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55043B - 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5043B
CN113255043B CN202110630438.8A CN202110630438A CN113255043B CN 113255043 B CN113255043 B CN 113255043B CN 202110630438 A CN202110630438 A CN 202110630438A CN 113255043 B CN113255043 B CN 1132550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model
design
dimensional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304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55043A (zh
Inventor
万彩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Lanhaigou Enterprise Plan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Lanhaigou Enterprise Plan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Lanhaigou Enterprise Plan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Lanhaigou Enterprise Plan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3043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550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55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5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55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50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2Matching criteria, e.g. proximity meas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40Extraction of image or video features
    • G06V10/44Local feature extraction by analysis of parts of the pattern, e.g. by detecting edges, contours, loops, corners, strokes or intersections; Connectivity analysis, e.g. of connected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40Extraction of image or video features
    • G06V10/56Extraction of image or video features relating to colou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售楼部建筑展厅内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进行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和基本参数、绿化模型参数及道路模型参数采集,并将其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进行建筑楼栋数量特征、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绿化特征和道路特征精准比对分析,以此评估该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综合符合系数,实现了对建筑展厅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的精准性分析,其评估的综合符合系数便于让购房者直观了解建筑展厅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与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的匹配符合情况,大大避免了购房者受到欺骗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购房者的参展体验感。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模型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量不断增多,房地产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更好的吸引购房者,增加房屋的销售量,许多开发商会对将要售卖的楼盘设计成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并将其展示在售楼部建筑展厅内,使得购房者能够直观立体化地了解该将要售卖的楼盘总体情况,提高了对售卖楼盘的宣传力,进而增加了购房者对购房的兴趣。
一般情况下,开发商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是根据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同比例进行设计的。但是一些开发商为了过度增加楼盘看点,提高楼盘售卖竞争力,在设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时,存在脱离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进行设计的情况,使其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与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不匹配。这对购房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欺骗,同时降低了购房者的参展体验感。为了让购房者了解其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与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的匹配符合情况,本发明提出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通过将售楼部建筑展厅内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分别进行建筑楼栋数量特征、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绿化特征和道路特征精准比对分析,以此评估该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综合符合系数,实现了让购房者了解建筑展厅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与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匹配符合情况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获取:从建筑展厅内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获取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
S2.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及建筑模型基本参数采集:对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分别采集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和建筑模型基本参数;
S3.绿化模型参数及道路模型参数采集:从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分别采集绿化带实体模型对应的绿化模型参数和道路实体模型对应的道路模型参数;
S4.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统计:获取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并从中获取建筑楼栋原始设计数量,并将其与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进行对比,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
S5.比例系数对比分析:分别获取该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和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对应的比例系数,并将其进行相互对比,若比例系数一致,则执行步骤S6-S9,若比例系数不一致,则根据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比例系数,将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进行同比例缩放,得到缩放后的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并执行步骤S6-S9;
S6.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统计: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或缩放后的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分别采集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对应的建筑设计外形参数和建筑设计基本参数,并将其与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模型外形参数与建筑模型基本参数进行对比,进而据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
S7.绿化特征符合系数统计: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或缩放后的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采集绿化带设计图纸对应的绿化设计参数,并将其与绿化带实体模型对应的绿化模型参数进行对比,进而据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绿化特征符合系数;
S8.道路特征符合系数统计: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或缩放后的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采集道路设计图纸对应的道路设计参数,并将其与道路实体模型对应的道路模型参数进行对比,进而据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道路特征符合系数;
S9.综合符合系数评估:综合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绿化特征符合系数和道路特征符合系数评估该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综合符合系数。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包括建筑模型外形形状和建筑模型外形颜色色度,所述建筑模型基本参数包括建筑模型体积、建筑模型高度、建筑模型总层数和建筑模型平均层间距。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绿化模型参数包括绿化带模型面积、绿化带模型植株间距和绿化带模型植株高度,所述道路模型参数包括道路模型宽度、道路模型长度和道路模型弯曲弧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031
ε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x表示为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x0表示为建筑楼栋原始设计数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建筑设计外形参数包括建筑设计外形形状和建筑设计外形颜色色度,所述建筑设计基本参数包括建筑设计体积、建筑设计高度、建筑设计总层数和建筑设计平均层间距,所述绿化设计参数包括绿化带设计面积、绿化带设计植株间距和绿化带设计植株高度,所述道路设计参数包括道路设计宽度、道路设计长度和道路设计弯曲弧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S6中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其具体统计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D1:将从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获取的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进行编号,依次标记为1,2,…,i,…,n,并将从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获取的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按照其与建筑楼栋实体模型的对应关系进行编号,分别标记为1′,2′,…,i′,…,n′;
D2:将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和建筑模型基本参数分别构成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外形参数集合Qw(qw1,qw2,…,qwi,…,qwn)和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基本参数集合Pu(pu1,pu2,…,pui,…,pun),qw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实体模型的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对应的数值,w表示为建筑模型外形参数,w=a1,a2,分别表示为建筑模型外形形状,建筑模型外形颜色色度,pu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实体模型的建筑模型基本参数对应的数值,u表示为建筑模型基本参数,u=b1,b2,b3,b4,分别表示为建筑模型体积,建筑模型高度,建筑模型总层数,建筑模型平均层间距;
D3:将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对应的建筑设计外形参数和建筑设计基本参数分别构成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外形参数集合Qw′(qw′1′,qw′2′,…,qw′i′,…,qw′n′)和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基本参数集合Pu′(pu′1′,pu′2′,…,pu′i′,…,pu′n′),qw′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设计图纸的建筑设计外形参数对应的数值,w′表示为建筑设计外形参数,w′=a1′,a2′,分别表示为建筑设计外形形状,建筑设计外形颜色色度,pu′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设计图纸的建筑设计基本参数对应的数值,u′表示为建筑设计基本参数,u′=b1′,b2′,b3′,b4′,分别表示为建筑设计体积,建筑设计高度,建筑设计总层数,建筑设计平均层间距;
D4:将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外形参数集合与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外形参数集合进行匹配,进而统计外形形状匹配成功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和外形颜色色度匹配成功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并以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外形参数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051
σ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外形参数符合系数,y、z分别表示为外形形状匹配成功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外形颜色色度匹配成功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
D5:将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基本参数集合与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基本参数集合进行对比,得到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基本参数对比集合ΔPu(Δpu1,Δpu2,…,Δpui,…,Δpun),并根据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基本参数对比集合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基本参数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052
ξ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基本参数符合系数,Δpu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实体模型的建筑模型基本参数与第i′个建筑楼栋设计图纸的建筑设计基本参数之间的对比差值;
D6:根据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外形参数符合系数和建筑楼栋基本参数符合系数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053
η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与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的对应关系为分别获取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楼栋号和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对应的楼栋号,并根据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楼栋号从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中寻找到与其楼栋号相同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即为该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S7中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绿化特征符合系数,其具体统计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E1:将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绿化带实体模型对应的绿化模型参数构成绿化模型参数集合R(r1,r2,r3),r1、r2、r3分别表示为绿化带模型面积,绿化带模型植株间距,绿化带模型植株高度;
E2:将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绿化带设计图纸对应的绿化设计参数构成绿化设计参数集合R′(r1′,r2′,r3′),r1′、r2′、r3′分别表示为绿化带设计面积,绿化带设计植株间距,绿化带设计植株高度;
E3:将绿化模型参数集合与绿化设计参数集合进行对比,以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绿化特征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061
δ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绿化特征符合系数。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S8中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道路特征符合系数,其具体统计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F1:将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道路实体模型对应的道路模型参数构成道路模型参数集合G(g1,g2,g3),g1、g2、g3分别表示为道路模型宽度,道路模型长度,道路模型弯曲弧度;
F2:将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道路设计图纸对应的道路设计参数构成道路设计参数集合G′(g1′,g2′,g3′),g1′、g2′、g3′分别表示为道路设计宽度,道路设计长度,道路设计弯曲弧度;
F3:将道路模型参数集合与道路设计参数集合进行对比,以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道路特征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071
χ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道路特征符合系数。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综合符合系数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072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073
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综合符合系数,k1、k2、k3、k4分别表示为建筑楼栋数量特征、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绿化特征、道路特征对应的权重系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通过将售楼部建筑展厅内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分别进行建筑楼栋数量特征、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绿化特征和道路特征精准比对分析,以此评估该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综合符合系数,实现了对建筑展厅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的精准性分析,其评估的综合符合系数便于让购房者直观了解建筑展厅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与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的匹配符合情况,大大避免了购房者受到欺骗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购房者的参展体验感。
(2)本发明在进行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特征比对前,通过将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和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对应的比例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对比结果,给出不同的处理方案,避免使用统一的处理方案进行处理造成的脱离实际,影响特征比对结果的精准度。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实施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所示,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获取:从建筑展厅内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获取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
S2.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及建筑模型基本参数采集:对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分别采集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和建筑模型基本参数,其中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包括建筑模型外形形状和建筑模型外形颜色色度,建筑模型基本参数包括建筑模型体积、建筑模型高度、建筑模型总层数和建筑模型平均层间距;
本实施例中对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建筑模型外形参数采集方法为将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分别聚焦在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上,并对其分别进行实体模型外形轮廓提取和外形颜色特征提取,进而以此得到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外形形状和外形颜色色度;
S3.绿化模型参数及道路模型参数采集:从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分别采集绿化带实体模型对应的绿化模型参数和道路实体模型对应的道路模型参数,其中绿化模型参数包括绿化带模型面积、绿化带模型植株间距和绿化带模型植株高度,道路模型参数包括道路模型宽度、道路模型长度和道路模型弯曲弧度;
S4.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统计:获取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并从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获取建筑楼栋原始设计数量,并将其与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进行对比,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091
ε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x表示为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x0表示为建筑楼栋原始设计数量,其中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与建筑楼栋原始设计数量之间对比差值越小,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越大,表明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越符合建筑楼栋原始设计数量;
S5.比例系数对比分析:分别获取该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和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对应的比例系数,并将其进行相互对比,若比例系数一致,则执行步骤S6-S9,若比例系数不一致,则根据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比例系数,将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进行同比例缩放,得到缩放后的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并执行步骤S6-S9;
本实施例在进行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特征比对前,通过将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和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对应的比例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对比结果,给出不同的处理方案,避免使用统一的处理方案进行处理造成的脱离实际,影响特征比对结果的精准度;
S6.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统计: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或缩放后的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分别采集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对应的建筑设计外形参数和建筑设计基本参数,其中建筑设计外形参数包括建筑设计外形形状和建筑设计外形颜色色度,其中建筑设计基本参数包括建筑设计体积、建筑设计高度、建筑设计总层数和建筑设计平均层间距,并将其与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模型外形参数与建筑模型基本参数进行对比,进而据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其具体统计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D1:将从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获取的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进行编号,依次标记为1,2,…,i,…,n,并将从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获取的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按照其与建筑楼栋实体模型的对应关系进行编号,分别标记为1′,2′,…,i′,…,n′,其中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与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的对应关系为分别获取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楼栋号和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对应的楼栋号,并根据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楼栋号从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中寻找到与其楼栋号相同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即为该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
D2:将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和建筑模型基本参数分别构成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外形参数集合Qw(qw1,qw2,…,qwi,…,qwn)和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基本参数集合Pu(pu1,pu2,…,pui,…,pun),qw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实体模型的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对应的数值,w表示为建筑模型外形参数,w=a1,a2,分别表示为建筑模型外形形状,建筑模型外形颜色色度,pu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实体模型的建筑模型基本参数对应的数值,u表示为建筑模型基本参数,u=b1,b2,b3,b4,分别表示为建筑模型体积,建筑模型高度,建筑模型总层数,建筑模型平均层间距;
D3:将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对应的建筑设计外形参数和建筑设计基本参数分别构成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外形参数集合Qw′(qw′1′,qw′2′,…,qw′i′,…,qw′n′)和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基本参数集合Pu′(pu′1′,pu′2′,…,pu′i′,…,pu′n′),qw′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设计图纸的建筑设计外形参数对应的数值,w′表示为建筑设计外形参数,w′=a1′,a2′,分别表示为建筑设计外形形状,建筑设计外形颜色色度,pu′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设计图纸的建筑设计基本参数对应的数值,u′表示为建筑设计基本参数,u′=b1′,b2′,b3′,b4′,分别表示为建筑设计体积,建筑设计高度,建筑设计总层数,建筑设计平均层间距;
D4:将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外形参数集合与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外形参数集合进行匹配,进而统计外形形状匹配成功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和外形颜色色度匹配成功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并以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外形参数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111
σ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外形参数符合系数,y、z分别表示为外形形状匹配成功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外形颜色色度匹配成功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其中建筑楼栋外形参数符合系数越大,表明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外形参数越符合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对应的建筑楼栋外形参数;
D5:将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基本参数集合与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基本参数集合进行对比,得到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基本参数对比集合ΔPu(Δpu1,Δpu2,…,Δpui,…,Δpun),并根据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基本参数对比集合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基本参数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112
ξ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基本参数符合系数,Δpu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实体模型的建筑模型基本参数与第i′个建筑楼栋设计图纸的建筑设计基本参数之间的对比差值,其中建筑楼栋基本参数符合系数越大,表明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基本参数越符合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对应的建筑楼栋外形参数;
D6:根据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外形参数符合系数和建筑楼栋基本参数符合系数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121
η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其中建筑楼栋外形参数符合系数和建筑楼栋基本参数符合系数越大,则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越大,表明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越符合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对应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
本实施例统计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综合了建筑楼栋外形参数符合系数和建筑楼栋基本参数符合系数,其统计的符合指标全面,有效提高了统计结果的全面度和准确度;
S7.绿化特征符合系数统计: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或缩放后的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采集绿化带设计图纸对应的绿化设计参数,其中绿化设计参数包括绿化带设计面积、绿化带设计植株间距和绿化带设计植株高度,并将其与绿化带实体模型对应的绿化模型参数进行对比,进而据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绿化特征符合系数,其具体统计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E1:将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绿化带实体模型对应的绿化模型参数构成绿化模型参数集合R(r1,r2,r3),r1、r2、r3分别表示为绿化带模型面积,绿化带模型植株间距,绿化带模型植株高度;
E2:将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绿化带设计图纸对应的绿化设计参数构成绿化设计参数集合R′(r1′,r2′,r3′),r1′、r2′、r3′分别表示为绿化带设计面积,绿化带设计植株间距,绿化带设计植株高度;
E3:将绿化模型参数集合与绿化设计参数集合进行对比,以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绿化特征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131
δ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绿化特征符合系数,其中绿化特征符合系数越大,表明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绿化特征越符合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对应的绿化特征;
S8.道路特征符合系数统计: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或缩放后的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采集道路设计图纸对应的道路设计参数,其中道路设计参数包括道路设计宽度、道路设计长度和道路设计弯曲弧度,并将其与道路实体模型对应的道路模型参数进行对比,进而据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道路特征符合系数,其具体统计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F1:将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道路实体模型对应的道路模型参数构成道路模型参数集合G(g1,g2,g3),g1、g2、g3分别表示为道路模型宽度,道路模型长度,道路模型弯曲弧度;
F2:将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道路设计图纸对应的道路设计参数构成道路设计参数集合G′(g1′,g2′,g3′),g1′、g2′、g3′分别表示为道路设计宽度,道路设计长度,道路设计弯曲弧度;
F3:将道路模型参数集合与道路设计参数集合进行对比,以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道路特征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132
χ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道路特征符合系数,其中道路特征符合系数越大,表明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道路特征越符合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对应的道路特征;
S9.综合符合系数评估:综合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绿化特征符合系数和道路特征符合系数评估该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综合符合系数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141
Figure GDA0003551422870000142
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综合符合系数,k1、k2、k3、k4分别表示为建筑楼栋数量特征、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绿化特征、道路特征对应的权重系数,其中综合符合系数越大,表明建筑展厅内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综合符合性越好。
本实施例评估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综合符合系数充分融合了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绿化特征符合系数和道路特征符合系数,实现了对建筑展厅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的多维度特征比对精准分析,能够让购房者直观了解建筑展厅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与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的匹配符合情况,大大避免了购房者受到欺骗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购房者的参展体验感。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获取:从建筑展厅内展示的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获取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
S2.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及建筑模型基本参数采集:对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分别采集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和建筑模型基本参数;
S3.绿化模型参数及道路模型参数采集:从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分别采集绿化带实体模型对应的绿化模型参数和道路实体模型对应的道路模型参数;
S4.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统计:获取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并从中获取建筑楼栋原始设计数量,并将其与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进行对比,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
S5.比例系数对比分析:分别获取该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和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对应的比例系数,并将其进行相互对比,若比例系数一致,则执行步骤S6-S9,若比例系数不一致,则根据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比例系数,将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进行同比例缩放,得到缩放后的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并执行步骤S6-S9;
S6.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统计: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或缩放后的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分别采集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对应的建筑设计外形参数和建筑设计基本参数,并将其与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模型外形参数与建筑模型基本参数进行对比,进而据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
S7.绿化特征符合系数统计: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或缩放后的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采集绿化带设计图纸对应的绿化设计参数,并将其与绿化带实体模型对应的绿化模型参数进行对比,进而据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绿化特征符合系数;
S8.道路特征符合系数统计:从该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或缩放后的住宅建筑对应的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采集道路设计图纸对应的道路设计参数,并将其与道路实体模型对应的道路模型参数进行对比,进而据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道路特征符合系数;
S9.综合符合系数评估:综合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绿化特征符合系数和道路特征符合系数评估该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综合符合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包括建筑模型外形形状和建筑模型外形颜色色度,所述建筑模型基本参数包括建筑模型体积、建筑模型高度、建筑模型总层数和建筑模型平均层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化模型参数包括绿化带模型面积、绿化带模型植株间距和绿化带模型植株高度,所述道路模型参数包括道路模型宽度、道路模型长度和道路模型弯曲弧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3551422860000021
ε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数量特征符合系数,x表示为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x0表示为建筑楼栋原始设计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设计外形参数包括建筑设计外形形状和建筑设计外形颜色色度,所述建筑设计基本参数包括建筑设计体积、建筑设计高度、建筑设计总层数和建筑设计平均层间距,所述绿化设计参数包括绿化带设计面积、绿化带设计植株间距和绿化带设计植株高度,所述道路设计参数包括道路设计宽度、道路设计长度和道路设计弯曲弧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6中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其具体统计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D1:将从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获取的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进行编号,依次标记为1,2,...,i,...,n,并将从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获取的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按照其与建筑楼栋实体模型的对应关系进行编号,分别标记为1′,2′,...,i′,...,n′;
D2:将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和建筑模型基本参数分别构成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外形参数集合Qw(qw1,qw2,...,qwi,...,qwn)和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基本参数集合Pu(pu1,pu2,...,pui,...,pun),qw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实体模型的建筑模型外形参数对应的数值,w表示为建筑模型外形参数,w=a1,a2,分别表示为建筑模型外形形状,建筑模型外形颜色色度,pu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实体模型的建筑模型基本参数对应的数值,u表示为建筑模型基本参数,u=b1,b2,b3,b4,分别表示为建筑模型体积,建筑模型高度,建筑模型总层数,建筑模型平均层间距;
D3:将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对应的建筑设计外形参数和建筑设计基本参数分别构成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外形参数集合Qw′(qw′1′,qw′2′,...,qw′i′,…,qw′n′)和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基本参数集合Pu′(pu′1′,pu′2′,...,pu′i′,...,pu′n′),qw′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设计图纸的建筑设计外形参数对应的数值,w′表示为建筑设计外形参数,w′=a1′,a2′,分别表示为建筑设计外形形状,建筑设计外形颜色色度,pu′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设计图纸的建筑设计基本参数对应的数值,u′表示为建筑设计基本参数,u′=b1′,b2′,b3′,b4′,分别表示为建筑设计体积,建筑设计高度,建筑设计总层数,建筑设计平均层间距;
D4:将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外形参数集合与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外形参数集合进行匹配,进而统计外形形状匹配成功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和外形颜色色度匹配成功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并以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外形参数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3551422860000041
σ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外形参数符合系数,y、z分别表示为外形形状匹配成功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外形颜色色度匹配成功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数量;
D5:将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基本参数集合与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基本参数集合进行对比,得到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基本参数对比集合ΔPu(Δpu1,Δpu2,...,Δpui,...,Δpun),并根据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基本参数对比集合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基本参数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3551422860000042
ξ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基本参数符合系数,Δpui表示为第i个建筑楼栋实体模型的建筑模型基本参数与第i′个建筑楼栋设计图纸的建筑设计基本参数之间的对比差值;
D6:根据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外形参数符合系数和建筑楼栋基本参数符合系数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3551422860000051
η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符合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与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的对应关系为分别获取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楼栋号和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对应的楼栋号,并根据各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楼栋号从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中寻找到与其楼栋号相同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即为该建筑楼栋实体模型对应的建筑楼栋设计图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7中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绿化特征符合系数,其具体统计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E1:将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绿化带实体模型对应的绿化模型参数构成绿化模型参数集合R(r1,r2,r3),r1、r2、r3分别表示为绿化带模型面积,绿化带模型植株间距,绿化带模型植株高度;
E2:将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绿化带设计图纸对应的绿化设计参数构成绿化设计参数集合R′(r1′,r2′,r3′),r1′、r2′、r3′分别表示为绿化带设计面积,绿化带设计植株间距,绿化带设计植株高度;
E3:将绿化模型参数集合与绿化设计参数集合进行对比,以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绿化特征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3551422860000052
δ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绿化特征符合系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8中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道路特征符合系数,其具体统计过程执行以下步骤:
F1:将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中道路实体模型对应的道路模型参数构成道路模型参数集合G(g1,g2,g3),g1、g2、g3分别表示为道路模型宽度,道路模型长度,道路模型弯曲弧度;
F2:将住宅建筑原始设计三维图纸中道路设计图纸对应的道路设计参数构成道路设计参数集合G′(g1′,g2′,g3′),g1′、g2′、g3′分别表示为道路设计宽度,道路设计长度,道路设计弯曲弧度;
F3:将道路模型参数集合与道路设计参数集合进行对比,以此统计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道路特征符合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3551422860000061
χ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道路特征符合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综合符合系数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3551422860000062
Figure FDA0003551422860000063
表示为住宅建筑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的综合符合系数,k1、k2、k3、k4分别表示为建筑楼栋数量特征、建筑楼栋建筑特征、绿化特征、道路特征对应的权重系数。
CN202110630438.8A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 Active CN1132550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30438.8A CN113255043B (zh)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30438.8A CN113255043B (zh)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5043A CN113255043A (zh) 2021-08-13
CN113255043B true CN113255043B (zh) 2022-05-06

Family

ID=77186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30438.8A Active CN113255043B (zh)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5504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1664A (ja) * 2002-05-24 2006-11-02 Olympus Corp 視野一致型情報呈示システム
CN112766675A (zh) * 2021-01-08 2021-05-07 南京翰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模型特征识别和大数据分析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监理方法和云监理平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78935A1 (en) * 2015-04-10 2016-10-12 The 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 (EURATOM), represent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al-time mapping and localization
US10706185B2 (en) * 2016-04-26 2020-07-07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On Behalf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ed spatial change detection and control of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 sites using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data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1664A (ja) * 2002-05-24 2006-11-02 Olympus Corp 視野一致型情報呈示システム
CN112766675A (zh) * 2021-01-08 2021-05-07 南京翰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模型特征识别和大数据分析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监理方法和云监理平台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defect management system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work utilizing BIM, image-matching and augmented reality;Kwon O S 等;《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41231;第74-81页 *
结合三维激光扫描点云生成BIM模型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宋洪英 等;《粉煤灰综合利用》;20210425;第1-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5043A (zh) 2021-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73359B (zh) 一种基于任务难度与标注者能力的众包标注数据整合方法
WO2020073430A1 (zh) 一种城市空间形态自动分区方法与系统
CN105225149A (zh) 一种征信评分确定方法及装置
US7324109B2 (en) Method for superimposing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on tubular data
CN113255043B (zh) 一种建筑展厅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建立精准性分析方法
CN109063317B (zh) 一种冷轧带材板形在线云图绘制方法
CN104899349A (zh) 一种大跨桥梁监测数据空间插值与可视化方法
CN106485266A (zh) 一种基于提取颜色特征的古代壁画分类识别方法
CN113127965B (zh) 一种基于bim技术和云计算的工程监理信息管理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和存储介质
CN113887380B (zh) 煤炭样品的智能制样系统
CN115170759A (zh) 基于bim的室内装修工程智能管理系统
CN110046934A (zh)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闲置衣物估值系统及方法
CN115618278B (zh) 一种数字模型生成数据的分类方法
CN106570882B (zh) 混合高斯分布模型的活动轮廓图像分割方法
CN113297747A (zh) 一种基于气象数据的空气温湿度分布状态表达图式与方法
CN113255033B (zh)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监理智能一体化云平台及监理方法
CN113098971B (zh)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电子血压计数据传输监管系统
CN112991300B (zh) 一种基于邻域特征的单木骨架提取及可视化方法
CN114707785A (zh) 基于深度学习的农村居民点多尺度空间特征分析方法
CN113592038B (zh) 一种实木定制柜门零件族划分的方法及系统
CN110232090A (zh) 一种多视角时间序列异常点集成检测和可视化方法
CN116958053B (zh) 一种基于yolov4-tiny的竹签计数方法
CN107025372A (zh) 特种车辆乘员信息处理能力测定系统及方法
CN117933929A (zh) 一种基于bim装修管理方法和系统
CN107845089A (zh) 一种基于颜色信息的测量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8

Address after: 410000 room 1605-1, comprehensive building, Junda building, No. 1599, Fenglin Third Road,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a, Hunan

Applicant after: Hunan lanhaigou enterprise plann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00, 12 / F, building C, Asian Trade Plaza, 628 Wuluo Road, Wuchang District,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Wuhan liangzhuo Technology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