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9094B - 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29094B
CN113229094B CN202110608986.0A CN202110608986A CN113229094B CN 113229094 B CN113229094 B CN 113229094B CN 202110608986 A CN202110608986 A CN 202110608986A CN 113229094 B CN113229094 B CN 1132290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garcane
planting
fertilizer
water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089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29094A (zh
Inventor
韦金菊
桂意云
刘昔辉
李海碧
毛莲英
张荣华
周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 Autonomous Reg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 Autonomous Reg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 Autonomous Reg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 Autonomous Reg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11060898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290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29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90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290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90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55Sugar ca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00Apparatus, or methods of use thereof, for testing or treating seed, roots, or the like, prior to sowing or plan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21/00Methods of fertilising,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21/005Following a specific plan, e.g. patter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01G13/02Protective coverings for plants; Coverings for the ground; Devices for laying-out or removing coverings
    • A01G13/0256Ground coverings
    • A01G13/0268Mats or sheets, e.g. nets or fabrics
    • A01G13/0275Fil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BPHOSPHATIC FERTILISERS
    • C05B17/00Other phosphatic fertilisers, e.g. soft rock phosphates, bone me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CNITROGENOUS FERTILISERS
    • C05C9/00Fertilisers containing urea or urea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GMIXTURES OF FERTILISERS COVERED INDIVIDUALLY BY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CLASS C05; 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MATERIALS NOT HAVING A SPECIFIC FERTILISING ACTIVITY, e.g. PESTICIDES, SOIL-CONDITIONERS, WETTING AGENTS;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C05G3/00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additives not having a specially fertilising activity
    • C05G3/40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additives not having a specially fertilising activity for affecting fertiliser dosage or release rate; for affecting solubil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GMIXTURES OF FERTILISERS COVERED INDIVIDUALLY BY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CLASS C05; 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MATERIALS NOT HAVING A SPECIFIC FERTILISING ACTIVITY, e.g. PESTICIDES, SOIL-CONDITIONERS, WETTING AGENTS;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C05G3/00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additives not having a specially fertilising activity
    • C05G3/90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additives not having a specially fertilising activity for affecting the nitrification of ammonium compounds or urea in the soi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2Improving land use; Improving water use or availability; Controlling ero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Fertilizer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涉及甘蔗栽培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种植地预处理、(2)施入底肥、(3)种植和(4)覆盖地膜;本申请通过科学的栽培措施,能够在实现甘蔗抗旱的同时,降低栽培过程中甘蔗梢腐病的发生几率,能够很大程度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品质。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甘蔗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是主要的糖料作物,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世界各国在甘蔗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过遗传改良来选育和推广优良甘蔗新品种是保持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手段。
甘蔗生产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干旱是影响甘蔗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对甘蔗的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甘蔗下种后,甘蔗种芽萌发出苗靠自身水分出苗和生根,并依靠自身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正常生长。但是,如果甘蔗下种后,遇到干旱,甘蔗种茎会通过砍种切口大量散失自身水分,从而使甘蔗种茎水分不足而难于萌发和生根。
目前在甘蔗生长过程中,采用在干旱时对甘蔗进行淋水,但是,淋水设施成本高,水源难寻,且费人工,甘蔗的干旱现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甘蔗梢腐病是一种“富贵病”,与农事操作方式紧密相关,水肥充裕时易暴发,因此,在解决甘蔗干旱的同时兼顾解决甘蔗栽培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是本申请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本申请通过科学的栽培措施,能够在实现甘蔗抗旱的同时,降低栽培过程中甘蔗梢腐病的发生几率,能够很大程度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地预处理:种植前将种植地进行深度翻耕,深度不低于30cm,之后将翻耕后的种植地暴晒10-15天,接着将种植土壤进行粉碎,最后起垄并开设种植沟,行距120cm,沟深40cm,沟宽35cm,即可完成种植地预处理;
(2)施入底肥:将甘蔗专用肥与种植沟内的表土混合,混合后均匀撒施在种植沟内,然后用工具把甘蔗专用肥与种植沟内表土混匀,防止蔗芽直接接触肥料,影响蔗种生根发芽;所述甘蔗专用肥主要由生物炭和复混肥料按照质量比为1:1.5-2的比例混合组成;生物炭的施用量为75-100kg/亩;
(3)种植:甘蔗种砍成双芽苗作为甘蔗种茎备用,然后将种茎于50-51℃的温水中浸泡处理120-180min,接着种植于经步骤(2)处理后的种植沟内,接着在播种好的甘蔗种茎周围均匀喷施保水液,然后再盖上一层细土;
(4)覆盖地膜:种植甘蔗种茎后,采用地膜对种植地进行全覆盖,具体方式是采用宽1.5m的除草地膜平铺,盖膜方向与种植沟方向垂直,均匀覆盖,并用细土压实地膜边缘,地膜要紧贴种植沟,做到不透风,延长保水保温的时间,以利于甘蔗苗直接破膜而出。
本发明中,进一步地,所述甘蔗专用肥主要由生物炭和复混肥料按照质量比为1:1.5的比例混合而得。
本发明中,进一步地,所述复混肥料是由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和硅按照质量比为2:1:8:0.1-0.3的比例组合而成。
本发明中,进一步地,所述复混肥料是由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和硅按照质量比为2:1:8:0.2的比例组合而成。
本发明中,进一步地,所述保水液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保水剂与清水按照质量比为1:130-180的比例混合浸泡3-4小时,即得。
本发明中,进一步地,所述甘蔗专用肥还包括质量比为1:2-3的火麻仁提取物和缓释助剂,所述火麻仁提取物占甘蔗专用肥总质量的3-5%。
本发明中,进一步地,所述火麻仁提取物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火麻仁粉碎后以质量百分含量为80%的乙醇为提取剂,在超声波辅助下加热回流提取2-3h,即可得到所述火麻仁提取物。
本发明中,进一步地,所述缓释助剂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膨润土浸泡在钠盐水溶液中30-60min,然后将所得浸泡液的水分滤去,取滤渣,将滤渣与尿素混合,接着再将混合物、页岩粉和滑石粉混合,即可得到所述缓释助剂;所述滤液、尿素、页岩粉和滑石粉的质量比为1:2-3:1:0.3-0.5。
本发明中,进一步地,所述生物炭为甘蔗叶生物炭。
本发明中,进一步地,所述甘蔗叶生物炭为甘蔗叶于100-105℃的条件下,经过缺氧窒息煅烧后形成的一种碳状颗粒。本申请在制备甘蔗叶生物炭过程中,采用的是没有明火的低温缺氧煅烧,通过上述处理方式得到的甘蔗叶生物炭,具有含碳量高,疏松多孔的特性,能够形成一个地下碳水槽,锁住二氧化碳,能够提高土壤蓄水储养的能力,还可保护土壤中的微生物。并且减少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具有保护环境的效果。
本发明中,进一步地,所述甘蔗专用肥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复混肥料、生物炭、火麻仁提取物充分拌匀,得到肥料组合物,将缓释助剂包覆上述肥料组合物,造粒,即得所述甘蔗专用肥。
本发明中,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的地膜为含有化学除草剂的聚乙烯薄膜,所述地膜的厚度为0.006-0.01mm。
本发明中,进一步地,所述化学除草剂为莠去津。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通过科学的栽培措施,能够在实现甘蔗抗旱的同时,降低栽培过程中甘蔗梢腐病的发生几率,另外能够有效除草且不对土壤造成伤害,大大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品质。
2.本申请在步骤(1)中首先对种植地进行翻耕,然后经过暴晒对种植地进行消毒杀菌;步骤(2)施入底肥的过程中,先将施入料与种植沟内的表土混合,然后在撒施在种植沟内,如此,能够避免甘蔗种茎直接接触肥料影响发芽,同时使得肥效均匀;步骤(3)将甘蔗种茎进行浸泡,以脱除种茎中携带的宿根矮化病病菌,同时在种植前将种茎浸泡能够使得种茎内吸收足量水分;步骤(4)在种植甘蔗种茎后,采用地膜对种植地进行覆盖,能够保水保湿,配合本申请所施肥料为缓释肥,在整个甘蔗生长期间持续提供养分,此外,该地膜为含有化学除草剂莠去津的聚乙烯薄膜,可以有效解决地膜下的杂草问题,施入的底肥包括甘蔗叶生物炭,其能够对土壤中的莠去津进行固定,如此,在甘蔗生长后期可以免去揭膜追肥和揭膜除草的工序,节约成本,同时避免揭膜过程中水分散失。
3.为了提高甘蔗的抗旱性,本申请采用铺设全地膜配合施用复混肥料的方式来提高甘蔗的抗旱性,复混肥料由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和硅组成,组成比例为2:1:8:0.1-0.3,在该比例下,能够为甘蔗生长提供合适的养分,其中,钾能够甘蔗受旱害时能通过如增加还原糖和钾浓度,降低甘蔗叶片细胞的渗透势等增加细胞溶质的方式进行渗透调节,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提高甘蔗的抗旱性能;然而,在提高抗旱性的同时,高湿高养分的环境又容易滋生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on)从而容易引发甘蔗梢腐病(甘蔗梢腐病是一种“富贵病”,与农事操作方式紧密相关,水肥充裕时易暴发),本申请加入甘蔗叶生物炭,其一是通过诱导植物增强系统抗性,改良土壤理化特性,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类群的丰度和活性,吸附病原菌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等来降低病原菌对寄主植物的侵害作用;其二,串珠镰刀菌喜弱酸环境,本申请加入的甘蔗叶生物炭后能够提高土壤pH值,从而抑制串珠镰刀菌活性并促进甘蔗根部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进而降低甘蔗梢腐病的发病率。
4.本申请加入了火麻仁提取物,该提取物中的植物甾醇含有输水基团,可作用于植物根系植物膜细胞,从而改变甘蔗根系细胞膜的通透性,与甘蔗叶生物炭配合促进硅离子的吸收,本申请选用甘蔗叶生物炭,其中一个原因是本院在进行甘蔗研究时,收获甘蔗后蔗叶留在蔗地会导致后期耕作的妨碍,资源利用不充分,因此,取用甘蔗叶制作生物炭可就地取材,减少资源浪费;另一原因是在生物炭中,甘蔗叶生物炭的酸性官能团含量较高,比表面积大,能够吸附土壤中的硅离子,促进氮、磷、钾、硅的吸收,尤其是硅离子的吸收,充足的硅离子使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处于一个更高的水平,缓解在水分胁迫下,对甘蔗内细胞带来的伤害。
5.本申请在种植甘蔗种茎后施入保水剂,保水剂能有效地保存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含水量;但是,保水剂若施用不当,可能会起反作用,特别是在甘蔗种植中,干旱是甘蔗产量的直接影响因素,申请人发现,在甘蔗种植初期,采用干撒的方式施入保水剂,因受到条件限制,施入的保水剂始终很难吸饱水分,导致释水有限,甚至在遇旱时还会与甘蔗争水,因此会抑制甘蔗生长,很显然,在本申请的甘蔗种植中,采用干撒保水剂的方式是达不到效果的,本申请在撒施保水剂前将其进行兑水,能够使保水剂充分吸足水分,此时再进行施用,可充分发挥和延长保水剂在土壤中的反复吸水与释水的作用。
6.本申请还加入缓释助剂,在制备甘蔗专用肥的过程中充当包膜材料,该缓释助剂首先将膨润土置于钠盐的水溶液中处理,浸泡后能够使层间距增加,形成具有微孔网格结构,比表面积增大,提高了可塑性和吸水性,接着将过滤后所得滤渣与尿素混合再与页岩粉和滑石粉混合,与尿素的混合后,可以有效地对尿素中的氮进行吸附,以尿素作为粘结剂,同时页岩粉具有大量的毛孔状空隙结构,其比表面积大,能有效固氮,钠盐浸泡后的膨润土和页岩粉通过钠盐和尿素的作用能够有效粘结,与肥料混合后,使肥料养分根据环境中的肥效含量缓慢释放,以实现在土壤中实现缓慢分解,如此,在整个甘蔗生长期间持续提供养分,无需揭开地膜进行追肥,能够为甘蔗维持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该缓释助剂在本申请的甘蔗栽培中具有很大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甘蔗苗生长情况对比图,图中,a为底肥中去掉生物炭的空白对照组,b为底肥生物炭为蚕沙生物炭处理组,c为底肥生物炭为甘蔗叶生物炭处理组;
图2为甘蔗生长现场试验场地图,图中,a为种植沟地膜覆盖图,b为地膜全覆盖图;
图3为按照实施例2所述的甘蔗栽培方法培育3个月的现场试验场地总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可以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地预处理:种植前将种植地进行深度翻耕,深度不低于30cm,之后将翻耕后的种植地暴晒10天,接着将种植土壤进行粉碎,最后起垄并开设种植沟,行距120cm,沟深40cm,沟宽35cm,即可完成种植地预处理;
(2)施入底肥:将甘蔗专用肥与种植沟内的表土混合,混合后均匀撒施在种植沟内,然后用工具把甘蔗专用肥与种植沟内表土混匀,所述甘蔗专用肥主要由生物炭和复混肥料按照质量比为1:1.7的比例混合组成;生物炭的施用量为75kg/亩;所述复混肥料是由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和硅按照质量比为2:1:8:0.1的比例组合而成;所述甘蔗专用肥还包括质量比为1:2的火麻仁提取物和缓释助剂,所述火麻仁提取物占甘蔗专用肥总质量的3%;所述火麻仁提取物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火麻仁粉碎后以质量百分含量为80%的乙醇为提取剂,在超声波辅助下加热回流提取2h,即可得到所述火麻仁提取物;所述缓释助剂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膨润土浸泡在钠盐水溶液中30min,然后将所得浸泡液的水分滤去,取滤渣,将滤渣与尿素混合,接着再将混合物、页岩粉和滑石粉混合,即可得到所述缓释助剂;所述滤液、尿素、页岩粉和滑石粉的质量比为1:2:1:0.3;所述生物炭为甘蔗叶生物炭,是将甘蔗叶于100℃的条件下,经过缺氧窒息煅烧后形成的一种碳状颗粒;所述甘蔗专用肥是通过将复混肥料、生物炭、火麻仁提取物充分拌匀,得到肥料组合物,将缓释助剂包覆上述肥料组合物,造粒,即得所述甘蔗专用肥;
(3)种植:甘蔗种砍成双芽苗作为甘蔗种茎备用,然后将种茎于50℃的温水中浸泡处理120min,接着种植于经步骤(2)处理后的种植沟内,接着在播种好的甘蔗种茎周围均匀喷施保水液,然后再盖上一层细土;所述保水液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保水剂与清水按照质量比为1:130的比例混合浸泡3小时,即得;
(4)覆盖地膜:种植甘蔗种茎后,采用地膜对种植地进行全覆盖,具体方式是采用宽1.5m的除草地膜平铺,盖膜方向与种植沟方向垂直,均匀覆盖,并用细土压实地膜边缘,地膜要紧贴种植沟,做到不透风,延长保水保温的时间,以利于甘蔗苗直接破膜而出;所述地膜为含有化学除草剂莠去津的聚乙烯薄膜,所述地膜的厚度为0.006m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地预处理:种植前将种植地进行深度翻耕,深度不低于30cm,之后将翻耕后的种植地暴晒12天,接着将种植土壤进行粉碎,最后起垄并开设种植沟,行距120cm,沟深40cm,沟宽35cm,即可完成种植地预处理;
(2)施入底肥:将甘蔗专用肥与种植沟内的表土混合,混合后均匀撒施在种植沟内,然后用工具把甘蔗专用肥与种植沟内表土混匀;所述甘蔗专用肥主要由生物炭和复混肥料按照质量比为1:1.5的比例混合组成;生物炭的施用量为90kg/亩;所述复混肥料是由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和硅按照质量比为2:1:8:0.2的比例组合而成;所述甘蔗专用肥还包括质量比为1:2的火麻仁提取物和缓释助剂,所述火麻仁提取物占甘蔗专用肥总质量的4%;所述火麻仁提取物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火麻仁粉碎后以质量百分含量为80%的乙醇为提取剂,在超声波辅助下加热回流提取2.5h,即可得到所述火麻仁提取物;所述缓释助剂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膨润土浸泡在钠盐水溶液中45min,然后将所得浸泡液的水分滤去,取滤渣,将滤渣与尿素混合,接着再将混合物、页岩粉和滑石粉混合,即可得到所述缓释助剂;所述滤液、尿素、页岩粉和滑石粉的质量比为1:2:1:0.4;所述生物炭为甘蔗叶生物炭,是将甘蔗叶于102℃的条件下,经过缺氧窒息煅烧后形成的一种碳状颗粒;所述甘蔗专用肥是通过将复混肥料、生物炭、火麻仁提取物充分拌匀,得到肥料组合物,将缓释助剂包覆上述肥料组合物,造粒,即得所述甘蔗专用肥;
(3)种植:甘蔗种砍成双芽苗作为甘蔗种茎备用,然后将种茎于50℃的温水中浸泡处理150min,接着种植于经步骤(2)处理后的种植沟内,接着在播种好的甘蔗种茎周围均匀喷施保水液,然后再盖上一层细土;所述保水液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保水剂与清水按照质量比为1:150的比例混合浸泡3小时,即得;
(4)覆盖地膜:种植甘蔗种茎后,采用地膜对种植地进行全覆盖,具体方式是采用宽1.5m的除草地膜平铺,盖膜方向与种植沟方向垂直,均匀覆盖,并用细土压实地膜边缘,地膜要紧贴种植沟,做到不透风,延长保水保温的时间,以利于甘蔗苗直接破膜而出;所述地膜为含有化学除草剂莠去津的聚乙烯薄膜,所述地膜的厚度为0.008mm。
按照本实施例的方式进行甘蔗栽培,3个月后,栽培情况如图3所示,可见,甘蔗长势喜人,出苗率高,出苗整齐,为甘蔗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地预处理:种植前将种植地进行深度翻耕,深度不低于30cm,之后将翻耕后的种植地暴晒15天,接着将种植土壤进行粉碎,最后起垄并开设种植沟,行距120cm,沟深40cm,沟宽35cm,即可完成种植地预处理;
(2)施入底肥:将甘蔗专用肥与种植沟内的表土混合,混合后均匀撒施在种植沟内,然后用工具把甘蔗专用肥与种植沟内表土混匀;所述甘蔗专用肥主要由生物炭和复混肥料按照质量比为1:2的比例混合组成;生物炭的施用量为100kg/亩;所述复混肥料是由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和硅按照质量比为2:1:8:0.3的比例组合而成;所述甘蔗专用肥还包括质量比为1:3的火麻仁提取物和缓释助剂,所述火麻仁提取物占甘蔗专用肥总质量的5%;所述火麻仁提取物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火麻仁粉碎后以质量百分含量为80%的乙醇为提取剂,在超声波辅助下加热回流提取3h,即可得到所述火麻仁提取物;所述缓释助剂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膨润土浸泡在钠盐水溶液中60min,然后将所得浸泡液的水分滤去,取滤渣,将滤渣与尿素混合,接着再将混合物、页岩粉和滑石粉混合,即可得到所述缓释助剂;所述滤液、尿素、页岩粉和滑石粉的质量比为1:3:1:0.5;所述生物炭为甘蔗叶生物炭,是将甘蔗叶于105℃的条件下,经过缺氧窒息煅烧后形成的一种碳状颗粒;所述甘蔗专用肥是通过将复混肥料、生物炭、火麻仁提取物充分拌匀,得到肥料组合物,将缓释助剂包覆上述肥料组合物,造粒,即得所述甘蔗专用肥;
(3)种植:甘蔗种砍成双芽苗作为甘蔗种茎备用,然后将种茎于51℃的温水中浸泡处理180min,接着种植于经步骤(2)处理后的种植沟内,接着在播种好的甘蔗种茎周围均匀喷施保水液,然后再盖上一层细土;所述保水液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保水剂与清水按照质量比为1:180的比例混合浸泡4小时,即得;
(4)覆盖地膜:种植甘蔗种茎后,采用地膜对种植地进行全覆盖,具体方式是采用宽1.5m的除草地膜平铺,盖膜方向与种植沟方向垂直,均匀覆盖,并用细土压实地膜边缘,地膜要紧贴种植沟,做到不透风,延长保水保温的时间,以利于甘蔗苗直接破膜而出;所述地膜为含有化学除草剂莠去津的聚乙烯薄膜,所述地膜的厚度为0.01mm。
效果验证
为了说明本申请的实用价值,申请人分以下组别进行栽培试验:
分别按照下列四组试验的各组的栽培方式对甘蔗进行栽培,以下四组试验中,甘蔗栽培地点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所,选用甘蔗品种均为桂糖42号,每组种植80棵甘蔗,并观察生长情况,记录各组数据取平均值。
下列四组试验的表1-4的数据中,
a.受旱节平均长度:是指甘蔗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干旱后生长缓慢,干旱时期甘蔗所拔节的甘蔗节间长度的平均数;在同等干旱情况下,受旱节平均长度越长,说明改处理的抵抗干旱能力越强,反之,抗旱能力差。
b.梢腐病枯死率:是指梢腐病发病最严重时引起的甘蔗生长点枯死株数与总调查株数的百分比。
试验一:比较选用生物炭种类对甘蔗栽培的影响
第一组:本申请实施例2所述的甘蔗栽培方法;
第二组:底肥中去掉甘蔗叶生物炭这一原料,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第三组:底肥中的甘蔗叶生物炭改为蚕沙生物炭,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第四组:底肥中的甘蔗叶生物炭改为木质生物炭,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按照上述组别所述的方式分别进行栽培,并记录数据如表1所示
表1试验一的各组甘蔗栽培效果对比
组别 受旱节平均长度(cm) 梢腐病枯死率(%) 折合亩产量(Kg)
第一组 8.26 3.75 6654
第二组 4.56 58.75 4205
第三组 5.33 20.00 4677
第四组 5.46 17.50 5028
根据表1可知,在本试验中采用本申请的甘蔗叶生物炭作为底肥的原料,能够得到最佳的栽培效果,表现在受旱节平均长度较长,梢腐病枯死率低,亩产量高,而去掉生物炭的第二组栽培效果最差,申请人分析原因,得到的结论是由于生物炭能够改良土壤理化特性,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类群的丰度和活性,吸附病原菌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等来降低病原菌对寄主植物的侵害作用,因此,去掉生物炭的组别,梢腐病枯死率高,另外,由于甘蔗叶生物炭的酸性官能团含量较高,比表面积大,能够吸附土壤中的硅离子,促进氮、磷、钾、硅的吸收,尤其是硅离子的吸收,充足的硅离子使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处于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采用甘蔗叶生物炭的第一组受旱节平均长度比其他组别长,甘蔗生物炭能够缓解在水分胁迫下,对甘蔗内细胞带来的伤害。
除了记录上述数据之外,申请人还将经过6个月栽培所得甘蔗苗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如图1所示,图1中,a处理为本试验第二组去掉生物炭,b处理为本试验第三组将甘蔗叶生物炭改为蚕沙生物炭,c处理为本试验第一组即采用生物炭为甘蔗叶生物炭,由图1可知,c的长势优于a和b,b的长势优于a,说明生物炭能有效促进甘蔗苗生长,而甘蔗叶生物炭的促进效果更优于蚕沙生物炭。
试验二:比较底肥的组成对甘蔗栽培的影响
第一组:本申请实施例2所述的甘蔗栽培方法;
第五组:底肥中去掉火麻仁提取物,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第六组:底肥中将火麻仁提取物换为五味子提取物,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第七组:底肥中去掉缓释助剂这一原料,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第八组:底肥中复混肥料成分改为由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按照质量比为2:1:8的比例组合而成,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第九组:底肥中复混肥料成分改为由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和硅按照质量比为2:1:2:0.2的比例组合而成,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第十组:底肥中甘蔗叶生物炭和复混肥料的质量比为1:0.8,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第十一组:底肥中甘蔗叶生物炭和复混肥料的质量比为1:6,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按照上述组别所述的方式分别进行栽培,并记录数据如表2所示
表2试验二的各组甘蔗栽培效果对比
根据表2结果可知,在本试验中采用本申请的底肥作为底肥的原料,能够得到最佳的栽培效果,表现在受旱节平均长度较长,梢腐病枯死率低,亩产量高,第五组去掉火麻仁提取物后受旱节平均长度出现明显降低,由于火麻仁提取物含有输水基团,可作用于植物根系植物膜细胞,从而改变甘蔗根系细胞膜的通透性,与甘蔗叶生物炭配合促进硅离子的吸收,从而提高抗旱效果,第七组去掉缓释助剂后,肥效持续时间短,能够提高抗旱性的钾肥和硅肥作用效果也逐渐减弱,比较直观的造成亩产量下降;第八组和第九组分别是去掉硅和降低钾的含量,甘蔗的栽培效果差,钾和硅能够能够提高甘蔗的保水能力;根据第十组和第十一组的结果可知,甘蔗叶生物炭和复混肥料的最佳质量比为1:1.5。
试验三:比较覆盖地膜以及地膜的选择对甘蔗栽培的影响
第一组:本申请实施例2所述的甘蔗栽培方法;
第十二组:用于覆盖的地膜为普通聚乙烯薄膜,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第十三组:用于覆盖的地膜含有的化学除草剂为乙草胺,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第十四组:用于覆盖的地膜含有的化学除草剂为扑草净,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第十五组:覆盖地膜的方式为种植沟地膜覆盖,具体方式为:只在放置了甘蔗种茎的种植沟覆盖地膜,顺着种植沟覆盖地膜,垄上不覆盖地膜,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按照上述组别所述的方式分别进行栽培,并记录数据如表3所示
表3试验三的各组甘蔗栽培效果对比
组别 受旱节平均长度(cm) 梢腐病枯死率(%) 折合亩产量(Kg)
第一组 8.26 3.75 6654
第十二组 7.63 11.25 5665
第十三组 7.58 10.00 6063
第十四组 7.29 10.00 5886
第十五组 7.13 13.75 5678
根据表3结果可知,在本试验中采用本申请的底肥作为底肥的原料,能够得到最佳的栽培效果,表现在受旱节平均长度较长,梢腐病枯死率低,亩产量高,而采用普通聚乙烯薄膜的第十二组出现膜下杂草丛生的情况,因此,杂草与甘蔗争肥、争水、争光照,直接导致其产量下降,间接导致梢腐病枯死率高,受旱节平均长度变短;第十三组和第十四组的除草剂能够在一定时间能有效除草,但是,在整个甘蔗生长期间无法持续作用,而本申请的除草剂莠去津能够被底肥中的甘蔗叶生物炭固定,减少淋溶和迁移,除草效果持久。
除了记录上述数据之外,申请人还将经过3个月栽培所得甘蔗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图2中,a为本试验第十五组的现场试验场地,b为本试验第一组的现场试验场地,很显然,采用全膜覆盖的方式,甘蔗的长势更佳,出苗率更高,出苗更整齐。
试验四:比较保水剂的施入方式对甘蔗栽培的影响
第十五组:步骤(3)播种后在甘蔗种茎周围采用干撒的方式施入保水剂,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第十六组:步骤(3)播种后在甘蔗种茎周围采用干撒的方式施入保水剂后在保水剂上喷洒清水,其他方式与第一组相同。
按照上述组别所述的方式分别进行栽培,并记录数据如表4所示
表4试验四的各组甘蔗栽培效果对比
组别 受旱节平均长度(cm) 梢腐病枯死率(%) 折合亩产量(Kg)
第一组 8.26 3.75 6654
第十五组 6.59 15.00 5366
第十六组 6.87 12.50 6034
根据表4结果可知,在本试验中采用本申请的底肥作为底肥的原料,能够得到最佳的栽培效果,表现在受旱节平均长度较长,梢腐病枯死率低,亩产量高,第十五组采用干撒的方式施入保水剂,因受到条件限制,施入的保水剂始终很难吸饱水分,导致释水有限,甚至在遇旱时还会与甘蔗争水,第十六组采用撒入保水剂后再喷水,此时保水剂对水分的吸收有限,因此,达到的效果也远远不如第一组。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1)种植地预处理、(2)施入底肥、(3)种植和(4)覆盖地膜;
所述步骤(2)施入底肥为:将甘蔗专用肥与种植沟内的表土混合,混合后均匀撒施在种植沟内;所述甘蔗专用肥主要由甘蔗叶生物炭和复混肥料按照质量比为1:1.5-2的比例混合组成;
所述步骤(4)覆盖地膜为:种植甘蔗种茎后,采用地膜对种植地进行全覆盖;
所述步骤(3)种植为:取甘蔗种茎于50-51℃水中浸泡处理,然后种植于经步骤(2)处理后的种植沟内,接着在播种好的甘蔗种茎周围均匀喷施保水液,然后盖上一层细土;所述保水液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保水剂与清水按照质量比为1:130-180的比例混合浸泡3-4小时,即得;
所述步骤(4)的地膜为含有化学除草剂莠去津的聚乙烯薄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种植地预处理为:将种植地进行翻耕后暴晒,接着将种植土壤进行粉碎,最后起垄并开设种植沟,即可完成种植地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种植为:取甘蔗种茎于50-51℃水中浸泡处理,然后种植于经步骤(2)处理后的种植沟内,接着在播种好的甘蔗种茎周围均匀喷施保水液,然后盖上一层细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甘蔗专用肥主要由生物炭和复混肥料按照质量比为1:1.5的比例混合而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复混肥料是由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和硅按照质量比为2:1:8:0.1-0.3的比例组合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甘蔗专用肥还包括质量比为1:2-3的火麻仁提取物和缓释助剂,所述火麻仁提取物占甘蔗专用肥总质量的3-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助剂通
过以下方法得到:将膨润土浸泡在钠盐水溶液中30-60min,然后将所得浸泡液的水分滤去,
取滤渣,将滤渣与尿素混合,接着再将混合物、页岩粉和滑石粉混合,即可得到所述缓释助剂;
所述滤渣、尿素、页岩粉和滑石粉的质量比为1:2-3:1:0.3-0.5。
CN202110608986.0A 2021-06-01 2021-06-01 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 Active CN1132290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8986.0A CN113229094B (zh) 2021-06-01 2021-06-01 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8986.0A CN113229094B (zh) 2021-06-01 2021-06-01 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9094A CN113229094A (zh) 2021-08-10
CN113229094B true CN113229094B (zh) 2023-10-24

Family

ID=77136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08986.0A Active CN113229094B (zh) 2021-06-01 2021-06-01 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2909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9976A (zh) * 2011-10-25 2013-05-01 卢柳 一种可促进甘蔗早种并持续保水保温的栽培技术
CN106962000A (zh) * 2017-05-08 2017-07-2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降解地膜覆盖甘蔗的栽培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9976A (zh) * 2011-10-25 2013-05-01 卢柳 一种可促进甘蔗早种并持续保水保温的栽培技术
CN106962000A (zh) * 2017-05-08 2017-07-2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降解地膜覆盖甘蔗的栽培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生物炭和炭基肥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潜力研究;张赛等;《2019 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第30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9094A (zh) 2021-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57449B (zh) 一种生物炭改良盐碱土壤的方法
CN106717997B (zh) 促进白芨块茎膨大的栽培方法及由其栽培出的白芨块茎
CN103975727A (zh) 有机蓝莓园种植三叶草控草及改良土壤的方法
CN111034561A (zh) 一种盐碱地种植水稻的育秧方法
CN111247897A (zh) 一种北苍术绿色防控高效节本生产的栽培方法
CN113228869A (zh) 重度盐碱草原的综合生物改良方法
CN103348859B (zh) 棉花免耕节水播种方法
CN108990728A (zh) 一种镉污染耕地甜高粱替代种植修复技术
CN117099617B (zh) 北方农牧交错区高效建植羊草人工草地的方法
CN1122439C (zh) 一种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水稻的方法
CN109247178B (zh) 一种提高丝绵木盐碱地种植成活率的方法
CN113229094B (zh) 一种提高甘蔗抗旱性的栽培方法
CN107996325B (zh) 一种采用漂盘育苗对高粱丝黑穗病进行防控的方法
CN106258452B (zh) 一种稗子草生物改良重盐碱地及高产优质种植方法
CN114751776A (zh) 适用于低肥力农田化肥减施的混合真菌肥及应用方法
CN1306740A (zh) 双季稻早稀稳高产栽培法
CN107006313A (zh) 一种水稻秧苗栽培方法
CN113228871A (zh) 一种利用桂牧一号种植构建肥沃耕层的方法及应用
CN110959473A (zh) 一种喀斯特山区火龙果园间作太阳花及人工养蜜蜂的方法
CN110612865A (zh) 一种西瓜、木薯、苕子间、套、轮作种植方法
CN108849287A (zh) 一种连栋膜温室内保墒降温的方法
CN116616065B (zh) 一种牛鞭草的夏季扦插方法
CN110651683B (zh) 一种甘蔗实生苗轻简基质育苗方法
CN115007638B (zh) 一种利用能源植物甜高梁及其衍生产品可持续性修复含镉盐碱地的方法
CN110800542B (zh) 一种黑沙蒿的育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