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42131A - 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42131A
CN113142131A CN202110473891.2A CN202110473891A CN113142131A CN 113142131 A CN113142131 A CN 113142131A CN 202110473891 A CN202110473891 A CN 202110473891A CN 113142131 A CN113142131 A CN 1131421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weight
chickens
chicken
fee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7389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42131B (zh
Inventor
王建华
韩文朋
李奎
石凤英
魏晓冉
李伟
樊世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UADU YUKOU POULTRY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UADU YUKOU POULTR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UADU YUKOU POULTRY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UADU YUKOU POULTR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7389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421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42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21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42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21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2Breeding vertebr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29/00Other apparatus for animal husbandr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 Feed For Specific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分群体重范围:根据鸡群相应周龄的标准体重划分若干组分群体重范围;2)鸡群分群:对鸡群的各鸡只逐一进行体重测定,按照步骤1)的分组要求,对鸡群进行分群,并计算各组鸡只的平均体重;3)计算喂料量:根据各组鸡只的平均体重、各周龄的标准体重以及从相应周龄到9周龄的标准日增重和参考日粮水平,计算各组鸡只在相应周龄到9周龄内的每日喂料量;4)喂料:根据各组鸡只的每日喂料量对各组鸡只分别喂料。本发明将鸡群按照鸡只个体的实际体重进行分组,通过一段时间的喂料量差别喂饲,可使育成期末各组鸡只的体重均达到目标周龄的标准体重,从而提高鸡群整体的均匀度。

Description

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属于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肉用种鸡笼养模式是未来肉种鸡饲养的主要模式,其在土地利用率、鸡群成活率、疾病净化、受精率和产蛋率等方面较平养模式有较大的优势。在肉种鸡育雏和育成阶段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体重是鸡只生长发育的基础,均匀度是种鸡鸡群发挥生产性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关键。
肉种鸡饲养管理过程中,由于肉种鸡生长发育快,采食量大,脂肪沉积较快,生产中,通常采取限饲的饲料分配方式,日粮分配的依据是,根据体重标准,供给给鸡群相应的饲料量。但在实际饲料分配过程中做不到逐只称料分配,只能采取群体称料分配,这样就会造成鸡只采食不均,出现体重差异,从而导致鸡群生长、发育均一性较差,影响鸡群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能够确保鸡群在笼养条件下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保证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分群体重范围:根据鸡群相应周龄的标准体重划分分群体重范围,分群体重范围包括若干组,若干组的体重范围连续;
2)鸡群分群:对鸡群的各鸡只逐一进行体重测定,按照所述步骤1)的分群体重范围的分组要求,对鸡群进行分群,并依据体重测定结果或各组鸡只的抽测体重计算各组鸡只的平均体重;
3)计算喂料量:根据各组鸡只的平均体重、各周龄的标准体重以及该品种鸡只从相应周龄到9周龄的标准日增重和参考日粮水平,计算各组鸡只在相应周龄到9周龄内的每日喂料量;
4)喂料:根据各组鸡只的每日喂料量对各组鸡只分别进行喂料。
通常,分群体重范围包括五组,以鸡群相应周龄的标准体重(以下用W表示)为基准,分别为A组:W-20g至W+20g、B组:W+20g至W+40g、C组:W+40g至W+60g、D组:W-40g至W-20g和E组:W-60g至W-40g,如果鸡群均匀度较差,还可以增设F组:小于W-60g和G组:大于W+60g。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2)中,先对鸡群进行体重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各组鸡只所需要的鸡笼数量及各组鸡笼在鸡舍内的位置后,再对鸡群进行分群。
进一步的,在各鸡笼上设置标识牌,标明该鸡笼确定的分群体重范围。
优选的,所述体重评估的方法为相应周龄的第一天在空腹状态下随机称取鸡群存栏一定数量鸡只的体重,按照所述步骤1)的分组要求,统计各组鸡群比例,同时决定是否有必要增加分群体重范围(增设分组)。
优选的,在对鸡群进行分群时,将各鸡只按照实际体重分别放于确定的相应组鸡笼内。
优选的,每个鸡笼内的鸡只数量相同。
优选的,确定各组鸡笼在鸡舍内的位置时,体重评估结果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的组的鸡笼距离待分鸡群相对较近。
优选的,同一鸡舍的鸡群按照所述步骤1)的分组要求同时进行分群操作。
通常,在计算各组鸡只的平均体重时,汇总各组鸡只的详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各组鸡只的数量、平均体重和变异系数。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3)中,先根据各组鸡只的平均体重以及各周龄的标准体重,分别绘制各组鸡只达到9周龄标准体重的体重调整曲线,再根据所述体重调整曲线以及该品种鸡只从相应周龄到9周龄的标准日增重和参考日粮水平,计算各组鸡只从相应周龄到9周龄的每周/日需要多喂或少喂的饲料量,最终计算各组鸡只在相应周龄到9周龄内的每日喂料量。
优选的,所述体重调整曲线的绘制方法为用各组鸡只的平均体重减相应周龄的标准体重,将各差值除以从相应周龄到9周龄的周数,得到各组鸡只在随后各周应该平均多增长或少增长的体重,再分别加各周的标准体重得到所述体重调整曲线。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4)中,以每组的若干个鸡笼为一个单位(同组若干个鸡笼通常设在鸡舍的同一层),分别称取当日每个单位内鸡只所需的喂料量,一次性铺匀喂食,随着鸡群日龄的增大,相应减少各鸡笼内的鸡只数量。
通常采用人工喂料的方式进行喂料。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对于鸡笼内出现死鸡的情况,及时采用同组其他鸡笼内的鸡只进行补充,通常在同一组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鸡笼内的鸡只作为其他鸡笼的补充鸡只,其他鸡笼需要补充鸡只时,均从选择的鸡笼内抓取鸡只进行补充。
优选的,在对鸡群进行分群后以及随着鸡群日龄的增大相应减少各鸡笼内的鸡只数量时,需要确保每个鸡笼内的鸡只有足够的采食位置且能够同时采食。
优选的,在鸡群分组喂料的过程中,每周的第一天在空腹状态下,以鸡笼为单位,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鸡笼,测定抽取的每个鸡笼鸡只个体体重,依据所得抽样检测数据,进行喂料量或喂料量与投喂方式的评估,依据评价结果判断和确定对喂料量或喂料量与投喂方式的调整方式。
例如,分别对比同组中不同鸡笼内鸡只平均体重差别、各组之间鸡只平均体重差别以及鸡群平均体重与相应周龄的标准体重差别,评估喂料量的准确性和群体均匀度变化,并依据评估结果调整(改变)或不调整(不改变,或称零调整)各组鸡只的喂料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将鸡群按照鸡只个体的实际体重进行分组,并将各组鸡只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一段时间的喂料量差别喂饲,可有效保证鸡群在笼养条件下的正常生产和发育,保证育成期末各组鸡只的体重均达到目标周龄(通常指9周龄)的标准体重,从而提高鸡群整体的均匀度,保证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通过在肉种鸡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场分别实践,各场鸡群在9周龄末的均匀度均能够达到95%以上,各场鸡群后期的产蛋性能均能够达到品种培育目标。
2、本发明通过绘制所述体重调整曲线,并依据所述体重调整曲线计算各组鸡只的每日喂料量进行喂食,能够以周龄为单位监测并评估各组鸡只的体重变化并判断各组鸡只是否达到相应周龄的标准体重,有助于根据监测结果在育成期内及时调整各组鸡只的喂料量,保证育成期末鸡群整体的均匀度。
3、本发明每个鸡笼内的鸡只数量相同,有利于单位鸡群喂料量的称取和计算,并保证同一鸡笼甚至同一组内的鸡只的采食量基本相同,进而保证同一组内的鸡只在同一时间段(通常指周龄)内的体重增重基本相同,有助于监测并评估各组鸡只的体重变化和提高鸡群整体的均匀度。同一鸡舍的鸡群同时进行分群操作,可有效避免鸡群因采食或引水造成的体重误差,确保分组的准确性。
4、本发明依据鸡只性别和周龄确定并调整各鸡笼内的鸡只数量,制定了鸡只采食位置标准,可有效确保每个鸡笼内的鸡只均有足够的采食位置且能够同时采食,保证同一鸡笼内的各鸡只能够采食等量的饲料,进而保证同一鸡笼甚至同一组内的鸡只的体重增重基本相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主要用于笼养肉种鸡育成期4-9周体重均匀度的控制,以确保鸡群在笼养条件下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从而保证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
参见图1,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分群体重范围
根据抽取鸡群相应周龄的标准体重(以下用W表示)划分分群体重范围,分群体重范围包括若干组,若干组的体重范围连续分割,本阶段分组越多,越有利于鸡群体重均匀度的控制和提高。
通常,可以依据鸡群实际情况和/或根据饲养要求,设定合理的体重范围,淘汰超过合理的体重范围的鸡只,或者将向上和向下超过合理的体重范围的鸡只分别设置为一个独立的组,而不再考虑这些组的体重间隔,对于合理的体重范围内的鸡只,按照分组的组数进行等间隔分组,以鸡群(同龄)的平均体重作基准,分别向上(大于平均体重)和向下(小于平均体重)分割为若干组,且可以将位于平均体重上下一个分割间隔内的鸡只合并为一个组。
例如,一般情况下,在合理体重范围内分为5组(包括位于平均体重上下各一个分割间隔内的组)即可。
例如,对于五周龄第一天的鸡只,可以以20g为分组间隔,当设置5组时,包括A组:体重为W-20g至W+20g、B组:体重为W+20g至W+40g、C组:体重为W+40g至W+60g、D组:体重为W-40g至W-20g和E组:体重为W-60g至W-40g,如果鸡群均匀度较差,还可以增设F组:小于W-60g和G组:大于W+60g。
可以位于分组端值的鸡只分入在上的组(即以该端值为下端值的组)或在下的组(即以该端值为上端值的组)。由于位于同一档次(组)中的各鸡笼的鸡只数量应相等,符合该档次的单笼鸡只数量要求,故可以根据各档次鸡只数量灵活安排位于端值体重的鸡只的分组,以满足同一档次单笼鸡只数量要求。
一般地,对于超过平均体重的组,可以包含上端值体重的鸡只而不包含下端值体重的鸡只,对于低于平均体重的组,可以包含下端值体重的鸡只而不包含上端值体重的鸡只,对于以平均体重为中位值的组(包含位于平均体重上下一个分割间隔内的鸡只的组),可以将其上端值和下端值体重的鸡只都列入该组。
2)鸡群体重评估
可以以对鸡群中的鸡只随机抽样检测的方式计算鸡只的平均体重。
随机抽样检测应在早晨鸡只空腹状态下实施。
例如,5周龄第一天,空腹状态下随机称取鸡群存栏2-3%数量鸡只的体重,评估鸡只体重以该周龄标准体重为中心的分布情况,按照步骤1)的分组要求,统计各组鸡群比例,同时决定是否有必要增设F组和G 组。
3)确定各组的鸡笼数量及各组鸡笼的位置
根据步骤2)的统计结果,结合鸡群存栏,确定所分各组鸡只所需要的鸡笼的大概数量以及各组鸡笼在鸡舍内的位置,并在各鸡笼上挂标识牌,标明体重范围。
确定鸡笼位置时,统计结果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的组(通常包含位于平均体重上下一个分割间隔内的鸡只的组的鸡只数量最多,近平均体重的组的鸡只数量大于远离平均体重的组的鸡只数量)的鸡笼安排于距离待分鸡群相对较近的位置,鸡群分群(分笼)操作时可以减小鸡只的移动距离,节省分群操作时间,便于高效率操作。
4)鸡群分群操作
对鸡群的各鸡只逐一进行体重测定,按照步骤1)的分群体重范围的分组要求,将各鸡只按照实际体重分别放于确定的相应组鸡笼内。鸡只体重测定时,操作者需要同时触摸鸡只胸部,观察鸡只羽毛覆盖情况和腿部情况,将龙骨弯曲、羽毛凌乱不全、腿关节肿的异常鸡只挑出,作为赖鸡进行淘汰;鸡只体重测定过程中,需注意控制速度、抓鸡动作、电子秤是否清零、数据读取准确。
同一鸡舍的鸡群最好多组同时进行分群操作,避免鸡群因采食或饮水造成的体重误差。分群操作结束后,将每个鸡笼内的鸡只数量调至相同,抽测各组鸡只的平均体重(分别用WA4、WB4、WC4、WD4、WE4表示),汇总各组鸡只的详细信息,包括:数量、平均体重、变异系数等。
鸡群分群时,同一鸡笼内通常放入相同性别的鸡只,有利于采食位置的控制和同一鸡笼内鸡只的等量喂料。
5)绘制体重调整曲线
鸡群分群后,各组体重范围内的鸡群均匀度均达到100%,即可以将各组作为以其平均体重为标准的整体进行体重管理。根据步骤4)所得各组平均体重,分别绘制各组鸡只达到9周龄标准体重的体重调整曲线,绘制方法为用各组平均体重减标准体重(同周龄),得到的差值除以至9周龄的饲养周数(下面以5周为例),即为随后5周内每周应该多增长或少增长的体重数,用此数分别加各周的标准体重即得到各组鸡只5-9周的体重调整曲线。
6)计算各组鸡只的喂料量
各组鸡群饲喂执行不同重量的料量,根据饲养标准(手册)所指定的该品种从4周龄到9周龄的标准日增重和参考日粮水平,计算得每周/日的增重料肉比,从而得到达到步骤5)中的体重调整曲线的各组鸡只在每周/日需要多喂或少喂得饲料量,进而得到各组鸡只在此期间每日的喂料量。
7)喂料
一般的喂料设备无法做到均匀等量喂料,采用人工喂料的方式。操作中以每组若干各鸡笼为一个单位(同组若干个鸡笼通常设在鸡舍的同一层),分别称取当日每个单位内鸡只所需的喂料量,一次性铺匀,每个鸡笼内的鸡只数量必须相同,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对于鸡笼内出现死鸡的情况,及时采用同组其他鸡笼内的鸡只进行补充,确保相同的采食面积内有相同的鸡只数量。通常在同一组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鸡笼内的鸡只作为其他鸡笼的补充鸡只,其他鸡笼需要补充鸡只时,均从选择的鸡笼内抓取鸡只进行补充。
8)采食位置控制
为了使同一鸡笼甚至同一组内的鸡只采食等量的饲料量,必须确保每个鸡笼内鸡只有足够的采食位置且能够同时采食,并且随着日龄的增大,需要及时分群以保证鸡只具有充足的采食位置可以达到同时采食的目的。
采食位置的控制可以采用以下标准(如表1所示):
母鸡:5周龄,12只/米;6周龄,12只/米;7周龄,10只/米;8周龄,10只/米;9周龄,8只/米。
公鸡:5周龄,12只/米;6周龄,10只/米;7周龄,10只/米;8周龄,8只/米;9周龄,7只/米。
表1 采食位置控制标准表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9)体重监测
每周第一天,空腹状态下,按照5%比例测定各组中各喂料单位鸡只的个体体重,以笼位单位。
比较同组中各喂料单位之间鸡只的体重差别,用以评估喂料量的准确性,如果喂料单位之间体重差别较大,说明喂料不均匀;
比较各组之间鸡只的体重差别,用以评估群体均匀度变化,如果各组之间鸡只的体重差别在缩小,说明鸡群整体均匀度在提高;
比较鸡群的群体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别,用以评估整体喂料量的准确性,如果群体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出现较大差异,则需要重新调整各组鸡只的喂料量,鸡群整体或部分组鸡只(实际与标准体重相差相对较大的组的鸡只)可以重新执行步骤4)-步骤8)。
10)期末均匀度评估
10周龄第一天,空腹状态下,按照5-10%的比例抽测鸡群内鸡只的体重,计算均匀度。
实验例:
采用所述方法在某鸡场的肉种鸡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场分别进行实践,各场鸡群在9周龄末的均匀度均能够达到95%以上,各场鸡群后期的产蛋性能均达到品种培育目标。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饲养控制精度,也可以依日龄等为单位计算鸡只的生长时间。
对于4周龄到9周龄鸡群,通常在5周龄第一天进行一次性分组即可,以避免频繁分组导致的作业成本及鸡只应激反应等不利影响,期间在每周的第一天进行一次喂料量的评估还调整,同时还可以同组/同笼鸡只的体重均匀性进行投料方式的评估和调整。然而,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要或作业条件等,也可以在其他时点(日龄)进行分组及喂料量等的评估和调整,或者进行多次分组。
本说明书所称5周龄第一天是指满4周龄后的第一天,以此类推。

Claims (10)

1.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分群体重范围:根据鸡群相应周龄的标准体重划分分群体重范围,分群体重范围包括若干组,若干组的体重范围连续;
2)鸡群分群:对鸡群的各鸡只逐一进行体重测定,按照所述步骤1)的分群体重范围的分组要求,对鸡群进行分群,并依据体重测定结果或各组鸡只的抽测体重计算各组鸡只的平均体重;
3)计算喂料量:根据各组鸡只的平均体重、各周龄的标准体重以及该品种鸡只从相应周龄到9周龄的标准日增重和参考日粮水平,计算各组鸡只在相应周龄到9周龄内的每日喂料量;
4)喂料:根据各组鸡只的每日喂料量对各组鸡只分别进行喂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先对鸡群进行体重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各组鸡只所需要的鸡笼数量及各组鸡笼在鸡舍内的位置后,再对鸡群进行分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体重评估的方法为相应周龄的第一天在空腹状态下随机称取鸡群存栏一定数量鸡只的体重,按照所述步骤1)的分组要求,统计各组鸡群比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鸡群进行分群时,将各鸡只按照实际体重分别放于确定的相应组鸡笼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鸡笼内的鸡只数量相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各组鸡笼在鸡舍内的位置时,体重评估结果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的组的鸡笼距离待分鸡群相对较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中,先根据各组鸡只的平均体重以及各周龄的标准体重,分别绘制各组鸡只达到9周龄标准体重的体重调整曲线,再根据所述体重调整曲线以及该品种鸡只从相应周龄到9周龄的标准日增重和参考日粮水平,计算各组鸡只从相应周龄到9周龄的每周/日需要多喂或少喂的饲料量,最终计算各组鸡只在相应周龄到9周龄内的每日喂料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体重调整曲线的绘制方法为用各组鸡只的平均体重减相应周龄的标准体重,将各差值除以从相应周龄到9周龄的周数,得到各组鸡只在随后各周应该平均多增长或少增长的体重,再分别加各周的标准体重得到所述体重调整曲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中,以每组的若干个鸡笼为一个单位,分别称取当日每个单位内鸡只所需的喂料量,一次性铺匀喂食,随着鸡群日龄的增大,相应减少各鸡笼内的鸡只数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鸡群分组喂料的过程中,每周的第一天在空腹状态下,以鸡笼为单位,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鸡笼,测定抽取的每个鸡笼鸡只个体体重,依据所得抽样检测数据,进行喂料量或喂料量与投喂方式的评估,依据评价结果判断和确定对喂料量或喂料量与投喂方式的调整方式。
CN202110473891.2A 2021-04-29 2021-04-29 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 Active CN1131421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73891.2A CN113142131B (zh) 2021-04-29 2021-04-29 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73891.2A CN113142131B (zh) 2021-04-29 2021-04-29 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2131A true CN113142131A (zh) 2021-07-23
CN113142131B CN113142131B (zh) 2022-08-05

Family

ID=76872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73891.2A Active CN113142131B (zh) 2021-04-29 2021-04-29 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4213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82715A (zh) * 2022-06-30 2022-09-02 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一种提升种鸡下笼后经济价值的饲养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70741A (zh) * 2012-10-30 2013-01-16 肥西老母鸡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将鸡群培养成重量基本一致的培养方法
CN104430156A (zh) * 2014-11-17 2015-03-25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备种鸡均匀度的调控方法
CN107439484A (zh) * 2017-09-07 2017-12-08 霍邱县科瑞达禽业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肉种鸡育雏期整齐度的方法及其度的方法
CN109744197A (zh) * 2019-03-07 2019-05-14 北京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一种科宝祖代种鸡饲养方法
CN109804975A (zh) * 2019-03-30 2019-05-28 安庆永强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利于提高体重均匀度的种番鸭饲养方法
CN111374090A (zh) * 2020-03-03 2020-07-07 常州市四季禽业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种鹅后备期均匀度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70741A (zh) * 2012-10-30 2013-01-16 肥西老母鸡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将鸡群培养成重量基本一致的培养方法
CN104430156A (zh) * 2014-11-17 2015-03-25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备种鸡均匀度的调控方法
CN107439484A (zh) * 2017-09-07 2017-12-08 霍邱县科瑞达禽业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肉种鸡育雏期整齐度的方法及其度的方法
CN109744197A (zh) * 2019-03-07 2019-05-14 北京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一种科宝祖代种鸡饲养方法
CN109804975A (zh) * 2019-03-30 2019-05-28 安庆永强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利于提高体重均匀度的种番鸭饲养方法
CN111374090A (zh) * 2020-03-03 2020-07-07 常州市四季禽业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种鹅后备期均匀度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金洲等: "《动物生产学》", 28 February 2018,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杨宝山等: "《药食两用乌骨鸡养殖与繁育技术》", 31 May 2013,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殷若新等: "笼养肉种鸡育雏育成期的均匀度管理", 《家禽科学》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82715A (zh) * 2022-06-30 2022-09-02 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一种提升种鸡下笼后经济价值的饲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2131B (zh) 2022-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07790B (zh) 一种提高种母鸡产蛋性能的方法
Ricklefs et al. Parental components of variance in growth rate and body size of nestling European starlings (Sturnus vulgaris) in eastern Pennsylvania
CN113142131B (zh) 提高笼养肉种鸡育成期均匀度的方法
CN109526826B (zh) 一种耐盐碱凡纳滨对虾选育及制种方法
CN106954586A (zh) 鸭皮脂率预测方法
Santana Jr et al.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ffects of inbreeding on milk yield and quality of Murrah buffaloes
Wing et al. Use of Individual Feed Records in a Selection Program for Egg Production Efficiency: I. Heritability of the Residual Component of Feed Efficiency
CN109937964B (zh) 一种优质鸡饲料转化率的遗传改良方法
Chambers et al. Comparison of normal and dwarf broiler breeder hens
Ogunpaimo et al. USE OF GROWTH MODELS TO PREDICT THE BODY WEIGHT OF FUNAAB ALPHA (Fα) BROILER, ITS CROSSBREDS AND TWO OTHER EXOTIC BROILER CHICKENS AT EARLY STAGE OF GROWTH
Johansson et al. Progeny testing in the breeding of farm animals
Adeolu et al. Phenotypic relations between egg weight and other egg quality traits of South Eastern Nigeria local chicken
RU2536491C1 (ru) Способ раннего 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я яичной продуктивности кур
Ibáñez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ale growth checks, circuli formation rate and somatic growth in Rutilus rutilus (L.) a fish farm‐reared cyprinid
US20230255183A1 (en) Egg 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
Bize et al. Parasitism,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 and bilateral asymmetry of wing feathers in alpine swift, Apus melba, nestlings
Christian Stige et al. Severe food stress has no detectable impact on developmental instability in Daphnia magna
CN104686419B (zh) 鱼虾多家系多分组保种方法
Wang et al. An image-assisted rod-platform weighing system for weight information sampling of broilers
CN105707007A (zh) 笼养蛋鸡饲养过程中寡产鸡的挑选方法
Ratwan et al. Assessment of genetic gain and its simulation for performance traits in Sahiwal cattle
CN112956448A (zh) 一种提高地方特色蛋鸡早期蛋重的品系选育方法
CN113875697B (zh) 一种快速高效选育地方鸡种产蛋性能的方法
Udoh et al. Repeatability estimates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egg quality traits in Japanese quail
Nehara et al. Phenotypic,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trends of milk production traits in Karan Fries catt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Jianhua

Inventor after: Wei Xiaoran

Inventor after: Han Wenpeng

Inventor after: Li Kui

Inventor after: Shi Fengying

Inventor after: Li Wei

Inventor after: Fan Shijie

Inventor before: Wang Jianhua

Inventor before: Han Wenpeng

Inventor before: Li Kui

Inventor before: Shi Fengying

Inventor before: Wei Xiaoran

Inventor before: Li Wei

Inventor before: Fan Shijie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