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3250A -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3250A
CN113573250A CN202010354050.5A CN202010354050A CN113573250A CN 113573250 A CN113573250 A CN 113573250A CN 202010354050 A CN202010354050 A CN 202010354050A CN 113573250 A CN113573250 A CN 1135732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mode
beacon frame
connection
wire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405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道伟
熊钢
秦玉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35405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73250A/zh
Priority to US17/922,063 priority patent/US20230180319A1/en
Priority to EP21796811.4A priority patent/EP4145868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90663 priority patent/WO202121902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573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32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4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user query or user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40Connection management for selective distribution or broadca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无线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本发明中的方法包括:广播发送信标帧,并通过本设备的下联口与扫描到信标帧的第一设备建立连接;通过信道扫描方式接收多个设备广播发送的信标帧,并根据接收的多个信标帧确定待连接的第二设备;待连接的第一设备发送的信标帧中携带表征支持融合模式的信息;融合模式包括:作为上联身份时,支持以被动方式触发与下联身份的设备的通信;通过本设备的上联口与第二设备建立连接;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并发通信。通过上述技术手段,使得无线网络节点能够同时与下挂的设备以及上联的无线网络节点并发通讯,提高无线设备的空口利用效率。

Description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无线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Wi-Fi6的技术发展,基于Wi-Fi6的接入点AP(Access Point)越来越多。通常,一个AP采用Wi-Fi连接另一组网AP。无线AP通常工作在传统模式,即,无线AP包括两个模块:用于无线回传的站点模块bSTA(backhaul STA)以及用于连接另一个AP或下挂无线站点STA的无线前传模块fAP(fronthaul AP)。
然而,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上面所述的传统模式中,在无线AP与其下挂的STA或者另一个组网AP通过DL-OFDMA(下行正交频分多址)或UL-OFDMA(上行正交频分多址)通讯时,不能够并发的与上联的组网AP进行通讯,影响了空口的利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络切换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使得网络设备能够在与上联设备通讯时并发与下联设备进行通讯,提高空口的利用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传输方法,包括:广播发送信标帧,并通过本设备的下联口与扫描到信标帧的第一设备建立连接;通过信道扫描方式接收多个设备广播发送的信标帧,并根据接收的多个信标帧确定待连接的第二设备;待连接的第一设备发送的信标帧中携带表征支持融合模式的信息;融合模式包括:作为上联身份时,支持以被动方式触发与下联身份的设备的通信;通过本设备的上联口与第二设备建立连接;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并发通信。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无线连接模块,用于广播发送信标帧,并通过本设备的下联口与扫描到信标帧的第一设备建立连接;通过信道扫描方式接收多个设备广播发送的信标帧,并根据接收的多个信标帧确定出上联设备;第二设备发送的信标帧中携带有表征第二设备支持以被动触发的方式启动数据传输的目标信息;通过本设备的上联口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连接;数据传输模块,用于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中,存储器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上述的无线传输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无线传输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的工作方式,当网络设备作为无线节点进行组网时,以融合模式运行,连接同样支持融合模式的下联设备,也就是上联设备支持以被动触发方式与下联设备的通讯;使得无线节点能够实现与上联设备和下联设备的并发通讯,从而提高空口的利用效率。
另外,所述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并发通信,包括:以空口竞争方式获得信道资源,并基于信道资源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并发通信。即,以融合模式运行的无线AP以上联设备身份竞争空口,从而主动触发与上联设备和下联设备的并发通讯;本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现有的主动触发通讯的机制来实现融合模式下AP主动触发与上联设备和下联设备的并行通讯,不仅简便易行,而且,由于研发人员无需开发一种全新的实现方式,可以尽可能降低研发成本。
另外,在通过所述本设备的上联口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连接之前,还包括:向第二设备发送携带表征支持融合模式的信息,融合模式还包括:作为下联身份时,支持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上联身份的设备的通信。本实施例中,在网络结构没有变化的前提下,支持融合模式的作为下联设备的AP能够主动触发与上联设备的通讯,配合与上下联设备并发通讯的特点,使得以融合模式运行的AP应用场景更加灵活。
另外,在广播发送信标帧之后,且在通过本设备的下联口与扫描到信标帧的第一设备建立连接之前,包括: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携带有表征支持融合模式的信息。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无线AP能够同时具有上联设备以及下联设备的身份,更加灵活地应用于不同的网络结构中。
另外,在广播发送信标帧之后,且在通过本设备的下联口与扫描到信标帧的第一设备建立连接之前,包括: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携带有表征不支持所述融合模式的信息。本实施例中以融合模式运行的AP在下联以传统方式运行的AP时,通过对支持模式的声明,同样能够保证正常的数据传输,对现有网络结构可以进行兼容可以兼容现有的网络结构以及网络设备,降低了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无线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无线组网的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AP与上联设备关联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AP0发送报文的交互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AP0接收报文的交互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无线组网的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AP1发送报文的交互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AP1接收报文的交互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无线组网的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无线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装置示意图中进行了功能模块划分,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装置中的模块划分,或流程图中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一种无线传输方法,本实施例应用于网络设备,如无线AP。该方法包括,广播发送信标帧,并通过本设备的下联口与扫描到信标帧的第一设备建立连接;通过信道扫描方式接收多个设备广播发送的信标帧,并根据接收的多个信标帧确定待连接的上联设备;待连接的上联设备发送的信标帧中携带表征支持融合模式的信息;融合模式包括:作为上联设备身份时,支持以被动触发方式与下联设备的通讯;通过本设备的上联口与上联设备建立连接;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下联设备和上联设备的并发通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本实施例中的无线传输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01,广播发送信标帧,并通过本设备的下联口与扫描到信标帧的第一设备建立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无线组网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AP0为上联AP,AP1和AP2为AP0的下联AP,AP0、AP1及AP2均运行在融合模式下;STA0为挂接在AP0下的普通终端,STA1和STA2分别为挂接在AP1和AP2下的普通终端。其中,AP0、AP1、AP2均为无线AP。
下面以AP1作为本实施例中无线传输方法的执行主体为例来进行说明。在组网时,AP1向周围的设备广播发送信标帧,在现有的WiFi协议中,信标帧即Beacon帧,是指用来告知其他设备可以接入的无线信号,Beacon帧一般是被周期性发送。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是AP1通过下联口连接的,即第一设备是指AP1的下联设备。
在一个例子中,当周围的终端设备或其他AP扫描到无线AP广播的Beacon帧后,以下联设备的身份的向AP1发送连接请求,AP1接收到下联设备的连接请求后,响应于下联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与下联设备建立连接。例如当图2中的STA1扫描到AP1所发送的Beacon帧后,会以STA角色向AP1发送连接请求,AP1响应于STA1的连接请求与STA1建立连接。其中,以STA角色即是指以下联设备的身份。
步骤102,通过信道扫描方式接收多个设备广播发送的Beacon帧,并根据接收的多个Beacon帧确定待连接的第二设备。
步骤103,通过本设备的上联口与第二设备建立连接。
具体地说,在以融合模式运行的AP1会切换信道进行扫描,以扫描不同AP在其对应的信道上发送的Beacon帧,根据Beacon帧确定出待连接的第二设备,然后AP1通过其上联口与待连接的第二设备建立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设备是AP1通过上联口连接的,即第二设备是指AP1的上联设备。
如图2中,AP1通过其上联口连接AP0,即AP0是AP1的上联设备。其中,AP1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各Beacon帧的信号强度来确定待连接的上联设备,因为Beacon帧的信号强度越大,表示本设备与发送该Beacon帧的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越好。比如,可以将信号强度最强的Beacon帧对应的发送设备确定为待连接的下联设备。
运行在融合模式下的AP同时具备无线前传fAP功能以及无线回传bSTA的功能。以AP1为例,AP1以融合模式运行时,上联设备为AP0,下联设备为STA1,当AP1与AP0和AP1连接后,能够通过上行链路同时接收来自AP0和AP1的报文,也能够同时通过下行链路向AP0和AP1发送报文。
在一个例子中,AP1与上联设备无线关联的流程如图3所示。其中,AP0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广播发送Beacon帧,表明自己支持无线回传以及与以融合模式运行的AP节点(即通过fAP+fSTA中的fSTA功能进行通讯)。AP1处于上联口未连接的工作状态,当AP1检测到多个周围无线设备所广播发送的Beacon帧时,根据各个Beacon帧来确定以各无线设备选取待连接的上联设备;其中,可以选择信号强度最强的Beacon帧对应的发送设备作为待连接的上联设备。如图2中,AP0为待连接的上联设备,AP1在接收到AP0广播的发送的Beacon帧时,AP1首先会向AP0发送携带有表征自身支持融合模式的消息,也就是告知上联设备AP0,作为下联设备的AP1能够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上联设备AP0的通信。然后AP1在融合模式下以STA角色关联到AP0,即AP1通过上联口与AP0建立连接。其中,图2中的fAP+fSTA表示融合模式。
步骤104,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并发通信。
具体地说,当AP1与AP0以及下联设备建立连接后,AP1能够在与下联设备通讯的同时,主动触发与上联设备的通讯。其中,下联的其他AP或挂接的终端设备,如STA1。
在图2的例子中,AP1在需要与上联设备以及下联设备通讯时,首先以空口竞争方式来获得信道资源,然后基于竞争得到的信道资源,通过上行链路接收来自上联设备AP0和下联设备STA1的报文,或者,通过下行链路来向上联设备AP0和下联设备STA1发送报文;从而实现与下联设备和上联设备的并发通讯。
下面对AP1主动触发与AP0通讯,并向AP0、STA1发送报文进行说明,请参考图4。
在AP1通过DL-OFDMA向STA1发送报文时,上联的AP0可以参与DL-OFDMA接收报文。具体的,当AP1要向AP0和STA1同时发送报文时,首先AP1按照空口竞争方式获得发送机会,然后按照Wi-Fi6的DL-OFDMA流程,向AP0和STA1广播发送MU-RTS报文,AP0和STA1分别回应相应的CTS报文,接着AP1通过HE MU PPDU向AP0和STA1同时发送报文,AP0和STA1分别通过HE TB PPDU附带Acknowledgement回应AP1,这样AP1就完成了向AP0和STA1同时发送下行报文。该例子中,AP1、AP0均工作在融合模式模式。
下面对AP1主动触发与AP0通讯,并从AP0、STA1接收报文进行说明,请参考图5。
当AP1通过UL-OFDMA接收来自STA1的报文时,上联AP0可以参与UL-OFDMA发送报文。具体的,当AP1要AP0和STA1同时发送报文时,首先AP1按照空口竞争方式获得发送机会,然后按照Wi-Fi6的UL-OFDMA流程,向AP0和STA1广播发送MU-RTS报文,AP0和STA1分别回应相应的CTS报文,接着AP1通过HE MU PPDU向AP0和STA1广播发送Trigger,AP0和STA1向AP1分别发送HE TB PPDU报文,AP1通过发送Multi-STA BlockAck报文回应AP0和STA1,这样AP1就完成了接收AP0和STA1同时发送的上行报文。该例子中,AP1、AP0均工作在融合模式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述各示例均为方便理解进行的举例说明,并不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构成限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通过在融合模式下与上联的AP节点以及下联的AP节点或挂接的终端相连。在融合模式下作为下联AP节点时,能够主动触发与上联AP节点的通讯和下联的AP节点或挂接的终端的通讯,同时在作为上联AP节点时,能够被动地由下联AP节点或挂接的终端来触发通讯,实现了与AP节点以及下联的AP节点或挂接的终端的并发通讯,提高了空口的利用效率。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涉及一种无线传输方法,该实施例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无线组网结构如图6所示,在以融合模式运行的AP1下,还连接有以融合模式运行的AP3。其中,图6中的fAP+fSTA表示融合模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6所示,AP1同时与AP0、AP3以及STA1相连,其中AP0为AP1的上联设备,通过AP1的上联口与AP1相连;AP3为AP1的下联设备,通过AP1的下联口与AP1相连。AP1在广播发送携带有支持融合模式消息的Beacon帧后,AP3从Beacon帧中获知AP1支持融合模式。然后AP1接收到AP3发送的请求连接后,与AP3建立连接。其中,AP3发送的请求连接中携带有表征自身支持融合模式的信息。
由于AP1工作在融合模式,支持以被动方式触发与下联设备的通讯,即可以在下联设备AP3的触发下,与下联设备AP3进行通讯。
下面对AP1被AP3触发通讯,并从AP3接收报文进行说明,请参考图7。
当AP3要向AP1发送报文时,首先AP3按照空口竞争方式获得发送机会,然后按照wifi协议中的DL-OFDMA流程,向AP1广播发送MU-RTS(multi-user request to send的简称,Wi-Fi6的一种控制报文表明请求发送,下同)报文,AP1回应相应的CTS(Clear To Send,Wi-Fi6协议中的一种控制报文表明允许发送)报文,接着AP3通过HE MU PPDU(highefficiency multi-user physical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Wi-Fi6协议中的一种AP携带多个用户数据发送的报文)向AP1发送下行报文,AP1通过HE TB PPDU(highefficiency trigger-based physical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Wi-Fi6的一种基于触发携带单个用户数据的报文)附带acknowledgement(Wi-Fi6的一种确认信息)回应AP3,这样,AP1就完成了被AP3触发并从AP3接收报文。该例子中,AP3、AP1均工作在融合模式。
下面对AP1被AP3触发通讯,并向AP3发送报文进行说明,请参考图7。
当AP3要接收来自AP1的报文时,首先AP3按照空口竞争方式获得发送机会,然后按照Wi-Fi6的UL-OFDMA流程,向AP1广播发送MU-RTS报文,AP1回应相应的CTS报文,接着AP3通过HE MU PPDU向AP1和STA4广播发送Trigger(Wi-Fi6的一种触发报文)报文,AP1向AP3发送HE TB PPDU报文,AP3通过发送Multi-STABlockAck(Wi-Fi6协议中的一种多个STA块确认信息)报文回应AP1,这样AP1就完成了被AP3触发并向AP3发送报文。该例子中,AP3、AP1均工作在融合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述各示例均为方便理解进行的举例说明,并不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构成限定。
本实施例中,在融合模式下作为上联设备的AP1,能够被下联设备的AP3触发,以实现通讯。即,在融合模式下工作的AP,不仅仅有主动触发上联设备进行通信的能力,还有被,实现了与AP节点以及下联的AP节点或挂接的终端的并发通讯,提高了空口的利用效率。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涉及一种无线传输方法,该实施例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以融合模式运行的无线AP身份为上联设备,下联设备以传统的模式下运行,包括具有无线回传功能的bSTA模块以及无线前传功能的fAP模块。本实施例中的组网结构如图9所示,其中AP1以融合模式运行;其中,图9中的fAP+fSTA表示融合模式。AP4以传统模式运行,STA1挂接在AP1的终端设备,STA2为挂接在AP2的终端设备。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的组网结构中,由于作为下联设备的AP4以传统的模式运行,因此AP1和AP4之间存在两条链路,如果两个组网AP同时进行收发,可能导致报文发生环回,因此AP1和AP2需要通过空口来竞争获得唯一的报文收发机会。在AP1与AP2进行关联之前,AP1接收到来自AP2发送的携带有表征不支持融合模式的信息后,AP2通过信道扫描的方式扫描到AP1的信标帧,即本实施例中的AP1处于上联设备身份工作时发送的信标帧。
下面以附图9中的组网结构为例,对本实施例中AP1与AP4间的的报文收发过程作进一步阐述,具体包括:
步骤S1,AP1准备就绪,通过Beacon帧广播表明其支持fAP+fSTA模式。
步骤S2,AP4的bSTA以STA角色成功关联AP1的fAP。
步骤S3,AP1以fSTA角色成功关联AP4的fAP。
其中,bSTA、STA、fSTA、fAP均可以理解为设备当前所处的一种角色。
即,AP1的fAP到AP4的bSTA为第一条通信链路,AP4的fAP到AP1的fSTA为第二条通信链路,也就是说AP1与AP2之间存在两条通信链路。
步骤S4,AP1和AP4进行空口竞争。
如果是AP1获得报文发送机会则执行步骤S5;如果是AP2获得报文发送机会则执行步骤S6。
步骤S5,AP1通过DL-OFDMA向AP4的bSTA发送报文;或通过UL-OFDMA接收AP4的bSTA的报文。
步骤S6,AP4通过DL-OFDMA向AP1的fSTA发送报文;或通过UL-OFDMA接收AP1的fSTA的报文。
本实施例中,由于AP1和AP4中存在两条通信链路,即,AP1的fAP可以在第一条通信链路上向AP4的bSTA发送报文,AP4的fAP可以在第二条通信链路向AP1的fSTA发送报文,这样可能导致报文在两条通信链路之间发生环回,即报文被AP1在第一条通信链路上发送给AP4后,又被AP4在第二条通信链路上发送给AP1。因此,需要设定额外的机制来尽可能避免报文发生换回。
本实施例中,工作在融合模式下的无线AP,也可以连接到传统AP,即工作在传统模式的AP。其中,传统模式是指无线AP包括两个模块:用于无线回传的站点模块bSTA以及用于连接另一个AP或下挂无线站点STA的无线前传模块fAP。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括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涉及一种无线数据传输装置,本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如图10所示,包括:
无线连接模块1001,用于广播发送信标帧,并通过本设备的下联口与扫描到信标帧的下联设备建立连接;通过信道扫描方式接收多个设备广播发送的信标帧,并根据接收的多个信标帧确定出上联设备;上联设备发送的信标帧中携带有表征上联设备支持以被动触发的方式启动数据传输的目标信息;通过本设备的上联口与上联设备建立连接;
数据传输模块1002,用于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下联设备和上联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数据传输模块1002还用于以空口竞争方式获得信道资源,并基于信道资源与下联设备和上联设备并发通信。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无线连接模块1001还用于向上联设备发送携带表征支持融合模式的信息,融合模式还包括:作为下联设备身份时,支持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上联设备的通信。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无线连接模块1001还用于在下联设备的主动触发下,与下联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本设备广播发送的信标帧中携带表征支持融合模式的信息。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无线连接模块1001还用于接收扫描到信标帧的下联设备的连接请求;响应于连接请求,与扫描到所述信标帧的下联设备建立连接。
不难发现,本实施例为与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相对应的系统实施例,本实施例可与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各模块均为逻辑模块,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逻辑单元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的组合实现。此外,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单元。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涉及一种终端,如图11所示,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101;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器1102;其中,存储器1102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1101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1101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1101能够执行第一或第二实施例中的无线传输方法。
其中,存储器1102和处理器1101采用总线方式连接,总线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总线将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01和存储器1102的各种电路连接在一起。总线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连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在总线和收发机之间提供接口。收发机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元件,比如多个接收器和发送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经处理器1101处理的数据通过天线在无线介质上进行传输,进一步,天线还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送给处理器1101。
处理器1101负责管理总线和通常的处理,还可以提供各种功能,包括定时,外围接口,电压调节、电源管理以及其他控制功能。而存储器1102可以被用于存储处理器11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涉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
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广播发送信标帧,并通过本设备的下联口与扫描到所述信标帧的第一设备建立连接;
通过信道扫描方式接收多个设备广播发送的信标帧,并根据接收的多个信标帧确定待连接的第二设备;待连接的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信标帧中携带表征支持融合模式的信息;所述融合模式包括:作为上联身份时,支持以被动方式触发与下联身份的设备的通信;
通过所述本设备的上联口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连接;
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并发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并发通信,包括:
以空口竞争方式获得信道资源,并基于所述信道资源与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并发通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所述本设备的上联口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连接之前,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携带表征支持所述融合模式的信息,所述融合模式还包括:作为下联身份时,支持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上联身份的设备的通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本设备广播发送的信标帧中携带表征支持所述融合模式的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设备的主动触发下,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广播发送信标帧之后,且在所述通过本设备的下联口与扫描到所述信标帧的第一设备建立连接之前,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携带有表征支持所述融合模式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属广播发送信标帧之后,且在所述通过本设备的下联口与扫描到所述信标帧的第一设备建立连接之前,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携带有表征支持传统模式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本设备的下联口与扫描到所述信标帧的第一设备建立连接之后,还包括:
通过信道扫描方式扫描到所述第一设备作为上联身份时广播发送的信标帧;
通过所述上联口与作为上联身份的所述第一设备建立连接。
8.一种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连接模块,用于广播发送信标帧,并通过本设备的下联口与扫描到所述信标帧的第一联设备建立连接;通过信道扫描方式接收多个设备广播发送的信标帧,并根据接收的多个信标帧确定出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信标帧中携带有表征所述第二设备支持以被动触发的方式启动数据传输的目标信息;通过所述本设备的上联口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连接;
报文传输模块,用于以主动触发方式启动与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9.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数据传输。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数据传输。
CN202010354050.5A 2020-04-29 2020-04-29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35732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4050.5A CN113573250A (zh) 2020-04-29 2020-04-29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7/922,063 US20230180319A1 (en) 2020-04-29 2021-04-28 Wireless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network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EP21796811.4A EP4145868A4 (en) 2020-04-29 2021-04-28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AND NETWORK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PCT/CN2021/090663 WO2021219025A1 (zh) 2020-04-29 2021-04-28 无线传输方法和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4050.5A CN113573250A (zh) 2020-04-29 2020-04-29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3250A true CN113573250A (zh) 2021-10-29

Family

ID=78158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4050.5A Pending CN113573250A (zh) 2020-04-29 2020-04-29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80319A1 (zh)
EP (1) EP4145868A4 (zh)
CN (1) CN113573250A (zh)
WO (1) WO202121902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06337B2 (en) * 2004-10-22 2010-04-27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neighbor discovery in a multi-tier WLAN
US9402268B2 (en) * 2013-08-02 2016-07-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and scheduling schemes for wireless fronthaul
KR102172046B1 (ko) * 2014-05-27 2020-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접속 포인트 스캔 방법 및 장치
CN104349325B (zh) * 2014-11-07 2018-09-28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计量中心 用于监测伪无线接入点ap的方法及装置
US11245501B2 (en) * 2018-09-04 2022-0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access point scheduling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45868A1 (en) 2023-03-08
US20230180319A1 (en) 2023-06-08
WO2021219025A1 (zh) 2021-11-04
EP4145868A4 (en) 2023-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70547B2 (en) Access sel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2403295B1 (en) Inter-node b handover method
WO2020248202A1 (zh) 直连链路资源配置方法、装置、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US2020005979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adio frame transmission
US931996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EP4178307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direct link, an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sendi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frame
CN108271213B (zh) 通信控制方法、非授权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22027276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multi-usim ue busy status
CN113455026A (zh) 接入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2333775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KR20210024175A (ko)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관련 장치
WO2022063173A1 (zh) 传输接收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US20220086847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puter device, and system
US20230116493A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23534684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機器
EP4366455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device, network node, system, and medium
US20160165533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station and system
CN108293189A (zh)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11343697B (zh) 通信组网方法及通信系统
CN113573250A (zh)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556583B (zh) 无线接入点同步协作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22042948A1 (en) Early pdcch / cg activation based on survival time
CN114679795A (zh) 无线局域网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4066812A1 (zh) 小区切换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3055975B (zh) 一种远距离无线接入自动级联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