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2424B - 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52424B
CN113452424B CN202010213339.5A CN202010213339A CN113452424B CN 113452424 B CN113452424 B CN 113452424B CN 202010213339 A CN202010213339 A CN 202010213339A CN 113452424 B CN113452424 B CN 1134524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paired
user
pairing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1333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52424A (zh
Inventor
方冬梅
林之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1333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524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52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2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52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24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通过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息参数;判断所述信息参数是否满足预设配对条件,如果是,则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确定为配对设备。其中,采集的信息参数主要包括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窄带传递时间和宽带传递时间,这样使用了专网中特有的D2D功能来获取传递时间,该方法中用户设备无需发射上行SRS,仍能进行用户设备配对,并且无需计算用户设备间相关性矩阵和用户AoA/AoD,因此实现了运算简单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User-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简称为MU-MIMO)是一种空间分集技术,在不增加系统带宽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利用分集来减轻多径衰落的影响,并能有效地消除共道干扰,提高信道的可靠性,降低误码率,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MU-MIMO技术分为上行和下行。上行MU-MIMO:不同用户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进行上行发送(单天线发送),从接收端来看,这些数据流等同于来自一个用户终端的不同天线,从而构成了一个虚拟的MIMO系统。下行MU-MIMO:将多个数据流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传输给不同的用户终端,多个用户终端以及eNB构成下行MU-MIMO系统。而用户配对算法是MU-MIMO能否获得增益的关键。如果配对用户的信道相关性高,甚至会出现负增益。
现有的配对算法,无论是计算信道容量、信道相关性、抑或是AoA(Angle-of-Arrival,到达角度)/DoA(Direction-of-Arrival,波达方向)信息,都需要基站获得终端和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信息。而若需要获得终端到基站的无线信道信息,一种常见的做法是通过上行SRS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获得。但是上行SRS非标配,比如现在某些宽带产品就没有SRS。并且现有算法均有一个问题,就是运算复杂度比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系统,实现在产品没有SRS配置的情况下进行用户配对,并且简化了运算复杂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应用于MU-MIMO系统,该方法包括:
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息参数;
判断所述信息参数是否满足预设配对条件,如果是,则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确定为配对设备;
其中,所述预设配对条件包括: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大于第一门限阈值,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窄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二门限阈值和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宽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三门限阈值。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的定位信息;
依据所述定位信息计算获得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通过窄带进行信息发送,并估算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号传递时间。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分别与基站进行连接,其中,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
基于所述基站的定时,控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信号;
将所述第二设备获得所述信号的到达时延确定为宽带传递时间。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信息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中的任意一项时,则证明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不能进行配对。
可选地,当有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且所述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均满足于所述预设条件时,该方法还包括:
将距离参数较大、窄带传递时间较大和宽带传递时间较大的用户设备进行优先配对。
一种用户配对系统,应用于MU-MIMO系统,该系统包括:
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息参数;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信息参数是否满足预设配对条件,如果是,则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确定为配对设备;
其中,所述预设配对条件包括: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大于第一门限阈值,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窄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二门限阈值和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宽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三门限阈值。
可选地,该系统还包括:
第一信息获取单元,用于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的定位信息;依据所述定位信息计算获得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
第二信息获取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通过窄带进行信息发送,并估算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号传递时间;
第三信息获取单元,用于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分别与基站进行连接,其中,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基站的定时,控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信号;将所述第二设备获得所述信号的到达时延确定为宽带传递时间。
可选地,该系统还包括:
证明单元,用于当所述信息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中的任意一项时,则证明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不能进行配对。
配对确定单元,用于当有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且所述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均满足于所述预设条件时,将距离参数较大、窄带传递时间较大和宽带传递时间较大的用户设备进行优先配对。
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所述程序执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用户配对方法。
一种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户配对方法。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通过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息参数;判断所述信息参数是否满足预设配对条件,如果是,则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确定为配对设备。其中,采集的信息参数主要包括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窄带传递时间和宽带传递时间,这样使用了专网中特有的D2D功能来获取传递时间,该方法中用户设备无需发射上行SRS,仍能进行用户设备配对,并且无需计算用户设备间相关性矩阵和用户AoA/AoD,因此实现了运算简单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配对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配对的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户配对的场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配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设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户配对方法,该方法应用于MU-MIMO系统,参见图1,该方法包括:
S101、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息参数;
S102、判断所述信息参数是否满足预设配对条件,如果是,则执行S103;
S103、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确定为配对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通信领域,具体应用于专网通信,其中,专网通信是指为公安、交警、消防、武警、政务、应急指挥等行业领域应用的专用通信系统,即其是指在一些行业、部门或单位内部,为满足其进行组织管理、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等需要所建设的通信网路。在专网无线通信系统可分为终端层、系统层和应用层。其中,终端层是指最终用户所使用的手持终端、车载终端,以及用于数据采集和上传的数传终端等,通过系统层所提供的空中接口接入系统实现通信;系统层包括无线接入基站、核心交换中心及其他对外网关设备,系统层完成终端的空口接入,呼叫信令的处理、语音编解码以及业务数据(语音、短信)的路由交换等功能,并通过对外网关设备与外网联通;应用层有基于系统层开放的应用层接口、根据用户应用场景开发的应用设备,典型的应用层设备有调度台、录音设备、GIS等。
在专网通信领域,警用数字集群(Police Digital Trunking,PDT)系统、陆上集群无线电(Terrestrial TrunkedRadio,Tetra)系统和P25(Project25)、数字移动无线电标准DMR是几种主流的系统,它们都属于窄带集群系统。PDT、Tetra、DMR和P25等窄带集群通信系统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窄带语音业务,但在数据业务方面存在传输低速率的缺点,无法满足图像和数据等日益增长的宽带业务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业界普遍看好窄带系统加宽带系统的宽窄带集群融合方式,宽带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宽窄带集群融合方式例如:PDT+LTE、Tetra+LTE、P25+LTE、DMR+LTE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配对方法的原理是:MU-MIMO能否获得增益的一个准则是配对后的频谱效率是否能够大于配对前频谱效率。配对后的频谱效率和配对用户设备的信噪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成正相关关系,和配对用户设备之间的信道相关性成反相关关系。配对用户设备之间的信道相关性和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成反相关关系。
所以配对后的频谱效率和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成正相关关系。对于专网通信,可以通过GPS(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定位系统)获得用户之间的距离信息。对于专网通信,还可以通过窄带D2D(Device-to-Device,设备到设备)获得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号传递时间t,该传递时间和用户之间的距离d成正比。即有d=C*t。其中C是光速。该用户之间的距离d或者信号传递时间t,可作为用户能够进行配对的判断条件。
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集的信息参数包括: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用户设备之间的窄带传递时间和用户设备之间的宽带传递时间。
具体的,采集信息参数的方法包括:
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的定位信息;依据所述定位信息计算获得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
控制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通过窄带进行信息发送,并估算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号传递时间。
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分别与基站进行连接,其中,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基站的定时,控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信号;将所述第二设备获得所述信号的到达时延确定为宽带传递时间。
因此,所述预设配对条件包括: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大于第一门限阈值,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窄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二门限阈值和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宽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三门限阈值。
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控制中心获得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d、用户间的窄带D2D传递时间的测量值t1、用户间的宽带D2D传递时间的测量值t2(这三项可以不用全部获取,但至少保证有一项或以上能获取到):
获取用户之间的距离d:控制中心通过用户的GPS信息计算用户之间的距离d。
获得窄带D2D传递时间的测量值t1:用户通过窄带D2D功能互发信息,估算用户之间的信号传递时间。所有用户将D2D传递时间的测量值t1发送给控制中心。
获得宽带D2D传递时间的测量值t2,方法可有:两个用户和基站连接,可获得基站的定时,其中用户A向用户B发送信号,如同步信号,则用户B获得的同步信号的到达时延即为宽带D2D传递时间的测量值t2。用户将所获得的D2D传递时间的测量值t2发送给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利用得到的用户之间的距离d、用户间的窄带D2D传递时间的测量值t1、用户间的宽带D2D传递时间的测量值t2,挑选上下行MU-MIMO配对用户:
如果控制中心获得用户之间的距离d,判断d是否大于配对第一门限,如果不大于就不配对。
如果控制中心获得用户间的窄带D2D传递时间的测量值t1,判断t1是否大于配对第二门限,如果不大于就不配对。
如果控制中心获得用户间的宽带D2D传递时间的测量值t2,判断t2是否大于配对第三门限,如果不大于就不配对。
对应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包括:
当所述信息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中的任意一项时,则证明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不能进行配对。
当有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且所述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均满足于所述预设条件时,该方法还包括:
将距离参数较大、窄带传递时间较大和宽带传递时间较大的用户设备进行优先配对。
需要说明的是,三个信息可以只获取一个进行判断,只要其中一个条件不满足就不配对,因为不满足的话容易出现配对后总额谱效率负增益的问题。
即基站可能只能获得d、t1、t2的其中一项或者两项,有几项判断几项。
上述d、t1、t2只要其中一个条件不满足就不配对。因为不满足的话容易出现配对后总频谱效率负增益的问题。
如果有多个用户对均满足d、t1、t2三个判断条件,则优先挑选d大、t1大、t2大的用户对进行配对。
配对门限将根据基站天线数、当前无线环境多径情况、无线信道质量进行调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户配对方法,该方法通过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息参数;判断所述信息参数是否满足预设配对条件,如果是,则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确定为配对设备。其中,采集的信息参数主要包括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窄带传递时间和宽带传递时间,这样使用了专网中特有的D2D功能来获取传递时间,该方法中用户设备无需发射上行SRS,仍能进行用户设备配对,并且无需计算用户设备间相关性矩阵和用户AoA/AoD,因此实现了运算简单的目的。
参见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配对的场景示意图。当通过GPS信息知道用户距离较远,或者通过D2D测量的传递时间较大,只要用户的SINR满足,则用户适合配对。其中,下行MU-MIMO可以通过用户上报的CQI获得SINR,上行MU-MIMO可以通过基站对用户发射的上行信号测量获得SINR。
参见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户配对的场景示意图,当通过GPS信息知道用户距离较近,或者通过D2D测量的传递时间较小且小于配对门限,则用户不适合配对。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用户配对系统,应用于MU-MIMO系统,参见图4,该系统包括:
采集单元10,用于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息参数;
判断单元20,用于判断所述信息参数是否满足预设配对条件,如果是,则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确定为配对设备;
其中,所述预设配对条件包括: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大于第一门限阈值,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窄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二门限阈值和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宽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三门限阈值。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系统还包括:
第一信息获取单元,用于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的定位信息;依据所述定位信息计算获得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
第二信息获取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通过窄带进行信息发送,并估算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号传递时间;
第三信息获取单元,用于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分别与基站进行连接,其中,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基站的定时,控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信号;将所述第二设备获得所述信号的到达时延确定为宽带传递时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系统还包括:
证明单元,用于当所述信息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中的任意一项时,则证明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不能进行配对。
配对确定单元,用于当有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且所述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均满足于所述预设条件时,将距离参数较大、窄带传递时间较大和宽带传递时间较大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户配对系统,该系统采集单元通过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息参数;判断单元判断所述信息参数是否满足预设配对条件,如果是,则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确定为配对设备。其中,采集的信息参数主要包括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窄带传递时间和宽带传递时间,这样使用了专网中特有的D2D功能来获取传递时间,该方法中用户设备无需发射上行SRS,仍能进行用户设备配对,并且无需计算用户设备间相关性矩阵和用户AoA/AoD,因此实现了运算简单的目的。
所述用户配对系统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上述采集单元和判断单元等均作为程序单元存储在存储器中,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上述程序单元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处理器中包含内核,由内核去存储器中调取相应的程序单元。内核可以设置一个或以上,通过调整内核参数来XXXX(本发明的目的)。
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包括至少一个存储芯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用户配对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所述用户配对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息参数;
判断所述信息参数是否满足预设配对条件,如果是,则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确定为配对设备;
其中,所述预设配对条件包括: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大于第一门限阈值,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窄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二门限阈值和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宽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三门限阈值。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
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的定位信息;
依据所述定位信息计算获得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通过窄带进行信息发送,并估算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号传递时间。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分别与基站进行连接,其中,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
基于所述基站的定时,控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信号;
将所述第二设备获得所述信号的到达时延确定为宽带传递时间。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信息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中的任意一项时,则证明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不能进行配对。
进一步地,当有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且所述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均满足于所述预设条件时,该方法还包括:
将距离参数较大、窄带传递时间较大和宽带传递时间较大的用户设备进行优先配对。
本文中的设备可以是服务器、PC、PAD、手机等。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在数据处理设备上执行时,适于执行初始化有如下方法步骤的程序:
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息参数;
判断所述信息参数是否满足预设配对条件,如果是,则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确定为配对设备;
其中,所述预设配对条件包括: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大于第一门限阈值,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窄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二门限阈值和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宽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三门限阈值。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
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的定位信息;
依据所述定位信息计算获得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通过窄带进行信息发送,并估算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号传递时间。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分别与基站进行连接,其中,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
基于所述基站的定时,控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信号;
将所述第二设备获得所述信号的到达时延确定为宽带传递时间。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信息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中的任意一项时,则证明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不能进行配对。
进一步地,当有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且所述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均满足于所述预设条件时,该方法还包括:
将距离参数较大、窄带传递时间较大和宽带传递时间较大的用户设备进行优先配对。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MU-MIMO系统,该方法包括:
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息参数;
判断所述信息参数是否满足预设配对条件,如果是,则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确定为配对设备;
其中,所述预设配对条件包括: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大于第一门限阈值,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窄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二门限阈值和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宽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三门限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的定位信息;
依据所述定位信息计算获得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通过窄带进行信息发送,并估算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号传递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分别与基站进行连接,其中,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
基于所述基站的定时,控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信号;
将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获得所述信号的到达时延确定为宽带传递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信息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配对条件中的任意一项时,则证明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不能进行配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有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且所述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均满足于所述预设配对条件时,该方法还包括:
将距离参数大、窄带传递时间大和宽带传递时间大的用户设备进行优先配对。
7.一种用户配对系统,其特征在于,应用于MU-MIMO系统,该系统包括:
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息参数;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信息参数是否满足预设配对条件,如果是,则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确定为配对设备;
其中,所述预设配对条件包括: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大于第一门限阈值,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窄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二门限阈值和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宽带传递时间大于第三门限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
第一信息获取单元,用于采集待配对的用户设备的定位信息;依据所述定位信息计算获得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参数;
第二信息获取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通过窄带进行信息发送,并估算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信号传递时间;
第三信息获取单元,用于将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分别与基站进行连接,其中,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基站的定时,控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信号;将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获得所述信号的到达时延确定为宽带传递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
证明单元,用于当所述信息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配对条件中的任意一项时,则证明所述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不能进行配对;
配对确定单元,用于当有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且所述多个待配对的用户设备均满足于所述预设配对条件时,将距离参数大、窄带传递时间大和宽带传递时间大的用户设备进行优先配对。
1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所述程序执行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户配对方法。
11.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户配对方法。
CN202010213339.5A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34524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3339.5A CN113452424B (zh)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3339.5A CN113452424B (zh)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2424A CN113452424A (zh) 2021-09-28
CN113452424B true CN113452424B (zh) 2023-02-07

Family

ID=77806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13339.5A Active CN113452424B (zh)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5242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9652A (zh) * 2012-04-27 2013-10-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用户调度的用户配对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945554B (zh) * 2013-01-21 2020-07-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双工蜂窝网络下的用户设备调度方法及装置
US20140225740A1 (en) * 2013-02-14 2014-08-14 Rachel Hochman System and devices to maintain physical objects connected to one another
WO2015030494A1 (ko) * 2013-08-29 2015-03-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에 기반한 단말 간 거리 측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5228258A (zh) * 2014-06-20 2016-0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EP3811550A1 (en) * 2018-06-21 2021-04-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vice-to-device (d2d) channel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2424A (zh) 2021-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26239B2 (e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redicting available throughput for uplink data
US20200336194A1 (en) Joint beam report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
EP3849230B1 (en)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KR20210117960A (ko) O-ran 기반 성능 최적화 및 구성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1855728B2 (en) Reporting of coefficients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N111434069B (zh) 采用nzp csi-rs的mu干扰测量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8112076A (zh) 配置上行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US11228357B2 (en) Transmissions between a baseband unit and a radio unit of transformed signals in a beam space
CN111512685A (zh) 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23133764A1 (zh) 信息上报、信息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310799B2 (en) Identifying a beam in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200107217A1 (en)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13452424B (zh) 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系统
US9578539B1 (en) Transmitting a data packet ove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ink
US2023041222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nsupervised user clustering and power allocation in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aided massive 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 (mimo) networks
US20230413186A1 (en) Sidelink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US20240014858A1 (en) Scheduling for multi-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 transmission with dynamic on-off switching
US2022040004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user schedu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1189237A1 (zh) 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系统
EP3016458B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related to a predicted channel state
Gismalla et al. Interference reduction between device to 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underlying cellular networks
US11811475B2 (en) Method and access network node for beam control
US12022308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 massive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configuration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1175769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access transmission
US20230112639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 massive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configuration for transmitting da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