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93110B - 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93110B CN113393110B CN202110633895.2A CN202110633895A CN113393110B CN 113393110 B CN113393110 B CN 113393110B CN 202110633895 A CN202110633895 A CN 202110633895A CN 113393110 B CN113393110 B CN 1133931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formation
- unit
- drainage
- obtaining unit
- popul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657 drainage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062 neural network mode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63385 Intellectualis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00 inorganic miner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07 miner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474 nur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7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25 brain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01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43 water by ty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根据第一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获得经济发展信息和人口分布信息;结合第一逻辑获得第一划分结果;进一步生成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基于地质面貌信息获得第一区域的水系概况;通过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获得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进一步的,对不同人口密集度进行相应级别的排涝分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针对各区域情况进行多节点的排涝协调规划,导致泵站排涝效果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针对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在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前提下,得到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进一步进行多节点的排涝协调规划,有效提高泵站排涝效果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
背景技术
城镇作为大流域体系中的一个区域,往往依托流域规划,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开展针对于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通过河道治理、堤防加固、泵站水闸建设、防洪管理能力提升等,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但随着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范围不断扩大,区域内下垫面持续改变,城镇防洪排涝的标准和建设理念都有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建立智能化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对城镇的防洪减灾能力进行提升。
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针对各区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多节点的排涝协调规划,导致泵站排涝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获得单元:所述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第二获得单元:所述第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信息和人口分布信息;第三获得单元:所述第三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经济发展信息和所述人口分布信息,基于第一逻辑,对所述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划分,获得第一划分结果;第一生成单元:所述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划分结果,生成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第四获得单元:所述第四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地质面貌信息;第五获得单元:所述第五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质面貌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水系概况信息;第六获得单元:所述第六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所述水系概况信息输入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获得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第一分布单元:所述第一分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对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一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二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三级排涝分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针对各区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多节点的排涝协调规划,导致泵站排涝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达到了针对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在综合考虑区域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前提下,得到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借此进行多节点的排涝协调规划,有效提高泵站排涝效果的技术效果。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获得单元:所述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第二获得单元:所述第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信息和人口分布信息;第三获得单元:所述第三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经济发展信息和所述人口分布信息,基于第一逻辑,对所述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划分,获得第一划分结果;第一生成单元:所述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划分结果,生成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第四获得单元:所述第四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地质面貌信息;第五获得单元:所述第五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质面貌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水系概况信息;第六获得单元:所述第六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所述水系概况信息输入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获得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第一分布单元:所述第一分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对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一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二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三级排涝分布。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系统的各个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通过获得第一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信息和人口分布信息;根据所述经济发展信息和所述人口分布信息,基于第一逻辑,对所述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划分,获得第一划分结果;根据所述第一划分结果,生成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地质面貌信息;根据所述地质面貌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水系概况信息;将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所述水系概况信息输入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获得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根据所述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对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一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二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三级排涝分布。达到了针对区域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多节点的排涝协调规划,有效提高泵站排涝效果的技术效果。
2、通过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能够输出准确的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从而具备了较强的分析计算能力,达到了准确获得数据信息,提高评估结果智能化的技术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示例性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获得单元11,第二获得单元12,第三获得单元13,第一生成单元14,第四获得单元15,第五获得单元16,第六获得单元17,第一分布单元18,总线300,接收器301,处理器302,发送器303,存储器304,总线接口305。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针对各区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多节点的排涝协调规划,导致泵站排涝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达到了针对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在综合考虑区域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前提下,得到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借此进行多节点的排涝协调规划,有效提高泵站排涝效果的技术效果。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申请概述
城镇作为大流域体系中的一个区域,往往依托流域规划,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开展针对于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通过河道治理、堤防加固、泵站水闸建设、防洪管理能力提升等,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但随着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范围不断扩大,区域内下垫面持续改变,城镇防洪排涝的标准和建设理念都有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建立智能化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对城镇的防洪减灾能力进行提升。
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针对各区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多节点的排涝协调规划,导致泵站排涝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获得单元:所述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第二获得单元:所述第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信息和人口分布信息;第三获得单元:所述第三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经济发展信息和所述人口分布信息,基于第一逻辑,对所述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划分,获得第一划分结果;第一生成单元:所述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划分结果,生成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第四获得单元:所述第四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地质面貌信息;第五获得单元:所述第五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质面貌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水系概况信息;第六获得单元:所述第六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所述水系概况信息输入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获得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第一分布单元:所述第一分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对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一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二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三级排涝分布。
在介绍了本申请基本原理后,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来具体介绍本申请的各种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参阅附图1和附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11:所述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
具体而言,在电信网络中,一个节点是一个连接点,表示一个再分发点或一个通信端点。多节点可以理解为多个节点相互连接,可以进行数据互传。所述第一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是指借助多节点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进行排涝防洪的城镇的相对地理位置,是指对地理事物的时空关系做出定性描述。其价值主要在于揭示其天然的比较优势特点。例如确定一个地理事物的海陆位置优越状况,用其相对自然地理位置进行刻画就更直接。比如可以这样介绍中国的优越海陆位置: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位于亚洲的东部(揭示了陆上交通的发展巨大空间),太平洋的西北岸(明示出了海洋运输事业发达的夭然广阔条件)。
第二获得单元12:所述第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信息和人口分布信息;
具体而言,第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信息是指借助多节点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进行排涝防洪的城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该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市民生活水平。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以参照该城镇的GDP指标;市民生活水平可以参照该城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第一区域的人口分布信息是指借助多节点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进行排涝防洪的城镇的人口分布状况。根据所述第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信息和人口分布信息可以对所述第一区域做进一步地讨论。
第三获得单元13:所述第三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经济发展信息和所述人口分布信息,基于第一逻辑,对所述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划分,获得第一划分结果;
具体而言,第一逻辑是指基于对所述第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信息和人口分布信息进行动态追踪,得到所述第一区域地理位置划分的基本条件。一般地,区域人口数量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呈正相关,因此在得到所述第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信息和人口流动信息后,可以对该区域进行划分。第一划分结果是指基于第一逻辑综合分析得到的第一区域的第一划分结果。
第一生成单元14:所述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划分结果,生成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
具体而言,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计算人口密度的土地面积是指领土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不包括领海。由于人口密度指标是假定口均匀分布在它所涉及的一定地域内,因密度计算的范围愈小,就愈能如实地反映人口分布的情况范围愈大则只能概括地揭示人口分布的大势。根据人口密集程度由高到低可将所述第一区域划分为三个人口密集度梯队。其中,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为所述第一区域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为所述第一区域人口相对比较密集的区域,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为所述第一区域人口相对密集度最低的区域。
第四获得单元15:所述第四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地质面貌信息;
具体而言,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以及矿产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质面貌虽不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但是地质面貌对植物起到非常重要的间接作用,对植物的影响也很大,主要表现在海拔高度、坡向和坡度等方面。因此了解所述第一区域的地质面貌信息对进一步了解所述第一区域植被及绿化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五获得单元16:所述第五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质面貌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水系概况信息;
具体而言,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地壳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受构造运动影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并对河流形成、发展演化起着控制作用。同时,水体的展布是地质构造最灵敏的反映。因此研究区域水系,必须要从构造运动这一视角去观察,抓住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六获得单元17:所述第六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所述水系概况信息输入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获得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
具体而言,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是根据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和水系概况信息结合通过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智能化分析得到的结果。针对人口密集度较高的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区域,结合其水系情况合理进行排涝泵站的分布和管理,得到可高效排涝的、合理的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
第一分布单元18:所述第一分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对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一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二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三级排涝分布。
具体而言,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是指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智能化分析得到的排涝分布信息,据此可以依据人口密集度程度采取相应排涝措施,即可对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一级排涝分布,对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二级排涝分布,对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三级排涝分布。即,人口密集度越高,排涝分布越高。通过对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系统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城镇突发暴雨时排涝处理的效果、效率以及排涝的条理性。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七获得单元:所述第七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和所述地质面貌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绿化覆盖信息;
第二生成单元:所述第二生成单元用于对所述绿化覆盖信息进行遍历检索分析,生成第一绿化分布信息、第二绿化分布信息以及第三绿化分布信息;
第八获得单元:所述第八获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所在的第一分区域和所述第一绿化分布信息,获得所述一级排涝分布的中心节点位置;
第九获得单元:所述第九获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所在的第二分区域和所述第二绿化分布信息,获得所述二级排涝分布的次中心节点位置;
第十获得单元:所述第十获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所在的第三分区域和所述第三绿化分布信息,获得所述三级排涝分布的三级节点位置;
第一执行单元:所述第一执行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中心节点位置、所述次中心节点位置以及所述三级节点位置,对所述第一区域进行第一时间的排涝。
具体而言,遍历是指沿着某条搜索路线,依次对树(或图)中每个节点均做一次访问。访问结点所做的操作依赖于具体的应用问题,具体的访问操作可能是检查节点的值、更新节点的值等。此处第一绿化分布信息、第二绿化分布信息以及第三绿化分布信息是指根据不同特征对绿化覆盖信息进行分类得到的结果。通过对绿化覆盖信息进行遍历检索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绿化分布等级,依据绿化分布结果可以对绿化覆盖进行分级,因此得到第一绿化分布信息、第二绿化分布信息以及第三绿化分布信息。
第一分区域是指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所在的区域,第二分区域是指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所在的区域,第三分区域是指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所在的区域。结合人口密集度梯队和绿化分布信息可以得到相应级别的排涝分布位置,依据对该位置综合评估分析结果可以得到该位置在多节点排涝分布中的重要程度,并对其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得到一级排涝分布的中心节点位置、二级排涝分布的次中心节点位置、三级排涝分布的三级节点位置。依据所得结果,可对该区域进行排涝。在发生强降雨时,可以使得该区域的绿化覆盖对该区域的降水进行有效引调。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十一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一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间,获得所述第一分区域的第一降水量信息,获得所述第二分区域的第二降水量信息,获得所述第三分区域的第三降水量信息;
第一构建单元:所述第一构建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降水量信息、所述第二降水量信息以及所述第三降水量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构建第一VR监控显示平台;
第一联通单元:所述第一联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VR监控显示平台,对所述中心节点位置、所述次中心节点位置以及所述三级节点位置进行排涝泵站的动态联通。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时间是指突发暴雨来临的时间。VR监控显示平台是指可以分别对第一区域的第一分区域、第二分区域、第三分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并得到相应的第一降水量信息、第二降水量信息以及第三降水量信息的实时监控平台及设备。此外,基于VR监控显示平台可以实现对中心节点位置、次中心节点位置以及三级节点位置排涝的动态联通,以统筹协调各节点的排涝。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十二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中心节点位置处的排涝泵站的预设排涝水位预警信息;
第一判断单元: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VR监控显示平台,判断所述第一降水量信息是否超过所述预设排涝水位预警信息;
第三生成单元:所述第三生成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降水量信息超过所述预设排涝水位预警信息,生成第一动态联通指令;
第二联通单元:所述第二联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动态联通指令,将所述中心节点位置处的排涝泵站与所述次中心节点位置处的排涝泵站进行动态联通。
具体而言,基于VR监控显示平台实现了对中心节点位置、次中心节点位置以及三级节点位置排涝的动态联通。所述预设排涝水位预警信息是指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系统对所述一级排涝分布的中心节点位置综合分析得到的该位置可达到的最高水位信息。当第一降水量信息超过所述预设排涝水位预警信息中的最高水位,则立即触发预警,生成第一动态联通指令,收到该第一动态联通指令后,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系统即对中心节点位置处的排涝泵站与次中心节点位置处的排涝泵站进行动态联通。达到了基于VR监控显示平台实现对各节点位置的动态联通,统筹协调区域内各节点抗洪排涝管理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生成单元,还包括:
第一预设单元:所述第一预设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预设排涝泵站维护周期;
第四生成单元:所述第四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排涝泵站维护周期,对所述排涝泵站进行定期维护,并生成历史维护日志集;
第十三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三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次中心节点位置处的排涝泵站的入口信息;
第二判断单元: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历史维护日志集,判断所述入口信息是否通畅;
第五生成单元:所述第五生成单元用于如果所述入口信息通畅,生成所述第一动态联通指令。
具体而言,所述预设排涝泵站维护周期是指根据所述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对该第一区域的排涝泵站进行定期维修护理的周期。对排涝泵站进行周期性的维修护理时,系统会同步生成历史维护日志集,通过历史维护日志集即可以判断入口信息是否通畅。生成第一动态联通指令之前,首先基于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对排涝泵站的维护情况进行检查,确定正常,即只有当排涝泵站进行了定期维护,可以确定入口信息通畅时,才能发出第一动态联通指令。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获得单元还包括:
第十四获得单元:所述第十四获得单元用于对所述经济发展信息和所述人口分布信息进行动态追踪,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人口流动信息;
第十五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五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口流动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人口动态平衡分布信息;
第六生成单元:所述第六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口动态平衡分布信息,生成所述第一逻辑。
具体而言,人口流动是人口在地区之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通过对第一区域进行经济发展信息和人口分布信息动态追踪可以得到第一区域的人口流动信息,进而得到第一区域的人口动态平衡分布信息。通过所示第一区域的人口动态平衡分布信息,结合所述第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信息可以对第一区域进行划分,即生成所述第一逻辑。
进一步的,所述第十五获得单元还包括:
第一输入单元:所述第一输入单元用于将所述人口流动信息输入人口分布标定模型进行训练,所述人口分布标定模型通过多组训练数据训练所得,其中,所述多组训练数据中的每一组训练数据均包括:所述人口流动信息以及用来标识人口动态平衡分布信息的标识信息;
第十六获得单元:所述第十六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人口分布标定模型的输出信息,所述输出信息为所述第一区域的人口动态平衡分布信息。
具体而言,人口分布标定模型为神经网络模型,所述神经网络模型即机器学习中的神经网络模型,它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许多基本特征,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习系统。其中,它能根据训练数据进行不断的自我训练学习,训练数据中的每一组训练数据均包括人口流动信息以及用来标识人口动态平衡分布信息的标识信息。人口分布标定模型不断地自我的修正,当第一区域的人口动态平衡分布信息的输出信息达到预定的准确率/收敛状态时,则监督学习过程结束。通过对人口分布标定模型进行数据训练,使得人口分布标定模型处理输入数据更加准确,进而使得输出的第一区域的人口动态平衡分布信息也更加准确,达到了准确获得数据信息,提高评估结果智能化的技术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通过获得第一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信息和人口分布信息;根据所述经济发展信息和所述人口分布信息,基于第一逻辑,对所述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划分,获得第一划分结果;根据所述第一划分结果,生成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地质面貌信息;根据所述地质面貌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水系概况信息;将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所述水系概况信息输入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获得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根据所述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对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一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二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三级排涝分布。达到了针对区域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多节点的排涝协调规划,有效提高泵站排涝效果的技术效果。
2、通过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能够输出准确的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从而具备了较强的分析计算能力,达到了准确获得数据信息,提高评估结果智能化的技术效果。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该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示例性电子设备
下面参考附图3来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
图3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文所述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的任一单元。
其中,在图3中,总线架构(用总线300来代表),总线300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总线300将包括由处理器302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304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300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305在总线300和接收器301和发送器303之间提供接口。接收器301和发送器303可以是同一个元件,即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
处理器302负责管理总线300和通常的处理,而存储器304可以被用于存储处理器302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获得单元:所述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第二获得单元:所述第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信息和人口分布信息;第三获得单元:所述第三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经济发展信息和所述人口分布信息,基于第一逻辑,对所述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划分,获得第一划分结果;第一生成单元:所述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划分结果,生成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第四获得单元:所述第四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地质面貌信息;第五获得单元:所述第五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质面貌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水系概况信息;第六获得单元:所述第六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所述水系概况信息输入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获得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第一分布单元:所述第一分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对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一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二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三级排涝分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针对各区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多节点的排涝协调规划,导致泵站排涝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达到了针对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在综合考虑区域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前提下,得到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借此进行多节点的排涝协调规划,有效提高泵站排涝效果的技术效果。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软件实施例、完全硬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实施例的形式。此外,本申请为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而所述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0nly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简称RAM)、磁盘存储器、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简称CD-ROM)、光学存储器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发明是参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系统。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系统的制造品,该指令系统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7)
1.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所述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
第二获得单元:所述第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信息和人口分布信息;
第三获得单元:所述第三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经济发展信息和所述人口分布信息,基于第一逻辑,对所述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划分,获得第一划分结果;
第一生成单元:所述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划分结果,生成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
第四获得单元:所述第四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地质面貌信息;
第五获得单元:所述第五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质面貌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水系概况信息;
第六获得单元:所述第六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以及所述水系概况信息输入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获得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
第一分布单元:所述第一分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节点排涝分布信息,对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一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二级排涝分布,对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进行三级排涝分布;
第七获得单元:所述第七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和所述地质面貌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绿化覆盖信息;
第二生成单元:所述第二生成单元用于对所述绿化覆盖信息进行遍历检索分析,生成第一绿化分布信息、第二绿化分布信息以及第三绿化分布信息;
第八获得单元:所述第八获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梯队人口密集度所在的第一分区域和所述第一绿化分布信息,获得所述一级排涝分布的中心节点位置;
第九获得单元:所述第九获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梯队人口密集度所在的第二分区域和所述第二绿化分布信息,获得所述二级排涝分布的次中心节点位置;
第十获得单元:所述第十获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梯队人口密集度所在的第三分区域和所述第三绿化分布信息,获得所述三级排涝分布的三级节点位置;
第一执行单元:所述第一执行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中心节点位置、所述次中心节点位置以及所述三级节点位置,对所述第一区域进行第一时间的排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十一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一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间,获得所述第一分区域的第一降水量信息,获得所述第二分区域的第二降水量信息,获得所述第三分区域的第三降水量信息;
第一构建单元:所述第一构建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降水量信息、所述第二降水量信息以及所述第三降水量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构建第一VR监控显示平台;
第一联通单元:所述第一联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VR监控显示平台,对所述中心节点位置、所述次中心节点位置以及所述三级节点位置进行排涝泵站的动态联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十二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中心节点位置处的排涝泵站的预设排涝水位预警信息;
第一判断单元: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VR监控显示平台,判断所述第一降水量信息是否超过所述预设排涝水位预警信息;
第三生成单元:所述第三生成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降水量信息超过所述预设排涝水位预警信息,生成第一动态联通指令;
第二联通单元:所述第二联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动态联通指令,将所述中心节点位置处的排涝泵站与所述次中心节点位置处的排涝泵站进行动态联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三生成单元,还包括:
第一预设单元:所述第一预设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预设排涝泵站维护周期;
第四生成单元:所述第四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排涝泵站维护周期,对所述排涝泵站进行定期维护,并生成历史维护日志集;
第十三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三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次中心节点位置处的排涝泵站的入口信息;
第二判断单元: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历史维护日志集,判断所述入口信息是否通畅;
第五生成单元:所述第五生成单元用于如果所述入口信息通畅,生成所述第一动态联通指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三获得单元,还包括:
第十四获得单元:所述第十四获得单元用于对所述经济发展信息和所述人口分布信息进行动态追踪,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人口流动信息;
第十五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五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口流动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区域的人口动态平衡分布信息;
第六生成单元:所述第六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口动态平衡分布信息,生成所述第一逻辑。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十五获得单元,还包括:
第一输入单元:所述第一输入单元用于将所述人口流动信息输入人口分布标定模型进行训练,所述人口分布标定模型通过多组训练数据训练所得,其中,所述多组训练数据中的每一组训练数据均包括:所述人口流动信息以及用来标识人口动态平衡分布信息的标识信息;
第十六获得单元:所述第十六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人口分布标定模型的输出信息,所述输出信息为所述第一区域的人口动态平衡分布信息。
7.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系统的单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33895.2A CN113393110B (zh) | 2021-06-07 | 2021-06-07 | 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33895.2A CN113393110B (zh) | 2021-06-07 | 2021-06-07 | 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93110A CN113393110A (zh) | 2021-09-14 |
CN113393110B true CN113393110B (zh) | 2022-05-20 |
Family
ID=77618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33895.2A Active CN113393110B (zh) | 2021-06-07 | 2021-06-07 | 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393110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20707A (ja) * | 2008-07-14 | 2010-01-28 | Meidensha Corp | 管網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 |
CN106355332A (zh) * | 2016-04-08 | 2017-01-25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一种基于三层风险评估的洪涝灾害风险应对方法 |
CN106884405A (zh) * | 2017-03-08 | 2017-06-23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一种无资料地区溃堤型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方法 |
CN109801296A (zh) * | 2019-01-14 | 2019-05-24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下垫面嵌套式遥感精细化制图方法 |
CN110852577A (zh) * | 2019-10-25 | 2020-02-28 | 镇江德威乐普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城市韧性与城市流域水文模型的城市洪涝评估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35722A (zh) * | 2019-05-09 | 2019-08-16 | 苏州嘉奕晟中小企业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 基于地理集成信息化的智慧城市洪涝灾害处理系统 |
CN112686507A (zh) * | 2020-12-18 | 2021-04-20 | 天津大学 | 一种基于WorldPop数据的大都市区多中心指数评价方法 |
-
2021
- 2021-06-07 CN CN202110633895.2A patent/CN11339311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20707A (ja) * | 2008-07-14 | 2010-01-28 | Meidensha Corp | 管網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 |
CN106355332A (zh) * | 2016-04-08 | 2017-01-25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一种基于三层风险评估的洪涝灾害风险应对方法 |
CN106884405A (zh) * | 2017-03-08 | 2017-06-23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一种无资料地区溃堤型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方法 |
CN109801296A (zh) * | 2019-01-14 | 2019-05-24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下垫面嵌套式遥感精细化制图方法 |
CN110852577A (zh) * | 2019-10-25 | 2020-02-28 | 镇江德威乐普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城市韧性与城市流域水文模型的城市洪涝评估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93110A (zh) | 2021-09-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an et al. | Assessment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gress of urban resilience in Guangzhou under rainstorm scenarios | |
CN106780089B (zh) | 基于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 |
CN113434565A (zh) | 基于cim平台的水利防洪抗旱防涝综合减灾平台系统 | |
CN114118884B (zh) | 一种城市暴雨内涝区域风险识别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
CN110837925B (zh) | 一种城市内涝预测方法和装置 | |
Feng et al. | Urban flood hazard mapping using a hydraulic–GIS combined model | |
CN108320462A (zh) | 城市防汛预警预报系统 | |
CN102903014A (zh) | 江湖交汇水系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优化布置方法 | |
CN113392489B (zh) | 一种河道水系分布式水动力模型的计算方法 | |
CN114492233B (zh) | 一种基于webGIS平台及考虑综合利用要求的流域水模拟方法 | |
CN114942596B (zh) | 一种城市防洪排水智能控制系统 | |
CN118013232B (zh) | 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型水利工程水位监测方法及系统 | |
CN107563096B (zh) | 一种基于fcm的内涝建模分析方法 | |
CN115730739A (zh) | 一种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城市内涝积水预测方法 | |
Sharma et al. | Applic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grouping geomorphic parameters of Uttela watershed for hydrological modeling | |
CN115147024A (zh) | 一种地理加权回归的网格化险情处理方法和系统 | |
Kurniyaningrum et al. | Development of flood early war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geoinformatics system in the Krukut River, Jakarta, Indonesia | |
Liu et al. | Multi-target prediction model of urban distribution system rainfall-caused outage based on spatiotemporal fusion | |
CN113393110B (zh) | 一种多节点的城镇排涝泵站枢纽系统 | |
CN116402918B (zh) | 一种岸滩海洋垃圾采样断面的构建方法及系统 | |
CN116882741A (zh) | 一种超标准洪水灾害动态定量评估方法 | |
Band | Spatial hydrography and landforms | |
CN116151437A (zh) | 一种浅层崩塌灾害预警模型建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
Xie et al. |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random forest: A Case study in the Lishui River Basin, Central China | |
Parhizgar et al. | Comparison of classic and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es for mapping the flood hazard of Birjand plai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