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方式采用所述测试终端的第一端口传输测试数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采用所述测试终端的第二端口传输消息数据;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不同;所述测试数据是所述测试终端对产品进行测试所产生的测试相关的数据,所述消息数据是所述测试终端需与目标服务器进行交互相关的数据;
建立所述中转服务器与所述第一端口的通信链路;
通过所述通信链路接收来自所述测试终端的测试数据的文件名称;
向所述测试终端发送应答指令;
采用传输控制协议通过所述通信链路接收来自所述测试终端的所述测试数据;
当所述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测试数据时,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所述测试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所述测试终端与所述目标服务器位于不同的网络;
当所述测试终端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消息数据时,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所述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6.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测试终端、中转服务器以及目标服务器,其中所述测试终端与所述中转服务器通信连接,所述中转服务器与所述目标服务器通信连接,所述测试终端与所述目标服务器位于不同的网络;
所述测试终端用于当存在发送给所述目标服务器的待传输数据时,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类型;
所述测试终端用于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测试数据时,生成第一数据传输指令,所述测试数据是所述测试终端对产品进行测试所产生的测试相关的数据;
所述测试终端用于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类型为消息数据时,生成第二数据传输指令,所述消息数据是所述测试终端需与所述目标服务器进行交互相关的数据;
所述测试终端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一数据传输方式;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指令,确定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和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一端口发送所述测试数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第二端口发送所述消息数据;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不同;
所述测试终端用于建立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中转服务器的通信链路;
所述测试终端用于获取所述测试数据的文件名称;
所述测试终端用于通过所述通信链路将所述文件名称发送至所述中转服务器;
所述中转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测试终端发送应答指令;
所述测试终端用于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将所述测试数据通过所述通信链路发送至所述中转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所述消息数据发送至所述中转服务器;以使所述中转服务器将所述测试数据和所述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所述中转服务器用于接收所述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发送的所述测试数据和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的所述消息数据;
所述中转服务器用于当所述测试终端通过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所述测试数据时,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方式将所述测试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所述中转服务器用于当所述测试终端通过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所述消息数据时,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方式将所述消息数据发送至目标服务器。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
存储器 ;
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 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配置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或者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或者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
CN202110921078.7A 2021-08-11 2021-08-11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6304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1078.7A CN113630466B (zh) 2021-08-11 2021-08-11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1078.7A CN113630466B (zh) 2021-08-11 2021-08-11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30466A CN113630466A (zh) 2021-11-09
CN113630466B true CN113630466B (zh) 2023-09-26

Family

ID=78384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21078.7A Active CN113630466B (zh) 2021-08-11 2021-08-11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30466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6033A (zh) * 2010-03-08 2011-09-21 微软公司 远程内容分类以及使用多个传输信道的传输
CN109644483A (zh) * 2017-04-12 2019-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与设备
CN109951565A (zh) * 2019-04-01 2019-06-2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0943849A (zh) * 2019-12-26 2020-03-31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组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193768A (zh) * 2019-11-25 2020-05-2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络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612745A (zh) * 2020-12-15 2021-04-06 海宁奕斯伟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194550A (zh) * 2021-04-30 2021-07-30 深圳市道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通道的构建方法、服务器及数据集群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16263B2 (en) * 2019-03-14 2022-11-29 T-Mobile Usa, Inc. Secure and transparent transport of application level protocols to non-IP data delivery communication channel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6033A (zh) * 2010-03-08 2011-09-21 微软公司 远程内容分类以及使用多个传输信道的传输
CN109644483A (zh) * 2017-04-12 2019-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与设备
CN109951565A (zh) * 2019-04-01 2019-06-2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1193768A (zh) * 2019-11-25 2020-05-2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络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943849A (zh) * 2019-12-26 2020-03-31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组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612745A (zh) * 2020-12-15 2021-04-06 海宁奕斯伟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194550A (zh) * 2021-04-30 2021-07-30 深圳市道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通道的构建方法、服务器及数据集群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30466A (zh) 202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157562A1 (en) Virtual machine-base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10587544B2 (en) Message processing method, processing server,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CN111917727A (zh) 基于5G和WiFi的电力物联网安全智能图传系统及方法
EP3073698A1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message, forwarder and controller
US11831763B2 (en)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utilizing predetermined encryption keys in a test simulation environment
EP3096563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alizing network access via wifi
CN112751898B (zh) 负载均衡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JP2013069277A (ja) Nfcリーダ装置、nfcタグ装置、nfcシステム及びnfc方法
CN104619040A (zh) WiFi设备快速连接的方法和系统
CN110022374A (zh) 基于物联网的网络连接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350850A (zh) 日志文件的上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TW202014017A (zh) 標準化網路協定的精確時間同步
CN107294913A (zh) 基于http的安全通信方法、服务端及客户端
CN110381439B (zh) 一种定位方法、装置、服务器、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CN107135190B (zh) 基于传输层安全连接的数据流量归属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3630466B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351070A (zh)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399446A (zh) 边缘网关通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8200047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265852A (zh) 一种基于udp的低延时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6614481A (zh) 一种多媒体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76495B (zh) 设备注册方法、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09067922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078837A (zh) 一种协议帧传输方法、装置、节点设备以及系统
CN115277450A (zh) 基于opnet的虚实结合异构通信网络融合系统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