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89164A - 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89164A CN113489164A CN202110543433.1A CN202110543433A CN113489164A CN 113489164 A CN113489164 A CN 113489164A CN 202110543433 A CN202110543433 A CN 202110543433A CN 113489164 A CN113489164 A CN 1134891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eiving end
- transmitting
- transmitting end
- receiving
- rectifier bri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6—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batter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线充电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包括步骤:S1、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对各自的电路进行控制;S2、对接收端整流桥进行调制;S3、发射端通过检测由接收端整流桥调制引起的信号变化,获取到接收端发送的信号,对发射端的电路进行调控。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发射端和接收端能够进行协同控制而无需使用额外的通讯模块进行无线充电,可实现恒压或者恒流输出并能够找到最佳的充电工作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是指通过电磁感应等技术,在充电器和被充电设备之间传输电能,从而为被充电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的技术。由于无线充电相对于有线充电来说,具有不易漏电、全自动操作以及无人值守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于各个领域中。
目前,在无线充电技术中,很多时候是需要将充电器与被充电设备两者进行通讯识别才能够相互匹配,进而进行充电,并且当需要调整充电速度时,都是需要通过专门的通讯模块来发送调节信号,这样会使得充电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无线充电中充电器与被充电设备需要繁杂的通讯连接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包括步骤:
S1、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对各自的电路进行控制;
S2、对接收端整流桥进行调制;
S3、发射端通过检测由接收端整流桥调制引起的信号变化,获取到接收端发送的信号,对发射端的电路进行调控。
进一步的,步骤S3中对发射端的电路进行调控的具体步骤为:
S31、发射端根据接收端发送的信号,调节发射端的线圈电流以找到稳定工作点;
S32、发射端在稳定工作点附近通过逐步改变工作点位置找到最佳工作点。
进一步的,步骤S31包括:
S311、接收端通过PI控制方式调整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
S312、判断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调节是否满足充电要求;
S313、若是,则找到稳定工作点并且获取满足接收端充电要求时的发射端直流侧的阈值电流。
进一步的,当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最大也无法满足接收端控制要求时,满足接收端控制要求的步骤为:
A1、接收端控制器控制接收端整流桥按预设方式导通;
A2、通过接收端整流桥导通方式的改变控制接收端线圈短路,向发射端发送短路信号,使得发射端直流侧输入电流降低;
A3、发射端控制器检测到发射端直流侧输入电流降低后,发射端控制器根据短路信号逐渐增加发射端中逆变器的移相角,至接收端不再出现短路,并返回步骤S311。
进一步的,步骤S32包括:
S321、接收端实时监测充电电流或充电电压,在未检测到短路信号时,调节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以满足充电要求;
S322、发射端实时监测直流侧输入电流,并通过发射端控制器控制发射端中逆变器的移相角以获得最佳工作点。
进一步的,步骤S321包括:
S3211、接收端实时监测充电电流或充电电压;
S3212、在未检测到短路信号时,接收端通过PI控制器调整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以满足充电要求。
进一步的,步骤S322包括:
S3221、检测发射端直流侧输入电流;
S3222、判断输入电流是否大于阈值电流;
S3223、若是,发射端控制器控制发射端逆变器的移相角以第一预设步长增加,并返回步骤S3221;若否,发射端控制器以第二预设步长扰动逆变桥移相角,使输入电流向减小的方向改变,从而获得最佳工作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
所述发射端包括直流电源、发射端控制器、发射端逆变器和发射端线圈,发射端控制器控制发射端逆变器将直流电源的电能通过发射端线圈传输给接收端;
所述接收端包括接收端控制器、接收端线圈、接收端整流桥、接收端滤波电容和电池负载,接收端控制器控制接收端整流桥使得接收端线圈获得的电能通过滤波电容后传输到电池负载;
接收端整流桥包括两个桥臂,其中一个桥臂与接收端控制器之间串联有一比较器及采样电阻,所述比较器及采样电阻用于确定电流过零点。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包含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发射端检测通过检测由接收端整流电路调制引起的信号变化,获取到接收端发送的信号,对发射端的电路进行调控,使得发射端和接收端能够进行协同控制而无需使用额外的通讯模块进行无线充电,可实现恒压或者恒流输出并能够找到最佳的充电工作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无线充电方法的总体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步骤S3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步骤S31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满足接收端控制要求的步骤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步骤S32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步骤S321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步骤S322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无线充线系统所依托的电路拓扑图;
图9是图8的电路拓扑的简化电路模型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无线充电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接收端整流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接收端整流桥输入电压电流及开关管驱动波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包括步骤:
S1、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对各自的电路进行控制;
S2、对接收端整流桥进行调制;
S3、发射端通过检测由接收端整流桥调制引起的信号变化,获取到接收端发送的信号,对发射端的电路进行调控。
如图2所示,步骤S3中对发射端的电路进行调控的具体步骤为:
S31、发射端根据接收端发送的信号,调节发射端的线圈电流以找到稳定工作点;
S32、发射端在稳定工作点附近通过逐步改变工作点位置找到最佳工作点。
如图3所示,步骤S31包括:
S311、接收端通过PI控制方式调整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
S312、判断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调节是否满足充电要求;
S313、若是,则找到稳定工作点并且获取满足接收端充电要求时的发射端直流侧的阈值电流。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当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最大也无法满足接收端控制要求时,满足接收端控制要求的步骤为:
A1、接收端控制器控制接收端整流桥按预设方式导通;
A2、通过接收端整流桥导通方式的改变控制接收端线圈短路,向发射端发送短路信号,使得发射端直流侧输入电流降低;
A3、发射端控制器检测到发射端直流侧输入电流降低后,发射端控制器根据短路信号逐渐增加发射端中逆变器的移相角,至接收端不再出现短路,并返回步骤S311。
如图5所示,步骤S32包括:
S321、接收端实时监测充电电流或充电电压,在未检测到短路信号时,调节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以满足充电要求;
S322、发射端实时监测直流侧输入电流,并通过发射端控制器控制发射端中逆变器的移相角以获得最佳工作点。
如图6所示,步骤S321包括:
S3211、接收端实时监测充电电流或充电电压;
S3212、在未检测到短路信号时,接收端通过PI控制方式调整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以满足充电要求。
如图7所示,步骤S322包括:
S3221、检测发射端直流侧输入电流;
S3222、判断输入电流是否大于阈值电流;
S3223、若是,发射端控制器控制发射端逆变器的移相角以第一预设步长增加,并返回步骤S3221;若否,发射端控制器以第二预设步长扰动逆变桥移相角,使输入电流向减小的方向改变,从而获得最佳工作点。
本发明通过发射端检测通过检测由接收端整流电路调制引起的信号变化,获取到接收端发送的信号,对发射端的电路进行调控,使得发射端和接收端能够进行协同控制而无需使用额外的通讯模块进行无线充电,可实现恒压或者恒流输出并能够找到最佳的充电工作点。
实施例二
本发明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系统,其所依托的电路拓扑如图8所示。
具体的,其简化后的电路模型如图9所示,根据图9所示的简化后的电路模型,其基本电路方程为:
(R1+jX1)I1+jωM12I2=V1 (1)
jωM12I1+(R2+RL+jX2)I2=0 (2)
其中Ri,i=1 or 2是电路中的寄生电阻,一般包括线圈的电阻与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Xi=ωLi-1/(ωCi),i=1 or 2是谐振子i的电抗;I1和I2分别是发射端与接收端环路的电流相量;V1是输入电压的相量;M12是两线圈的互感;RL是等效的负载电阻;ω=2πf是角频率(f是电源的频率)。
根据无线电能传输的理论,Xi=0(也就是完全补偿)可以得到最高的电能传输效率和最小的输入视在功率(即输入电压与输入电流同相)。
此时,系统的效率为
将系统效率对RL求导,得到系统的等效最优负载电阻
其中,M为线圈互感。
发射端逆变器与接收端整流桥均采用移相控制时
其中,U1为逆变器输入电压,Uin为直流侧输入电压,α为逆变器移相角,U2为整流桥输出电压,Uout为电池电压,β为整流桥移相角。
忽略整流桥损耗
U2I2=UoutIout (7)
Uout,Iout为充电电压与充电电流,从而,充电电流Iout为
等效负载电阻
而由(1),(2)及完全补偿条件
将(5),(9)代入(10),可得
忽略变换器损耗时的效率
直流侧输入电流最小值
从而,可通过调整接收端移相角β令系统等效负载电阻与最优负载电阻相等,即
可使本系统达到最佳效率,而通过改变发射端逆变器移相角α,可使接收端控制器为维持恒定电流或电压相应改变接收端移相角β,接收端移相角达到最优时,等效于Idc达到最小,因而可以通过监测发射端直流侧输入电流寻找Idc最小值从而提升系统效率。
本发明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包括直流电源、发射端控制器、发射端逆变器和发射端线圈,发射端控制器控制发射端逆变器将直流电源的电能通过发射端线圈传输给接收端。
接收端包括接收端控制器、接收端线圈、接收端整流桥、接收端滤波电容和电池负载,接收端控制器控制接收端整流桥使得接收端线圈获得的电能通过滤波电容后传输到电池负载。
本系统的原理框图如图10所示,首先,接收端实时监测充电电流或充电电压,在未检测到短路信号时,通过接收端控制器控制接收端整流电路的移相角以满足充电要求;
但是,当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为180°依然无法满足输出电流或输出电压控制要求时,接收端控制器判定为发射端提供的功率不足,随后,接收端控制器控制整流桥开关动作,使线圈处于短路状态。
具体的,接收端控制器控制整流桥的两上管或两下管同时开通,进入线圈短路状态,接收端处于线圈短路状态的时间由系统的工作频率确定,根据不同工作周期进行相应调整,退出线圈短路状态后,接收端整流桥由移相角为180°开始调整,若仍然无法满足控制要求,则进入下一个线圈短路状态,继续向原边传递短路信号。
当系统处于正常输出状态时,发射端线圈电流为
当系统处于线圈短路状态时,发射端线圈电流为
处于线圈短路状态时发射端线圈电流小于正常输出状态时的发射线圈电流,而
因此,在线圈短路状态阶段,系统直流侧输入电流会出现明显下降,因此可通过监测直流侧输入电流的变化判断系统是否进入线圈短路状态。
本系统中就设置有一个阈值电流Ith,直流侧输入电流小于Ith时,判定系统进入线圈短路状态,发射端控制器相应改变逆变器的移相角α,直到满足系统的控制要求。
其中,阈值电流的选取需要满足可正常区分状态A与状态B,由(5),(16)可得
状态B的直流侧输入电流最大值为
根据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关系
Iin_modeA_dcUin=Pin>Pout (20)
状态A的直流侧输入电流最小值为
因而,阈值电流Ith的选取应该满足
Iin_modeB_max<Ith<Iin_modeA_min (22)
在检测到接收端线圈靠近后,发射端进入连续模式,发射端逆变器的移相角由0°开始逐渐增加,接收端向发射端传递短路信号以反映功率状况,当一段时间内未检测到接收端发送的短路信号后,发射端逆变器的移相角不再增加,系统进入连续充电模式。
连续充电模式下,接收端通过PI控制器调整整流桥移相角控制恒流输出,发射端监测直流侧输入电流,直流侧输入电流小于阈值电流Ith时,发射端控制器控制逆变器移相角以步长α1增加,以提升输出功率。
当直流侧输入电流大于Ith时,发射端控制器以步长α2扰动逆变桥移相角,使直流侧输入电流向减小的方向改变,以提升系统效率。
进一步的,本系统在接收端整流桥用MOS管代替二极管,接收端整流桥部分的特征为:一个桥臂工作在同步整流模式,一个桥臂工作在移相模式。同时,为保证引前臂工作在同步整流模式,本系统在引前臂与接收端控制器之间串联有一比较器及采样电阻用于确定电流过零点,电流过零后,比较器向接收端控制器发中断信号,接收端控制器就能输出相应的整流桥PWM波形。
整流部分的具体工作模式如图11所示,引前臂开关S5,S6工作在同步整流模式,随电流过零开通与关断,滞后臂开关S7,S8工作在移相模式,通过接收端控制器提供的移相角调整工作状态,以达到控制要求。具体的开关管驱动波形如图12所示。
本系统通过发射端检测通过检测由接收端整流电路调制引起的信号变化,获取到接收端发送的信号,对发射端的电路进行调控,使得发射端和接收端能够进行协同控制而无需使用额外的通讯模块进行无线充电。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对各自的电路进行控制;
S2、对接收端整流桥进行调制;
S3、发射端通过检测由接收端整流桥调制引起的信号变化,获取到接收端发送的信号,对发射端的电路进行调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对发射端的电路进行调控的具体步骤为:
S31、发射端根据接收端发送的信号,调节发射端的线圈电流以找到稳定工作点;
S32、发射端在稳定工作点附近通过逐步改变工作点位置找到最佳工作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1包括:
S311、接收端通过PI控制方式调整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
S312、判断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调节是否满足充电要求;
S313、若是,则找到稳定工作点并且获取满足接收端充电要求时的发射端直流侧的阈值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最大也无法满足接收端控制要求时,满足接收端控制要求的步骤为:
A1、接收端控制器控制接收端整流桥按预设方式导通;
A2、通过接收端整流桥导通方式的改变控制接收端线圈短路,向发射端发送短路信号,使得发射端直流侧输入电流降低;
A3、发射端控制器检测到发射端直流侧输入电流降低后,发射端控制器根据短路信号逐渐增加发射端中逆变器的移相角,至接收端不再出现短路,并返回步骤S31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2包括:
S321、接收端实时监测充电电流或充电电压,在未检测到短路信号时,调节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以满足充电要求;
S322、发射端实时监测直流侧输入电流,并通过发射端控制器控制发射端中逆变器的移相角以获得最佳工作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21包括:
S3211、接收端实时监测充电电流或充电电压;
S3212、在未检测到短路信号时,接收端通过PI控制方式调整接收端整流桥的移相角以满足充电要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22包括:
S3221、检测发射端直流侧输入电流;
S3222、判断输入电流是否大于阈值电流;
S3223、若是,发射端控制器控制发射端逆变器的移相角以第一预设步长增加,并返回步骤S3221;若否,发射端控制器以第二预设步长扰动逆变桥移相角,使输入电流向减小的方向改变,从而获得最佳工作点。
8.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系统,基于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
所述发射端包括直流电源、发射端控制器、发射端逆变器和发射端线圈,发射端控制器控制发射端逆变器将直流电源的电能通过发射端线圈传输给接收端;
所述接收端包括接收端控制器、接收端线圈、接收端整流桥、接收端滤波电容和电池负载,接收端控制器控制接收端整流桥使得接收端线圈获得的电能通过滤波电容后传输到电池负载;
接收端整流桥包括两个桥臂,其中一个桥臂与接收端控制器之间设置有运算放大器、比较器以及采样电阻,所述运算放大器、比较器和采样电阻用于确定电流过零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43433.1A CN113489164A (zh) | 2021-05-19 | 2021-05-19 | 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43433.1A CN113489164A (zh) | 2021-05-19 | 2021-05-19 | 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89164A true CN113489164A (zh) | 2021-10-08 |
Family
ID=77932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543433.1A Pending CN113489164A (zh) | 2021-05-19 | 2021-05-19 | 一种无需额外通讯模块的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489164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54881A (zh) * | 2021-10-28 | 2023-05-02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主语音设备、从语音设备、语音联动系统及控制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266019A1 (en) * | 2013-03-13 | 2014-09-18 | John M. Pigott |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
CN108565989A (zh) * | 2018-06-08 | 2018-09-21 | 深圳市汇森无线传输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能量传输系统及方法 |
CN110504760A (zh) * | 2019-09-06 | 2019-11-26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控制方法 |
CN110571899A (zh) * | 2019-09-16 | 2019-12-13 | 传能电气(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变步长扰动观测法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恒流输出控制和效率提升方法 |
-
2021
- 2021-05-19 CN CN202110543433.1A patent/CN11348916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266019A1 (en) * | 2013-03-13 | 2014-09-18 | John M. Pigott |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
CN108565989A (zh) * | 2018-06-08 | 2018-09-21 | 深圳市汇森无线传输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能量传输系统及方法 |
CN110504760A (zh) * | 2019-09-06 | 2019-11-26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控制方法 |
CN110571899A (zh) * | 2019-09-16 | 2019-12-13 | 传能电气(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变步长扰动观测法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恒流输出控制和效率提升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54881A (zh) * | 2021-10-28 | 2023-05-02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主语音设备、从语音设备、语音联动系统及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25610B (zh) | 并联能源系统负载补偿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9327065B (zh) | 无线充电系统的接收端、方法、用电终端、发射端及系统 | |
CN110492621B (zh) | 基于发射端ts/fs变结构补偿网络的恒压/恒流型无线充电系统 | |
CN110707831B (zh) | 一种发送侧切换三线圈恒流恒压感应式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 | |
CN108718106B (zh) |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系统 | |
CN110071562B (zh) | 一种发送侧切换混合拓扑恒流恒压感应式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 | |
CN110654253A (zh) |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最优效率的联合控制方法 | |
US12088188B2 (en) | Wireless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and wireless charging transmitter and system | |
WO2022021949A1 (zh) | 宽功率范围内实现zvs的无线充电系统调控方法及系统 | |
CN110293859B (zh) | 一种巡视无人机在线充电补给装置及方法 | |
CN113726028B (zh) |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9638978B (zh) | 一种高效率的恒压恒流切换无线充电拓扑结构 | |
CN112202250B (zh) | 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装置以及无线充电系统 | |
CN106560971B (zh) | 无线充电电路、无线充电装置、无线充电方法和无线充电系统 | |
CN117293983A (zh) |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以及使用所述装置的终端 | |
CN114189059A (zh) |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111478458A (zh) |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恒流恒压控制方法 | |
CN109787372A (zh) | 一种双向非接触式充电系统及可逆无线充电模组 | |
CN111030266A (zh) | 基于电磁超材料的无线充电系统及恒流恒压充电控制方法 | |
CN113193662A (zh) |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变频恒流恒压控制装置及方法 | |
CN110635545A (zh) | 一种基于单管电路实现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5871213A (zh) | 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中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
CN108736581A (zh) |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 |
CN110048514A (zh) | 基于原边反馈控制器的无线功率传输系统 | |
CN112311106A (zh) | 一种单级全桥恒流恒压无线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