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29897A - 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29897A
CN113629897A CN202110865521.3A CN202110865521A CN113629897A CN 113629897 A CN113629897 A CN 113629897A CN 202110865521 A CN202110865521 A CN 202110865521A CN 113629897 A CN113629897 A CN 1136298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or
retro
aperture
laser
group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655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29897B (zh
Inventor
邓浩
王洁
韩丰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86552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298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29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298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29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298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3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light, e.g. las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系统发射端、系统接收端和孔阑组结构;系统发射端包括第一回复反射器、泵浦装置、增益介质、第二回复反射器和第三回复反射器;系统接收端包括第四回复反射器和光电转换元件;孔阑组结构布置在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当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连通时,主谐振腔起振输出激光,否则,主谐振腔不输出激光,没有激光暴露在空气中,提升了无线充电系统的安全性;孔阑组结构可以吸收过高幅照值、平滑输出功率异常峰值,从而减小了异物侵入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时照射在异物上的辐照值,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在这个万物互联时代,物联网设备、移动电子设备的供电瓶颈急需解决,而无线充电技术是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之一。激光方式是无线能量传输的重要手段,在发射端,激光器将电能转化为激光能量,并向接收端传送激光能量,接收端将激光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存贮,从而完成激光无线能量传输。
基于复合腔的无线充电技术因其远距离、高功率、移动性、本征安全性等特性,成为解决物联网供电瓶颈的有潜力方案。其理论研究最早在1974年Gary J.Linford等的超长腔激光器论文中出现(Applied Optics,Vol.13,No.2,pp.379-390),后来,这个无线充电技术被以色列Wi-Charge公司应用于室内无线充电系统[Wi-Charge Ltd.,http://www.wi-charge.com/]。中国发明专利CN201280039406.X中公开的空间分布式激光器共振器详细介绍了基于复合腔的无线充电技术。
基于复合腔的无线充电技术的远距离、移动性、安全性等特性均有相关的理论研究。在安全性的理论研究方面,现有的理论研究表明,在特定的腔型结构下,为电子设备提供1W的电功率,可以满足人体的皮肤安全性标准,比普通的激光传能安全性提升90%。然而,为保证在各种情况下均能为移动电子设备提供安全供电,基于复合腔的无线充电技术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提升。然而,目前还没有见到相关的系统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当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连通时,主谐振腔起振输出激光,否则,主谐振腔不输出激光,没有激光暴露在空气中,提升了无线充电系统的安全性;孔阑组结构可以吸收过高幅照值、平滑输出功率异常峰值,从而减小了异物侵入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时照射在异物上的辐照值,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系统发射端、系统接收端和孔阑组结构;
所述系统发射端包括第一回复反射器、泵浦装置、增益介质、第二回复反射器和第三回复反射器,所述增益介质布置在第一回复反射器和第二回复反射器之间,所述泵浦装置发出的泵浦光入射至增益介质,第一回复反射器、泵浦装置、增益介质和第二回复反射器构成主谐振腔,第二回复反射器和第三回复反射器具有部分反射率,第二回复反射器为主谐振腔的光束出口;
所述系统接收端包括第四回复反射器和光电转换元件,第三回复反射器和第四回复反射器构成自由谐振腔,第四回复反射器具有部分反射率,第四回复反射器为自由谐振腔的光束出口,光电转换元件布置在自由谐振腔的光束出口处;
当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连通时,主谐振腔内的光束一部分在主谐振腔内反射振荡,一部分穿过第二回复反射器进入自由谐振腔;自由谐振腔内的光束一部分在自由谐振腔内反射振荡,一部分穿过第三回复反射器进入主谐振腔,一部分穿过第四回复反射器进入光电转换元件;当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没有连通时,主谐振腔不能输出激光;
所述孔阑组结构布置在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
优选的,所述泵浦装置提供的泵浦功率不大于500W,所述第二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为40%-70%,从而保证当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没有连通时,主谐振腔不能输出激光。
优选的,所述孔阑组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孔阑,孔阑组结构的结构参数包括孔阑数量、各个孔阑的半径和各个孔阑的位置。
优选的,考虑成本和体积因素,所述孔阑组结构布置在系统发射端。
优选的,所述孔阑组结构的结构参数是通过重复模拟实验获取的,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带异物的激光系统循环功率模型,用于模拟异物侵入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
S2、令孔阑数量为1,调整孔阑的半径和位置,在异物侵入过程中,找到使优化目标最大的半径和位置作为孔阑的半径和位置,所述优化目标为孔阑组结构上的辐照值I或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
S3、模拟异物侵入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计算侵入过程中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如果在侵入过程中激光输出功率Pout出现增大过程,则执行步骤S4,否则,执行步骤S5;
S4、令孔阑的数量增加1个,得到新的孔阑组结构,调整孔阑组结构中各个孔阑的半径以及各个孔阑的位置,在异物侵入过程中,找到使优化目标最大的半径组合和位置组合作为孔阑组结构中各个孔阑的半径和位置,执行步骤S3,所述优化目标为孔阑组结构上的辐照值I或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
S7、输出孔阑数量、各个孔阑的半径和各个孔阑的位置。
优选的,孔阑组结构上的辐照值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031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032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033
其中,I-(zA)表示自由谐振腔中的激光在孔阑组结构右侧形成的辐照值,I+(zA-l)表示自由谐振腔中的激光在孔阑组结构左侧形成的辐照值,zA表示孔阑组结构右侧在z轴的位置,z轴是以第三回复反射器为原点、以主谐振腔至自由谐振腔的激光传输方向为正方向的一维轴,l表示孔阑组结构的长度,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034
表示zA处激光功率,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035
表示zA-l处激光功率,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036
表示zA处激光光斑面积,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037
表示zA-l处激光光斑面积;Pout表示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上的激光输出功率,R2表示第四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V2表示孔阑组结构到第四回复反射器的激光传输系数。
优选的,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038
V=V1V2V3V4
D=min(D1,D2)
其中,di表示孔阑组结构中第i个孔阑的半径,D1和D2分别表示第三回复反射器和第四回复反射器的半径,R1表示第三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R2表示第四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V1表示第三回复反射器到孔阑组结构的激光传输系数,V2表示孔阑组结构到第四回复反射器的激光传输系数,V3表示第四回复反射器到孔阑组结构的激光传输系数,V4表示孔阑组结构到第三回复反射器的激光传输系数,Pin表示主谐振腔中进入自由空间谐振腔的激光功率。
优选的,孔阑组结构中各个孔阑之间的距离相同,且相邻两个孔阑之间的距离d=min(d1,d2),其中,d1表示孔阑组结构与第三回复反射器的距离,d2表示孔阑组结构与第四回复反射器的距离,步骤S4中,使用二分法调整孔阑组结构中各个孔阑的位置,调整孔阑组结构中新增的孔阑的半径,其余孔阑的半径不变。
优选的,所述回复反射器为猫眼回复反射器,包括透镜和平面反射镜;
所述系统发射端包括第一平面反射镜、第一透镜、泵浦装置、增益介质、第二透镜、第二平面反射镜和第三透镜,第二平面反射镜具有部分反射率,允许主谐振腔和自由谐振腔内的光束往复穿过,所述第一平面反射镜与第一透镜组成第一回复反射器,所述第二平面反射镜与第二透镜组成第二回复反射器,所述第二平面反射镜与第三透镜组成第三回复反射器;
所述系统接收端包括第四透镜和第三平面反射镜,第三平面反射镜具有部分反射率,所述第三平面反射镜与第四透镜组成第四回复反射器,光束穿过第三平面反射镜照射在光电转换元件上。
优选的,在一个猫眼回复反射器中,所述平面反射镜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等于透镜的焦距,这样能够使得平面反射镜提供足够的有效反射区域,从而保证更高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与增益介质的距离为第一透镜的焦距,所述第二透镜与增益介质的距离为第二透镜的焦距,这样能够保证在第一回复反射器和第二回复反射器之间来回反射的光束始终穿过增益介质,从而保证主谐振腔内的光束在移动状态下仍能经过增益介质进行放大。
优选的,所述回复反射器为角锥棱镜回复反射器,由角锥棱镜组成;
所述系统发射端包括第一角锥棱镜、泵浦装置、增益介质和角锥棱镜组,所述系统接收端包括第二角锥棱镜和光电转换元件;所述第一角锥棱镜作为第一回复反射器,所述角锥棱镜组靠近增益介质的部分作为第二回复反射器,所述角锥棱镜组远离增益介质的部分作为第三回复反射器,所述第二角锥棱镜作为第四回复反射器;
所述角锥棱镜组由两个角锥棱镜背靠背组成,组成角锥棱镜组的两个角锥棱镜的贴合面具有部分反射率,允许主谐振腔和自由谐振腔内的光束往复穿过,所述第二角锥棱镜具有部分反射率,光束穿过第二角锥棱镜照射在光电转换元件上。
优选的,所述增益介质为薄片增益介质或VECSEL电泵增益介质。
优选的,所述光电转换元件为带散热层的硅基垂直多结面激光光伏电池或砷化镓激光光伏电池,其典型光电转换效率可达40%。
优选的,所述系统接收端嵌入至电子设备,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电能为电子设备供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主谐振腔和自由谐振腔联合构成,当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连通时,主谐振腔起振输出激光,否则,主谐振腔不输出激光,没有激光暴露在空气中,提升了无线充电系统的安全性。
(2)在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设置孔阑组结构,孔阑组结构可以吸收过高幅照值、平滑输出功率异常峰值,从而减小了异物侵入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时照射在异物上的辐照值,安全性进一步提升,而且孔阑组结构能够提升交叠效率,提高了无线充电系统的充电效率。
(3)因为受激辐射产生的激光可在第一回复反射器、第二回复反射器、第三回复反射器、第四回复反射器间自对准地来回反射,所以本申请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满足自对准特性,保证可对一定移动范围内的电子设备进行自动供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异物侵入自由谐振腔的示意图;
图4为带异物的激光系统循环功率模型;
图5为不添加孔阑组结构时激光输出功率Pout和异物上的辐照值随异物入侵深度的变化情况;
图6为添加单个孔阑后激光输出功率Pout和异物上的辐照值随异物入侵深度的变化情况;
附图标记:1、第一平面反射镜,2、第一透镜,3、增益介质,4、第二透镜,5、第二平面反射镜,6、第三透镜,7、孔阑,8、孔阑组结构,9、系统发射端,10、第四透镜,11、第三平面反射镜,12、光电转换元件,13、系统接收端,14、腔内共振光束,15、刀片状异物模型,16、第一角锥棱镜,17、角锥棱镜组,18、第二角锥棱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发明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如图1、图2所示,包括系统发射端9、系统接收端13和孔阑组结构8。
系统发射端9包括第一回复反射器、泵浦装置、增益介质3、第二回复反射器和第三回复反射器,增益介质3布置在第一回复反射器和第二回复反射器之间,泵浦装置发出的泵浦光入射至增益介质3,第一回复反射器、泵浦装置、增益介质3和第二回复反射器构成主谐振腔,第二回复反射器和第三回复反射器具有部分反射率,第二回复反射器为主谐振腔的光束出口;
系统接收端13包括第四回复反射器和光电转换元件12,第三回复反射器和第四回复反射器构成自由谐振腔,第四回复反射器具有部分反射率,第四回复反射器为自由谐振腔的光束出口,光电转换元件12布置在自由谐振腔的光束出口处;
当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连通时,主谐振腔内的光束14一部分在主谐振腔内反射振荡,一部分穿过第二回复反射器进入自由谐振腔;自由谐振腔内的光束14一部分在自由谐振腔内反射振荡,一部分穿过第三回复反射器进入主谐振腔,一部分穿过第四回复反射器进入光电转换元件12;当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没有连通时,主谐振腔不能输出激光;
孔阑组结构8布置在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
增益介质3可以为薄片增益介质或VECSEL电泵增益介质。
光电转换元件12可以为带散热层的硅基垂直多结面激光光伏电池或砷化镓激光光伏电池,其典型光电转换效率可达40%。
系统接收端13嵌入至电子设备,光电转换元件12输出的电能为电子设备供电。因为受激辐射产生的激光可在第一回复反射器、第二回复反射器、第三回复反射器、第四回复反射器间自对准地来回反射,所以本申请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满足自对准特性,保证可对一定移动范围内的电子设备进行自动供电。
本申请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安全性较高,整个系统由主谐振腔和自由谐振腔联合构成,由于第二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较低,在一定的泵浦功率下,单独的主谐振腔无法起振,这样,当系统发射端9与系统接收端13没有对准充电时,能量大多聚集在主谐振腔,主谐振腔不会输出功率较高的激光,只有当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连通时,从第二回复反射器透射的光束14再次被反射回主谐振腔,主谐振腔至自由谐振腔的光束14与自由谐振腔至主谐振腔的光束14发生干涉,改变了第二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从而使得主谐振腔起振,输出功率较高的激光。
本实施例中,泵浦装置提供的泵浦功率不大于500W,第二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为40%-70%,从而保证当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没有连通时,主谐振腔不能输出激光。
另一方面,发明人在实践中发现,当有异物15侵入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时,如果异物15完全阻断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那么主谐振腔不会输出激光,但是,如图3所示,在异物15缓慢侵入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的过程中,或异物15较小,无法完全阻断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时,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会出现异常峰值,异物15上会形成过高的辐照值,由于自由谐振腔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如果异物15是人体,特别是人体15上较脆弱的眼部时,无疑会对人体造成威胁,使得无线充电系统的自由谐振腔区域的安全性不足。
经过发明人的分析,发现因为异物15对自由谐振腔带来的边界条件会影响自由谐振腔中激光模式的改变,从而提升了增益介3质与腔内激光的交叠效率,所以会出现上述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12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异常峰值问题和异物15上的过高辐照值问题。
因此本申请设置了孔阑组结构8,孔阑组结构8能够吸收过高辐照值,平滑异常峰值输出功率,从而使得侵入自由谐振腔的异物15上辐照值降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而且孔阑组结构8还能够提升增益介质3与腔内激光的交叠效率,从而提升现有无线充电系统的充电效率。
如图5和图6所示,刀片状异物15距离自由空间谐振腔由远及近,侵入自由空间谐振腔,在不添加孔阑组结构8时,随着刀片状异物15入侵至自由空间谐振腔边缘,如图5所示,无线充电系统的输出电功率(与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正相关)先增大再急剧下降(沿横坐标由左向右看),直至光束14被切断,主谐振腔不再发出激光,在此过程中,异物15表面的辐照值同样经历一个异常峰值。设置了一个包含一个孔阑7的孔阑组结构8后,如图6所示,可见无线充电系统的输出电功率的异常波峰变小,功率变化较平稳,异物15表面的辐照值也降低,因此本申请通过设置孔阑组结构8进一步提升了无线充电系统的安全性。
在设置孔阑组结构8时,考虑成本和体积因素,孔阑组结构8布置在系统发射端9,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布置在系统接收端13。
孔阑组结构8包括一个或多个孔阑7,孔阑组结构8的结构参数包括孔阑7数量、各个孔阑7的半径和各个孔阑7的位置。孔阑组结构8的结构参数是通过重复模拟实验获取的,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带异物15的激光系统循环功率模型,用于模拟异物15侵入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
S2、令孔阑7数量为1,调整孔阑7的半径和位置,在异物15侵入过程中,找到使优化目标最大的半径和位置作为孔阑7的半径和位置,优化目标为孔阑组结构8上的辐照值I或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
S3、模拟异物15侵入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计算侵入过程中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如果在侵入过程中激光输出功率Pout出现增大过程,则执行步骤S4,否则,执行步骤S5;
S4、令孔阑7的数量增加1个,得到新的孔阑组结构8,调整孔阑组结构8中各个孔阑7的半径以及各个孔阑7的位置,在异物侵入过程中,找到使优化目标最大的半径组合和位置组合作为孔阑组结构8中各个孔阑7的半径和位置,执行步骤S3,优化目标为孔阑组结构8上的辐照值I或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
S7、输出孔阑7数量、各个孔阑7的半径和各个孔阑7的位置。
在进行优化时,可以将孔阑组结构8上的辐照值I作为优化值,这样找到的孔阑组结构8上的辐照值I最大,投入使用后,当有异物15侵入时,能够保证异物15上的辐照值较小;也可以将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作为优化值,这样找到的孔阑组结构8能保证照射在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最大,从而保证了无线充电系统的充电效率。也可以综合考虑孔阑组结构8上的辐照值I和照射在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找到较合适的孔阑组结构8。
具体的,在进行重复模拟实验时,可以按照下述步骤:
步骤Step1、异物15侵入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侵入深度设置为初始值;
步骤Step2、设置孔阑7的位置和半径,计算辐照值I和激光输出功率Pout
步骤Step3、按照一定的步长改变孔阑7的位置和半径,计算辐照值I和激光输出功率Pout,重复此步骤,得到在当前的侵入深度下各种孔阑7位置和半径所对应的辐照值I与激光输出功率Pout
步骤Step4、按照一定的步长改变异物15的侵入深度,如1mm,重复步骤Stpe2,直至得到各种异物15侵入深度下、各种孔阑7位置和半径下的辐照值I与激光输出功率Pout
步骤Step5、输出使优化目标最大的孔阑7位置和半径,优化目标为孔阑组结构8上的辐照值I或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改变执行次序,如确定孔阑7的位置和半径后,按照一定的步长改变异物15侵入深度,得到在当前的位置和半径下各种侵入深度所对应的辐照值I与激光输出功率Pout,再调整孔阑7的位置和半径,重复上述步骤。
带异物15的激光系统循环功率模型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孔阑组结构8设置在系统发射端9,异物15为刀片异物,则孔阑组结构8上的辐照值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101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102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103
其中,I-(zA)表示自由谐振腔中的激光在孔阑组结构8右侧形成的辐照值,I+(zA-l)表示自由谐振腔中的激光在孔阑组结构8左侧形成的辐照值,zA表示孔阑组结构8右侧在z轴的位置,z轴是以第三回复反射器为原点、以主谐振腔至自由谐振腔的激光传输方向为正方向的一维轴,l表示孔阑组结构8的长度,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104
表示zA处激光功率,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105
表示zA-l处激光功率,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106
表示zA处激光光斑面积,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107
表示zA-l处激光光斑面积;Pout表示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R2表示第四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V2表示孔阑组结构8到第四回复反射器的激光传输系数;
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187387330000108
V=V1V2V3V4
D=min(D1,D2)
其中,di表示孔阑组结构8中第i个孔阑7的半径,D1和D2分别表示第三回复反射器和第四回复反射器的半径,R1表示第三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R2表示第四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V1表示第三回复反射器到孔阑组结构8的激光传输系数,V2表示孔阑组结构8到第四回复反射器的激光传输系数,V3表示第四回复反射器到孔阑组结构8的激光传输系数,V4表示孔阑组结构8到第三回复反射器的激光传输系数,Pin表示主谐振腔中进入自由空间谐振腔的激光功率。
实现上述步骤时,经过重复模拟实验,结合强化学习算法、最短路径搜索算法等,可以找到适用于当前的无线充电系统的孔阑组结构8,得到孔阑组结构8中孔阑7的数量、孔阑组结构8中每一个孔阑7的半径和孔阑组结构8中每一个孔阑7的位置。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到孔阑7半径、孔阑7位置均可以自由调整的话,那么重复模拟实验的工作量很大,而且不易进行优化调整,因此,本实施例中,设定孔阑组结构8中各个孔阑7之间的距离相同,且相邻两个孔阑7之间的距离d=min(d1,d2),其中,d1表示孔阑组结构8与第三回复反射器的距离,d2表示孔阑组结构8与第四回复反射器的距离。这样,在步骤S4中,进行位置调整时,使用二分法调整孔阑组结构8中各个孔阑7的位置,进行半径调整时只调整孔阑组结构8中新增的孔阑7的半径,其余孔阑7的半径不变。
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回复反射器为猫眼回复反射器,包括透镜和平面反射镜;
系统发射端9包括第一平面反射镜1、第一透镜2、泵浦装置、增益介质3、第二透镜4、第二平面反射镜5和第三透镜6,第二平面反射镜5具有部分反射率,允许主谐振腔和自由谐振腔内的光束14往复穿过,第一平面反射镜1与第一透镜2组成第一回复反射器,第二平面反射镜5与第二透镜4组成第二回复反射器,第二平面反射镜5与第三透镜6组成第三回复反射器;
系统接收端13包括第四透镜10和第三平面反射镜11,第三平面反射镜11具有部分反射率,第三平面反射镜11与第四透镜10组成第四回复反射器,光束14穿过第三平面反射镜11照射在光电转换元件12上。
在一个猫眼回复反射器中,平面反射镜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等于透镜的焦距,这样能够使得平面反射镜提供足够的有效反射区域,从而保证更高的稳定性。
第一透镜2与增益介质3的距离为第一透镜2的焦距,第二透镜4与增益介质3的距离为第二透镜4的焦距,这样能够保证在第一回复反射器和第二回复反射器之间来回反射的光束14始终穿过增益介质3,从而保证主谐振腔内的光束14在移动状态下仍能经过增益介质3进行放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如图2所示,回复反射器为角锥棱镜回复反射器,由角锥棱镜组成;
系统发射端9包括第一角锥棱镜16、泵浦装置、增益介质3和角锥棱镜组17,系统接收端13包括第二角锥棱镜18和光电转换元件12;第一角锥棱镜16作为第一回复反射器,角锥棱镜组17靠近增益介质3的部分作为第二回复反射器,角锥棱镜组17远离增益介质3的部分作为第三回复反射器,第二角锥棱镜18作为第四回复反射器;
角锥棱镜组17由两个角锥棱镜背靠背组成,组成角锥棱镜组17的两个角锥棱镜的贴合面具有部分反射率,允许主谐振腔和自由谐振腔内的光束14往复穿过,第二角锥棱镜18具有部分反射率,光束14穿过第二角锥棱镜18照射在光电转换元件12上。
角锥棱镜组17中作为第三回复反射器的角锥棱镜,以及第二角锥棱镜18可以为角锥棱镜阵列结构,以提高整个无线充电系统的视角。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系统发射端(9)、系统接收端(13)和孔阑组结构(8);
所述系统发射端(9)包括第一回复反射器、泵浦装置、增益介质(3)、第二回复反射器和第三回复反射器,所述增益介质(3)布置在第一回复反射器和第二回复反射器之间,所述泵浦装置发出的泵浦光入射至增益介质(3),第一回复反射器、泵浦装置、增益介质(3)和第二回复反射器构成主谐振腔,第二回复反射器和第三回复反射器具有部分反射率,第二回复反射器为主谐振腔的光束出口;
所述系统接收端(13)包括第四回复反射器和光电转换元件(12),第三回复反射器和第四回复反射器构成自由谐振腔,第四回复反射器具有部分反射率,第四回复反射器为自由谐振腔的光束出口,光电转换元件(12)布置在自由谐振腔的光束出口处;
当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连通时,主谐振腔内的光束(14)一部分在主谐振腔内反射振荡,一部分穿过第二回复反射器进入自由谐振腔;自由谐振腔内的光束(14)一部分在自由谐振腔内反射振荡,一部分穿过第三回复反射器进入主谐振腔,一部分穿过第四回复反射器进入光电转换元件(12);当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没有连通时,主谐振腔不能输出激光;
所述孔阑组结构(8)布置在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为40%-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阑组结构(8)包括一个或多个孔阑(7),孔阑组结构(8)的结构参数包括孔阑(7)数量、各个孔阑(7)的半径和各个孔阑(7)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阑组结构(8)的结构参数是通过重复模拟实验获取的,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带异物(15)的激光系统循环功率模型,用于模拟异物(15)侵入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
S2、令孔阑(7)数量为1,调整孔阑(7)的半径和位置,在异物(15)侵入过程中,找到使孔阑组结构(8)上的辐照值I最大的半径和位置作为孔阑(7)的半径和位置;
S3、模拟异物(15)侵入第三回复反射器与第四回复反射器之间的光路,计算侵入过程中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如果在侵入过程中激光输出功率Pout出现增大过程,则执行步骤S4,否则,执行步骤S5;
S4、令孔阑(7)的数量增加1个,得到新的孔阑组结构(8),调整孔阑组结构(8)中各个孔阑(7)的半径以及各个孔阑(7)的位置,在异物侵入过程中,找到使孔阑组结构(8)上的辐照值I最大的半径组合和位置组合作为孔阑组结构(8)中各个孔阑(7)的半径和位置,执行步骤S3;
S7、输出孔阑(7)数量、各个孔阑(7)的半径和各个孔阑(7)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孔阑组结构(8)上的辐照值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3187387320000021
Figure FDA0003187387320000022
Figure FDA0003187387320000023
其中,I-(zA)表示自由谐振腔中的激光在孔阑组结构(8)右侧形成的辐照值,I+(zA-l)表示自由谐振腔中的激光在孔阑组结构(8)左侧形成的辐照值,zA表示孔阑组结构(8)右侧在z轴的位置,z轴是以第三回复反射器为原点、以主谐振腔至自由谐振腔的激光传输方向为正方向的一维轴,l表示孔阑组结构(8)的长度,
Figure FDA0003187387320000024
表示zA处激光功率,
Figure FDA0003187387320000025
表示zA-l处激光功率,
Figure FDA0003187387320000026
表示zA处激光光斑面积,
Figure FDA0003187387320000027
表示zA-l处激光光斑面积;Pout表示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R2表示第四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V2表示孔阑组结构(8)到第四回复反射器的激光传输系数;
照射到光电转换元件(12)上的激光输出功率Pout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3187387320000028
V=V1V2V3V4
D=min(D1,D2)
其中,di表示孔阑组结构(8)中第i个孔阑(7)的半径,D1和D2分别表示第三回复反射器和第四回复反射器的半径,R1表示第三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R2表示第四回复反射器的反射率,V1表示第三回复反射器到孔阑组结构(8)的激光传输系数,V2表示孔阑组结构(8)到第四回复反射器的激光传输系数,V3表示第四回复反射器到孔阑组结构(8)的激光传输系数,V4表示孔阑组结构(8)到第三回复反射器的激光传输系数,Pin表示主谐振腔中进入自由空间谐振腔的激光功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孔阑组结构(8)中各个孔阑(7)之间的距离相同,且相邻两个孔阑(7)之间的距离d=min(d1,d2),其中,d1表示孔阑组结构(8)与第三回复反射器的距离,d2表示孔阑组结构(8)与第四回复反射器的距离,步骤S4中,使用二分法调整孔阑组结构(8)中各个孔阑(7)的位置,调整孔阑组结构(8)中新增的孔阑(7)的半径,其余孔阑(7)的半径不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复反射器为猫眼回复反射器,包括透镜和平面反射镜;
所述系统发射端(9)包括第一平面反射镜(1)、第一透镜(2)、泵浦装置、增益介质(3)、第二透镜(4)、第二平面反射镜(5)和第三透镜(6),第二平面反射镜(5)具有部分反射率,所述第一平面反射镜(1)与第一透镜(2)组成第一回复反射器,所述第二平面反射镜(5)与第二透镜(4)组成第二回复反射器,所述第二平面反射镜(5)与第三透镜(6)组成第三回复反射器;
所述系统接收端(13)包括第四透镜(10)和第三平面反射镜(11),第三平面反射镜(11)具有部分反射率,所述第三平面反射镜(11)与第四透镜(10)组成第四回复反射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一个猫眼回复反射器中,所述平面反射镜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等于透镜的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2)与增益介质(3)的距离为第一透镜(2)的焦距,所述第二透镜(4)与增益介质(3)的距离为第二透镜(4)的焦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复反射器为角锥棱镜回复反射器,由角锥棱镜组成;
所述系统发射端(9)包括第一角锥棱镜(16)、泵浦装置、增益介质(3)和角锥棱镜组(17),所述系统接收端(13)包括第二角锥棱镜(18)和光电转换元件(12);所述第一角锥棱镜(16)作为第一回复反射器,所述角锥棱镜组(17)靠近增益介质(3)的部分作为第二回复反射器,所述角锥棱镜组(17)远离增益介质(3)的部分作为第三回复反射器,所述第二角锥棱镜(18)作为第四回复反射器;
所述角锥棱镜组(17)由两个角锥棱镜背靠背组成,组成角锥棱镜组(17)的两个角锥棱镜的贴合面具有部分反射率,所述第二角锥棱镜(18)具有部分反射率。
CN202110865521.3A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 Active CN1136298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5521.3A CN113629897B (zh)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5521.3A CN113629897B (zh)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29897A true CN113629897A (zh) 2021-11-09
CN113629897B CN113629897B (zh) 2023-11-24

Family

ID=78381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65521.3A Active CN113629897B (zh)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29897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0967A (zh) * 2001-09-20 2005-06-22 费多尔·V·卡尔普什科 激光辐射的腔内频率变换
CN1710836A (zh) * 2005-05-23 2005-12-21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激光接收及回波装置
CN1734865A (zh) * 2004-08-13 2006-02-15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半导体激光泵浦折叠式复合腔和频激光器
CN102132213A (zh) * 2008-08-29 2011-07-20 Asml荷兰有限公司 光谱纯度滤光片、包括这样的光谱纯度滤光片的光刻设备以及器件制造方法
CN102307062A (zh) * 2011-09-07 2012-01-04 清华大学 激光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及方法
CN102664469A (zh) * 2012-04-28 2012-09-12 清华大学 反馈式激光能量无线传输装置
CN103875138A (zh) * 2011-06-13 2014-06-18 Wi-电荷有限公司 空间分布式激光器共振器
CN103996968A (zh) * 2014-05-27 2014-08-20 天津大学 一种复合腔结构的自拉曼黄光激光器
CN106486882A (zh) * 2016-11-16 2017-03-08 苏州大学 一种新型高效高功率环形激光放大器
US20170117682A1 (en) * 2014-08-06 2017-04-27 The Boeing Company Energy ratio sensor for laser resonator system
US20180019565A1 (en) * 2015-02-02 2018-01-18 Wi-Charge Ltd. Distributed coupled resonator laser
CN108539809A (zh) * 2018-03-23 2018-09-14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保护光的无线光学充电安全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0994814A (zh) * 2019-11-12 2020-04-10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望远镜光学调制器的远距离共振光无线供能装置
JP2020089209A (ja) * 2018-11-30 2020-06-04 国立大学法人豊橋技術科学大学 送受電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KR102168373B1 (ko) * 2019-05-24 2020-10-22 세종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무선 광 충전 시스템 및 그 충전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0967A (zh) * 2001-09-20 2005-06-22 费多尔·V·卡尔普什科 激光辐射的腔内频率变换
CN1734865A (zh) * 2004-08-13 2006-02-15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半导体激光泵浦折叠式复合腔和频激光器
CN1710836A (zh) * 2005-05-23 2005-12-21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激光接收及回波装置
CN102132213A (zh) * 2008-08-29 2011-07-20 Asml荷兰有限公司 光谱纯度滤光片、包括这样的光谱纯度滤光片的光刻设备以及器件制造方法
CN103875138A (zh) * 2011-06-13 2014-06-18 Wi-电荷有限公司 空间分布式激光器共振器
CN102307062A (zh) * 2011-09-07 2012-01-04 清华大学 激光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及方法
CN102664469A (zh) * 2012-04-28 2012-09-12 清华大学 反馈式激光能量无线传输装置
CN103996968A (zh) * 2014-05-27 2014-08-20 天津大学 一种复合腔结构的自拉曼黄光激光器
US20170117682A1 (en) * 2014-08-06 2017-04-27 The Boeing Company Energy ratio sensor for laser resonator system
US20180019565A1 (en) * 2015-02-02 2018-01-18 Wi-Charge Ltd. Distributed coupled resonator laser
CN106486882A (zh) * 2016-11-16 2017-03-08 苏州大学 一种新型高效高功率环形激光放大器
CN108539809A (zh) * 2018-03-23 2018-09-14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保护光的无线光学充电安全控制系统及方法
JP2020089209A (ja) * 2018-11-30 2020-06-04 国立大学法人豊橋技術科学大学 送受電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KR102168373B1 (ko) * 2019-05-24 2020-10-22 세종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무선 광 충전 시스템 및 그 충전 방법
CN110994814A (zh) * 2019-11-12 2020-04-10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望远镜光学调制器的远距离共振光无线供能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29897B (zh) 2023-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ang et al. Solar-pumped Cr: Nd: YAG ceramic laser with 6.7% slope efficiency
JP2023116444A (ja) 光学的に無線で電力を供給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
CN202111365U (zh) 一种被动调q微片激光器
WO2007036937A2 (en) Directional light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CN113422654B (zh) 一种基于共振光的移动数能同传系统
CN113629897A (zh) 一种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的无线充电系统
CN102969648B (zh) 基于腔内频率变换的大功率中红外激光器
CN110854658A (zh) 高重复频率1.5um人眼安全调Q微片激光器
CN102801102A (zh) 一种3.9μm中红外激光器
CN218828398U (zh) 一种监控激光器输出功率的取光系统
CN217089297U (zh) 一种手持便携式激光驱鸟器
CN110994814A (zh) 一种基于望远镜光学调制器的远距离共振光无线供能装置
CN106785869B (zh) 一种基于板条角度选通多通放大超荧光光源
CN211556411U (zh) 高重复频率1.5um人眼安全调Q微片激光器
CN111244745A (zh) 高重复频率1.5um人眼安全调Q微片激光器
CN210201153U (zh) 中长波红外激光器
CN109167236B (zh) 一种三维太赫兹波参量振荡器
CN206498082U (zh) 一种基于板条角度选通多通放大超荧光光源
CN114447756A (zh) 激光发射装置、激光发射方法和激光无线充电系统
Vitiello et al. A compact high power Er: Yb: glass eyesafe laser for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JP7328296B2 (ja) 移動体及び光無線給電システム
JP2002033537A (ja) 太陽光励起固体レーザ発生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光エネルギの輸送システム
US20230187893A1 (en) Energetic laser design
CN219632881U (zh) 一种yag焊接激光合束装置
CN103337787A (zh) 太阳光泵浦半导体纳米线激光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