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89043A - 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89043A
CN113489043A CN202110783996.8A CN202110783996A CN113489043A CN 113489043 A CN113489043 A CN 113489043A CN 202110783996 A CN202110783996 A CN 202110783996A CN 113489043 A CN113489043 A CN 1134890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rter station
sending
bipolar converter
current
submarine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8399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晓斌
卢毓欣
李岩
辛清明
邹常跃
徐迪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SG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SG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G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CSG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11078399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890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89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904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1689 priority patent/WO2023284216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6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via a high-tension dc lin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8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wind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6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spe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的直流侧通过正极直流海缆和负极直流海缆相连,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仅采用一回中性线直流海缆用于连接受端双极换流站和距离受端双极换流站最近的一个送端双极换流站,并将该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与其他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通过其他较短的中性线直流电缆相连,通过该接线方式,可减少中性线海缆长度,并且减少用海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海上风电直流送出工程均为采用对称单极的直流工程,当输送容量增大时,对称单极结构可能无法满足设备要求和可靠性要求,需要采用双极结构。
陆上双极直流系统换流站中性线一般采用接地极接地,即单极运行时可通过大地回线进行通流;而海上风电送出用直流系统应用环境特殊,若采用海水接地极,则海水中将流过电流,一般不被允许,因此海上风电双极直流送出工程一般需要采用中性线直流海缆。
海上风电直流送出工程采用一回对称单极直流系统时,仅需正极直流电缆和负极直流电缆共两回直流电缆;而采用一回双极直流系统时,则须正极直流电缆、负极直流电缆和金属中线电缆三回直流电缆;对于大容量海上风电送出工程,可能采用多个送端和一个受端的双极输电结构,由于直流海缆通流能力的限制,需要在受端直流处并联汇集,此时直流海缆数量为2n回极线海缆和n回中性线海缆,由于海缆造成的输电成本和用海面积的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对于送端多个海上风电送出用换流站的并联直流系统,仅采用一回中性线直流海缆,减少总的直流中性线海缆长度和成本,减少用海面积。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一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一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二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二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二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所述第二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X2
其中,X1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的长期运行电流不超过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长期通流选型,具体为:max(X1,X2)≥(Y1+Y2);其中,max(X1,X2)为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X1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Y1和Y2分别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和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同时以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的长期运行电流。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通流选型具备秒级过负荷能力,具体为:在受端双极换流站发生直流单极故障时,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的秒级通流能力为(X1+X2),其中,X1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一风电场的风机;
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二风电场的风机;
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负载。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送端双极换流站包括M个送端双极换流站,分别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到第M送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1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1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i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i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通过第i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其中,M≥2,i=2,…,M。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XM);所述第i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Xi
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的长期运行电流不超过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长期通流选型,具体为:max(X1,X2,…,XM)≥(Y1+Y2+…+YM);
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通流选型具备秒级过负荷能力,具体为:在受端双极换流站发生直流单极故障时,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的秒级通流能力为0.5×(X1+X2…+XM);
其中,X1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2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M为第M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Y1…YM分别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到第M送端双极换流站同时以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的长期运行电流。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i风电场的风机;
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负载。
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送端双极换流站包括N个送端双极换流站,分别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到第N送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1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1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第k级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k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第k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k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第k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通过第k中性线直流海缆与第k-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其中N≥2,k=2,…,N。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XN);所述第k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k,…,XN);
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的长期运行电流不超过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长期通流选型,具体为:max(X1,X2,…,XN)≥(Y1+Y2+…+YN);
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通流选型具备秒级过负荷能力,具体为:在受端双极换流站发生直流单极故障时,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的秒级通流能力为(X1+X2…+XN);
其中,X1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2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N为第N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Y1…YN分别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到第N送端双极换流站同时以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的长期运行电流;
所述第k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k风电场的风机;
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负载。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的直流侧通过正极直流海缆和负极直流海缆相连,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仅采用一回中性线直流海缆用于连接受端双极换流站和距离受端双极换流站最近的一个送端双极换流站,并将该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与其他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通过其他较短的中性线直流电缆相连,通过该接线方式,可减少中性线海缆长度,并且减少用海空间,通过限定中性线直流海缆的运行电流,并利用电缆的短时过负荷能力,可以以较经济的电缆选型满足并联多端直流系统的运行方式要求,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一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一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二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二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二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参见图1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的结构意图,所述系统包括:送端双极换流站1、送端双极换流站2和受端双极换流站;
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正极换流器通过正极直流海缆1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负极换流器通过负极直流海缆1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中性线均通过中性线直流海缆1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正极换流器通过正极直流海缆2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负极换流器通过负极直流海缆2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中性线均通过中性线直流海缆12与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中性线连接。
具体的,若送端双极换流站1与受端双极换流站间海缆长度为100km,送端双极换流站2与受端双极换流站间海缆长度为120km,送端双极换流站1与送端双极换流站2间海缆长度为20km,采用本实施例的接线方式仅需100km+20km=120km中性线直流电缆,比采用原方式所需220km节约了100km中性线直流电缆,减少用海面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的直流侧通过正极直流海缆和负极直流海缆相连,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仅采用一回中性线直流海缆用于连接受端双极换流站和距离受端双极换流站最近的一个送端双极换流站,并将该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与其他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通过其他较短的中性线直流电缆相连,通过该接线方式,可减少中性线海缆长度,并且减少用海空间。
在本发明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所述第二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X2
其中,X1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
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时,中性线直流海缆1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中性线直流海缆12长期通流选型为X2,X1为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额定电流,X2为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额定电流。
提高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通流能力,能够承受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和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满足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能的要求。
在本发明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的长期运行电流不超过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长期通流选型,具体为:max(X1,X2)≥(Y1+Y2);其中,max(X1,X2)为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X1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Y1和Y2分别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和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同时以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的长期运行电流。
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时,若多回直流均采用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方式,在多回直流金属中线回线汇流后,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直流海缆通流将增加,因此需要限制多回直流长期同极性单极金属中线运行方式下的运行电流,保证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不超过设备能力,即max(X1,X2)≥(Y1+Y2),Y1+Y2为送端双极换流站1和送端双极换流站2同时以单极金属回线运行的长期运行电流。
在本发明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通流选型具备秒级过负荷能力,具体为:在受端双极换流站发生直流单极故障时,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的秒级通流能力为(X1+X2),其中,X1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
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时,考虑受端发生直流单极故障的暂态情况,短时内直流以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中性线直流海缆需具备秒级过负荷能力。比如两个送端双极换流站均采用1500A额定电流,受端双极换流站额定电流为3000A的情况下,双极和单极金属中线正常运行方式下,每极直流电缆长期通流为1500A,中性线直流电缆1长期通流也为1500A,当考虑受端直流单极故障时,中性线直流海缆需具备秒级3000A(1500A+1500A)的过负荷能力,提高系统稳定性。
在本发明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一风电场的风机;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二风电场的风机;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负载。
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参见图1所示,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交流侧与风电场1的风机WT连接,风机WT用于发电,供给送端双极换流站1;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交流侧与风电场2的风机WT连接,风机WT用于发电,供给送端双极换流站2。
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输交流电AC给负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的直流侧通过正极直流海缆和负极直流海缆相连,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仅采用一回中性线直流海缆用于连接受端双极换流站和距离受端双极换流站最近的一个送端双极换流站,并将该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与其他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通过其他较短的中性线直流电缆相连,通过该接线方式,可减少中性线海缆长度,并且减少用海空间,通过限定中性线直流海缆的运行电流,并利用电缆的短时过负荷能力,可以以较经济的电缆选型满足并联多端直流系统的运行方式要求,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送端双极换流站包括M个送端双极换流站,分别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到第M送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1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1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i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i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通过第i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其中,M≥2,i=2,…,M。
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参见图2所示,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的结构意图,所述系统包括:送端双极换流站1、送端双极换流站2、送端双极换流站3和受端双极换流站;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以M=3说明具体连接关系。
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正极换流器通过正极直流海缆1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负极换流器通过负极直流海缆1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中性线均通过中性线直流海缆1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正极换流器通过正极直流海缆2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负极换流器通过负极直流海缆2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中性线均通过中性线直流海缆12与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中性线连接。
送端双极换流站3的正极换流器通过正极直流海缆3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3的负极换流器通过负极直流海缆3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3的中性线均通过中性线直流海缆13与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中性线连接。
在本发明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XM);所述第i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Xi
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的长期运行电流不超过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长期通流选型,具体为:max(X1,X2,…,XM)≥(Y1+Y2+…+YM);
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通流选型具备秒级过负荷能力,具体为:在受端双极换流站发生直流单极故障时,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的秒级通流能力为(X1+X2…+XM);
其中,X1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2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M为第M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Y1…YM分别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到第M送端双极换流站同时以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的长期运行电流。
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时,中性线直流海缆1的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X3);中性线直流海缆12的长期通流选型为X2,中性线直流海缆13的长期通流选型为X3
中性线直流海缆1的长期运行电流不超过所述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1的长期通流选型,具体为:max(X1,X2,X3)≥(Y1+Y2+Y3);
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1通流选型具备秒级过负荷能力,具体为:在受端双极换流站发生直流单极故障时,中性线直流海缆1的秒级通流能力为X1+X2+X3,其中,X1为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额定电流,X2为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额定电流,X3为送端双极换流站3的额定电流,Y1…Y3分别为送端双极换流站1到送端双极换流站3同时以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的长期运行电流。
本发明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i风电场的风机;
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负载。
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参见图2所示,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交流侧与风电场1的风机WT连接,风机WT用于发电,供给送端双极换流站1;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交流侧与风电场2的风机WT连接,风机WT用于发电,供给送端双极换流站2;送端双极换流站3的交流侧与风电场3的风机WT连接,风机WT用于发电,供给送端双极换流站3;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输交流电AC给负载。
在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送端双极换流站包括N个送端双极换流站,分别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到第N送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1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1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第k级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k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第k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k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第k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通过第k中性线直流海缆与第k-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其中N≥2,k=2,…,N。
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参见图3所示,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的结构意图,所述系统包括:送端双极换流站1、送端双极换流站2、送端双极换流站3和受端双极换流站;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以N=3说明具体连接关系。
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正极换流器通过正极直流海缆1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负极换流器通过负极直流海缆1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中性线均通过中性线直流海缆1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正极换流器通过正极直流海缆2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负极换流器通过负极直流海缆2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中性线均通过中性线直流海缆12与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中性线连接。
送端双极换流站3的正极换流器通过正极直流海缆3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3的负极换流器通过负极直流海缆3与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送端双极换流站3的中性线均通过中性线直流海缆23与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中性线连接。
在本发明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XN);所述第k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k,…,XN);
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的长期运行电流不超过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长期通流选型,具体为:max(X1,X2,…,XN)≥(Y1+Y2+…+YN);
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通流选型具备秒级过负荷能力,具体为:在受端双极换流站发生直流单极故障时,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的秒级通流能力为(X1+X2…+XN);
其中,X1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2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N为第N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Y1…YN分别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到第N送端双极换流站同时以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的长期运行电流;
所述第k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k风电场的风机;
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负载。
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时,中性线直流海缆1的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X3);中性线直流海缆23的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中性线直流海缆13的长期通流选型为X3
中性线直流海缆1的长期运行电流不超过所述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1的长期通流选型,具体为:max(X1,X2,X3)≥(Y1+Y2+Y3);
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1通流选型具备秒级过负荷能力,具体为:在受端双极换流站发生直流单极故障时,中性线直流海缆1的秒级通流能力为(X1+X2+X3),其中,X1为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额定电流,X2为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额定电流,X3为送端双极换流站3的额定电流,Y1…Y3分别为送端双极换流站1到送端双极换流站3同时以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的长期运行电流。
参见图3所示,送端双极换流站1的交流侧与风电场1的风机WT连接,风机WT用于发电,供给送端双极换流站1;送端双极换流站2的交流侧与风电场2的风机WT连接,风机WT用于发电,供给送端双极换流站2;送端双极换流站3的交流侧与风电场3的风机WT连接,风机WT用于发电,供给送端双极换流站3;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输交流电AC给负载。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的直流侧通过正极直流海缆和负极直流海缆相连,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仅采用一回中性线直流海缆用于连接受端双极换流站和距离受端双极换流站最近的一个送端双极换流站,并将该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与其他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通过其他较短的中性线直流电缆相连,通过该接线方式,可减少中性线海缆长度,并且减少用海空间,通过限定中性线直流海缆的运行电流,并利用电缆的短时过负荷能力,可以以较经济的电缆选型满足并联多端直流系统的运行方式要求,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一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一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二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二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二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所述第二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X2
其中,X1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的长期运行电流不超过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长期通流选型,具体为:max(X1,X2)≥(Y1+Y2);其中,max(X1,X2)为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通流选型,X1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Y1和Y2分别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和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同时以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的长期运行电流。
4.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通流选型具备秒级过负荷能力,具体为:在受端双极换流站发生直流单极故障时,第一中性线直流海缆的秒级通流能力为(X1+X2),其中,X1为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
5.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一风电场的风机;
所述第二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二风电场的风机;
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负载。
6.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送端双极换流站包括M个送端双极换流站,分别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到第M送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1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1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i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i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通过第i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其中,M≥2,i=2,…,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XM);所述第i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Xi
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的长期运行电流不超过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长期通流选型,具体为:max(X1,X2,…,XM)≥(Y1+Y2+…+YM);
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通流选型具备秒级过负荷能力,具体为:在受端双极换流站发生直流单极故障时,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的秒级通流能力为(X1+X2…+XM);
其中,X1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2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M为第M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Y1…YM分别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到第M送端双极换流站同时以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的长期运行电流。
8.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i风电场的风机;
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负载。
9.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送端双极换流站和受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送端双极换流站包括N个送端双极换流站,分别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到第N送端双极换流站;
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1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1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所述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均通过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
第k级送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通过第k正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正极换流器连接,第k送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通过第k负极直流海缆与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负极换流器连接,第k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通过第k中性线直流海缆与第k-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中性线连接,其中N≥2,k=2,…,N。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1,X2,…,XN);所述第k中性线直流海缆长期通流选型为max(Xk,…,XN);
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的长期运行电流不超过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长期通流选型,具体为:max(X1,X2,…,XN)≥(Y1+Y2+…+YN);
所述第1中性线直流连接海缆通流选型具备秒级过负荷能力,具体为:在受端双极换流站发生直流单极故障时,第1中性线直流海缆的秒级通流能力为0.5×(X1+X2…+XN);
其中,X1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2为第2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XN为第N送端双极换流站的额定电流,Y1…YN分别为第1送端双极换流站到第N送端双极换流站同时以单极金属中线回线运行的长期运行电流;
所述第k送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第k风电场的风机;
所述受端双极换流站的交流侧用于连接负载。
CN202110783996.8A 2021-07-12 2021-07-12 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Pending CN1134890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83996.8A CN113489043A (zh) 2021-07-12 2021-07-12 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PCT/CN2021/131689 WO2023284216A1 (zh) 2021-07-12 2021-11-19 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83996.8A CN113489043A (zh) 2021-07-12 2021-07-12 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89043A true CN113489043A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38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83996.8A Pending CN113489043A (zh) 2021-07-12 2021-07-12 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89043A (zh)
WO (1) WO202328421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84216A1 (zh) * 2021-07-12 2023-01-19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720999U (zh) * 2015-07-01 2015-10-21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接地极系统
CN108258727A (zh) * 2018-01-24 2018-07-06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海上风电场并网输电系统
CN108964111A (zh) * 2018-08-22 2018-12-07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中压侧直流出线的直流输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200373755A1 (en) * 2018-01-30 2020-11-26 Abb Power Grids Switzerland Ag System Design Solution for DC Grid Cost Reduction and Risk Minimization
CN112152204A (zh) * 2020-09-04 2020-12-29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多端直流单极故障功率转移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00054B2 (en) * 2014-07-31 2017-10-24 Abb Schweiz Ag DC connection system for renewable power generators
CN105071373B (zh) * 2015-08-27 2018-03-30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直流开关场的配置系统和方法
CN112736977B (zh) * 2020-12-31 2022-08-30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多端海上风电柔性直流与储能协同并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986753B (zh) * 2021-02-22 2022-10-04 天津大学 一种经金属回线接地的柔性直流电网双端故障测距方法
CN113489043A (zh) * 2021-07-12 2021-10-08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720999U (zh) * 2015-07-01 2015-10-21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接地极系统
CN108258727A (zh) * 2018-01-24 2018-07-06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海上风电场并网输电系统
US20200373755A1 (en) * 2018-01-30 2020-11-26 Abb Power Grids Switzerland Ag System Design Solution for DC Grid Cost Reduction and Risk Minimization
CN108964111A (zh) * 2018-08-22 2018-12-07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中压侧直流出线的直流输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52204A (zh) * 2020-09-04 2020-12-29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多端直流单极故障功率转移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郭铸;刘涛;陈名;李岩;许树楷;黎小林;黄辉;: "南澳多端柔性直流工程线路故障隔离策略", 南方电网技术, no. 02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84216A1 (zh) * 2021-07-12 2023-01-19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84216A1 (zh) 2023-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hirat et al. Comparison of wind farm topologies for offshore applications
US9800054B2 (en) DC connection system for renewable power generators
EP365130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ergising an ac network of an offshore wind farm
CN108226708A (zh) 一种含mmc多端直流电网的快速故障判别方法
JP2007500992A (ja) 単線式配電システムを分岐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3489043A (zh) 一种并联多端直流系统
CN112332225A (zh) 一种移动浮式联合循环发电船230kV兼115kV双电压输出系统
CN110834568B (zh) 一种电池供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572189B (zh) 海上风电用双极柔性直流系统及其变压器故障切换方法
CN115800369A (zh) 适用于柔直并网的多风电场负序电流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8964111A (zh) 一种具有中压侧直流出线的直流输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91665A (zh) 一种应用于柔性直流输电的能量耗散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ang et al. Enhancing AC networks with HVDC interconnections
CN114039375A (zh) 海上直流输电系统
Wang et al. Optimised topology design and comparison for offshore transmission
Colla et al. Mediterranean high voltage submarine cable links technology and system challenges
CN100414797C (zh) 判断背靠背直流工程中高压极线短路于低压极线的方法
Liang et al. Advanced AC and DC technologies to connect offshore wind farms into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CN114221384B (zh) 一种海上风电系统的容错运行组网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3206513B (zh) 一种海上风电场超高压送出系统
CN114243775B (zh) 海上风电系统中直流单极接地故障的容错运行方法和装置
CN114417241B (zh) 一种海上风电柔直系统的单极接地短路计算方法及系统
CN211930273U (zh) 海上风电柔直送出系统接地装置及海上风电柔直送出系统
CN113708361B (zh) 共用直流耗能装置的并联直流系统
CN214589742U (zh) 移动浮式联合循环发电船230kV兼115kV双电压输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