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41836B -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41836B
CN113141836B CN202110381904.3A CN202110381904A CN113141836B CN 113141836 B CN113141836 B CN 113141836B CN 202110381904 A CN202110381904 A CN 202110381904A CN 113141836 B CN113141836 B CN 1131418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tilizer
facility
tomatoes
tomato
clu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819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41836A (zh
Inventor
周卫
徐新朋
何萍
艾超
孙静文
王玉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CA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CA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CA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CAAS
Priority to CN20211038190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4183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418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18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418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18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21/00Methods of fertilising,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21/007Determining fertilization requir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21/00Methods of fertilising,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21/005Following a specific plan, e.g. patter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BPHOSPHATIC FERTILISERS
    • C05B7/00Fertilisers based essentially on alkali or ammonium orthophosph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GMIXTURES OF FERTILISERS COVERED INDIVIDUALLY BY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CLASS C05; 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MATERIALS NOT HAVING A SPECIFIC FERTILISING ACTIVITY, e.g. PESTICIDES, SOIL-CONDITIONERS, WETTING AGENTS;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C05G3/00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additives not having a specially fertilising activ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GMIXTURES OF FERTILISERS COVERED INDIVIDUALLY BY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CLASS C05; 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MATERIALS NOT HAVING A SPECIFIC FERTILISING ACTIVITY, e.g. PESTICIDES, SOIL-CONDITIONERS, WETTING AGENTS;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C05G5/00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C05G5/10Solid or semi-solid fertilisers, e.g. powders
    • C05G5/12Granules or flak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提供了一种轻简化、定量化、合理化的具有区域化特点的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应用方法,即在复杂的番茄施肥体系中通过番茄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和相对产量等关键参数评估番茄作物生长环境和土壤肥力状况,快速、准确地提供一种设施番茄专用肥氮(N)、磷(P2O5)和钾(K2O)养分需求比例和对应的推荐施肥方法。该方法是一种有效提高番茄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土壤肥力、高效易行、适用广泛的环境保护性的化肥生产与减施技术,为工厂化生产具有区域特色的设施番茄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提供技术保障。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施用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肥生产与平衡施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番茄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背景技术
施蔬菜又称为大棚蔬菜,因为我国绝大部分为塑料大棚设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全国已达140万公顷。由于发展迅速,植物营养与肥料科技工作者尚未研究出成熟的施肥技术,缺乏专用的肥料。我国农民在设施蔬菜上盲目施肥。调查结果,山东寿光日光温室和塑料拱棚中的蔬菜一般施有机肥120-225t(hm2.a)、磷酸二铵1-1.5t(hm2.a)、NPK三元复合肥 (N15-P2O515-K2O15)3~5t(hm2.a);由于施肥量大,养分利用率低,大量氮素淋失至地下水中,对46个点调查结果,地下水硝态氮含量(NO3 -)均超过50mg/L,其中最高达500mg/L。(史春余、张夫道等:长期施肥条件下设施蔬菜地土壤养分变化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4):437-441)。番茄是设施蔬菜中最主要的蔬菜种类之一,急需要区域化的、专用化的配肥和应用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轻简化、定量化、合理化的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应用方法。即在复杂的番茄施肥体系中,通过养分内在效率上下的25th、中值(50th)和75th作为养分最大累积边界和养分最大稀释边界估测最佳养分吸收,通过产量反应和相对产量评估土壤的基础养分供应能力,通过农学效率评估肥料效应,从而快速、准确地提供一种番茄专用肥配肥和对应的推荐施肥方法。该方法是一种有效提高番茄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土壤肥力、高效易行、适用广泛的环境保护性的化肥生产与减施技术,为工厂化生产具有区域特色的番茄专用掺混(BB)肥和/或番茄专用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提供技术保障。
注:本发明涉及的专业术语定义或专业名词解释如下:
QUEFTS模型:是在应用大量试验数据基础之上分析作物产量与地上部养分吸收间的关系,此关系符合线性-抛物线-平台函数。
养分内在效率(internalefficiency,IE,kg/kg):定义为每吸收1kg养分所生产的籽粒产量,即经济产量与地上部养分吸收量的比值。
吨粮养分吸收(reciprocal internal efficiency,RIE,kg/t):定义为生产1t果实产量作物地上部吸收的养分,即吨粮养分吸收。
可获得产量(attainableyield Ya):即在田间或试验站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当前己知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措施在消除产量限制因素(如养分、病虫害等)下所获得的最大产量。
产量反应(yieldresponse,YR)是指施肥处理与缺素处理的产量差。即可获得产量与对应减素处理产量的产量差,施N、施P和施K产量反应分别用YRN、YRP 和YRK表示。YR是施肥所增加的产量,是平衡施肥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之一。YR 不仅可以反映土壤基础养分供应状况,还可以反映施肥效应情况。
相对产量(relativeyield,RY):定义为减素处理作物果实产量与可获得产量的比值。RY是依据可获得产量和产量反应计算得出的一种农学参数。
农学效率(agronomic efficiency,AE):是指施用单位某种养分的作物增产量。即施用1kg某种养分的作物籽粒产量增量,氮、磷和钾农学效率分别用AEN、 AEP和AEK表示。农学效率反映肥料效应。
土壤基础养分供应:定义为土壤在不施某种养分而其他养分供应充足条件下土壤中该种养分的供应能力。土壤基础N、P和K养分供应分别用INS、IPS和IKS 表示。
本发明的数据来源:
所用数据来源于近期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以及在番茄主产区开展的田间试验数据。收集的数据样本为温室内栽培番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应用QUEFTS模型拟合设施番茄在不同潜在产量和目标产量下的地上部分N、P和K最佳养分需求量曲线,并通过地上部最佳养分吸收曲线的直线部分对应的地上部N、P、K养分吸收和番茄产量,获得番茄养分内在效率(IE)和吨番茄养分吸收(RIE)参数,附图1所示;
应用QUEFTS模型拟合设施番茄潜在产量为140t/hm2时不同目标产量下地上部分最佳养分需求量曲线获得的番茄养分内在效率(IE)和吨番茄养分吸收(RIE) 列于表1-1;
表1-1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31
(2)依据步骤(1)表1-1,以潜在产量140t/hm2下的地上部最佳养分需求量曲线直线部分对应的最大目标产量取值设定为设施番茄的可获得产量(Ya),所述最大目标产量取值100.0t/hm2
(3)依据步骤(1)中表1-1获得的直线部分对应的吨番茄养分吸收参数(RIE) 和步骤(2)的可获得产量(Ya)计算设施番茄可获得产量下地上部养分吸收量,即:地上部养分吸收量(kg/hm2)=Ya(t/hm2)×RIE(kg/1t);
所述设施番茄可获得产量下对应的地上部N、P和K养分吸收量的计算结果分别为219kg/hm2、56kg/hm2和336kg/hm2
所述设施番茄可获得产量下对应的地上部养分吸收量的计算结果汇总于表 1-2;
表1-2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41
(4)依据设施番茄N、P和K养分相对产量的25th、中值和75th所对应的相对产量(RYN、RYP和RYK)确定土壤基础养分N、P和K供应能力等级,并且结合步骤(1)吨番茄养分吸收RIE、步骤(2)可获得产量Ya获得对应等级土壤基础N、P和K养分供应量的INS、IPS和IKS,即:IS=Ya×RY×RIE;
其中,所述土壤基础养分N、P和K供应能力等级依据设施番茄N、P和K 养分相对产量的25th、中值和75th所对应的RYN、RYP和RYK划分为低、中、高等级;
所述设施番茄不施N、P和K相对产量频率分布图,附图2所示;
所述设施番茄减素处理产量与可获得产量的关系,附图3所示;
所述设施番茄不施N、P和K养分(减素处理)相对产量的25th、中值和75th 所对应的RYN、RYP、RYK和所述土壤基础养分N、P和K供应能力等级依据设施番茄N、P和K养分相对产量的25th、中值和75th所对应RYN、RYP、RYK 划分等级的结果汇总于表1-3;
表1-3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42
所述设施番茄N、P和K养分相对产量的25th、中值和75th所对应的土壤基础养分的INS、IPS和IKS依据设施番茄N、P和K养分相对产量的25th、中值和75th所对应的RY和步骤(1)的RIE、步骤(2)的Ya获得,即:IS=Ya×RY×RIE;
其中:INS(kg/hm2)=Ya×RYN×(RIE-N),IPS(kg/hm2)=Ya×RYP×(RIE-P), IKS(kg/hm2)=Ya×RYK×(RIE-K);
所述设施番茄N、P和K养分相对产量的25th、中值和75th所对应等级的土壤基础养分的INS、IPS和IKS计算结果汇总于表1-4;
表1-4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51
(5)依据步骤(3)和步骤(4)获得的可获得产量对应的地上部N、P和K 养分吸收量和土壤基础养分供应的INS、IPS和IKS数据,采用养分平衡法确定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应提供的N、P和K养分供应量;
所述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N、P和K养分供应量(kg/hm2)等于设施番茄地上部N、P和K养分吸收总量减去土壤基础养分N、P和K供应量,
即:肥料供N=N地上部─INS,肥料供P=P地上部─IPS,肥料供K=K地上部─IKS;
所述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N、P和K养分供应量的计算结果汇总于表1-5;
表1-5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52
(6)依据步骤(5)得到的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应提供的N、P和K养分供应量换算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应提供的N:P:K和N/N:P/N:K/N的养分比例;
所述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N/N:P/N:K/N养分比例为以N养分为标准进行换算;
所述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提供的N:P:K的养分比例和以N养分为标准进行换算的N/N:P/N:K/N比例结果汇总于表1-6;
表1-6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53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61
(7)依据步骤(6)表1-6得到的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应提供的N:P:K 和N/N:P/N:K/N的养分比例,按肥料当季利用率和施肥措施调整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提供的N:P:K和N/N:P/N:K/N的养分配比;
进一步的,步骤(7)的具体调整步骤如下:
(7.1)按当季利用率进行调整
所述肥料N、P和K养分的当季利用率:N 30%-35%,P 10%-25%,K 30%-45%;本发明考虑养分相互间的协同作用,肥料基础N、P和K养分供应量分别按当季利用率35%、25%和45%进行调整;即调整后的N:P:K=N/35%:P/25%:K/45%, N/N:P/N:K/N=35%N/35%N:35%P/25%N:35%K/45%N=1:35%P/25%N:35%K/45%N;
所述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基础N、P和K养分供应量按当季利用率调整后的N/N:P/N:K/N养分配比结果汇总于表1-7;
表1-7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62
(7.2)按施肥措施进行调整
所述施肥措施依据设施番茄全生长期分为基施专用肥和追施专用肥,统称设施番茄专用肥;
所述番茄全生长期为移栽期、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第三穗果膨大期和第四穗果膨大期;
所述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于移栽定植前施用,所述设施番茄追施专用肥分别定义为第一穗果膨大肥、第二穗果膨大肥、第三穗果膨大肥和第四穗果膨大肥,分别于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第三穗果膨大期和第四穗果膨大期分别施用;
所述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和追施专用肥基础N、P和K养分供应量依据设施番茄生长期内设施番茄专用肥提供提供的基础N、P和K养分总量进行分配;
所述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和追施专用肥基础N、P和K养分依据设施番茄生长期设施番茄专用肥提供基础N、P和K养分总量的分配原则如下:
所述春茬-秋延后番茄生产模式,设施番茄专用肥N依据肥料提供N总量按照移栽期、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第三穗果膨大期进行分配,并且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的分配比例分别为15%-30%-30%-25%、20%-30%-30%-20%和30%-25%-25%-20%;
所述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番茄生产模式,设施番茄专用肥N依据肥料提供N 总量按照移栽期、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第三穗果膨大期、第四穗果膨大期进行分配,并且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的分配比例分别为 15%-30%-30%-15%-10%、20%-25%-30%-15%-10%和25%-25%-20%-15%-15%;
所述春茬-秋延后和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番茄生产模式,设施番茄专用肥P依据肥料提供P总量均在移栽期、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进行分配,并且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的分配比例均为70%-15%-15%;
所述春茬-秋延后和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番茄生产模式,设施番茄专用肥K依据肥料提供K总量均在移栽期、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第三穗果膨大期、第四穗果膨大期进行分配,并且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的分配比例均为 20%-15%-30%-25%-10%。
所述设施番茄专用肥基础N、P和K养分供应量按施肥措施调整后的 N/N:P/N:K/N养分配比结果汇总于表1-8、表1-9、表1-10、表1-11和表1-12。其中:
所述表1-8为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基础N、P和K养分按施肥措施分配调整后的N:P:K和N/N:P/N:K/N养分配比结果。
表1-8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71
所述表1-9、表1-10、表1-11和表1-12为设施番茄追施专用肥基础N、P和 K养分按施肥措施分配调整后的N:P:K和N/N:P/N:K/N养分配比结果。其中,表 1-9为第一穗果膨大肥分配调整后的的N:P:K和N/N:P/N:K/N养分配比结果;表 1-10为第二穗果膨大肥分配调整后的的N:P:K和N/N:P/N:K/N养分配比结果;表1-11为第三穗果膨大肥分配调整后的N:P:K和N/N:P/N:K/N养分配比结果;表 1-12为第四穗果膨大肥分配调整后的N:P:K和N/N:P/N:K/N养分配比结果。
表1-9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81
表1-10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82
表1-11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83
表1-12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84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91
(8)依据步骤(7)(7.2)表1-8、表1-9、表1-10、表1-11、表1-12,按施肥措施分配调整得到的设施番茄专用肥N/N:P/N:K/N养分配比,分别配制设施番茄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
所述设施番茄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为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和第一穗果膨大肥、第二穗果膨大肥、第三穗果膨大肥、第四穗果膨大肥;
进一步的,步骤(8)的具体配制步骤如下:
(8.1)依据(7.2)表1-8、表1-9、表1-10、表1-11、表1-12,按施肥措施整后的N/N:P/N:K/N养分配比折算设施番茄专用肥N:P2O5:K2O养分配比;
所述设施番茄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折算N:P2O5:K2O养分配比结果汇总于表1-13、1-14、1-15、1-16和1-17。
表1-13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92
表1-14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93
表1-15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094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101
表1-16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102
表1-17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103
(8.2)依据(8.1)表1-13、1-14、1-15、1-16和1-17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和第一穗果膨大肥、第二穗果膨大肥、第三穗果膨大肥、第四穗果膨大肥 N:P2O5:K2O养分配比,按照GB15063-2001复混肥料(复合肥料)标准分别确定相应设施番茄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总养分含量(%)和对应N-P2O5-K2O品级后,进行配肥生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的施用方法,是一种基于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依据设施番茄种植区域的番茄作物往年的平均产量确定土壤基础N、 P和K养分供应等级;
所述土壤基础养分供应等级按低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等级划分;其中,低肥力土壤为该田块过去5年作物平均产量小于全国25%的田块,高肥力土壤为该田块过去5年作物平均产量大于全国75%的田块,中肥力土壤为该田块过去5年作物平均产量介于25%-75%之间的田块;
所述设施番茄种植区域的土壤基础N、P和K养分供应等级对应的评价方法汇总于表2-1。
表2-1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111
步骤二:依据步骤一设施番茄作物相应种植区域的土壤基础N、P和K养分供应等级确定相应种植区域设施番茄专用肥N:P2O5:K2O养分配比和施肥方式;
所述设施番茄专用肥N:P2O5:K2O养分配比为符合前述“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方法”中的(8.1)表1-10中的设施番茄专用肥 N:P2O5:K2O养分配比要求,并按照前述“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方法”中的(8.2)进行配肥的设施番茄专用肥料;
所述施番茄专用肥施肥方式依据设施番茄生育期划分为为基施专用肥和追施专用肥;
所述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于移栽定制前施用;所述施番茄追施专用肥分别由第一穗果肥、第二穗果肥、第三穗果肥和第四穗果肥组成,分别于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第三穗果膨大期和第四穗果膨大期施用;
步骤三:依据设施番茄种植区域的番茄作物往年的平均产量水平确定可获得产量(Ya);
所述可获得产量(Ya)为当地以往5-10年设施番茄平均产量的1.10倍,优选为以往5年的设施番茄平均产量。
步骤四:依据步骤三得到的可获得产量(Ya)确定相应种植区域设施番茄作物施氮产量反应(YRN);
所述设施番茄作物施氮产量反应YRN由公式1计算:
YRN(t/hm2)=Ya×k 式1
其中,k为施氮产量反应系数;
所述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施氮产量反应系数(k)依据相应种植区域的土壤基础养分供应等级对应的设施番茄作物的氮相对产量(RYN)由公式2 计算:
k=1-RYN 式2
其中,RYN为氮相对产量;设施番茄的氮相对产量(RYN)由前述“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方法”中的(4)表4-1给出;
所述相应种植区域的土壤基础养分供应等级对应的设施番茄作物的施氮产量反应系数(k)的计算结果汇总于表2-2。
表2-2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121
步骤五:依据步骤四获得的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施氮产量反应(YRN) 确定相应设施番茄作物氮农学效率(AEN);
所述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二者间存在着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附图3 所示为设施番茄施氮产量反应与氮农学效率关系;拟合设施番茄作物氮农学效率与施氮产量反应之间的二项式关系曲线,获得设施番茄作物氮农学效率与设施番茄作物施氮产量反应之间的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即设施番茄作物氮农学效率(AEN)由公式3计算:
AEN(kg/kg)=a×(YRN)2+b×(YRN)+c 式3
其中,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所述氮农学效率与施氮产量反应之间的二项式公式中的二项式系数a、b、c 的数值通过设施番茄以往试验数据的拟合二项式曲线获得;
所述设施番茄二项式系数(a、b、c):a=–0.094,b=3.1315,c=3.0412。
步骤六:依据步骤四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施氮产量反应(YRN)和步骤五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氮农学效率(AEN)确定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施氮总量N
所述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施氮总量由公式4计算:
N(kg/hm2)=YRN(t/hm2)×1000/AEN(kg/kg) 式4
其中,N为施氮总量,YRN为施氮产量反应,AEN为氮农学效率;
步骤七:依据前述“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方法”(7.2)和步骤六获得的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施氮总量 N,确定步骤二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专用肥提供N占施氮总量N的百分比m(%);
所述设施番茄作物生育期内的施氮总量=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N+设施番茄追施专用肥N;
所述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N和追施专用肥N占施氮总量的百分比依据设施番茄生产模式确定;所述设施番茄生产模式为春茬-秋延后生产模式和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生产模式;
对于春茬-秋延后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N占施氮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5%、20%、30%,设施番茄追施专用肥N占施氮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5%、80%、70%;
对于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番茄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N占施氮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5%、20%、25%,设施番茄追施专用肥N 占施氮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5%、80%、75%;
进一步的,对于春茬-秋延后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所述设施番茄追施专用肥中的第一穗果肥、第二穗果肥、第三穗果肥和第四穗果肥N占施氮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0%-30%-25%-0%、30%-30%-20%-0%和25%-25%-20%-0%;
进一步的,对于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番茄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所述设施番茄追施专用肥中的第一穗果肥、第二穗果肥、第三穗果肥和第四穗果肥N占施氮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0%-30%-15%-10%、25%-30%-15%-10%和 25%-20%-15%-15%;
步骤八:依据前述“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方法”(6.5)中的设施番茄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N-P2O5-K2O 品级中的N养分浓度w(%)、步骤六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施氮总量N(kg/hm2)和步骤七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专用肥N占施氮总量N的百分比m(%),确定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专用肥的推荐施用量;
所述设施番茄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的推荐施用量由公式5计算:
设施番茄专用肥推荐施用量(kg/hm2) =N(kg/hm2)×m(%)/w(%) 式5
其中,m(%)为设施番茄专用肥N占施氮总量的百分比,w(%)为设施番茄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N-P2O5-K2O品级中的N养分浓度 (%);
进一步的,对于春茬-秋延后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kg/hm2)×15%/w(%)、N(kg/hm2)×20%/w (%)、N(kg/hm2)×30%/w(%);
进一步的,对于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番茄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kg/hm2)×15%/w(%)、N(kg/hm2) ×20%/w(%)、N(kg/hm2)×25%/w(%);
进一步的,对于春茬-秋延后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设施番茄追施专用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kg/hm2)×85%/w(%)、N(kg/hm2)×80%/w (%)、N(kg/hm2)×70%/w(%);
进一步的,对于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番茄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设施番茄追施专用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kg/hm2)×85%/w(%)、N(kg/hm2) ×80%/w(%)、N(kg/hm2)×75%/w(%);
进一步的,对于春茬-秋延后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设施番茄追施专用肥中的第一穗果肥、第二穗果肥、第三穗果肥和第四穗果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kg/hm2)×30%/w(%)、N(kg/hm2)×30%/w(%)、N(kg/hm2) ×25%/w(%)、0%,N(kg/hm2)×30%/w(%)、N(kg/hm2)×30%/w(%)、N(kg/hm2)×20%/w(%)、0%,N(kg/hm2)×25%/w(%)、N(kg/hm2) ×25%/w(%)、N(kg/hm2)×20%/w(%)、0%;
进一步的,对于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番茄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设施番茄追施专用肥中的第一穗果肥、第二穗果肥、第三穗果肥和第四穗果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kg/hm2)×30%/w(%)、N(kg/hm2)×30%/w(%)、N (kg/hm2)×15%/w(%)、N(kg/hm2)×10%/w(%),N(kg/hm2)×25%/w (%)、N(kg/hm2)×30%/w(%)、N(kg/hm2)×15%/w(%)、N(kg/hm2) ×10%/w(%),N(kg/hm2)×25%/w(%)、N(kg/hm2)×20%/w(%)、N (kg/hm2)×15%/w(%)、N(kg/hm2)×15%/w(%);
经由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QUEFTS模型适用于不同番茄品种。当前高产番茄品种间产量和养分吸收存在很大差异,在相同处理条件下,QUEFTS模型可以用于检验不同品种的产量和养分内在效率,一些品种的产量和养分内在效率较低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肥料投入才能达到目标产量,这些分析不仅有助于筛选高产、高效品种,同时也为番茄平衡施肥和肥料生产专用化提供了应用基础。
2)QUEFTS模型模拟的是最佳养分吸收曲线,通过QUEFTS模型的验证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建议,定制区域化专用肥料基础养分配比,对养分管理措施进行改善,如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比例等,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3)采用QUEFTS模型估测番茄养分吸收量,其优点在于使用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估测最佳养分吸收,不会因为个别或少数试验点对估测结果产生偏差,因此具有普遍意义。最为重要的是该模型考虑了N、P和K三种大量营养元素两两间的交互作用。
4)“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兼顾了作物轮作体系、秸秆还田、上季作物养分残效、有机肥施用、大气沉降、灌溉水等土壤本身以外的其他来源养分。对于番茄配肥,依据作物产量反应所需要的养分量及补充作物地上部移走量所需要的养分量求算。对于番茄推荐施肥,依据作物农学效率和产量反应的相关关系获得,并根据地块具体信息、划分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等级进行适当调整。
5)“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符合4R 原则,即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使用合适的用量在合适的时间施用在合适的位置,以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并达到供需同步。
6)“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是在汇总过去十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肥料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作物产量反应、农学效率及养分吸收与利用信息的数据库,依据土壤基础养分供应、作物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的内在关系,以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作物最佳养分吸收和利用特征参数,建立起来的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番茄作物专用肥配肥与推荐施用方法,是一种轻简化的配肥和推荐施用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 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QUEFTS模型拟合的不同产量潜力下设施番茄地上部最佳养分需求量曲线,YA,YD和YU分别为地上部养分最大累积边界、最大稀释边界和最佳养分吸收曲线;
图2为设施番茄不施N、P和K相对产量频率分布图;
图3为设施番茄施氮产量反应与氮农学效率关系图,其中:y为AEN,x为 YRN,R2为相关系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设施番茄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配肥及其施用方法
本实施例于2013年-2015年在天津市宝坻区大口屯镇石辛庄进行,设施番茄栽培茬口为春茬-秋延后栽培生产模式。设施番茄全生育期施肥次数为4次,即移栽定植前的基施专用肥和追施专用肥中的第一穗果膨大肥、第二穗果膨大肥、第三穗果膨大肥。
试验站点田块过去5年设施番茄的平均产量介于全国25%-75%之间种植区域的产量水平,故试验田块土壤肥力等级为中肥力土壤。由表1-13、表1-14、表1-15、表1-16和表1-17,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按N:P2O5:K2O=1.00:2.32:1.57进行配肥,设施番茄追施专用肥中的第一穗果膨大肥按N:P2O5:K2O=1.00:0.33:0.79进行配肥、第二穗果膨大肥按N:P2O5:K2O=1.00:0.33:1.57进行配肥、第三穗果膨大肥按 N:K2O=1.00:1.97进行配肥。
试验站点设施番茄以往5年的平均产量水平为120t/hm2,设施番茄可获得产量为过去以往5年的平均产量水平基础上的1.10倍,即设施番茄的可获得产量= 120t/hm2×1.10=132t/hm2
试验站点设施番茄作物施氮产量反应(YRN)由公式:YRN(t/hm2)=Ya (t/hm2)×k计算,其中施氮产量反应系数(k)由公式:k=1-RYN计算;中肥力土壤基础养分供应等级对应的设施番茄作物的氮相对产量RYN由表2-2给出,即k=1-RYN=1-0.90=0.10;设施番茄作物施氮产量反应YRN(t/hm2)=Ya (t/hm2)×k=132t/hm2×0.10=13.2t/hm2
试验站点设施番茄作物氮农学效率(AEN)由公式AEN(kg/kg)=a×(YRN) 2+b×(YRN)+c计算。其中,设施番茄二项式系数(a、b、c):a=-0.0355,b=3.6093, c=1.5673。即:设施番茄AEN(kg/kg)=a×(YRN)2+b×(YRN)+c=-0.0355×13.22+ 3.6093×13.2+1.5673=43.02(kg/kg);
1、设施番茄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配肥方法
设施番茄专用肥的总养分含量(%)均按45%配制生产。
按照GB15063-2001复混肥料(复合肥料)标准中的N-P2O5-K2O品级要求,依据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N:P2O5:K2O=1.00:2.32:1.57、第一穗果膨大肥N:P2O5:K2O =1.00:0.33:0.79、第二穗果膨大肥N:P2O5:K2O=1.00:0.33:1.57、第三穗果膨大肥N:K2O=1.00:1.97,按配合式N-P2O5-K2O(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氧化钾)顺序,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配合式为N-P2O5-K2O=9.2-21.3-14.4,第一穗果膨大肥配合式为N-P2O5-K2O=21.2-7.0-16.8,第二穗果膨大肥配合式为N-P2O5-K2O= 15.5-5.1-24.4,第三穗果膨大肥配合式为N-P2O5-K2O=15.2-0.0-29.8。每吨设施番茄专用肥原料及用量汇总于表1。
表1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181
1.1设施番茄基施专用掺混(BB)肥和/或专用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按每吨干基肥料计)
(1)设施番茄基施专用掺混(BB)肥
称取颗粒尿素86.60kg、磷酸一铵474.44kg、硫酸钾144.48kg、氯化钾120.40kg、填料174.08kg,在非对称双螺旋混料机中充分混合均匀,用皮带输送机送入计量包装,即为设施番茄基施专用掺混肥料(BB肥料)。
(2)设施番茄基施专用复合肥和/或复混肥
称取尿素86.60kg、磷酸一铵474.44kg、硫酸钾144.48kg、氯化钾120.40kg、填料174.08kg,在非对称双螺旋混料机中充分混合均匀,用皮带输送机送入造粒机中(圆盘造粒机或转鼓式造粒机均可)造粒,再经干燥、冷却、筛分和计量包装,即为设施番茄基施专用复合肥和/或复混肥。
1.2设施番茄第一穗果膨大专用掺混(BB)肥和/或专用复合肥和/或复混肥生产(按每吨干基肥料计)
(1)设施番茄第一穗果膨大掺混(BB)肥
称取颗粒尿素424.22kg、磷酸一铵155.66kg、硫酸钾167.69kg、氯化钾139.74kg、填料112.69kg,在非对称双螺旋混料机中充分混合均匀,用皮带输送机送入计量包装,即为设施番茄第一穗果膨大掺混肥料(BB肥料)。
(2)设施番茄第一穗果膨大复合肥和/或复混肥
称取尿素424.22kg、磷酸一铵155.66kg、硫酸钾167.69kg、氯化钾139.74kg、填料112.69kg,在非对称双螺旋混料机中充分混合均匀,用皮带输送机送入造粒机中(圆盘造粒机或转鼓式造粒机均可)造粒,再经干燥、冷却、筛分和计量包装,即为设施番茄第一穗果膨大复合肥和/或复混肥。
1.3设施番茄第二穗果膨大专用掺混(BB)肥和/或专用复合肥和/或复混肥生产(按每吨干基肥料计)
(1)设施番茄第二穗果膨大掺混(BB)肥
称取颗粒尿素310.12kg、磷酸一铵113.79kg、硫酸钾243.62kg、氯化钾203.02kg、填料129.45kg,在非对称双螺旋混料机中充分混合均匀,用皮带输送机送入计量包装,即为设施番茄第二穗果膨大掺混肥料(BB肥料)。
(2)设施番茄第二穗果膨大复合肥和/或复混肥
称取尿素尿素310.12kg、磷酸一铵113.79kg、硫酸钾243.62kg、氯化钾203.02kg、填料129.45,在非对称双螺旋混料机中充分混合均匀,用皮带输送机送入造粒机中(圆盘造粒机或转鼓式造粒机均可)造粒,再经干燥、冷却、筛分和计量包装,即为设施番茄第二穗果膨大复合肥和/或复混肥。
1.4设施番茄第三穗果膨大专用掺混(BB)肥和/或专用复合肥和/或复混肥生产(按每吨干基肥料计)
(1)设施番茄第三穗果膨大掺混(BB)肥
称取颗粒尿素329.38kg、硫酸钾298.48kg、氯化钾248.74kg、填料123.40kg,在非对称双螺旋混料机中充分混合均匀,用皮带输送机送入计量包装,即为设施番茄第三穗果膨大掺混肥料(BB肥料)。
(2)设施番茄第三穗果膨大复合肥和/或复混肥
称取尿素329.38kg、硫酸钾298.48kg、氯化钾248.74kg、填料123.40kg,在非对称双螺旋混料机中充分混合均匀,用皮带输送机送入造粒机中(圆盘造粒机或转鼓式造粒机均可)造粒,再经干燥、冷却、筛分和计量包装,即为设施番茄第三穗果膨大复合肥和/或复混肥。
2、设施番茄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推荐施用量
设施番茄专用肥施用量以设施番茄全生育期的施氮总量为标准进行折算。具体步骤如下:
2.1设施番茄全生育期的施氮总量
设施番茄全生育期的施氮总量依据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施氮产量反应(YRN)和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氮农学效率(AEN)确定。由公式N (kg/hm2)=YRN(t/hm2)×1000/AEN(kg/kg)计算。其中,设施番茄施氮产量反应YRN=13.2t/hm2,氮农学效率AEN=43.02(kg/kg)。即:
设施番茄N(kg/hm2)=13.2(t/hm2)×1000/43.02(kg/kg)=306.83kgN/hm2
2.2设施番茄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施用量
对于春茬-秋延后生产模式,在中肥力土壤,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和设施番茄追施专用肥中的第一穗果肥、第二穗果肥、第三穗果肥和第四穗果肥N占施氮总量的百分比m(%)分别为20%、30%、30%、20%、0%。
(1)设施番茄基施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施用量
所述设施番茄基施专用掺混(BB)肥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品级(配合式)为 N-P2O5-K2O=9.2-21.3-14.4,w(%)=9.2%;即:
设施番茄基施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推荐施用量(kg/hm2) =N(kg/hm2)×m(%)/w(%)=306.83kgN/hm2×20%/9.2%=667.02kgN/hm2,于移栽定植前施用;
(2)设施番茄第一穗果膨大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施用量
所述设施番茄第一穗果膨大专用掺混(BB)肥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品级(配合式)为N-P2O5-K2O=21.2-7.0-16.8,w(%)=21.2%;即:
设施番茄第一穗果膨大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推荐施用量(kg/hm2)=N(kg/hm2)×m(%)/w(%)=306.83kgN/hm2×30%/21.2%=434.19kgN /hm2,于第一穗果膨大期施用;
(3)设施番茄第二穗果膨大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施用量
所述设施番茄第二穗果膨大专用掺混(BB)肥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品级(配合式)为N-P2O5-K2O=15.5-5.1-24.4,w(%)=15.5%;即:
设施番茄第二穗果膨大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推荐施用量(kg/hm2)=N(kg/hm2)×m(%)/w(%)=306.83kgN/hm2×30%/15.5%=593.86kgN/ hm2,于第二穗果膨大期施用;
(4)设施番茄第三穗果膨大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施用量
所述设施番茄第三穗果膨大专用掺混(BB)肥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品级(配合式)为N-P2O5-K2O=15.2-0.0-29.8,w(%)=15.2%;即:
设施番茄第三穗果膨大专用掺混(BB)肥和/或复合肥和/或复混肥推荐施用量(kg/hm2)=N(kg/hm2)×m(%)/w(%)=306.83kgN/hm2×20%/15.2%=403.72kgN/hm2,于第三穗果膨大期施用。
3、实施例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田间试验设置两个对照处理,用于与本发明的方法进行对比,具体处理如下:CK(不施氮肥处理)和FP(高氮肥处理)。其中,设施番茄FP处理氮肥用量为375kgN/hm2,磷(P2O5)、钾(K2O)肥施用量与设施番茄专用肥相同。
设施番茄春茬-秋延后生产各处理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结果汇总于表2。
表2
Figure GDA0003703543870000211
从表2可见,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应用本发明的设施番茄专用肥番茄总产量增加19.52%。与高氮肥处理相比,在减少18.18%的氮肥用量条件下,应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使番茄总产量与高氮肥处理产量基本持平,无显著差异。
本发明的设施番茄专用肥与高氮肥处理相比,番茄地上部总氮积累量差异不显著,但应用本发明的设施番茄专用肥使得番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高氮肥处理。与高氮肥处理相比,应用本发明的设施番茄专用肥使得番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22.66kg/kg和4.96个百分点。
上述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设施番茄专用肥在显著降低氮素用量的前提条件下,能够保持番茄高产,且明显提高番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应用QUEFTS模型拟合设施番茄在不同潜在产量和目标产量下地上部分的N、P和K最佳养分需求量曲线,并通过地上部最佳养分吸收曲线的直线部分对应的地上部N、P、K养分吸收和番茄产量,获得番茄养分内在效率IE和吨番茄养分吸收RIE参数;
(2)依据所述步骤(1)的潜在产量下的地上部最佳养分需求量曲线直线部分对应的最大目标产量取值,设定为设施番茄的可获得产量Ya;
(3)依据所述步骤(2)可获得产量Ya和步骤(1)直线部分对应吨番茄养分吸收RIE参数获取番茄可获得产量Ya下地上部养分吸收量,
即:地上部养分吸收量(kg/hm2)=Ya(t/hm2)×RIE(kg/1t);
(4)依据设施番茄N、P和K养分相对产量的25th、中值和75th所对应的RYN、RYP和RYK确定土壤基础养分N、P和K供应能力等级,按低、中、高划分,并且结合步骤(1)吨番茄养分吸收RIE、步骤(2)可获得产量Ya获得对应等级土壤基础N、P和K养分供应量的INS、IPS和IKS,即:INS=Ya×RYN×RIE、IPS=Ya×RYP×RIE、IKS=Ya×RYK×RIE;
(5)依据步骤(3)和步骤(4)获得的数据,采用养分平衡法确定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应提供的N、P和K养分供应量;
所述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应提供的N、P和K养分供应量等于设施番茄地上部N、P和K养分吸收总量减去土壤基础N、P和K养分供应量,
即:肥料供N=N地上部─INS,肥料供P=P地上部─IPS,肥料供K=K地上部─IKS;
(6)依据步骤(5)得到的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应提供的N、P和K养分供应量换算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应提供的N、P和K养分间的N:P:K和N/N:P/N:K/N的配比;
(7)依据步骤(6)得到的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肥料提供的N:P:K和N/N:P/N:K/N的养分比例,按肥料当季利用率和施肥措施调整设施番茄全生育期内各阶段所需肥料提供的N:P:K和N/N:P/N:K/N的养分配比,具体调整步骤如下:
(7.1)按当季利用率进行调整
肥料基础N、P和K养分供应量分别按当季利用率:N30%-35%,P10%-25%,K30%-45%进行调整;
(7.2)按施肥措施进行调整
所述设施番茄生长全生育期内划分为移栽期、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第三穗果膨大期和第四穗果膨大期,对应所述专用肥分别为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第一穗果膨大肥、第二穗果膨大肥、第三穗果膨大肥和第四穗果膨大肥;
对应专用肥提供的基础N、P和K养分总量分配原则如下:
所述春茬-秋延后番茄生产模式,设施番茄专用肥N依据肥料提供N总量按照移栽期、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第三穗果膨大期进行分配,并且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的分配比例分别为15%-30%-30%-25%、20%-30%-30%-20%和30%-25%-25%-20%;
所述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番茄生产模式,设施番茄专用肥N依据肥料提供N总量按照移栽期、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第三穗果膨大期、第四穗果膨大期进行分配,并且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的分配比例分别为15%-30%-30%-15%-10%、20%-25%-30%-15%-10%和25%-25%-20%-15%-15%;
所述春茬-秋延后和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番茄生产模式,设施番茄专用肥P依据肥料提供P总量均在移栽期、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进行分配,并且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的分配比例均为70%-15%-15%;
所述春茬-秋延后和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番茄生产模式,设施番茄专用肥K依据肥料提供K总量均在移栽期、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第三穗果膨大期、第四穗果膨大期进行分配,并且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的分配比例均为20%-15%-30%-25%-10%;
(8)依据步骤(7)得到的全生育期内各阶段所需肥料提供的N:P:K和N/N:P/N:K/N的养分配比,分别配制生产设施番茄专用掺混肥和/或复合肥,具体步骤为:
(8.1)依据步骤(7)中所获得的按施肥措施调整后的N/N:P/N:K/N养分配比折算设施番茄专用肥N:P2O5:K2O养分配比;
(8.2)依据(8.1)中的设施番茄专用肥N:P2O5:K2O养分配比,按照GB15063-2001标准分别确定设施番茄专用掺混肥和/或复合肥总养分含量(%)和对应N-P2O5-K2O品级后,进行配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1)中肥料基础N、P和K养分供应量分别按当季利用率35%、25%和45%进行调整,即调整后的N:P:K=N/35%:P/25%:K/45%,N/N:P/N:K/N=35%N/35%N:35%P/25%N:35%K/45%N=1:35%P/25%N:35%K/45%N。
3.一种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的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是一种基于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依据设施番茄种植区域的番茄作物往年的平均产量确定土壤基础N、P和K养分供应的低、中、高等级,即低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和高肥力土壤,所述低肥力土壤为该田块过去5年作物平均产量小于全国25%的田块,所述高肥力土壤为该田块过去5年作物平均产量大于全国75%的田块,所述中肥力土壤为该田块过去5年作物平均产量介于25%-75%之间的田块;
步骤二:依据步骤一获得的土壤基础N、P和K养分供应等级确定相应设施番茄专用肥料N:P2O5:K2O养分配比和施肥方式;
步骤三:依据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往年的平均产量水平确定设施番茄可获得产量Ya’;
可获得产量Ya’为当地以往5-10年设施番茄平均产量的1.10倍;
步骤四:依据步骤三得到的可获得产量Ya’确定相应种植区域设施番茄作物施氮产量反应YRN,所述设施番茄作物施氮产量反应YRN由公式1计算:
YRN(t/hm2)=Ya’×k (式1),
其中,k为施氮产量反应系数,由公式2计算:
k=1-RYN (式2);
步骤五:依据步骤四获得的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施氮产量反应YRN确定相应设施番茄作物的氮农学效率AEN,即:
AEN(kg/kg)=a×(YRN)2+b×(YRN)+c (式3),
其中,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步骤六:依据步骤四中获得的施氮产量反应YRN和步骤五中获得的氮农学效率AEN确定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施氮总量N,由公式4计算:
N(kg/hm2)=YRN(t/hm2)×1000/AEN(kg/kg) (式4);
步骤七:依据权利要求1中的步骤(7.2)和步骤六获得的施氮总量N,确定步骤二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专用肥提供N占施氮总量N的百分比m(%),其中:
对于春茬-秋延后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N占施氮总量N的百分比m(%)分别为15%、20%、30%,设施番茄第一穗果肥、第二穗果肥、第三穗果肥和第四穗果肥N占施氮总量N的百分比m(%)分别为30%-30%-25%-0%、30%-30%-20%-0%和25%-25%-20%-0%;
对于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番茄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N占施氮总量N的百分比m(%)分别为15%、20%、25%,设施番茄第一穗果肥、第二穗果肥、第三穗果肥和第四穗果肥N占施氮总量N的百分比m(%)分别为30%-30%-15%-10%、25%-30%-15%-10%和25%-20%-15%-15%;
步骤八:依据权利要求1中步骤(8.2)中的设施番茄专用掺混肥和/或复合肥N-P2O5-K2O品级中的N养分浓度w(%)和步骤六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施氮总量N(kg/hm2)以及步骤七的设施番茄作物专用肥提供N占施氮总量N的百分比m(%),确定相应种植区域的设施番茄专用肥的推荐施用量,由公式5计算:
设施番茄专用肥推荐施用量(kg/hm2)=N(kg/hm2)×m(%)/w(%) (式5),其中:
对于春茬-秋延后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kg/hm2)×15%/w(%)、N(kg/hm2)×20%/w(%)、N(kg/hm2)×30%/w(%);设施番茄第一穗果肥、第二穗果肥、第三穗果肥和第四穗果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kg/hm2)×30%/w(%)、N(kg/hm2)×30%/w(%)、N(kg/hm2)×25%/w(%)、0%,N(kg/hm2)×30%/w(%)、N(kg/hm2)×30%/w(%)、N(kg/hm2)×20%/w(%)、0%,N(kg/hm2)×25%/w(%)、N(kg/hm2)×25%/w(%)、N(kg/hm2)×20%/w(%)、0%;
对于冬春茬-越冬一大茬番茄生产模式,在高、中和低肥力土壤,设施番茄基施专用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kg/hm2)×15%/w(%)、N(kg/hm2)×20%/w(%)、N(kg/hm2)×25%/w(%);设施番茄第一穗果肥、第二穗果肥、第三穗果肥和第四穗果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kg/hm2)×30%/w(%)、N(kg/hm2)×30%/w(%)、N(kg/hm2)×15%/w(%)、N(kg/hm2)×10%/w(%),N(kg/hm2)×25%/w(%)、N(kg/hm2)×30%/w(%)、N(kg/hm2)×15%/w(%)、N(kg/hm2)×10%/w(%),N(kg/hm2)×25%/w(%)、N(kg/hm2)×20%/w(%)、N(kg/hm2)×15%/w(%)、N(kg/hm2)×15%/w(%)。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述的二项式系数a、b、c的数值通过设施番茄以往试验数据的拟合二项式曲线获得。
CN202110381904.3A 2021-04-09 2021-04-09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Active CN1131418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1904.3A CN113141836B (zh) 2021-04-09 2021-04-09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1904.3A CN113141836B (zh) 2021-04-09 2021-04-09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1836A CN113141836A (zh) 2021-07-23
CN113141836B true CN113141836B (zh) 2022-08-23

Family

ID=76888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1904.3A Active CN113141836B (zh) 2021-04-09 2021-04-09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418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2631B (zh) * 2021-09-10 2023-08-2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一种基于产量反应和土壤肥力的设施黄瓜专用肥配肥及其推荐施用方法
CN113661821B (zh) * 2021-09-10 2022-11-2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一种基于产量反应和土壤肥力的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及其推荐施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6089A (zh) * 2014-09-10 2014-12-10 扬州大学 一种番茄测土配方施肥方法
CN104961525A (zh) * 2015-06-23 2015-10-07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环境友好型番茄高产施肥方法
CN110073789B (zh) * 2019-05-10 2021-03-30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一种萝卜推荐施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1836A (zh) 2021-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08973B (zh) 辣椒专用配方肥及其施用方法
CN113141836B (zh)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CN102351602A (zh) 同步营养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211681B (zh) 一种低本高效的冬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种植方法
CN102557833B (zh) 一种草莓专用肥
CN113149755B (zh)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茄子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CN103265357A (zh) 油菜追肥肥料及油菜施肥方法
CN106831261A (zh) 枸杞套餐肥及其施肥方法
CN113141835B (zh)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设施黄瓜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CN103288519A (zh) 夏玉米配方种肥及施用方法
CN113099811B (zh)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小麦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CN105777267A (zh) 一种适用于长江上游水稻的套餐肥及其施肥方法
CN112851434B (zh)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水稻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CN108314499A (zh) 一种烟草专用复合肥及其生产方法
CN109694288A (zh) 春玉米专用控释肥
CN109180276A (zh) 一种用于环渤海湾产区盛果期苹果树肥料套餐及其施用方法与应用
CN113141837A (zh)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白菜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CN113149754B (zh)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萝卜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CN113079784B (zh)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玉米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CN113661821B (zh) 一种基于产量反应和土壤肥力的设施番茄专用肥配肥及其推荐施用方法
CN106385914A (zh) 一种作物专用复合肥料的施用方法
CN101913929A (zh) 用于麻疯树的复混基肥及追肥
CN112851433B (zh) 一种基于quefts模型的区域化大豆专用肥配肥与施用方法
CN113762631B (zh) 一种基于产量反应和土壤肥力的设施黄瓜专用肥配肥及其推荐施用方法
CN103332979A (zh) 花生配方种肥及施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