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55128A - 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55128A
CN113555128A CN202110716601.2A CN202110716601A CN113555128A CN 113555128 A CN113555128 A CN 113555128A CN 202110716601 A CN202110716601 A CN 202110716601A CN 113555128 A CN113555128 A CN 1135551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ronic
platform
module
treatment
diagno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166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翔
陆翠娥
顾强
周伟伟
单春丽
张捷
沈华宇
殷春炜
周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71660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55128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55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512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1017 priority patent/WO2022268195A1/zh
Priority to US18/288,017 priority patent/US20240212844A1/en
Priority to ZA2023/08369A priority patent/ZA202308369B/en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5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 G16H50/8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e.g. flu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1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patient-related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10/6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patient-related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for patient-specific data, e.g. for 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8Databas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database models, e.g. relational or object models
    • G06F16/283Multi-dimensional databases or data warehouses, e.g. MOLAP or ROLAP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1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patient-related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10/2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patient-related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for electronic clinical trials or questionnaire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4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 G16H40/6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the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 G16H40/67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the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remote operation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5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 G16H50/2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for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e.g. based on medical expert system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5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 G16H50/3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for calculating health indices; for individu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5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 G16H50/7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for mining of medical data, e.g. analysing previous cases of other patient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8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dical practitioners or patients, e.g. for collaborative diagnosis, therapy or health monito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Path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dical Treatment And Welfare Office Work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以多维度、多层次的病人信息为慢病诊断起点,以各层医院以及居家个人移动设备为信息收集媒介,结合互联网慢病云数据库,进行慢病患者档案管理,实现AI辅助筛查、健康风险智能分析与预测。本发明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方式,建立新型慢性疼痛管理模式;同时,通过新型慢性疼痛管理模式辅助病人自我管理,提高慢性疼痛的预判。

Description

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其中慢性疼痛是目前对人损害最大的慢性病之一。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一个月以上的疼痛,也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目前,中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慢性疼痛是现代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北美地区是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大常见病。慢性疼痛也是临床多学科面临的医学难题之一,受慢性疼痛困扰人口的比例在全世界发达国家总人口中高达30%,例如美国的2.3亿人口中约有7千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但是慢性腰痛一项所造成的损失每年就高达数百亿美元。
在我国以疼痛作为主诉在门诊病人中占有相当数目的比例,多数患痛症的患者均经过不止一个专科的诊断或治疗过。同时,数据显示,在我国社区居住的老年人中,已经把被疼痛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疼痛患者达20%-46%,在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中,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3%,但是这些人中不到65%的慢性疼痛患者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接受传统药物治疗的患者不到28%。
一、慢性疼痛诊治存在的弊端限制了其治疗效果的提高
由于慢性疼痛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疾病,人们往往是长期带“痛”生存,身心备受煎熬。为了消除煎熬,患者往往辗转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寻求帮助,但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病人在经历了多次就医以后,逐渐失去信心和耐心,主要原因有3个:首先,慢性疼痛也是临床多学科问题,很多慢性疼痛需要多个科室联合诊断,而患者一次门诊所能得到的就诊资源非常有限,这极大的限制了慢性疼痛的治疗。其次,与我国医疗资源有限有关,很多基层社区很难得到很好的慢性疼痛治疗和管理。再次,很多慢性疼痛患者需要多次的就医,但是疾病并不能很快得到改善,而目前我国基层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这无疑对于患者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慢性病尤其是慢性疼痛发生诱因极其复杂,单一科室很难精准的完成诊疗。在我国以疼痛作为主诉在门诊病人中占有相当数目的比例,多数患痛症的患者均经过不止一个专科的诊断或治疗过。但是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有关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识范畴很难对每个病例确定病变部位以及所涉及的神经支配机制,从而作出不同的诊断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因此导致了很多慢性病人辗转与各个医院的各种科室,这不但造成了病人经济损失还造成了其精神上的伤害。目前针对慢性病治疗的弊端是我国中心医院门诊多为专科医生诊断,对于多因素诱发的慢性病很难给予精准的判断和治疗,而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受限于设备和技术,也无法给予病人有效的诊断,而多科室的会诊一般用于危害性更高的疑难杂症,慢性病的会诊机会非常少。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互通和管理,有效和无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无法得到归纳和总结学习,这极大的限制了慢性病治疗技术的提高。
二、互联网为慢性病管理代理新契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驱动互联网医疗快速成长。可穿戴设备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随时随地采集人身体各项生理指标数据并及时传送到云端存储与处理的方式,改变了医生“视触叩听”的传统问诊方式;大数据技术使得医疗健康产业进入“精准、个性化诊疗”的新时代;云计算正推动医疗模式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从重治疗走向防治并重;移动互联的广泛应用打破医疗健康领域原有边界,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为慢性病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
互联网+医疗具有的属性能够完美解决慢性病诊治目前存在的困境:首先,互联网大数据能够将目前各基层与中心医院以及国内顶级三甲医院的各种慢性病的特征、诊疗技术、给药建议进行汇总,既可以帮助基层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其次,互联网+技术支持手机及网站等线上服务,病患可以线上咨询,这极大的便利了慢病患者,病人不需要辗转在多个医院的多个科室进行挂号诊治,不仅减少了医院系统的过载负担,也减少了此类病人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害。最后,互联网医疗能够将各基层的病人诊断的碎片信息进行汇总、统计,经过云计算,不断完善数据库,提高慢性病的诊疗技术。
慢性疼痛形成周期长,专业化和复杂程度高,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以供给方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慢性疼痛防控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积极推进慢性防控工作,但仍然面临基层医疗机构尚未成为慢病管理的主要力量,百姓缺乏慢病知识、自我健康管理难、依从性差、医生难以精准诊疗等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发展为慢性疼痛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
三、特殊时期互联网医疗在慢性病诊疗中的作用
此次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如何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同时又保障慢性病患者的及时就诊、复诊和安全用药,是政府、医院和病人遇到的一大难题,互联网医院成为破题方向,这为慢性病患者吃下“定心丸”。湖南首批准入的互联网医院已正式开通,浙江温州、宁波等地也通过“互联网+医疗”的相关平台,为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提供复诊、开方送药等便民服务。宁波“云医院”平台按互联网诊疗规范负责对各基层医疗机构在线开具的处方进行审核,由已入驻的药品经营企业提供药品调剂、物流配送等服务,药品经营企业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配送。
除了政府主导的、本地属性更强的互联网医院,社会和企业发明的互联网医院也在积极行动。例如,医药电商巨头阿里健康宣布联合近50家药企推出“慢病福利计划”,服务范围涵盖复诊开方、药品配送、慢病管理等多个维度。建立互联网医院与社会、患者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尤其重要,医院拥有线上诊疗资质的医生,医生会根据用户提交的药品信息和相关复诊资料,判断用户的疾病是否比较平稳而且适合用这些药品,从而来决定是否开出处方,开出处方之后才会到购药的流程,有专门的处方审核药师团队来最终审核处方信息,审核通过后,才会进入药房流程,药房会再去校验处方和订单信息,然后进行发货。
随着疫情期间慢性病用药配药、取药难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卫健委已释放明确信号,鼓励在线开展部分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与此同时,国家医保局也明确,实施“长处方”报销政策,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处方量放宽至3个月,保障参保患者长期用药需求,北京和上海等地已经有所行动。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慢性病用药的供给,疫情期间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经验,都值得后续做进一步的政策研究和完善。
慢性疼痛是临床复杂问题,单一学科很难一次快速的完成诊断和治疗,因此患者往往会饱受长久的疼痛,而基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是慢性疼痛管理的主要执行者,但是,由于优质医疗资源过度向大型医疗机构集中,基层医疗机构不仅缺少能够承担慢性疼痛管理的全科医生、预防保健医生人才,而且缺少足够的服务设施和医疗设备。这都造成了基层慢性疼痛治疗的不足。另一方面,近年来,虽然各医疗机构加大了对相关慢性疼痛的筛查力度,但都是各自为政,信息和管理碎片化,特别是基层医院的健康体检中心对于慢病的高危人群也仅仅停留在电话随访、口头简单宣教,对于慢性疼痛人群的服务缺乏持续性;医院全科医学部下到社区开展活动采取的是广而告之的方式,缺乏针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方式,建立新型慢性疼痛管理模式,为慢性疼痛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以多维度、多层次的病人信息为慢病诊断起点,以各层医院以及居家个人移动设备为信息收集媒介,结合互联网慢病云数据库,进行慢病患者档案管理,实现AI辅助筛查、健康风险智能分析与预测。
其中,所述的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包括慢病数据库、区域慢病支撑平台、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线下慢病服务中心和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其中,
所述慢病数据库与区域慢病支撑平台之间实现数据互通;
所述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和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分别与区域慢病支撑平台之间实现数据互通;
所述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由区域中心医院控制管理;
所述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控制管理;
所述线下慢病服务中心和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为居家患者提供服务。
其中,所述区域慢病支撑平台内设有远程会诊模块、远程心电模块、远程影像模块、决策分析模块、人工智能AI引擎、双向转诊模块和数据集成平台。
其中,所述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内设有在线处方模块、在线诊疗模块、制定治疗方案模块和专科随访模块。
其中,所述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内设有电子建档模块、执行治疗方案模块、门诊对方模块和慢病管理模块。
其中,所述线下慢病服务中心设有可穿戴设备体验中心和签约咨询台,所述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内设有个人档案模块、会员激励模块、在线商城、视屏问诊模块、数据监测模块和健康教育模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建立慢病数据库:收集基层患者信息,统筹各基层医院数据,通过大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完成数据平台建设和算力平台建设,为数据仓库提供数据服务,为算法模型提供算力支持;
S2、搭建区域慢病支撑平台,在区域慢病支撑平台内设置远程会诊模块、远程心电模块、远程影像模块、决策分析模块、人工智能AI引擎模块、双向转诊模块和数据集成平台;
S3、在区域中心医院建立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整合区域内医疗单位的资源,为医疗单位提供管理新模式,建立包含辅助诊断、治疗、随访于一体的慢性疼痛管理方案,实现疼痛专科多医疗中心数据标准化及疼痛专科临床表型数据的空间向量转化;
S4、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收集基层病人零碎信息,形成慢性疼痛诊断案例库,供社区缺乏技术和设备的全科医生参考;
S5、建设线下慢病服务中心,提供可穿戴设备供慢病患者体验;
S6、建立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收集慢病患者的包括个人信息、个人就诊病例、治疗史的信息进行汇总记录,并提供线上预约、在线咨询和辅助健康管理服务。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的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及目标人群慢病智能筛查
基于居民健康档案和慢性疼痛高危人群筛查标准,建立物联网采集系统,完善居民健康信息,为分级诊疗提供数据支撑, 在样本人群中搜集高危条件对应的问卷数据、是否诊断为慢性疼痛的样本数据集,结合居民的健康档案,形成(居民健康档案、高危条件问卷、是否确诊为慢性疼痛)的样本数据;
S102、互联网分析诊断平台-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共享
通过构建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将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与之互通,进一步实现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和医疗服务协同;将分级诊疗平台与已有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各级医疗机构、区域医疗中心等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借助平台医生可方便地调阅患者既往病史和诊疗的具体情况,为分级诊疗的落实提供数据支撑;
建立标准的知识系统和服务流程、统一的诊疗标准与操作规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有大型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单对单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服务模式,从而使大型医疗机构聚焦解决疑难杂症和危重症,使基层医疗机构重点开展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康复服务,支撑“急慢分治、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协同”的分级诊疗模式的构建;
S103、平台互通辅助慢性疼痛诊疗
辅助病人进行平台诊断:在构建病人信息平台和互联网分诊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分诊、预约挂号、预约诊疗、远程门诊、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转检、远程教学、医患、医医沟通等协同医疗服务,并通过信息化平台,辅助智能推荐、流程规范设计等方法,辅助医生进行任务管理、任务推荐、自动派发等,提升基层医生对于慢性疼痛的规范化诊疗能力;
辅助基层医生精准诊疗:基于患者病情评估,评估患者所属的疾病分组,结合平台数据库信息,综合评价疾病等级及治疗方案,并根据平台给予的建议,结合医院情况给予用药建议,并提交数据;将各基层的病人的包含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表现、疾病分组、用药建议、是否急性加重、是否发生合并症的信息建立档案,形成系统的治疗诊断报告,构建基于患者信息和不同用药方案下的急性加重风险模型和合并症发生风险模型,并给出用药方案;结合各区域积累的患者居民健康档案数据、用药情况、用药效果,结合用药规范之外的异常数据,对异常数据进行建模,建立支持疑难疾病分组和异常建模模型的混合模型,精准的进行用药推荐;
S104、慢性疼痛智能用药指导和辅助随访
基于构建包含居民健康档案、临床表现、用药情况、是否急性加重的随访信息,结合数据库资料,通过云计算给予最佳用药方案,给予病人随时的用药指导,并根据不同慢性疼痛疾病的周期进行定期辅助随访,并同时记录病人信息,上传到云端,并给出合理的随访计划建议。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方式,建立新型慢性疼痛管理模式;同时,通过新型慢性疼痛管理模式辅助病人自我管理,提高慢性疼痛的预判。
2、本发明的“互联网+”慢性疼痛管理模式给慢性疼痛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慢性疼痛的管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这是医疗卫生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慢性疼痛管理的发展趋势,患者可通过“互联网+”慢性疼痛管理模式深入了解自身慢性病发展情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可直接了解患者的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这不仅有助于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实时沟通,还能够促进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数据层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效快捷的慢性疼痛管理媒介,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慢性疼痛智能化监护、指导教育,更为医护人员的远程协作、医疗资源的优化利用提供便利,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患者的管理工作中。因此,医护人员应顺应潮流,主动参加医疗信息化课程培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并关注患者对于新兴服务形式的态度体验,参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改进工作,同时利用网络工具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新形式下的社会支持平台。此外,医院也应善于应用“互联网+”教育技术,为医护人员创造便利的学习条件,利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提高“互联网+”技术管理效能的研究。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施健康管理,患者健康数据等隐私信息存在泄露风险,且互联网信息承载量大,误导性信息渠道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需要政府部门参与监管,制定“互联网+”技术健康管理条例,并由互联网工程师辅助保障信息安全,从而提高“互联网+”健康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以便医院及社区为患者提供正确有效的健康服务,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技术在慢性疼痛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为将“互联网+”技术充分运用到慢性疼痛管理中,需要以下部门的协作:
1)政府部门
政府相关部门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对居民健康管理责无旁贷,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其优势,制定“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相关政策、规章制度。同时,卫生行政部门也需加强对医疗平台的监管,使医疗平台的用途更加规范化。此外,医疗及相关机构还要充分汇集各方面的力量,对大众进行“互联网+”慢病管理的宣传教育,使“互联网+”慢性病行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2)慢性病医疗机构
慢性病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院和护理院)作为“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实施者,应尽量做到资源开放共享,共同为本辖区慢性病的病情监测、用药指导和随访答疑服务。
3)患者自身
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慢性疼痛,患者需要积极学习慢性疼痛网络操作系统,主动监测自身的各项生理指标,积极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享受新管理模式带来的便利。
4)软件开发人员
移动医疗平台的开发者应以大众需求为设计目标,使软件更具人性化,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开发设计应用程序时,要充分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适当简化慢性疼痛管理应用流程,同时要利用宣传手册、广播电视等传统手段进行宣传,使大众逐渐接受并最终受益于“互联网+”慢性疼痛管理模式。此外,平台开发者要与医疗机构合作,争取到更优质医疗资源,促进移动医疗平台软件的发展。
5)保险公司
目前,“互联网+”慢性病管理中保险公司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一方面,医疗保险只对疾病发生的费用进行补偿,不对康复护理、慢病、健康管理发生的费用进行补偿。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医保,“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发展一定会受到限制。因此,保险公司应牢牢把握机遇,借此机会拓宽医疗保险的市场。
“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以多维度、多层次的病人信息为慢病诊断起点,以各层医院以及居家个人移动设备为信息收集媒介,结合互联网慢病云数据库,进行慢病患者档案管理,实现AI辅助筛查、健康风险智能分析与预测。
如图1所示,所述的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包括慢病数据库、区域慢病支撑平台、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线下慢病服务中心和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其中,
所述慢病数据库与区域慢病支撑平台之间实现数据互通;
所述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和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分别与区域慢病支撑平台之间实现数据互通;
所述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由区域中心医院控制管理;
所述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控制管理;
所述线下慢病服务中心和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为居家患者提供服务。
具体的,所述区域慢病支撑平台内设有远程会诊模块、远程心电模块、远程影像模块、决策分析模块、人工智能AI引擎、双向转诊模块和数据集成平台。
所述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内设有在线处方模块、在线诊疗模块、制定治疗方案模块和专科随访模块。
所述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内设有电子建档模块、执行治疗方案模块、门诊对方模块和慢病管理模块。
所述线下慢病服务中心设有可穿戴设备体验中心和签约咨询台,所述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内设有个人档案模块、会员激励模块、在线商城、视屏问诊模块、数据监测模块和健康教育模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建立慢病数据库:收集基层患者信息,统筹各基层医院数据,通过大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完成数据平台建设和算力平台建设,为数据仓库提供数据服务,为算法模型提供算力支持;
S2、搭建区域慢病支撑平台,在区域慢病支撑平台内设置远程会诊模块、远程心电模块、远程影像模块、决策分析模块、人工智能AI引擎模块、双向转诊模块和数据集成平台;
S3、在区域中心医院建立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整合区域内医疗单位的资源,为医疗单位提供管理新模式,建立包含辅助诊断、治疗、随访于一体的慢性疼痛管理方案,实现疼痛专科多医疗中心数据标准化及疼痛专科临床表型数据的空间向量转化;
S4、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收集基层病人零碎信息,形成慢性疼痛诊断案例库,供社区缺乏技术和设备的全科医生参考;
S5、建设线下慢病服务中心,提供可穿戴设备供慢病患者体验;
S6、建立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收集慢病患者的包括个人信息、个人就诊病例、治疗史的信息进行汇总记录,并提供线上预约、在线咨询和辅助健康管理服务。
即,本发明的实施路径如下:
1)初期完成基础平台构建:收集基层患者信息,统筹各基层医院的数据,其次通过大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完成数据平台建设和算力平台建设,为数据仓库提供数据服务,为算法模型提供算力支持。
2)中期数据建模,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标准的Schema管理完成支持建模和数据管理的标准化;知识图谱作为一种解释性强的决策模型,为业务层提供服务;算法模型模块负责构建各类标准化的算法模型,能够提供分类、回归、最优化等各类机器学习模型。
3)最后设计各类业务产品模块,通过数据+模型的方式构建各类AI应用。
为构建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本发明的研究内容主要分几个层面,病人:通过病人的个人信息、个人就诊病历、治疗史等信息进行汇总记录,并提供线上的预约、在线咨询、辅助健康管理;医生:为基础缺乏技术和设备的全科医生提供更多慢性疼痛诊断的案例,供他们学习参考,同时可以通过医生收集更多的基层病人的零碎信息;医院和相关第三方:整合区域内医疗相关单位的资源,提供各单位的管理新模式,建立包含治辅助诊断、治疗、随访等于一体的慢性疼痛管理方案,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需要开展的工作包括:
1)医院资料信息化管理;
2)疼痛专科多医疗中心数据标准化;
3)疼痛专科临床表型数据的空间向量转化;
4)结合患者全表型临床数据匹配数据库,给予个性化诊疗;
5)建立慢性疼痛患者档案,提供自我管理策略与慢性疼痛管理随访支持等。
基于上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的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及目标人群慢病智能筛查
基于居民健康档案和慢性疼痛高危人群筛查标准,建立物联网采集系统,完善居民健康信息,为分级诊疗提供数据支撑, 在样本人群中搜集高危条件对应的问卷数据、是否诊断为慢性疼痛的样本数据集,结合居民的健康档案,形成(居民健康档案、高危条件问卷、是否确诊为慢性疼痛)的样本数据;
S102、互联网分析诊断平台-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共享
通过构建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将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与之互通,进一步实现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和医疗服务协同;将分级诊疗平台与已有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各级医疗机构、区域医疗中心等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借助平台医生可方便地调阅患者既往病史和诊疗的具体情况,为分级诊疗的落实提供数据支撑;
建立标准的知识系统和服务流程、统一的诊疗标准与操作规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有大型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单对单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服务模式,从而使大型医疗机构聚焦解决疑难杂症和危重症,使基层医疗机构重点开展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康复服务,支撑“急慢分治、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协同”的分级诊疗模式的构建;
S103、平台互通辅助慢性疼痛诊疗
辅助病人进行平台诊断:在构建病人信息平台和互联网分诊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分诊、预约挂号、预约诊疗、远程门诊、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转检、远程教学、医患、医医沟通等协同医疗服务,并通过信息化平台,辅助智能推荐、流程规范设计等方法,辅助医生进行任务管理、任务推荐、自动派发等,提升基层医生对于慢性疼痛的规范化诊疗能力;
辅助基层医生精准诊疗:基于患者病情评估,评估患者所属的疾病分组,结合平台数据库信息,综合评价疾病等级及治疗方案,并根据平台给予的建议,结合医院情况给予用药建议,并提交数据;将各基层的病人的包含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表现、疾病分组、用药建议、是否急性加重、是否发生合并症的信息建立档案,形成系统的治疗诊断报告,构建基于患者信息和不同用药方案下的急性加重风险模型和合并症发生风险模型,并给出用药方案;结合各区域积累的患者居民健康档案数据、用药情况、用药效果,结合用药规范之外的异常数据,对异常数据进行建模,建立支持疑难疾病分组和异常建模模型的混合模型,精准的进行用药推荐;
S104、慢性疼痛智能用药指导和辅助随访
基于构建包含居民健康档案、临床表现、用药情况、是否急性加重的随访信息,结合数据库资料,通过云计算给予最佳用药方案,给予病人随时的用药指导,并根据不同慢性疼痛疾病的周期进行定期辅助随访,并同时记录病人信息,上传到云端,并给出合理的随访计划建议。
由于“互联网+”的使用及推广将实现医疗流程最优化、效率最高化、质量最佳化、评价自动化、决策科学化等特点为一体,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医疗App、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促使“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疼痛管理质量,降低医疗成本。而未来医疗模式的发展方向是:医护人员不仅可以在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服务,也可通过互联网对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及提供咨询服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完成慢性疼痛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的构建,提供区域医疗服务,减少社会医疗支出。
2、本发明为基层慢性疼痛防控提供高效、精准的防治管理方式。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以多维度、多层次的病人信息为慢病诊断起点,以各层医院以及居家个人移动设备为信息收集媒介,结合互联网慢病云数据库,进行慢病患者档案管理,实现AI辅助筛查、健康风险智能分析与预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慢病数据库、区域慢病支撑平台、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线下慢病服务中心和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其中,
所述慢病数据库与区域慢病支撑平台之间实现数据互通;
所述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和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分别与区域慢病支撑平台之间实现数据互通;
所述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由区域中心医院控制管理;
所述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控制管理;
所述线下慢病服务中心和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为居家患者提供服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慢病支撑平台内设有远程会诊模块、远程心电模块、远程影像模块、决策分析模块、人工智能AI引擎、双向转诊模块和数据集成平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内设有在线处方模块、在线诊疗模块、制定治疗方案模块和专科随访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内设有电子建档模块、执行治疗方案模块、门诊对方模块和慢病管理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线下慢病服务中心设有可穿戴设备体验中心和签约咨询台,所述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内设有个人档案模块、会员激励模块、在线商城、视屏问诊模块、数据监测模块和健康教育模块。
7.一种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建立慢病数据库:收集基层患者信息,统筹各基层医院数据,通过大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完成数据平台建设和算力平台建设,为数据仓库提供数据服务,为算法模型提供算力支持;
S2、搭建区域慢病支撑平台,在区域慢病支撑平台内设置远程会诊模块、远程心电模块、远程影像模块、决策分析模块、人工智能AI引擎模块、双向转诊模块和数据集成平台;
S3、在区域中心医院建立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整合区域内医疗单位的资源,为医疗单位提供管理新模式,建立包含辅助诊断、治疗、随访于一体的慢性疼痛管理方案,实现疼痛专科多医疗中心数据标准化及疼痛专科临床表型数据的空间向量转化;
S4、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医院慢病业务子系统,收集基层病人零碎信息,形成慢性疼痛诊断案例库,供社区缺乏技术和设备的全科医生参考;
S5、建设线下慢病服务中心,提供可穿戴设备供慢病患者体验;
S6、建立线上居家健康服务系统,收集慢病患者的包括个人信息、个人就诊病例、治疗史的信息进行汇总记录,并提供线上预约、在线咨询和辅助健康管理服务。
8.一种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01、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及目标人群慢病智能筛查
基于居民健康档案和慢性疼痛高危人群筛查标准,建立物联网采集系统,完善居民健康信息,为分级诊疗提供数据支撑, 在样本人群中搜集高危条件对应的问卷数据、是否诊断为慢性疼痛的样本数据集,结合居民的健康档案,形成的样本数据;
S102、互联网分析诊断平台-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共享
通过构建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将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与之互通,进一步实现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和医疗服务协同;将分级诊疗平台与已有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各级医疗机构、区域医疗中心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借助平台医生方便地调阅患者既往病史和诊疗的具体情况,为分级诊疗的落实提供数据支撑;
建立标准的知识系统和服务流程、统一的诊疗标准与操作规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有大型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单对单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服务模式,从而使大型医疗机构聚焦解决疑难杂症和危重症,使基层医疗机构重点开展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康复服务,支撑急慢分治、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协同的分级诊疗模式的构建;
S103、平台互通辅助慢性疼痛诊疗
辅助病人进行平台诊断:在构建病人信息平台和互联网分诊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分诊、预约挂号、预约诊疗、远程门诊、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转检、远程教学、医患、医医沟通协同医疗服务,并通过信息化平台,辅助智能推荐、流程规范设计方法,辅助医生进行任务管理、任务推荐、自动派发等,提升基层医生对于慢性疼痛的规范化诊疗能力;
辅助基层医生精准诊疗:基于患者病情评估,评估患者所属的疾病分组,结合平台数据库信息,综合评价疾病等级及治疗方案,并根据平台给予的建议,结合医院情况给予用药建议,并提交数据;将各基层的病人的包含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表现、疾病分组、用药建议、是否急性加重、是否发生合并症的信息建立档案,形成系统的治疗诊断报告,构建基于患者信息和不同用药方案下的急性加重风险模型和合并症发生风险模型,并给出用药方案;结合各区域积累的患者居民健康档案数据、用药情况、用药效果,结合用药规范之外的异常数据,对异常数据进行建模,建立支持疑难疾病分组和异常建模模型的混合模型,精准的进行用药推荐;
S104、慢性疼痛智能用药指导和辅助随访
基于构建包含居民健康档案、临床表现、用药情况、是否急性加重的随访信息,结合数据库资料,通过云计算给予最佳用药方案,给予病人随时的用药指导,并根据不同慢性疼痛疾病的周期进行定期辅助随访,并同时记录病人信息,上传到云端,并给出合理的随访计划建议。
CN202110716601.2A 2021-06-25 2021-06-25 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 Withdrawn CN1135551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16601.2A CN113555128A (zh) 2021-06-25 2021-06-25 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
PCT/CN2022/101017 WO2022268195A1 (zh) 2021-06-25 2022-06-24 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
US18/288,017 US20240212844A1 (en) 2021-06-25 2022-06-24 Chronic pain internet plus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ZA2023/08369A ZA202308369B (en) 2021-06-25 2023-08-30 Chronic pain internet plus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16601.2A CN113555128A (zh) 2021-06-25 2021-06-25 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5128A true CN113555128A (zh) 2021-10-26

Family

ID=78131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16601.2A Withdrawn CN113555128A (zh) 2021-06-25 2021-06-25 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212844A1 (zh)
CN (1) CN113555128A (zh)
WO (1) WO2022268195A1 (zh)
ZA (1) ZA20230836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7450A (zh) * 2021-12-24 2022-04-01 青岛沐华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高共管的健康评估算法、装置及系统
CN114758789A (zh) * 2022-05-06 2022-07-1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终端
WO2022268195A1 (zh) * 2021-06-25 2022-12-29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
CN115798715A (zh) * 2023-02-09 2023-03-14 山东沐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数据分析的慢性呼吸疾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
CN116344026A (zh) * 2022-11-03 2023-06-27 心智医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慢病规范管理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98714B (zh) * 2023-02-08 2023-05-16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老年慢性病医疗判断方法及管理系统
CN116612891B (zh) * 2023-07-14 2023-09-29 营动智能技术(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慢性病患者数据处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972290A1 (en) * 2015-01-10 2016-07-14 Deborah DULL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utonomic function for the diagnosis and validation of patient treatments and outcomes
WO2018044807A1 (en) * 2016-08-29 2018-03-08 Cardiac Pacemakers, Inc. Managing care pathways
GB201615740D0 (en) * 2016-09-15 2016-11-02 Matharu Manjit D S Headache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
CN112151172A (zh) * 2019-06-28 2020-12-29 希尔-罗姆服务公司 基于来自医疗机构中多种来源的数据的患者风险评估
CN111125061A (zh) * 2019-12-18 2020-05-08 甘肃省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西北人口信息中心) 一种规范和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方法
CN113555128A (zh) * 2021-06-25 2021-10-26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68195A1 (zh) * 2021-06-25 2022-12-29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
CN114267450A (zh) * 2021-12-24 2022-04-01 青岛沐华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高共管的健康评估算法、装置及系统
CN114758789A (zh) * 2022-05-06 2022-07-1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终端
CN116344026A (zh) * 2022-11-03 2023-06-27 心智医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慢病规范管理系统
CN115798715A (zh) * 2023-02-09 2023-03-14 山东沐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数据分析的慢性呼吸疾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212844A1 (en) 2024-06-27
ZA202308369B (en) 2023-11-29
WO2022268195A1 (zh) 2022-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55128A (zh) 慢性疼痛互联网+管理平台及其构建方法
Raghupathi et al. Strategic IT applications in health care
Kerr et al. Examination of current handover practice: evidence to support changing the ritual
Wu et al.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of th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primary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in Fujian province
CN106920196A (zh) 分级诊疗医患签约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包分群定制系统工具
Au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care coordination for adults with disabilities
Vessey et al. Enhancing care coordination through patient-and family-initiated telephone encounters: 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Teleki et al. The current state of quality of care measurement in 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s and Rehabilitation
Aljarboa et al. Discovering adoption barriers of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sector
Schrader et al. Virtual health care center in Georgia
Roddy et al. Telemental health in emergency care setting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onsiderations for sustainability and spread
Chang et al. Research on Internet Hospital in China
Ying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Association in X province based on big data
Jimenez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transitional care program in an acute care organization
Tianya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perience of EHR in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Hui et al. Explor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Preventive Model in China’s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Liu et al. Eval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family doctor contracted serv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er--a case study of a city
Qiang et al. Would the Health Insurance Policy Affect the Cross-City Online Health Consult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Zhang THE INFLUENCE OF TELEMEDICINE ON CAPACITY DEVELOPMENT OF RESPIRATORY DEPARTMENT IN PUBLIC PRIMARY HOSPITALS IN CHINA
Massaquoi et 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ERVICE DELIVERY: GOVERNMENT HOSPITAL, KENEMA
Choi Improving Medical Systems in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Knowledge-Based Systems
Ke A Smart Internet Hospital—The Building of the AHJU Internet Hospital
Liu et al. Eval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tracted services of Chinese family do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ers--a case study of a city
Fu Assessing the Hierarchical Healthcare System fo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in Older Adults: a Mixed Method Study in Kunshan
Smiley Adop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Nursing Hom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