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7835A - 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7835A
CN113347835A CN202110681376.3A CN202110681376A CN113347835A CN 113347835 A CN113347835 A CN 113347835A CN 202110681376 A CN202110681376 A CN 202110681376A CN 113347835 A CN113347835 A CN 1133478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housing
electro
data transmission
hous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813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47835B (zh
Inventor
李召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8137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478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47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78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478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78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1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with operator interface un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86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ortable, e.g. battery operated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0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s on the outside 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47Electrical details of casings, e.g. terminals, passages for cables or wiring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其中,壳体组件用于电子设备,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壳体的外表面包括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相连接;电致形变部,设于第一连接区域;在第一通电状态下,电致形变部至少能够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膨胀,以使电致形变部的自由端凸伸出,电致形变部与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本申请通过合理设置壳体组件的结构,使得在第一通电状态下,电致形变部的自由端与用户手掌相接触。这样,在电致形变部的作用下,散热通道实现自然散热。该散热通道便于空气流通,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散热速度,可有效解决电子设备的温升问题,且不会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终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和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配置和性能不断提升,上网、游戏、视频、拍照、摄像等多种应用场景对用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同时智能手机在高负荷运行的情景下温升问题也是用户特别关注的。温升问题不但影响手机性能,也会影响用户体验。
相关技术中,大多是基于软件的温控策略来解决温升问题。但是基于软件方式的温控策略不是从根源上解决散热问题,而是以牺牲部分产品性能作为代价的,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和一种电子设备,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基于软件的温控策略来解决温升问题,而导致降低产品使用性能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壳体组件,用于电子设备,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壳体的外表面包括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相连接;电致形变部,设于第一连接区域;在第一通电状态下,电致形变部至少能够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膨胀,以使电致形变部的自由端凸伸出,电致形变部与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散热通道。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的壳体组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电致形变部。通过合理设置壳体和电致形变部的配合结构,使得壳体的外表面包括相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且使电致形变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
具体地,当用户手握电子设备,在大负荷状态下长时间操作时,电子设备温升增加。此时,在第一通电状态下,电致形变部至少能够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膨胀,以使电致形变部的自由端凸伸出,电致形变部与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散热通道。也即,沿壳体的厚度方向,电致形变部的自由端凸伸出,电致形变部的自由端与用户手掌相接触。这样,在电致形变部的作用下,通过散热通道实现自然散热。该散热通道便于空气流通,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散热速度,可有效解决电子设备的温升问题,且不会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舒适性。
也就是说,通过合理设置壳体组件的结构,使得当电子设备温升过高时,既可以通过增加空气流通的方式促使电子设备散热,解决相关技术中温控机制对性能的牺牲,又可以降低用户手掌感受到的温度,改善用户体验。另外当电子设备放在桌面使用时,也可以通过电致形变部达到调节电子设备的视角的目的,以丰富产品的使用功能。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第一个实施例的在第一通电状态下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第一个实施例的在第二通电状态下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第二个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分解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致形变部的原理图。
附图标记:
100壳体组件,110第一后壳,112第一连接区域,114第二连接区域,120电致形变部,130第一供电部,132第一供电触点,134第二供电触点,140第二供电部,142第三供电触点,144第四供电触点,150第一数据传输部,160第二后壳,170第三供电部,172第五供电触点,174第六供电触点,180第二数据传输部,190散热通道,200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0和电子设备。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0,用于电子设备,壳体组件100包括:壳体,壳体的外表面包括第一连接区域112和第二连接区域114,第一连接区域112和第二连接区域114相连接;电致形变部120,设于第一连接区域112;在第一通电状态下,电致形变部120至少能够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膨胀,以使电致形变部120的自由端凸伸出,电致形变部120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散热通道190。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包括壳体和电致形变部120。通过合理设置壳体和电致形变部120的配合结构,使得壳体的外表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区域112和第二连接区域114,且使电致形变部120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112。
其中,当用户手握电子设备,在大负荷状态下长时间操作时,电子设备温升增加。此时,在第一通电状态下,电致形变部120至少能够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膨胀,以使电致形变部120的自由端凸伸出,电致形变部120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散热通道190。也即,沿壳体的厚度方向,电致形变部120的自由端凸伸出,电致形变部120的自由端与用户手掌相接触。这样,在电致形变部120的作用下,通过散热通道190实现自然散热。该散热通道190便于空气流通,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散热速度,可有效解决电子设备的温升问题,且不会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舒适性。
也就是说,通过合理设置壳体组件100的结构,使得当电子设备温升过高时,既可以通过增加空气流通的方式促使电子设备散热,解决相关技术中温控机制对性能的牺牲,又可以降低用户手掌感受到的温度,改善用户体验。
另外,当电子设备放在桌面使用时,也可以通过电致形变部120达到调节电子设备的视角的目的,满足用户从不同角度观看电子设备的使用需求,达到使用电子设备的目的,以丰富产品的使用功能。
同时,当电子设备放置在桌面上充电时,利用电致形变部120支撑壳体,以通过电致形变部120调节壳体与桌面之间的间隙,增强空气流通,实现自然散热。
具体地,电致形变部120的自由端凸伸出第二连接区域114。
值得说明的是,壳体的外表面包括第一连接区域112和第二连接区域114,第二连接区域114位于第一连接区域112的周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第二通电状态下,电致形变部120至少能够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收缩;其中,第一通电状态和第二通电状态所施加的电压方向相反。
在具体应用中,当电子设备的温升恢复至正常温度范围内时,在第二通电状态下,电致形变部120至少能够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收缩。即,至少在壳体的厚度方向,电致形变部120收缩,以保证用户手部与壳体组件100接触的舒适性。且该结构设置可降低因电致形变部120的自由端长时间凸伸,而导致电致形变部120损坏的概率,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通电状态下,电致形变部120与第二连接区域114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电致形变部120与第二连接区域114的配合结构,使得在第二通电状态下,电致形变部120至少能够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收缩,以使电致形变部120与第二连接区域114的连接处平滑过渡。以保证壳体和电致形变部120配合连接的顺畅性,可保证壳体组件100外观的美观性及流线性。
另外,电致形变部120与第二连接区域114的连接处平滑过渡,可避免用户手部握持电子设备时,剐蹭电致形变部120而导致电致形变部120折损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为第一后壳110。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当壳体为第一后壳110时,壳体组件100还包括:第一供电部130,设于第一后壳110,第一供电部130与电致形变部120连接,第一供电部130被配置为适于与电子设备的主板连接。
在具体应用中,主板与电致形变部120通过第一供电部130连接在一起,为主板控制电致形变部120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其中,电致形变部120与主板电连接,从而实现电致形变部120通电、断电。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第一供电部130包括第一供电触点132和第二供电触点134。第一供电触点132和第二供电触点134均与电致形变部120连接。
具体地,第一供电触点132和第二供电触点134中的一个,与主板的供电部的正极连接;第一供电触点132和第二供电触点134中的另一个,与主板的供电部的负极连接。
如,在第一通电状态下,第一供电触点132与主板的供电部的正极连接;第二供电触点134与主板的供电部的负极连接。
如,在第二通电状态下,第一供电触点132与主板的供电部的负极连接;第二供电触点134与主板的供电部的正极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组件100还包括线路板,线路板内置于第一后壳110内,线路板用于连接第一供电部130和电致形变部120。如,经过压合等工序,按照相关工艺要求,使得第一后壳110和线路板组合在一起,线路板不会外露出第一后壳110,第一后壳110对线路板具有保护作用,避免线路板外露出第一后壳110而导致线路板折损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延长的使用寿命。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供电部130位于第一后壳110的内侧,更具体地,第一供电部130位于第一后壳110朝向主板的一侧。这样,在保证第一供电部130与主板连接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同时,亦可避免第一供电部130外露出第一后壳110的外表面,而导致引发安全事故的情况发生,可保证电子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具体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显示屏与第一后壳110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为保护套200。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当壳体为保护套200时,壳体组件100还包括:第二供电部140,设于保护套200;第一数据传输部150,设于保护套200;第二后壳160,与保护套200可拆装连接;第三供电部170,设于第二后壳160;第二数据传输部180,设于第二后壳160,第三供电部170和第二数据传输部180均被配置为适于与电子设备的主板连接;其中,当第二后壳160与保护套200装配的情况下,第三供电部170与第二供电部140连接,第二数据传输部180与第一数据传输部150连接。
在具体应用中,当壳体为保护套200时,壳体组件100还包括第二供电部140、第一数据传输部150、第二后壳160、第三供电部170和第二数据传输部180。第二供电部140、第一数据传输部150和电致形变部120均设于保护套200,第三供电部170和第二数据传输部180均设于第二后壳160。
保护套200和第二后壳160为可拆装连接,如,卡接、磁吸连接、插接等等。该设置在保证保护套200和第二后壳160连接的可靠性的同时,便于保护套200和第二后壳160的清洗维护,减少滋生细菌的可能性。
其中,当保护套200和第二后壳160装配在一起后,第三供电部170与第二供电部140连接,第二数据传输部180与第一数据传输部150连接。也即,主板和第二供电部140通过第三供电部170连接在一起;主板和第一数据传输部150通过第二数据传输部180连接在一起。该设置为主板控制电致形变部120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当壳体为保护套200时,第二后壳160与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相连接,保护套200套设于第二后壳160外侧。主板根据第二数据传输部180和第一数据传输部150的数据,检测第二后壳160上是否安装有保护套200。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3所示,第二供电部140包括第三供电触点142和第四供电触点144。第三供电触点142和第四供电触点144均与电致形变部120连接。
如图3所示,第三供电部170包括第五供电触点172和第六供电触点174。第五供电触点172和第六供电触点174中的一个,与主板的供电部的正极连接;第五供电触点172和第六供电触点174中的另一个,与主板的供电部的负极连接。
如,在第一通电状态下,第三供电触点142与主板的供电部的正极连接;第四供电触点144与主板的供电部的负极连接。
如,在第二通电状态下,第三供电触点142与主板的供电部的负极连接;第四供电触点144与主板的供电部的正极连接。
第三供电触点142和第五供电触点172对应连接,第四供电触点144和第六供电触点174对应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供电部140和第一数据传输部150均为弹针。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二供电部140和第一数据传输部150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二供电部140和第一数据传输部150均为弹针,这样,保护套200和第二后壳160装配在一起后,第二供电部140与第二后壳160上的第三供电部170相抵接,第一数据传输部150与第二后壳160上的第二数据传输部180相抵接。该设置可保证保护套200和电子设备的主控板电连接和数据传输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区域112设置有凹槽结构,电致形变部镶嵌安装于凹槽结构。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连接区域112的结构,使得第一连接区域112设置有凹槽结构,第二连接区域114与凹槽结构的开口端相连接,电致形变部120镶嵌安装于凹槽结构。在第一通电状态下,电致形变部120至少能够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膨胀,以使电致形变部120的自由端凸伸出第二连接区域114,也即,电致形变部120的自由端凸伸出凹槽结构的开口端。在第二通电状态下,电致形变部120至少能够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收缩,以使电致形变部120与第二连接区域114的连接处平滑过渡,也即,电致形变部120与凹槽结构的开口端平滑过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区域112为平面结构,电致形变部120贴合设置于第一连接区域112。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连接区域112的结构,使得第一连接区域112为平面结构,电致形变部120贴合设置于第一连接区域112。如,电致形变部120以涂层的方式涂覆在第一连接区域11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电致形变部120包括聚吡咯电致形变部和/或聚苯胺电致形变部。
在具体应用中,电致形变部120包括聚吡咯电致形变部和/或聚苯胺电致形变部,电致形变部120在电场下会在电极附近发生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促使电致形变部120与电解液之间发生离子迁移,这种迁移将会导致电致形变部120显著的体积变化,将电能转化为机械功,以达到驱动的目的。电致形变部120的应变满足5%至40%,如,电致形变部120的应变包括10%、25%、30%、35%、39%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电致形变部120上施加电压后,会使电致形变部120产生氧化作用,体积膨胀;当电致形变部120被还原时,电致形变部120体积收缩。
可以理解的是,电致形变部120包括聚吡咯电致形变部和聚苯胺电致形变部,电致形变部120包括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相连接,第一形变部为聚吡咯电致形变部,第二形变部为聚苯胺电致形变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电致形变部1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电致形变部120间隔布置。
在具体应用中,电致形变部1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电致形变部120间隔布置。由于多个电致形变部120中的任意两个电致形变部120之间具有间隙,也即,形成了多个散热通道190,实现自然散热。该散热通道190便于空气流通,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散热速度,可有效解决电子设备的温升问题,且不会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舒适性。
其中,多个电致形变部120中每个电致形变部120的伸缩量可以至少部分相同,或者均不相同,通过多个电致形变部120的伸缩量的配合,以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被配置为适于与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连接,第一连接区域112和第二连接区域114均与显示屏对应设置。
在具体应用中,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壳体与显示屏相连接。当壳体为第一后壳110时,第一后壳110和显示屏直接连接;当壳体为保护套200时,第二后壳160和显示屏直接连接,保护套200通过第二后壳160与显示屏相连接,也就是说,保护套200与显示屏间接连接。
另外,第一连接区域112和第二连接区域114均与显示屏对应设置,即,电致形变部120位于壳体的背侧。用户握持电子设备时,用户手部主要与壳体的背侧相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0。因此,具有上述壳体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主板,主板与壳体组件100的第一供电部130相连接,或主板与壳体组件100的第三供电部170和第二数据传输部180均连接。
在具体应用中,电子设备还包括主板。当壳体为第一后壳110时,主板与壳体组件100的第一供电部130相连接,以实现主板控制电致形变部120工作的目的。当壳体为保护套200时,主板与壳体组件100的第三供电部170和第二数据传输部180均连接,以实现主板控制电致形变部120工作的目的。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等电子设备、平板电脑、膝上型电脑、移动计算机、掌上游戏机等等。当然,也可以不限于电子设备,而应用于其它需要实现形变控制的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板包括弹片,弹片与第一供电部130相连接,或弹片与第三供电部170和第二数据传输部180均连接。
在具体应用中,主板包括弹片,主板通过弹片与第一供电部130相连接,或主板通过弹片与第三供电部170和第二数据传输部180连接。弹片的结构设置可保证主板与第一供电部130,或保证弹片与第三供电部170和第二数据传输部180的配合面积,使得主板能够由于电致形变部120有效电接触,为主板与控制电致形变部120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板包括控制部,控制部用于在壳体组件100的保护套200和第二后壳160相分离时,断开主板与壳体组件100的第二供电部140的连接。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主板的结构,使得主板包括控制部,当壳体组件100包括保护套200和第二后壳160,且保护套200和第二后壳160相分离时,控制部能够断开主板与第二供电部140的连接。由于为了保证保护套200和第二后壳160电连接的有效,第二后壳160上的第三供电部170和第二数据传输部180均外露出第二后壳160,故而,通过设置控制部,使得保护套200未装配在第二后壳160上的情况下,关闭第二供电部140的电源输出,从而保证第二后壳160上的第三供电部170和第二数据传输部180不会存在短路风险。此时,即使用户误触第三供电部170和第二数据传输部180,也不会发生安全事故,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检测部,与主板相连接,检测部用于壳体的温度;其中,主板根据检测部的参数控制电致形变部120工作。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设置检测部,使得检测部与主板相连接,利用检测部来检测壳体的温度,主板根据检测部检测的壳体的温度,确定是否控制电致形变部120工作。如,若壳体的温度高于预设值,则主板控制电致形变部120工作,以使在第一通电状态下,电致形变部120至少能够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膨胀,电致形变部120的自由端凸伸出。若壳体的温度低于预设值,则主板控制电致形变部120工作,电致形变部120至少能够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收缩,以使电致形变部120与第二连接区域114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也就是说,可根据壳体的温度自动调节电致形变部120的状态,该设置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自动化程度,智能可控。当壳体的温升超过预设值时用户手掌与电致形变部120的自由端接触,当壳体的温升低于预设值时电致形变部120回缩。可在保证产品的使用性能的同时,兼顾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检测部包括热敏电阻。
具体地,电致形变部120(如,导电聚合物)在1V至7V的电压下能够产生大的弯曲应变,通过施加电压方向的调整可以实现双向驱动。其氧化还原循环次数达到10的6次方的数量级。具有驱动电压低、产生应力大、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本申请通过控制电致形变部120的膨胀与收缩,增加了用户手部与电子设备之间的接触间隙,增加了空气流通。通过该设置使得当电子设备温升过高时,既可以通过增加空气流通的方式促使电子设备散热,避免或减少相关技术中的温控机制对性能的牺牲,又可以降低用户手部感受到的温度,改善用户体验。另外当电子设备放在桌面使用时也可以控制电致形变部120的形变实现电子设备的视角调节。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壳体组件,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包括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所述第一连接区域和所述第二连接区域相连接;
电致形变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
在第一通电状态下,所述电致形变部至少能够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膨胀,以使所述电致形变部的自由端凸伸出,所述电致形变部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散热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第二通电状态下,所述电致形变部至少能够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收缩;
其中,所述第一通电状态和所述第二通电状态所施加的电压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通电状态下,所述电致形变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壳体为第一后壳时,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
第一供电部,设于所述第一后壳,所述第一供电部与所述电致形变部连接,所述第一供电部被配置为适于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主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壳体为保护套时,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
第二供电部,设于所述保护套;
第一数据传输部,设于所述保护套;
第二后壳,与所述保护套可拆装连接;
第三供电部,设于所述第二后壳;
第二数据传输部,设于所述第二后壳,所述第三供电部和所述第二数据传输部均被配置为适于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主板连接;
其中,当所述第二后壳与所述保护套装配的情况下,所述第三供电部与所述第二供电部连接,所述第二数据传输部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供电部和所述第一数据传输部均为弹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区域设置有凹槽结构,所述电致形变部镶嵌安装于所述凹槽结构;或
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为平面结构,所述电致形变部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致形变部包括聚吡咯电致形变部和/或聚苯胺电致形变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致形变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致形变部间隔布置;和/或
所述壳体被配置为适于与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区域和所述第二连接区域均与所述显示屏对应设置。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主板,所述主板与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一供电部相连接,或所述主板与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三供电部和第二数据传输部均连接;
所述主板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用于在所述壳体组件的保护套和第二后壳相分离时,断开所述主板与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二供电部的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板包括弹片,所述弹片与所述第一供电部相连接,或所述弹片与所述第三供电部和所述第二数据传输部均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部,与所述主板相连接,所述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壳体的温度;
其中,所述主板根据所述检测部的参数控制所述电致形变部工作。
CN202110681376.3A 2021-06-18 2021-06-18 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3478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1376.3A CN113347835B (zh) 2021-06-18 2021-06-18 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1376.3A CN113347835B (zh) 2021-06-18 2021-06-18 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7835A true CN113347835A (zh) 2021-09-03
CN113347835B CN113347835B (zh) 2022-11-22

Family

ID=77477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81376.3A Active CN113347835B (zh) 2021-06-18 2021-06-18 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4783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424796U (zh) * 2012-01-20 2012-09-05 杭州瑞德文创科技有限公司 适用于iphone4或iphone4s手机的保护壳
TWM479516U (zh) * 2014-02-21 2014-06-01 Jaw Fon Precise Corp 薄膜陶瓷散熱模組
CN208508170U (zh) * 2018-06-19 2019-02-15 赵锦秋 一种移动终端的扩展保护壳
US20190104645A1 (en) * 2017-09-29 2019-04-04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adaptive surfaces
US20190121408A1 (en) * 2016-03-28 2019-04-25 Hong W. Wong User protection from thermal hot spots through device skin morphing
CN209769317U (zh) * 2018-12-26 2019-12-13 东莞市洛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保护套
CN111856694A (zh) * 2020-08-17 2020-10-30 精拓丽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可变焦镜头组件及应用其的电子设备
CN212322873U (zh) * 2020-05-14 2021-01-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424796U (zh) * 2012-01-20 2012-09-05 杭州瑞德文创科技有限公司 适用于iphone4或iphone4s手机的保护壳
TWM479516U (zh) * 2014-02-21 2014-06-01 Jaw Fon Precise Corp 薄膜陶瓷散熱模組
US20190121408A1 (en) * 2016-03-28 2019-04-25 Hong W. Wong User protection from thermal hot spots through device skin morphing
US20190104645A1 (en) * 2017-09-29 2019-04-04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adaptive surfaces
CN208508170U (zh) * 2018-06-19 2019-02-15 赵锦秋 一种移动终端的扩展保护壳
CN209769317U (zh) * 2018-12-26 2019-12-13 东莞市洛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保护套
CN212322873U (zh) * 2020-05-14 2021-01-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1856694A (zh) * 2020-08-17 2020-10-30 精拓丽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可变焦镜头组件及应用其的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7835B (zh) 2022-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260577A1 (en) Connector module and male connector and female connector thereof
CN109831553B (zh) 终端设备
CN107222594B (zh) 电子设备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9905505B (zh) 壳体及电子设备
US8814600B2 (en) Connection jack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9274794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13124646U (zh) 电子设备
US8519985B2 (en) Touch screen device
CN107681754B (zh) 一种可自供电的电子设备
CN111129827B (zh) 弹片组件及具有弹片组件的电子设备
CN113347835B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2992580B (zh) 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US11372311B2 (en) Variable aperture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9523530A (ja) 電源インタフェース、モバイル端末及び電源アダプタ
CN111029818A (zh) 可插拔的卡座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405568U (zh) 一种加热片、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US8723066B2 (en) Dome switch device
CN211743016U (zh) 电子设备
CN217404635U (zh) 头戴式设备
CN219181211U (zh) 电子设备
CN112006384A (zh) 柔性电子设备
CN113885722A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10075610U (zh) 一种石墨烯保温套
EP3047546A1 (en) Improvements to electrical connectors and their manufacture
CN217362631U (zh) 一种可供暖的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