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16281B - 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16281B
CN113516281B CN202110482678.8A CN202110482678A CN113516281B CN 113516281 B CN113516281 B CN 113516281B CN 202110482678 A CN202110482678 A CN 202110482678A CN 113516281 B CN113516281 B CN 1135162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ty
track
employment
main
cove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826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16281A (zh
Inventor
赵一新
王楠
付凌峰
冉江宇
王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Priority to CN20211048267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162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16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62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16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62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06Q10/043Optimisation of two dimensional placement, e.g. cutting of clothes or woo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7Strategic management or analysis, e.g. setting a goal or target of an organisation; Planning actions based on goals; Analysis or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go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及系统,涉及城市规划技术领域,包括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和轨道范围;根据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轨道范围,计算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根据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和轨道范围,计算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根据目标研究样本集合和轨道范围,计算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本发明通过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和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来定量表征城市轨道系统布局的合理性,进而准确确定城市轨道系统布局是否合理。

Description

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规划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今随着全国轨道系统快速建设,轨道线网系统对城市带来的积极作用愈发明显,对居民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轨道系统通过对城市交通骨架的支撑和客流走廊的匹配,进而影响城市整体空间的结构和布局。出于满足城市交通需要的考虑,轨道线网的布置应尽可能覆盖居住人口与就业岗位,串联城市居住中心与就业中心,得到最大化的轨道使用效率和服务能力。由于目前,对轨道覆盖比例相关研究比较少,进而无法确定城市轨道系统布局是否合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及系统,能够准确确定城市轨道覆盖比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包括:
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
确定所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
根据所述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
根据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
根据所述目标研究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
可选的,所述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具体包括:
根据研究城市的主城边界范围,确定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
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每个样本个体的居住地坐标和就业地坐标;
以所述居住地坐标和所述就业地坐标为圆心,以第一尺寸为半径,确定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居住圆和就业圆;
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并集区域;所述第一并集区域为所述居住圆和所述就业圆在平面上的并集区域;
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交集区域;所述第一交集区域为所述第一并集区域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二交集区域;所述第二交集区域为所述居住圆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三交集区域;所述第三交集区域为所述就业圆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若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则将样本个体标记为目标研究个体;
若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二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则将样本个体标记为主城内居住个体;
若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三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则将样本个体标记为主城内就业个体;
根据所有所述目标研究个体,构建目标研究样本集合N;
根据所有所述主城内居住个体,构建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NR
根据所有所述主城内就业个体,构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NW
可选的,所述确定所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研究城市的主城边界范围内所有运营地铁对应的所有轨道站点;
确定每个所述轨道站点对应的所有出入站站点;
确定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的经纬度坐标;
分别以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的经纬度坐标为圆心,以第二尺寸为半径,确定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对应的出入站站点圆;
确定每个轨道站点对应的第二并集区域;所述第二并集区域为一个轨道站点对应的所有所述出入站站点圆在平面上的并集区域;
将所有所述第二并集区域进行并集操作处理,得到所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具体包括:
依次判断所述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中每个主城内居住个体对应的居住圆是否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
若是则将所述主城内居住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居住个体;
根据公式Ra=L/A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其中,Ra表示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L表示轨道覆盖居住个体的数量,A表示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居住个体的数量。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具体包括:
依次判断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中每个主城内就业个体对应的就业圆是否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
若是则将所述主城内就业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就业个体;
根据公式Rb=Q/B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其中,Rb表示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Q表示轨道覆盖就业个体的数量,B表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就业个体的数量。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目标研究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具体包括:
依次判断所述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中每个目标研究个体对应的居住圆和就业圆是否均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
若是则将所述目标研究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
根据公式Rc=G/B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其中,Rc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G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的数量,B表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就业个体的数量。
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系统,包括:
样本集合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
轨道范围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
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
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
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研究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
可选的,所述样本集合确定模块,具体包括:
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研究城市的主城边界范围,确定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
地标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每个样本个体的居住地坐标和就业地坐标;
居住圆和就业圆确定单元,用于以所述居住地坐标和所述就业地坐标为圆心,以第一尺寸为半径,确定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居住圆和就业圆;
第一并集区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并集区域;所述第一并集区域为所述居住圆和所述就业圆在平面上的并集区域;
第一交集区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交集区域;所述第一交集区域为所述第一并集区域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第二交集区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二交集区域;所述第二交集区域为所述居住圆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第三交集区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三交集区域;所述第三交集区域为所述就业圆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目标研究个体标记单元,用于当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时,将样本个体标记为目标研究个体;
主城内居住个体标记单元,用于当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二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时,将样本个体标记为主城内居住个体;
主城内就业个体标记单元,用于当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三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时,将样本个体标记为主城内就业个体;
目标研究样本集合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有所述目标研究个体,构建目标研究样本集合N;
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有所述主城内居住个体,构建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NR
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有所述主城内就业个体,构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NW
可选的,所述轨道范围确定模块,具体包括:
轨道站点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研究城市的主城边界范围内所有运营地铁对应的所有轨道站点;
出入站站点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所述轨道站点对应的所有出入站站点;
经纬度坐标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的经纬度坐标;
出入站站点圆确定单元,用于分别以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的经纬度坐标为圆心,以第二尺寸为半径,确定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对应的出入站站点圆;
第二并集区域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轨道站点对应的第二并集区域;所述第二并集区域为一个轨道站点对应的所有所述出入站站点圆在平面上的并集区域;
轨道范围确定单元,用于将所有所述第二并集区域进行并集操作处理,得到所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
可选的,所述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轨道覆盖居住个体确定单元,用于依次判断所述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中每个主城内居住个体对应的居住圆是否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若是则将所述主城内居住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居住个体;
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公式Ra=L/A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其中,Ra表示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L表示轨道覆盖居住个体的数量,A表示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居住个体的数量;
所述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轨道覆盖就业个体确定单元,用于依次判断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中每个主城内就业个体对应的就业圆是否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若是则将所述主城内就业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就业个体;
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公式Rb=Q/B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其中,Rb表示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Q表示轨道覆盖就业个体的数量,B表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就业个体的数量;
所述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轨道覆盖通勤个体确定单元,用于依次判断所述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中每个目标研究个体对应的居住圆和就业圆是否均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若是则将所述目标研究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
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公式Rc=G/B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其中,Rc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G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的数量,B表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就业个体的数量。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通过互联网数据能够准确确定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和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并用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和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来定量表征城市轨道系统布局的合理性,进而准确确定城市轨道系统布局是否合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及系统,能够准确确定城市轨道覆盖比例。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由于居住在城市人群的上下班接近地铁,使用地铁可达到最高通勤效率,是轨道系统服务的主要目标。通过计算轨道覆盖通勤人口占城市全部通勤人口的比例,可计算出轨道服务的理论潜能和服务极限,同时反映出城市轨道布局与通勤需求的契合程度。此比例越高的城市,说明轨道系统对城市交通的支撑作用越好,服务能力越强。
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
步骤102:确定所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
步骤103:根据所述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
步骤104:根据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
步骤105:根据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的确定过程为:
确定研究城市的主城边界范围,并用面状矢量文件M(以下称为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M)表示,坐标系选取WGS1984投影坐标系。
使用个体职住地识别的算法,判断研究城市对应的样本个体j的居住地Rj与就业地Wj的地理位置,得出上述地理位置在WGS1984投影坐标系下的具体经纬度坐标(xRj,yRj)与(xWj,yWj),经纬度精度至少为小数点后4位(0.0001)。
针对每个样本个体j,以上述居住地Rj和就业地Wj对应的经纬度坐标值(xRj,yRj)与(xWj,yWj)为圆心,第一尺寸(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尺寸为125m)为半径作矢量圆,得到对应的居住圆CRj与就业圆CWj,求两圆在平面上的并集,得到第一并集区域Vj=CRj∪CWj
针对每个样本个体j,求出第一并集区域Vj与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M的交集,得到第一交集区域Sj=Vj∩M。
针对每个样本个体j,求出居住圆CRj与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M的交集,得到第二交集区域SRj=CRj∩M。
针对每个样本个体j,求出就业圆CWj与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M的交集,得到第三交集区域SWj=CWj∩M。
若样本个体j对应的第一交集区域Sj的面积值大于0,则将样本个体j标记为目标研究个体(一个样本个体可有多种标记,互不影响,下同),若样本个体j对应的第一交集区域Sj的面积值等于0,将样本个体j标记为舍弃个体;若样本个体j对应的第二交集区域SRj的面积值大于0,则将样本个体j标记为主城内居住个体,若样本个体j对应的第三交集区域SWj的面积值大于0,将样本个体j标记为主城内就业个体。
将所有被标记为目标研究个体作为目标研究样本集合N。
将所有被标记为主城内居住个体作为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NR
将所有被标记为主城内就业个体作为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NW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轨道范围的确定过程为:
确定研究城市的主城边界范围内所有运营地铁对应的所有轨道站点,分别记作t1,t2,t3,...,ti,...,tn
确定每个轨道站点ti对应的所有出入站站点,分别记作ei1,ei2,ei3,...,eig,...,ein
确定每个轨道站点ti的每个出入站站点eig的对应经纬度坐标(meig,neig)。
以每个上述轨道站点ti的每个出入站站点eig的经纬度坐标为圆心,第二尺寸(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尺寸为1000m)画圆,分别得到每个轨道站点ti对应的出入站站点圆Hei1,出入站站点圆Hei2,出入站站点圆Hei3,...,出入站站点圆Hein
确定每个轨道站点对应的第二并集区域;第二并集区域为一个轨道站点对应的所有所述出入站站点圆在平面上的并集区域,即每个轨道站点ti所对应的上述出入站站点圆的第二并集区域Oi=(Hei1∪Hei2∪Hei3∪---∪Hein)。
将所有第二并集区域进行并集操作处理,得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的计算过程为:
依次判断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中每个主城内居住个体对应的居住圆是否与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
若是则将主城内居住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居住个体,将主城内居住个体对应的居住圆标记为居住轨道覆盖区域;若否则将主城内居住个体标记为轨道范围外个体,将主城内居住个体对应的居住圆标记为轨道范围外区域。
根据公式Ra=L/A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其中,Ra表示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L表示轨道覆盖居住个体的数量,A表示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居住个体的数量。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的计算过程为:
依次判断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中每个主城内就业个体对应的就业圆是否与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
若是则将主城内就业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就业个体,将主城内就业个体对应的就业圆标记为就业轨道覆盖区域;若否则将主城内就业个体标记为轨道范围外个体,将主城内就业个体对应的就业圆标记为轨道范围外区域。
根据公式Rb=Q/B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其中,Rb表示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Q表示轨道覆盖就业个体的数量,B表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就业个体的数量。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的计算过程为:
依次判断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中每个目标研究个体对应的居住圆和就业圆是否均与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若是则将目标研究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否则标记为轨道范围外个体。
根据公式Rc=G/B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其中,Rc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G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的数量,B表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就业个体的数量。
一个示例为:针对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中每个目标研究个体,当目标研究个体对应的居住圆与轨道范围的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且目标研究个体对应的就业圆与轨道范围的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时,将目标研究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否则标记为轨道范围外个体。然后根据公式Rc=G/B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其中,Rc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G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的数量,B表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就业个体的数量。
其中,通勤人口:通过互联网数据或手机信令数据等位置信息获取服务,通过聚类等算法计算得到个体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就业地及居住地的空间位置,选取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距离大于0的人群,将其定义为通勤人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系统,如图2所示,包括:
样本集合确定模块201,用于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
轨道范围确定模块202,用于确定所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
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计算模块203,用于根据所述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
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计算模块204,用于根据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
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计算模块205,用于根据所述目标研究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样本集合确定模块201,具体包括:
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研究城市的主城边界范围,确定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
地标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每个样本个体的居住地坐标和就业地坐标。
居住圆和就业圆确定单元,用于以所述居住地坐标和所述就业地坐标为圆心,以第一尺寸为半径,确定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居住圆和就业圆。
第一并集区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并集区域;所述第一并集区域为所述居住圆和所述就业圆在平面上的并集区域。
第一交集区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交集区域;所述第一交集区域为所述第一并集区域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第二交集区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二交集区域;所述第二交集区域为所述居住圆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第三交集区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三交集区域;所述第三交集区域为所述就业圆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目标研究个体标记单元,用于当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时,将样本个体标记为目标研究个体。
主城内居住个体标记单元,用于当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二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时,将样本个体标记为主城内居住个体。
主城内就业个体标记单元,用于当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三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时,将样本个体标记为主城内就业个体。
目标研究样本集合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有所述目标研究个体,构建目标研究样本集合N。
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有所述主城内居住个体,构建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NR
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有所述主城内就业个体,构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NW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轨道范围确定模块202,具体包括:
出入站站点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所述轨道站点对应的所有出入站站点。
经纬度坐标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的经纬度坐标。
出入站站点圆确定单元,用于分别以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的经纬度坐标为圆心,以第二尺寸为半径,确定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对应的出入站站点圆。
第二并集区域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轨道站点对应的第二并集区域;所述第二并集区域为一个轨道站点对应的所有所述出入站站点圆在平面上的并集区域。
轨道范围确定单元,用于将所有所述第二并集区域进行并集操作处理,得到所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计算模块203,具体包括:
轨道覆盖居住个体确定单元,用于依次判断所述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中每个主城内居住个体对应的居住圆是否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若是则将所述主城内居住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居住个体。
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公式Ra=L/A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其中,Ra表示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L表示轨道覆盖居住个体的数量,A表示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居住个体的数量。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计算模块204,具体包括:
轨道覆盖就业个体确定单元,用于依次判断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中每个主城内就业个体对应的就业圆是否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若是则将所述主城内就业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就业个体。
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公式Rb=Q/B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其中,Rb表示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Q表示轨道覆盖就业个体的数量,B表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就业个体的数量。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计算模块205,具体包括:
轨道覆盖通勤个体确定单元,用于依次判断所述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中每个目标研究个体对应的居住圆和就业圆是否均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若是则将所述目标研究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
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公式Rc=G/B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其中,Rc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G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的数量,B表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就业个体的数量。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6)

1.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
确定所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
根据所述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
根据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
根据所述目标研究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
所述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具体包括:
根据研究城市的主城边界范围,确定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
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每个样本个体的居住地坐标和就业地坐标;
以所述居住地坐标和所述就业地坐标为圆心,以第一尺寸为半径,确定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居住圆和就业圆;
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并集区域;所述第一并集区域为所述居住圆和所述就业圆在平面上的并集区域;
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交集区域;所述第一交集区域为所述第一并集区域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二交集区域;所述第二交集区域为所述居住圆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三交集区域;所述第三交集区域为所述就业圆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若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则将样本个体标记为目标研究个体;
若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二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则将样本个体标记为主城内居住个体;
若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三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则将样本个体标记为主城内就业个体;
根据所有所述目标研究个体,构建目标研究样本集合N;
根据所有所述主城内居住个体,构建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NR;
根据所有所述主城内就业个体,构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NW;
所述确定所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研究城市的主城边界范围内所有运营地铁对应的所有轨道站点;
确定每个所述轨道站点对应的所有出入站站点;
确定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的经纬度坐标;
分别以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的经纬度坐标为圆心,以第二尺寸为半径,确定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对应的出入站站点圆;
确定每个轨道站点对应的第二并集区域;所述第二并集区域为一个轨道站点对应的所有所述出入站站点圆在平面上的并集区域;
将所有所述第二并集区域进行并集操作处理,得到所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具体包括:
依次判断所述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中每个主城内居住个体对应的居住圆是否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
若是则将所述主城内居住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居住个体;
根据公式Ra=L/A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其中,Ra表示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L表示轨道覆盖居住个体的数量,A表示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居住个体的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具体包括:
依次判断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中每个主城内就业个体对应的就业圆是否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
若是则将所述主城内就业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就业个体;
根据公式Rb=Q/B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其中,Rb表示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Q表示轨道覆盖就业个体的数量,B表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就业个体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研究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具体包括:
依次判断所述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中每个目标研究个体对应的居住圆和就业圆是否均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
若是则将所述目标研究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
根据公式Rc=G/B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其中,Rc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G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的数量,B表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就业个体的数量。
5.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样本集合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
轨道范围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
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
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
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研究样本集合和所述轨道范围,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
所述样本集合确定模块,具体包括:
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研究城市的主城边界范围,确定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
地标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研究城市对应的每个样本个体的居住地坐标和就业地坐标;
居住圆和就业圆确定单元,用于以所述居住地坐标和所述就业地坐标为圆心,以第一尺寸为半径,确定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居住圆和就业圆;
第一并集区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并集区域;所述第一并集区域为所述居住圆和所述就业圆在平面上的并集区域;
第一交集区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交集区域;所述第一交集区域为所述第一并集区域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第二交集区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二交集区域;所述第二交集区域为所述居住圆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第三交集区域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每个所述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三交集区域;所述第三交集区域为所述就业圆与所述主城区域范围矢量文件在平面上的交集区域;
目标研究个体标记单元,用于当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一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时,将样本个体标记为目标研究个体;
主城内居住个体标记单元,用于当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二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时,将样本个体标记为主城内居住个体;
主城内就业个体标记单元,用于当样本个体对应的第三交集区域的面积值大于0时,将样本个体标记为主城内就业个体;
目标研究样本集合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有所述目标研究个体,构建目标研究样本集合N;
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有所述主城内居住个体,构建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NR;
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有所述主城内就业个体,构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NW;
所述轨道范围确定模块,具体包括:
轨道站点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研究城市的主城边界范围内所有运营地铁对应的所有轨道站点;
出入站站点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所述轨道站点对应的所有出入站站点;
经纬度坐标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的经纬度坐标;
出入站站点圆确定单元,用于分别以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的经纬度坐标为圆心,以第二尺寸为半径,确定每个所述出入站站点对应的出入站站点圆;
第二并集区域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轨道站点对应的第二并集区域;所述第二并集区域为一个轨道站点对应的所有所述出入站站点圆在平面上的并集区域;
轨道范围确定单元,用于将所有所述第二并集区域进行并集操作处理,得到所述研究城市对应的轨道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轨道覆盖居住个体确定单元,用于依次判断所述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中每个主城内居住个体对应的居住圆是否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若是则将所述主城内居住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居住个体;
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公式Ra=L/A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其中,Ra表示轨道覆盖居住人口比例,L表示轨道覆盖居住个体的数量,A表示主城内居住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居住个体的数量;
所述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轨道覆盖就业个体确定单元,用于依次判断所述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中每个主城内就业个体对应的就业圆是否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若是则将所述主城内就业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就业个体;
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公式Rb=Q/B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其中,Rb表示轨道覆盖就业人口比例,Q表示轨道覆盖就业个体的数量,B表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就业个体的数量;
所述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轨道覆盖通勤个体确定单元,用于依次判断所述目标研究样本集合中每个目标研究个体对应的居住圆和就业圆是否均与所述轨道范围有交集区域;若是则将所述目标研究个体标记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
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公式Rc=G/B计算所述研究城市的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其中,Rc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例,G表示轨道覆盖通勤个体的数量,B表示主城内就业样本集合内主城内就业个体的数量。
CN202110482678.8A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35162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2678.8A CN113516281B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2678.8A CN113516281B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6281A CN113516281A (zh) 2021-10-19
CN113516281B true CN113516281B (zh) 2023-07-04

Family

ID=78064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82678.8A Active CN113516281B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1628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3932A (zh) * 2010-12-17 2011-04-27 东南大学 面向一体化设计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类方法
CN103530737A (zh) * 2013-10-25 2014-01-22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状态检修方法及其系统
CN107527137A (zh) * 2017-07-14 2017-12-29 黑龙江工程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成熟度确定方法
CN110473132A (zh) * 2019-08-27 2019-11-19 上海云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数据的区域职住平衡评价方法
CN111027888A (zh) * 2019-12-25 2020-04-17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轨道站点的接驳特征分析方法
CN111260221A (zh) * 2020-01-16 2020-06-09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一种面向城市全局基于动态模型的交通设施承载力评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3932A (zh) * 2010-12-17 2011-04-27 东南大学 面向一体化设计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类方法
CN103530737A (zh) * 2013-10-25 2014-01-22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状态检修方法及其系统
CN107527137A (zh) * 2017-07-14 2017-12-29 黑龙江工程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成熟度确定方法
CN110473132A (zh) * 2019-08-27 2019-11-19 上海云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数据的区域职住平衡评价方法
CN111027888A (zh) * 2019-12-25 2020-04-17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轨道站点的接驳特征分析方法
CN111260221A (zh) * 2020-01-16 2020-06-09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一种面向城市全局基于动态模型的交通设施承载力评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国主要城市轨道交通覆盖通勤空间特征研究;王楠等;《城市交通》;第19卷(第05期);第91-99页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北京城市交通体检评估;孔令铮等;《城市交通》;第19卷(第01期);第39-45页 *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轨道交通通勤出行研究;杜亚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第04期);第C033-194页 *
通勤研究与城市治理;赵一新;《城市交通》;第18卷(第05期);第8-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6281A (zh) 2021-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273292A1 (zh)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居民出行链生成方法及共乘查询方法
CN110516708B (zh) 一种基于轨迹与路网匹配的路径预测方法
CN112133090A (zh) 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多方式交通分布模型构建方法
CN110399402B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轨道交通站点分类方法
CN111795691A (zh) 定位导航方法及系统
CN112036757A (zh) 基于手机信令和浮动车数据的停车换乘停车场的选址方法
Mukheja et al. Smartphone‐based crowdsourcing for position estim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vehicles
CN117056823A (zh) 一种识别共享单车通勤用户职业类型的方法及系统
CN113128899B (zh) 一种基于移动位置数据的城市通勤特征解析系统
Imai et al. Origin-destination trips generated from operational data of a mobile network for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atlins et al. The new approach for passenger counting in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Demissie Combining datasets from multiple sources for urban an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Emphasis on cellular network data
CN114662774A (zh) 一种城市街区活力预测方法、存储介质和终端
Zhou et al. Village-town system in suburban areas based on cellphone signaling mining and network hierarchy structure analysis
CN113516281B (zh) 一种城市轨道覆盖比例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17114210A (zh) 无障碍公共设施布局优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wi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various transport modes and rail transit behaviors from mobile CDR data: A case of Yangon City
Zhao et al. Evaluating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cultural urban land use by using improved 2SFCA method in Xi'an, China
Rehrl et al. Smartphone-based information and navigation aids for public transport travellers
Talaat et al. Mobile monitoring and spatial prediction of black carbon in Cairo, Egypt
Doulabi Contextual Adjustment of the ITE Trip Generation Rates Using Wi-Fi and Bluetooth Technologies
Das et al. PathLookup: A Deep Learning-Based Framework to Assist Visually Impaired in Outdoor Wayfinding
CN115086879B (zh) 轨道交通站客流特征及接驳方式的识别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290536B (zh) 一种无线基站与线段型地理地物关联矩阵的建立方法
CN116776207B (zh) 站点的分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