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0069B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携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20069B CN113220069B CN202010071496.7A CN202010071496A CN113220069B CN 113220069 B CN113220069 B CN 113220069B CN 202010071496 A CN202010071496 A CN 202010071496A CN 113220069 B CN113220069 B CN 1132200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electronic device
- portable electronic
- cover
- sp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8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camer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壳体、摄像模块、驱动组件、旋转件、遮盖、连杆以及第一弹簧。摄像模块设置于壳体内。驱动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内。旋转件可旋转地设置于壳体内且位于驱动组件的移动路径上。遮盖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内的轨道。连杆的第一端可移动地枢接旋转件,连杆的第二端枢接遮盖。第一弹簧设置于连杆且抵接在旋转件与遮盖之间。驱动组件通过旋转件与遮盖而变形第一弹簧以蓄积弹力,且通过弹力驱动遮盖移动以遮蔽或暴露摄像模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尤其涉及具有摄像组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笔记本电脑具有与一般台式计算机相同的功能,再加上体积及重量均设计减少以让使用者方便携带,这使得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某些使用者所不可或缺的随身工具。随着笔记本电脑的价格的不断下降,某些使用者甚至以笔记本电脑直接取代台式计算机。同时,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可配置有影音捕获设备。例如是网络摄影机(webcam)及麦克风(microphone),以分别通过网络摄影机及麦克风进行影像及声音的获取。
再者,随着对于信息安全的要求日增,现有外露式的网络摄影机存在相当风险,因而产生了能随需求而能收纳隐藏及展开外露的网络摄影机,但相关移动机构因外型或尺寸要求,尚无法满足防尘及防水的需求,例如是IP53规范。
据此,如何以简单结构且兼具上述防尘与防水规范的前提下提供能满足使用需求的摄像组件,实为相关技术人员所需思考并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具有能予以启闭的摄像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壳体、摄像模块、驱动组件、旋转件、遮盖、连杆以及第一弹簧。摄像模块设置于壳体内。驱动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旋转件可旋转地设置于壳体内,旋转件位于驱动组件的移动路径上。遮盖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内。连杆的第一端可移动地枢接于旋转件,连杆的第二端枢接于遮盖。第一弹簧设置于连杆且抵接在旋转件与遮盖之间。驱动组件通过旋转件与遮盖而变形第一弹簧以蓄积弹力,且通过所述弹力驱动遮盖移动以遮蔽或暴露摄像模块。
基于上述,可携式电子装置通过将摄像模块设置于壳体内,并通过驱动组件、旋转件与连杆等构件配置而驱动遮盖,其中设置在连杆上的第一弹簧会因旋转件的旋转过程而被抵压在旋转件与遮盖之间以蓄积弹力,进而当所述旋转过程结束时,所述弹力得以驱动遮盖在壳体内移动,以使遮盖遮蔽或暴露出摄像模块。据此,使者用便能通过是否施力于驱动组件而决定上述遮盖是否遮蔽摄像模块,因而得以视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使用需求启闭摄像模块。
附图说明
包含附图以便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且附图并入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摄像组件的爆炸图;
图3至图7是图2的摄像组件在组装后于不同状态的示意图;
图8A至图8D是图2的套筒与导引柱的对应运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可携式电子装置;
100:摄像组件;
110:滑杆;
111:开槽;
112:止挡部;
113:轴接部;
120:套筒;
121:凸部;
122:双齿轨道;
122a:第一齿结构;
122b:第二齿结构;
123:轴接部;
131:第二弹簧;
132:第一弹簧;
140:旋转件;
141、142:第一驱动部;
143:第二驱动部;
144:扩孔槽;
150:遮盖;
151:抵接部;
152:盖体;
160:连杆;
161:第一端;
162:第二端;
170:压件;
180:摄像模块;
190:壳体;
191:开口;
192、193、194:支架结构;
195:轴;
196:轨道;
197:导引柱;
200:按钮;
210:楔形凸部;
A1、B1:齿顶;
A2、B2:齿底;
F1、F2:施力;
X-Y-Z:直角坐标。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地参考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只要有可能,相同附图标记在附图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摄像组件的爆炸图。同时提供直角坐标X-Y-Z以利于构件描述。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0例如是笔记本电脑,其包括设置在屏幕处的摄像组件100与按钮200,进一步地说,本实施例的摄像组件100包括壳体190、摄像模块180、驱动组件、旋转件140、遮盖150、连杆160以及第一弹簧132。摄像模块180设置于壳体190内。驱动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190。旋转件140枢接于壳体190的轴195而可旋转地设置于壳体190内,且旋转件140位于驱动组件的移动路径上。遮盖150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190内。连杆160的第一端161可移动地枢接于旋转件140,连杆160的第二端162枢接于遮盖150。第一弹簧132设置于连杆160且抵接在旋转件140与遮盖150之间。驱动组件通过旋转件140与遮盖150而变形第一弹簧132以蓄积弹力,且通过所述弹力驱动遮盖150移动以遮蔽或暴露摄像模块180。
详细而言,驱动组件包括滑杆110、套筒120以及第二弹簧131,其中壳体190具有多个支架结构192、193与194,滑杆110沿X轴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结构192、193与194上,套筒120通过其内壁的轴接部123而与滑杆110的轴接部113彼此可旋转地轴接在一起,以使套筒120能以X轴相对于滑杆110旋转,此举相当于滑杆110的移动轴向(X轴)也是套筒120的旋转轴(X轴)。第二弹簧131抵接在滑杆110的止挡部112与壳体190的支架结构194之间。
再者,本实施例的旋转件140具有呈分支状的一对第一驱动部141、142与第二驱动部143,其中第一驱动部141、142位于套筒120沿X轴的移动路径上,第二驱动部143具有扩孔槽144,而连杆160的第一端161可滑动地且可旋转地耦接于扩孔槽144,以避免连杆160产生机构死点而导致作动失败(或无法作动)。可携式电子装置10的摄像组件100还包括压件170,与第一弹簧132一同可移动地套设于连杆160,第二驱动部143通过压件170而抵压第一弹簧132。
此外,连杆160的第二端162除了枢接于遮盖150的抵接部151之外,还随其可移动地抵靠于轨道196,因而连杆160得以带动遮盖150沿轨道196移动,而使遮盖150的盖体152得以遮蔽或暴露摄像模块180。
另一方面,按钮200沿Z轴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190,以经由开口191而突出或没入壳体190,驱动组件的滑杆110位于按钮200的移动路径上。更进一步地说,按钮200具有楔形凸部210,而滑杆110具有开槽111,且开槽111内设置有楔形结构,位于楔形凸部210的移动路径上。据此,按钮200沿Z轴的运动模式得以通过楔形凸部210与开槽111内的楔形结构而转换成滑杆110沿X轴的运动模式。基于上述,驱动组件(滑杆110、套筒120与第二弹簧131)的移动轴向(X轴)、旋转件140的旋转轴(Y轴)与轨道196的延伸轴向(Z轴)彼此正交。
图3至图7是图2的摄像组件在组装后于不同状态的示意图。请先参考图3,所示为遮盖150处于遮蔽位置,以遮蔽住摄像模块180,且此时按钮200实质上突出于壳体190以利于使用者施力。接着,请参考图4与图5,使用者施力于按钮200以驱使其朝负Z轴移动而没入壳体190,按钮200通过其楔形凸部210而得以驱动滑杆110朝正X轴方向移动,因此套筒120随着滑杆110移动而使其凸部121抵推旋转件140的第一驱动部141。据此,旋转件140以Y轴进行逆时针旋转,而使第二驱动部143从朝向图中左上(如图3所示)逐渐旋转至朝向图中左下(如图5所示)。
在旋转件140如上述的旋转过程中,其对遮盖150的抵接部151提供施力,且其施力方向随着连杆160的方位而改变,然由于遮盖150的抵接部151受限于轨道196,因而导致抵接部151无法据以朝向正X轴方向产生位移,进而使第一弹簧132在所述旋转过程中是被第二驱动部143通过压件170以及遮盖150的抵接部151而逐渐被压缩,并因此蓄积弹力。换句话说,由于连杆160在所述旋转过程相对于轨道196的倾斜角度较大,导致沿Z轴的分力并不足以驱使抵接部151移动。
接着,请参考图6,当旋转件140旋转至图6所示位置时,也就是连杆160相对于轨道196的倾斜夹角逐渐缩小,已能产生足够的分力以驱使抵接部151沿轨道196移动时,前述第一弹簧132所蓄积的弹力即能因此驱动遮盖150的抵接部151,也就是使遮盖150得以沿轨道196而朝正Z轴方向移动。进而使遮盖150的盖体152移离并暴露出摄像模块180,进而得以开启摄像模块180。
接着,请参考图7,在前述图3至图6用户提供施力于按钮200而完成开启遮盖150的过程中,第二弹簧131也因使用者的持续施力而被压缩以蓄积弹力。据此,在图6至图7所示过程中,即代表使用者释放前述施力,之后,第二弹簧131所蓄积的弹力便能驱动滑杆110与套筒120朝负X轴移动而复位至图3所示位置。
还需提及的是,在图3至图7的过程中,套筒120还能因此以X轴进行旋转而从图3所示在驱动组件的移动轴上方转换至图7所示在驱动组件的移动轴下方。以下详述套筒120能进行旋转的动作。
请先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套筒120的外表面具有双齿轨道122,环绕套筒120的旋转轴(即,X轴),而壳体190还具有导引柱197,位于支架结构194且耦接于双齿轨道122。当套筒120随滑杆110沿X轴移动时,导引柱197抵接于双齿轨道122的其中一齿结构而驱动套筒120旋转。图8A至图8D是图2的套筒120与导引柱197的对应运动示意图。在此,将前述图2及图3至图7所示的双齿轨道122予以进一步地详述在图8A至图8D,同时将双齿轨道122从环绕套筒120之移动轴的状态予以展平以利于辨识。
在本实施例中,双齿轨道122包括第一齿结构122a与第二齿结构122b,且彼此沿着X轴而隔着凹槽轮廓相对,前述导引柱197可移动地位于第一齿结构122a与第二齿结构122b之间,以在套筒120沿X轴往复移动时,导引柱197能对应地抵接至第一齿结构122a或第二齿结构122b,并在套筒120沿X轴移动时能据以驱动套筒120以X轴进行旋转。再者,第一齿结构122a的齿顶A1与齿底A2与第二齿结构122b的齿底B2与齿顶B1沿套筒120的往复移动轴向(即,X轴)彼此对应,也即齿顶A1对应于齿底B2,而齿底A2对应齿顶B1,而使第一齿结构122a与第二齿结构122b实质上呈互补状态。
如此一来,在前述图3至图7的过程中,也就是旋转件140进行逆时针的旋转过程中,便如图8A至图8B的过程,滑杆110驱动套筒120的施力F1,在套筒120朝正X轴方向的移动过程中,会使导引柱197从第一齿结构122a的齿顶A1移至齿底A2,而由于导引柱197是固设于壳体190,因此便代表着套筒120会因此而进行旋转,且当导引柱197移至齿底A2时,其沿X轴会对应至第二齿结构122b的齿顶B1。
接着,在从图6至图7的过程中,此时是通过第二弹簧131的弹力而驱动滑杆110与套筒120复位,也就是相对于对套筒120提供施力F2而使其朝向负X轴方向移动,因此如图8B直至图8D的过程所示,导引柱197从齿底A2移至齿顶B1,并接着从齿顶B1移至齿底B2,而据以驱动套筒120继续以相同方向进行旋转,即套筒120从图8A至图8D所示是朝同一方向进行旋转。
据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即能据以设计第一齿结构122a与第二齿结构122b的外型特征及尺寸而使其与套筒120的移动行程产生对应关系,进而达到如图6至图7所示,套筒120的凸部121会从图3对应至第一驱动部141的位置,移至图7对应至另一个第一驱动部142的位置,也就是驱使套筒120以X轴进行旋转180度。据此,当欲将遮盖150从图7所示的开启位置转换至图3所示的遮蔽位置时,用户仅需再次施力于按钮200,而再次让驱动组件以相同方式驱动旋转件140,唯此时套筒120是以凸部121抵推第一驱动部142而使旋转件140依据图3至图7顺序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也就是相当于反向执行图3至图7,在此便不再赘述。
另需说明的是,从图3至图5的第一弹簧132压缩过程中,由于轨道196的下方末端设置有凸起结构,以此可作为遮盖的抵接部151的止挡,而使遮盖150的抵接部151得以抵靠在轨道196上而不移动。由此即能在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在轨道的另一侧(上方末端)也设置对应的另一凸起结构,例如是对应本实施例在图6或图7中的抵接部151所示位置,以在驱动遮盖150从开启位置转换至遮蔽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另一凸起结构也能对抵接部151提供止挡效果达到在旋转件140的旋转过程中造成抵接部151不移动而能压缩第一弹簧132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通过将摄像模块设置于壳体内,并通过驱动组件、旋转件与连杆等构件配置而驱动遮盖,其中设置在连杆上的第一弹簧会因旋转件的旋转过程而被抵压在旋转件与遮盖之间以蓄积弹力,进而当所述旋转过程结束时,所述弹力得以驱动遮盖在壳体内移动,以使遮盖遮蔽或暴露出摄像模块。据此,使者用便能通过是否施力于驱动组件而决定上述遮盖是否遮蔽摄像模块,因而得以视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使用需求启闭摄像模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轨道;
摄像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按钮,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以突出或没入所述壳体;
驱动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且所述驱动组件的局部位于所述按钮的移动路径上;
旋转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旋转件位于所述驱动组件的移动路径上;
遮盖,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连杆,所述连杆的第一端可移动地枢接于所述旋转件,所述连杆的第二端枢接于所述遮盖;以及
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连杆且抵接在所述旋转件与所述遮盖之间,
其中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旋转件与所述遮盖而变形所述第一弹簧,以使所述第一弹簧蓄积弹力,且通过所述弹力驱动所述遮盖沿所述轨道移动以遮蔽或暴露所述摄像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可移动地抵靠于所述壳体的轨道,所述驱动组件的移动轴向、所述旋转件的旋转轴与所述轨道的延伸轴向彼此正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具有呈分支状的至少一第一驱动部与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位于所述驱动组件的移动路径上,所述连杆的所述第一端可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驱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以旋转所述旋转件,在所述旋转件的旋转过程中,所述遮盖抵靠于所述轨道而不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弹簧被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遮盖抵压而变形以蓄积弹力,在所述旋转过程之后,所述弹力驱动所述遮盖沿所述轨道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部具有扩孔槽,所述连杆的所述第一端耦接于所述扩孔槽,而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压件,与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连杆,所述第二驱动部通过所述压件抵压所述第一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滑杆,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且所述滑杆位于所述按钮的移动路径上;
套筒,可转动地套接于所述滑杆且随所述滑杆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位于所述套筒的移动路径上;以及
第二弹簧,抵接于所述滑杆与所述壳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的移动轴向是所述套筒的旋转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件的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二弹簧受所述滑杆与所述壳体抵压而变形以蓄积弹力,以在所述旋转过程后,所述第二弹簧蓄积的所述弹力驱动所述滑杆与所述套筒复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外表面具有双齿轨道,环绕所述套筒的旋转轴,而所述壳体还具有导引柱,耦接于所述双齿轨道,当所述套筒随所述滑杆移动时,所述导引柱抵接于所述双齿轨道的其中一齿结构而驱动所述套筒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件的所述旋转过程中,所述导引柱抵接于所述双齿轨道的第一齿结构而驱使所述套筒以一方向旋转,在所述第二弹簧复位所述滑杆与所述套筒的过程中,所述导引柱抵接于所述双齿轨道的第二齿结构而驱使所述套筒以所述方向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结构与所述第二齿结构沿所述套筒的往复移动轴向而彼此相对设置,所述导引柱可移动地位于所述第一齿结构与所述第二齿结构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具有一对第一驱动部,所述套筒的移动轴向位于所述一对第一驱动部之间,在所述旋转件的所述旋转过程以及在所述第二弹簧复位所述滑杆与所述套筒的过程中,所述套筒旋转使其凸部对应其中一第一驱动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旋转180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结构的齿顶与齿底与所述第二齿结构的齿底与齿顶沿所述套筒的往复移动轴向彼此对应。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具有楔形凸部,而所述滑杆具有开槽,且所述开槽具有楔形结构,位于所述楔形凸部的移动路径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71496.7A CN113220069B (zh) | 2020-01-21 | 2020-01-21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71496.7A CN113220069B (zh) | 2020-01-21 | 2020-01-21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20069A CN113220069A (zh) | 2021-08-06 |
CN113220069B true CN113220069B (zh) | 2023-08-01 |
Family
ID=77085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71496.7A Active CN113220069B (zh) | 2020-01-21 | 2020-01-21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220069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30255A (zh) * | 2009-06-26 | 2010-12-29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CN102999100A (zh) * | 2011-09-13 | 2013-03-27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头旋转机构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
CN105407663A (zh) * | 2014-09-11 | 2016-03-16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可携带式电子装置及其遮盖机构 |
CN208540028U (zh) * | 2018-08-29 | 2019-02-22 |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能够拔除可升降摄像头的电脑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72038B (zh) * | 2018-01-24 | 2020-06-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摄像头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
2020
- 2020-01-21 CN CN202010071496.7A patent/CN11322006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30255A (zh) * | 2009-06-26 | 2010-12-29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CN102999100A (zh) * | 2011-09-13 | 2013-03-27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头旋转机构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
CN105407663A (zh) * | 2014-09-11 | 2016-03-16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可携带式电子装置及其遮盖机构 |
CN208540028U (zh) * | 2018-08-29 | 2019-02-22 |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能够拔除可升降摄像头的电脑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20069A (zh) | 2021-08-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405490B2 (ja) | 移動通信端末機 | |
CN110213464B (zh) | 相机模块以及电子装置 | |
CN108600464A (zh) | 电子设备及其功能模组控制方法 | |
WO2020199920A1 (zh) | 终端设备 | |
US9264593B2 (en) | Image-pickup apparatus | |
JP2004328279A (ja) | 携帯端末機 | |
CN101051847A (zh) | 便携式终端及其滑动支架 | |
JP2013239051A (ja) | 情報処理装置 | |
TWI710882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
WO2020199921A1 (zh) | 终端设备 | |
CN216812500U (zh) | 铰链结构及电子设备 | |
JP5991928B2 (ja) | 開閉装置 | |
CN113220069B (zh)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
US8721354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874668A (zh) | 具有相机镜头组件的便携式终端 | |
US11411484B2 (en) | Thin displacement driving device | |
CN211655194U (zh) | 接口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
KR20220016606A (ko) | 힌지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
CN113114875B (zh) | 摄像组件 | |
US20080066262A1 (en) | Hinge and foldable electronics device using the hinge | |
TWI659291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
JP4825175B2 (ja) | 折り畳み式携帯電話機 | |
CN112032479A (zh) | 摄像装置 | |
TWM577505U (zh) | 電子裝置及其攝像鏡頭機構 | |
CN217213408U (zh) | 镜头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