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12104A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12104A CN113212104A CN202110666207.2A CN202110666207A CN113212104A CN 113212104 A CN113212104 A CN 113212104A CN 202110666207 A CN202110666207 A CN 202110666207A CN 113212104 A CN113212104 A CN 1132121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face
- water
- refrigerant
- way valve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78—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the batter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B60H1/00392—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for electric vehicles having only electric drive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60H1/0078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by the detection of humidity or fros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1/00885—Controlling the flow of heating or cooling liquid, e.g. valves or pump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1/00899—Controlling the flow of liquid in a heat pump system
- B60H1/00921—Controlling the flow of liquid in a heat pump system where the flow direction of the refrigerant does not change and there is an extra subcondenser, e.g. in an air duc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9—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housings, mountings, conversion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2001/00307—Component temperature regulation using a liquid flo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气液分离器、蒸发器、暖风芯体和热管理集成单元。热管理集成单元包括流道板、泵组件和阀组件。泵组件包括采暖水泵。热管理系统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采暖水泵和压缩机均启动,阀组件处于第一预设状态,采暖水泵将冷却液输送至水冷冷凝器,从压缩机流出的冷媒在水冷冷凝器内加热冷却液,冷却液流入暖风芯体对乘员舱加热,冷却后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和蒸发器,在流经蒸发器时能对乘员舱内的湿空气进行冷凝。如此,在进行快速除湿的同时,还能维持乘员舱内的温度以避免除湿过程中乘员舱内的温度过低而影响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车辆在下雨天或者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下,容易导致车辆的乘员舱内湿气较重。因此,如何有效的对车辆的乘员舱进行除湿成为了技术人员研究的即使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用于车辆,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气液分离器、蒸发器、暖风芯体和热管理集成单元,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与所述压缩机、所述蒸发器以及所述暖风芯体连接,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包括:
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内形成有多个流道;
集成设置在所述流道板上泵组件和阀组件,所述泵组件包括采暖水泵,所述采暖水泵的进口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阀组件;和
集成设置在所述流道板上的水冷冷凝器,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入端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进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所述蒸发器的出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均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却液输入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采暖水泵的出口,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所述暖风芯体的进口,所述暖风芯体的出口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阀组件,所述阀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内的冷却液的流向;
所述热管理系统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采暖水泵和所述压缩机均启动,所述阀组件处于第一预设状态,在所述第一预设状态下,所述阀组件连通所述采暖水泵的进口和所述暖风芯体的出口;所述采暖水泵将冷却液输送至所述水冷冷凝器,从所述压缩机流出的冷媒在所述水冷冷凝器内冷却以加热流经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却液,被加热后的冷却液流入所述暖风芯体以对所述车辆的乘员舱进行加热,在所述水冷冷凝器中冷却后的冷媒能够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蒸发器,在流经所述蒸发器时蒸发吸热以对所述乘员舱内的湿空气进行冷凝以对乘员舱进行除湿。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安装座、第一节流装置、截止阀和单向阀;
所述安装座集成安装在所述水冷冷凝器上,所述安装座上形成有第一冷媒接口、第二冷媒接口和第三冷媒接口,所述第一冷媒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且与所述第一冷媒接口串联;
所述截止阀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媒接口并联,所述截止阀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串联,所述截止阀用于连通和中断所述第二冷媒接口和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进口;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有外部截止阀,所述第三冷媒接口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外部截止阀之间,所述第三冷媒接口还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通,所述第三冷媒接口处安装有单向阀;
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处于节流状态,所述截止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外部截止阀也处于关闭状态,冷媒在所述水冷冷凝器进行第一次冷却后流经所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内进行第二次冷却,第二次冷却后的冷媒流经所述单向阀后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流入所述蒸发器内以对所述乘员舱内的湿空气进行冷凝,从所述蒸发器流出的冷媒流入所述气液分离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安装座、第一节流装置、截止阀和单向阀;
所述安装座集成安装在所述水冷冷凝器上,所述安装座上形成有第一冷媒接口、第二冷媒接口和第三冷媒接口,所述第一冷媒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且与所述第一冷媒接口串联;
所述截止阀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媒接口并联,所述截止阀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串联,所述截止阀用于连通和中断所述第二冷媒接口和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进口;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有外部截止阀,所述第三冷媒接口的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外部截止阀之间,所述第三冷媒接口还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通,所述第三冷媒接口处安装有单向阀;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处于节流状态,所述截止阀处于打开状态,所述外部截止阀也处于打开状态,冷媒在所述水冷冷凝器进行冷却后一部分流经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后进入和所述室外换热器进行吸热蒸发后通过所述外部截止阀流入所述气液分离器,另一部分流经所述截止阀后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流入所述蒸发器内吸热蒸发以对所述乘员舱内的湿空气进行冷凝,从所述蒸发器流出的冷媒流入所述气液分离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液体加热器,所述液体加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却液输出端,所述液体加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暖风芯体的入口,所述液体加热器用于加热从所述水冷冷凝器中流出的冷却液。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组件还包括电池水泵和电机水泵,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集成设置在所述流道板上的电池冷却器和水水换热器,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冷却液输入端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入端以及第一冷却液输出端连通,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阀组件,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动力电池、电驱部件和散热器;
所述流道板上形成有第一至第八接口,所述阀组件包括第一五通阀和第二五通阀;
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八接口连接所述暖风芯体的出口;
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采暖水泵;
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三端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
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四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二五通阀的第五端;
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五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冷却液输出端;
所述第二五通阀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电驱部件的出口,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
所述第二五通阀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电机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机水泵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四接口连接所述电驱部件的进口;
所述第二五通阀的第三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
所述第二五通阀的第四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电池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池水泵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五接口连接所述动力电池的进口;
所述第二五通阀的第五端连接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四端;
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冷却液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接口和第七接口,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六接口连接所述暖风芯体的进口,所述第七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却液输出端;
在所述阀组件处于所述第一预设状态下,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组件还包括电池水泵和电机水泵,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集成设置在所述流道板上的电池冷却器和水水换热器,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冷却液输入端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入端以及第一冷却液输出端连通,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阀组件,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动力电池、电驱部件和散热器;
所述流道板上形成有第一至第八接口,所述阀组件包括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第一三通阀和第二三通阀;
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
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端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
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四端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电驱部件的出口,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
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电机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机水泵的进口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四接口连接所述电驱部件的进口;
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
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四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电池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池水泵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五接口连接所述动力电池的进口;
在所述阀组件处于所述第一预设状态下,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三端连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组件还包括电池水泵和电机水泵,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集成设置在所述流道板上的电池冷却器和水水换热器,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冷却液输入端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入端以及第一冷却液输出端连通,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阀组件,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动力电池、电驱部件和散热器;
所述流道板上形成有第一至第八接口,所述阀组件包括八通阀;
所述八通阀的第三端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
所述八通阀的第四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电驱部件的出口,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
所述八通阀的第五端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电机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机水泵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四接口连接所述电驱部件的进口;
所述八通阀的第六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电池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池水泵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五接口连接所述动力电池的进口;
所述八通阀的第七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
在所述阀组件处于所述第一预设状态时,所述八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集成设置在所述电池冷却器上,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位于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冷媒输入端处;
所述热管理系统具有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二节流装置处于节流状态,所述电池水泵和所述电机水泵中的至少一个启动,所述阀组件处于第二预设状态,在所述第二预设状态下,所述阀组件连通所述电池水泵的进口和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以及连通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和所述电机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池水泵和/或所述电机水泵将冷却液输送至所述动力电池并流经所述电池冷却器和所述水水换热器后通过所述阀组件进入所述电驱部件,冷却液流经所述电驱部件后进入所述散热器进行冷却,从所述散热器流出的冷却液进一步通过所述阀组件流回至所述电池水泵和/或所述电机水泵的进口。
本发明实施的控制方法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乘员舱内的湿度或者用户指令;
基于所述乘员舱的湿度或者所述用户指令控制所述采暖水泵和所述压缩机启动,并且控制所述阀组件处于第一预设状态以进入所述第一工作模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安装座、第一节流装置、截止阀和单向阀;
所述安装座集成安装在所述水冷冷凝器上,所述安装座上形成有第一冷媒接口、第二冷媒接口和第三冷媒接口,所述第一冷媒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所述第一冷媒接口连接所述车辆的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且与所述第一冷媒接口串联;
所述截止阀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媒接口并联,所述截止阀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串联,所述截止阀用于连通和中断所述第二冷媒接口和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进口;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有外部截止阀,所述第三冷媒接口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外部截止阀之间,所述第三冷媒接口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通,所述第三冷媒接口处安装有单向阀;
所述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环境温度;
在所述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处于节流状态且控制所述截止阀和所述外部截止阀均处于关闭状态;或者
在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处于节流状态且控制所述截止阀和所述外部截止阀均处于打开状态。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包括车身和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安装在所述车身。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和车辆中,在通过冷媒与冷却液的热交换使得暖风芯体对乘员舱进行加热的同时,也可通过蒸发器对乘员舱内的湿空气进行冷凝,这样,蒸发器的冷却可以使得乘员舱内的湿气加速冷凝而起到快速除湿的作用,而暖风芯体的加热则可以避免在除湿过程中乘员舱内的温度过低而影响用户体验。同时,将泵组件、阀组件、水冷冷凝器、水水换热器和电池冷却器等元件均集成设置在流道板上,节省了布置空间和走线管路,降低了成本。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工作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的另一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的流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的部分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工作模式下的另一原理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工作模式下的再一原理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工作模式下的又一原理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工作模式下的另一原理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工作模式下的再一原理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二工作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二工作模式下的另一原理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二工作模式下的再一原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热管理集成单元100、流道板101、上板102、下板103、流道槽104、固定连接部105、泵组件106、采暖水泵107、电池水泵108、电机水泵109、阀组件110、水冷冷凝器111、水水换热器112、电池冷却器113、水壶114、安装座115、第一冷媒接口116、第二冷媒接口117、第三冷媒接口118、第一节流装置119、第二节流装置120、截止阀121、单向阀122、压力温度传感器123、温度传感器124、电控连接元件125、连接器126、导线127、第一五通阀136、第二五通阀137、第一四通阀138、第二四通阀139、第一三通阀140、第二三通阀141、八通阀142;
热管理系统200、压缩机201、室外换热器202、散热器203、电驱部件204、动力电池205、蒸发器206、暖风芯体207、液体加热器208、气液分离器209、第三节流装置210、外部截止阀211;
车辆300、车身3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具体含义。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300包括车身301和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200,热管理系统200安装在车身301。具体地,上述车辆300可以为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具体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2和图3,热管理系统200包括压缩机201、室外换热器202、散热器203、电驱部件204、动力电池205、蒸发器206、暖风芯体207、液体加热器208、气液分离器209和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100,压缩机201用于压缩和输送冷媒,气液分离器209连接在压缩机201的进口处,室外换热器202用于通入冷媒以与车辆300外的空气进行换热,蒸发器206用于通入冷媒以对车辆300的乘员舱进行制冷,暖风芯体207用于对车辆300的乘员舱进行空调制热,液体加热器208用于加热冷却液。
散热器203用于通入冷却液以对冷却液进行冷却,电驱部件204可包括车辆300的驱动电机、减速器、充电分电模块以及车载控制器,驱动电机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驱动电机可包括前电机和后电机等,减速器可包括前减速器和后减速器,车载控制器可包括处理器、大屏控制器、前电机控制器和后电机控制器以及自动驾驶控制器等电控元件,驱动电机与动力电池205连接以通过电能驱动车辆300行驶,电驱部件204内部的各个元件之间通过冷却液管道连接,冷却液管道中的冷却液可用于对电驱部件204进行加热或者冷却。
此外,请参阅图3,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室外换热器202和散热器203可共同组成车辆300的前端散热模组,热管理系统200还可包括电子风扇212,电子风扇212可对应室外换热器202和散热器203设置,电子风扇212用于形成流经室外换热器202和散热器203的气流以使空气与室外换热器202中的冷媒以及散热器203中的冷却液进行充分地换热。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暖风芯体207和蒸发器206可以共同组成车辆300的空调模组,暖风芯体207可用于对乘员舱进行制热,蒸发器206可用于对乘员舱进行制冷,暖风芯体207和蒸发器206也可对应有电子风扇以实现热风和冷风,两者可以共用一个风扇也可以是采用两个单独的风扇,具体在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3,在室外换热器202和散热器203共同组成车辆300的前端散热模组上还可设置有空气质量传感器221和外温传感器220,分别用于检测空气质量以及的乘员舱外的温度。并且,在室外换热器202的出口处还设置有室外换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213,用于采集室外换热器202的出口温度,在压缩机201的出口处还设置有压缩机排气温度传感器214,其用于检测压缩机201出口处的温度,在气液分离器209的进口处或者是气液分离器209和压缩机201的进口处还设置有低压压力传感器215,其用于检测回到气液分离器209和压缩机201内的冷媒的压力。在蒸发器206的表面上还设置有表面温度传感器216,其用于检测蒸发器206的表面温度。在动力电池205的出口处还设置有第一水温传感器218,其用于检测从动力电池205内流出的冷却液的温度以反馈动力电池205的温度。在电驱部件204的进口处还设置有第二水温传感器219,其用于检测从流入电驱部件204内流出的冷却液的温度。此外,热管理系统200还可包括房屋传感器222,房屋传感器222用于检测车内乘员舱的湿度以及车窗玻璃的温度。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8,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100包括流道板101、泵组件106、阀组件110、水冷冷凝器111、水水换热器112和电池冷却器113。
流道板101内形成有多个流道,泵组件106和阀组件110集成设置在流道板101上,泵组件106包括采暖水泵107、电池水泵108和电机水泵109,采暖水泵107、电池水泵108和电机水泵109的进口均通过流道连接阀组件110,水冷冷凝器111、水水换热器112和电池冷却器113也集成设置在流道板101上。
请结合图9至图11,水冷冷凝器111包括连通的冷却液输入端1113和冷却液输出端1114,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却液输入端1113通过流道板101内的流道连接采暖水泵107出口,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却液输出端1114用于连接液体加热器208的进口。水冷冷凝器111还包括连通的冷媒输入端1111和冷媒输出端1112,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媒输入端1111用于连接压缩机201的出口,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媒输出端1112用于连接室外换热器202的进口。
电池冷却器113包括冷媒输入端1133和冷媒输出端,电池冷却器113的冷媒输入端1133用于与室外换热器202的出口连接,电池冷却器113的冷媒输出端用于与气液分离器209的进口和蒸发器206的出口连接。具体地,电池冷却器113的冷媒输出端可包括第一冷媒输出端1134和第二冷媒输出端1135,电池冷却器113的第一冷媒输出端1134用于与车辆300的气液分离器209的进口连接,电池冷却器113的第二冷媒输出端1135用于与蒸发器206的出口连接。
电池冷却器113还包括冷却液输入端1131和冷却液输出端1132,水水换热器112包括连通的第一冷却液输入端1121和第一冷却液输出端1122以及连通的第二冷却液输入端1123和第二冷却液输出端1124。
电池冷却器113的冷却液输入端1131与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一冷却液输入端1121以及第一冷却液输出端1122连通,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1122通过流道板101内的流道连接阀组件110,电池冷却器113的冷却液输入端1131用于与动力电池205的出口连接,电池水泵108的出口用于与动力电池205的进口连接。
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二冷却液输入端1123用于通过流道板101内的流道与液体加热器208的出口以及暖风芯体207的进口连接,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二冷却液输出端1124通过流道与阀组件110连接,阀组件110还用于与车辆300的电驱部件204以及散热器203连接,阀组件110用于控制热管理集成单元100内的冷却液的流向。
可以理解,在相关技术中,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对整车热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的零部件越来越多。如果按散件进行布置,将占用浪费前舱的空间,且需要用多根管路连接,用多个支架进行固定,成本较高。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100、热管理系统200和车辆300中,将车辆300的泵组件106、阀组件110、水冷冷凝器111、水水换热器112和电池冷却器113等元件均集成设置在流道板101上,将各个部件集中部署在流道板101上,节省了布置空间和走线管路,降低了成本。同时,泵组件106、阀组件110、水冷冷凝器111、水水换热器112和电池冷却器113等元件均通过开设在流道板101内的流道连通,可以节省外接管路,同时也通过较短的走线连通以避免冷媒和冷却液在流通过程中路线过长而导致压力损失,提高制冷和制热效果。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可通过控制阀组件110的各个阀口的连接方式来实现多种模式,例如,可实现车辆300的空调制冷、动力电池强制冷却、空调制热、动力电池加热、电驱部件自然散热、利用电驱部件的热量给电池进行保温、对乘员舱进行除湿、利用电驱部件的热量给乘员舱进行加热、除冰模式等功能。
请参阅图2至图5,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热管理集成单元100还包括水壶114,水壶114集成设置在流道板101上,水壶114设置在流道板101的顶部,泵组件106和阀组件110集成设置在流道板101的底部,电池冷却器113、水水换热器112和水冷冷凝器111集成设置在流道板101的侧部。
如此,可充分利用流道板101的顶部、底部以侧部的空间用来集成设置水壶114、泵组件106、阀组件110以及电池冷却器113等元件,进一步节省了布置空间提高了集成化程度。
具体地,请结合图8,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流道板101包括上板102和下板103,上板102上形成有多个流道槽104,上板102与下板103密封配合以封闭流道槽104从而形成多个流道。下板103可作为主体承载结构,泵组件106和阀组件110集成设置在流道板101的下板103的底部,下板103上开设有若干的开口,采暖水泵107、电池水泵108、电机水泵109以及阀组件110的各个阀口可通过下板103上的开口连通流道板101的流道。电池冷却器113、水水换热器112和水冷冷凝器111集成设置下板103的侧部。水壶114可设置在上板102的顶部,上板102上可开设有与采暖水泵107、电池水泵108和电机水泵109连通的开口,采暖水泵107、电池水泵108和电机水泵109均通过流道以及上板102的开口连通水壶114。泵组件106和阀组件110设置在流道板101的底部,水冷冷凝器111、水水换热器112和电池冷却剂设置在流道板101的侧部,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下板103上形成有多个流道槽104或者是下板103和上板102上均形成有流道槽104,具体在此不作限制。
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水壶114用于存放冷却液,例如冷却水。水壶11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也可以为单个,可以是每个泵对应一个水壶114也可以是多个泵对应一个水壶114或者是多个水壶114对应一个泵,具体在此不作限制。在流道板101的顶部开设有连接口,水壶114安装在流道板101上却通过连接口连通流道板101内的流道并通过流道与采暖水泵107、电池水泵108以及电机水泵109连通,从而使得采暖水泵107、电池水泵108和电机水泵109均可以从水壶114中抽取冷却液以泵送至热管理集成单元100的其它零部件。水壶114可以为膨胀水壶114。
此外,请参阅图4,在水壶114上形成有注水口1141,注水口1141通过注水盖1142密封,用户可拧开注水盖1142以通过注水口1141向水壶114注水。
请参阅图2和图4,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流道板101的下板103上形成有多个固定连接部105,固定连接部105凸设在流道板101的下板103上,固定连接部105用于连接车辆300的车身301以将整个热管理集成单元100整体安装在车身301上,以避免需要将多个零件分别安装在车上,简化安装工序以及节省了安装空间。例如如图5所示,固定连接部105的数量可为4个,其分别位于流道板101的四个角落。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固定连接部105的数量也可以小于4个或者大于4个,例如3个或者5个,优选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安装的稳定性,固定连接部105的数量可设置成不小于3个。
请参阅图10和图11,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电池冷却器113和水水换热器112集成设置,电池冷却器113的冷却液输出端1132与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一冷却液输入端1121相匹配,电池冷却器113与水水换热器112复用一条冷却液流动管路,也即是说,电池冷却器113和水水换热器112集成一体成型设置,电池冷却器113的冷却液流通管路与水水换热器112的其中一条冷却液流通管路复用,这样,电池冷却器113和水水换热器112的设置方式可以提高集成化程度,而无需通过外部连接管路来进行连接,节约了成本,也缩短了冷却液的走线长度,避免压力和热量损耗。
请参阅图2至图7以及图9至图11,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热管理集成单元100还包括安装座115,安装座115集成安装在水冷冷凝器111和电池冷却器113上,安装座115上形成有进口、第一冷媒接口116、第二冷媒接口117、第三冷媒接口118和出口,安装座115内部形成有通道以连通的进口、第一冷媒接口116、第二冷媒接口117、第三冷媒接口118和出口,进口与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媒输出端1112匹配连通,第一冷媒接口116与第二冷媒接口117并联连接进口,第三冷媒接口118连通出口和第二冷媒接口117,也即是说,第一冷媒接口116连接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媒输出端1112,第二冷媒接口117连接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媒输出端1112且与第一冷媒接口116并联。第一冷媒接口116用于连接车辆300的室外换热器202的进口,第二冷媒接口117用于连接车辆300的蒸发器206的进口,第三冷媒接口118的一端与电池冷却器113的冷媒输入端1133匹配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室外换热器202的出口。
热管理集成单元100还包括第一节流装置119、截止阀121和单向阀122,第一节流装置119安装在安装座115上且与第一冷媒接口116串联,第一节流装置119可为电子膨胀阀等冷媒节流元件,其用于调节进入室外换热器202的冷媒的流量以及用于对进入室外换热器202之前的冷媒进行节流。如此,可通过安装座115将第一节流装置119也集成设置在流道板101上,进一步节约安装空间,提高了集成化程度,同时,水冷冷凝器111通过安装座115来间接连接室外换热器202,这样,在需要更换第一节流装置119时,用户无需接触水冷冷凝器111,只需要直接将安装座115拆下或者是直接将第一节流装置119从安装座115上拆下即可,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截止阀121也安装在安装座115上,截止阀121串联在安装座115的进口和第二冷媒接口117之间,截止阀121用于连通和中断第二冷媒接口117和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媒输出端1112,第二冷媒接口117用于连接车辆300的蒸发器206的进口。如此,一方面,截止阀121集成安装设置在安装座115上可以进一步节约安装空间以提高集成化程度,另一方面,通过第一节流装置119与截止阀121的配合动作可以控制冷媒是先流经室外换热器202还是先流经蒸发器206以实现制冷以及制热功能。
此外,请参阅图11,安装座115上的第三冷媒接口118与电池冷却器113的冷媒输入端1133以及第二冷媒接口117连通,第三冷媒接口118处安装有单向阀122,电池冷却器113的第一冷媒输出端1134用于与车辆300的气液分离器209连接,气液分离器209连接压缩机201,电池冷却器113的第二冷媒输出端1135用于与蒸发器206的出口连接。
如此,一方面,单向阀122的设置可以使得冷媒只能单向地从第三冷媒接口118处流入至热管理集成单元100中而无法从第三冷媒接口118处回流,另一方面,将单向阀122也集成安装设置在安装座115上可以进一步节约安装空间以提高集成化程度。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热管理集成单元100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120和温度传感器124,第二节流装置120和温度传感器124均集成设置在在电池冷却器113上,第二节流装置120位于电池冷却器113的冷媒输入端1133处,温度传感器124位于电池冷却器113的冷媒输出端(包括第一冷媒输出端1134和第二冷媒输出端1135)处,第二节流装置120也可为电子膨胀阀等冷媒节流元件,这样,可通过第二节流装置120来调节进入电池冷却器113的冷媒的流量以及用于对进入电池冷却器113之前的冷媒进行节流,同时也可通过温度传感器124来监测从电池冷却器113中流出的冷媒的温度。并且,将第二节流装置120和温度传感器124集成设置在电池冷却器113上可以进一步提高集成化程度,节约安装空间,同时也能够省略外部连接管路以降低成本。
请参阅图3,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室外换热器202的出口还连接气液分离器209,室外换热器202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209之间设置有外部截止阀121,第三冷媒接口118的一端用于连接在室外换热器202的出口与外部截止阀121之间,如此可通过对外部截止阀121和第二节流装置120控制从室外换热器202流出的冷媒是流经电池冷却器113和蒸发器206还是直接流回至气液分离器209内。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蒸发器206的进口处还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210,第三节流装置210也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等冷媒节流元件,第三节流装置210用来调节进入蒸发器206的冷媒的流量以及用于对进入蒸发器206之前的冷媒进行节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节流装置可具有完全开启状态、节流状态和关闭状态这三种状态,在完全开启状态下,可允许冷媒直接全部通过,在节流状态下,节流装置对冷媒进行节流,在关闭状态下,节流装置不允许冷媒通过。
进一步地,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热管理集成单元100还包括压力温度传感器123,压力温度传感器123安装在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媒输出端1112处。
如此,将压力温度传感器123也直接继承设置安装在水冷冷凝器111上,进一步地提高了集成化程度。具体地,压力温度传感器123用于监控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媒输出端1112处的冷媒的压力和温度,压力温度传感器123可为高压压力温度一体传感器。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6,进一步地,热管理集成单元100还包括电控连接元件125,电控连接元件125可包括若干连接器126和若干导线127,连接器126可用于连接采暖水泵107、电池水泵108、电机水泵109、阀组件110、第一节流装置119、第二节流装置120、截止阀121、压力温度传感器123、温度传感器124,各个连接器126之间通过导线127连接。这样,热管理集成单元100内的用电元件(例如泵组件和阀组件等)可通过电控连接元件125作为一个整体直接连接到车辆300的车载控制器等控制元件上以实现热管理集成单元100的控制,而无需采用多个接口分别连接不同的电控元件,提高了集成化程度。
请结合图2至图7,图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100以及热管理系统200的原理示意图,图2及图4至图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集成单元100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流道板101上形成有第一接口1011、第二接口1012、第三接口1013、第四接口1014、第五接口1015、第六接口1016、第七接口1017和第八接口1018,阀组件110可包括第一五通阀136和第二五通阀137。
请参阅图2,第一五通阀136的第一端a1通过流道连接第八接口1018,第八接口1018用于连接暖风芯体207的出口;第一五通阀136的第二端a2通过流道连通采暖水泵107;第一五通阀136的第三端a3通过流道连通第一接口1011,第一接口1011用于连接散热器203的出口;第一五通阀136的第四端a4通过流道连接第二五通阀137的第五端b5;第一五通阀136的第五端a5通过流道连接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二冷却液输出端1124;第二五通阀137的第一端b1通过流道连接第二接口1012和第三接口1013,第二接口1012用于连接散热器203的进口,第三接口1013用于连接电驱部件204的出口,第三接口1013连通第二接口1012;第二五通阀137的第二端b2通过流道连接电机水泵109的进口,电机水泵109通过流道连接第四接口1014,第四接口1014用于连接电驱部件204的进口;第二五通阀137的第三端b3通过流道连接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1122;第二五通阀137的第四端b4通过流道连接电池水泵108的进口,电池水泵108通过流道连通第五接口1015,第五接口1015用于连接动力电池205的进口;第二五通阀137的第五端b5连接第一五通阀136的第四端a4;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二冷却液输入端1123通过流道连接第六接口1016和第七接口1017,第六接口1016连接暖风芯体207的进口,第七接口1017用于连接液体加热器208的出口,第七接口1017连通第六接口1016。
这样,可通过两个五通阀的各个端口的连通关系来改变冷却液的流动路径从而实现不同的工作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12,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五通阀136也可采用第一四通阀138和第一三通阀140来代替,第二五通阀137可采用第二四通阀139和第二三通阀141来代替。请参阅图12,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四通阀138的第一端c1连接第一三通阀140的第三端d3,第一三通阀140的第一端d1通过流道连接第八接口1018,第一三通阀140的第二端d2通过流道连接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二冷却液输出端1124;第一四通阀138的第二端c2通过流道连通采暖水泵107;第一四通阀138的第三端c3通过流道连通第一接口1011,第一接口1011用于连接散热器203的出口;第一四通阀138的第四端c4通过流道连通第二三通阀141的第二端e2;第二三通阀141的第一端e1通过流道连接第二接口1012和第三接口1013,第二接口1012用于连接散热器203的进口,第三接口1013用于连接电驱部件204的出口;第二三通阀141的第三端e3连通第二四通阀139的第一端f1,第二四通阀139的第二端f2通过流道连接电机水泵109的进口,电机水泵109的进口通过流道连通第四接口1014,第四接口1014用于连接电驱部件204的进口;第二四通阀139的第三端f3通过流道连接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1122;第二四通阀139的第四端f4通过流道连接电池水泵108的进口,电池水泵108通过流道连通第五接口1015,第五接口1015用于连接动力电池205的进口;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二冷却液输入端1123连接第六接口1016和第七接口1017,第六接口1016连接暖风芯体207的进口,第七接口1017用于连接液体加热器208的出口。
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将五通阀拆分为一个四通阀和一个三通阀,四通阀的一个端口与三通阀的一个端口连通,四通阀和三通阀整体也只存在五个与外部元件连接的端口。
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13,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用一个八通阀来代替上述第一五通阀136和第二五通阀137。具体地,请参阅图13,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八通阀142的第一端g1通过流道连接第八接口1018,第八接口1018连接暖风芯体207的出口;八通阀142的第二端g2通过流道连通采暖水泵107;八通阀142的第三端g3通过流道连通第一接口1011,第一接口1011连接散热器203的出口;八通阀142的第四端g4通过流道连接第二接口1012和第三接口1013,第二接口1012连接散热器203的进口,第三接口1013连接电驱部件204的出口;八通阀142的第五端g5通过流道连通电机水泵109的进口,电机水泵109通过流道连接第四接口1014,第四接口1014连接电驱部件204的进口;八通阀142的第六端g6通过流道连接电池水泵108的进口,电池水泵108通过流道连通第五接口1015,第五接口1015连接动力电池205的进口;八通阀142的第七端g7通过流道连接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1122;八通阀142的第八端g8通过流道连接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二冷却液输出端1124,水水换热器112的第二冷却液输入端1123连接第六接口1016和第七接口1017,第六接口1016用于暖风芯体207的进口,第七接口1017连接液体加热器208的出口。
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将两个五通阀整合形成一个八通阀,两个五通阀之间的两个端口连接,其整体与外部元件连通的端口也只有8个,其可相当于一个八通阀。
可以理解,在相关技术中,车辆在下雨天或者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下,容易导致车辆的乘员舱内湿气较重。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200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具体地,可通过控制阀组件110中各个阀口之间的连通关系以及控制泵组件106的状态的改变,以使得热管理系统200达到第一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阀组件110处于第一预设状态,采暖水泵107和压缩机201均启动。具体地,请参阅图3,在阀组件110包括第一五通阀136和第二五通阀137的情况下,阀组件110的第一预设状态为:第一五通阀136的第一端a1与第二端a2连通。
请参阅图3,在第一工作模式下,阀组件110处于第一预设状态以连通采暖水泵107的进口和暖风芯体207的出口,采暖水泵107和压缩机201均启动,此时,第一节流装置119和第三节流装置210处于节流状态,第二节流装置120处于关闭状态。
采暖水泵107将冷却液输送至水冷冷凝器111,从压缩机201流出的冷媒在水冷冷凝器111内冷却,以加热流经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却液,被加热后的冷却液流入暖风芯体207可对车辆300的乘员舱内进行加热。在水冷冷凝器111中冷却后的冷媒能够流经室外换热器202和蒸发器206,在流经蒸发器206吸热蒸发以对乘员舱内的湿空气进行冷凝。这样,蒸发器206的冷却可以使得乘员舱内的湿气加速冷凝而起到快速除湿的作用,而暖风芯体207的加热避免在除湿过程中乘员舱内的温度过低而影响用户体验。
具体地,请参阅图3,在一个例子中,在第一工作模式下,从水冷冷凝器111流出的冷媒可先流经室外换热器202再流经蒸发器206,最后回流至压缩机201,在该情况下可视为室外换热器202和蒸发器206串联。
请参阅图14,在另一个例子中,在第一工作模式下,从水冷冷凝器111流出的冷媒也可以分为两路,一部分流经室外换热器202,另一部分流经蒸发器206,最后在压缩机201中汇合。在该情况下可视为室外换热器202和蒸发器206并联。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的串联和并联情况中,阀组件110均处于第一预设状态。
更具体地,请参阅图3,在第一工作模式下,在室外换热器202和蒸发器206串联的情况中,阀组件110处于第一预设状态,采暖水泵107和压缩机201均启动。此时,第一节流装置119和第三节流装置210处于节流状态。单向阀122处于开启状态。第二节流装置120、截止阀121和外部截止阀211均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201启动输出冷媒,此时输出的冷媒为高温高压的液体,冷媒经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媒输入端1111后流至水冷冷凝器111,冷媒在水冷冷凝器111中进行第一次冷却的以对流经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却液进行加热,随后经第一次冷却后的冷媒流经第一节流装置119且从安装座115的第一冷媒接口116流入室外换热器202内进行第二次冷却,第二次冷却后的冷媒从室外换热器202中流出后流经安装座115的第三冷媒接口118、单向阀118和第二冷媒接口117后流入蒸发器206内吸热蒸发以对乘员舱内的湿空气进行冷凝,最后,冷媒从蒸发器206的出口流出,依次流经电池冷却器113的第二冷媒输出端1135和第一冷媒输出端1134后流入至气液分离器209内,最后回流至压缩机201内以进行下一次循环。
冷却液从第八接口1018进入第一五通阀136的第一端a1,从第一五通阀136的第二端a2流出至采暖水泵107,采暖水泵107将冷却液输送至水冷冷凝器111中,此时冷却液被水冷冷凝器111中的冷媒进行加热,冷却液从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却液输出端1114流出至液体加热器208内,随后依次流经流道板101的第七接口1017和第六接口1016,最后流至暖风芯体207中,加热过的冷却液在暖风芯体207的内部能够对车辆300的驾驶员舱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以维持乘员舱内的温度。可以理解,这样的情况可应用在环境温度较低且乘员舱内的制热需求不大的场景下,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压缩机201流出的冷媒可满足制热需求,而为了提高除湿效率,可通过两级冷却后再进入蒸发器206内。
请参阅图12,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四通阀和三通阀分别替代一个五通阀。在这样的情况下,阀组件110的第一预设状态为:第一四通阀138的第一端c1与第二端c2连通,第一三通阀140的第一端d1与第三端d3连通以使热管理系统200进入第一工作模式。该情况下冷媒和冷却液的流向与采用第一五通阀136和第二五通阀137时冷媒和冷却液的流向情况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阅图12,图12中箭头的指向代表冷媒和冷却液的流向。
此外,请参阅图13,在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还可采用八通阀142替换第一五通阀136和第二五通阀137。在这样的情况下,阀组件110的第一预设状态为:八通阀142的第一端g1和第二端g2连通以使热管理系统200进入第一工作模式。该情况下冷媒和冷却液的流向与采用第一五通阀136和第二五通阀137时冷媒和冷却液的流向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阅图13,图13中箭头的指向代表冷媒和冷却液的流向。
此外,请参阅图14,在第一工作模式下,在室外换热器202和蒸发器206并联的情况中,阀组件110也处于第一预设状态,采暖水泵107和压缩机201均启动。此时,第一节流装置119和第三节流装置210处于节流状态,截止阀121和外部截止阀211均处于打开状态。第二节流装置120和单向阀122均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201启动输出冷媒,此时的冷媒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经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媒输入端1111后流至水冷冷凝器111,冷媒在水冷冷凝器111中进行冷却同时对流经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却液进行加热,随后冷媒从水冷冷凝器111流出,流出后的冷媒一部分流经第一节流装置119且从安装座115的第一冷媒接口116流入室外换热器202进行蒸发吸热,然后通过外部截止阀211流入至气液分离器209中;另一部分流经截止阀121后从安装座115的第二冷媒接口117流入至蒸发器206内蒸发吸热以对乘员舱内的湿空气进行冷凝,最后冷媒从蒸发器206的出口流出,依次流经电池冷却器113的第二冷媒输出端1135和第一冷媒输出端1134后流入至气液分离器209内与另一部分冷媒汇合,最后回流至压缩机201内以进行下一次循环。可以理解,这样的情况可应用在环境温度极低且乘员舱内的制热需求较大的场景下,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制热需求,从压缩机201流出的冷媒可先基本全部冷却,然后分别通过蒸发器206和室外换热器202对其进行蒸发以提高蒸发效率从而满足下一循环的制热需求。
在并联情况下冷却液的流向与串联情况下一致,具体可参阅上文中针对串联情况的描述,在此不再复述。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冷媒无法满足制热需求时,可通过额外打开液体加热器208对流入暖风芯体207的冷却液进行加热以满足制热需求。
请参阅图15,在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四通阀和三通阀分别替代一个五通阀。此外,请参阅图16,在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还可采用八通阀142替换第一五通阀136和第二五通阀137。由于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的串联和并联情况中阀组件110均处于第一预设状态,并联情况下阀组件110的各个阀的具体状态可参阅上文关于串联情况的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7,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200的控制方法,用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200,热管理系统200的控制方法包括:
S10:获取乘员舱内的湿度或者用户指令;
S20:基于乘员舱的湿度或者用户指令控制采暖水泵107和压缩机201启动,并且控制阀组件110处于第一预设状态以进入第一工作模式。
具体地,上述步骤S10和S20均可由车辆300的车载控制器(例如整车控制器等处理器单元)实现。
具体地,在步骤S10中,获取乘员舱的湿度以对乘员舱内的湿度进行监测,通过热管理系统200中的房屋传感器222可以检测车内乘员舱的当前湿度。用户指令可以是通过车辆300上的相关按键、遥控装置或是移动设备发出的指令对热管理系统200进行控制,用户可根据自主选择是否需要启动热管理系统200进入第一工作模式。
在步骤S20中,当房屋传感器222检测到乘员舱的湿度值大于预设湿度值或是接收到用户的启动热管理系统200进入第一工作模式的指令后,控制采暖水泵107和压缩机201启动,并且控制阀组件110处于第一预设状态以使热管理系统200进入第一工作模式。其中,预设湿度值可以是用户自行设定的也可以是车辆300在出厂前就预设的。
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热管理系统200中各器件状态及冷却液的流向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详细阐述,具体可参阅上文中针对第一工作模式的描述,在此不再复述。
请参阅图3,在阀组件110包括第一五通阀136和第二五通阀137的情况下,步骤S20包括:
控制第一五通阀136的第一端a1与第二端a2连通以使热管理系统200进入第一工作模式。
请参阅图12,在阀组件110包括第一四通阀138、第二四通阀139、第一三通阀140和第二三通阀141的情况下,步骤S20包括:
控制第一四通阀138的第一端c1与第二端c2连通,第一三通阀140的第一端d1与第三端d3连通以使热管理系统200进入第一工作模式。
请参阅图13,在阀组件110包括八通阀142的情况下,步骤S20包括:
控制八通阀142的第一端g1和第二端g2连通以使热管理系统200进入第一工作模式。
具体地,上述步骤均可由车辆300的车载控制器(例如整车控制器等处理器单元)实现。
请参阅图18,热管理系统200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S30:获取环境温度;
S40: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温度时,控制第一节流装置119处于节流状态且控制截止阀121和外部截止阀211均处于关闭状态。也即,使得室外换热器202和蒸发器206串联;
S50:在环境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控制第一节流装置119处于节流状态且控制截止阀121和外部截止阀211均处于打开状态。也即,使得室外换热器202和蒸发器206并联。
上述步骤S30和S40均可由车辆300的车载控制器(例如整车控制器等处理器单元)实现。
具体地,上述步骤S40和步骤S50分别对应上述的室外换热器202和蒸发器206串联和并联的两种情况,两种情况下冷媒的具体流动路径和冷却液的流动路径均可参阅上文,在此不作赘述。此外,上述“预设温度”可以是用户自行设定的温度也可以是车辆300在出厂前就预设的温度。可以理解的是,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温度”时,表明环境温度仅仅只是较低,乘员舱内的制热需求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压缩机201流出的冷媒可满足制热需求,而为了提高除湿效率,可通过两级冷却后再进入蒸发器206内。而在环境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表明环境温度极低,乘员舱内的制热需求较大,为了满足制热需求,从压缩机201流出的冷媒可先基本全部冷却,然后分别通过蒸发器206和室外换热器202对其进行蒸发以提高蒸发效率从而满足下一循环的制热需求。
请参阅图19,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200还具有第二工作模式,具体地,可通过控制阀组件110中各个阀口之间的连通关系以及控制泵组件106的状态,以使得热管理系统200达到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可实现对热管理系统200中的动力电池205进行强制冷却。
在第二工作模式下,阀组件110处于第二预设状态,压缩机201和电池水泵108启动。具体地,阀组件110的第二预设状态为第二五通阀137的第三端b3和第四端b4连通。
请参阅图19,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压缩机201和电池水泵108启动,阀组件110处于第二预设状态。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热管理集成单元100的截止阀121处于关闭状态,第一节流装置119处于全部打开状态,第二节流装置120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第三节流装置210处于关闭状态,外部截止阀211处于关闭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压缩机201将冷媒输出,冷媒在流经水冷冷凝器111(采暖水泵107不启动,水冷冷凝器111基本不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一节流装置119进入至室外换热器202内进行冷却放热,然后通过单向阀122进入至电池冷却器113中,与此同时,电池水泵108将冷却液循环地输送至动力电池205以带走动力电池205产生的热量,被带走的热量通过冷却液在电池冷却器113中与冷媒进行热交换以将使冷媒吸热蒸发,蒸发后的冷媒从电池冷却器113的第一冷媒输出端1134流出至气液分离器209中,最后回到压缩机201内以进行下一次循环。需要指出的是,图19中水水换热器112、第二五通阀137、电池水泵108和动力电池205之间的箭头表示冷却液的流向;气液分离器209、压缩机201、水冷冷凝器111、室外换热器202和电池冷却器113之间的箭头表示冷媒的流向。如此,可采用冷媒对电池进行强制冷却以提高动力电池205的散热能力,提高安全性能和充电速度。
请参阅图20,在图2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四通阀和三通阀分别替代一个五通阀。在这样的情况下,阀组件110的第二预设状态为第二四通阀139的第三端f3和第四端f4连通,以使热管理系统200进入第二工作模式。该情况下冷却液的流向与采用第一五通阀136和第二五通阀137时冷却液的流向情况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阅图20,其中,图20中的水水换热器112、第二四通阀139、电池水泵108和动力电池205之间的箭头表示冷却液的流向;气液分离器209、压缩机201、水冷冷凝器111、室外换热器202和电池冷却器113之间的箭头表示冷媒的流向。
此外,请参阅图21,在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还可采用八通阀142替换第一五通阀136和第二五通阀137。在这样的情况下,阀组件110的第二预设状态为八通阀142的第六端g6和第七端g7连通,以使热管理系统200进入第二工作模式。该情况下冷却液的流向与采用第一五通阀136和第二五通阀137时冷却液的流向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阅图21,其中,图21中的水水换热器112、八通阀142、电池水泵108和动力电池205之间的箭头表示冷却液的流向;气液分离器209、压缩机201、水冷冷凝器111、室外换热器202和电池冷却器113之间的箭头表示冷媒的流向。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只是示例性介绍本发明中的热管理集成单元100以及热管理系统200所能实现的几种模式。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总的热管理集成单元100还可以通过控制阀组件110处于不同的状态以实现除上述几种模式以外的其它模式,例如,可实现车辆的单独空调制冷、空调制热、动力电池加热、电驱部件自然散热、利用电驱部件的热量给电池进行保温以及利用电驱部件的热量给乘员舱进行除冰等模式,本发明对此不再一一介绍。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200用于车辆300,热管理系统200包括压缩机201、室外换热器202、气液分离器209、蒸发器206、暖风芯体207和热管理集成单元100。热管理集成单元100与压缩机201、蒸发器206以及暖风芯体207连接。热管理集成单元100包括流道板101、泵组件106、阀组件110和水冷冷凝器111。
流道板101内形成有多个流道;泵组件106和阀组件110集成设置在流道板101上。泵组件106包括采暖水泵107,采暖水泵107的进口通过流道连接阀组。水冷冷凝器111集成设置在流道板101上。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媒输入端1111连接压缩机201,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媒输出端1112通过流道连接蒸发器206的进口和室外换热器202的进口,蒸发器206的出口和室外换热器202的出口均连接气液分离器209的进口。气液分离器209连接压缩机201,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却液输入端1113通过流道连接采暖水泵107的出口,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却液输出端1114连接暖风芯体207的进口。暖风芯体207的出口通过流道连接阀组件110,阀组件110用于控制热管理集成单元100内的冷却液的流向。
热管理系统200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采暖水泵107和压缩机201均启动,阀组件110处于第一预设状态,在第一预设状态下,阀组件110连通采暖水泵107的进口和暖风芯体207的出口;采暖水泵107将冷却液输送至水冷冷凝器111,从压缩机201流出的冷媒在水冷冷凝器111内冷却以加热流经水冷冷凝器111的冷却液,被加热后的冷却液流入暖风芯体207以对车辆300的乘员舱进行加热,在水冷冷凝器111中冷却后的冷媒能够流经室外换热器202和蒸发器206,在流经蒸发器206时蒸发吸热以对乘员舱内的湿空气进行冷凝。
如此,在通过冷媒与冷却液的热交换来使得暖风芯体207对乘员舱进行加热的同时也可通过蒸发器206对乘员舱内的湿空气进行冷凝,这样,蒸发器206的冷却可以使得乘员舱内的湿气加速冷凝而起到快速除湿的作用,而暖风芯体207的加热则可以避免在除湿过程中乘员舱内的温度过低而影响用户体验。同时,将泵组件106、阀组件110、水冷冷凝器111、水水换热器112和电池冷却器113等元件均集成设置在流道板101上,节省了布置空间和走线管路,降低了成本。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实施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热管理系统,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气液分离器、蒸发器、暖风芯体和热管理集成单元,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与所述压缩机、所述蒸发器以及所述暖风芯体连接,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包括:
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内形成有多个流道;
集成设置在所述流道板上泵组件和阀组件,所述泵组件包括采暖水泵,所述采暖水泵的进口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阀组件;和
集成设置在所述流道板上的水冷冷凝器,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入端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进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所述蒸发器的出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均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所述压缩机,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却液输入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采暖水泵的出口,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所述暖风芯体的进口,所述暖风芯体的出口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阀组件,所述阀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内的冷却液的流向;
所述热管理系统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采暖水泵和所述压缩机均启动,所述阀组件处于第一预设状态,在所述第一预设状态下,所述阀组件连通所述采暖水泵的进口和所述暖风芯体的出口;所述采暖水泵将冷却液输送至所述水冷冷凝器,从所述压缩机流出的冷媒在所述水冷冷凝器内冷却以加热流经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却液,被加热后的冷却液流入所述暖风芯体以对所述车辆的乘员舱进行加热,在所述水冷冷凝器中冷却后的冷媒能够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蒸发器,在流经所述蒸发器时吸热蒸发以对所述乘员舱内的湿空气进行冷凝以对乘员舱进行除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安装座、第一节流装置、截止阀和单向阀;
所述安装座集成安装在所述水冷冷凝器上,所述安装座上形成有第一冷媒接口、第二冷媒接口和第三冷媒接口,所述第一冷媒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且与所述第一冷媒接口串联;
所述截止阀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媒接口并联,所述截止阀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串联,所述截止阀用于连通和中断所述第二冷媒接口和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进口;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有外部截止阀,所述第三冷媒接口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外部截止阀之间,所述第三冷媒接口还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通,所述第三冷媒接口处安装有单向阀;
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处于节流状态,所述截止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外部截止阀也处于关闭状态,冷媒在所述水冷冷凝器进行第一次冷却后流经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内进行第二次冷却,第二次冷却后的冷媒流经所述单向阀后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流入所述蒸发器内吸热蒸发以对所述乘员舱内的湿空气进行冷凝,从所述蒸发器流出的冷媒流入所述气液分离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安装座、第一节流装置、截止阀和单向阀;
所述安装座集成安装在所述水冷冷凝器上,所述安装座上形成有第一冷媒接口、第二冷媒接口和第三冷媒接口,所述第一冷媒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且与所述第一冷媒接口串联;
所述截止阀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媒接口并联,所述截止阀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串联,所述截止阀用于连通和中断所述第二冷媒接口和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进口;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有外部截止阀,所述第三冷媒接口的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外部截止阀之间,所述第三冷媒接口还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通,所述第三冷媒接口处安装有单向阀;
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处于节流状态,所述截止阀处于打开状态,所述外部截止也阀处于打开状态,冷媒在所述水冷冷凝器进行冷却后一部分流经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后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进行吸热蒸发后通过所述外部截止阀流入所述气液分离器,另一部分流经所述截止阀后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流入所述蒸发器内吸热蒸发以对所述乘员舱内的湿空气进行冷凝,从所述蒸发器流出的冷媒流入所述气液分离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液体加热器,所述液体加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却液输出端,所述液体加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暖风芯体的入口,所述液体加热器用于加热从所述水冷冷凝器中流出的冷却液。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件还包括电池水泵和电机水泵,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集成设置在所述流道板上的电池冷却器和水水换热器,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冷却液输入端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入端以及第一冷却液输出端连通,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阀组件,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动力电池、电驱部件和散热器;
所述流道板上形成有第一至第八接口,所述阀组件包括第一五通阀和第二五通阀;
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八接口连接所述暖风芯体的出口;
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采暖水泵;
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三端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
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四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二五通阀的第五端;
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五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冷却液输出端;
所述第二五通阀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电驱部件的出口,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
所述第二五通阀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电机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机水泵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四接口连接所述电驱部件的进口;
所述第二五通阀的第三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
所述第二五通阀的第四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电池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池水泵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五接口连接所述动力电池的进口;
所述第二五通阀的第五端连接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四端;
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二冷却液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接口和第七接口,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六接口连接所述暖风芯体的进口,所述第七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却液输出端;
在所述阀组件处于所述第一预设状态下,所述第一五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件还包括电池水泵和电机水泵,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集成设置在所述流道板上的电池冷却器和水水换热器,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冷却液输入端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入端以及第一冷却液输出端连通,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阀组件,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动力电池、电驱部件和散热器;
所述流道板上形成有第一至第八接口,所述阀组件包括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第一三通阀和第二三通阀;
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
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端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
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四端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电驱部件的出口,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
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电机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机水泵的进口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四接口连接所述电驱部件的进口;
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
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四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电池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池水泵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五接口连接所述动力电池的进口;
在所述阀组件处于所述第一预设状态下,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与第三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件还包括电池水泵和电机水泵,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集成设置在所述流道板上的电池冷却器和水水换热器,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冷却液输入端与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入端以及第一冷却液输出端连通,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阀组件,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动力电池、电驱部件和散热器;
所述流道板上形成有第一至第八接口,所述阀组件包括八通阀;
所述八通阀的第三端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
所述八通阀的第四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电驱部件的出口,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
所述八通阀的第五端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电机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机水泵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四接口连接所述电驱部件的进口;
所述八通阀的第六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电池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池水泵通过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五接口连接所述动力电池的进口;
所述八通阀的第七端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
在所述阀组件处于所述第一预设状态时,所述八通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集成设置在所述电池冷却器上,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位于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冷媒输入端处;
所述热管理系统具有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二节流装置处于节流状态,所述电池水泵和所述电机水泵中的至少一个启动,所述阀组件处于第二预设状态,在所述第二预设状态下,所述阀组件连通所述电池水泵的进口和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以及连通所述水水换热器的第一冷却液输出端和所述电机水泵的进口,所述电池水泵和/或所述电机水泵将冷却液输送至所述动力电池并流经所述电池冷却器和所述水水换热器后通过所述阀组件进入所述电驱部件,冷却液流经所述电驱部件后进入所述散热器进行冷却,从所述散热器流出的冷却液进一步通过所述阀组件流回至所述电池水泵和/或所述电机水泵的进口。
9.一种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乘员舱内的湿度或者用户指令;
基于所述乘员舱的湿度或者所述用户指令控制所述采暖水泵和所述压缩机启动,并且控制所述阀组件处于第一预设状态以进入所述第一工作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集成单元还包括安装座、第一节流装置、截止阀和单向阀;
所述安装座集成安装在所述水冷冷凝器上,所述安装座上形成有第一冷媒接口、第二冷媒接口和第三冷媒接口,所述第一冷媒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所述第一冷媒接口连接所述车辆的室外换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且与所述第一冷媒接口串联;
所述截止阀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且与所述第一冷媒接口并联,所述截止阀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串联,所述截止阀用于连通和中断所述第二冷媒接口和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进口;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有外部截止阀,所述第三冷媒接口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外部截止阀之间,所述第三冷媒接口与所述第二冷媒接口连通,所述第三冷媒接口处安装有单向阀;
所述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环境温度;
在所述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处于节流状态且控制所述截止阀和所述外部截止阀均处于关闭状态;或者
在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处于节流状态且控制所述截止阀和所述外部截止阀均处于打开状态。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和
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安装在所述车身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66207.2A CN113212104B (zh) | 2021-06-16 | 2021-06-16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66207.2A CN113212104B (zh) | 2021-06-16 | 2021-06-16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12104A true CN113212104A (zh) | 2021-08-06 |
CN113212104B CN113212104B (zh) | 2022-03-18 |
Family
ID=77080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66207.2A Active CN113212104B (zh) | 2021-06-16 | 2021-06-16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212104B (zh)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29833A (zh) * | 2021-09-29 | 2021-12-24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热泵空调系统及汽车 |
CN113883747A (zh) * | 2021-10-12 | 2022-01-04 | 艾泰斯热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 冷媒换热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 |
CN114771206A (zh) * | 2022-05-10 | 2022-07-22 |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CN114851802A (zh) * | 2022-04-29 | 2022-08-05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式热管理装置及系统 |
WO2022266945A1 (zh) * | 2021-06-24 | 2022-12-29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多通道冷却管路集成装置、热管理集成模块和电动车辆 |
EP4296097A1 (en) * | 2022-06-24 | 2023-12-27 | Bollinger Motors Inc. | Integrated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
EP4223566A4 (en) * | 2021-12-20 | 2024-01-03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Electric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CN117673513A (zh) * | 2023-11-27 | 2024-03-08 |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储能系统和光伏逆变系统 |
WO2024065221A1 (zh) * | 2022-09-27 | 2024-04-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WO2024093590A1 (zh) * | 2022-10-31 | 2024-05-10 |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内部换热器、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
WO2024174788A1 (zh) * | 2023-02-22 | 2024-08-29 |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US12202314B2 (en) | 2021-12-20 | 2025-01-21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Hong Kong) Limited | Electric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139472A1 (en) * | 2007-12-03 | 2009-06-04 | International Truc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Automated no-idle heating and engine pre-heat using engine coolant |
CN108482067A (zh) * | 2018-05-21 | 2018-09-04 | 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型多回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CN108482064A (zh) * | 2018-04-18 | 2018-09-04 |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新能源车用集成乘员舱空调及电池包热管理热泵系统 |
CN209466956U (zh) * | 2018-11-29 | 2019-10-08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2021
- 2021-06-16 CN CN202110666207.2A patent/CN1132121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139472A1 (en) * | 2007-12-03 | 2009-06-04 | International Truc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Automated no-idle heating and engine pre-heat using engine coolant |
CN108482064A (zh) * | 2018-04-18 | 2018-09-04 |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新能源车用集成乘员舱空调及电池包热管理热泵系统 |
CN108482067A (zh) * | 2018-05-21 | 2018-09-04 | 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型多回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CN209466956U (zh) * | 2018-11-29 | 2019-10-08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Cited B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266945A1 (zh) * | 2021-06-24 | 2022-12-29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多通道冷却管路集成装置、热管理集成模块和电动车辆 |
CN113829833A (zh) * | 2021-09-29 | 2021-12-24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热泵空调系统及汽车 |
WO2023050919A1 (zh) * | 2021-09-29 | 2023-04-06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热泵空调系统及汽车 |
CN113829833B (zh) * | 2021-09-29 | 2024-06-07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热泵空调系统及汽车 |
CN113883747A (zh) * | 2021-10-12 | 2022-01-04 | 艾泰斯热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 冷媒换热装置及间接式热泵系统 |
US11926192B2 (en) | 2021-10-12 | 2024-03-12 | Air International Thermal Systems R&D (Shanghai) Co., Ltd |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and indirect heat pump system |
US12202314B2 (en) | 2021-12-20 | 2025-01-21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Hong Kong) Limited | Electric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
JP7569488B2 (ja) | 2021-12-20 | 2024-10-18 | 香港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電気自動車、熱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EP4223566A4 (en) * | 2021-12-20 | 2024-01-03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Electric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CN114851802A (zh) * | 2022-04-29 | 2022-08-05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式热管理装置及系统 |
CN114851802B (zh) * | 2022-04-29 | 2024-07-19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式热管理装置及系统 |
CN114771206B (zh) * | 2022-05-10 | 2024-05-28 |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CN114771206A (zh) * | 2022-05-10 | 2022-07-22 |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EP4296097A1 (en) * | 2022-06-24 | 2023-12-27 | Bollinger Motors Inc. | Integrated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
WO2024065221A1 (zh) * | 2022-09-27 | 2024-04-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WO2024093590A1 (zh) * | 2022-10-31 | 2024-05-10 |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内部换热器、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
WO2024174788A1 (zh) * | 2023-02-22 | 2024-08-29 |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CN117673513A (zh) * | 2023-11-27 | 2024-03-08 |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储能系统和光伏逆变系统 |
CN117673513B (zh) * | 2023-11-27 | 2025-01-10 |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储能系统和光伏逆变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12104B (zh) | 2022-03-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12104B (zh)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
CN113212105B (zh)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
CN113276628A (zh) | 热管理集成单元、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113232487B (zh) | 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和车辆 | |
CN113199923B (zh) | 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和车辆 | |
CN113246688B (zh) | 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和车辆 | |
CN112406494B (zh) | 用于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以及基于该系统的热管理方法 | |
US9862251B2 (en) | Vehicular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a switching heat exchanger | |
CN113232488A (zh)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
CN113246689A (zh)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
KR101241223B1 (ko) | 차량용 히트펌프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116001513A (zh) |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 |
US20180037086A1 (en) | Vehicle apparatus | |
CN114144321A (zh) | 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以及用于车辆的热管理方法 | |
CN115042582B (zh) | 一种集成式换热阀模块、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588281A (zh) |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和电动汽车 | |
US20230382181A1 (en) |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for same | |
CN113246687A (zh) | 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和车辆 | |
CN113212103A (zh)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
US20240227508A1 (en) | A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 |
CN116039322A (zh) |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动车辆 | |
CN116834497A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115723508A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113232489A (zh) | 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和车辆 | |
CN220555302U (zh) | 直冷直热式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