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31704A - 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31704A
CN113531704A CN202110764454.6A CN202110764454A CN113531704A CN 113531704 A CN113531704 A CN 113531704A CN 202110764454 A CN202110764454 A CN 202110764454A CN 113531704 A CN113531704 A CN 1135317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valve
low
heat
st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644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31704B (zh
Inventor
孙方田
赵博文
郝宝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to CN20211076445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317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31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17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317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17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1/00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 F24D11/02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using heat pumps
    • F24D11/0214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using heat pumps water heating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24D19/100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 F24D19/101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using a valve or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3Exclusively-fluid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absorption or desorp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70Hybrid systems, e.g. uninterruptible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领域的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其中热源站由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和喷射式换热器或两级喷射式换热机组或换热器组成;能源站主要由半效吸收式热泵、水‑水换热器、蓄能装置、电动制冷机、冷却塔以及溶液再生系统构成,其一次供水温度为60℃~75℃,一次回水温度为20℃~30℃。该系统在热源站可高效利用低温工业废热或中低温中深层地热或中低温太阳能,在供冷季可实现低温冷冻水或高温冷冻水与除湿溶液供应,在供暖季可实现低温供热。该系统具有较高的一次能源综合利用率、较低的污染物排放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北方城镇实现区域供热供冷低碳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

Description

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仍是人类能源使用的主要对象,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虽然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酸雨、雾霾、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问题。低温区域供冷供热可用于高效利用低温工业废热、地热能和太阳能,具有能源利用率较高、用能成本较低、污染物排量较小等优点。因此,低温区域供热供冷技术是区域供热供冷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也是建筑供能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的方法,对驱动热源实现品位对口、梯级高效利用,提高系统能效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和污染物排放,其特征在于,
包括:通过一次供水和一次回水相连的热源站和能源站,其中一次供水温度为60℃~75℃;
能源站包括:半效吸收式热泵、水-水换热器、蓄能装置、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冷却塔、循环泵、阀门、冷却水管路系统和冷冻水管路系统,其中一次供水通过第十六阀门、半效吸收式热泵一次水热侧、第十二阀门、水-水换热器一次水热侧、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热侧、第十一阀门与一次回水顺序连接,半效吸收式热泵一次水冷侧还通过第十三阀门与一次回水连接;
冷冻水回水顺序通过第八阀门、循环泵与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热侧连接,蓄能装置冷冻水冷侧顺序通过第五阀门、第七阀门与冷冻水供水连接,蓄能装置冷冻水热侧通过第十阀门与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热侧连接,蓄能装置冷冻水热侧还与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的热侧、第六阀门、冷冻水供水顺序连接;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冷媒出口通过冷媒泵与蓄能装置冷媒入口连接,蓄能装置冷媒出口与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冷媒入口连接;
二次回水通过第四阀门同时与第二十四阀门、与半效吸收式热泵的冷却水冷侧入口以及与水-水换热器的冷却水冷侧入口相连,第二十四阀门、循环泵、冷却塔和第二十三阀门顺序相连;第二十三阀门同时与第十四阀门、与第十五阀门、与第三阀门以及与第二阀门相连,第二阀门通过第一阀门和二次供水相连,第三阀门通过蓄能装置的二次水侧和第一阀门相连;第十四阀门和半效吸收式热泵的冷却水热侧相连,第十五阀门和水-水换热器的冷却水热侧相连。
所述半效吸收式热泵包括:高压发生器、冷凝器、低压发生器、高压吸收器、蒸发器、低压吸收器、高温溶液换热器和低温溶液换热器;其中一次供水、高压发生器热侧、低压发生器热侧、一次回水顺序连接;冷冻水回水、蒸发器热侧、冷冻水供水顺序连接;高压吸收器的稀液体出口顺序通过高温溶液换热器的稀溶液侧、高压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高压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高温溶液换热器的浓溶液侧和高压吸收器的浓溶液入口顺序连接;低压吸收器的稀溶液出口顺序通过低温溶液换热器的稀溶液侧、低压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低压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低温溶液换热器的浓溶液侧和低压吸收器的浓溶液入口顺序连接;高压发生器的冷剂出口通过高压冷剂管路与冷凝器的冷剂入口相连,低压发生器的冷剂出口通过低压冷剂管路与高压吸收器的冷剂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冷水侧、高压吸收器的冷水侧和低压吸收器的冷水侧通过二次水管路进行连接;
所述冷凝器冷水侧、高压吸收器冷水侧和低压吸收器冷水侧通过二次水管路进行连接的方式为串联形式或并联形式;所述串联形式为:二次回水、低压吸收器的水入出口、高压吸收器的水入出口、冷凝器的水入出口和二次供水顺序连接;所述并联形式为:二次回水分别与冷凝器的水入口、高压吸收器的水入口和低压吸收器的水入口相连,冷凝器的水出口、高压吸收器的水出口和低压吸收器的水出口均与二次供水相连。
能源站还包括:溶液除湿循环系统,其中溶液除湿循环系统包括:溶液再生器、溶液回热器、溶液冷却器和储液罐;在一次供水与第十六阀门的管路上加装有第三三通,溶液再生器热侧的入口通过第十七阀门与第三三通的第三路相连,在一次回水与第十七阀门的管路上加装有第八三通,溶液再生器冷侧出口与第八三通的第三路连接;稀溶液回液通过第二十一阀门、第四一三通、溶液回热器稀溶液入口侧、溶液再生器稀溶液入口、溶液再生器浓溶液出口、溶液回热器浓溶液入口侧、溶液泵、第四二三通、第二十二阀门、溶液冷却器的热侧与浓溶液出口顺序连接;在第二二三通与第二十四阀门的管路上加装有第二三三通,在第二五三通与第二十三阀门的管路上加装有第二四三通,第二三三通的第三路通过第十九阀门与溶液冷却器的冷侧、第十八阀门、第二四三通的第三路顺序连接。
所述热源站包括: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喷射式换热器、闪蒸罐、汽连接管路和水连接管路,其中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包括:升温热泵发生器、升温热泵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溶液泵和节流阀;一次回水、冷凝器冷侧、第三汽-水换热器水冷侧、升温热泵吸收器冷侧与一次供水顺序连接,升温热泵吸收器的稀液体出口通过溶液泵与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的稀溶液侧、升温热泵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升温热泵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的浓溶液侧、升温热泵吸收器的浓溶液入口顺序连接形成溶液循环回路;升温热泵发生器的冷剂出口通过冷剂管路与冷凝器的冷剂入口相连,冷凝器冷剂出口通过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冷剂入口连接,蒸发器冷剂出口与升温热泵吸收器的冷剂入口相连;喷射式换热器主要由喷射器和第三汽-水换热器构成;低温热媒进口、升温热泵发生器的热侧、蒸发器的热侧、闪蒸罐的热侧与低温热媒出口连接,闪蒸罐超低压蒸汽出口、喷射器超低压蒸汽入口、第三汽-水换热器蒸汽热侧与凝结水出口连接;低压蒸汽与喷射器蒸汽入口连接。
所述低温热媒温度为50℃~65℃;
所述热源站在冬季运行时,一次回水直接进入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吸收冷凝热,冷凝器冷却水出口与第三汽-水换热器一次网水入口连接,第三汽-水换热器一次网水出口与升温热泵吸收器的冷却水入口连接,升温热泵吸收器冷却水出口与一次供水干管连接;低温热媒进入升温热泵发生器,升温热泵发生器低温热媒出口与蒸发器冷冻水入口连接,蒸发器冷冻水出口与闪蒸罐入口连接,低温热媒在闪蒸罐被利用后,直接排出,以此回收利用低温热能;闪蒸罐利用低温热媒制取出超低压蒸汽,作为喷射器的引射流体,喷射器在低压蒸汽的驱动下抽吸超低压蒸汽,混合蒸汽进入第三汽-水换热器加热一次网循环水,混合蒸汽在第三汽-水换热器降温后以凝结水的形式排出;在升温型吸收式热泵中,升温热泵发生器内的浓溶液经过溶液换热器进入升温热泵吸收器;升温热泵吸收器内的稀溶液通过溶液泵和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进入升温热泵发生器,在升温热泵发生器中吸热后,产生制冷蒸气进入到冷凝器,制冷蒸气在冷凝器中被冷却变为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进入到蒸发器蒸发成气体,蒸发的制冷蒸气再被升温热泵吸收器吸收,用于稀释来自升温热泵发生器的浓溶液,被稀释的浓溶液再回到升温热泵发生器继续吸热蒸发,如此完成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剂与制冷剂的循环;
所述热源站在夏季运行时,升温型吸收式热泵不工作,即循环工质不在其中吸热或放热,一次回水流经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进入第三汽-水换热器与蒸汽侧进行换热,第三汽-水换热器一次水出口水流经升温热泵吸收器,升温热泵吸收器冷却水出口与一次供水干管连接。
所述热源站包括:第一喷射器、第二喷射器、第一汽-水换热器、第二汽-水换热器和闪蒸罐;其中一次回水、第一汽-水换热器的水冷侧、第二汽-水换热器的水冷侧与一次供水顺序连接;低温热媒进口与闪蒸罐的热侧连接,低温热媒出口与闪蒸罐的冷侧连接,闪蒸罐超低压蒸汽出口通过第零二三通与第一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第一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热侧、第零三三通、凝结水出口顺序连接,第零二三通的第三路与第二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第二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热侧、第零三三通的第三路顺序连接;低压蒸汽通过第零一三通与第二喷射器的蒸汽入口连接,第零一三通的第三路与第一喷射器的蒸汽入口连接。
所述低温热媒温度低于50℃;
所述热源站在冬季运行时,一次回水依次进入到两个喷射式换热机组的汽-水换热器中,经过两次升温,作为一次供水输送到能源站;两个喷射式换热机组并联,低温热媒进入到闪蒸罐,闪蒸罐利用低温热媒制取出超低压蒸汽,作为喷射器的引射流体,闪蒸罐蒸汽出口分别与第一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和第二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连接;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在低压蒸汽的驱动下抽吸超低压蒸汽,第一喷射器的蒸汽出口与第一汽-水换热器的蒸汽入口连接,第一汽-水换热器的冷凝水直接排出;第二喷射器的蒸汽出口与第二汽-水换热器的蒸汽入口连接,第二汽-水换热器的冷凝水出口与第一汽-水换热器的冷凝水出口连接;
所述热源站在夏季运行时,第一喷射器和第一汽-水换热器不工作,即循环工质不在其中吸热或放热,一次回水流经第一汽-水换热器进入第二汽-水换热器中与蒸汽侧进行换热,升温后,作为一次供水输送到能源站;低温热媒进入到闪蒸罐,闪蒸罐利用低温热媒制取出超低压蒸汽,并被作为第二喷射器的引射流体,第二喷射器在低压蒸汽的驱动下抽吸超低压蒸汽,第二喷射器的蒸汽出口与第二汽-水换热器的蒸汽入口连接,第二汽-水换热器的冷凝水直接排出。
所述热源站包括:换热器,其中一次回水、换热器一次网水冷侧与一次供水顺序连接,低温热媒进口与换热器热媒热侧连接,低温热媒出口与换热器热媒冷侧连接。
所述低温热媒温度为60℃~80℃;
所述热源站的一次回水进入到换热器中,与低温热媒进行换热,升温后作为一次供水输送到能源站;低温热媒通过换热器加热一次网循环水,降温后直接排出。
还提出了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夏季运行工艺流程和冬季运行工艺流程;
所述夏季运行工艺流程为:第十一阀门、第十二阀门、第十五阀门关闭,第十三阀门、第十六阀门、第十七阀门打开,来自热源站的一次供水分为两路,一路经第十六阀门进入到半效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在高压发生器降温后再进入低压发生器,最后经第十三阀门返回到热源站,另一路经第十七阀门进入到溶液再生器与溶液进行换热,降温后返回到热源站继续被加热;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十五阀门关闭,第十四阀门、第十八阀门、第十九阀门、第二十三阀门、第二十四阀门打开,冷却塔的冷却水经第二十四阀门一路进入到半效吸收式热泵吸热升温后,再经第二十三阀门返回到冷却塔,另一路经第十九阀门进入到溶液冷却器吸热升温后回到冷却塔。
冷冻水管路系统有夜间运行模式和白天运行模式:
所述夜间运行模式为:将第五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第十一阀门、第十二阀门关闭,第六阀门、第九阀门、第十阀门打开,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出水作为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的冷却水经第十阀门进入电动压缩式制冷机,从而制取温度更低的冷媒,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制取的冷媒通过循环泵进入蓄能装用于蓄冷;从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出来的冷却水经第六阀门、第九阀门通过循环泵回到半效吸收式热泵继续被冷却;冷冻水在半效吸收式热泵、电动压缩式制冷机之间循环以实现夜间蓄冷的运行模式;
所述白天运行模式为:将第六阀门、第九阀门、第十一阀门、第十二阀门关闭,第五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第十阀门打开,冷冻回水经第八阀门通过循环泵回到半效吸收式热泵降温,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出水经第十阀门进入到蓄冷装置继续降温以获得更低温度的冷冻水,冷冻水供水继续降低3~9℃,经二次降温后的冷冻水经第五阀门和第七阀门送至末端;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3℃/12℃;
所述冬季运行工艺流程为:第八阀门、第九阀门、第十阀门、第十三阀门、第十七阀门关闭,第十一阀门、第十二阀门、第十六阀门打开,一次供水经第十六阀门进入到半效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在高压发生器降温后再进入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一次网水出水经第十二阀门进入到水-水换热器,水-水换热器一次网水出水再进入半效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继续降温,最后作为一次回水经第十一阀门返回至热源站;
第十八阀门、第十九阀门、第二十三阀门、第二十四阀门关闭,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十四阀门、第十五阀门打开,二次网回水经第四阀门分别进入半效吸收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进行加热,被水-水换热器加热的二次网循环水经第十五阀门进行输送,被半效吸收式热泵加热的二次网循环水经第十四阀门与被水-水换热器加热的二次网循环水混合,作为二次网供水经第二阀门和第一阀门输送至末端,通过调节第二阀门和阀门第三阀门,联合蓄能装置,用于辅助供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热源站可高效利用低温热媒(如低温工业废热、中低温地热能、低温太阳能)将一次供水温度提高到60℃~75℃,并通过能源站的半效吸收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实现供热、供冷。
2.本发明可在60℃~75℃低温热能驱动的能源站子系统中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或温湿度解耦控制。
3.本发明采用蓄能装置,可用于供冷季蓄冷或者供暖季蓄热,有助于削峰填谷。
4.热源站分为三种工艺,与能源站可以实现相互匹配运行,高效利用中低温热能有用能,提高系统综合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半效吸收式热泵的冷却水串联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半效吸收式热泵的冷却水并联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6所示的本发明的宽泛实施例,包括:通过一次供水和一次回水相连的热源站和能源站,其中一次供水温度为60℃~75℃,热源站设有低温热媒入口和低温热媒出口,低温热媒入口的温度在30℃~80℃,二次网供/回水温度45℃/35℃;
能源站包括:半效吸收式热泵、水-水换热器、蓄能装置、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冷却塔、循环泵、阀门、冷却水管路系统和冷冻水管路系统,一次供水通过第十六阀门V16、半效吸收式热泵一次水热侧、第四三通14、第十二阀门V12、水-水换热器一次水热侧、第五三通15、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热侧、第六三通16、第十一阀门V11、第七三通17与一次回水顺序连接,第四三通14的第三路通过第十三阀门V13与第七三通17的第三路连接;
冷冻水回水顺序通过第八阀门V8、第三一三通31、循环泵与第五三通15的第三路连接,冷冻水供水顺序通过第七阀门V7、第三四三通34、第三三三通33、第五阀门V5与蓄能装置冷冻水冷侧连接,蓄能装置冷冻水热侧通过第三二三通32、第十阀门V10与第六三通16的第三路连接,第三一三通31的第三路和第三四三通34的第三路通过第九阀门V9相连,第三二三通32的第三路与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的热侧、第六阀门V6、第三三三通33的第三路顺序连接;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冷媒出口通过冷媒泵与蓄能装置冷媒入口连接,蓄能装置冷媒出口与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冷媒入口连接;
二次回水通过第四阀门V4、第二一三通21、第二二三通22、第二十四阀门V24、循环泵、冷却塔、第二十三阀门V23、第二五三通25、第二六三通26、第二七三通27、第二阀门V2、第二八三通28、第一阀门V1与二次供水连接,第二一三通21的第三路、半效吸收式热泵的冷却水冷侧、第十四阀门V14与第二六三通26的第三路连接,第二二三通22的第三路、水-水换热器的冷却水冷侧、第十五阀门V15与第二五三通25的第三路连接;第二七三通27的第三路通过第三阀门V3与蓄能装置二次水侧的入口相连,蓄能装置二次水侧的出口与第二八三通28的第三路相连。
在本工艺中,半效吸收式热泵、水-水换热器、冷却塔可根据冬夏季的冷、热负荷需求实现功能切换和调节;半效吸收式热泵在供暖期间与水-水换热器耦合为“低温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以大幅降低一次回水温度;半效吸收式热泵在夏季与水-水换热器解耦,用于制冷,满足用户的冷负荷需求。蓄能装置,在冬季用于蓄热,根据用户负荷需求进行调节,在夏季结合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用于夜间蓄冷,并根据冷负荷实际需要进行释冷,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3℃/12℃。
能源站还包括:溶液除湿循环系统,此时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10℃/23℃;其中溶液除湿循环系统包括:溶液再生器、溶液回热器、溶液冷却器、储液罐和溶液除湿管路系统;在一次供水与第十六阀门V16的管路上加装有第三三通13,溶液再生器热侧的入口通过第十七阀门V17与第三三通13的第三路相连,在一次回水与第十七阀门V17的管路上加装有第八三通18,溶液再生器冷侧出口与第八三通18的第三路连接;稀溶液回液通过第二十一阀门V21、第四一三通41、溶液回热器稀溶液入口侧、溶液再生器稀溶液入口、溶液再生器浓溶液出口、溶液回热器浓溶液入口侧、溶液泵、第四二三通42、第二十二阀门V22、溶液冷却器的热侧与浓溶液出口(供液口)顺序连接;在第二二三通22与第二十四阀门V24的管路上加装有第二三三通23,在第二五三通25与第二十三阀门V23的管路上加装有第二四三通24,第二三三通23的第三路通过第十九阀门V19与溶液冷却器的冷侧、第十八阀门V18、第二四三通24的第三路顺序连接;
与半效吸收式热泵并联的溶液除湿循环系统,可以对与一次供水温差约为20℃的一次回水温度进行匹配,由于溶液除湿循环系统出口的温度同样约为30℃,溶液除湿循环系统进出口之间至少有20℃的温差,保证了除湿效率。
在宽范实施例中,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半效吸收式热泵的工质为水-溴化锂或氨水;所述溶液再生器的工质为氯化锂溶液、溴化锂溶液或氯化钙溶液;所述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由电能驱动,其工质为R410a或R134a。
在宽范实施例中,调峰热源为热水锅炉或汽-水换热器。
在宽范实施例中的蓄能装置,类型可为蓄热罐蓄热、坑式蓄热或含水层蓄热;冬季蓄热方式采用热水蓄热,夏季蓄冷方式采用流态冰蓄冷。
在宽范实施例中,溶液回热器为溶液-溶液换热器,溶液冷却器为溶液-水换热器。
如图7和图8所示的半效吸收式热泵包括:高压发生器、冷凝器、低压发生器、高压吸收器、蒸发器、低压吸收器、高温溶液换热器和低温溶液换热器;其中一次供水、高压发生器热侧、低压发生器热侧、一次回水顺序连接;冷冻水回、蒸发器热侧、冷冻水出顺序连接;高压吸收器的稀液体出口顺序通过高温溶液换热器的稀溶液侧、高压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高压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高温溶液换热器的浓溶液侧和高压吸收器的浓溶液入口顺序连接;低压吸收器的稀溶液出口顺序通过低温溶液换热器的稀溶液侧、低压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低压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低温溶液换热器的浓溶液侧和低压吸收器的浓溶液入口顺序连接;高压发生器的冷剂出口通过高压冷剂管路与冷凝器的冷剂入口相连,低压发生器的冷剂出口通过低压冷剂管路与高压吸收器的冷剂入口相连;冷凝器与蒸发器通过节流装置相连;
冷凝器冷水侧、高压吸收器冷水侧和低压吸收器冷水侧通过二次水管路进行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是串联形式或并联形式;其中串联形式为:二次回水、低压吸收器的水入出口、高压吸收器的水入出口、冷凝器的水入出口和二次供水顺序连接,并联形式为:二次回水分别与冷凝器的水入口、高压吸收器的水入口和低压吸收器的水入口相连,冷凝器的水出口、高压吸收器的水出口和低压吸收器的水出口均与二次供水相连。
在宽范实施例中的热源站共有3种系统可供选择,分别为热源站第一系统、热源站第二系统和热源站第三系统,具体根据低温热媒温度的选取变化可匹配不同的热源站系统,当低温热媒温度为50℃~65℃时,与热源站第一系统进行匹配,利用热源站第一系统可满足一次供水温度60℃~75℃的要求,实现低温区域供热及供冷的高效运行;低温热媒温度低于50℃时,与热源站第二系统进行匹配,利用热源站第二系统可满足一次供水温度60℃~75℃的要求,实现低温区域供热及供冷的高效运行;低温热媒温度60℃~80℃时,与热源站第三系统,利用热源站第三系统可满足一次供水温度60℃~75℃的要求,实现低温区域供热及供冷的高效运行。需说明的是,以上选择的温度范围为较佳的选择,在温度差距与公开范围较小时,选择相应的系统往往也能使用,只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能源浪费;在温度差距与公开范围过大时,选择相应的系统则无法工作,如当低温热媒温度低于50℃时,与热源站第三系统进行匹配,则完全无法达到所需的一次供水温度。
热源站的3种系统具体为:
热源站第一系统包括: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喷射式换热器、闪蒸罐、汽连接管路和水连接管路,其中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由升温热泵发生器、升温热泵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溶液泵、节流阀和各管路连接构成;一次回水、冷凝器冷侧、第三汽-水换热器的水冷侧、升温热泵吸收器冷侧与一次供水顺序连接,升温热泵吸收器的稀液体出口通过溶液泵与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的稀溶液侧、升温热泵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升温热泵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的浓溶液侧、升温热泵吸收器的浓溶液入口顺序连接形成溶液循环回路;升温热泵发生器的冷剂出口通过冷剂管路与冷凝器的冷剂入口相连,冷凝器冷剂出口通过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冷剂入口连接,蒸发器冷剂出口与升温热泵吸收器的冷剂入口相连;喷射式换热器主要由独立喷射器和第三汽-水换热器构成;低温热媒进口、升温热泵发生器的热侧、蒸发器的热侧、闪蒸罐的热侧与低温热媒出口连接,闪蒸罐超低压蒸汽出口、喷射器超低压蒸汽入口、第三汽-水换热器蒸汽热侧与凝结水出口连接;低压蒸汽与喷射器蒸汽入口连接。
在本系统中,闪蒸罐用于回收低温热能以产生超低压蒸汽,并被用作喷射器的引射流体,喷射器在低压蒸汽的驱动下抽吸超低压蒸汽,所形成的混合蒸汽在第三汽-水换热器中被用于加热一次网循环水;
在本系统中,第三汽-水换热器为蒸汽-水换热器。
热源站第二系统包括:喷射式换热器、闪蒸罐、汽连接管路和水连接管路;其中一次回水、第一汽-水换热器的水冷侧、第二汽-水换热器的水冷侧与一次供水顺序连接,低温热媒进口与闪蒸罐的热侧连接,低温热媒出口与闪蒸罐的冷侧连接,闪蒸罐超低压蒸汽出口通过第零二三通02与第一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第一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热侧、第零三三通03、凝结水出口顺序连接,第零二三通02的第三路与第二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第二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热侧、第零三三通03的第三路顺序连接;低压蒸汽通过第零一三通01与第二喷射器的蒸汽入口连接,第零一三通01的第三路与第一喷射器的蒸汽入口连接。
在本系统中,第一汽-水换热器和第二汽-水换热器均为蒸汽-水换热器。
热源站第三系统包括:换热器、阀门和连接管路,其中一次回水、换热器一次网水冷侧与一次供水顺序连接,低温热媒进口与换热器热媒热侧连接,低温热媒出口与换热器热媒冷侧连接;
在宽范实施例中,热源站的3种系统的一次供水之前均通过第一三通11和第二三通12加装有调峰热源,且调峰热源入口前的管路上安装有第二十五阀门V25;具体的,调峰热源为热水锅炉或汽-水换热器;
如图1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1,低温热媒温度为50℃~65℃,此时,可与热源站的热源站第一系统进行匹配,利用热源站第一系统可满足一次供水温度60℃~75℃的要求,实现低温区域供热及供冷的高效运行;
能源站利用半效吸收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耦合的“低温吸收式换热机组”实现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的运行;能源站包括半效吸收式热泵、水-水换热器、蓄能装置、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冷却塔、循环泵和溶液除湿循环系统;能源站在二次网供/回水温度为32℃/37℃时,进入夏季运行工艺流程;能源站在二次网供/回水温度为45℃/35℃时,进入冬季运行工艺流程;
在实施例1中,包括:通过一次供水和一次回水相连的热源站和能源站,其中热源站为热源站第一系统;能源站包括:半效吸收式热泵、水-水换热器、蓄能装置、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冷却塔、循环泵、阀门、冷却水管路系统、溶液除湿循环系统和冷冻水管路系统,一次供水通过第十六阀门V16、半效吸收式热泵一次水热侧、第四三通14、第十二阀门V12、水-水换热器一次水热侧、第五三通15、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热侧、第六三通16、第十一阀门V11、第七三通17与一次回水顺序连接,第四三通14的第三路通过第十三阀门V13与第七三通17的第三路连接;
冷冻水回水顺序通过第八阀门V8、第三一三通31、循环泵与第五三通15的第三路连接,冷冻水供水顺序通过第七阀门V7、第三四三通34、第三三三通33、第五阀门V5与蓄能装置冷冻水冷侧连接,蓄能装置冷冻水热侧通过第三二三通32、第十阀门V10与第六三通16的第三路连接,第三一三通31的第三路和第三四三通34的第三路通过第九阀门V9相连,第三二三通32的第三路与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的热侧、第六阀门V6、第三三三通33的第三路顺序连接;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冷媒出口通过冷媒泵与蓄能装置冷媒入口连接,蓄能装置冷媒出口与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冷媒入口连接;
二次回水通过第四阀门V4、第二一三通21、第二二三通22、第二十四阀门V24、循环泵、冷却塔、第二十三阀门V23、第二五三通25、第二六三通26、第二七三通27、第二阀门V2、第二八三通28、第一阀门V1与二次供水连接,第二一三通21的第三路、半效吸收式热泵的冷却水冷侧、第十四阀门V14与第二六三通26的第三路连接,第二二三通22的第三路、水-水换热器的冷却水冷侧、第十五阀门V15与第二五三通25的第三路连接;第二七三通27的第三路通过第三阀门V3与蓄能装置二次水侧的入口相连,蓄能装置二次水侧的出口与第二八三通28的第三路相连。
溶液除湿循环系统包括:溶液再生器、溶液回热器、溶液冷却器、储液罐和溶液除湿管路系统;在一次供水与第十六阀门V16的管路上加装有第三三通13,溶液再生器热侧的入口通过第十七阀门V17与第三三通13的第三路相连,在一次回水与第十七阀门V17的管路上加装有第八三通18,溶液再生器冷侧出口与第八三通18的第三路连接;稀溶液回液通过第二十一阀门V21、第四一三通41、溶液回热器稀溶液入口侧、溶液再生器稀溶液入口、溶液再生器浓溶液出口、溶液回热器浓溶液入口侧、溶液泵、第四二三通42、第二十二阀门V22、溶液冷却器的热侧与浓溶液出口(供液口)顺序连接;在第二二三通22与第二十四阀门V24的管路上加装有第二三三通23,在第二五三通25与第二十三阀门V23的管路上加装有第二四三通24,第二三三通23的第三路通过第十九阀门V19与溶液冷却器的冷侧、第十八阀门V18、第二四三通24的第三路顺序连接。
热源站第一系统包括: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喷射式换热器、闪蒸罐、汽连接管路和水连接管路,其中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由升温热泵发生器、升温热泵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溶液泵、节流阀和各管路连接构成;一次回水、冷凝器冷侧、第三汽-水换热器水冷侧、升温热泵吸收器冷侧与一次供水顺序连接,升温热泵吸收器的稀液体出口通过溶液泵与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的稀溶液侧、升温热泵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升温热泵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的浓溶液侧、升温热泵吸收器的浓溶液入口顺序连接形成溶液循环回路;升温热泵发生器的冷剂出口通过冷剂管路与冷凝器的冷剂入口相连,冷凝器冷剂出口通过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冷剂入口连接,蒸发器冷剂出口与升温热泵吸收器的冷剂入口相连;喷射式换热器主要由独立喷射器和第三汽-水换热器构成;低温热媒进口、升温热泵发生器的热侧、蒸发器的热侧、闪蒸罐的热侧与低温热媒出口连接,闪蒸罐超低压蒸汽出口、喷射器超低压蒸汽入口、第三汽-水换热器蒸汽热侧与凝结水出口连接;低压蒸汽与喷射器蒸汽入口连接;在一次供水之前通过第一三通11和第二三通12加装有调峰热源,调峰热源入口前的管路上安装有第二十五阀门V25。
实施例1中能源站的工作流程分为:
1、夏季运行工艺流程:
一次网子系统:第十一阀门V11、第十二阀门V12、第十五阀门V15关闭,第十三阀门V13、第十六阀门V16、第十七阀门V17打开,来自热源站的一次供水分为两路,一路经第十六阀门V16进入到半效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在高压发生器降温后再进入低压发生器,最后经第十三阀门V13返回到热源站,另一路经第十七阀门V17进入到溶液再生器与溶液进行换热,降温后返回到热源站继续被加热;
冷却水管路系统:第一阀门V1、第二阀门V2、第三阀门V3、第四阀门V4、第十五阀门V15关闭,第十四阀门V14、第十八阀门V18、第十九阀门V19、第二十三阀门V23、第二十四阀门V24打开,冷却塔的冷却水经第二十四阀门V24一路进入到半效吸收式热泵吸热升温后,再经第二十三阀门V23返回到冷却塔,另一路经第十九阀门V19进入到溶液冷却器吸热升温后回到冷却塔。
冷冻水管路系统和溶液除湿管路系统有夜间运行模式和白天运行模式:
101、夜间运行模式
在夜间运行工况下,将第五阀门V5、第七阀门V7、第八阀门V8、第十一阀门V11、第十二阀门V12、第二十一阀门V21、第二十二阀门V22关闭,第六阀门V6、第九阀门V9、第十阀门V10、第二十阀门V20打开,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出水作为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的冷却水经第十阀门V10进入电动压缩式制冷机,从而制取温度更低的冷媒,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制取的冷媒通过循环泵进入蓄能装置用于蓄冷;从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出来的冷却水经第六阀门V6、第九阀门V9通过循环泵回到半效吸收式热泵继续被冷却;冷冻水在半效吸收式热泵、电动压缩式制冷机之间循环以实现夜间蓄冷的运行模式;
夜间溶液除湿运行模式:储液罐中的稀溶液进入溶液回热器吸热,再进入溶液再生器产生浓溶液,溶液再生器产生的浓溶液经溶液回热器降温通过溶液泵和第二十阀门V20回到储液罐中储存;
102、白天运行模式
在白天运行工况下,将第六阀门V6、第九阀门V9、第十一阀门V11、第十二阀门V12关闭,第五阀门V5、第七阀门V7、第八阀门V8、第十阀门V10、第二十阀门V20、第二十一阀门V21、第二十二阀门V22打开,冷冻回水经第八阀门V8通过循环泵回到半效吸收式热泵降温,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出水经第十阀门V10进入到蓄冷装置继续降温以获得更低温度的冷冻水,冷冻水供水可继续降低3~10℃(冷冻水管路系统与除液系统不一同开启时,冷冻水供水可继续降低3~9℃),经二次降温后的冷冻水经第五阀门V5和第七阀门V7送至末端;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10℃/23℃(冷冻水管路系统与除液系统不一同开启时,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3℃/12℃);
白天溶液除湿运行模式:稀溶液回液分别进入到储液罐和溶液回热器,溶液回热器中的稀溶液升温后进入到溶液再生器制取浓溶液,溶液再生器制取的浓溶液经过溶液泵与储液罐中夜间存储的浓溶液混合,再通过溶液冷却器降温后作为除湿浓溶液供液,以此实现储液罐与溶液再生器的联合运行;
2)冬季运行工艺流程:
一次网子系统:第八阀门V8、第九阀门V9、第十阀门V10、第十三阀门V13、第十七阀门V17关闭,第十一阀门V11、第十二阀门V12、第十六阀门V16打开,一次供水经第十六阀门V16进入到半效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在高压发生器降温后再进入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一次网水出水经第十二阀门V12进入到水-水换热器,水-水换热器一次网水出水再进入半效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继续降温,最后作为一次回水经第十一阀门V11返回至热源站;
二次网子系统:第十八阀门V18、第十九阀门V19、第二十三阀门V23、第二十四阀门V24关闭,第一阀门V1、第二阀门V2、第三阀门V3、第四阀门V4、第十四阀门V14、第十五阀门V15打开,二次网回水经第四阀门V4分别进入半效吸收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进行加热,被水-水换热器加热的二次网循环水经第十五阀门V15进行输送,被半效吸收式热泵加热的二次网循环水经第十四阀门V14与被水-水换热器加热的二次网循环水混合,作为二次网供水经第二阀门V2和第一阀门V1输送至末端,通过调节第二阀门V2和第三阀门V3,联合蓄能装置,用于辅助供热。
在本实施例中,低压蒸汽的压力为400kPa~700kPa;闪蒸罐产生的超低压蒸汽压力为2kPa~10kPa。
热源站第一系统的工艺为:冬季运行时,一次回水直接进入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吸收冷凝热,冷凝器冷却水出口与第三汽-水换热器一次网水入口连接,第三汽-水换热器一次网水出口与升温热泵吸收器的冷却水入口连接,升温热泵吸收器冷却水出口分两路,一路与一次供水干管连接,另一路经第二十五阀门V25与调峰热源连接;根据冷、热负荷需求可通过调节第二十五阀门V25来运行调峰热源;低温热媒进入升温热泵发生器,升温热泵发生器低温热媒出口与蒸发器冷冻水入口连接,蒸发器冷冻水出口与闪蒸罐入口连接,低温热媒在闪蒸罐被利用后,直接排出,以此回收利用低温热能;闪蒸罐利用低温热媒制取出超低压蒸汽,并被作为喷射器的引射流体,喷射器在低压蒸汽的驱动下抽吸超低压蒸汽,混合蒸汽进入第三汽-水换热器加热一次网循环水,混合蒸汽在第三汽-水换热器降温后以凝结水的形式排出;升温型吸收式热泵中,升温热泵发生器内的浓溶液经过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进入升温热泵吸收器;升温热泵吸收器内的稀溶液通过溶液泵和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进入升温热泵发生器,在升温热泵发生器中吸热后,产生制冷蒸气进入到冷凝器,制冷蒸气在冷凝器中被冷却变为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进入到蒸发器蒸发成气体,蒸发的制冷蒸气再被升温热泵吸收器吸收,用于稀释来自升温热泵发生器的浓溶液,被稀释的浓溶液再回到升温热泵发生器继续吸热蒸发,如此完成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剂与制冷剂的循环;夏季运行时,升温型吸收式热泵不工作,即循环工质不在其中吸热或放热,一次回水流经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进入第三汽-水换热器与蒸汽侧进行换热,第三汽-水换热器一次水出口水流经升温热泵吸收器,升温热泵吸收器冷却水出口分两路,一路与一次供水干管连接,另一路经第二十五阀门V25与调峰热源连接;根据冷、热负荷需求可通过调节第二十五阀门V25来运行调峰热源;低温热媒流经升温热泵发生器,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进入闪蒸罐,低温热媒在闪蒸罐被利用后,直接排出,以此回收利用低温热能;闪蒸罐利用低温热媒制取出超低压蒸汽,并被作为喷射器的引射流体,喷射器在低压蒸汽的驱动下抽吸超低压蒸汽,混合蒸汽进入第三汽-水换热器加热一次网循环水,混合蒸汽在第三汽-水换热器降温后以凝结水的形式排出。
如图2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2,热源站子系统工作流程与实施例1中热源站子系统相同;能源站中不包括溶液除湿循环系统;
能源站子系统分为夏季和冬季两种运行方式,其中夏季运行工况(夜间运行模式和白天运行模式)无溶液除湿循环,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3℃/12℃,其他具体工作流程与实施例1中能源站子系统工作流程相同。
如图3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3,低温热媒温度低于50℃,此时可与热源站的热源站第二系统匹配;利用热源站第二系统可满足一次供水温度60℃~75℃的要求,实现低温区域供热及供冷的高效运行;能源站的结构与工作流程与实施例1中的能源站相同;
能源站子系统分为夏季和冬季两种运行方式,具体工作流程与实施例1中能源站子系统的工作流程相同;
热源站第二系统包括:喷射式换热器、闪蒸罐、汽连接管路和水连接管路;其中一次回水、第一汽-水换热器的水冷侧、第二汽-水换热器的水冷侧与一次供水顺序连接,低温热媒进口与闪蒸罐的热侧连接,低温热媒出口与闪蒸罐的冷侧连接,闪蒸罐超低压蒸汽出口通过第零二三通02与第一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第一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热侧、第零三三通03、凝结水出口顺序连接,第零二三通02的第三路与第二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第二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热侧、第零三三通03的第三路顺序连接;低压蒸汽通过第零一三通01与第二喷射器的蒸汽入口连接,第零一三通01的第三路与第一喷射器的蒸汽入口连接;在一次供水之前通过第一三通11和第二三通12加装有调峰热源,调峰热源入口前的管路上安装有第二十五阀门V25。
热源站第二系统的工艺为:冬季运行时,一次回水依次进入到两个喷射式换热机组的汽-水换热器中,经过两次升温,作为一次供水输送到各个能源站;第二汽-水换热器的一次网循环水出口经第二十五阀门V25与调峰热源连接;根据冷、热负荷需求可通过调节第二十五阀门V25来运行调峰热源;两个喷射式换热机组并联,低温热媒进入到闪蒸罐,闪蒸罐利用低温热媒制取出超低压蒸汽,作为喷射器的引射流体,闪蒸罐蒸汽出口分别与第一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和第二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连接;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在低压蒸汽的驱动下抽吸超低压蒸汽,第一喷射器的蒸汽出口与第一汽-水换热器的蒸汽入口连接,第一汽-水换热器的冷凝水直接排出;第二喷射器的蒸汽出口与第二汽-水换热器的蒸汽入口连接,第二汽-水换热器的冷凝水出口与第一汽-水换热器的冷凝水出口连接;夏季运行时,第一喷射器和第一汽-水换热器不工作,即循环工质不在其中吸热或放热,一次回水流经第一汽-水换热器进入第二汽-水换热器中与蒸汽侧进行换热,升温后,作为一次供水输送到各个能源站;第二汽-水换热器的一次网循环水出口经第二十五阀门V25与调峰热源连接;根据冷、热负荷需求可通过调节第二十五阀门V25来运行调峰热源;低温热媒进入到闪蒸罐,闪蒸罐利用低温热媒制取出超低压蒸汽,并被作为第二喷射器的引射流体,第二喷射器在低压蒸汽的驱动下抽吸超低压蒸汽,第二喷射器的蒸汽出口与第二汽-水换热器的蒸汽入口连接,第二汽-水换热器的冷凝水直接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低压蒸汽的压力为400kPa~700kPa;闪蒸罐产生的超低压蒸汽压力为10kPa~15kPa。
如图4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4,热源站子系统工作流程与实施例3中热源站子系统的工作流程相同;能源站中不包括溶液除湿循环系统;
能源站子系统分为夏季和冬季两种运行方式,具体工作流程与实施例2中能源站子系统工作流程相同。
如图5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5,低温热媒温度为60℃~80℃,可与热源站的热源站第三系统进行匹配,利用热源站第三系统可满足一次供水温度60℃~75℃的要求,实现低温区域供热及供冷的高效运行;能源站的结构与工作流程与实施例1中的能源站相同;
能源站子系统分为夏季和冬季两种运行方式,具体工作流程与实施例1中能源站子系统的工作流程相同;
热源站第三系统包括:换热器、阀门和连接管路,其中一次回水、换热器一次网水冷侧与一次供水顺序连接,低温热媒进口与换热器热媒热侧连接,低温热媒出口与换热器热媒冷侧连接;在一次供水之前通过第一三通11和第二三通12加装有调峰热源,调峰热源入口前的管路上安装有第二十五阀门V25;
热源站第三系统的工艺为:一次回水进入到换热器中,与低温热媒进行换热,升温后作为一次供水输送到各个能源站;换热器的一次网循环水出口经第二十五阀门V25与调峰热源连接;根据冷、热负荷需求可通过调节第二十五阀门V25来运行调峰热源;低温热媒通过换热器加热一次网循环水,降温后直接排出。
如图6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6,热源站子系统工作流程与实施例5中热源站子系统的工作流程相同;能源站中不包括溶液除湿循环系统;
所述能源站子系统分为夏季和冬季两种运行方式,具体工作流程与实施例2的能源站子系统工作流程相同。

Claims (10)

1.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一次供水和一次回水相连的热源站和能源站,其中一次供水温度为60℃~75℃;
能源站包括:半效吸收式热泵、水-水换热器、蓄能装置、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冷却塔、循环泵、阀门、冷却水管路系统和冷冻水管路系统,其中一次供水通过第十六阀门(V16)、半效吸收式热泵一次水热侧、第十二阀门(V12)、水-水换热器一次水热侧、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热侧、第十一阀门(V11)与一次回水顺序连接,半效吸收式热泵一次水冷侧还通过第十三阀门(V13)与一次回水连接;
冷冻水回水顺序通过第八阀门(V8)、循环泵与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热侧连接,蓄能装置冷冻水冷侧顺序通过第五阀门(V5)、第七阀门(V7)与冷冻水供水连接,蓄能装置冷冻水热侧通过第十阀门(V10)与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热侧连接,蓄能装置冷冻水热侧还与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的热侧、第六阀门(V6)、冷冻水供水顺序连接;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冷媒出口通过冷媒泵与蓄能装置冷媒入口连接,蓄能装置冷媒出口与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冷媒入口连接;
二次回水通过第四阀门(V4)同时与第二十四阀门(V24)、与半效吸收式热泵的冷却水冷侧入口以及与水-水换热器的冷却水冷侧入口相连,第二十四阀门(V24)、循环泵、冷却塔和第二十三阀门(V23)顺序相连;第二十三阀门(V23)同时与第十四阀门(V14)、与第十五阀门(V15)、与第三阀门(V3)以及与第二阀门(V2)相连,第二阀门(V2)通过第一阀门(V1)和二次供水相连,第三阀门(V3)通过蓄能装置的二次水侧和第一阀门(V1)相连;第十四阀门(V14)和半效吸收式热泵的冷却水热侧相连,第十五阀门(V15)和水-水换热器的冷却水热侧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效吸收式热泵包括:高压发生器、冷凝器、低压发生器、高压吸收器、蒸发器、低压吸收器、高温溶液换热器和低温溶液换热器;其中一次供水、高压发生器热侧、低压发生器热侧、一次回水顺序连接;冷冻水回水、蒸发器热侧、冷冻水供水顺序连接;高压吸收器的稀液体出口顺序通过高温溶液换热器的稀溶液侧、高压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高压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高温溶液换热器的浓溶液侧和高压吸收器的浓溶液入口顺序连接;低压吸收器的稀溶液出口顺序通过低温溶液换热器的稀溶液侧、低压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低压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低温溶液换热器的浓溶液侧和低压吸收器的浓溶液入口顺序连接;高压发生器的冷剂出口通过高压冷剂管路与冷凝器的冷剂入口相连,低压发生器的冷剂出口通过低压冷剂管路与高压吸收器的冷剂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冷水侧、高压吸收器的冷水侧和低压吸收器的冷水侧通过二次水管路进行连接;
所述冷凝器冷水侧、高压吸收器冷水侧和低压吸收器冷水侧通过二次水管路进行连接的方式为串联形式或并联形式;所述串联形式为:二次回水、低压吸收器的水入出口、高压吸收器的水入出口、冷凝器的水入出口和二次供水顺序连接;所述并联形式为:二次回水分别与冷凝器的水入口、高压吸收器的水入口和低压吸收器的水入口相连,冷凝器的水出口、高压吸收器的水出口和低压吸收器的水出口均与二次供水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能源站还包括:溶液除湿循环系统,其中溶液除湿循环系统包括:溶液再生器、溶液回热器、溶液冷却器和储液罐;在一次供水与第十六阀门(V16)的管路上加装有第三三通(13),溶液再生器热侧的入口通过第十七阀门(V17)与第三三通(13)的第三路相连,在一次回水与第十七阀门(V17)的管路上加装有第八三通(18),溶液再生器冷侧出口与第八三通(18)的第三路连接;稀溶液回液通过第二十一阀门(V21)、第四一三通(41)、溶液回热器稀溶液入口侧、溶液再生器稀溶液入口、溶液再生器浓溶液出口、溶液回热器浓溶液入口侧、溶液泵、第四二三通(42)、第二十二阀门(V22)、溶液冷却器的热侧与浓溶液出口顺序连接;在第二二三通(22)与第二十四阀门(V24)的管路上加装有第二三三通(23),在第二五三通(25)与第二十三阀门(V23)的管路上加装有第二四三通(24),第二三三通(23)的第三路通过第十九阀门(V19)与溶液冷却器的冷侧、第十八阀门(V18)、第二四三通(24)的第三路顺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站包括: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喷射式换热器、闪蒸罐、汽连接管路和水连接管路,其中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包括:升温热泵发生器、升温热泵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溶液泵和节流阀;一次回水、冷凝器冷侧、第三汽-水换热器水冷侧、升温热泵吸收器冷侧与一次供水顺序连接,升温热泵吸收器的稀液体出口通过溶液泵与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的稀溶液侧、升温热泵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升温热泵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的浓溶液侧、升温热泵吸收器的浓溶液入口顺序连接形成溶液循环回路;升温热泵发生器的冷剂出口通过冷剂管路与冷凝器的冷剂入口相连,冷凝器冷剂出口通过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冷剂入口连接,蒸发器冷剂出口与升温热泵吸收器的冷剂入口相连;喷射式换热器主要由喷射器和第三汽-水换热器构成;低温热媒进口、升温热泵发生器的热侧、蒸发器的热侧、闪蒸罐的热侧与低温热媒出口连接,闪蒸罐超低压蒸汽出口、喷射器超低压蒸汽入口、第三汽-水换热器蒸汽热侧与凝结水出口连接;低压蒸汽与喷射器蒸汽入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热媒温度为50℃~65℃;
所述热源站在冬季运行时,一次回水直接进入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吸收冷凝热,冷凝器冷却水出口与第三汽-水换热器一次网水入口连接,第三汽-水换热器一次网水出口与升温热泵吸收器的冷却水入口连接,升温热泵吸收器冷却水出口与一次供水干管连接;低温热媒进入升温热泵发生器,升温热泵发生器低温热媒出口与蒸发器冷冻水入口连接,蒸发器冷冻水出口与闪蒸罐入口连接,低温热媒在闪蒸罐被利用后,直接排出,以此回收利用低温热能;闪蒸罐利用低温热媒制取出超低压蒸汽,作为喷射器的引射流体,喷射器在低压蒸汽的驱动下抽吸超低压蒸汽,混合蒸汽进入第三汽-水换热器加热一次网循环水,混合蒸汽在第三汽-水换热器降温后以凝结水的形式排出;在升温型吸收式热泵中,升温热泵发生器内的浓溶液经过溶液换热器进入升温热泵吸收器;升温热泵吸收器内的稀溶液通过溶液泵和升温热泵溶液换热器进入升温热泵发生器,在升温热泵发生器中吸热后,产生制冷蒸气进入到冷凝器,制冷蒸气在冷凝器中被冷却变为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进入到蒸发器蒸发成气体,蒸发的制冷蒸气再被升温热泵吸收器吸收,用于稀释来自升温热泵发生器的浓溶液,被稀释的浓溶液再回到升温热泵发生器继续吸热蒸发,如此完成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剂与制冷剂的循环;
所述热源站在夏季运行时,升温型吸收式热泵不工作,即循环工质不在其中吸热或放热,一次回水流经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进入第三汽-水换热器与蒸汽侧进行换热,第三汽-水换热器一次水出口水流经升温热泵吸收器,升温热泵吸收器冷却水出口与一次供水干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站包括:第一喷射器、第二喷射器、第一汽-水换热器、第二汽-水换热器和闪蒸罐;其中一次回水、第一汽-水换热器的水冷侧、第二汽-水换热器的水冷侧与一次供水顺序连接;低温热媒进口与闪蒸罐的热侧连接,低温热媒出口与闪蒸罐的冷侧连接,闪蒸罐超低压蒸汽出口通过第零二三通(02)与第一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第一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热侧、第零三三通(03)、凝结水出口顺序连接,第零二三通(02)的第三路与第二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第二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热侧、第零三三通(03)的第三路顺序连接;低压蒸汽通过第零一三通(01)与第二喷射器的蒸汽入口连接,第零一三通(01)的第三路与第一喷射器的蒸汽入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热媒温度低于50℃;
所述热源站在冬季运行时,一次回水依次进入到两个喷射式换热机组的汽-水换热器中,经过两次升温,作为一次供水输送到能源站;两个喷射式换热机组并联,低温热媒进入到闪蒸罐,闪蒸罐利用低温热媒制取出超低压蒸汽,作为喷射器的引射流体,闪蒸罐蒸汽出口分别与第一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和第二喷射器的超低压蒸汽入口连接;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在低压蒸汽的驱动下抽吸超低压蒸汽,第一喷射器的蒸汽出口与第一汽-水换热器的蒸汽入口连接,第一汽-水换热器的冷凝水直接排出;第二喷射器的蒸汽出口与第二汽-水换热器的蒸汽入口连接,第二汽-水换热器的冷凝水出口与第一汽-水换热器的冷凝水出口连接;
所述热源站在夏季运行时,第一喷射器和第一汽-水换热器不工作,即循环工质不在其中吸热或放热,一次回水流经第一汽-水换热器进入第二汽-水换热器中与蒸汽侧进行换热,升温后,作为一次供水输送到能源站;低温热媒进入到闪蒸罐,闪蒸罐利用低温热媒制取出超低压蒸汽,并被作为第二喷射器的引射流体,第二喷射器在低压蒸汽的驱动下抽吸超低压蒸汽,第二喷射器的蒸汽出口与第二汽-水换热器的蒸汽入口连接,第二汽-水换热器的冷凝水直接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站包括:换热器,其中一次回水、换热器一次网水冷侧与一次供水顺序连接,低温热媒进口与换热器热媒热侧连接,低温热媒出口与换热器热媒冷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热媒温度为60℃~80℃;
所述热源站的一次回水进入到换热器中,与低温热媒进行换热,升温后作为一次供水输送到能源站;低温热媒通过换热器加热一次网循环水,降温后直接排出。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夏季运行工艺流程和冬季运行工艺流程;
所述夏季运行工艺流程为:第十一阀门(V11)、第十二阀门(V12)、第十五阀门(V15)关闭,第十三阀门(V13)、第十六阀门(V16)、第十七阀门(V17)打开,来自热源站的一次供水分为两路,一路经第十六阀门(V16)进入到半效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在高压发生器降温后再进入低压发生器,最后经第十三阀门(V13)返回到热源站,另一路经第十七阀门(V17)进入到溶液再生器与溶液进行换热,降温后返回到热源站继续被加热;第一阀门(V1)、第二阀门(V2)、第三阀门(V3)、第四阀门(V4)、第十五阀门(V15)关闭,第十四阀门(V14)、第十八阀门(V18)、第十九阀门(V19)、第二十三阀门(V23)、第二十四阀门(V24)打开,冷却塔的冷却水经第二十四阀门(V24)一路进入到半效吸收式热泵吸热升温后,再经第二十三阀门(V23)返回到冷却塔,另一路经第十九阀门(V19)进入到溶液冷却器吸热升温后回到冷却塔。
冷冻水管路系统有夜间运行模式和白天运行模式:
所述夜间运行模式为:将第五阀门(V5)、第七阀门(V7)、第八阀门(V8)、第十一阀门(V11)、第十二阀门(V12)关闭,第六阀门(V6)、第九阀门(V9)、第十阀门(V10)打开,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出水作为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的冷却水经第十阀门(V10)进入电动压缩式制冷机,从而制取温度更低的冷媒,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制取的冷媒通过循环泵进入蓄能装用于蓄冷;从电动压缩式制冷机出来的冷却水经第六阀门(V6)、第九阀门(V9)通过循环泵回到半效吸收式热泵继续被冷却;冷冻水在半效吸收式热泵、电动压缩式制冷机之间循环以实现夜间蓄冷的运行模式;
所述白天运行模式为:将第六阀门(V6)、第九阀门(V9)、第十一阀门(V11)、第十二阀门(V12)关闭,第五阀门(V5)、第七阀门(V7)、第八阀门(V8)、第十阀门(V10)打开,冷冻回水经第八阀门(V8)通过循环泵回到半效吸收式热泵降温,半效吸收式热泵冷冻水出水经第十阀门(V10)进入到蓄冷装置继续降温以获得更低温度的冷冻水,冷冻水供水继续降低3~9℃,经二次降温后的冷冻水经第五阀门(V5)和第七阀门(V7)送至末端;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3℃/12℃;
所述冬季运行工艺流程为:第八阀门(V8)、第九阀门(V9)、第十阀门(V10)、第十三阀门(V13)、第十七阀门(V17)关闭,第十一阀门(V11)、第十二阀门(V12)、第十六阀门(V16)打开,一次供水经第十六阀门(V16)进入到半效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在高压发生器降温后再进入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一次网水出水经第十二阀门(V12)进入到水-水换热器,水-水换热器一次网水出水再进入半效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继续降温,最后作为一次回水经第十一阀门(V11)返回至热源站;
第十八阀门(V18)、第十九阀门(V19)、第二十三阀门(V23)、第二十四阀门(V24)关闭,第一阀门(V1)、第二阀门(V2)、第三阀门(V3)、第四阀门(V4)、第十四阀门(V14)、第十五阀门(V15)打开,二次网回水经第四阀门(V4)分别进入半效吸收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进行加热,被水-水换热器加热的二次网循环水经第十五阀门(V15)进行输送,被半效吸收式热泵加热的二次网循环水经第十四阀门(V14)与被水-水换热器加热的二次网循环水混合,作为二次网供水经第二阀门(V2)和第一阀门(V1)输送至末端,通过调节第二阀门(V2)和阀门第三阀门(V3),联合蓄能装置,用于辅助供热。
CN202110764454.6A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 Active CN1135317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4454.6A CN113531704B (zh)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4454.6A CN113531704B (zh)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1704A true CN113531704A (zh) 2021-10-22
CN113531704B CN113531704B (zh) 2022-07-12

Family

ID=78097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64454.6A Active CN113531704B (zh)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3170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92902A (zh) * 2022-06-08 2022-09-02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多能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供能装置及运行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59154A1 (en) * 2004-04-28 2006-07-20 Prefa-Aluminiumprodukte Gmbh Heating and warm water supply unit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US20100146976A1 (en) * 2008-12-11 2010-06-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nlet Air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CN102269442A (zh) * 2011-07-13 2011-12-07 清华大学 一种利用热泵技术提高集中供热管网供热能力的供热系统
CN102331110A (zh) * 2011-08-31 2012-01-25 北京中科华誉能源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区域热电冷联合能源系统及其方法
CN103075841A (zh) * 2013-01-11 2013-05-01 杭州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基于热泵新型低温热电冷联供系统
CN203757825U (zh) * 2014-03-05 2014-08-06 沈阳奥瑞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压缩式热泵和水加热装置相结合的供热机组
JP2019035561A (ja) * 2017-08-21 2019-03-07 荏原冷熱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吸収式熱交換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59154A1 (en) * 2004-04-28 2006-07-20 Prefa-Aluminiumprodukte Gmbh Heating and warm water supply unit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US20100146976A1 (en) * 2008-12-11 2010-06-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nlet Air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CN102269442A (zh) * 2011-07-13 2011-12-07 清华大学 一种利用热泵技术提高集中供热管网供热能力的供热系统
CN102331110A (zh) * 2011-08-31 2012-01-25 北京中科华誉能源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区域热电冷联合能源系统及其方法
CN103075841A (zh) * 2013-01-11 2013-05-01 杭州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基于热泵新型低温热电冷联供系统
CN203757825U (zh) * 2014-03-05 2014-08-06 沈阳奥瑞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压缩式热泵和水加热装置相结合的供热机组
JP2019035561A (ja) * 2017-08-21 2019-03-07 荏原冷熱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吸収式熱交換システ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92902A (zh) * 2022-06-08 2022-09-02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多能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供能装置及运行方法
CN114992902B (zh) * 2022-06-08 2023-08-11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多能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供能装置及运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1704B (zh) 202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05400U (zh) 利用余热制冷方式提高冷却效率的电厂冷却系统
CN101571330B (zh) 一种无霜型多功能太阳能辅助热泵系统
CN105222404A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
CN101556095A (zh) 低品位能驱动与机械功驱动复合热泵或制冷系统
CN102226601B (zh) 一种多功能引射式热泵机组
CN113531704B (zh) 一种低温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02620489B (zh) 一种带防冻溶液再生热回收装置的空调热泵机组
CN204555427U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的新型风冷热泵系统
CN108592453B (zh) 一种低温工况下耦合蒸发冷却式换热器的燃气热泵复合系统
CN206695430U (zh) 带凝水热回收的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CN110986443B (zh) 联合制冰机的热源塔热泵系统
CN110030768B (zh) 工业废热驱动的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及供热供冷方法
CN210463179U (zh) 一种间接冷却相变蓄能型冰源热泵系统
CN102620474B (zh) 一种带防冻溶液再生热回收装置的空调冷热水机组
CN215809427U (zh) 基于太阳能辅助的海洋温差能冷热电及淡水多联产系统
CN202393084U (zh) 一种双效喷射式制冷/热泵机组
CN202328897U (zh) 一种制冷、除湿、制热的多功能装置
CN205137985U (zh) 一种多功能吸收式热泵系统
CN202675751U (zh) 一种带防冻溶液再生热回收装置的空调热泵机组
CN102607124B (zh) 一种用于制冷空调系统的防冻溶液再生热回收装置
CN108759159B (zh) 基于吸收式热泵的高温矿井冷、热源利用系统及运行方式
CN202747500U (zh) 一种冰蓄冷蓄热空调
CN204987549U (zh) 一种双功能吸收式热泵系统
CN110762580A (zh) 双蒸发器喷气增焓冷热水机组
CN219868587U (zh) 一种蒸汽冷凝废水热能回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