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37106B - 延性框架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延性框架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37106B
CN113137106B CN202110401710.5A CN202110401710A CN113137106B CN 113137106 B CN113137106 B CN 113137106B CN 202110401710 A CN202110401710 A CN 202110401710A CN 113137106 B CN113137106 B CN 1131371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frame
frame column
ith layer
bearing capa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017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37106A (zh
Inventor
陈世玺
黄友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0171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3710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37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71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37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71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1Bearing,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constru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build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92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 E04B1/98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against vibrations or shocks; against mechanical destruction, e.g. by air-rai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4Structures with steel columns and be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延性框架支撑结构,包括多层上下层叠布置的支撑单元,支撑单元包括:左框架柱、右框架柱、框架梁、第一支撑以及第二支撑;左框架柱和右框架柱竖直设置,且两者之间间隔预定距离;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交叉设置,第一支撑的上端连接右框架柱的上端,第一支撑的下端连接左框架柱的下端;第二支撑的上端连接左框架柱的上端,第二支撑的下端连接右框架柱的下端;框架梁水平设置,框架梁的左端连接左框架柱的上端,框架梁的右端连接右框架柱的上端。本发明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结构稳定,抗震效果好。

Description

延性框架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延性框架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是结构工程师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现有的建筑钢结构设计,是根据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框架柱、梁、支撑等结构构件设计,以抵抗地震力。当发生超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往往会引发支撑塑性变形、框架梁塑性变形或框架柱破坏等结构构件的破坏,建筑破坏可能是上述破坏形式的一种,也可能是多种同时发生。
根据震害调查,框架柱破坏引起的后果远较支撑塑性变形引起的后果大的多:由于钢材高延性的特性,支撑通过拉伸(或压缩)发生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框架梁发生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均可保护结构安全,避免结构倒塌;而框架柱破坏,造成建筑局部坍塌,甚至可引发整体结构倒塌,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因此,如何设计框架支撑结构使其框架柱避免或减小破坏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延性框架支撑结构,包括多层上下层叠布置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左框架柱、右框架柱、框架梁、第一支撑以及第二支撑;
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竖直设置,且两者之间间隔预定距离;
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的上端连接所述右框架柱的上端,所述第一支撑的下端连接所述左框架柱的下端;所述第二支撑的上端连接所述左框架柱的上端,所述第二支撑的下端连接所述右框架柱的下端;所述框架梁水平设置,所述框架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左框架柱的上端,所述框架梁的右端连接所述右框架柱的上端。
本发明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对现有的框架支撑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改进,当发生超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使框架梁先发生塑性变形耗能,结构支撑后发生塑性变形耗能,框架柱不会发生破坏,从而使建筑结构避免局部坍塌或整体倒塌,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满足以下条件:
MCLiRE≥η·MCLSi
VCLiRE≥η·VCLSi
NCLiRE≥η·NCLSi
MCRiRE≥η·MCRSi
VCRiRE≥η·VCRSi
NCRiRE≥η·NCRSi
MCLi、VCLi、NCLi分别表示第i层左框架柱弯矩、剪力、轴力设计值;
MCLSi、VCLSi、NCLS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左框架柱弯矩、剪力、轴力内力组合值;
MCRi、VCRi、NCRi分别表示第i层右框架柱弯矩、剪力、轴力设计值;
MCRSi、VCRSi、NCRS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右框架柱弯矩、剪力、轴力内力组合值;
η表示常数放大系数,γRE表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当地震波从左向右传播时,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21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22
当地震波从右向左传播时,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23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24
其中,
N1fi、N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
P1fi、P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受压承载力;
N1si、N2s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荷载效应轴力;
MSLi、VSLi分别表示第i层框架梁左端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受剪承载力;
MSRi、VSRi分别表示第i层框架梁右端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受剪承载力;
MLi、VL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左端弯矩、剪力组合值;
MRi、VR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右端弯矩、剪力组合值。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当地震波从左向右传播时,所述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31
当地震波从右向左传播时,所述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32
N1fi、N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
P1fi、P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受压承载力;
NCLi表示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
βi表示第i层的第二支撑与左框架柱之间的夹角;
θi表示第i层的第一支撑与右框架柱之间的夹角。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当地震波从左向右传播时,所述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33
当地震波从右向左传播时,所述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34
N1fi、N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
P1fi、P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受压承载力;
NCRi表示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
βi表示第i层的第二支撑与左框架柱之间的夹角;
θi表示第i层的第一支撑与右框架柱之间的夹角。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节点连接设计满足以下条件:
R1jiRE≥η·Max(N1fi,P1fi);
R2jiRE≥η·Max(N2fi,P2fi);
R1ji、R2ji分别表示第i层框第一支撑、第二支撑节点连接抗力设计值;
N1fi、P1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的受拉承载力、受压承载力;
N2fi、P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受压承载力。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均为屈曲约束支撑,所述屈曲约束支撑受拉承载力和受压承载力相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均为普通支撑,所述普通支撑受拉承载力和受压承载力不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延性框架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根据对建筑工程有影响的地震发生概率统计分析,对于一个地区,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63%的地震烈度为地震众值烈度,称为“多遇地震”,即小震;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10%的地震烈度为地震基本烈度,称为“设防地震”,即中震;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2~3%的地震烈度称为罕遇地震,即大震。
建筑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具体如下:
第一水准:当结构遭遇本地区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结构遭遇本地区设防地震影响时,可以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结构遭遇本地区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结构设计时,采用二阶段设计实现上述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结构承载力验算:取多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按相应的规范规程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抗震验算,达到第一水准结构小震不坏的目标,同时达到第二水准损坏可修的目标;
第二阶段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取罕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进行结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变形不超过规程规范最大值范围,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达到第三水准结构大震不倒的目标。
参阅图1,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包括多层上下层叠布置的支撑单元,每层支撑单元均包括:左框架柱1、右框架柱2、框架梁3、第一支撑4以及第二支撑5;左框架柱1和右框架柱2竖直设置,且两者之间间隔预定距离,且互相平行设置;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交叉设置,形成“×”形结构,第一支撑4的上端连接右框架柱2的上端,第一支撑4的下端连接左框架柱1的下端;第二支撑5的上端连接左框架柱1的上端,第二支撑5的下端连接右框架柱2的下端;框架梁3水平设置,框架梁3的左端连接左框架柱1的上端,框架梁3的右端连接右框架柱2的上端。该延性框架支撑结构结构稳定,抗震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左框架柱1和右框架柱2满足以下条件:
MCLiRE≥η·MCLSi (5.2.2-1a);
VCLiRE≥η·VCLSi (5.2.2-1b);
NCLiRE≥η·NCLSi (5.2.2-1c);
MCRiRE≥η·MCRSi (5.2.2-2a);
VCRiRE≥η·VCRSi (5.2.2-2b);
NCRiRE≥η·NCRSi (5.2.2-2c);
MCLi、VCLi、NCLi分别表示第i层左框架柱1弯矩、剪力、轴力设计值;
MCLSi、VCLSi、NCLS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左框架柱1弯矩、剪力、轴力内力组合值;进行多遇地震组合时,左框架柱1的地震轴力内力由公式(5.2.3-1a~5.2.3-na)、(5.2.3-1b~5.2.3-nb)计算值分别替代。
MCRi、VCRi、NCRi分别表示第i层右框架柱2弯矩、剪力、轴力设计值;
MCRSi、VCRSi、NCRS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右框架柱2弯矩、剪力、轴力内力组合值;进行多遇地震组合时,右框架柱的地震轴力内力由公式(5.2.4-1a~5.2.4-na)、(5.2.4-1b~5.2.4-nb)计算值分别替代。
η表示常数放大系数,大于1.0,其取值与结构抗震等级有关,具体可参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例如:抗震等级为1级时,≥1.3;抗震等级为2级时,≥1.2;抗震等级为3级时,≥1.1。
γRE表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参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根据上述公式6个公式,可得到左框架柱1、右框架柱2所需的构件抗力设计值要求,然后根据得到的构件抗力设计值要求对已完成设计的左框架柱、右框架柱及相关连接节点进行复核(或再设计)。从而实现第一支撑受拉和第二支撑受压达到最大承载力(进入塑性耗能)的情况下,左框架柱1和右框架柱2及相关连接节点不会发生破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地震波从左向右传播时,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51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52
当地震波从右向左传播时,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53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61
其中,
N1fi、N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4、第二支撑5的受拉承载力;
P1fi、P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4、第二支撑5的受压承载力;
N1si、N2s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第一支撑4、第二支撑5的荷载效应轴力;
MSLi、VSLi分别表示第i层框架梁3左端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受剪承载力;
MSRi、VSRi分别表示第i层框架梁3右端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受剪承载力;
MLi、VL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3左端弯矩、剪力组合值;
MRi、VR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3右端弯矩、剪力组合值。
根据公式(5.2.1-1)、(5.2.1-3)可得到第一支撑4所需的构件受拉承载力设计值要求,根据公式(5.2.1-2)、(5.2.1-4)可得到第二支撑5所需的构件受压承载力设计值要求,然后根据得到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要求对已完成设计的第一支撑4、第二支撑5及相关连接节点进行复核(或再设计)。从而实现框架梁达到最大承载力后(进入塑性耗能),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及相关连接节点不会发生破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地震波从左向右传播时,各层左框架柱1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第一层: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62
第二层: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63
……
第i层: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64
……
第n层:NCLn=-[P2fn·cosβn](5.2.3-na)
当地震波从右向左传播时,左框架柱1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第一层: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65
第二层: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66
……
第i层: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67
……
第n层(顶层):NCLn=N2fn·cosβn(5.2.3-nb)
负号“-”表示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为竖向向上;
N1fi、N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4、第二支撑5的受拉承载力;
P1fi、P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4、第二支撑5的受压承载力;
NCLi表示第i层左框架柱1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
βi表示第i层的第二支撑5与左框架柱1之间的夹角;
θi表示第i层的第一支撑4与右框架柱2之间的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地震波从左向右传播时,右框架柱2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第一层: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71
第二层: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72
……
第i层: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73
……
第n层(顶层):NCRn=N1fn·cosθn(5.2.4-na)
当地震波从右向左传播时,右框架柱2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第一层: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74
第二层: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75
……
第i层:
Figure BDA0003020617410000076
……
第n层(顶层):NCRn=-[P1fn·cosθn](5.2.4-nb)
N1fi、N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4、第二支撑5的受拉承载力;
P1fi、P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4、第二支撑5的受压承载力;
NCRi表示右框架柱2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
βi表示第i层的第二支撑5与左框架柱1之间的夹角;
θi表示第i层的第一支撑4与右框架柱2之间的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节点连接设计满足以下条件:
R1jiRE≥η·Max(N1fi、P1fi) (5.2.6-1);
R2jiRE≥η·Max(N2fi、P2fi) (5.2.6-2);
R1ji、R2ji分别表示第i层框第一支撑4、第二支撑5节点连接抗力设计值;
N1fi、P1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4的受拉承载力、受压承载力;
N2fi、P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二支撑5的受拉承载力、受压承载力。
根据公式(5.2.6-1)和(5.2.6-2),可得到第一支撑4、第二支撑5所需的节点连接抗力设计值要求,然后根据得到的节点连接抗力设计值要求对已完成设计的节点连接进行复核(或再设计)。实现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不会发生节点连接破坏,从而实现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能进入塑性耗能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均为屈曲约束支撑,屈曲约束支撑受拉承载力和受压承载力相同。
屈曲约束支撑受拉承载力和受压承载力均可表示如下:
N=P=f·An (5.3-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均为普通支撑,普通支撑受拉承载力和受压承载力不同。
普通支撑受拉承载力(N)和受压承载力(P)可分别表示如下:
N=f·An (5.3-2)
P=Ψ·f·A (5.3-3)
f表示钢材强度设计值,可根据《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确定,其取值与钢材等级相关。在实际工程中,不同支撑可以采用相同等级的钢材,也可以不同等级的钢材。
An表示屈曲约束支撑或普通支撑净截面面积,等于毛截面面积减去截面削弱部分的面积。
A表示普通支撑毛截面面积。
Ψ表示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Ψ≤1.0,可根据《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附录D具体确定。
根据上述关于延性框架支撑结构的设计,按常规设计完成建筑的结构设计后,通过调整支撑及节点连接抗力、框架梁及节点连接抗力、框架柱及节点连接的抗力,使得地震作用下,使框架梁3先发生塑性变形耗能,第一支撑4和第二支撑5后发生塑性变形耗能,而框架柱不会发生破坏,从而使建筑结构避免局部坍塌或整体倒塌,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
从而,本实施方式中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对现有的框架支撑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改进,当发生超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使框架梁3先发生塑性变形耗能,结构支撑后发生塑性变形耗能,框架柱不会发生破坏,从而使建筑结构避免局部坍塌或整体倒塌,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述方案施工方便,对施工条件和要求也不高。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6)

1.一种延性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层上下层叠布置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左框架柱、右框架柱、框架梁、第一支撑以及第二支撑;
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竖直设置,且两者之间间隔预定距离;
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的上端连接所述右框架柱的上端,所述第一支撑的下端连接所述左框架柱的下端;所述第二支撑的上端连接所述左框架柱的上端,所述第二支撑的下端连接所述右框架柱的下端;所述框架梁水平设置,所述框架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左框架柱的上端,所述框架梁的右端连接所述右框架柱的上端;
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满足以下条件:
MCLiRE≥η·MCLSi
VCLiRE≥η·VCLSi
NCLiRE≥η·NCLSi
MCRiRE≥η·MCRSi
VCRiRE≥η·VCRSi
NCRiRE≥η·NCRSi
MCLi、VCLi、NCLi分别表示第i层左框架柱弯矩、剪力、轴力设计值;
MCLSi、VCLSi、NCLS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左框架柱弯矩、剪力、轴力内力组合值;
MCRi、VCRi、NCRi分别表示第i层右框架柱弯矩、剪力、轴力设计值;
MCRSi、VCRSi、NCRS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右框架柱弯矩、剪力、轴力内力组合值;
η表示常数放大系数,γRE表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当地震波从左向右传播时,所述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FDA0003712686900000011
当地震波从右向左传播时,所述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FDA0003712686900000012
N1fi、N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
P1fi、P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受压承载力;
NCLi表示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
βi表示第i层的第二支撑与左框架柱之间的夹角;
θi表示第i层的第一支撑与右框架柱之间的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地震波从左向右传播时,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FDA0003712686900000021
Figure FDA0003712686900000022
当地震波从右向左传播时,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FDA0003712686900000023
Figure FDA0003712686900000024
其中,
N1fi、N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
P1fi、P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受压承载力;
N1si、N2s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荷载效应轴力;
MSLi、VSLi 分别表示第i层框架梁左端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受剪承载力;
MSRi、VSRi分别表示第i层框架梁右端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受剪承载力;
MLi、VL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左端弯矩、剪力组合值;
MRi、VRi分别表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右端弯矩、剪力组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地震波从左向右传播时,所述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FDA0003712686900000025
当地震波从右向左传播时,所述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FDA0003712686900000026
N1fi、N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
P1fi、P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的受压承载力;
NCRi表示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
βi表示第i层的第二支撑与左框架柱之间的夹角;
θi表示第i层的第一支撑与右框架柱之间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节点连接设计满足以下条件:
R1jiRE≥η·Max(N1fi,P1fi);
R2jiRE≥η·Max(N2fi,P2fi);
R1ji、R2ji分别表示第i层框第一支撑、第二支撑节点连接抗力设计值;
N1fi、P1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一支撑的受拉承载力、受压承载力;
N2fi、P2fi分别表示第i层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受压承载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均为屈曲约束支撑,所述屈曲约束支撑受拉承载力和受压承载力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延性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均为普通支撑,所述普通支撑受拉承载力和受压承载力不同。
CN202110401710.5A 2021-04-14 2021-04-14 延性框架支撑结构 Active CN1131371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1710.5A CN113137106B (zh) 2021-04-14 2021-04-14 延性框架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1710.5A CN113137106B (zh) 2021-04-14 2021-04-14 延性框架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7106A CN113137106A (zh) 2021-07-20
CN113137106B true CN113137106B (zh) 2022-08-26

Family

ID=76812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01710.5A Active CN113137106B (zh) 2021-04-14 2021-04-14 延性框架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3710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36503A (ko) * 2004-10-25 2006-05-02 재단법인 포항산업과학연구원 스프링 가새를 구비한 철골구조
US20060150538A1 (en) * 2004-12-27 2006-07-13 Thomas Gareth R Load-limiting device
CN104612449A (zh) * 2015-02-11 2015-05-13 清华大学 一种巨型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体系
CN106677338A (zh) * 2017-01-20 2017-05-17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带耗能梁的钢框架与交叉型中心支撑的抗震建筑结构
CN108755952B (zh) * 2018-04-10 2020-10-27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
CN109184310B (zh) * 2018-09-04 2020-11-10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拉强压弱组合型的支撑结构及支撑系统
CN110374370B (zh) * 2019-08-05 2024-06-07 湖南大学 一种高层立体车库耗能减震承重结构
CN111364616A (zh) * 2020-04-15 2020-07-03 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 超高层建筑巨型框架底层斜腿刚架式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2196098A (zh) * 2020-10-22 2021-01-08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brb斜向和x型布置的干式连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7106A (zh) 202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84310B (zh) 一种拉强压弱组合型的支撑结构及支撑系统
EP0699808B1 (en) A beam-to-column connection
US8122671B2 (en) Steel-frame build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US6412237B1 (en) Framed structures with coupled gird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sipating seismic energy
US20030208985A1 (en) Steel frame stress reduction connection
TW201400678A (zh) 複合式阻尼接頭
Poudel et al. Diagonally reinforced concrete coupling beams: Effects of axial restraint
Shin et al.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ies on buckling-restrained knee bracing systems with channel sections
Monsef Ahmad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f perforated steel plate shear panels
CN109184309B (zh) 一种防震害支撑结构及支撑系统
CN113137106B (zh) 延性框架支撑结构
CN113137104B (zh) K型偏心支撑结构系统
Lai et 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s in Taiwan
CN109184308B (zh) 一种可控制倒塌方向的支撑结构及支撑系统
CN109184307B (zh) 一种组合式支撑结构及支撑系统
Zamani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teel frames braced with symmetrical pairs of y-shaped concentric bracings
CN109184305B (zh) 一种减灾支撑结构及支撑系统
CN113137110B (zh) 基于耗能的支撑框架结构
JP2008008364A (ja) 複層金属平板の補強構造
CN109184306B (zh) 一种混合型支撑结构及支撑系统
CN113137103B (zh) 组合式支撑框架
CN113137105B (zh) X型支撑框架
CN113137109B (zh) 框架连杆支撑结构系统
Park et al. Cyclic loading tests of steel dampers utilizing flexure-analogy deformation
Goldsworthy et al. Mitigation of seismic hazard in Australia by improving the robustness of building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