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2807A -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2807A
CN113422807A CN202110578052.7A CN202110578052A CN113422807A CN 113422807 A CN113422807 A CN 113422807A CN 202110578052 A CN202110578052 A CN 202110578052A CN 113422807 A CN113422807 A CN 1134228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e
dimensional code
terminal device
server
terminal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780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勋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s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s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s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s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7805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228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228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28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6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le transfer, e.g. 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54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G06K7/1082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文件传输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其中,文件传输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显示二维码;第二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并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以及第一终端设备从服务器获取文件。

Description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文件传输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在主流的应用程序一般会划分PC端和移动端。PC端由于屏幕大小及录入键盘的原因,适合大批量录入资料数据。而移动端由于屏幕小而且使用的是虚拟键盘,更适合执行“查询”、“审批”、“图像视频采集”(比如拍照)等操作。
但在一些情况下,PC端需要和移动端相结合。由PC端录入资料并使用移动端采集图片、视频、语音或文件。这时候往往需要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或者U盘等方式,将文件从移动端复制到PC端,再通过PC端的应用程序打开和引用该文件。整个操作非常的烦锁和耗时,并且通过U盘等方式还存在病毒入侵等风险。
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应用程序的PC端和移动端之间的文件传输存在操作繁琐、耗时以及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应用程序的PC端和移动端之间的文件传输存在操作繁琐、耗时以及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方法,用于接收文件的第一终端设备,包括:显示用于传输文件的二维码;以及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文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方法,用于发送文件的第二终端设备,包括:扫描第一终端设备显示的二维码;以及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显示二维码;第二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并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以及第一终端设备从服务器获取文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由处理器执行以上任意一项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装置,用于接收文件的第一终端设备,包括:第一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用于传输文件的二维码;以及第一获取模块,用于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文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装置,用于发送文件的第二终端设备,包括:扫描模块,用于扫描第一终端设备显示的二维码;以及第一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装置,包括:第二显示模块,用于显示二维码;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扫描二维码,并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以及第二获取模块,用于从服务器获取文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装置,用于接收文件的第一终端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以及第一存储器,与第一处理器连接,用于为第一处理器提供处理以下处理步骤的指令:显示用于传输文件的二维码;以及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文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装置,用于发送文件的第二终端设备,包括:第二处理器;以及第二存储器,与第二处理器连接,用于为第二处理器提供处理以下处理步骤的指令:扫描第一终端设备显示的二维码;以及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装置,包括:第三处理器;以及第三存储器,与第三处理器连接,用于为第三处理器提供处理以下处理步骤的指令:第一终端设备显示二维码;第二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并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以及第一终端设备从服务器获取文件。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第二终端设备扫描第一终端设备显示的二维码,此时用户可以进入文件上传页面后上传文件,从而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从而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文件。从而,本实施例应用了第一终端设备即,PC端)和第二终端设备(即,移动端)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中转访问的特性,并且利用了移动端便于拍照或数据采集的特点,通过使用移动端扫码PC端生成的随机二维码,将文件上传到PC端和移动端都可访问的一台公共服务器,再由PC端自动从中间服务器下载移动端上传的文件。此外,由于移动端有图像视频及语音采集的便利性,因此还可以在上传文件时才通过移动端进行拍摄、录像或录音,并将当前拍摄的图片或视频直接进行传输。从而,在PC端中使用该技术,可以在移动端直接传送任意类型文件、图像或视频到PC端。实现无缝无介质的文件传输。从而,本实施例不但降低了文件传输的复杂度和有效提高了文件传输效率,也避免了因为传输介质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对于第二终端设备而言,只需要支持二维码识别功能,无需安装专用软件或第三方软件,提高了适应性。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应用程序的PC端和移动端之间的文件传输存在操作繁琐、耗时以及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用于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的计算设备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文件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1的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1的第二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1的第三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文件传输方法的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7a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上显示的一个操作界面示意图;
图7b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上的二维码显示界面的示意图;
图7c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第二终端设备上显示的文件上传界面的示意图;
图7d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上显示的已下载文件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2的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2的第二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2的第三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3的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3的第二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装置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3的第三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1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方法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实施例可以在移动终端、计算机终端、服务器或者类似的计算设备中执行。图1示出了一种用于实现文件传输方法的计算设备的硬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计算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处理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MCU或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等的处理装置)、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以及用于通信功能的传输装置。除此以外,还可以包括:显示器、输入/输出接口(I/O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SB)端口(可以作为I/O接口的端口中的一个端口被包括)、网络接口、电源和/或相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其并不对上述电子装置的结构造成限定。例如,计算设备还可包括比图1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1所示不同的配置。
应当注意到的是上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或其他数据处理电路在本文中通常可以被称为“数据处理电路”。该数据处理电路可以全部或部分的体现为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此外,数据处理电路可为单个独立的处理模块,或全部或部分的结合到计算设备中的其他元件中的任意一个内。如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该数据处理电路作为一种处理器控制(例如与接口连接的可变电阻终端路径的选择)。
存储器可用于存储应用软件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文件传输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数据存储装置,处理器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应用程序的文件传输方法。存储器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计算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传输装置用于经由一个网络接收或者发送数据。上述的网络具体实例可包括计算设备的通信供应商提供的无线网络。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包括一个网络适配器(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NIC),其可通过基站与其他网络设备相连从而可与互联网进行通讯。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可以为射频(Radio Frequency,RF)模块,其用于通过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进行通讯。
显示器可以例如触摸屏式的液晶显示器(LCD),该液晶显示器可使得用户能够与计算设备的用户界面进行交互。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图1所示的计算设备可以包括硬件元件(包括电路)、软件元件(包括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代码)、或硬件元件和软件元件两者的结合。应当指出的是,图1仅为特定具体实例的一个实例,并且旨在示出可存在于上述计算设备中的部件的类型。
图2a是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文件传输系统的示意图。图2b为文件传输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a和图2b所示,该系统包括:第一终端设备100、服务器200和第二终端设备300。其中,第一终端设备100和第二终端设备300均与服务器200通信连接,第一终端设备100上安装有某一个应用程序的PC端,第二终端设备300则安装有该应用程序的移动端。在用户需要将第二终端设备300上的某一文件从移动端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100的PC端时,可以通过第二终端设备300上的摄像头扫描第一终端设备100上显示的二维码,跳转至图片或文件上传页面,然后通过该页面将图片或文件上传至服务器200。第一终端设备100在判断服务器200上存储有上传文件时,自动从作为中间服务器的服务器200获取第二终端设备300上传的文件。需要说明的是,系统中的第一终端设备100、服务器200和第二终端设备300均可适用上面所述的硬件结构。
在上述运行环境下,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方法方法,该方法由图2中所示的第一终端设备100实现。图3示出了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考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S302:显示用于传输文件的二维码;以及
S304: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文件。
参照图2a、图2b和图3所示,第一终端设备100例如为用户的电脑设备,第二终端设备300例如为用户的手机设备或者平板设备。用户在需要将第二终端设备300上的文件直接上传至第一终端设备100上时,参照图7a所示,用户可以通过触发第一终端设备100的界面上显示的“点击上传图片”或者触发界面右下角的“手机”图标,此时第一终端设备100上会显示用于传输文件的二维码(参见图7b所示)。在该应用场景下,用户可以通过第二终端设备300扫描二维码,进入如图7c所示的文件上传页面,在该文件上传页面中将对应的文件上传至远程的服务器200。从而,第一终端设备100从远程的服务器200获取第二终端设备300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200的文件。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的,现在主流的应用程序一般会划分PC端和移动端。PC端由于屏幕大小及录入键盘的原因,适合大批量录入资料数据。而移动端由于屏幕小而且使用的是虚拟键盘,更适合执行“查询”、“审批”、“图像视频采集”(比如拍照)等操作。但在一些情况下,PC端需要和移动端相结合。由PC端录入资料并使用移动端采集图片、视频、语音或文件。这时候往往需要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或者U盘等方式,将文件从移动端复制到PC端,再通过PC端的应用程序打开和引用该文件。整个操作非常的烦锁和耗时,并且通过U盘等方式还存在病毒入侵等风险。
有鉴于此,本实施例通过第一终端设备100显示用于传输文件的二维码,此时用户可以通过第二终端设备300扫描二维码进入文件上传页面后上传文件至远程的服务器200,从而第一终端设备100可以从远程的服务器200获取第二终端设备300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200的文件。从而,本实施例应用了第一终端设备100(即,PC端)和第二终端设备300(即,移动端)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中转访问的特性,并且利用了移动端便于拍照或数据采集的特点,通过使用移动端扫码PC端生成的随机二维码,将文件上传到PC端和移动端都可访问的一台公共服务器(即,服务器200),再由PC端自动从中间服务器下载移动端上传的文件。此外,由于移动端有图像视频及语音采集的便利性,因此还可以在上传文件时才通过移动端进行拍摄、录像或录音,并将当前拍摄的图片或视频直接进行传输。从而,在PC端中使用该技术,可以在移动端直接传送任意类型文件、图像或视频到PC端。实现无缝无介质的文件传输。从而,本实施例不但降低了文件传输的复杂度和有效提高了文件传输效率,也避免了因为传输介质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对于第二终端设备300而言,只需要支持二维码识别功能,无需安装专用软件或第三方软件,提高了适应性。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应用程序的PC端和移动端之间的文件传输存在操作繁琐、耗时以及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显示二维码的操作,包括:根据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生成二维码;以及显示二维码。
具体地,第一终端设备100在显示二维码的操作过程中,先根据与第一终端设备100关联的标识信息,生成二维码。其中,参照图6所示,与第一终端设备100关联的标识信息例如为第一终端设备100生成的全球唯一的Token。然后第一终端设备100使用Token生成一个二维码并显示。从而,通过由第一终端设备100先生成一个标识信息,然后根据该标识信息生成二维码后显示的方式,将与第一终端设备100关联的标识信息传递到第二终端设备300,为后续第二终端设备300将文件上传至远程的服务器200时,可以携带预第一终端设备100关联的标识信息,保证了第一终端设备100可以从远程的服务器200准确地获取到对应的文件。
可选地,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文件的操作,包括:向服务器发送文件获取请求,文件获取请求用于请求从服务器获取与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以及从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与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
具体地,第一终端设备100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文件的操作过程中,先向服务器200发送文件获取请求。其中,件获取请求用于请求从服务器200获取与该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参照图6所示,第一终端设备100需要通过标识信息(Token)获取文件。此时,服务器200会向第一终端设备100返回对应的文件,从而第一终端设备100可以从服务器200获取第二终端设备300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200的,与该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参见图7d所示。此外,第一终端设备100还可以将从服务器200获取到的文件保存到指定位置。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快速、准确地从远程服务器200获取与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方法,该方法由图2中所示的第二终端设备300实现。图4示出了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考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S402:扫描第一终端设备显示的二维码;以及
S404: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
参照图2a、图2b和图3所示,第一终端设备100例如为用户的电脑设备,第二终端设备300例如为用户的手机设备或者平板设备。用户在需要将第二终端设备300上的文件直接上传至第一终端设备100上时,参照图7a所示,用户可以通过触发的界面上显示的“点击上传图片”或者触发界面右下角的“手机”图标,此时第一终端设备100上会显示用于传输文件的二维码(参见图7b所示)。在该应用场景下,用户可以通过第二终端设备300扫描第一终端设备100显示的二维码,进入如图7c所示的文件上传页面,在该文件上传页面中将对应的文件上传至远程的服务器200。从而,第二终端设备300可以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100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200。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的,现在主流的应用程序一般会划分PC端和移动端。PC端由于屏幕大小及录入键盘的原因,适合大批量录入资料数据。而移动端由于屏幕小而且使用的是虚拟键盘,更适合执行“查询”、“审批”、“图像视频采集”(比如拍照)等操作。但在一些情况下,PC端需要和移动端相结合。由PC端录入资料并使用移动端采集图片、视频、语音或文件。这时候往往需要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或者U盘等方式,将文件从移动端复制到PC端,再通过PC端的应用程序打开和引用该文件。整个操作非常的烦锁和耗时,并且通过U盘等方式还存在病毒入侵等风险。
有鉴于此,本实施例通过第二终端设备300扫描第一终端设备100显示的二维码,此时用户可以进入文件上传页面后上传文件,从而第二终端设备300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100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300,从而第一终端设备100可以从远程的服务器200获取第二终端设备300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200的文件。从而,本实施例应用了第一终端设备100(即,PC端)和第二终端设备300(即,移动端)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中转访问的特性,并且利用了移动端便于拍照或数据采集的特点,通过使用移动端扫码PC端生成的随机二维码,将文件上传到PC端和移动端都可访问的一台公共服务器(即,服务器200),再由PC端自动从中间服务器下载移动端上传的文件。此外,由于移动端有图像视频及语音采集的便利性,因此还可以在上传文件时才通过移动端进行拍摄、录像或录音,并将当前拍摄的图片或视频直接进行传输。从而,在PC端中使用该技术,可以在移动端直接传送任意类型文件、图像或视频到PC端。实现无缝无介质的文件传输。从而,本实施例不但降低了文件传输的复杂度和有效提高了文件传输效率,也避免了因为传输介质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对于第二终端设备300而言,只需要支持二维码识别功能,无需安装专用软件或第三方软件,提高了适应性。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应用程序的PC端和移动端之间的文件传输存在操作繁琐、耗时以及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的操作,包括:根据二维码,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以及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与标识信息关联,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其中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访问服务器获取文件。
具体地,参照图6所示,第二终端设备300在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的操作过程中,先根据二维码,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100关联的标识信息,然后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100的文件与标识信息关联,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200。其中第一终端设备100通过访问服务器200获取文件。从而,保证了第一终端设备100可以根据标识信息从服务器200准确地获取到由第二终端设备300根据扫描的二维码上传的文件。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文件传输方法,该方法由图2中所示的第一终端设备100和第二终端设备300共同实现。图5示出了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考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S502:第一终端设备显示二维码;
S504:第二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并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以及
S506:第一终端设备从服务器获取文件。
具体地,参照图2a、图2b和图6所示,第一终端设备100例如为用户的电脑设备,第二终端设备300例如为用户的手机设备或者平板设备。用户在需要将第二终端设备300上的文件直接上传至第一终端设备100上时,参照图7a所示,用户可以通过触发的界面上显示的“点击上传图片”或者触发界面右下角的“手机”图标,此时第一终端设备100上会显示用于传输文件的二维码(参见图7b所示)。然后,用户可以通过第二终端设备300扫描第一终端设备100显示的二维码,进入如图7c所示的文件上传页面,在该文件上传页面中将对应的文件上传至远程的服务器200。最后,参照图7d所示,第一终端设备100可以从服务器300获取到对应的文件。
从而,本实施例通过第二终端设备300扫描第一终端设备100显示的二维码,此时用户可以进入文件上传页面后上传文件,从而第二终端设备300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100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300,从而第一终端设备100可以从远程的服务器200获取第二终端设备300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200的文件。从而,本实施例应用了第一终端设备100(即,PC端)和第二终端设备300(即,移动端)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中转访问的特性,并且利用了移动端便于拍照或数据采集的特点,通过使用移动端扫码PC端生成的随机二维码,将文件上传到PC端和移动端都可访问的一台公共服务器(即,服务器200),再由PC端自动从中间服务器下载移动端上传的文件。此外,由于移动端有图像视频及语音采集的便利性,因此还可以在上传文件时才通过移动端进行拍摄、录像或录音,并将当前拍摄的图片或视频直接进行传输。从而,在PC端中使用该技术,可以在移动端直接传送任意类型文件、图像或视频到PC端。实现无缝无介质的文件传输。从而,本实施例不但降低了文件传输的复杂度和有效提高了文件传输效率,也避免了因为传输介质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对于第二终端设备300而言,只需要支持二维码识别功能,无需安装专用软件或第三方软件,提高了适应性。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应用程序的PC端和移动端之间的文件传输存在操作繁琐、耗时以及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第一终端设备显示二维码的操作,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根据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生成二维码;以及第一终端设备显示二维码。
可选地,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的操作,包括:根据二维码,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以及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与标识信息关联,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其中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访问服务器获取文件。
可选地,第一终端设备从服务器获取文件的操作,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向服务器发送文件获取请求,文件获取请求用于请求从服务器获取与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以及第一终端设备从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与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
此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本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所述的方法的详细内容,可以结合图6,并参考本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和第二个方面中所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PC端需允许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访问远程的服务器,而移动端也需要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访问远程的服务器,但不要求PC端和移动端可以直接互联和访问。移动端必须要带有拍照功能并且系统或所安装的第三方软件支持二维码识别功能。
并且,参照图2b所示,由于第二终端设备300在根据二维码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100关联的标识信息后,需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100的文件与该标识信息关联,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200,因此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第一终端设备100的标识信息容易被窃取,使得其他终端设备可以使用窃取到的标识信息冒充第一终端设备100,向服务器200发送文件获取请求,从而导致第二终端设备300向第一终端设备100所传输的文件容易被其他终端设备窃取,无法保证文件的安全性。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施例的第二终端设备300在将文件与该标识信息关联之前,可以使用预设的加密算法对该标识信息进行加密,然后将加密后的标识信息与文件关联后发送至服务器200。当第一终端设备100请求向服务器200获取该文件时,可以先使用同一加密算法对自身的标识信息进行加密后,将携带有加密后的标识信息的获取请求发送至服务器200。服务器200在接收到获取请求后,将获取请求中的加密后的标识信息与第二终端设备300发送的与文件关联且加密后的标识信息进行比对,并在比对结果一致的情况下,才将文件发送至第一终端设备100。从而,保证了在传输过程中与文件关联的标识信息不易被窃取,有效避免了其他终端设备冒名获取文件的现象发生,从而保证了文件的安全性。
此外,本实施例设置有多种用于对标识信息进行加密的加密算法,为每一个算法配置一个唯一的算法标识,并这些加密算法和对应的算法标识记录在算法列表里,然后将算法列表发送至各个终端设备。从而第二终端设备300每次在对标识信息进行加密之前,都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选择使用哪一个加密算法,并将所选择的加密算法的算法标识一同传输至服务器200。同样的,第一终端设备100在向服务器200请求获取第二终端设备300上传的文件之前,从服务器200获取与第二终端设备300所使用的加密算法对应的算法标识,然后从算法列表中确定与该算法标识对应的加密算法,并使用该加密算法对自身的标识信息进行加密后发送至服务器200。从而,通过配置多种加密算法的方式,进一步保障了在传输过程中与文件关联的标识信息不易被窃取。
此外,参考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由处理器执行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从而根据本实施例,通过第二终端设备扫描第一终端设备显示的二维码,此时用户可以进入文件上传页面后上传文件,从而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从而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文件。从而,本实施例应用了第一终端设备即,PC端)和第二终端设备(即,移动端)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中转访问的特性,并且利用了移动端便于拍照或数据采集的特点,通过使用移动端扫码PC端生成的随机二维码,将文件上传到PC端和移动端都可访问的一台公共服务器,再由PC端自动从中间服务器下载移动端上传的文件。此外,由于移动端有图像视频及语音采集的便利性,因此还可以在上传文件时才通过移动端进行拍摄、录像或录音,并将当前拍摄的图片或视频直接进行传输。从而,在PC端中使用该技术,可以在移动端直接传送任意类型文件、图像或视频到PC端。实现无缝无介质的文件传输。从而,本实施例不但降低了文件传输的复杂度和有效提高了文件传输效率,也避免了因为传输介质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对于第二终端设备而言,只需要支持二维码识别功能,无需安装专用软件或第三方软件,提高了适应性。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应用程序的PC端和移动端之间的文件传输存在操作繁琐、耗时以及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实施例2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装置800,该装置800与根据实施例1的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方法相对应。参考图8所示,该装置800包括:第一显示模块810,用于显示用于传输文件的二维码;以及第一获取模块820,用于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文件。
可选地,第一显示模块810包括:生成子模块,用于根据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生成二维码;以及显示子模块,用于显示二维码。
可选地,第一获取模块820包括: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向服务器发送文件获取请求,文件获取请求用于请求从服务器获取与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以及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从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与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
此外,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装置900,该装置900与根据实施例1的第二个方面所述的方法相对应。参考图9所示,该装置900包括:扫描模块910,用于扫描第一终端设备显示的二维码;以及第一发送模块920,用于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
可选地,第一发送模块920包括: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二维码,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以及关联子模块,用于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与标识信息关联,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其中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访问服务器获取文件。
此外,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装置1000,该装置1000与根据实施例1的第三个方面所述的方法相对应。参考图10所示,该装置1000包括:第二显示模块1010,用于显示二维码;第二发送模块1020,用于扫描二维码,并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以及第二获取模块1030,用于从服务器获取文件。
可选地,第二显示模块1010包括:生成子模块,用于第一终端设备根据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生成二维码;以及显示子模块,用于第一终端设备显示二维码。
可选地,第二发送模块1020包括: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二维码,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以及关联子模块,用于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与标识信息关联,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其中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访问服务器获取文件。
可选地,第二获取模块1030包括: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向服务器发送文件获取请求,文件获取请求用于请求从服务器获取与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以及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从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与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
从而根据本实施例,通过第二终端设备扫描第一终端设备显示的二维码,此时用户可以进入文件上传页面后上传文件,从而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从而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文件。从而,本实施例应用了第一终端设备即,PC端)和第二终端设备(即,移动端)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中转访问的特性,并且利用了移动端便于拍照或数据采集的特点,通过使用移动端扫码PC端生成的随机二维码,将文件上传到PC端和移动端都可访问的一台公共服务器,再由PC端自动从中间服务器下载移动端上传的文件。此外,由于移动端有图像视频及语音采集的便利性,因此还可以在上传文件时才通过移动端进行拍摄、录像或录音,并将当前拍摄的图片或视频直接进行传输。从而,在PC端中使用该技术,可以在移动端直接传送任意类型文件、图像或视频到PC端。实现无缝无介质的文件传输。从而,本实施例不但降低了文件传输的复杂度和有效提高了文件传输效率,也避免了因为传输介质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对于第二终端设备而言,只需要支持二维码识别功能,无需安装专用软件或第三方软件,提高了适应性。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应用程序的PC端和移动端之间的文件传输存在操作繁琐、耗时以及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3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装置1100,该装置1100与根据实施例1的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方法相对应。参考图11所示,该装置1100包括:第一处理器1110;以及第一存储器1120,与第一处理器1110连接,用于为第一处理器1110提供处理以下处理步骤的指令:显示用于传输文件的二维码;以及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文件。
可选地,显示二维码的操作,包括:根据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生成二维码;以及显示二维码。
可选地,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文件的操作,包括:向服务器发送文件获取请求,文件获取请求用于请求从服务器获取与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以及从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与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
此外,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装置1200,该装置1200与根据实施例1的第二个方面所述的方法相对应。参考图12所示,该装置1200包括:第二处理器1210;以及第二存储器1220,与第二处理器1210连接,用于为第二处理器1210提供处理以下处理步骤的指令:扫描第一终端设备显示的二维码;以及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
可选地,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的操作,包括:根据二维码,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以及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与标识信息关联,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其中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访问服务器获取文件。
此外,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所述的文件传输装置1300,该装置1300与根据实施例1的第三个方面所述的方法相对应。参考图13所示,该装置1300包括:第三处理器1310;以及第三存储器1320,与第三处理器1310连接,用于为第三处理器1310提供处理以下处理步骤的指令:第一终端设备显示二维码;第二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并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以及第一终端设备从服务器获取文件。
可选地,第一终端设备显示二维码的操作,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根据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生成二维码;以及第一终端设备显示二维码。
可选地,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的操作,包括:根据二维码,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以及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与标识信息关联,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其中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访问服务器获取文件。
可选地,第一终端设备从服务器获取文件的操作,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向服务器发送文件获取请求,文件获取请求用于请求从服务器获取与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以及第一终端设备从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与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
从而根据本实施例,通过第二终端设备扫描第一终端设备显示的二维码,此时用户可以进入文件上传页面后上传文件,从而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扫描的二维码将待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从而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传输至服务器的文件。从而,本实施例应用了第一终端设备即,PC端)和第二终端设备(即,移动端)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中转访问的特性,并且利用了移动端便于拍照或数据采集的特点,通过使用移动端扫码PC端生成的随机二维码,将文件上传到PC端和移动端都可访问的一台公共服务器,再由PC端自动从中间服务器下载移动端上传的文件。此外,由于移动端有图像视频及语音采集的便利性,因此还可以在上传文件时才通过移动端进行拍摄、录像或录音,并将当前拍摄的图片或视频直接进行传输。从而,在PC端中使用该技术,可以在移动端直接传送任意类型文件、图像或视频到PC端。实现无缝无介质的文件传输。从而,本实施例不但降低了文件传输的复杂度和有效提高了文件传输效率,也避免了因为传输介质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对于第二终端设备而言,只需要支持二维码识别功能,无需安装专用软件或第三方软件,提高了适应性。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应用程序的PC端和移动端之间的文件传输存在操作繁琐、耗时以及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文件传输方法,用于接收文件的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用于传输文件的二维码;以及
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所述二维码传输至所述服务器的文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显示所述二维码的操作,包括:
根据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二维码;以及
显示所述二维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远程的服务器获取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所述二维码传输至所述服务器的文件的操作,包括:
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文件获取请求,所述文件获取请求用于请求从所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以及
从所述服务器获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所述二维码传输至所述服务器的,与所述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
4.一种文件传输方法,用于发送文件的第二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扫描第一终端设备显示的二维码;以及
根据扫描的所述二维码将待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扫描的所述二维码将待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的操作,包括:
根据所述二维码,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以及
将待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与所述标识信息关联,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访问所述服务器获取所述文件。
6.一种文件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显示二维码;
第二终端设备扫描所述二维码,并根据扫描的所述二维码将待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以及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服务器获取所述文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文件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终端设备显示二维码的操作,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二维码;以及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显示所述二维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扫描的所述二维码将待传输的文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的操作,包括:
根据所述二维码,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标识信息;以及
将待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文件与所述标识信息关联,并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访问所述服务器获取所述文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文件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服务器获取所述文件的操作,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文件获取请求,所述文件获取请求用于请求从所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以及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服务器获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扫描所述二维码传输至所述服务器的,与所述标识信息关联的文件。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由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578052.7A 2021-05-26 2021-05-26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34228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8052.7A CN113422807A (zh) 2021-05-26 2021-05-26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8052.7A CN113422807A (zh) 2021-05-26 2021-05-26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2807A true CN113422807A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12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78052.7A Pending CN113422807A (zh) 2021-05-26 2021-05-26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2280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14490A (zh) * 2023-04-28 2023-08-18 广州市良策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跨设备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25601A (zh) * 2019-12-24 2020-05-0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终端、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1368173A (zh) * 2020-03-05 2020-07-03 五八有限公司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25601A (zh) * 2019-12-24 2020-05-0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终端、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1368173A (zh) * 2020-03-05 2020-07-03 五八有限公司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14490A (zh) * 2023-04-28 2023-08-18 广州市良策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跨设备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614490B (zh) * 2023-04-28 2023-12-26 广州市良策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跨设备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19591B1 (en) Low-latency media sharing
WO2018049759A1 (zh) 文件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4202624B (zh) 传输图片的方法及装置
US2014005307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nd utilizing a cloud service-based content shortcut object
JP6140910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にアクセスする方法、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N105049213A (zh) 文件签名方法及装置
JP6101863B2 (ja) 音声サービスでの情報送信方法、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N103916695A (zh) 从移动通信设备接收连接信息的方法和数字图像捕捉装置
JP2023509896A (ja) デバイス共有方法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CN107209728B (zh)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方法
US11025603B2 (en) Service providing system, service delivery system, service provid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recording medium
US9904864B2 (en) Method for recommending one or more images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CN112883402A (zh) 加密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17025150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questing and transferring contents
CN106330681B (zh) 一种共享观影信息的方法、系统及相关设备
CN113422807A (zh)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5682088B (zh) 一种无线网络共享方法及终端
CN110650317B (zh) 一种摄像机查看方法及终端设备
US11076010B2 (en) Service providing system, service delivery system, service provid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recording medium
US11128623B2 (en) Service providing system, service delivery system, service provid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recording medium
CN114430496B (zh) 跨设备视频搜索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5554141A (zh) 智能设备资源管控方法及装置
KR101759563B1 (ko) 콘텐츠 요청 장치 및 방법과 콘텐츠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US1040977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leaning up terminal resource and terminal
US11445071B2 (en) Document processing device, document processing system,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for utilization of exclusive phone number inform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