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34532A - 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34532A
CN113534532A CN202010323036.9A CN202010323036A CN113534532A CN 113534532 A CN113534532 A CN 113534532A CN 202010323036 A CN202010323036 A CN 202010323036A CN 113534532 A CN113534532 A CN 1135345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sub
light
central axis
mai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230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充
余俊逸
段宝
郭林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2303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345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34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45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透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透镜包括透镜主体和反射体,透镜主体开设有用于容置反射体的反射腔,透镜主体的周侧外壁形成有至少用于将自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折射和反射至透镜主体的上方的折射面,反射体在反射腔的腔壁形成有至少用于将自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反射至透镜主体的周侧的第一反射面。通过在透镜主体的周侧外壁形成折射面,这样自透镜主体底部射入的部分光线即可通过透镜的顶面和折射面折射至透镜的上方区域,提升了透镜的上方出光性能,而第一反射面便相当于增强了透镜周侧的光线反射能力,进而使得透镜无需形成较大面积的反射面,即获得了良好的光线反射性能,使得透镜易于实现微型化。

Description

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透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透镜在液晶显示屏的背光系统中属于关键物料,其能够将LED光源所产生的光线发散出去,以保证液晶显示屏的显示亮度。现有的透镜种类主要包括反射式透镜,反射式透镜主要是通过透镜上表面将光线反射打散后经过侧表面发散出去。
现有技术中,反射式透镜是借助于透镜本身的构型来实现向其周侧反射光线,如此透镜所形成的反射面其一侧为透镜材质,另一侧则为空气,由于空气的折射率较小,这样也会导致反射面的光线反射效果不佳,而为了追求透镜对光线的反射性能,则不得不在透镜内外形成面积较大的反射面,如此上述透镜的外径尺寸便存在偏大的现象,较难实现微型化。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反射透镜较难以实现微型化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透镜,包括透镜主体和反射体,所述透镜主体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反射体的反射腔,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形成有至少用于将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折射至所述透镜主体的上方的折射面,所述反射体在所述反射腔的腔壁形成有至少用于将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反射至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的第一反射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通过在透镜主体的周侧外壁形成折射面,这样自透镜主体底部射入的部分光线即可通过透镜的顶面和折射面折射至透镜的上方区域,提升了透镜的上方出光性能,而通过在透镜主体内开设反射腔,并在反射腔内填充反射体,这样通过反射体所形成的第一反射面便相当于增强了透镜周侧的光线反射能力,进而使得透镜主体无需形成较大面积的反射面,即可通过增设反射体来提升透镜的光线反射性能,进而也使得透镜易于实现微型化,从而实现小于等于10mm的外径尺寸。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面自所述透镜主体的顶部向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延伸,在由所述顶部指向所述底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射面自远离所述透镜主体沿其高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的位置朝向靠近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延伸。那么自第一反射面反射而出的光线即可经由透镜主体的外侧壁射出,进而射向透镜主体的周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面包括第一子面和第二子面,所述第一子面的下边缘和所述第二子面的上边缘相接,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均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倾斜,且所述第一子面的上边缘和所述第二子面的上边缘均远离所述中心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子面的下边缘和所述第二子面的下边缘均靠近所述中心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子面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二子面的斜率。这样便提升了反射至透镜主体周侧的反射光线在透镜主体周向的覆盖区域,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透镜的周向出光性能。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均为曲面,且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背向所述中心轴线;或者,所述第一子面为曲面,所述第一子面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背向所述中心轴线,所述第二子面为平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均为平面,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之间形成的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的夹角小于180°且大于90°。如此便进一步提升了透镜的周向出光均匀性。
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还形成有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向所述折射面延伸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至少用于将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折射面。通过设置第二反射面,这样自透镜的底部入射的一部分光线可通过折射面直接折射至透镜主体的上方区域,而另一部分光线则可先经由第二反射面被反射至折射面,再经由折射面被折射出去,如此便也进一步提升了透镜的上方出光性能。
可选地,所述第二反射面的上边缘和所述折射面的下边缘相接,且所述第二反射面和所述折射面之间形成有钝角。样便使得光线从第二反射面至折射面后能够反射至透镜主体的上方以补充该方向的出光,提升透镜上方及周侧的出光均匀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反射面朝向背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并和所述折射面相接。这样便实现了自透镜主体射出的光线能够自透镜主体的周向至上方均匀分布,从而提升了透镜的出光均匀性,也提升了透镜自其周向至上方的全向出光性能。
可选地,所述第二反射面为平面;或者,所述第二反射面为曲面,所述第二反射面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朝向所述中心轴线。通过将第二反射面设定为曲面,这样便进一步增大了经过第二反射面反射至折射面的光线的出光角度,进而也提升了透镜的上方出光均匀性。
可选地,所述折射面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倾斜,并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相接;
或者,所述折射面朝向背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并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相接。
可选地,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自所述顶部向所述底部延伸形成有竖向壁面,所述折射面相接于所述竖向壁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且所述折射面的上边缘远离所述中心轴线设置,所述折射面的下边缘靠近所述中心轴线。通过在透镜主体的外侧壁形成竖向壁面,并使得折射面相接于竖向壁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这样便提升了透镜主体的周向出光区域的高度范围,进而提升了透镜的周向出光性能。
可选地,所述反射腔形成于所述透镜主体的顶部,并于所述顶部形成开口;
或者,所述反射腔形成于所述透镜主体的内部。
可选地,所述反射体包括胶质填充物和弥散分布于所述胶质填充物内的反射粒子。
可选地,所述胶质填充物为硅胶,所述硅胶的折射率为1.5~1.6。
可选地,所述反射粒子为二氧化钛粒子,所述二氧化钛粒子的折射率为2.25~2.55。
可选地,所述透镜主体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制成。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和上述的透镜,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以用于匀光。
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PCB板、间隔设置于所述PCB板上方的扩散板和覆设于所述扩散板上的膜片,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PCB板上,所述透镜主体通过支撑柱设置于所述PCB板上,并位于对应的所述光源的上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由于包括有上述的透镜,而上述透镜兼顾了上方出光性能、周向出光性能,实现了透镜的出光均匀性,通过在透镜主体中设置反射体,则在提升透镜的光线反射性能的同时也实现了透镜的微型化,这样当透镜应用于背光模组中时,便也缩短了背光模组的混光距离,易于使得背光模组实现薄形化。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和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由于包括有上述的背光模组,而上述的背光模组通过设置上述的透镜而具有了较佳的显示亮度和易于实现薄形化,这样便也提升了终端设备的用户产品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光路行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主体的剖面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剖面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第一反射面的第一子面和第二子面相对于透镜主体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折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相对于透镜主体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在背光模组内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和光源相配合所形成的光斑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透镜主体 11—折射面 12—反射腔
13—第一反射面 14—第一子面 15—第二子面
16—第二反射面 17—竖向壁面 18—中心轴线
19—顶面 20—反射体 21—胶质填充物
22—反射粒子 30—显示模组 31—PCB板
32—光源 33—支撑柱 34—扩散板
35—膜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8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方便理解,下面先对本申请所涉及的技术术语进行解释和描述。
反射:一种光学现象。指光由第一种介质传播到第二种介质时,在第一种介质和第二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第一种介质中的现象。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
折射率: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之比,称为该介质的折射率。材料的折射率越高,使入射光发生折射的能力越强。
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占射向物体的总辐射能量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
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热塑性塑料,具有较佳的化学稳定性、透明性和耐候性,易于加工。
混光距离:背光模组中,光源所发出的光经由透镜散射后混合均匀所需要的距离,对于LED背光系统而言,光线混合均匀并覆盖到扩散板上,混光距离为LED光源的PCB板和扩散板之间的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镜、包括有该透镜的背光模组30和包括有该背光模组30和显示模组的终端设备。其中,背光模组30可具体为LCD背光模组。终端设备则包括但不限于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任何限制。
具体地,如图1~3所示,透镜包括有透镜主体10和反射体20,透镜主体10的构型可以为圆柱形、锥台型(即为整体呈圆锥状,但顶部为平台)或其他异形块体,透镜主体10内开设有用于容置反射体20的反射腔12,透镜主体10的周侧外壁形成有至少用于将自透镜主体10的底部射入的光线折射和反射至透镜主体10的上方的折射面11。
其中,折射面11起到将光线折射至透镜主体10的上方的作用,其在折射光线的同时,也可将光线反射至透镜主体10的上方。反射体20的折射率大于透镜主体10的折射率。
反射体20在反射腔12的腔壁形成至少用于将自透镜主体10的底部射入的光线反射至透镜主体10的周侧的第一反射面13。第一反射面13起到将光线折射至透镜主体10的周向的作用,少量的光线也可经由第一反射面13的折射而发散至透镜主体10的上方。
具体地,透镜应用于背光模组30内时,如图7所示,背光模组30包括PCB板31,设置于PCB板31上的光源32、扩散板34和覆设于扩散板34上的膜片35,光源32可具体为LED发光单元,透镜主体10通过支撑柱33设置于PCB板31上,扩散板34间隔设置于透镜主体10的上方(对应液晶模组的方向),并和PCB板31之间存在有一定的混光距离。
光源32所发出的光线可自透镜的透镜主体10的底部射入透镜主体10内,并在折射面11的折射作用和第一反射面13的反射作用下被传导至透镜主体10的上方区域和周向区域。
更具体地,折射面11可环绕于透镜主体10的周侧,以使得经由折射面11折射射出的光线沿透镜主体10的周向均匀射出至透镜主体10的上方,而第一反射面13可环绕于透镜主体10沿其高度方向的中心轴线18,如此可使得经由第一反射面13反射而出的光线均匀分布于透镜主体10的周向。
可选地,折射面11也可位于透镜主体10外周的某一侧,第一反射面13同样可形成于透镜主体10的中心轴线18的某一侧,以使得透镜实现定向出光。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作进一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镜,通过在透镜主体10的周侧外壁形成折射面11,这样自透镜主体10底部射入的部分光线即可通过透镜的顶面19和折射面11折射至透镜的上方区域,提升了透镜的上方出光性能,而通过在透镜主体10内开设反射腔12,并在反射腔12内填充反射体20,这样通过反射体20所形成的第一反射面13便相当于增强了透镜周侧的光线反射能力,进而使得透镜主体10无需形成较大面积的反射面,即可通过增设反射体20来提升透镜的光线反射性能,进而也使得透镜易于实现微型化,从而实现小于等于10mm的外径尺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30,由于包括有上述的透镜,而上述透镜兼顾了上方出光性能、周向出光性能,实现了透镜的出光均匀性,通过在透镜主体10中设置反射体20,则在提升透镜的光线反射性能的同时也实现了透镜的微型化,这样当透镜应用于背光模组30中时,便也缩短了背光模组30的混光距离(图7中D所示),易于使得背光模组30实现薄形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由于包括有上述的背光模组30,而上述的背光模组30通过设置上述的透镜而具有了较佳的显示亮度和易于实现薄形化,这样便也提升了终端设备的用户产品体验。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第一反射面13自透镜主体10的顶部向透镜主体10的底部延伸,在由透镜主体10的顶部指向底部的方向上,第一反射面13自远离中心轴线18的位置朝向靠近中心轴线18的位置延伸。
具体地,光线自透镜主体10的底部射至第一反射面13时,由于第一反射面13自透镜主体10的顶部向其底部,自中心轴线18向靠近中心轴线18延伸,这样第一反射面13便相对于透镜主体10的周侧外壁形成了角度为锐角的夹角(图5中a所示为第一反射面13和透镜主体10的周侧外壁的折射面11之间的夹角),那么自第一反射面13反射而出的光线即可经由透镜主体10的外侧壁射出,进而射向透镜主体10的周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第一反射面13包括第一子面14和第二子面15,第一子面14的下边缘和第二子面15的上边缘相接,且第一子面14和第二子面15均朝向中心轴线18倾斜,且第一子面14的上边缘和第二子面15的上边缘均远离中心轴线18设置,第一子面14的下边缘和第二子面15的下边缘均靠近中心轴线18设置,且第一子面14的斜率大于第二子面15的斜率。
具体地,通过使得第一反射面13包括第一子面14和第二子面15,并使得第一子面14的斜率大于第二子面15的斜率,这样便使得第一反射面13的型线呈现出整体向透镜的底部内凹的造型,那么自透镜的底部入射至第一反射面13的部分光线即可经由第一子面14反射至透镜主体10的周侧,另一部分光线则可经由第二子面15先反射至第一子面14,再自第一子面14反射至透镜主体10的周侧,这样便提升了反射至透镜主体10周侧的反射光线在透镜主体10周向的覆盖区域,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透镜的周向出光性能。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第一子面14和第二子面15均为曲面,且第一子面14和第二子面15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背向中心轴线18;或者,第一子面14为曲面,第一子面14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背向中心轴线18,第二子面15为平面。
具体地,通过使得第一子面14和第二子面15均为曲面或者单独第一子面14为曲面,这样便提升了通过第一字面14和第二子面15反射至透镜主体10的周向的光线沿透镜主体10的高度方向的分布广度,进而提升了透镜的周向出光均匀性。
可选地,第一字面14和第二字面15之间的连接处和折射面11和第二反射面16之间的连接处可均呈圆角过渡,这样可进一步提升透镜的出光均匀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子面14和第二子面15均为平面,第一子面14和第二子面15之间形成有夹角(图5中b所示为第一子面14和第二子面15之间形成的朝向中心轴线18的夹角),该朝向中心轴线18的夹角b小于180°且大于90°。如此便进一步提升了透镜的周向出光均匀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透镜主体10的周侧还形成有自透镜主体10的底部向透镜主体10的周侧面延伸的第二反射面16,第二反射面16用于将自透镜主体10的底部射入的光线反射至折射面11。
具体地,通过设置第二反射面16,这样自透镜的底部入射的一部分光线可通过折射面11直接折射至透镜主体10的上方区域,而另一部分光线则可先经由第二反射面16被反射至折射面11,再经由折射面11被折射出去,如此便也进一步提升了透镜的上方出光性能。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6所示,第二反射面16的上边缘和折射面11的下边缘相接,且第二反射面16和折射面11之间形成有钝角(图6中c所示为第二反射面16和折射面11之间形成的夹角)。
具体地,夹角c为钝角,可以大于90°且小于150°,通过使得第二反射面16的上边缘和折射面11的下边缘相接,并且二者成钝角,这样便使得光线从第二反射面16至折射面11后能够反射至透镜主体10的上方以补充该方向的出光,提升透镜上方及周侧的出光均匀性,进而也使得透镜的整体尺寸能够变的更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透镜的微型化能力。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反射面16的上边缘远离中心轴线18,第二反射面16的下边缘靠近中心轴线18。这样第二反射面16和折射面11相接时,透镜主体10的外侧面的型线便会整体呈现出“碗”式构型,那么自第二反射面16反射出的光线即可以更贴近于透镜底部平面的角度反射至折射面11,这样自折射面11折射而出时的光线便能够覆盖于透镜主体10上方和透镜主体10周向之间的区域,这样便实现了自透镜主体10射出的光线能够自透镜主体10的周向至上方均匀分布,从而提升了透镜的出光均匀性,也提升了透镜自其周向至上方的全向出光性能。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反射面16为平面或曲面,当第二反射面16为曲面时,第二反射面16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朝向中心轴线18。具体地,通过将第二反射面16设定为曲面,这样便进一步增大了经过第二反射面16反射至折射面11的光线的出光角度,进而也提升了透镜的上方出光均匀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折射面11朝向中心轴线18倾斜,并和第二反射面16相接;或者,如图3所示,作为透镜主体10的另一种结构,折射面11朝向背离中心轴线19的方向倾斜,并和第二反射面16相接。
具体地,通过使得折射面11朝向中心轴线18倾斜延伸,这样自第二反射面16反射并通过折射面11折射而出的光线便能够射出至透镜主体10上方和透镜主体10周向之间的区域,并偏向于透镜主体10的周向,从而在提升了透镜的出光均匀性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透镜的周向出光性能。
而通过使得折射面11朝向背离中心轴线18的方向倾斜延伸,那么自第二反射面16反射并通过折射面11折射而出的光线便能够射出至透镜主体10上方和透镜主体10周向之间的区域,并偏向于透镜主体10的上方,这样在提升了透镜的出光均匀性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透镜的上方出光性能。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透镜主体10的周侧外壁自透镜主体10的顶部向透镜主体10的底部延伸形成有竖向壁面17,折射面11相接于竖向壁面17和第二反射面16之间,并朝向中心轴线18倾斜。
具体地,通过在透镜主体10的外侧壁形成竖向壁面17,并使得折射面11相接于竖向壁面17和第二反射面16之间,这样便提升了透镜主体10的周向出光区域的高度范围,进而提升了透镜的周向出光性能。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反射腔12形成于透镜主体10的顶部,并与顶部形成开口;或者,反射腔12形成于透镜主体10的内部。具体地,通过将反射腔12开设于透镜主体10的顶部,这样便降低了反射腔12的开设难度,和反射体20的填充工艺难度,从而降低了透镜的整体制造成本。
而通过将反射腔12形成于透镜主体10的内部,则可增加透镜主体10顶部的出光面积,使得能够光线能够从透镜主体10的顶部射出,进而提升了透镜的上方出光性能。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反射体20包括胶质填充物21和弥散分布于胶质填充物21内的反射粒子22。具体地,反射粒子22随同胶质填充物21附着于反射腔12的腔壁上形成了第一反射面13,反射粒子22能够使得自第一反射面13反射射出的光线的传播路径多样化,进而提升光线的散射率,从而提升了透镜周向出光的均匀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胶质填充物21为硅胶,硅胶的折射率为1.5~1.6之间。具体地,通过将胶质填充物21设定为硅胶,得益于硅胶较高的折射率,使得光线在第一反射面13处更容易反射至透镜主体的周侧而不易直接折射出去,从而提升了透镜周向的出光效率和透镜上方及周向的出光均匀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粒子22为二氧化钛粒子,二氧化钛的折射率为2.25~2.55之间。具体地,通过将反射粒子22设定为二氧化钛粒子,如此便提升了反射体20的整体折射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透镜周向的出光效率。
可选地,二氧化钛粒子为直径在100nm~150nm之间的球状粒子,通过将二氧化钛粒子设定为直径在100nm~150nm之间的球状粒子,这样便提升了二氧化钛粒子在硅胶等胶质填充物21中分布均匀性和密度,从而能够使得自第一反射面13反射射出的光线的传播路径更为多样化,进一步提升了光线的散射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透镜周向出光的均匀性,同时也避免透镜发生色散现象。
可选地,二氧化钛粒子的直径为120nm~130nm,通过将二氧化钛粒子的直径进一步限定为120nm~130nm,这样便在二氧化钛粒子在硅胶等胶质填充物21中的分布均匀性和二氧化钛粒子的制备成本之间保持了平衡,使得二氧化钛粒子具有较佳分布均匀性的同时,也避免了因二氧化钛粒子过小而导致其制备成本升高。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透镜主体10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制成。具体地,通过将透镜主体10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备而成,那么得益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透光率高、制造成本低廉、易于机械加工和具有一定韧度的特点,这样便在保证透镜主体10的透光率的同时,也有效控制了透镜主体10的制造成本,同时也避免了透镜主体10受到外力冲击作用而碎裂,进而也保证了透镜主体10在运输和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如图8所示,透镜高度为2mm、外径或宽度为6mm,在混光距离D为5mm的情况下,单颗LED发光单元对应透镜时,能够形成具有较佳均匀亮度的直径约为20mm左右的光斑。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镜主体和反射体,所述透镜主体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反射体的反射腔,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形成有至少用于将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折射至所述透镜主体的上方的折射面,所述反射体在所述反射腔的腔壁形成有至少用于将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反射至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的第一反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自所述透镜主体的顶部向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延伸,在由所述顶部指向所述底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射面自远离所述透镜主体沿其高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的位置朝向靠近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包括第一子面和第二子面,所述第一子面的下边缘和所述第二子面的上边缘相接,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均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倾斜,且所述第一子面的上边缘和所述第二子面的上边缘均远离所述中心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子面的下边缘和所述第二子面的下边缘均靠近所述中心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子面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二子面的斜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均为曲面,且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背向所述中心轴线;
或者,所述第一子面为曲面,所述第一子面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背向所述中心轴线,所述第二子面为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均为平面,所述第一子面和所述第二子面之间形成的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的夹角小于180°且大于9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还形成有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向所述折射面延伸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至少用于将自所述透镜主体的底部射入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折射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的上边缘和所述折射面的下边缘相接,且所述第二反射面和所述折射面之间形成有钝角。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的上边缘远离所述中心轴线,所述第二反射面的下边缘靠近所述中心轴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为平面;
或者,所述第二反射面为曲面,所述第二反射面弯曲形成的凹陷方向朝向所述中心轴线。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射面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倾斜,并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相接;
或者,所述折射面朝向背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并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相接。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主体的周侧自所述顶部向所述底部延伸形成有竖向壁面,所述折射面相接于所述竖向壁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且所述折射面的上边缘远离所述中心轴线设置,所述折射面的下边缘靠近所述中心轴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腔形成于所述透镜主体的顶部,并于所述顶部形成开口;
或者,所述反射腔形成于所述透镜主体的内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体包括胶质填充物和弥散分布于所述胶质填充物内的反射粒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胶质填充物为硅胶,所述硅胶的折射率为1.5~1.6。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粒子为二氧化钛粒子,所述二氧化钛粒子的折射率为2.25~2.55。
16.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主体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制成。
17.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和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透镜,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以用于匀光。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PCB板、间隔设置于所述PCB板上方的扩散板和覆设于所述扩散板上的膜片,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PCB板上,所述透镜主体通过支撑柱设置于所述PCB板上,并位于对应的所述光源的上方。
1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模组和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010323036.9A 2020-04-22 2020-04-22 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35345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23036.9A CN113534532A (zh) 2020-04-22 2020-04-22 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23036.9A CN113534532A (zh) 2020-04-22 2020-04-22 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4532A true CN113534532A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24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23036.9A Pending CN113534532A (zh) 2020-04-22 2020-04-22 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3453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42610A (zh) * 2022-10-26 2022-12-30 南通惟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侧出光量子点透镜、背光模组及量子点透镜制作方法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1798A (zh) * 2005-03-18 2006-10-0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散射区的侧向发射led封装和背光设备
US20080144323A1 (en) * 2006-12-15 2008-06-19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ptical lens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using the same
CN101603665A (zh) * 2008-06-13 2009-12-16 先进开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
CN101776242A (zh) * 2009-01-12 2010-07-14 林万炯 用于led光源的侧导光透镜
KR20140030712A (ko) * 2012-09-03 2014-03-12 (주)뉴옵틱스 액정 디스플레이의 면 광원 장치를 위한 광 산란 렌즈
CN203686878U (zh) * 2013-12-23 2014-07-02 东莞市欧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led背光透镜和液晶显示背光屏
CN103900024A (zh) * 2012-12-29 2014-07-02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均匀面发光的led透镜模块及灯具
CN103994396A (zh) * 2014-05-14 2014-08-20 郑睿韬 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
CN204062850U (zh) * 2014-07-01 2014-12-31 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度的led透镜以及具有该透镜的led灯具
TW201502592A (zh) * 2013-07-10 2015-01-16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透鏡、光源裝置以及直下式光源模組
CN104698677A (zh) * 2013-12-09 2015-06-1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和包括光学元件的发光装置
CN206021820U (zh) * 2016-08-12 2017-03-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屏的透镜和具有其的显示屏
CN107477521A (zh) * 2017-09-21 2017-12-15 广东欧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洗墙灯透镜、发光模组及洗墙灯
CN107869699A (zh) * 2017-10-18 2018-04-03 安徽芯瑞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双反射透镜
CN107884992A (zh) * 2017-12-26 2018-04-06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低成本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8886676U (zh) * 2018-11-19 2019-05-21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透镜及光源模组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1798A (zh) * 2005-03-18 2006-10-0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散射区的侧向发射led封装和背光设备
US20080144323A1 (en) * 2006-12-15 2008-06-19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ptical lens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using the same
CN101603665A (zh) * 2008-06-13 2009-12-16 先进开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
CN101776242A (zh) * 2009-01-12 2010-07-14 林万炯 用于led光源的侧导光透镜
KR20140030712A (ko) * 2012-09-03 2014-03-12 (주)뉴옵틱스 액정 디스플레이의 면 광원 장치를 위한 광 산란 렌즈
CN103900024A (zh) * 2012-12-29 2014-07-02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均匀面发光的led透镜模块及灯具
TW201502592A (zh) * 2013-07-10 2015-01-16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透鏡、光源裝置以及直下式光源模組
CN104698677A (zh) * 2013-12-09 2015-06-1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和包括光学元件的发光装置
CN203686878U (zh) * 2013-12-23 2014-07-02 东莞市欧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led背光透镜和液晶显示背光屏
CN103994396A (zh) * 2014-05-14 2014-08-20 郑睿韬 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
CN204062850U (zh) * 2014-07-01 2014-12-31 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度的led透镜以及具有该透镜的led灯具
CN206021820U (zh) * 2016-08-12 2017-03-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屏的透镜和具有其的显示屏
CN107477521A (zh) * 2017-09-21 2017-12-15 广东欧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洗墙灯透镜、发光模组及洗墙灯
CN107869699A (zh) * 2017-10-18 2018-04-03 安徽芯瑞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双反射透镜
CN107884992A (zh) * 2017-12-26 2018-04-06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低成本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8886676U (zh) * 2018-11-19 2019-05-21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透镜及光源模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42610A (zh) * 2022-10-26 2022-12-30 南通惟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侧出光量子点透镜、背光模组及量子点透镜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91853B (zh) 光学板
CN101196575A (zh) 光学板
CN101196576A (zh) 光学板
CN101393279B (zh) 背光模组及其棱镜片
CN101749598A (zh) 照明装置及使用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
CN101644854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7966856A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其液晶显示装置
CN101393282A (zh) 背光模组及其棱镜片
CN101196582B (zh) 光学板
CN101393287A (zh) 背光模组及其棱镜片
CN101196583A (zh) 光学板
CN101393277B (zh) 背光模组及其棱镜片
CN101191850A (zh) 光学板
CN101561588A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CN101393285A (zh) 背光模组及其棱镜片
CN113534532A (zh) 透镜、背光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01196573A (zh) 光学板
CN101393281B (zh) 背光模组及其棱镜片
CN101196584A (zh) 光学板
CN101393286A (zh) 背光模组及其棱镜片
CN101191844A (zh) 光学板
CN101639588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US20110044072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unit
TWI388890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CN101419299A (zh) 背光模组及其棱镜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