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8744A - 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8744A
CN113168744A CN201980079336.2A CN201980079336A CN113168744A CN 113168744 A CN113168744 A CN 113168744A CN 201980079336 A CN201980079336 A CN 201980079336A CN 113168744 A CN113168744 A CN 1131687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static capacitance
electric field
substrate
capacitance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93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8744B (zh
Inventor
荒牧徹
荒木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157728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329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68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87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87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87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3/00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 G01V3/08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operating with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produced or modified by objects or geological structures or by detecting devices
    • G01V3/088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operating with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produced or modified by objects or geological structures or by detecting devices operating with electric field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DHANDLING OF COINS OR VALUABLE PAPERS, e.g. TESTING, SORTING BY DENOMINATIONS, COUNTING, DISPENSING, CHANGING OR DEPOSITING
    • G07D7/00Test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determine the identity or genuineness of valuable papers or for segregating those which are unacceptable, e.g. banknotes that are alien to a currency
    • G07D7/02Testing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thereof
    • G07D7/026Testing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thereof using capacitive 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Facsimile Heads (AREA)
  • Inspection Of Paper Currency And Valuable Securit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第1电极(1);及第2电极(2),其夹着沿片状的检测对象物(3)被传送的方向即传送方向的传送路径(5),且至少一部分与第1电极(1)相对,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分别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延伸,且形状不同,或者,具有相对于第1电极(1)形成在传送路径(5)的相反侧的第1悬浮电极(1f)、及相对于第2电极(2)形成在传送路径(5)的相反侧的第2悬浮电极(2f),或者,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第1电场调整部(31)或第2电场调整部(32)。

Description

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包含纸币、有价证券等在内的片状的检测对象物所引起的电极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以及具有该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静电电容检测装置中具备夹着传送路径、且至少一部分相对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中,振荡电路使第1电极和第2电极之间形成电场。此外,检测电路对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第1基板和第2基板形成有振荡电路和检测电路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以往,在使用了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纸张类别判别装置中,将电极设为立体形状,并对电极端面施加了圆整加工或倒角加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纸张类别判别装置改善电极间的电场的不均匀,并降低因在电极间传送的检测对象物的上下变动而引起的电极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8/056443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1-2402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为了改善电极间的电场的不均匀,需要对立体形状的电极实施加工。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并未提及对立体形状的电极实施加工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静电电容检测装置或具有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电极间的电场或输出稳定化。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或具有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根据形成在电极之间的电场来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为一个所述电极的第1电极;以及作为另一所述电极的第2电极,该第2电极夹着沿片状的检测对象物被传送的方向即传送方向的传送路径,且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电极相对,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分别在与所述传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延伸,且形状不同,或者,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电极形成在所述传送路径的相反侧的第1悬浮电极、以及相对于所述第2电极形成在所述传送路径的相反侧的第2悬浮电极,或者,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第1电场调整部或第2电场调整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利用第1电极和第2电极的形状、或第1电极和第2电极的周边所存在的导体,能使电极间的电场或输出稳定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沿着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传送方向和电场方向的剖视图。
图2是沿着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传送方向和电场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连接说明图。
图6是包含相对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比较例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变形例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与比较例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中的电极间的每个位置的电场强度分布的曲线图。
图13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变形例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变形例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5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变形例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6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变形例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7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变形例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包含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变形例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连接说明图。
图19是包含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0是包含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1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的外形图。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与比较例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中的电极间的每个位置的电场强度分布的曲线图。
图23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的外形图。
图24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的外形图。
图25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的外形图。
图26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的外形图。
图27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的外形图。
图28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的外形图。
图29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的外形图。
图30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的外形图。
图31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的外形图。
图32是包含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变形例的电极在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各实施方式中,有时对同样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说明。此外,图中,X轴方向是传送方向,意味着检测对象物被传送的方向(短边方向、副扫描方向)。Y轴方向是在传送面上与传送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表示排列方向(长边方向、交叉方向、主扫描方向)。Z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表示电场方向(静电电容检测装置或图像读取装置的高度方向)。关于传送方向,不仅包含检测对象物被传送时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或图像读取装置移动的方向,也包含检测对象物被固定、静电电容检测装置或图像读取装置移动时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或图像读取装置移动的方向。排列方向也称为主扫描方向。传送方向也称为副扫描方向。电场方向也称为光轴方向。关于主扫描方向、副扫描方向、光轴方向,在说明图像读取装置时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关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使用图1至图18来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根据形成在电极间的电场来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为一个电极的第1电极1;以及作为另一电极的第2电极2,该第2电极2夹着沿片状的检测对象物3被传送的方向即传送方向的传送路径5,且至少一部分与第1电极1相对,由导体图案形成了外形部的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分别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延伸,且形状不同,或者,具有相对于第1电极1形成在传送路径5的相反侧的第1悬浮电极1f、以及相对于第2电极2形成在传送路径5的相反侧的第2悬浮电极2f。
使用图1至图5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在图1和图2中,第1电极1与第2电极2夹住沿着片状的检测对象物3被传送的方向即传送方向的传送路径5而相对。检测对象物3在X轴正方向上被传送。X轴正方向是X轴方向的正方向,是从传送方向的上游朝向下游的方向。检测对象物3例如是包含纸币和有价证券的印刷物。第1平板6是形成有第1电极1的绝缘性的平板。第2平板7是形成有第2电极2的绝缘性的平板。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可以使用印刷技术来形成。
在传送方向上,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分别是具有数mm至数cm的长度的导体图案。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传送方向上无需具有彼此相同的长度。此外,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电场方向上至少一部分相对即可。换言之,可以说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传送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复即可。即,只要是作为平行板电容器进行动作的范围,则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传送方向上错开也无妨。同样地,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也可以在排列方向(交叉方向)上错开。此外,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至少一方可以是在排列方向(交叉方向)上连续的一体的导体图案。
在图1和图2中,振荡电路使第1电极1与第2电极2之间形成电场9。即,通过振荡电路,在传送路径5的至少一部分的空间中形成电场9。图中,用两端具有箭头的虚线来表示电场9。电场9大致沿着Z轴方向而形成。此外,可以说电场9形成在第1平板6与第2平板7之间的规定的间隔、即间隙d之间。间隙d是第1平板6与第2平板7之间的电场方向的长度。间隙d的图示省略。检测电路对第1电极1与第2电极2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形成有振荡电路和检测电路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中,设第1电极1为接收侧电极、第2电极2为发送侧电极。图1的示例中,示出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使用了柔性基板的情况。关于使用了柔性基板的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在后文中阐述。
在图1和图2中,壳体13a和壳体13b是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的壳体。特别地,在图2中,壳体13a和壳体13b也是图像检测装置40的壳体。壳体13a将第1基板11收纳在内部。壳体13b将第2基板12收纳在内部。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是沿着电场方向延伸的电路基板。以在第1基板11形成振荡电路、在第2基板12形成检测电路的情况为前提来进行说明。当然,可以在第1基板11形成检测电路,也可以在第2基板12形成振荡电路。壳体13a的传送路径5一侧的表面上设有第1电极1形成在壳体13a的内部侧的第1平板6。壳体13b的传送路径5一侧的表面上设有第2电极2形成在壳体13b的内部侧的第2平板7。传送路径5意味着在壳体13a与壳体13b之间检测对象物3所通过的部位。此外,间隙d意味着电场方向上的壳体13a与壳体13b之间的距离。
在图1所记载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中,检测对象物3沿着传送方向在隔开间隙d而配置的第1平板6与第2平板7之间的传送路径5上被传送。此时,第1电极1(第1平板6)和第2电极2(第2平板7)形成具有间隙d的平行板电容器并在传送路径5内形成电场9。因此,累积电荷量因电介质即检测对象物3被插入平行板电容器中而增加,平行板电容器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能利用振荡电路和检测电路来检测平行板电容器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若预先知道成为检测对象的静电电容,则能根据静电电容的检测值来识别被传送的检测对象物3。
可以将识别该检测对象物3的功能组装到检测电路中。此外,可以将识别的功能设为识别电路,并形成在检测电路的外部。关于识别电路,之后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胶带等电介质的异物附着于检测对象物3的情况下,与未附着异物的情况相比,平行板电容器中的累积电荷量增加,静电电容增加。
由此,在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中,绝缘性的第1平板6、绝缘性的第2平板7分别如下所示那样即可。第1平板6形成在第1电极1与传送路径5之间即可。第2平板7形成在第2电极2与传送路径5之间即可。因此,不仅是第1电极1直接形成于第1平板6、第2电极2直接形成于第2平板7的情况,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中,第1电极1也可以使用柔性基板来形成在第1基板11上。同样地,第2电极2可以形成在第2基板12上。
该情况下,第1基板11在形成有第1电极1的部分以外,还具有沿着第1电极1与第2电极2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方向即电场方向的部分即可。同样地,第2基板12在形成有第2电极2的部分以外,还具有沿着第1电极1与第2电极2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方向即电场方向的部分即可。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可以分别按压或粘接到第1平板6和第2平板7。可以说通过按压或粘接,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分别形成在第1平板6和第2平板7上。
在图2中,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中,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配置于在第1读取位置141读取检测对象物3的图像的第1图像读取部中的、传送路径5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此外,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配置于在第2读取位置142读取检测对象物3的图像的第2图像读取部中的、传送路径5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即,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配置在第1读取位置141与第2读取位置141之间。图像读取装置40具有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并包括第1图像读取部和第2图像读取部。
在图2中,壳体13c是相对于夹住传送路径5而相对的壳体13a和13b配置在与壳体13b相同一侧的图像读取装置40的壳体。壳体13c在内部收纳透镜元件(成像光学透镜)15、传感器元件(受光元件)16、光源18a。此外,在壳体13c的传送路径5的相反侧形成有电路基板17。第1图像读取部与第2图像读取部的基本结构相同,为图像读取部14。图像读取部14至少意味着传感器元件16。可以将透镜元件15、光源18a和电路基板17中的至少任一个与传感器元件16组合,来设为图像读取部14。另外,电路基板17如上述那样,可以兼用作电路基板11s、电路基板12s。此外,电路基板17也可以兼用作向后述的光源18a、光源18b提供电源、驱动信号的电路。
接着,在图9中,透镜元件15对来自检测对象物3的光进行汇聚。透镜元件15是成像光学系统透镜。传感器元件16接收透镜元件15汇聚后的光。本申请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中,透镜元件15使用在排列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棒形透镜的棒形透镜阵列,并在说明中使用由此得到的透镜元件15。此外,对于传感器元件16,使用在排列方向上排列有多个传感器的多芯片传感器。因此,排列方向能称为图像读取装置40中的主扫描方向。此外,传送方向能称为图像读取装置40中的副扫描方向。并且,电场方向能称为透镜元件15(图像读取部14)的光轴方向。因此,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的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的至少一个的主面能配置成与图像读取部14的光轴平行。图像读取部14(透镜元件15)的光轴与正交于传送方向的方向(Z轴方向)平行。
透镜元件15不仅可以是棒形透镜阵列,也可以是微透镜阵列。此外,透镜元件15可以不是棒形透镜阵列、微透镜阵列等竖立等倍光学系统的透镜元件,而是缩小光学系统等图像读取用的透镜元件。此外,透镜元件15也可以是拍摄元件。
在透镜元件15为竖立等倍光学系统的透镜元件的情况下,透镜元件15配置于检测对象物3的长边方向或短边方向。即,与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同样地,透镜元件15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在检测对象物3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或短边方向的长度以上即可。同样地,在传感器元件16为多芯片传感器的情况下,传感器元件16配置于检测对象物3的长边方向或短边方向。即,与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同样地,传感器元件16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在检测对象物3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或短边方向的长度以上即可。
此外,在图2中,电路基板17是形成有传感器元件16的基板。电路基板17对传感器元件16接收到的光进行光电转换。电路基板17可以具有对光电转换后的信号进行处理的信号处理基板的功能。作为信号处理基板的电路基板17可以与形成有传感器元件16的基板分开形成。反射光用的光源即光源18a具有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导光体。光源18a所具有的导光体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在检测对象物3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或短边方向的长度以上即可。光源18a沿着主扫描方向对检测对象物3照射线状的光。在壳体13c的传送路径5一侧设有盖板玻璃7。盖板玻璃7的材料也可以是玻璃以外的聚碳酸酯、丙烯酸等透明的树脂。
由此,之后,有时将盖板玻璃7称为盖板构件7。如图9中虚线的箭头所示那样,从光源18a射出的光透过盖板玻璃7,照射到检测对象物3。如图9中沿着光轴方向的虚线的箭头所示那样,该照射出的光被检测对象物3反射,该反射光透过盖板玻璃7经由透镜元件15被传感器元件16所接收。根据该接收后的反射光,图像读取装置40能得到检测对象物3的图像。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40在副扫描方向上具备小型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作为整体能容易地实现小型化。另外,通过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的第1平板6和第2平板7的至少一方使用与盖板玻璃7相同的材料,从而能实现成本降低。即,第1平板6和第2平板7的至少一方中的从光源18a射出的光的透过率在阈值以上。阈值例如根据从光源18a射出的光的光量来确定。
并且,为了简化使用与盖板构件7相同的材料的第1平板6或第2平板7的配置,可以利用透明电极来形成第1电极1或第2电极2。即,第1平板6和第1电极1、以及第2平板7和第2电极2的至少一方中的从光源18a射出的光的透过率在阈值以上。可以用上述透过率在第1阈值以上的构件来形成第1平板6和第2平板7,并用上述透过率在第2阈值以上的构件来形成第1电极和第2电极。第1阈值和第2阈值例如根据从光源18a射出的光的光量来确定。第1阈值和第2阈值可以是相同的值,也可以是不同的值。
第1平板6和第2平板7可以说是由与盖板构件7相同的材料所形成的透明的板。此外,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可以说是在透明的板上形成的透明电极。透明电极例如是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膜。由此,若使用ITO膜,则能容易地将透明电极与透明的板形成为一体。另外,从光源18a射出的光并不限于可见光。此外,不论从第1电极1、第2电极2、第1平板6和第2平板7中的光源18a射出的光的透过率如何,均能通过将第1电极1和第1平板6形成为一体、并将第2电极2和第2平板7形成为一体,来实现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的薄型化。
图像读取装置40具有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实施方式1的示例中,在传送路径5中,在图像读取装置40所具有的图像读取部14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配置有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所具有的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透明树脂胶带作为异物附着于检测对象物3的情况下,相对于透射光和反射光是透明的,因此,例如,不容易出现在反射图像或透射图像等图像上。因此,对于粘贴有透明树脂胶带的检测对象物3的识别,静电电容的检测与图像读取(光学读取)的并用是有效的。由此,像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40那样,通过将检测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与进行图像读取的图像读取部14排列在传送方向上来配置,由此,能用一对模块来对检测对象物3的静电电容图像与光学图像进行检测。
进一步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40进行详细说明。在壳体13a和壳体13b的内部,设有振荡电路和检测电路的至少一方。图像读取部14所具有的传感器元件16设置在被第1平板6和第2平板7中的至少一方密封的壳体13c的内部。图像读取部14读取检测对象物3的图像(图像信息)。
对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1的结构进行说明,该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1在图像读取装置40中、对检测对象物3的静电电容的变化以外的信息进行检测的装置或传感器检测印刷于检测对象物3的图像、水印等的情况下更为适用。第1平板6和第2平板7是能适用于对壳体13c进行密封的盖板构件7的透明的板。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是形成在盖板构件7上的透明电极。第2平板7中的从光源18a射出的光的透过率在阈值以上。另外,在图2中,第1电极1也可以不是透明的。即使第1电极1遮住后述的光源18a、光源18b的光,只要是后述的图像读取部14的读取不出现问题的范围,则第1平板6也可以不是透明的板。另外,从光源18a、18b射出的光并不限于可见光。
在图2中,图像读取部14至少具有传感器元件16。透镜元件15经由第1平板6和第2平板7的至少一方将检测对象物3所反射的光、或透过了检测对象物3的光汇聚。传感器元件16接收透镜元件15所汇聚的汇聚光。光源18a、18b将光照射向检测对象物3。透镜元件15所汇聚的光是从光源18a照射到检测对象物3、并由检测对象物3反射的光,或者是从光源18b照射到检测对象物3、并透过了检测对象物3的光。光源18a、光源18b相对于第1平板6或第2平板7配置在传送路径5的相反侧。即,光源18a、光源18b内置在壳体13a、13b、13c中的任一个。
由此,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40能读取检测对象物3的表面即与壳体13b相对的面、以及背面即与壳体13a相对的面这两者的图像。另外,在图2中,如相对于光轴方向具有倾斜的虚线的箭头所示,来自光源18a的光被照射到检测对象物3。如沿着光轴方向的虚线的箭头所示那样,该照射出的光被检测对象物3反射,该反射光透过盖板玻璃即第1平板6或第2平板7经由透镜元件15被传感器元件16所接收。如沿着光轴方向的虚线的箭头所示那样,该照射出的光透过检测对象物3,该透射光透过第1平板6或第2平板7经由透镜元件15被传感器元件16所接收。光源18b是透射光用的光源。光源18b具有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导光体。光源18b所具有的导光体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在检测对象物3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或短边方向的长度以上即可。
构成为图1(图2)所示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的第1基板11的第1端部11弯曲,并直接或间接与第1平板6相接触,或者,第1基板11的第1端部弯曲,并且与第1平板6相对。即,在第1基板11中,在与第1平板6直接或间接接触的部分形成第1电极1。或者,在第1基板11中,在与第1平板6相对的部分形成第1电极1,并且,第1基板11中,第1端部的相反侧的第2端部弯曲,在第2端部处第1基板11与电路基板11s(电路基板17)电连接。例如,形成于电路基板17的连接器17c与第1基板11的第2端部电连接。当然,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将第1基板11的第2端部固定于电路基板11s(电路基板17)。即,可以说第1基板11的主面配置在第1端部与第2端部之间。可以说第1基板11的主面是在形成有第1电极1的部分以外、沿着第1电极1与第2电极2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方向即电场方向的部分。
构成为图像读取装置40的第2基板12的第1端部弯曲,并直接或间接与第2平板7相接触,或者,第2基板12的第1端部弯曲,并且与第2平板7相对。即,在第2基板12中,在与第2平板7直接或间接接触的部分形成第2电极2。或者,在第2基板12中,在与第2平板7相对的部分形成第2电极2,并且,第2基板12中,第1端部的相反侧的第2端部弯曲,在第2端部处第2基板12与电路基板12s(电路基板17)电连接。例如,形成于电路基板17的连接器17c与第2基板12的第2端部电连接。当然,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将第2基板12的第2端部固定于电路基板12s(电路基板17)。即,可以说第2基板12的主面配置在第1端部与第2端部之间。可以说第2基板12的主面是在形成有第2电极2的部分以外、沿着第1电极1与第2电极2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方向即电场方向的部分。
在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40中,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的主面分别配置为与正交于传送方向的方向(Z轴方向)平行,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配置为在传送方向上错开。在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40中,第1基板11与第2基板12的至少一方可以起到作为遮光构件的功能,该遮光构件对从光源18a、光源18b照射出的光进行遮光。在图28中,可以将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与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同样地设为遮光构件。该情况下,在与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对应的位置,第1平板6和第2平板7无需是透明的。换言之,不仅是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与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对应的位置,也可以将第1平板6和第2平板7设为有色。
可以说在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40中,详细而言,相对于第2读取位置142,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的至少一方(包含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至少一方)对从第1光源(靠近第1基板11的光源18a)照射出的光进行遮光。同样地,可以说相对于第1读取位置141,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的至少一方(包含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至少一方)对从第2光源(靠近第2基板12的光源18a)照射出的光进行遮光。
使用图3、图4、图5所示的第2基板12,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由于与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为相同的结构(有时第1电极1与第2电极2不同),因此,除了括号记载以外,省略第1基板11的说明。如图3所示,第2基板12(第1基板11)的第1端部由弯曲部分12c(弯曲部分11c)和电极部分12e(电极部分11e)构成。电极部分12e(电极部分11e)上,沿着排列方向形成有多个第2电极2(第1电极1)。从第2电极2(第1电极1)分别引出引线(引出图案)。将第2基板12(第1基板11)的弯曲部分12c(弯曲部分11c)弯曲,并使第2电极2(第1电极1)接触第2平板7(第1平板6)接触即可。如上述那样,图3、图4、图5所示的第2电极2(第1电极1)可以是在排列方向(交叉方向)上连续的一体的导体图案。即,第1电极1(第2电极2)可以是在交叉方向上连续的导体图案,也可以是在交叉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
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中,在第1基板11与第1平板6的线膨胀系数不同的情况下、或第2基板12与第2平板7的线膨胀系数不同的情况下,使用图5来进行说明。例如,在第1平板6使用与上述盖板构件7相同的材料的情况下、且第1基板11与第1平板6的线膨胀系数存在较大不同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线膨胀系数的不同。在第2基板12与第2平板7的线膨胀系数存在较大不同的情况下也同样。
该情况下,为了维持形成在第1基板11上的第1电极1与第1基板11之间的电连接,在第1电极1与第1基板11之间配置导电性的缓冲构件并连接这两者即可。同样地,为了维持形成在第2基板12上的第2电极2与第2基板12之间的电连接,在第2电极2与第2基板12之间配置导电性的缓冲构件并连接这两者即可。图5示出了对第2电极2与第2基板12的连接使用了缓冲构件12a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的壳体13b一侧的结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的壳体13a一侧也为同样的结构。缓冲构件可以选择成为缓冲的构件的导电性的弹性体、例如导电橡胶。也可以选择针连接器、例如由磷青铜板形成的缓冲弹簧来作为缓冲构件,以代替导电橡胶。
此外,如图2所示,将壳体13a的收纳第1基板11的空间取得较大,从而能安装其它部件。此外,将壳体13a的收纳第1基板11的空间取得较大,由此,弯曲部分11c的弯曲率的选择幅度变广。同样地,如图2所示,将壳体13b的收纳第2基板12的空间取得较大,从而能安装其它部件。此外,将壳体13b的收纳第2基板12的空间取得较大,由此,弯曲部分12c的弯曲率的选择幅度变广。
第1基板11的侧面(第1端部)在电场方向上与第1平板6相对。此外,第2基板12的侧面(第1端部)在电场方向上与第2平板7相对。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具有侧面的传送方向的长度比主面的电场方向的长度要短的薄板状的形状。第2电极2(第1电极1)向第2平板7(第1平板6)的固定可以是按压固定,但在想要进一步牢固地固定的情况下,如图4、图5所示,在第2电极2(第1电极1)上设置非导电性的粘接层12a(粘接层11a)并固定于第2平板7(第1平板6)即可。这里,以粘接层12a(粘接层11a)包含上述缓冲构件12a(缓冲构件11a)的形式来进行说明,但粘接层12a(粘接层11a)与缓冲构件12a(缓冲构件11a)可以是不同的构件。另外,粘接层12a(粘接层11a)优选非导电性的双面胶带、非导电性的粘接剂。由于粘接层12a(粘接层11a)为非导电性,因此可以在多个第2电极2(第1电极1)上遍布形成。
由此,可以说第1基板11的端部(第1端部)弯曲,并与第1平板6直接或间接接触。同样地,可以说第2基板12的端部(第1端部)弯曲,并与第2平板7直接或间接接触。此外,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无需分别与第1平板6及第2平板7直接或间接接触,可以通过自身来维持形状,也可以利用其它构件来支承。即,第1基板11的端部(第1端部)可以弯曲,并与第1平板6相对。同样地,第2基板12(第1端部)的端部可以弯曲,并与第2平板7相对。可以使上述构造的第1基板11与第2基板12混合,也可以进一步使第1基板11、第2基板12混合。
使用图6至图17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的电极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包含比较例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6(A)中,第1电极1与第2电极2为相同的形状,并分别具有在交叉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连续的导体图案。图6(B)中,第1电极1与第2电极2为相同的形状,并分别具有在交叉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延伸且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图11、图13至图17中,第1悬浮电极1f形成在X轴和Y轴交叉的平面中、与第1电极1不同的平面。详细而言,第1悬浮电极1f相对于第1电极1形成在传送路径5的相反侧。将具有第1悬浮电极1f和第2悬浮电极2f的示例作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的变形例来进行说明。另外,第2悬浮电极2f形成在X轴和Y轴交叉的平面中、与第2电极2不同的平面。详细而言,第2悬浮电极2f相对于第2电极2形成在传送路径5的相反侧。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中,设为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分别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延伸,且形状不同,由此,与比较例即图6所示的情况相比,提高了电场的稳定性。如图7至图10所示,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形状不同可以指传送方向和交叉方向的至少一方。除了连续的一个导体图案和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那样的形状差异以外,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中一方的长度在传送方向上比另一方的长度要短的也包含在不同的形状中。同样地,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中一方的长度在交叉方向上比另一方的长度要短的也包含在不同的形状中。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读取装置40)可以将上述三个差异复合。
图7所示的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相同。第1电极1表示形成在第1基板11上的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第2电极2表示形成在第2基板12上的连续的一个导体图案。即,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分别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延伸,且形状不同。详细而言,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交叉方向上的彼此的形状不同。
图6所示的电极是根据想要读取数量的分辨率(采样数)设为相同的电极形状、电极数的比较例,但使彼此的电极形状具有差异,从而具有如下效果。具体而言,图7的示例中,将发送侧电极即第2电极2形成为一体的形状,从而可得到如下效果:因发送侧电极即第2电极2的影响而产生的每个像素的输出偏差得到改善。此外,在主扫描方向上,能使电场的分布稳定化,与比较例相比能使电极间的电场强度分布变得均匀。
图8所示的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第1电极1比第2电极2要长。第1电极1表示形成在第1基板11上的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第2电极2表示形成在第2基板12上的连续的一个导体图案。即,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分别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延伸,且形状不同。详细而言,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交叉方向上的彼此的形状不同,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中,其中一方的长度在传送方向上比另一方的长度要短。
图8的示例中,为了使电极间的电场分布变得均匀,使发送侧电极即第2电极2的副扫描宽度(传送方向上的长度)比接收侧电极即第1电极1的副扫描宽度(传送方向上的长度)要细(要短)。其结果是,能使电极间的电场的分布均匀化(稳定化),不论检测对象物3位于电极间的何处,与比较例相比均能得到稳定的输出。接下来的图9的示例是将图7和图8的示例相组合而得的。
图9所示的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第1电极1比第2电极2要长。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分别表示形成在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上的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即,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分别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延伸,且形状不同。详细而言,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交叉方向上的彼此的形状不同,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中,其中一方的长度在传送方向上比另一方的长度要短。图9中,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以相同数量逐个形成,但也可以将每一个的交叉方向上的长度设为不同以将数量区分开。该情况下,可以说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交叉方向上的彼此的形状不同。
图10所示的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第1电极1比第2电极2要长。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是分别形成在第1基板11上和第2基板2上的连续的一个导体图案,即、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分别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延伸,且形状不同。图9的示例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主要作为点传感器来使用的情况的结构。
如图8、图9、图10所示,可以说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中,电极中相当于发送侧电极的第2电极2的长度在传送方向上比相当于接收侧电极的第1电极1的长度要短。
图11所示的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与图9所示的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相同。图11中,为了进一步使电极间的电场分布变得均匀,构成为在发送侧电极即第1电极1、以及接收侧电极即第2电极2的背面侧分别配置电气上为不稳定状态的悬浮电极即第1悬浮电极1f和第2悬浮电极2f。通过配置悬浮电极(第1悬浮电极1f、第2悬浮电极2f),从而能使电极间的电场的分布均匀化(稳定化),不论检测对象物3位于电极间的何处,均能得到稳定的输出。第1悬浮电极1f和第2悬浮电极2f的至少一方可以提供有电位。电位的提供方法可以考虑例如将供电线连接到第1悬浮电极1f并利用DC(Direct Current:直流)来提供电位。第2悬浮电极2f的情况也相同。即,可以说第1悬浮电极1f和第2悬浮电极2f的至少一个连接有供电线,并提供有DC电力。连接到第1悬浮电极1f或第2悬浮电极2f的供电线的图示省略。
图12是示出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与比较例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中的电极间的每个位置的电场强度分布的曲线图。纵轴表示电场强度分布(P),横轴表示电极(第1电极1、第2电极2)间的位置即间隙d。图12中,实线是图6(B)所示的比较例的数据(图6B)。虚线是图9所示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的数据(图9)。空心的虚线是图11所示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的数据(图11)。
即,图12示出如下具体示例(计算结果):相对于比较例,通过对电极(第1电极1、第2电极2)形状进行变更,从而电极即第1电极1、第2电极2间的电场强度分布得以稳定化。相对于比较例,若替换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电极尺寸,则电场强度的变动变小,此外,若配置悬浮电极(第1悬浮电极1f、第2悬浮电极2f)则电场强度的变动变小,可得到均匀的特性。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如图13和图14所示,即使构成为不变更电极(第1电极1、第2电极2)形状而形成第1悬浮电极1f、第2悬浮电极2f,也具有使电极间的电场的分布均匀化(稳定化)的效果。
即,可以说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根据形成为电极之间的电场来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为一个电极的第1电极1;作为另一电极的第2电极2,该第2电极2夹着沿片状的检测对象物3被传送的方向即传送方向的传送路径5,且至少一部分与第1电极1相对;第1悬浮电极1f,该第悬浮电极1f相对于第1电极1形成在传送路径5的相反侧;以及第2悬浮电极2f,该第2悬浮电极2f相对于第2电极2形成在传送路径5的相反侧。
当然,图7、图8、图9的示例中,即使是形成第1悬浮电极1f、第2悬浮电极2f的结构,也具有使电极间的电场的分布均匀化(稳定化)的效果。在图7的示例中形成有第1悬浮电极1f、第2悬浮电极2f的示例为图15的示例。在图8的示例中形成有第1悬浮电极1f、第2悬浮电极2f的示例为图16的示例。在图9的示例中形成有第1悬浮电极1f、第2悬浮电极2f的示例为图17的示例。
图11、图13至图17中,例示出第1悬浮电极1f和第2悬浮电极2f分别远离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的情况,但第1悬浮电极1f和第2悬浮电极2f也可以分别形成于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即,可以在第1基板11的一个面形成第1电极1,并在第1基板11的另一个面形成第1悬浮电极1f。同样地,可以在第2基板12的一个面形成第2电极2,并在第2基板12的另一个面形成第2悬浮电极2f。经由传送路径5,第1基板11的一个面与第2基板12的一个面相对。详细而言,在第1基板11的一个面(第1电极1)与传送路径5之间,第1平板6以更靠近第1电极1的方式进行配置。同样地,在第2基板12的一个面(第2电极2)与传送路径5之间,第2平板7以更靠近第2电极2的方式进行配置。
即,可以说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具备第1基板1,第1基板1的一个面形成有第1电极1,另一个面形成有第1悬浮电极1f,第1基板1被粘接或按压到电介质即第1平板6来进行定位。同样地,可以说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具备第2基板2,第2基板2的一个面形成有第2电极2,另一个面形成有第2悬浮电极2f,第2基板2被粘接或按压到电介质即第2平板7来进行定位。
此外,可以说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如图18所示,在第2基板2为弯曲的柔性基板的情况下,在柔性基板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分12c的山部的山线所存在的面(一个面)侧的电极部分12e上形成有第2电极2,在柔性基板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分12c的谷部的谷线所存在的面(另一个面)侧形成有第2悬浮电极2f。虽然图示省略,但同样地,可以说在第1基板1为弯曲的柔性基板的情况下,在柔性基板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分11c的山部的山线所存在的面(一个面)侧的电极部分11e上形成有第1电极1,在柔性基板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分11c的谷部的谷线所存在的面(另一个面)侧形成有第1悬浮电极1f。
可以说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包括:夹住沿着片状的检测对象物3被传送方向即传送方向的传送路径5、且至少一部分相对的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在第1电极1与第2电极2之间形成电场的振荡电路;检测第1电极1与第2电极2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检测电路;形成有振荡电路与检测电路中的至少一方的第1基板11(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第2基板12);形成在第1电极1与传送路径5之间的绝缘性的第1平板11;以及形成在第2电极2与传送路径5之间的绝缘性的第2平板12。
第1基板11中,为了调整第1电极1与第1悬浮电极1f的距离,可以在第1基板11的一个面上形成第1电极1,并在第1基板11的另一个面上配置间隔件来形成第1悬浮电极1f。此外,可以在第1基板11的另一个面上形成第1悬浮电极1f,并在第1基板11的一个面上配置间隔件来形成第1电极1。同样地,第2基板12中,为了调整第2电极2与第2悬浮电极2f的距离,可以在第2基板12的一个面上形成第2电极2,并在第2基板12的另一个面上配置间隔件来形成第2悬浮电极2f。此外,可以在第2基板12的另一个面上形成第2悬浮电极2f,并在第2基板12的一个面上配置间隔件来形成第2电极2。这一点在第1基板11或第2基板12为柔性基板的情况下也相同。
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能形成稳定的电场,能对检测对象物3的代表例即纸币和有价证券粘贴有异物的情况进行检测。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也适用于对检测出的纸币和有价证券进行回收或裁减来防止再流通的装置。另外,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40中,可以将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形成在与图像读取装置40的壳体不同的壳体(壳体13a、壳体13b)。此外,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的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无需遍及主扫描方向的整个区域来形成,可以比主扫描方向的全长要短,以作为对检测对象物3的一部分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进行检测的点传感器。
实施方式2.
关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使用图19至图32来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的不同点在于,实施方式2中,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第1电场调整部31或第2电场调整部32。除此以外的结构在实施方式1和2之间没有差异,因此省略说明。当然,实施方式2中所说明的第1电场调整部31或第2电场调整部32可以应用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首先,使用图19至图30对第1电场调整部31进行说明,接着,使用图31和图32对变形例即第2电场调整部3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中,除图22以外,仅对将第1电场调整部31、第2电场调整部32形成于第1电极1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在将第1电场调整部31、第2电场调整部32形成于第2电极2的情况下也相同。此外,可以对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这两者形成第1电场调整部31和第2电场调整部32的至少一方。可以对一个电极(第1电极1或第2电极2)形成第1电场调整部31和第2电场调整部32。第1电场调整部31形成在X轴和Y轴交叉的平面中、与第1电极1(第2电极2)相同的平面上。优选第2电场调整部32形成在X轴和Y轴交叉的平面中、与第1电极1(第2电极2)相同的平面上。
首先,使用图19至图30来说明第1电场调整部31。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的特征在于,包括:作为一个电极的第1电极1;以及作为另一电极的第2电极2,该第2电极2夹着传送路径5、且至少一部分与第1电极1相对,由导体图案形成了外形部的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至少一方具有对电场9进行调整的第1电场调整部31,该第1电场调整部31是相对于外形部形成在更靠内侧的内部空隙部33、从外形部向内侧凹陷的切口状部34以及外形部为锯齿状的锯齿状部45这三个中的至少一个。
在图19至图21中,第1电场调整部31是内部空隙部33。内部空隙部33可以是圆形(椭圆或正圆)或多边形等导体图案被挖出后而得的形状。图19至图21中,图示出内部空隙部33为四边形的情况。图19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的情况。图20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连续的导体图案的情况。图21(A)示出图19所示的一个第1电极1。图21(B)示出将图20所示的第1电极1的中间省略而得的图案。当然,可以对图19所示的一个第1电极1形成多个第1电场调整部31(内部空隙部33)。
表示将图19至图21所示的第1电场调整部31也形成于第2电极2而得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与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中没有第1电场调整部31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比较例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之间的电极间的每个位置的电场强度分布的曲线为图22。图22中,纵轴表示电场强度分布(P),横轴表示电极(第1电极1、第2电极2)间的位置即间隙d。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场强度分布用实线来表示。比较例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电场强度分布用黑白的虚线来表示。
图22中,横轴的“0”是传送路径5中的第1电极1与第2电极2的中间地点的电场强度。横轴的负侧为第1电极1侧。横轴的正侧为第2电极2侧。由图22所明确的那样,可知相对于比较例,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中,在传送路径5的中间不论接近第1电极1(负侧)、第2电极2(正侧)的哪一方,电场9的电场强度的变动均较小。另外,在第1电极1的附近想要使电场强度的变动变少的情况下,将第1电场调整部31形成于第1电极1即可。此外,在第2电极2的附近想要使电场强度的变动变少的情况下,将第1电场调整部31形成于第2电极2即可。
图23图示出第1电场调整部31(内部空隙部33)为椭圆的情况。图23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一个第1电极1。图23(B)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连续的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将第1电极1的中间省略后的图案。当然,可以对图23(A)所示的一个第1电极1形成多个第1电场调整部31(内部空隙部33)。第1电场调整部31(内部空隙部33)可以是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导体图案被挖出后而得的。此外,可以说第1电场调整部31(内部空隙部33)是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导体图案中被贯穿后而得的开口部。
第1电场调整部31可以是切口状部34。切口状部34形成具有Π形状、E字形、阶梯状中的至少一个外形的第1电极1或第2电极2的外形部。
图24图示出第1电场调整部31(切口状部34)为Π形状的情况。图24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一个第1电极1。图24(B)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连续的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将第1电极1的中间省略后的图案。当然,可以对图24(A)所示的一个第1电极1形成多个第1电场调整部31(切口状部34)。该情况下,可以说是图25所示的E字形的第1电场调整部31(切口状部34)。此外,该情况下,也可以说是梳齿状的切口状部34。
图25图示出第1电场调整部31(切口状部34)为E字形的情况。图25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一个第1电极1。图25(B)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连续的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将第1电极1的中间省略后的图案。当然,可以对图25(A)所示的一个第1电极1形成多个第1电场调整部31(切口状部34)。该情况下,可以称为梳齿状的切口状部34。阶梯状的切口状部34的说明省略图示,但梳齿状的切口状部34的传送方向上的梳的长度呈阶梯状。
图26示出第1电场调整部31(切口状部34)的Π形状为圆弧的情况。图26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一个第1电极1。图26(B)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连续的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将第1电极1的中间省略后的图案。当然,可以对图26(A)所示的一个第1电极1形成多个第1电场调整部31(切口状部34)。该情况下,可以说图25所示的E字形的第1电场调整部31(切口状部34)为圆弧。
图27示出第1电场调整部31(切口状部34)的Π形状为V字形的情况。图27(A)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一个第1电极1。图27(B)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连续的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将第1电极1的中间省略后的图案。当然,可以对图27(A)所示的一个第1电极1形成多个第1电场调整部31(切口状部34)。该情况下,可以说图25所示的E字形的第1电场调整部31(切口状部34)成为V字形。
第1电场调整部31可以是锯齿状部35。锯齿状部35可以形成具有三角形、四边形、波浪形的至少一个锯齿状的外形的第1电极1或第2电极2的外形部。可以将使用图24至图27进行了说明的切口状部34称为锯齿状部35。例如,图24和图25所示的切口状部34可以称为四边形的锯齿状部35。
图28图示出第1电场调整部31(锯齿状部35)为三角形的情况。图28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一个第1电极1。图28(B)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连续的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将第1电极1的中间省略后的图案。当然,可以对图28(A)所示的一个第1电极1形成多个第1电场调整部31(锯齿状部35)。
图29和图30图示出第1电场调整部31(锯齿状部35)为波浪形的情况。图29(A)和图30(A)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一个第1电极1。图29(B)和图30(B)示出第1电极1为在交叉方向上连续的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的将第1电极1的中间省略后的图案。当然,可以对图29(A)或图30(A)所示的一个第1电极1形成多个第1电场调整部31(锯齿状部35)。图29所示的锯齿状部35与图30所示的锯齿状部35的差异在于曲线的陡峭度。图30所示的锯齿状部35为更为陡峭的曲线。若曲线变得陡峭,则也可以说锯齿状部35是梳齿状的切口状部34。当然,这并不妨碍将图29所示的锯齿状部35称为梳齿状部的切口状部34,而是定义的问题。
至此为止,例示出第1电场调整部31即切口状部34和锯齿状部35形成于沿着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交叉方向的边、即传送方向的一条边的情况。当然,第1电场调整部31即切口状部34和锯齿状部35也可以形成于沿着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交叉方向的边、即传送方向的另一条边。此外,也可以将第1电场调整部31即切口状部34和锯齿状部35形成于上述两条边。
此外,在第1电极1(第2电极2)为在交叉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的情况下,第1电场调整部31即切口状部34和锯齿状部35可以形成于沿着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传送方向的两条边中的任意一方。若将该思想应用于第1电极1(第2电极2)为在交叉方向上连续的导体图案的情况,则成为下述那样。除了形成于交叉方向的两端部的至少一方的第1电场调整部31即切口状部34和锯齿状部35以外,均配置在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外形部的内部,因此,切口状部34和锯齿状部35成为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导体图案被挖出后的形状、或成为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导体图案中被贯穿后的开口部。因此,该情况下的第1电场调整部31即切口状部34和锯齿状部35可以称为内部空隙部33。
由此,由切口状部34和锯齿状部35派生并可称为内部空隙部33的第1电场调整部31可以远离传送方向上的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中央部来形成。在第1电极1(第2电极2)为在交叉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的情况下,可称为内部空隙部33的第1电场调整部31可以远离交叉方向上的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中央部来形成。同样地,图19、图20、图21、图23所示的内部空隙部33在传送方向上形成于第1电极1的中央部,但也可以远离该中央部来形成。图19、图21(A)、图23(A)所示的内部空隙部33在传送方向上形成于第1电极1的中央部,但也可以远离该中央部来形成。
此外,可以说第1电场调整部中,在传送方向上导体图案不连续的部分存在于交叉方向的任意位置,或者,在传送方向上导体图案的长度彼此不同的部分存在于交叉方向的任意位置。即,在电场调整部31为内部空隙部33的情况下,由于内部空隙部导致存在中途不为导体图案的部分,因此,在传送方向上导体图案不连续的部分存在于交叉方向的任意位置。在电场调整部31为切口状部34或锯齿状部35的情况下,由于切口状部34或锯齿状部35导致存在导体图案的长度不同的部位,因此,可以说在传送方向上导体图案的长度彼此不同的部分存在于交叉方向的任意位置。
实施方式2中,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可以设为相同的形状。当然,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外形部可以为相同的形状,但可以将第1电场调整部31的形状设为不同。此外,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外形部可以为不同的形状,但可以将第1电场调整部31的形状设为相同。
接着,使用图31和图32来说明作为变形例的第2电场调整部32。变形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40)的特征在于,包括:作为一个电极的第1电极1;以及作为另一电极的第2电极2,该第2电极2夹着传送路径5、且至少一部分与第1电极1相对,由导体图案形成了外形部的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经由形成在外形部的外侧的外部空隙部36而在周围对电场9进行调整的第2电场调整部32、即接地的接地图案部37。可以将外部空隙部36和接地图案部37这两者设为第2电场调整部32。接地图案部37也可以称为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旁路。另外,接地图案部37是与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不同的导体图案,但在通过蚀刻或铣削去除一个导体图案来形成外部空隙部36的情况下,或由于第1电极1、第2电极2和第2电场调整部32对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电场的形成造成影响,因此,可以表现为将第2电场调整部32形成于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至少一方。
在图31和图32中,第2电场调整部32是外部空隙部36和接地图案部37、或接地图案部37。外部空隙部36是形成在第1电极1和接地图案部37之间的空隙部。图31(A)示出在沿着第1电极1的交叉方向的两条边侧形成有接地图案部37的情况。图31(B)示出在沿着第1电极1的交叉方向的边、即传送方向的另一边侧形成接地图案部37的情况。当然,也可以在沿着第1电极1的交叉方向的边、即传送方向的一边侧形成接地图案部37。图31(C)和图32示出在沿着第1电极1的交叉方向的两边侧、以及沿着第1电极1的传送方向的两边侧分别形成连续的接地图案部37的情况。该情况下的接地图案部37可以称为保护环部37。
换言之,可以说保护环部37(接地图案部37)是经由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至少一方的外部空隙部36而覆盖周围的形状。例如,保护环部37(接地图案部37)可以使沿着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交叉方向的一边侧、或沿着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传送方向的一边侧开放而成为Π形状。在变形例的实施方式2中,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也可以设为相同的形状。当然,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外形部可以为相同的形状,但可以将第1电场调整部31的形状设为不同。此外,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外形部可以为不同的形状,但可以将第1电场调整部31的形状设为相同。
图31和图32中,接地图案部37的外部空隙部36侧的外形部用直线来示出,但接地图案部37的外部空隙部36侧的外形部也可以是利用切口状部34、锯齿状部35进行了说明的形状。此外,在对第1电极1(第2电极2)形成切口状部34、锯齿状部35的情况下,可以对与外部空隙部36相对的部分的接地图案部37的外形部(接地图案部37的外部空隙部36侧的外形部)形成与第1电极1(第2电极2)相同的切口状部34、锯齿状部35。该情况下,可以对接地图案部37形成切口状部34、锯齿状部35,以使得相对的接地图案部37与第1电极1(第2电极2)之间的距离(外部空隙部36的长度)为相同。
此外,虽然省略了曲线图,但变形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图像读取装置)通过对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形成第2电场调整部32,从而与第1电场调整部31同样地,即使在传送路径5之间接近第1电极1、第2电极2的某一方,也能使电场强度的变动变小。另外,在第1电极1的附近想要使电场强度的变动变少的情况下,将第2电场调整部32形成于第1电极1即可。此外,在第2电极2的附近想要使电场强度的变动变少的情况下,将第2电场调整部32形成于第2电极2即可。当然,也可以一并使用第1电场调整部31和第2电场调整部32。这也包含了对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任一方形成第1电场调整部31、并对另一方形成第2电场调整部32的情况。
本发明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第1电极1;以及第2电极2,该第2电极2夹着传送路径5、且至少一部分与第1电极1相对,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分别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延伸,且形状不同,或者,具有相对于第1电极1形成在传送路径5的相反侧的第1悬浮电极1f、以及相对于第2电极2形成在传送路径5的相反侧的第2悬浮电极2f,或者,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第1电场调整部31或第2电场调整部32。
本发明所涉及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中,由导体图案形成了外形部的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不仅可以是形成在第1基板11、第2基板12等基板(电介质基材)上的导电性的图案,也可以是由金属板所形成的图案。因此,实施方式2中的内部空隙部32和外部空隙部36既可以是露出的基板(电介质基材)的表面,也可以是空间。关于接地图案部37,由导体图案形成外形部,但不仅可以是形成在第1基板11、第2基板12等基板(电介质基材)上的导电性的图案,也可以是由金属板所形成的图案。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精神与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实施各种实施方式以及变形。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即,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来表示,而不是由实施方式来表示。并且,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及与其同等发明意义的范围内实施的各种变形也视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标号说明
1第1电极
1f悬浮电极
2第2电极
2f悬浮电极
3检测对象物
5传送路径
6第1平板
7第2平板
7盖板构件(盖板玻璃)
9电场
11第1基板
11a、12a缓冲构件(粘接层)
12第2基板
11c、12c弯曲部分
11e、12e电极部分
13a、13b壳体
14图像读取部
141第1读取位置
142第2读取位置
15透镜元件
16传感器元件
17电路基板
17c连接器
18a、18b光源
20静电电容检测装置
31第1电场调整部
32第2电场调整部
33内部空隙部
34切口状部
35锯齿状部
36外部空隙部
37接地图案部(保护环部)
40图像读取装置。

Claims (29)

1.一种静电电容检测装置,
根据形成在电极之间的电场来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其特征在于,包括:
作为一个所述电极的第1电极;以及作为另一所述电极的第2电极,该第2电极夹着沿片状的检测对象物被传送的方向即传送方向的传送路径,且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电极相对,
由导体图案形成了外形部的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分别在与所述传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延伸,且形状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极是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连续的导体图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极是在所述交叉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电极是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连续的导体图案。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电极是在所述交叉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导体图案。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彼此的形状不同。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中的一方的长度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比另一方的长度要短。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中、相当于发送侧电极的一方的长度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比相当于接收侧电极的一方的长度要短。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1悬浮电极和第2悬浮电极,所述第1悬浮电极相对于所述第1电极形成在所述传送路径的相反侧,所述第2悬浮电极相对于所述第2电极形成在所述传送路径的相反侧。
10.一种静电电容检测装置,
根据在由导体图案形成了外形部的第1电极或所述第2电极即电极之间所形成的电场来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其特征在于,包括:
作为一个所述电极的所述第1电极;作为另一所述电极的所述第2电极,该第2电极夹着沿片状的检测对象物被传送的方向即传送方向的传送路径,且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电极相对;第1悬浮电极,该第1悬浮电极相对于所述第1电极形成在所述传送路径的相反侧;以及第2悬浮电极,该第2悬浮电极相对于所述第2电极形成在所述传送路径的相反侧。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1基板,所述第1基板的一个面形成有所述第1电极,另一个面形成有所述第1悬浮电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被粘接或按压到电介质来进行定位。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是弯曲后的柔性基板,在山线所存在的面一侧形成有所述第1电极。
14.如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2基板,所述第2基板的一个面形成有所述第2电极,另一个面形成有所述第2悬浮电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基板被粘接或按压到电介质来进行定位。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基板是弯曲后的柔性基板,在山线所存在的面一侧形成有所述第2电极。
17.如权利要求9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悬浮电极和所述第2悬浮电极的至少一方提供有电位。
18.如权利要求9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悬浮电极和所述第2悬浮电极的至少一方连接有供电线。
19.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的至少一方具有对所述电场进行调整的第1电场调整部、即相对于所述外形部形成在更靠近内侧的内部空隙部、从所述外形部向内侧凹陷的切口状部、以及所述外形部为锯齿状的锯齿状部这三个中的至少一个。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场调整部中,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所述导体图案不连续的部分存在于所述交叉方向的任意位置,或者,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所述导体图案的长度彼此不同的部分存在于所述交叉方向的任意位置。
21.一种静电电容检测装置,
根据形成在电极之间的电场来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其特征在于,包括:
作为一个所述电极的第1电极;以及作为另一所述电极的第2电极,该第2电极夹着沿片状的检测对象物被传送的方向即传送方向的传送路径,且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电极相对,
由导体图案形成了外形部的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的至少一方具有对所述电场进行调整的第1电场调整部、即相对于所述外形部形成在更靠近内侧的内部空隙部、从所述外形部向内侧凹陷的切口状部、以及所述外形部为锯齿状的锯齿状部这三个中的至少一个。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分别在与所述传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1电场调整部中,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所述导体图案不连续的部分存在于所述交叉方向的任意位置,或者,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所述导体图案的长度彼此不同的部分存在于所述交叉方向的任意位置。
23.如权利要求19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空隙部为圆形或多边形,
所述切口状部形成具有Π形状、E字形、阶梯状的至少一个外形的所述外形部,
所述锯齿状部形成具有三角形、四边形、波浪形的至少一个锯齿状的外形的所述外形部。
24.如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经由形成在所述外形部的外侧的外部空隙部在周围对所述电场进行调整的第2电场调整部、即接地图案部。
25.一种静电电容检测装置,
根据形成在电极之间的电场来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其特征在于,包括:
作为一个所述电极的第1电极;以及作为另一所述电极的第2电极,该第2电极夹着沿片状的检测对象物被传送的方向即传送方向的传送路径,且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电极相对,
由导体图案形成了外形部的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经由形成在所述外形部的外侧的外部空隙部在周围对所述电场进行调整的第2电场调整部、即接地图案部。
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图案部为经由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外部空隙部而覆盖周围的形状。
27.如权利要求21、22、从属于权利要求21或22的权利要求23、从属于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一项的权利要求24、权利要求25、以及从属于权利要求25的权利要求26的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为相同的形状。
28.如权利要求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配置于在第1读取位置读取所述检测对象物的图像的第1图像读取部中的、所述传送路径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
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配置于在第2读取位置读取所述检测对象物的图像的第2图像读取部中的、所述传送路径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
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配置在所述第1读取位置与所述第2读取位置之间。
29.一种图像读取装置,
是具有权利要求28所述的静电电容检测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第1图像读取部和所述第2图像读取部。
CN201980079336.2A 2018-12-05 2019-09-18 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Active CN1131687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77287.5A CN115932977A (zh) 2018-12-05 2019-09-18 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8162 2018-12-05
JP2018-228162 2018-12-05
PCT/JP2019/036474 WO2020115987A1 (ja) 2018-12-05 2019-09-18 静電容量検出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77287.5A Division CN115932977A (zh) 2018-12-05 2019-09-18 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8744A true CN113168744A (zh) 2021-07-23
CN113168744B CN113168744B (zh) 2023-04-28

Family

ID=7097533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77287.5A Pending CN115932977A (zh) 2018-12-05 2019-09-18 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CN201980079336.2A Active CN113168744B (zh) 2018-12-05 2019-09-18 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77287.5A Pending CN115932977A (zh) 2018-12-05 2019-09-18 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96708B2 (zh)
JP (1) JP6873338B2 (zh)
CN (2) CN115932977A (zh)
DE (1) DE112019006069T5 (zh)
WO (1) WO2020115987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54693A (ja) * 1990-06-22 1992-02-21 Murata Mfg Co Ltd スレッド内蔵紙葉の検査装置
JPH08110967A (ja) * 1994-10-07 1996-04-30 Glory Ltd 紙葉類のメタルスレッド検出装置
JP2001240271A (ja) * 2000-03-03 2001-09-04 Glory Ltd 紙葉類判別装置
CN1348573A (zh) * 1999-02-01 2002-05-08 卡施科德公司 鉴定专业纸张介电性质的传感器
JP2004310584A (ja) * 2003-04-09 2004-11-04 Glory Ltd 紙葉類判別装置
JP2005010968A (ja) * 2003-06-18 2005-01-13 Hitachi Ltd 紙葉類判別装置及び紙幣取扱装置
CN101754919A (zh) * 2007-07-26 2010-06-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纸张厚度检测装置
CN103971445A (zh) * 2014-05-13 2014-08-06 威海华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纸币厚度的检测装置
CN203882369U (zh) * 2013-08-12 2014-10-15 起山电子株式会社 纸币厚度检测装置
CN106289039A (zh) * 2016-09-23 2017-01-04 威海华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厚度的检测装置
CN107063069A (zh) * 2017-02-28 2017-08-18 威海华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膜厚检测装置及方法
WO2017145513A1 (ja) * 2016-02-26 2017-08-31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媒体検知装置及び媒体処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6673B1 (en) * 1997-01-06 2002-11-26 Jentek Sensors, Inc. Segmented field dielectrometer
WO2000046760A1 (en) 1999-02-01 2000-08-10 Cashcode Company Inc. Sensor for evaluating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specialized paper
JP3324559B2 (ja) * 1999-05-07 2002-09-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異物検知装置
US8049451B2 (en) * 2008-03-19 2011-11-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mbedded non-contact detection system
US10347068B2 (en) * 2016-09-26 2019-07-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apacitance detection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US10282932B2 (en) 2016-09-26 2019-05-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apacitance detection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54693A (ja) * 1990-06-22 1992-02-21 Murata Mfg Co Ltd スレッド内蔵紙葉の検査装置
JPH08110967A (ja) * 1994-10-07 1996-04-30 Glory Ltd 紙葉類のメタルスレッド検出装置
CN1348573A (zh) * 1999-02-01 2002-05-08 卡施科德公司 鉴定专业纸张介电性质的传感器
JP2001240271A (ja) * 2000-03-03 2001-09-04 Glory Ltd 紙葉類判別装置
JP2004310584A (ja) * 2003-04-09 2004-11-04 Glory Ltd 紙葉類判別装置
JP2005010968A (ja) * 2003-06-18 2005-01-13 Hitachi Ltd 紙葉類判別装置及び紙幣取扱装置
CN101754919A (zh) * 2007-07-26 2010-06-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纸张厚度检测装置
CN203882369U (zh) * 2013-08-12 2014-10-15 起山电子株式会社 纸币厚度检测装置
CN103971445A (zh) * 2014-05-13 2014-08-06 威海华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纸币厚度的检测装置
WO2017145513A1 (ja) * 2016-02-26 2017-08-31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媒体検知装置及び媒体処理装置
CN106289039A (zh) * 2016-09-23 2017-01-04 威海华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厚度的检测装置
CN107063069A (zh) * 2017-02-28 2017-08-18 威海华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膜厚检测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73338B2 (ja) 2021-05-19
JPWO2020115987A1 (ja) 2021-03-18
WO2020115987A1 (ja) 2020-06-11
DE112019006069T5 (de) 2021-12-16
US20210325559A1 (en) 2021-10-21
CN113168744B (zh) 2023-04-28
CN115932977A (zh) 2023-04-07
US11796708B2 (en) 202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08484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7166827B2 (en) Contact-type image sensor module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using the module
US9478090B2 (en) Image sensor unit,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paper sheet distinguishing apparatus
JPH10112771A (ja) 画像読取装置
WO2006049112A1 (ja)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US10282932B2 (en) Capacitance detection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EP0557891A1 (en) Contact-type image sensor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signals corresponding to an image formed on a document
CN113168744B (zh) 静电电容检测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CN111602178B (zh) 图像读取装置
JP7229397B2 (ja) 機器筐体、画像読取装置及び静電容量検出装置
KR10132362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6976204B2 (ja) ラインセンサ装置、読取装置および記録システム
US20010024300A1 (en) Sensor chip, image reading 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04298465A (ja) 指紋センサ
CN118020284A (zh) 光学单元及具备该光学单元的光学线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