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6101A - 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系统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系统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6101A
CN113596101A CN202110755755.2A CN202110755755A CN113596101A CN 113596101 A CN113596101 A CN 113596101A CN 202110755755 A CN202110755755 A CN 202110755755A CN 113596101 A CN113596101 A CN 1135961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et
user
feedback
target
cl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5575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杰
袁园
陈志炜
陈耀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jie Network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jie Network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jie Network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jie Network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5575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961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96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61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04L67/125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involving control of end-device applications over a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系统及设备,该方法包括:用户客户机基于接收的用户端的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设备服务机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基于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驱动数据包发送至用户客户机;用户客户机对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本地交互需要用户和USB设备均处于同一现场而易对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的问题。

Description

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系统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交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系统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USB、TCP/IP、UDP技术的深入发展,远程使用或操控USB设备在现实生活中变的越来越普遍。一般,云外设备处于用户不能随意触及的位置,而用户又必须使用和操控云外设备以实现使用和协调工作的目的,尤其是在应急使用或者空间距离不允许的场景,通过远程使用或操控云外设备是很有必要的。
用户在使用USB外设或与USB交互操控时,一般通过现场计算机操作方式实现。如图1所示,USB设备与现场计算机相连,用户在使用时直接与计算机交互,从而实现对USB设备的操控。但是,由于本地交互需要用户和USB设备均处于同一现场,从而对于危险场景会对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提供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系统及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本地交互需要用户和USB设备均处于同一现场而易对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包括:
目标用户客户机接收对应用户端的目标输入命令并基于所述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所述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所述用户反馈包包括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
所述设备服务机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
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应用于设备服务机,包括:
接收目标用户客户机发送的用户反馈包,所述用户反馈包为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基于目标输入命令生成的反馈指令;
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
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发送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以通过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应用于目标用户客户机,包括:
接收用户端目标输入形成的目标输入命令并基于所述目标输入指令形成用户反馈包;
将所述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以通过所述设备服务机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并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
接收所述设备服务机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发送的驱动数据包,以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第四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系统,包括:
目标用户客户机,用于接收用户端目标输入形成的目标输入命令并基于所述目标输入指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所述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
设备服务机,用于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
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还用于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第五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设备服务机,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接收目标用户客户机发送的用户反馈包,所述用户反馈包为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基于目标输入命令生成的反馈指令;
服务机单元,用于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
设备驱动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分别通过所述服务机单元、所述收发单元发送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以通过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第六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目标用户客户机,包括:
客户机单元,用于接收用户端目标输入形成的目标输入命令并基于所述目标输入指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所述用户反馈包发送至收发单元;以及,
收发单元,用于将所接收的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以通过所述设备服务机根据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并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设备服务机发送的驱动数据包并根据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发送至所述客户机单元;
所述客户机单元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根据对应用户端的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并通过设备服务机根据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根据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根据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驱动数据包发送至目标用户客户机,从而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对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以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此完成用户端对云外设备的控制或使用。如此,用户端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与设备服务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对云外设备的远程操控,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本地交互需要用户和USB设备均处于同一现场而易对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的问题,而且本发明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能够支持多个用户并行对云外设备的使用或操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USB设备与用户之间的数据交互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系统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户客户机300a作为目标用户客户机与设备服务机200之间通信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所揭示的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拓扑结构图;
图11为本发明所揭示的一种终端设备的拓扑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详细阐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前,对本发明的核心发明思想予以概述,并通过下述若干实施例予以详细阐述。
本申请所涉及的“设备服务机”具有常见USB接口、网络接口,包含能够主动识别USB设备的通用USB驱动程序,能够通过网口向用户客户机发送数据,并且能够通过网口与用户客户机交互数据。
“用户客户机”具有网络接口,能够通过网口与设备服务机通信。
USB外设”即“USB设备”,其具有USB接口,插入设备服务机后能够被设备服务机识别并实现数据通信的设备和硬件模块。
云外设备”是指能够通过本实施例的系统或方法被用户端使用的USB外设。
接口库”是指“API接口库”,具体指存在于用户客户机中供用户程序调用的封装接口,用于实现对云外设备的读、写、IO控制及状态的获取。
设备驱动单元”为操作系统自带,运行于设备服务机的驱动层,用于识别并驱动云外设备。
用户信息”是指用户客户机ID、IP、端口等相关信息。
服务机单元”:运行于设备服务机,向下与设备驱动单元通信,向上与设备服务机的收发单元通信。
客户机单元”:运行于用户客户机,上与用户交互,下与用户客户机的收发单元通信。
“设备服务机的收发单元”:运行于设备服务机,向下与服务机单元通信,向上通过网络与用户客户机的收发单元通信。
用户客户机的收发单元”:运行于用户客户机,向上与客户机单元通信,向下通过网络与设备服务机的收发单元通信。
申请人通过下文示出若干实施例,以对本发明所含具体技术方案予以详细阐述。
实施例一:
结合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可应用于跨平台数据透传系统(以下可简称为“系统”)、设备服务机200以及目标用户客户机300中,本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也可简称为“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2.目标用户客户机接收对应用户端的目标输入命令并基于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用户反馈包包括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
其中,如图5所示,步骤S102具体包括:
步骤S102a.目标用户客户机的客户机单元302基于目标输入命令调用接口库303生成用户反馈包,以将用户反馈包发送至目标用户客户机的收发单元301。
其中,用户端400(如用户端400a、用户端400b…用户端400n中的至少一个用户端)响应于用户的目标输入生成目标输入命令发送给对应的目标用户客户机300(具体为用户客户机300a、用户客户机300b…用户客户机300n),对应的目标用户客户机300基于其所接收的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用户反馈包,具体对应的目标用户客户机根据目标输入命令(即用户脚本)生成相关反馈命令,并调用接口库303(如API接口库)以生成并组织形成用户反馈包。即,用户反馈包由客户机单元302根据目标输入命令(即用户脚本)生成相关反馈命令,并调用API接口库形成,用户反馈包主要包括IO控制指令、状态获取信息和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
步骤S102b.目标用户客户机的收发单元301对用户反馈包进行校验,并将校验无误的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200。
收发单元301通过同系统的UDP方式接收客户机单元302发送的用户反馈包,并对所接收的用户反馈包进行校验以将校验无误的用户反馈包通过TCP/IP方式发送至设备服务机。而在收发单元301对用户反馈包进行校验并判定用户反馈包有误时及时反馈错误信息,能够防止现有技术中由于需要远程通过网络传输USB外设驱动数据,而一旦链路发送传输错误易造成驱动乃至系统崩溃从而对USB设备使用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发生。
步骤S104.设备服务机200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基于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100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驱动数据包发送至目标用户客户机300。
步骤S106.目标用户客户机300对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400。
其中,如图6所示,步骤S106具体包括:
步骤S106a.目标用户客户机的客户机单元302对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驱动数据包解析出的驱动信息生成驱动分析包。
步骤S106b.客户机单元302调用接口库对驱动分析包进行分析,以形成对应用户端能够识别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对应用户端400。
本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300根据对应用户端400的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200,并通过设备服务机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根据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100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将驱动数据包发送至目标用户客户机300,从而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对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以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400。如此,用户端400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300与设备服务机200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对云外设备100的远程操控,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本地交互需要用户和USB设备均处于同一现场而易对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的问题,而且本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能够支持多个用户并行对云外设备的使用或操控。同时,当目标用户客户机300和设备服务机200两者系统存在差异时,用户端400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实现跨平台无误的使用或操控云外设备100。并且,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云外设备”可以配置为各种类型的USB设备,如USB打印机等,由此提高对云外设备100使用的通用性。
如图7所示,在步骤S102之后且在步骤S104之前还包括:
步骤S103.设备服务机的收发单元201对用户反馈包进行校验,以在用户反馈包中存在错误驱动信息时向目标用户客户机反馈错误信息或在用户反馈包中不存在错误驱动信息时根据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即用户ID)将用户反馈包加入至执行队列中。
其中,收发单元201在用户反馈包进行校验之前,可先对用户客户机发送的用户反馈包进行缓存,并判断多个用户反馈包中分别包含的各段指令是否能够形成一完整操控云外设备的指令,若否,则继续接收用户客户机发送的网络数据(即用户反馈包);反之,在多个用户反馈包中分别包含的各段指令形成完整操控云外设备的指令时进入对由多个用户反馈包组合成的反馈包进行校验的步骤。其中,目标客户机将基于其接收的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的多个用户反馈包、以及所形成的用户反馈包的数量发送至设备服务机,若缓存的用户反馈包的数量与形成的多个用户反馈包的数量一致,则多个用户反馈包中分别包含的各段指令形成一完成操控云外设备的指令。
继续参图7,步骤S104中“设备服务机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具体包括:
步骤S104a.设备服务机的服务机单元202基于当前占用设备的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从执行队列中轮询获取用户反馈包,以解析出用户端用于操控云外设备的反馈分析包。反馈分析包由服务机单元202通过对获取的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具体为用户端400操控云外设备的相关写、IO控制指令。
步骤S104中“基于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100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具体包括:
步骤S104b.通过设备服务机的设备驱动单元203对云外设备100执行目标操作以得到驱动数据包。
应理解,云外设备100通过物理链路与设备服务机200相连,设备服务机200通过设备驱动单元203提供的API接口获取云外设备的相关属性信息(包括设备类型、设备路径等)并封装成云外设备属性信息包。服务机单元202通过UDP方式接收收发单元201发出的用户反馈包,以解析出用户端用于操控云外设备的反馈分析包,并根据反馈分析包中的用户ID、设备操控类型、数据内容通过设备驱动单元203(即系统调用接口)执行相应的一系列输入输出IO控制操作,使云外设备100执行用户的指令或状态反馈。同时,服务机单元202通过设备驱动单元203根据、IO控制指令获取基于控制云外设备100执行目标操作后反馈的驱动数据,并将该驱动数据组织成驱动数据包反馈至收发单元201。由此可见,驱动数据包由服务机单元202生成,驱动数据包主要包括云外设备的操控类型、云外设备的状态信息、云外设备的IO控制及状态信息、读写IO控制信息。
步骤S104中“将驱动数据包发送至目标用户客户机”具体包括:
步骤S104c.设备服务机的服务机单元202确定驱动数据包是否存在错误信息,以使设备服务机的收发单元在驱动数据包不存在错误信息时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驱动数据包加入执行队列中。其中,服务机单元202通过读写、IO控制获取驱动数据并组织成驱动数据包后,对驱动数据包中的信息进行判断,并在判定驱动数据包存在错误信息时及时向系统或用户端反馈错误信息,或在判定驱动数据包不存在错误信息时通过UDP方式将驱动数据包发送至收发单元201。
步骤S104d.设备服务机的收发单元201根据当前占用设备的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从执行队列中轮询获取驱动数据包,以将驱动数据包发送至对应的目标用户客户机300。具体地,设备服务机的收发单元201通过TCP/IP方式将驱动数据包发送至目标用户客户机300的收发单元301。其中,收发单元201可通过设备服务机200配置的服务网口、目标用户客户机300配置的且与服务网口通信连接的用户网口实现与收发单元301的通信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存在多个用户端连接同一云外设备的应用场景中,每一云外设备维护有一执行队列,该执行队列中包含有连接该云外设备的用户ID(即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请求数据以及设备的操作类型等信息。云外设备在同一时刻只能连接一个用户端,将不同用户端与云外设备的传输数据逐一存入执行队列中,并以轮询的方式逐一传输不同用户端与云外设备的透传数据,从而实现支持多个用户并行对云外设备的使用或操控的目的。继续以图6进行说明,在步骤S104和步骤S106之间还包括:
步骤S105.目标用户客户机的收发单元301在确定驱动数据包为完整数据包的情况下,对驱动数据包中的驱动信息进行校验,以将校验无误的驱动数据包发送至客户机单元302。
收发单元301通过TCP/IP方式接收驱动数据包后进行数据缓存,并对缓存中的驱动数据包的完整性进行检测,以在检测到驱动数据包为非完整数据包时向系统或用户端反馈错误信息,或在判定驱动数据包为完整数据包时进入对驱动数据包进行校验的步骤,以将校验无误的驱动数据包通过UDP方式发送至客户机单元302,从而通过客户机单元302将对驱动数据包解析出的驱动信息生成驱动分析包后,再通过调用接口库303将解析出的驱动信息分析为用户端400可识别的驱动状态信息,由此达到用户对云外设备100的使用或控制的目的。其中,驱动分析包由客户机单元302通过对驱动数据包解析出的驱动信息生成,其包含驱动信息和用户信息。
应理解,本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在用户端400对云外设备100进行使用或操控时,依次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300中的收发单元301对用户反馈包进行校验以在校验无误时将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200、设备服务机200中的收发单元201对用户反馈包进一步校验以在校验无误时将用户反馈包发送至服务机单元202并通过服务机单元202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从而通过解析后得到的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100执行目标操作得到驱动数据包、服务机单元202在反馈至目标用户客户机300之前对其所接收的驱动数据包是否存在错误信息进行判断以将不存在错误信息的驱动数据包通过收发单元201发送至目标用户客户机300、目标用户客户机300的收发单元301对其所接收的驱动数据包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同时对驱动数据包是否存在错误信息进行校验以将完整且校验无误的驱动数据包通过客户机单元302发送至用户端400。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的方法通过设备服务机200内设置的收发单元201、服务机单元202以及目标用户客户机300内设置的收发单元301分别对中间传输的数据包进行检验和执行判断,以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并保证云外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防止现有技术中由于需要远程通过网络传输USB外设驱动数据,而一旦链路发送传输错误易造成驱动乃至系统崩溃从而对USB设备的使用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发生,同时还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跨平台性能极差而当服务机与客户机之间的系统差异使得USB设备无法识别使得整个数据通路复杂从而导致数据传输效率低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系统”可与“跨平台数据透传系统”等同。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端”是指用能够发出控制指令的人或可执行程序(如机器人程序)或包含前述可执行程序的物理装置或指令发送端等。
实施例二:
结合图2、图3、图8进行说明,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应用于设备服务机200,该方法包括:
步骤S802.接收目标用户客户机发送的用户反馈包,用户反馈包为目标用户客户机基于目标输入命令生成的反馈指令。
步骤S804.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基于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
步骤S806.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驱动数据包发送目标用户客户机,以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对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本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通过设备服务机200接收目标用户客户机根据对应用户端的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的用户反馈包,并根据用户端身份识别信息对所接收的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将根据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发送目标用户客户机,从而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对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以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如此,本实施例的用户端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与设备服务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对云外设备的远程操控,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本地交互需要用户和USB设备均处于同一现场而易对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支持多个用户并行对云外设备的使用或操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结合图2、图3、图9进行说明,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应用于目标用户客户机300,该方法包括:
步骤S902.接收用户端目标输入形成的目标输入命令并基于目标输入指令形成用户反馈包。
步骤S904.将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以通过设备服务机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并基于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
步骤S906.接收设备服务机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发送的驱动数据包,以对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应理解,本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将其所接收的对应用户端的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用户反馈包并发送至设备服务机,以通过设备服务机根据用户端身份识别信息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从而接收设备服务机根据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的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对该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以将解析后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此完成用户端对云外设备的控制或使用。由此,本实施例的方法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本地交互需要用户和USB设备均处于同一现场而易对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的问题,而且本发明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能够支持多个用户并行对云外设备的使用或操控。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结合图2和图3进行说明,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系统,包括:目标用户客户机300,用于接收用户端目标输入形成的目标输入命令并基于目标输入指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200;设备服务机200,用于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基于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100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驱动数据包发送至目标用户客户机300;目标用户客户机300还用于对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400。
本实施例的跨平台数据透传系统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300根据对应用户端的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200,并通过设备服务机200根据用户端身份识别信息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根据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100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根据用户端身份识别信息将驱动数据包发送至目标用户客户机300,从而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300对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以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400,以此完成用户端400对云外设备100的控制或使用。如此,用户端400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300与设备服务机200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对云外设备100的远程操控,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本地交互需要用户和USB设备均处于同一现场而易对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支持多个用户并行对云外设备的使用或操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系统内部单元(如设备服务机所包含的收发单元201和服务机单元202,用户客户机所包含的收发单元301和客户机单元302)之间通过UDP方式传输数据包,设备服务机200和目标用户客户机300之间通过TCP/IP方式输出数据,由此能够有效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结合图2和图3进行说明,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设备服务机200,包括:收发单元201,用于接收目标用户客户机300发送的用户反馈包,用户反馈包为目标用户客户机300基于目标输入命令生成的反馈指令;服务机单元202,用于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设备驱动单元203,用于基于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100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将驱动数据包分别通过服务机单元202、收发单元201发送目标用户客户机300,以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300对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400。
本实施例的设备服务机200通过收发单元201接收目标用户客户机300根据对应用户端的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的用户反馈包,并通过服务机单元202对其所接收的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将通过设备驱动单元203根据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发送收发单元201以输送至目标用户客户机300,从而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300对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以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400。如此,本实施例的用户端通过目标用户客户机与设备服务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对云外设备的远程操控,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本地交互需要用户和USB设备均处于同一现场而易对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支持多个用户并行对云外设备的使用或操控。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结合图2和图3进行说明,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目标用户客户机300,包括:客户机单元302,用于接收用户端400目标输入形成的目标输入命令并基于目标输入指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用户反馈包发送至收发单元301;以及,收发单元301,用于将所接收的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200,以通过设备服务机200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并基于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100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收发单元301还用于接收设备服务机200发送的驱动数据包并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驱动数据包发送至客户机单元302;客户机单元302对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400。
应理解,本实施例的目标用户客户机300通过客户机单元302将其所接收的对应用户端400的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用户反馈包并通过收发单元301发送至设备服务机200,以通过设备服务机200根据用户端身份识别信息对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从而接收设备服务机200根据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100执行目标操作得到的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对该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以将解析后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400,以此完成用户端400对云外设备100的控制或使用。由此,本实施例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本地交互需要用户和USB设备均处于同一现场而易对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支持多个用户并行对云外设备的使用或操控。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结合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揭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100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计算机可读介质1000可整体或者部分配置于物理形态的计算机、服务器、集群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中。
在本实施例中,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1000,该计算机可读介质1000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1001,计算机程序指令1001被一处理器1002读取并运行时,执行如实施例一所揭示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中的步骤。
可选地,计算机可读介质1000可配置为服务器,且该服务器运行于构建私有云、混合云或者公有云的物理设备上。同时,该计算机可读介质1000还可被配置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lectric 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EPROM)等。
该计算机可读介质1000用于存储程序,处理器1002在接收到执行指令后,以执行实施例一所揭示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
同时,本实施例所揭示的处理器100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该处理器10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通用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处理器。
本实施例所揭示的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1000中与实施例一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八:
结合参照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揭示了一种终端设备1100,包括处理器1101、存储装置1102及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11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11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1101执行时实现如实施例一所揭示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的步骤。同时,在处理器1101与存储装置1102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通信总线1103。处理器1101用于执行存储装置1102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该程序为如实施例一所述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该存储装置1102由存储单元11021~存储单元1102i组成,参数i取大于或者等1的正整数。该终端设备1100可被理解为一种计算机,一种集群服务器,或者云平台。
本实施例所揭示的终端设备1100所依赖/包含的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的具体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4)

1.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标用户客户机接收对应用户端的目标输入命令并基于所述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所述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所述用户反馈包包括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
所述设备服务机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
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目标用户客户机接收对应用户端的目标输入命令并基于所述目标输入命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所述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包括:
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的客户机单元基于所述目标输入命令调用接口库生成所述用户反馈包,以将所述用户反馈包发送至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的收发单元;
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的收发单元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校验,并将校验无误的用户反馈包发送至所述设备服务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之后,且在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之前,包括:
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的收发单元在确定所述驱动数据包为完整数据包的情况下,对所述驱动数据包中的驱动信息进行校验,以将校验无误的驱动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的客户机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包括:
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的客户机单元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所述驱动数据包解析出的驱动信息生成所述驱动分析包;
所述客户机单元调用接口库对所述驱动分析包进行分析,以形成对应用户端能够识别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对应用户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设备服务机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之前,且在将所述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之后,包括:
所述设备服务机的收发单元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校验,以在所述用户反馈包中存在错误驱动信息时向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反馈错误信息或在所述用户反馈包中不存在错误驱动信息时根据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所述用户反馈包加入至执行队列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服务机基于用户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包括:
所述设备服务机的服务机单元基于当前占用设备的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从执行队列中轮询获取所述用户反馈包,以解析出所述用户端用于操控所述云外设备的反馈分析包。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包括:
通过所述设备服务机的设备驱动单元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以得到所述驱动数据包。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之前,且在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之后,包括:
所述设备服务机的服务机单元确定所述驱动数据包是否存在错误信息,以使所述设备服务机的收发单元在所述驱动数据包不存在错误信息时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加入执行队列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包括:
所述设备服务机的收发单元基于当前占用设备的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从执行队列中轮询获取所述驱动数据包,以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发送至对应的目标用户客户机。
10.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应用于设备服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目标用户客户机发送的用户反馈包,所述用户反馈包为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基于目标输入命令生成的反馈指令;
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
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发送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以通过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11.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应用于目标用户客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用户端目标输入形成的目标输入命令并基于所述目标输入指令形成用户反馈包;
将所述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以通过所述设备服务机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并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
接收所述设备服务机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发送的驱动数据包,以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12.一种跨平台数据透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标用户客户机,用于接收用户端目标输入形成的目标输入命令并基于所述目标输入指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所述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
设备服务机,用于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以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
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还用于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13.一种设备服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接收目标用户客户机发送的用户反馈包,所述用户反馈包为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基于目标输入命令生成的反馈指令;
服务机单元,用于基于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
设备驱动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并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分别通过所述服务机单元、所述收发单元发送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以通过所述目标用户客户机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14.一种目标用户客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客户机单元,用于接收用户端目标输入形成的目标输入命令并基于所述目标输入指令形成用户反馈包,以将所述用户反馈包发送至收发单元;以及,
收发单元,用于将所接收的用户反馈包发送至设备服务机,以通过所述设备服务机根据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对所述用户反馈包进行解析得到反馈分析包,并基于所述反馈分析包对云外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得到执行后的驱动数据包;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设备服务机发送的驱动数据包并根据用户端的身份识别信息将所述驱动数据包发送至所述客户机单元;
所述客户机单元对所述驱动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后得到的驱动分析包所对应的驱动状态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CN202110755755.2A 2021-07-05 2021-07-05 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系统及设备 Pending CN1135961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55755.2A CN113596101A (zh) 2021-07-05 2021-07-05 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系统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55755.2A CN113596101A (zh) 2021-07-05 2021-07-05 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系统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6101A true CN113596101A (zh) 2021-11-02

Family

ID=78245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55755.2A Pending CN113596101A (zh) 2021-07-05 2021-07-05 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系统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96101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94387A1 (en) * 2007-10-05 2009-04-09 Pano Logic, Inc. Universal serial bus assistance engine
CN103873537A (zh) * 2012-12-18 2014-06-18 无锡中科物联网基础软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usb设备远程共享方法及系统
CN111930645A (zh) * 2020-07-21 2020-11-13 上海繁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tcpip的通用usb设备网络透传系统及方法
CN112463661A (zh) * 2020-12-14 2021-03-09 西安网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sb设备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94387A1 (en) * 2007-10-05 2009-04-09 Pano Logic, Inc. Universal serial bus assistance engine
CN103873537A (zh) * 2012-12-18 2014-06-18 无锡中科物联网基础软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usb设备远程共享方法及系统
CN111930645A (zh) * 2020-07-21 2020-11-13 上海繁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tcpip的通用usb设备网络透传系统及方法
CN112463661A (zh) * 2020-12-14 2021-03-09 西安网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sb设备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66262B (zh) 接口数据处理方法、自动化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EP2244418A1 (en) Database security monitor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12988599B (zh) 一种页面调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367680B (zh) 基于智能电表的外部通信测试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2528307A (zh) 服务请求校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237498B (zh) 一种云原生存储数据卷的快照生成方法与系统
CN112699034B (zh) 虚拟登录用户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040613A (zh)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13596101A (zh) 跨平台数据透传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9286608B (zh) 调用链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设备、计算机设备
CN112650674A (zh) 远程获取、调试网页日志的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26610B (zh) 基于路由协议的ui自动化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543755A (zh) 一种性能监管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和介质
CN105741172B (zh) 交易报文生成方法及装置、交易设备部件监控方法和系统
CN113220584A (zh) 页面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1290897A (zh) 异步存储测试方法、电子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199918B (zh) 一种测试洗衣机的方法及系统
CN112783942A (zh)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采集质量核验方法及系统及装置及介质
CN115695504B (zh) 物联网平台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096281A (zh) 代码解析方法、解析服务器、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7648262B (zh) 模糊测试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装置
CN114024712B (zh) 一种认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3141366B (zh) 报文报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0868321B (zh)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算法验证的故障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09274530B (zh) 基于tcp协议的网络数据包零误差场景再现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10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