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56112A - 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6112A
CN113256112A CN202110571513.8A CN202110571513A CN113256112A CN 113256112 A CN113256112 A CN 113256112A CN 202110571513 A CN202110571513 A CN 202110571513A CN 113256112 A CN113256112 A CN 1132561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zero
research
energy
laborato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715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彩友
董知周
林世溪
李冠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nzhou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7151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561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56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61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rket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一种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包括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构思和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组织机构和机制;整体构思分为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近零碳示范工程应用模块;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包含近零碳多领域技术研究、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研究、近零碳数字化应用研究以及近零碳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包括:近零碳多领域技术实验平台、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实验平台和近零碳数字化应用实验平台,用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技术课题研究中的仿真模拟、实验测量。本发明能够从理论到实际应用全方位支撑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模式发展。

Description

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不容乐观,近零碳作为一种更先进的低碳模式,是推进低碳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近零碳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产业、能源、交通、建筑、消费、生态等多领域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实现碳排放快速降低并逐步趋近零。推动近零碳发展主要有三个路径,分别是减源、增汇和替代,总目标是实现区域内净碳排放接近于零。“减源”要求强化现有节能降碳工作,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在低碳转型的基础上实现近零碳排放;“增汇”指加强生态系统管理,提高现有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通过增加人工林和绿地面增加碳汇能力,抵消区域内碳排放;“替代”指充分利用区域内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零碳排放。
沿海产业集聚区灵活可调资源潜力巨大,用户节能降碳方式众多。产业集聚区内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门类齐全,不同产业板块发展基础、发展重点、发展程度不一,入驻企事业单位类型多样,既有临港石化、商贸物流、汽车制造,也有会展中心、文体教育等。沿海产业集聚区内丰富的用户类型具备节能减排的灵活互动潜力,为实现近零碳提供了“减源”路径。沿海产业集聚区太阳能、风能及海洋能等资源丰富。产业集聚区内不同产业及公共设施屋顶资源以及沿海滩涂水面丰富,利于太阳能、海洋能开发利用;沿海产业集聚区周边岛屿众多,具备天然的潮流通道,利于潮汐能和波浪能开发利用。沿海产业集聚区可再生能源具备绿色完全自给的开发潜力,为实现近零碳提供了“替代”路径。为实现沿海产业集聚区近零碳发展模式,依托沿海产业集聚区近零碳“减源”和“替代”路径的资源禀赋优势,建设沿海产业集聚区近零碳实验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促进沿海产业集聚区近零碳模式发展的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包括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构思和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组织机构和机制;所述的整体构思分为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近零碳示范工程应用模块;其中,所述的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包含近零碳多领域技术研究、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研究、近零碳数字化应用研究以及近零碳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所述的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包括:近零碳多领域技术实验平台、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实验平台和近零碳数字化应用实验平台,用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技术课题研究中的仿真模拟、实验测量。
本发明的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依托沿海产业集聚区富集的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以及沿海产业集聚区大量的用户侧灵活可调资源禀赋,提出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遵循的原则、整体构思和架构机制。同时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具备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和近零碳示范工程应用模块的条件,能够从理论到实际应用全方位支撑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模式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和近零碳实验室平台搭建的构成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近零碳示范工程应用的构成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做出详细说明。
以中国沿海某产业集聚区为实施例,该沿海产业集聚区在可再生能源资源方面,太阳能、风能及海洋能等资源丰富。其中,光照资源属于光照资源丰富区,工业及公共设施屋顶资源以及沿海滩涂水面丰富;风能资源丰富,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0~6.5米/秒左右;产业集聚区周边岛屿众多,具备天然的潮流通道,可开展潮流和波浪能发电。该沿海产业集聚区内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门类齐全,不同板块发展基础、发展重点、发展程度不一;入驻企事业单位类型多样,既有临港石化、商贸物流、汽车制造,也有会展中心、文体教育等;公路、铁路、轻轨、港口水运等交通形式多样。
本发明的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包括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构思和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组织机构和机制;所述的整体构思分为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近零碳示范工程应用模块;其中,所述的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包含近零碳多领域技术研究、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研究、近零碳数字化应用研究以及近零碳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所述的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包括:近零碳多领域技术实验平台、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实验平台和近零碳数字化应用实验平台,用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技术课题研究中的仿真模拟、实验测量。
如图1所示,具体如下:
1)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整体构思:
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分为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近零碳示范工程应用模块。以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为基础,以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为突破口,形成近零碳标准和规范,进而指导近零碳示范工程应用,为高比例分布式清洁能源的规模化消纳、沿海产业集聚区“源网荷储”高效互动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推动沿海产业集聚区近零碳模式发展,并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近零碳公共服务平台,为从事近零碳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近零碳技术服务。
(1.1)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
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中,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包含近零碳多领域技术研究、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研究、近零碳数字化应用研究以及近零碳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
(1.1.1)近零碳多领域技术研究作为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的基础研究内容,主要开展能源领域、住建领域、交通领域、环保领域、市场领域的近零碳相关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技术创新;
能源领域包括:开展分布式能源预测、控制和评估技术研究;电网弹性规划、柔性调控、自愈恢复技术研究;储能机理、集群调控、状态评估技术研究;负荷精准预测和建模、灵活调节、需求响应技术研究;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低碳或零碳能源的采集、制备、转化、应用技术研究;综合能源系统机理耦合、多时空协调运行、可靠性评估等技术研究;虚拟电厂灵活调控、互动交易、评估体系技术研究。
住建领域包括:开展建筑低碳绿色规划与节能设计研究;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研究;建筑采暖供热节能技术研究;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终端用户智慧用能技术研究;建筑终端电气化技术研究;建筑低碳或零碳节能材料新技术研究;低碳社区节能技术研究;工业园区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商业集群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政府企业公共设施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交通领域包括:开展基于路网-电网-社交网融合的电动汽车集群调控技术研究;电动汽车聚合商多主体运行博弈研究;电动汽车电池梯次利用、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光储充一体化电站运行技术研究;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经济管理技术研究;氢燃料电池汽车集群调度、控制运行、安全管理技术研究;绿色船舶单体运行、能源互济、集群调控、安全管理等技术研究。
环保领域包括:开展碳捕捉和封存新技术研究;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和海洋碳汇的概念、体系、架构研究;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和海洋的碳汇技术研究;碳汇评估体系、标准制定研究;碳中和概念、体系、架构研究;碳中和技术研究,包括碳足迹计算、碳减排技术研究;碳中和评估体系、标准制定研究。
市场领域包括:开展基于多元融合的高弹性运行电网现货市场交易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能源交易市场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辅助服务市场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辅助服务包括调峰调频服务、有功备用服务、无功补偿服务、事故恢复服务;碳交易市场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其中包括配额碳交易市场和项目碳交易市场的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
(1.1.2)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研究,是开展多类型能源耦合供能调节运行技术研究、源网荷储集群调控运行技术研究、移动共享储能及智能互动技术研究、不同规模灾变侵害对电网影响机理演进路径研究、大电网极端异常工况下局部电网自主自治安全防御控制技术研究、基于虚拟分布式黑启动电源的电力系统自愈恢复技术研究;
(1.1.3)近零碳数字化应用研究,包括应用场景研究和近零碳数字化应用研究,其中,应用场景研究包括:分布式能源应用、共享储能应用、综合能源管理应用、建筑节能应用、低碳社区应用、智慧港口应用、绿色交通应用等。近零碳数字化应用研究包括开展多维度云-边-端协同智能处理应用研究、电网智慧调度技术应用研究、电力装备智能感知与数字化应用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分区协调自愈恢复技术研究、电力物联技术应用研究、多元化用户服务技术应用研究;
(1.1.4)近零碳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是对近零碳技术和近零碳应用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依据近零碳实验室技术研究成果、示范工程应用结果,逐步形成行业、国家标准,确立各级认证方式,最终构建起近零碳技术研究、示范应用、评估认证、人才培养全方位的体系架构。
(1.2)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
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中,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包含近零碳多领域技术实验平台、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实验平台和近零碳数字化应用实验平台,用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技术课题研究中的仿真模拟、实验测量。其中,
(1.2.1)近零碳多领域技术实验平台,主要有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管理、电力市场交易与智能服务、极端天气下的电网灾害监测预警、电力系统灾害防御及快速恢复智能调度功能。
(1.2.2)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实验平台,主要有源网荷储友好互动智慧调控、储能共享与优化管控、高自愈配电网真型试验实证、电力通信网智慧运维、以及支持多协议、大连接、高并发业务的物联管理功能。
(1.2.3)近零碳数字化应用实验平台,主要有多维度云-边-端协同智能管理、能源数据资产管理及支撑数据产品化运营、能源区块链管理、能源大数据多元化用户服务、以及基于数字孪生的高弹性电网仿真、监测、优化和验证功能。
中国沿海某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中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和近零碳实验室平台搭建如附图2所示。
(1.3)近零碳示范工程应用
依托沿海产业集聚区的清洁能源及用户侧灵活可调资源,开展近零碳示范工程应用,包含高比例新能源配电网示范工程、可调节负荷互动示范工程、能源大数据多元化用户服务示范工程、极端天气下电网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工程、大规模电动汽车实时聚合调控示范工程、面向通信孤岛的低轨卫星传输应用示范工程、能源大数据云-边-端协调管理示范工程、基于能源区块链的电力市场智能交易示范工程。
中国沿海某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中近零碳示范工程应用如附图3所示。
2)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组织机构和机制:
(2.1)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组织机构,包含近零碳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近零碳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办公室、技术研究室、课题小组。其中,技术研究室包含近零碳多领域技术研究室、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技术研究室、近零碳数字化应用技术研究室和近零碳评技术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室。中国沿海某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中实验室建设架构如附图4所示。
近零碳实验室由沿海产业集聚区直属上级公司直接领导,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确定学科发展方向、研究项目和经费、人员编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初步计划,并报请沿海产业集聚区直属上级公司审批;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职责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课题技术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技术委员会是实验室平台建设和工程示范应用的指导机构,职责是审议重点实验室的目标、平台建设方案和工程示范应用方案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技术研究室和课题小组,保持人员结构和规模合理。注重学术梯队、技术梯队和优秀中青年队伍建设,稳定高水平技术队伍,加强联合研究生培养。
(2.2)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机制包含,实验室运行机制、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对外交流协作与共享机制,其中实验室运行机制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应急制度、工作制度。

Claims (10)

1.一种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构思和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组织机构和机制;所述的整体构思分为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近零碳示范工程应用模块;其中,所述的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包含近零碳多领域技术研究、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研究、近零碳数字化应用研究以及近零碳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所述的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包括:近零碳多领域技术实验平台、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实验平台和近零碳数字化应用实验平台,用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技术课题研究中的仿真模拟、实验测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零碳多领域技术研究作为近零碳技术课题研究的基础研究内容,包括:开展能源领域、住建领域、交通领域、环保领域、市场领域的近零碳相关技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1)所述的能源领域包括:开展分布式能源预测、控制和评估技术研究;电网弹性规划、柔性调控、自愈恢复技术研究;储能机理、集群调控、状态评估技术研究;负荷精准预测和建模、灵活调节、需求响应技术研究;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低碳或零碳能源的采集、制备、转化、应用技术研究;综合能源系统机理耦合、多时空协调运行、可靠性评估等技术研究;虚拟电厂灵活调控、互动交易、评估体系技术研究;
(2)所述的住建领域包括:开展建筑低碳绿色规划与节能设计研究;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研究;建筑采暖供热节能技术研究;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终端用户智慧用能技术研究;建筑终端电气化技术研究;建筑低碳或零碳节能材料新技术研究;低碳社区节能技术研究;工业园区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商业集群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政府企业公共设施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3)所述的交通领域包括:开展基于路网-电网-社交网融合的电动汽车集群调控技术研究;电动汽车聚合商多主体运行博弈研究;电动汽车电池梯次利用、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光储充一体化电站运行技术研究;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经济管理技术研究;氢燃料电池汽车集群调度、控制运行、安全管理技术研究;绿色船舶单体运行、能源互济、集群调控、安全管理的技术研究;
(4)所述的环保领域包括:开展碳捕捉和封存新技术研究;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和海洋碳汇的概念、体系、架构研究;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和海洋的碳汇技术研究;碳汇评估体系、标准制定研究;碳中和概念、体系、架构研究;碳中和技术研究,包括碳足迹计算、碳减排技术研究;碳中和评估体系、标准制定研究;
(5)所述的市场领域包括:开展基于多元融合的高弹性运行电网现货市场交易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能源交易市场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辅助服务市场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辅助服务包括调峰调频服务、有功备用服务、无功补偿服务、事故恢复服务;碳交易市场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其中包括配额碳交易市场和项目碳交易市场的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研究,是开展多类型能源耦合供能调节运行技术研究、源网荷储集群调控运行技术研究、移动共享储能及智能互动技术研究、不同规模灾变侵害对电网影响机理演进路径研究、大电网极端异常工况下局部电网自主自治安全防御控制技术研究、基于虚拟分布式黑启动电源的电力系统自愈恢复技术研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零碳数字化应用研究,包括应用场景研究和近零碳数字化应用研究,其中,应用场景研究包括:分布式能源应用、共享储能应用、综合能源管理应用、建筑节能应用、低碳社区应用、智慧港口应用、绿色交通应用等。近零碳数字化应用研究包括开展多维度云-边-端协同智能处理应用研究、电网智慧调度技术应用研究、电力装备智能感知与数字化应用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分区协调自愈恢复技术研究、电力物联技术应用研究、多元化用户服务技术应用研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零碳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是对近零碳技术和近零碳应用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依据近零碳实验室技术研究成果、示范工程应用结果,逐步形成行业、国家标准,确立各级认证方式,最终构建起近零碳技术研究、示范应用、评估认证、人才培养全方位的体系架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零碳实验平台搭建中的:
(1)近零碳多领域技术实验平台包括有: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管理、电力市场交易与智能服务、极端天气下的电网灾害监测预警、电力系统灾害防御及快速恢复智能调度功能;
(2)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实验平台包括有:源网荷储友好互动智慧调控、储能共享与优化管控、高自愈配电网真型试验实证、电力通信网智慧运维、以及支持多协议、大连接、高并发业务的物联管理功能;
(3)近零碳数字化应用实验平台包括有:多维度云-边-端协同智能管理、能源数据资产管理及支撑数据产品化运营、能源区块链管理、能源大数据多元化用户服务、以及基于数字孪生的高弹性电网仿真、监测、优化和验证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零碳示范工程应用,是依托沿海产业集聚区的清洁能源及用户侧灵活可调资源,开展近零碳示范工程应用,包含高比例新能源配电网示范工程、可调节负荷互动示范工程、能源大数据多元化用户服务示范工程、极端天气下电网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工程、大规模电动汽车实时聚合调控示范工程、面向通信孤岛的低轨卫星传输应用示范工程、能源大数据云-边-端协调管理示范工程、基于能源区块链的电力市场智能交易示范工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组织机构和机制,具体:
(1)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组织机构,包含近零碳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近零碳实验室技术委员会、近零碳办公室、近零碳技术研究室、近零碳课题小组;其中,技术研究室包含近零碳多领域技术研究室、近零碳多元融合高弹性运行技术研究室、近零碳数字化应用技术研究室和近零碳评技术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室。
(2)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的机制包含,实验室运行机制、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对外交流协作与共享机制,其中实验室运行机制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应急制度、工作制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零碳实验室,是由沿海产业集聚区直属上级公司直接领导,近零碳实验室主任负责制;近零碳实验室主任确定学科发展方向、研究项目和经费、人员编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初步计划,并报请沿海产业集聚区直属上级公司审批;近零碳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是近零碳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职责是审议近零碳实验室的目标、课题技术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近零碳实验室技术委员会是近零碳实验平台建设和工程示范应用的指导机构,职责是审议重点实验室的目标、近零碳实验平台建设方案和工程示范应用方案和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近零碳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技术研究室和课题小组,保持人员结构和规模合理;注重学术梯队、技术梯队和优秀中青年队伍建设,稳定高水平技术队伍,加强联合研究生培养。
CN202110571513.8A 2021-05-25 2021-05-25 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 Pending CN1132561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1513.8A CN113256112A (zh) 2021-05-25 2021-05-25 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1513.8A CN113256112A (zh) 2021-05-25 2021-05-25 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6112A true CN113256112A (zh) 2021-08-13

Family

ID=77184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71513.8A Pending CN113256112A (zh) 2021-05-25 2021-05-25 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5611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64368A (zh) * 2023-06-27 2023-08-29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碳足迹获取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TWI830384B (zh) * 2022-09-16 2024-01-21 國立成功大學 綠色智慧製造的碳排管理與能源管理的混合系統及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97924A1 (en) * 2006-05-30 2013-08-01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evaluating a hospital patient's risk of mortality
US20170077701A1 (en) * 2015-09-11 2017-03-16 Paul Joseph Meier Modeling system for energy systems
CN110472842A (zh) * 2019-07-29 2019-11-19 上海电力大学 一种近零碳排放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CN110599304A (zh) * 2019-09-12 2019-12-20 北京笔新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能源交易系统及构建方法
CN111612214A (zh) * 2020-04-17 2020-09-01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一种负荷侧智能管控系统
CN112232955A (zh) * 2020-10-15 2021-01-15 江西思极智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碳交易的公共服务系统
CN113077101A (zh) * 2021-04-16 2021-07-06 华北电力大学 面向能源互联网调配管理的数字化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97924A1 (en) * 2006-05-30 2013-08-01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evaluating a hospital patient's risk of mortality
US20170077701A1 (en) * 2015-09-11 2017-03-16 Paul Joseph Meier Modeling system for energy systems
CN110472842A (zh) * 2019-07-29 2019-11-19 上海电力大学 一种近零碳排放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CN110599304A (zh) * 2019-09-12 2019-12-20 北京笔新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能源交易系统及构建方法
CN111612214A (zh) * 2020-04-17 2020-09-01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一种负荷侧智能管控系统
CN112232955A (zh) * 2020-10-15 2021-01-15 江西思极智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碳交易的公共服务系统
CN113077101A (zh) * 2021-04-16 2021-07-06 华北电力大学 面向能源互联网调配管理的数字化系统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安文 等: "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构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
郑泽爽 等: "生态文明背景下近零碳城镇规划设计优化技术研究",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0384B (zh) * 2022-09-16 2024-01-21 國立成功大學 綠色智慧製造的碳排管理與能源管理的混合系統及其方法
CN116664368A (zh) * 2023-06-27 2023-08-29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碳足迹获取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eng et al. Energy Internet: Concept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CN113256112A (zh) 制定基于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近零碳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方法
Huang et al. Impact analysis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smart city and renewable energy management
Кубатко et 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Smart Grid technologies implementation in Ukraine
Jiang et al. Study of future power interconnection scheme in ASEAN
Bracco et al. The smart city energy infrastructures at the savona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of genoa
Lee et al. Distributed energy strategy using renewable energy transformation in Kinmen Island: Virtual power plants that take the military camps as the mainstay
Das et al.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escos) to optimize power in peak demand period in hybrid energy system: An impact on climate change
Dhavala et al. Feasibility study by demand side energy management for selected remote area
Rodríguez-Gámez et al. Energy repowering using photovoltaic microgrids-a case study in the province of Manabí in Ecuador
Dai et al. Designing Smart Energy Network Ecosystem for Integrated energy services in urban areas
Toxanov et al. The concept of the smart city of Astana: energy-efficient technologies and solu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amal et al. Development of smart grid in Banglades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Massucco et al. University of Genoa best practices in managing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Braga Functioning of the power system with a view of the massive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Rambabu et al.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y and Computer Science: Innovations and Challenges in a Sustainable Future
Gamez et al. Energy Repowering Using Photovoltaic Microgrids-A Case Study in the Province of Manabí in Ecuador
Laiolo et al. The University of Genoa Savona Campus Sustainability Projects
Sharma et al. A novel central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smart grid integrated with renewable energy and electric vehicles
City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Wei et al. Research on Regional Integrated Energy Coordin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Zhang et al. Research on power system de-carboniz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carbon flow analysis
Baidya et al. Solar Energy Generation and Internet of Energy (IoE): Challenges and Purview
Guo et al. Energy convers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y evaluation system for smart city
Chen et al. Research on the 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 Path of City Energy Based on TIMES Model and Case Stud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