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3983B - 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及其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及其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3983B
CN113193983B CN202110347627.4A CN202110347627A CN113193983B CN 113193983 B CN113193983 B CN 113193983B CN 202110347627 A CN202110347627 A CN 202110347627A CN 113193983 B CN113193983 B CN 1131939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uplink
connection mode
optical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4762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93983A (zh
Inventor
杨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Securit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H3C Securit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3C Securit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H3C Securit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4762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939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93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39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939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39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2Discovery or management of network top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7Arrangements for networ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79Operation or maintenance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9Topology aspe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及其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关闭第一光口上行口以断开与父设备的第一光口级联口的连接;关闭第二光口上行口以断开与父设备的第二光口级联口的连接;连接第一电口上行口至父设备的第一电口级联口;确定第一电口上行口接收的链路层发现协议报文来自父设备;确定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与第一电口上行口对应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不一致;在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重启并读取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将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修改为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按照全局变量修改后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及其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及其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
背景技术
IRF3(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智能弹性架构)是一种提高网络接入层的接入能力和管理效率的纵向网络整合虚拟化技术。IRF3将多台PEX设备(PortExtender device)连接到父设备(Parent device)上,进行必要的配置后,将每台PEX设备虚拟化成父设备的一块远程业务板,由父设备统一管理。使用这种虚拟化技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来提高父设备的接口密度,简化网络拓扑,降低网络维护成本。
IRF3中,父设备通常由两台设备通过横向虚拟化的IRF2构成,PEX设备用于接入终端、服务器,从而由父设备和PEX设备构成虚拟化的一台分布式接入设备。PEX设备除了与父设备之间交互LLDP、PECSP协议报文外,还将被接入终端发送的报文全部发送到父设备处理,CB负责计算和同步所有的转发表项。PEX设备与父设备间的拓扑连接模式包括:通过两个电口的上行口连接到父设备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通过两个光口的上行口连接到父设备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以及一个光口/电口的上行口连接父设备且一个光口/电口的级联口连接下级(二级)PEX设备的级联拓扑连接模式。
IRF3系统的组网中PEX设备数量大且拓扑连接类型多样,因而需要一种自动化切换上述PEX设备拓扑连接的技术,满足IRF3系统多变灵活的组网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及其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能够自动切换端口扩展设备PEX的拓扑连接模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关闭第一光口上行口以断开与父设备的第一光口级联口的连接;关闭第二光口上行口以断开与父设备的第二光口级联口的连接;连接第一电口上行口至父设备的第一电口级联口;确定第一电口上行口接收的链路层发现协议报文来自父设备;确定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与第一电口上行口对应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不一致;在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重启并读取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将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修改为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按照切换模式全局变量修改后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运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关闭第一电口上行口以断开与父设备的第一电口级联口的连接;关闭第二电口上行口以断开与父设备的第二电口级联口的连接;
连接第一光口上行口至所述父设备的第一光口级联口;确定所述第一光口上行口接收的链路层发现协议报文来自所述父设备;确定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一光口上行口对应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不一致;在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所述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重启并读取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的所述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将所述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修改为所述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按照所述切换模式全局变量修改后的所述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运行。
本申请还提供了能够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网络通信设备,设备作为端口扩展设备包括转发单元、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用以执行上述方法。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IRF3系统的PEX设备可以高效多种拓扑联机模式的自由切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网络通信设备切换拓扑连接模式方法的流程图。
图2A-2B为本申请提供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切换为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切换为级联拓扑连接模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级联拓扑连接模式切换为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以多个附图所示的多个例子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详细描述中,多个具体细节用于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实例中没有详细地描述已知的方法、步骤、组件以及电路,以免使这些例子的难于理解。
使用的术语中,术语“包括”表示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含有”表示包括但不限于;术语“以上”、“以内”以及“以下”包含本数;术语“大于”、“小于”表示不包含本数。术语“基于”表示至少基于其中一部分。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网络通信设备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关闭第一光口上行口以及关闭第二光口上行口;
通过关闭第一光口上行口和第二光口上行口,断开这些上行口与父设备的第一光口级联口以及第二光口级联口的连接。
步骤102,连接第一电口上行口至父设备的第一电口级联口;
步骤103,确定第一电口上行口接收的链路层发现协议报文来自父设备;
步骤104,确定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与第一电口上行口对应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不一致;
步骤105,在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
步骤106,重启并读取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将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修改为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
步骤107,按照切换模式全局变量修改后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运行。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IRF3系统的PEX设备可以从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高效切换为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
图2A-2B为本申请提供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切换为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的示意图。
图2A中,父设备的电口级联口21和22与PEX设备A的电口上行口31和32连接。PEX设备A的CPU关闭电口上行口31(图中未示),通过光口上行口33连接父设备光口级联口23。PEX设备A的CPU关闭电口上行口32(图中未示),通过光口上行口34连接父设备光口级联口24。
PEX设备A的光口上行口33收到来自父设备的LLDP(Link Layer DiscoveryProtocol,链路层发现协议)报文201。PEX设备的转发模块设置的ACL(Access ControlList,接入控制列表)表项,将LLDP报文201发往CPU做软件处理。PEX设备A的CPU解析LLDP报文201,基于LLDP报文201的system name T-L-V字段确认报文来自父设备。
PEX设备A的CPU确定维护的切换模式全局变量是为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PEX设备A基于通过光口上行口33收到来自父设备的LLDP报文201以及切换模式全局变量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确定需要切换至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并在FLASH中记录当前模式是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然后通过软件重启设备。
PEX设备A的CPU重启过程中读取FLASH中记录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并记录到维护的切换模式全局变量中,此时设备切换为运行在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
图2B中,PEX设备A的光口上行口34收到来自父设备的LLDP报文202。PEX设备的转发模块设置的ACL表项,将LLDP报文202发往CPU做软件处理。PEX设备A的CPU解析LLDP报文202,基于LLDP报文202的system name T-L-V字段的设备标识确认报文来自父设备。
PEX设备A的CPU确定维护的切换模式全局变量是为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PEX设备A基于通过光口上行口34收到来自父设备的LLDP报文202以及切换模式全局变量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保持不变,稳定地运行在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
图2A-2B中,PEX设备A的两个电口上行口31和32有先后关闭以及连接顺序,两个端口从父设备接收LLDP报文有先后顺序。PEX设备A根据第一个收到的LLDP报文201已经切换到当前模式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之后就不需要根据接收的LLDP报文202进行切换。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切换为级联拓扑连接模式的示意图。PEX设备A连接光口上行口33至下级的端口扩展设备PEX设备B的光口上行口43。
PEX设备A通过光口上行口33收到来自PEX设备B的LLDP报文301,通过光口上行口34收到来自父设备的LLDP报文302。PEX设备的转发模块设置的ACL表项,将LLDP报文301、302发往CPU做软件处理。PEX设备A的CPU解析LLDP报文301,基于LLDP报文301的systemname T-L-V字段的设备标识确认报文来自PEX设备。PEX设备A的CPU将光口上行口33设置为本地光口级联口33。PEX设备A的CPU解析LLDP报文302,基于LLDP报文302的system name T-L-V字段的设备标识确认报文来自父设备。
PEX设备A的CPU确定维护的切换模式全局变量是为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PEX设备A基于通过光口级联口33收到来自下级的PEX设备B的LLDP报文301以及切换模式全局变量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确定需要切换至级联拓扑连接模式,并在FLASH中记录当前模式是级联拓扑连接模式,然后通过软件重启设备。
PEX设备A的CPU重启过程中读取FLASH中记录的级联拓扑连接模式,并记录到维护的切换模式全局变量中,此时设备切换为运行在级联拓扑连接模式。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级联拓扑连接模式切换为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的示意图。PEX设备A连接光口级联口33至父设备的光口级联口23。
PEX设备A通过光口级联口33收到来自父设备的LLDP报文401,通过光口上行口34收到来自父设备的LLDP报文402。PEX设备的转发模块设置的ACL表项,将LLDP报文401、402发往CPU做软件处理。PEX设备A的CPU解析LLDP报文401,基于LLDP报文401的system nameT-L-V字段的设备标识确认报文来自父设备。
PEX设备A的CPU确定维护的切换模式全局变量是为级联拓扑连接模式,PEX设备A基于通过光口上行口33收到来自父设备的LLDP报文401以及切换模式全局变量的级联拓扑连接模式,确定需要切换至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并在FLASH中记录当前模式是双上行光连接模式,然后通过软件重启设备。
PEX设备A的CPU重启过程中读取FLASH中记录的级联拓扑连接模式,并记录到维护的切换模式全局变量中,此时设备切换为运行在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关闭第一光口上行口以断开与父设备的第一光口级联口的连接;
关闭第二光口上行口以断开与父设备的第二光口级联口的连接;连接第一电口上行口至所述父设备的第一电口级联口;
确定所述第一电口上行口接收的链路层发现协议报文来自所述父设备;
确定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一电口上行口对应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不一致;
在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所述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
重启并读取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的所述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将所述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修改为所述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
按照所述全局变量修改后的所述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进一步包括:
连接第二电口上行口至所述父设备的第二电口级联口;
确定所述第二电口上行口接收的链路层发现协议报文来自所述父设备;
确定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二电口上行口对应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一致;
按照所述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运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连接所述第一电口上行口至下级端口扩展设备的电口上行口;
确定所述第一电口上行口接收的链路层发现协议报文来自所述下级端口扩展设备;
将所述第一电口上行口设置为本地第一电口级联口;
将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所述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修改为级联拓扑连接模式;
重启并读取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的所述级联拓扑连接模式,将所述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修改为所述级联拓扑连接模式;
按照所述全局变量修改后的所述级联拓扑连接模式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连接所述本地第一电口级联口至所述父设备的第一电口级联口;
确定所述本地第一电口级联口接收的链路层发现协议报文来自所述父设备;
将所述本地第一电口级联口设置为所述第一电口上行口;
确定所述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所述级联拓扑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一电口上行口对应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不一致;
在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所述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
重启并读取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的所述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将所述全局变量记录的级联拓扑连接模式修改为所述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
按照所述全局变量修改后的所述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运行。
5.一种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网络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作为端口扩展设备包括转发单元、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用以执行权1-权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6.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关闭第一电口上行口以断开与父设备的第一电口级联口的连接;
关闭第二电口上行口以断开与父设备的第二电口级联口的连接;
连接第一光口上行口至所述父设备的第一光口级联口;
确定所述第一光口上行口接收的链路层发现协议报文来自所述父设备;
确定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一光口上行口对应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不一致;
在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所述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
重启并读取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的所述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将所述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修改为所述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
按照所述全局变量修改后的所述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进一步包括:
连接第二光口上行口至所述父设备的第二光口级联口;
确定所述第二光口上行口接收的链路层发现协议报文来自所述父设备;
确定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二光口上行口对应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一致;
按照所述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运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连接所述第一光口上行口至下级端口扩展设备的光口上行口;
确定所述第一光口上行口接收的链路层发现协议报文来自所述下级端口扩展设备;
将所述第一光口上行口设置为本地第一光口级联口;
将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所述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修改为级联拓扑连接模式;
重启并读取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的所述级联拓扑连接模式,将所述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修改为所述级联拓扑连接模式;
按照所述切换模式全局变量修改后的所述级联拓扑连接模式运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连接所述本地第一光口级联口至所述父设备的第一光口级联口;
确定所述本地第一光口级联口接收的链路层发现协议报文来自所述父设备;
将所述本地第一光口级联口设置为所述第一光口上行口;
确定所述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所述级联拓扑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一光口上行口对应的双上行电拓扑连接模式不一致;
在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所述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
重启并读取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的所述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将所述切换模式全局变量记录的级联拓扑连接模式修改为所述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
按照所述切换模式全局变量修改后的所述双上行光拓扑连接模式运行。
10.一种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网络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作为端口扩展设备包括转发单元、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用以执行权6-权9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347627.4A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及其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 Active CN1131939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47627.4A CN113193983B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及其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47627.4A CN113193983B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及其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3983A CN113193983A (zh) 2021-07-30
CN113193983B true CN113193983B (zh) 2022-04-01

Family

ID=76974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47627.4A Active CN113193983B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及其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9398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23593Y (zh) * 2008-12-30 2009-10-07 吉林中软吉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自动平滑切换多种网络拓扑结构的网络装置
CN101621328A (zh) * 2008-06-30 2010-01-06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光电互斥的方法、以太网光电互斥接口和网络设备
CN102769558A (zh) * 2011-05-06 2012-11-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获知端口扩展拓扑信息的方法、系统和控制桥
CN110413322A (zh) * 2019-06-28 2019-11-05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网口管理方法、系统以及基板管理控制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1328A (zh) * 2008-06-30 2010-01-06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光电互斥的方法、以太网光电互斥接口和网络设备
CN201323593Y (zh) * 2008-12-30 2009-10-07 吉林中软吉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自动平滑切换多种网络拓扑结构的网络装置
CN102769558A (zh) * 2011-05-06 2012-11-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获知端口扩展拓扑信息的方法、系统和控制桥
WO2012152178A1 (zh) * 2011-05-06 2012-11-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获知端口扩展拓扑信息的方法、系统和控制桥
CN110413322A (zh) * 2019-06-28 2019-11-05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网口管理方法、系统以及基板管理控制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基于CPRI的分布式基站拓扑链路建立方法;葛建清等;《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0210(第02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3983A (zh) 2021-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003428A1 (en) Multicast Data Forwarding Method and Device Supporting Virtual Terminal
US20130028091A1 (en) System for controlling switch devices, and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ystem configuration
CN104270298A (zh) 一种vxlan网络中的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RU2513918C1 (ru) Кластерный маршрутизатор и способ кластерной маршрутизации
US10037253B2 (en) Fault handling methods in a home service system, and associated household appliances and servers
CN103346914A (zh) 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拓扑结构更新方法和装置
CN112839072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US20230132861A1 (en)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06059793A (zh) 一种基于平滑重启的路由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4500169A (zh) 建立vxlan隧道的方法、报文转发的方法及装置
CN111654384A (zh) 一种主备切换方法、bras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839862A (zh) Mclag邻居之间同步arp信息的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6685817A (zh) 一种用于盒端设备流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CN113193983B (zh) 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及其切换拓扑连接模式的方法
CN110391987B (zh) 从运营商边缘设备集合中选择指定转发器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234358B (zh) 一种组播报文传输方法、装置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US9596129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tro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information-relay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2412949B (zh) 一种分布式系统中nat端口资源支持双控制板的方法
CN110086676B (zh) 一种分布式路由器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7179912B (zh) 一种分布式架构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的热升级方法
CN109783264A (zh) 一种数据库的高可用解决方法
CN102983997A (zh) 主控服务迁移方法及装置
CN111327543A (zh) 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03546379A (zh) 一种vpls中mac地址表项更新的装置和方法
CN110380993B (zh) 一种基于ovsdb的流表保护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