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55663A -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55663A
CN113555663A CN202010260102.2A CN202010260102A CN113555663A CN 113555663 A CN113555663 A CN 113555663A CN 202010260102 A CN202010260102 A CN 202010260102A CN 113555663 A CN113555663 A CN 1135556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dual
polarized
reflector
axial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601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少林
崔立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a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a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a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a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6010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556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55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56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28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a secondary device in the form of two or more substantially straight conductive elements
    • H01Q19/3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a secondary device in the form of two or more substantially straight conductive elements the primary active element being centre-fed and substantially straight, e.g. Yagi antenn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24Polarising devices; Polarisation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1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006Particular feeding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01Q21/061Two dimensional planar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64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separate antennas for the more than one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加强型天线装置包括基板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射频收发装置包括滤波器、环形器、接收器和发射器。上述射频前端装置,首先通过设置F‑B覆盖层,F‑B覆盖层可与天线轴向杆的第一端所处的平面构成F‑B谐振腔,使得加天线辐射出的电磁波在谐振腔内同相叠加,从而提高了天线的辐射增益,其次通过将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组成天线阵列设置在基板上,将加强型天线装置设计为立体组阵结构,使得加强型天线装置可形成垂直面波束,最后再与对应的射频收发装置连接,通过对应的射频收发装置来对加强型天线装置进行信号收发管理,提高了天线的整体增益。

Description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天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背景技术
天线是任何一个无线电通信系统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无线电设备所要执行的任务虽然不同,但天线在设备中的作用却是基本相同的。任何无线电设备都是通过无线电波来传递信息,因此就必须有能辐射或接收电磁波的装置。
传统的天线射频前端以单极化天线为主,也有阵列天线,但主要是垂直方向的阵列,这些天线结构均是二维设置,很难实现高增益,使得传统的天线系统对通信性能的提高有限,增益效果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天线增益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增益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一种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包括:射频收发装置以及加强型天线装置;
加强型天线装置包括基板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均设置于基板,射频收发装置包括滤波器、环形器、接收器和发射器,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连接滤波器,滤波器通过光纤连接环形器,环形器通过光纤分别连接接收器和发射器;射频收发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且各射频收发装置分别连接对应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
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包括F-B覆盖层、天线轴向杆、双极化反射器、双极化有源振子和双极化引向器;
双极化反射器、双极化有源振子、双极化引向器和F-B覆盖层依次设置在天线轴向杆上;双极化反射器设置于天线轴向杆的第一端,双极化引向器设置在天线轴向杆的第二端,F-B覆盖层与双极化引向器间隔设置且远离天线轴向杆的第一端,F-B覆盖层所在平面与天线轴向杆垂直;
双极化引向器包括正交设置的第一引向器和第二引向器,第一引向器和第二引向器包括若干根设置在天线轴向杆上的金属件,各金属件与天线轴向杆垂直,垂足与金属件中点重合,每一金属件的长度比与其相邻并靠近双极化有源振子的金属件短,且第一引向器和第二引向器正交组成双极化引向器时,每两根具有相同长度的金属件都保持正交并处于同一平面内;
双极化反射器包括正交设置的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分别包括一根设置在天线轴向杆两侧的金属件,双极化反射器的金属件与天线轴向杆垂直,垂足与金属件中点重合,且第一反射器与第一引向器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二反射器与第二引向器处于同一平面内,双极化反射器的金属件长度长于双极化引向器任意一根金属件的长度;
双极化有源振子包括正交设置的两个单极化有源振子即第一有源振子和第二有源振子,第一有源振子和第二有源振子分别由两根对称设置在天线轴向杆两侧的L型金属件组成,L型金属件的其中一臂为连接臂,贴合在天线轴向杆上,且连接臂的端口与双极化反射器连接,另一臂为功能臂,功能臂的长度长于引向器的长度,短于反射器的长度;同时第一有源振子与第一反射器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二有源振子与第二反射器处于同一平面内。
上述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首先采用十字交叉结构实现两个单极化天线单元的双极化构成,实现了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可减少信号极化损失,使加强型天线装置的水平垂直双方向的增益俱佳,同时通过在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的天线轴向杆上设置F-B覆盖层,F-B覆盖层可与天线轴向杆的第一端所处的平面构成F-B谐振腔,使得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辐射出的电磁波在谐振腔内同相叠加,从而提高了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的辐射增益,其次通过将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组成天线阵列设置在基板上,将加强型天线装置设计为立体组阵结构,使得加强型天线装置可形成垂直面波束,最后再与对应的射频收发装置连接,通过对应的射频收发装置来对加强型天线装置进行信号收发管理,提高了天线的整体增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不同频段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交叉设置于基板,且相同频段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分别与同一个射频收发装置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F-B覆盖层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各F-B覆盖层层叠设置后与双极化引向器间隔设置且远离天线轴向杆的第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F-B覆盖层包括顶板和贴片,贴片设置于顶板靠近天线轴向杆的第二端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贴片为矩形贴片或圆形贴片,贴片靠近天线轴向杆的第二端的一侧开设有十字型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还包括反射板,反射板设置于天线轴向杆的第一端,且双极化反射器设置于反射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双极化有源振子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和第二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各馈电结构包括:
金属凸块,设置于一功能臂上,用于接受馈电;
同轴线,一端端口与金属凸块连接,用于将电流传输至所在的单极化有源振子以驱动天线工作;
支撑件,包覆于同轴线外,用于将同轴线与外界环境隔离;
金属外壳,设置于支撑件外,同时金属外壳的一部分嵌入未设置金属凸块的功能臂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还包括同轴馈电线,同轴馈电线连接第一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和第二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还包括巴伦馈电装置,巴伦馈电装置连接第一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和第二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天线轴向杆包括第一馈电集合板、第二馈电集合板、第三馈电集合板以及第四馈电集合板,第一馈电集合板、第二馈电集合板、第三馈电集合板以及第四馈电集合板合围形成腔体,腔体内设置有介质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加强型天线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的分布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的整体结构的后视图;
图7为一实施例中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各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各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实施例中有源振子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例中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侧视图;
图11为一实施例中馈电结构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实施例中馈电结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另一实施例中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14为另一实施例中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的整体结构的后视图;
图15为另一实施例中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加强型天线装置1以及射频收发装置2;加强型天线装置1包括基板11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均设置于基板11,射频收发装置2包括滤波器21(用于对滤除谐波杂波,减少干扰)、环形器22、发射器23和接收器24,在基板11上的各个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连接滤波器21,滤波器21通过光纤连接环形器22,环形器22通过光纤分别连接接收器24和发射器23;射频收发装置2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且各射频收发装置2分别连接对应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具体地,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垂直设置于基板11,而由于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和射频收发装置2的数量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所以连接时存在有对应关系,例如可以是一个射频收发装置2只对应连接一个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也可以是一个射频收发装置2同时对应连接多个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还可以是一个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同时对应连接多个射频收发装置2,这样能够方便信号的收发管理。进一步的,基板11的材质并不唯一,可以是金属板或塑料板等,本实施例中,基板11为金属基板,并且在基板11的四个边角分别设置有固定件(例如固定螺栓),基板11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地面,提高基板11的固定可靠性。各个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的频段可相同也可不同。本实施例中,不同频段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交叉设置于基板11。如图3所示,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包括频段1天线和频段2天线,且两种不同频段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之间交叉设置。不同频段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的具体结构尺寸也不相同,如图4所示为不同频段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之间的交错型的高增益组阵方式图,频段1天线为低频天线,高度较高,频段2天线为高频天线,高度较低。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频段相同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是对应连接的同一个射频收发装置2,例如射频收发装置2数量为两个,分别为射频收发装置①和射频收发装置②,频段1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的数量为两个,频段2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的数量也为两个,那么两个频段1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均与射频收发装置①连接,两个频段2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均与射频收发装置②连接。把不同频段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进行交叉放置,即拉大了两个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的间距,间接的增大了有效口径面积,提高了天线增益。
进一步,可参考图5,图5中示出了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的具体结构,其包括有F-B覆盖层400、双极化引向器110、双极化有源振子120、双极化反射器130和天线轴向杆140。双极化引向器110、双极化有源振子120、双极化反射器130和F-B覆盖层400依次设置在天线轴向杆140上;且双极化反射器130设置在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一端,双极化引向器110设置于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二端,F-B覆盖层400与双极化引向器110间隔设置且远离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一端,F-B覆盖层400所在平面与天线轴向杆140垂直。
其中,F-B覆盖层400可以是矩形贴片或者是圆形贴片或者十字型贴片,其作用在于形成一个反射面a,具体的,以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设置在基板11上为例(基板11设置于水平地面),即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一端作为近地端,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二端作为远地端,此时天线地板(即地面作为天线地板)为反射面b,而F-B覆盖层400则是形成反射面a,反射面a与反射面b之间形成一个F-B谐振腔(即法布里一珀罗谐振腔),整个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的其它组件都处于反射面a与反射面b之间(即位于法布里一珀罗谐振腔内),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中的天线振子(例如双极化有源振子120)辐射出的电磁波在F-B谐振腔内同相叠加,从而提高了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的辐射增益。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F-B覆盖层400的类型并不是唯一的,例如F-B覆盖层400可采用渐变介电常数覆盖层,在覆盖层的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介电常数能够使相位分布曲线更加均匀,提高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辐射出的电磁波的质量。F-B覆盖层400的设置方式也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可以在出厂或安装时固定设置在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二端,以保持位置固定,使F-B覆盖层400和天线轴向杆140结构一体化,可以避免安装时带来的干扰因素,提高工作性能。也可以通过连接件设置在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二端,连接件的类型并不是唯一的,可以为泡沫连接件或连接柱等,进一步地,也可以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固定于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二端,需要时安装F-B覆盖层400,不需要拆卸下来,使用便捷,且当F-B覆盖层400损坏不能使用时,可以只更换F-B覆盖层400,避免了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整体替换,节约了维修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图5以及图6仅示出了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的整体结构,在后续的附图7-12中将会对双极化引向器110、双极化有源振子120和双极化反射器13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仔细的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5,F-B覆盖层40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图5中仅示出了一个F-B覆盖层400),各F-B覆盖层400层叠设置后与双极化引向器110间隔设置且远离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一端。以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一端作为近地端,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二端作为远地端为例,将多个F-B覆盖层400层叠设置在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二端可以使双极化有源振子120辐射出的电磁波在多个F-B覆盖层400与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一端所处的平面(例如地面)构成的法布里一珀罗谐振腔内传播时,同相叠加的数量更多,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的辐射增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F-B覆盖层包括顶板和贴片,贴片设置于顶板靠近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二端的一侧。顶板是承载贴片的承载体,可以固定贴片的位置,保障贴片正常工作,贴片设置在顶板上,与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一端所处的平面(例如地面)构成法布里一珀罗谐振腔,贴片的数量并不是唯一的,一般来说,贴片的数量越多,贴片的尺寸越小,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具体的,进一步的,结合上一个实施例,当F-B覆盖层40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各F-B覆盖层400层叠设置,各个F-B覆盖层400上的贴片分别设置在各个顶板与天线轴向杆140靠近的一侧,各个F-B覆盖层400的设置方向相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增益。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贴片为矩形贴片或圆形贴片。矩形贴片或圆形贴片都可规则地排列在顶板上,可以更方便地对贴片的位置和工作参数等进行调节,从而提高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的使用便捷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贴片靠近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二端的一侧开设有十字型槽。开十字型槽起到曲流作用,将增大等效电感,使谐振频率明显下降,从而可以在保证工作性能的前提下减小F-B覆盖层的尺寸,且十字型槽产生的较强辐射相当于增加了较大的损耗电阻,从而大幅提高了带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还包括反射板300,反射板300设置于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一端,且双极化反射器130设置于反射板300。其中,反射板300是具有矩形、圆形、正多边形等形状的金属平板,用于加强反射,提高天线的前后比。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虽未图示,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还包括天线罩,天线罩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空腔结构,且开口端固定于反射板300上。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可置于天线罩空腔结构内,保护天线各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还示出了同轴馈电线500,后续本文将再对同轴馈电线500进行详细的解释,图6为图5对应的后视图,图6中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与图5提供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的整体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对附图6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以及图8所示,双极化引向器110、双极化有源振子120和双极化反射器130相对独立,依次设置在天线轴向杆140(未图示)上,需要说明的是,在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中,双极化引向器11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例如图3以及图4中均示出了四个双极化引向器110,且长度各不相同,并且双极化反射器130的长度是最长的,双极化引向器110则略短于双极化反射器130,而双极化有源振子120的长度则是最短的。为方便描述,不妨将天线轴向杆140的两端(即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称作A端和B端,其中A端表示第二端,B端表示第一端,双极化引向器110设置于A端,双极化反射器130设置于B端。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双极化引向器110包括正交设置的第一引向器和第二引向器,第一引向器和第二引向器相同,由若干根设置在天线轴向杆140(未图示)上的金属件组成,这里的金属件可以是金属棒或金属长条,金属件与天线轴向杆140垂直,且垂足与金属件的中点重合,以使金属件两端对称地设置于天线轴向杆140上。同时若干根金属件之间的长度关系是:金属件的长度都不同,每一金属件的长度比与其相邻的并靠近双极化有源振子的金属件短,即沿着B端至A端的方向,金属件的长度依次变短;或者还可以是沿着B端至A端的方向,金属件分为若干组,每一组内的若干根金属件的长度都相同,但每一组金属件的长度都比与之相邻的靠近B端的那一组金属件长度短。同时,当第一引向器和第二引向器正交组合成双极化引向器时,具有相同长度的金属件之间也保持正交并处于同一平面内,即具有相同长度的金属件组成如图所示的十字形并设置于天线轴向杆140上。
双极化反射器130包括正交设置的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第一反射器与第二反射器相同,分别由一根设置在天线轴向杆140上的金属件组成,金属件与天线轴向杆140垂直,且垂足与金属件的中点重合,以使金属件两端对称地设置于天线轴向杆140上,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处于同一平面内。双极化反射器130的金属件的长度长于双极化引向器110任一金属件的长度。
如图9所示,双极化有源振子120包括正交设置的两个相同的单极化有源振子,即第一有源振子和第二有源振子,分别由两根对称设置在天线轴向杆140两侧的L型金属件组成,L型金属件的其中一臂为连接臂121,贴合在天线轴向杆140上,且连接臂121上的端口122与双极化反射器130的相应金属件连接,即第一有源振子的一根L型金属件与第一反射器的一侧金属件连接,第一有源振子的另一根L型金属件与第一反射器的另一侧金属件连接,第二有源振子亦然,此不赘述,连接臂121的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如天线收发的信号波长等进行调整。L型金属件的另一臂为功能臂123,有源振子的设置于天线轴向杆140两侧的两个功能臂的长度之和大于双极化引向器101任意一根金属件的长度,小于双极化反射器130的金属件的长度。L型金属件的连接臂121和功能臂123之间的角度可根据实际信号收发需求进行调整,在一个实施例中,L型金属件的连接臂121和功能臂123之间的角度为90°。
参见图10,双极化引向器110、双极化有源振子120和双极化反射器130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第一有源振子与第一反射器、第一引向器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二有源振子与第二反射器、第二引向器处于同一平面内,整个天线从A端向B端的视图大致呈一个十字形。
参见图11和图12,在一个实施例中,双极化有源振子120的第一有源振子和第二有源振子上都设置有一个馈电结构200,包括:
金属凸块201,作为馈电点,设置于单极化有源振子的其中一个功能臂123a上,用于接受馈电;
同轴线202,一端的端口与金属凸块201连接,用于将电流传输至有源振子上以驱动天线工作;
支撑件203,包覆于同轴线202外,用于将同轴线202与外界环境隔离,同时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进一步起到绝缘作用;
金属外壳204,设置于支撑件203外,同时金属外壳204的一部分嵌入未设置金属凸块201的另一功能臂123b内,用于将金属外壳接地,使同轴线202与金属外壳204形成电位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还包括馈电输入组件,馈电输入组件与第一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和第二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连接。馈电输入组件用于输入馈电给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中的双极化反射器130、双极化有源振子120以及双极化引向器110,使得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能够接受馈电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馈电输入组件设置于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一端。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馈电输入组件还可以设置于天线轴向杆140的第二端端。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参考图5和图6,馈电输入组件包括同轴馈电线500,同轴馈电线500连接第一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和第二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其中,双极化有源振子120包括有第一有源振子和第二有源振子。同轴馈电线500可以为50欧姆同轴线,对应的,此时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12的输入阻抗为50欧姆。通过采用同轴馈电线500提供馈电给第一有源振子和第二有源振子的馈电结构,不需要使用阻抗变换器,节省了馈电成本。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可参考图13和图14,图13与图5的区别之处在于馈电输入组件的结构不同,在图13中,馈电输入组件包括巴伦馈电装置600,巴伦馈电装置600连接第一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和第二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其中,双极化有源振子120包括有第一有源振子和第二有源振子。巴伦馈电装置600为平衡-不平衡变换器,通过巴伦馈电装置600能够实现天线振子的平衡馈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天线轴向杆140的形状为方杆型,天线轴向杆140为金属制支撑杆,形状可以是圆杆形、方杆形、轨道形等,用于搭载天线各组成部件。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天线轴向杆140包括第一馈电集合板、第二馈电集合板、第三馈电集合板以及第四馈电集合板,第一馈电集合板、第二馈电集合板、第三馈电集合板以及第四馈电集合板合围形成腔体,腔体内设置有介质条。其中,介质条的材料可以为无机陶瓷材料或有机介质材料,且介质条的横截面积与腔体的横截面积相等,从而方便介质条固定在腔体中,提高工作稳定性。通过在腔体内设置介质条,可以实现汉森-伍德亚德端射条件,形成强端射阵,每层振子之间的介电常数各不相同,形成强端射阵,以此来实现提高天线本身增益的目的。可以理解,上文的双极化反射器130、双极化有源振子120以及双极化引向器110是与上述馈电集合板连接的,从而固定在天线轴向杆140上,例如双极化反射器130可以与第一馈电集合板、第二馈电集合板、第三馈电集合板以及第四馈电集合板这四块集合板同时连接,也可以只与第一馈电集合板和第三馈电集合板连接,来固定在天线轴向杆14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射频收发装置2还包括功率放大器25和低噪声放大器26,环形器22连接低噪声放大器26,低噪声放大器26连接接收器24;环形器22连接功率放大器25,功率放大器25连接发射器23。具体地,加强型天线装置1与滤波器21连接,滤波器21通过环形器22分别连接功率放大器25和低噪声放大器26,功率放大器25连接发射器23,低噪声放大器26连接接收器24,分别形成信号发射通道和信号接收通道,组成的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实现最大的发射、接收增益,有效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而由于加强型天线装置1为立体结构,形成的立体组阵,将原来的二维的天线配置成三维的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可实现最大增益的单束波配置。
本实施例中,分别在信号发射通道和信号接收通道中增加功率放大器25和低噪声放大器26,对需要发送的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以提高发射功率,并对接收的信号进行放大以便后续的信号处理,提高了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的通信可靠性。此外,射频收发装置2中各器件通过光纤传输信号,信号传输速度快、损耗小且抗干扰能力强,还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通信可靠性。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连接接收器24和发射器23。具体地,控制装置可采用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通过控制装置控制加强型天线装置1的信号接收和发送,提高了天线系统的通信可靠性。
上述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首先采用十字交叉结构实现两个单极化天线单元的双极化构成,实现了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可减少信号极化损失,使加强型天线装置的水平垂直双方向的增益俱佳,同时通过在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的天线轴向杆上设置F-B覆盖层,F-B覆盖层可与天线轴向杆的第一端所处的平面构成F-B谐振腔,使得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辐射出的电磁波在谐振腔内同相叠加,从而提高了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的辐射增益,其次通过将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组成天线阵列设置在基板上,将加强型天线装置设计为立体组阵结构,使得加强型天线装置可形成垂直面波束,最后再与对应的射频收发装置连接,通过对应的射频收发装置来对加强型天线装置进行信号收发管理,提高了天线的整体增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射频收发装置以及加强型天线装置;
所述加强型天线装置包括基板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各所述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均设置于所述基板,所述射频收发装置包括滤波器、环形器、接收器和发射器,所述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连接所述滤波器,所述滤波器通过光纤连接所述环形器,所述环形器通过光纤分别连接所述接收器和发射器;所述射频收发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且各所述射频收发装置分别连接对应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
所述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包括F-B覆盖层、天线轴向杆、双极化反射器、双极化有源振子和双极化引向器;
所述双极化反射器、所述双极化有源振子、所述双极化引向器和所述F-B覆盖层依次设置在所述天线轴向杆上;所述双极化反射器设置于所述天线轴向杆的第一端,所述双极化引向器设置在所述天线轴向杆的第二端,所述F-B覆盖层与所述双极化引向器间隔设置且远离所述天线轴向杆的第一端,所述F-B覆盖层所在平面与所述天线轴向杆垂直;
所述双极化引向器包括正交设置的第一引向器和第二引向器,所述第一引向器和第二引向器包括若干根设置在所述天线轴向杆上的金属件,各所述金属件与所述天线轴向杆垂直,垂足与金属件中点重合,每一金属件的长度比与其相邻并靠近所述双极化有源振子的金属件短,且所述第一引向器和所述第二引向器正交组成所述双极化引向器时,每两根具有相同长度的金属件都保持正交并处于同一平面内;
所述双极化反射器包括正交设置的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所述第一反射器和所述第二反射器分别包括一根设置在所述天线轴向杆两侧的金属件,所述双极化反射器的金属件与所述天线轴向杆垂直,垂足与金属件中点重合,且所述第一反射器与所述第一引向器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反射器与所述第二引向器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双极化反射器的金属件长度长于所述双极化引向器任意一根金属件的长度;
所述双极化有源振子包括正交设置的两个单极化有源振子即第一有源振子和第二有源振子,所述第一有源振子和所述第二有源振子分别由两根对称设置在所述天线轴向杆两侧的L型金属件组成,L型金属件的其中一臂为连接臂,贴合在所述天线轴向杆上,且连接臂的端口与所述双极化反射器连接,另一臂为功能臂,所述功能臂的长度长于所述引向器的长度,短于所述反射器的长度;同时所述第一有源振子与所述第一反射器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有源振子与所述第二反射器处于同一平面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同频段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交叉设置于所述基板,且相同频段的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分别与同一个射频收发装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F-B覆盖层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各所述F-B覆盖层层叠设置后与所述双极化引向器间隔设置且远离所述天线轴向杆的第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F-B覆盖层包括顶板和贴片,所述贴片设置于所述顶板靠近所述天线轴向杆的第二端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片为矩形贴片或圆形贴片,所述贴片靠近所述天线轴向杆的第二端的一侧开设有十字型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还包括反射板,所述反射板设置于所述天线轴向杆的第一端,且所述双极化反射器设置于所述反射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化有源振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和所述第二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各所述馈电结构包括:
金属凸块,设置于一所述功能臂上,用于接受馈电;
同轴线,一端端口与所述金属凸块连接,用于将电流传输至所在的单极化有源振子以驱动天线工作;
支撑件,包覆于所述同轴线外,用于将所述同轴线与外界环境隔离;
金属外壳,设置于所述支撑件外,同时金属外壳的一部分嵌入未设置所述金属凸块的功能臂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还包括同轴馈电线,所述同轴馈电线连接所述第一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和所述第二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还包括巴伦馈电装置,所述巴伦馈电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和所述第二有源振子上的馈电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轴向杆包括第一馈电集合板、第二馈电集合板、第三馈电集合板以及第四馈电集合板,第一馈电集合板、第二馈电集合板、第三馈电集合板以及第四馈电集合板合围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介质条。
CN202010260102.2A 2020-04-03 2020-04-03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Pending CN1135556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60102.2A CN113555663A (zh) 2020-04-03 2020-04-03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60102.2A CN113555663A (zh) 2020-04-03 2020-04-03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5663A true CN113555663A (zh) 2021-10-26

Family

ID=78100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60102.2A Pending CN113555663A (zh) 2020-04-03 2020-04-03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5566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3196A (zh) 单侧多波段天线
CN211455960U (zh) 高增益射频前端装置
CN211789441U (zh)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CN211789437U (zh) 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CN211789551U (zh) 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
CN211789464U (zh) 多通道无线信号收发设备
CN113555663A (zh)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CN211789439U (zh) 立体式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CN211789436U (zh) 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CN211789438U (zh) 立体式高增益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CN211789553U (zh)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
CN211789442U (zh) 立体式新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CN211789440U (zh) 新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CN211789462U (zh) 高增益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CN211789560U (zh) 立体式天线装置
CN211789448U (zh) 加强型射频前端装置
CN113555662A (zh) 立体式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CN211789550U (zh) 立体式新型天线装置
CN211789502U (zh) 立体式高增益天线装置
CN211789444U (zh) 立体式加强型射频前端装置
CN211455947U (zh) 立体式布局高增益射频前端装置
CN211789559U (zh) 无线信号收发设备
CN211789450U (zh) 高增益射频前端装置
CN113497329A (zh) 立体式新型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CN113497328A (zh) 立体式高增益天线射频前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