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23840A -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23840A
CN113123840A CN201911395113.5A CN201911395113A CN113123840A CN 113123840 A CN113123840 A CN 113123840A CN 201911395113 A CN201911395113 A CN 201911395113A CN 113123840 A CN113123840 A CN 1131238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enerator
inlet
outlet
carbon dioxid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951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扬
范世望
范伟
李元元
刘冀
朱郁波
刘志刚
陈永照
余洁
易小兰
杨建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urbine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urbine Wor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urbine Wor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urbine Work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9511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238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23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238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5/00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K25/08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vapours
    • F01K25/10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vapours the vapours being cold, e.g. ammonia, carbon dioxide, ether
    • F01K25/103Carbon diox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7/00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 F01K7/16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nly of turbine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包括热源高温段、高温透平、第一回热器、第二回热器、冷却器、主压缩机和再压缩机,热源高温段的出气口连接高温透平的进气口,高温透平的排气口连接第一回热器的热端入口,第一回热器的热端出口连接第二回热器的热端入口,第二回热器的热端出口同时连接冷却器的入口和再压缩机的入口,冷却器的出口连接主压缩机的入口,主压缩机的出口连接第二回热器的冷端入口,第二回热器的冷端出口和再压缩机的出口均连接第一回热器的冷端入口,第一回热器的冷端出口连接热源高温段的进气口。通过将高温透平的部分排气直接引入再压缩机升压,可实现高品位能源彻底、高效的利用。

Description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发电技术以其广泛的能源利用领域及高效的发电效率,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世界范围内研究者们的青睐。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是以sCO2作为循环工质。CO2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性质、良好的物理性能、可靠的安全性、价格低廉以及易于获取等优点,并且CO2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分别为31.4℃、7.38MPa,相对较低,易达到超临界状态。当CO2处于超临界状态,介于液体和气体之间,兼具气体黏度低和流体密度高的特殊物理特性,使其具有流动性好、比体积小、可压缩性小、传热效率高等优点,所以sCO2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超临界流体之一。基于sCO2的各种优点,sCO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具有占地空间小、发电效率高、经济性好等优点,因此现阶段国内外研究机构、企业等正积极投入力量开展采用sCO2布雷顿循环作为新的动力循环系统的各发电系统领域的尝试。sCO2循环由于超临界工质的特殊性,其临界点的温度和压力易于到达,适用领域广泛,如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燃机底循环、化石能、余热等均可采用sCO2循环。
公布号为CN105443170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高低温超临界二氧化碳余热利用系统,其包括高温透平、低温透平、余热回收器、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冷凝器和压气机,高温透平的进气口依次连接余热回收器、高温回热器、压气机、冷凝器,冷凝器的进气口再依次连接高温回热器、高温透平的出气口,形成高温透平循环回路;低温透平的进气口依次连接余热回收器、低温回热器、压气机、冷凝器,冷凝器的进气口再依次连接低温回热器、低温透平的出气口,形成低温透平循环回路。该系统中,进入高温透平做功后的CO2经过高温回热器,与从压气机出来的、进入高温回热器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后进入冷凝器的前端,与低温透平循环回路的CO2工质汇合。由于进入高温透平做功后的CO2温度较高,且经高温回热器换热后仍具有较高的温度,将其直接全部送入冷凝器,存在高品位热能的浪费,导致能源利用率和系统循环效率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能够优化能源利用率、提高循环效率,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包括热源高温段、高温透平、第一回热器、第二回热器、冷却器、主压缩机和再压缩机,热源高温段的出气口连接高温透平的进气口,高温透平的排气口连接第一回热器的热端入口,第一回热器的热端出口连接第二回热器的热端入口,第二回热器的热端出口同时连接冷却器的入口和再压缩机的入口,冷却器的出口连接主压缩机的入口,主压缩机的出口连接第二回热器的冷端入口,第二回热器的冷端出口和再压缩机的出口均连接第一回热器的冷端入口,第一回热器的冷端出口连接热源高温段的进气口。
优选地,第二回热器的热端出口通过第一分流器同时连接冷却器的入口和再压缩机的入口。
优选地,第二回热器的冷端出口和再压缩机的出口均通过第一汇流器连接第一回热器的冷端入口。
优选地,还包括热源低温段、低温透平和第三回热器,热源低温段的出气口连接低温透平的进气口,低温透平的排气口连接第三回热器的热端入口,第三回热器的热端出口连接冷却器的入口,第三回热器的冷端入口连接主压缩机的出口,第三回热器的冷端出口连接热源低温段的进气口。
优选地,第三回热器的热端出口、第二回热器的热端出口均通过第二汇流器连接冷却器的入口。
优选地,主压缩机的出口通过第二分流器连接第二回热器的冷端入口和第三回热器的冷端入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显著的进步:
本发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将高温透平的排气分为两股,其中一股依次经过冷却器冷却降温、主压缩机升压和第二回热器的第二冷端通道吸热,另一股则直接经过再压缩机升压,而后,两股气体在第一回热器的冷端入口前汇流合成一股后进入第一回热器的第一冷端通道吸热。通过将高温透平的部分排气直接引入再压缩机升压,而不经过冷却器降温耗能,可以有效提高循环效率,使高温透平排气余热的回收利用更加彻底,实现高品位能源的高效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热源高温段 1a、热源高温段的进气口
1b、热源高温段的出气口 2、高温透平
2a、高温透平的进气口 2b、高温透平的排气口
3、第一回热器 3a、第一回热器的热端入口
3b、第一回热器的热端出口 3c、第一回热器的冷端入口
3d、第一回热器的冷端出口 4、第二回热器
4a、第二回热器的热端入口 4b、第二回热器的热端出口
4c、第二回热器的冷端入口 4d、第二回热器的冷端出口
5、冷却器 5a、冷却器的入口
5b、冷却器的出口 6、主压缩机
6a、主压缩机的入口 6b、主压缩机的出口
7、再压缩机 7a、再压缩机的入口
7b、再压缩机的出口 8、第一分流器
9、第一汇流器 10、热源低温段
10a、热源低温段的进气口 10b、热源低温段的出气口
11、低温透平 11a、低温透平的进气口
11b、低温透平的排气口 12、第三回热器
12a、第三回热器的热端入口 12b、第三回热器的热端出口
12c、第三回热器的冷端入口 12d、第三回热器的冷端出口
13、第二汇流器 14、第二分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的一种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包括热源高温段1、高温透平2、第一回热器3、第二回热器4、冷却器5、主压缩机6和再压缩机7。
其中,热源高温段1具有进气口1a和出气口1b,热源高温段1的进气口1a和出气口1b相连通形成循环工质加热通道,作为循环工质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从热源高温段1的进气口1a进入该循环工质加热通道,并在流经该循环工质加热通道的过程中与热源高温段1的高温热源进行热交换,吸收高温热源的热量形成高温气体后从热源高温段1的出气口1b流出。
高温透平2具有进气口2a和排气口2b,二氧化碳工质可以从高温透平2的进气口2a进入高温透平2内做功,将热能转化成机械能,做功后的气体从高温透平2的排气口2b排出。
第一回热器3具有热端入口3a、热端出口3b、冷端入口3c和冷端出口3d。第一回热器3的热端入口3a和热端出口3b相连通构成第一热端通道,温度相对较高的二氧化碳工质可以从第一回热器3的热端入口3a进入该第一热端通道,并从第一回热器3的热端出口3b流出。第一回热器3的冷端入口3c和冷端出口3d相连通构成第一冷端通道,温度相对较低的二氧化碳工质可以从第一回热器3的冷端入口3c进入该第一冷端通道,并从第一回热器3的冷端出口3d流出。高、低温的二氧化碳工质分别流经第一回热器3的第一热端通道和第一冷端通道时进行热交换,分别释放和吸收热量。
第二回热器4具有热端入口4a、热端出口4b、冷端入口4c和冷端出口4d。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入口4a和热端出口4b相连通构成第二热端通道,温度相对较高的二氧化碳工质可以从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入口4a进入该第二热端通道,并从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出口4b流出。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入口4c和冷端出口4d相连通构成第二冷端通道,温度相对较低的二氧化碳工质可以从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入口4c进入该第二冷端通道,并从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出口4d流出。高、低温的二氧化碳工质分别流经第二回热器4的第二热端通道和第二冷端通道时进行热交换,分别释放和吸收热量。
冷却器5具有入口5a和出口5b,二氧化碳工质可以从冷却器5的入口5a进入冷却器5,在冷却器5内冷却降温后从冷却器5的出口5b流出。
主压缩机6具有入口6a和出口6b,二氧化碳工质可以从主压缩机6的入口6a进入主压缩机6,在主压缩机6内压缩升压后从主压缩机6的出口6b流出。
再压缩机7具有入口7a和出口7b,二氧化碳工质可以从再压缩机7的入口7a进入再压缩机7,在再压缩机7内压缩升压后从再压缩机7的出口7b流出。
本实施例中,热源高温段1的出气口1b连接高温透平2的进气口2a,高温透平2的排气口2b连接第一回热器3的热端入口3a,第一回热器3的热端出口3b连接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入口4a,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出口4b同时连接冷却器5的入口5a和再压缩机7的入口7a。优选地,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出口4b可以通过第一分流器8同时连接冷却器5的入口5a和再压缩机7的入口7a,通过第一分流器8将从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出口4b流出的二氧化碳工质分为两股,并使两股二氧化碳工质分别进入冷却器5的入口5a和再压缩机7的入口7a,第一分流器8可以采用三通阀。冷却器5的出口5b连接主压缩机6的入口6a,主压缩机6的出口6b连接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入口4c,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出口4d和再压缩机7的出口7b均连接第一回热器3的冷端入口3c。优选地,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出口4d和再压缩机7的出口7b可以均通过第一汇流器9连接第一回热器3的冷端入口3c,通过第一汇流器9将从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出口4d流出的二氧化碳工质和从再压缩机7的出口7b流出的二氧化碳工质汇流合成一股,并使合成一股后的二氧化碳工质进入第一回热器3的冷端入口3c,第一汇流器9可以采用三通阀。第一回热器3的冷端出口3d连接热源高温段1的进气口1a。由此形成高温透平循环回路,其循环过程具体如下。
在热源高温段1吸收热量后的二氧化碳工质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压力,其从热源高温段1的出气口1b流出,并从高温透平2的进气口2a进入高温透平2内做功。做功后的二氧化碳工质从高温透平2的排气口2b排出,并依次流经第一回热器3的第一热端通道(第一回热器3的热端入口3a至热端出口3b)、第二回热器4的第二热端通道(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入口4a至热端出口4b)。从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出口4b流出的二氧化碳工质经第一分流器8分流成两股,其中一股进入冷却器5的入口5a,在冷却器5内冷却降温后从冷却器5的出口5b流出,随后进入主压缩机6的入口6a,在主压缩机6内压缩升压后从主压缩机6的出口6b流出,接着流经第二回热器4的第二冷端通道(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入口4c至冷端出口4d)并吸收流经第二回热器4的第二热端通道的二氧化碳工质的热量;另外一股则进入再压缩机7的入口7a,在再压缩机7内压缩升压后从再压缩机7的出口7b流出。从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出口4d流出的二氧化碳工质和从再压缩机7的出口7b流出的二氧化碳工质经第一汇流器9汇流合成一股后流经第一回热器3的第一冷端通道(第一回热器3的冷端入口3c至冷端出口3d)并吸收流经第一回热器3的第一热端通道的二氧化碳工质的热量。从第一回热器3的冷端出口3d流出的二氧化碳工质从热源高温段1的进气口1a进入热源高温段1吸收热量,而后开始新的循环。
本实施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将高温透平2的排气分为两股,其中一股依次经过冷却器5冷却降温、主压缩机6升压和第二回热器4的第二冷端通道吸热,另一股则直接经过再压缩机7升压,而后,两股气体在第一回热器3的冷端入口3c前汇流合成一股后进入第一回热器3的第一冷端通道吸热。通过将高温透平2的部分排气直接引入再压缩机7升压,而不经过冷却器5降温耗能,可以有效提高循环效率,使高温透平2排气余热的回收利用更加彻底,实现高品位能源的高效利用。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还包括热源低温段10、低温透平11和第三回热器12。
其中,热源低温段10具有进气口10a和出气口10b,热源低温段10的进气口10a和出气口10b相连通形成循环工质加热通道,作为循环工质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从热源低温段10的进气口10a进入该循环工质加热通道,并在流经该循环工质加热通道的过程中与热源低温段10的低温热源进行热交换,吸收低温热源的热量后从热源低温段10的出气口10b流出。热源低温段10热源的温度低于热源高温段1热源的温度,因此在热源低温段10吸收热量后的二氧化碳工质的温度低于在热源高温段1吸收热量后的二氧化碳工质的温度。
低温透平11具有进气口11a和排气口11b,二氧化碳工质可以从低温透平11的进气口11a进入低温透平11内做功,将热能转化成机械能,做功后的气体从低温透平11的排气口11b排出。
第三回热器12具有热端入口12a、热端出口12b、冷端入口12c和冷端出口12d。第三回热器12的热端入口12a和热端出口12b相连通构成第三热端通道,温度相对较高的二氧化碳工质可以从第三回热器12的热端入口12a进入该第三热端通道,并从第三回热器12的热端出口12b流出。第三回热器12的冷端入口12c和冷端出口12d相连通构成第三冷端通道,温度相对较低的二氧化碳工质可以从第三回热器12的冷端入口12c进入该第三冷端通道,并从第三回热器12的冷端出口12d流出。高、低温的二氧化碳工质分别流经第三回热器12的第三热端通道和第三冷端通道时进行热交换,分别释放和吸收热量。
本实施例中,热源低温段10的出气口10b连接低温透平11的进气口11a,低温透平11的排气口11b连接第三回热器12的热端入口12a,第三回热器12的热端出口12b连接冷却器5的入口5a。优选地,第三回热器12的热端出口12b、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出口4b可以均通过第二汇流器13连接冷却器5的入口5a,通过第二汇流器13将从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出口4b流出并经第一分流器8分流后流向冷却器5入口5a的一股二氧化碳工质和从第三回热器12的热端出口12b流出的二氧化碳工质汇流合成一股,并使合成一股后的二氧化碳工质进入冷却器5的入口5a,第二汇流器13可以采用三通阀。第三回热器12的冷端入口12c连接主压缩机6的出口6b。优选地,主压缩机6的出口6b可以通过第二分流器14同时连接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入口4c和第三回热器12的冷端入口12c,通过第二分流器14将从主压缩机6的出口6b流出的二氧化碳工质分为两股,并使两股二氧化碳工质分别进入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入口4c和第三回热器12的冷端入口12c,第二分流器14可以采用三通阀。第三回热器12的冷端出口12d连接热源低温段10的进气口10a。由此形成低温透平循环回路,该低温透平循环回路与高温透平循环回路并联且共用冷却器5和主压缩机6,低温透平循环回路的循环过程具体如下。
在热源低温段10吸收热量后的二氧化碳工质具有一定的温度和较高的压力,其从热源低温段10的出气口10b流出,并从低温透平11的进气口11a进入低温透平11内做功。做功后的二氧化碳工质从低温透平11的排气口11b排出,并流经第三回热器12的第三热端通道(第三回热器12的热端入口12a至热端出口12b)。从第三回热器12的热端出口12b流出的二氧化碳工质经第二汇流器13与从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出口4b流出并经第一分流器8分流后流向冷却器5入口5a的一股二氧化碳工质汇流合成一股后进入冷却器5的入口5a,在冷却器5内冷却降温后从冷却器5的出口5b流出,随后进入主压缩机6的入口6a,在主压缩机6内压缩升压后从主压缩机6的出口6b流出。从主压缩机6的出口6b流出的二氧化碳工质经第二分流器14分流成两股,其中一股进入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入口4c,并流经第二回热器4的第二冷端通道后与从再压缩机7的出口7b流出的二氧化碳工质经第一汇流器9汇流合成一股;另外一股则进入第三回热器12的冷端入口12c,流经第三回热器12的第三冷端通道(第三回热器12的冷端入口12c至冷端出口12d)并吸收流经第三回热器12的第三热端通道的二氧化碳工质的热量。从第三回热器12的冷端出口12d流出的二氧化碳工质从热源低温段10的进气口10a进入热源低温段10吸收热量,而后开始新的循环。
本实施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针对不同温度的热源,采用两套相对独立且不同的二氧化碳工质循环回路,对温度相对较高的热源高温段1,采用循环效率较高的高温透平循环回路,对高品位热能进行更高效、彻底的回收利用;对温度相对较低的热源低温段10,则采用结构相对简单的低温透平循环回路,对低品位热能进行回收利用,从而实现了不同品位热能的梯级分段利用,高效利用高品位热能的同时,也回收了低品位热能,使得热源热能得以全面、充分、高效的利用,可有效提高整个系统的循环效率。同时,本实施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充分考虑两套循环回路可共用的设备,使低温透平循环回路与高温透平循环回路并联且共用冷却器5和主压缩机6,降低了系统整体的复杂程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高温段(1)、高温透平(2)、第一回热器(3)、第二回热器(4)、冷却器(5)、主压缩机(6)和再压缩机(7),所述热源高温段(1)的出气口(1b)连接所述高温透平(2)的进气口(2a),所述高温透平(2)的排气口(2b)连接所述第一回热器(3)的热端入口(3a),所述第一回热器(3)的热端出口(3b)连接所述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入口(4a),所述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出口(4b)同时连接所述冷却器(5)的入口(5a)和所述再压缩机(7)的入口(7a),所述冷却器(5)的出口(5b)连接所述主压缩机(6)的入口(6a),所述主压缩机(6)的出口(6b)连接所述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入口(4c),所述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出口(4d)和所述再压缩机(7)的出口(7b)均连接所述第一回热器(3)的冷端入口(3c),所述第一回热器(3)的冷端出口(3d)连接所述热源高温段(1)的进气口(1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出口(4b)通过第一分流器(8)同时连接所述冷却器(5)的入口(5a)和所述再压缩机(7)的入口(7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出口(4d)和所述再压缩机(7)的出口(7b)均通过第一汇流器(9)连接所述第一回热器(3)的冷端入口(3c)。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源低温段(10)、低温透平(11)和第三回热器(12),所述热源低温段(10)的出气口(10b)连接所述低温透平(11)的进气口(11a),所述低温透平(11)的排气口(11b)连接所述第三回热器(12)的热端入口(12a),所述第三回热器(12)的热端出口(12b)连接所述冷却器(5)的入口(5a),所述第三回热器(12)的冷端入口(12c)连接所述主压缩机(6)的出口(6b),所述第三回热器(12)的冷端出口(12d)连接所述热源低温段(10)的进气口(10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回热器(12)的热端出口(12b)、所述第二回热器(4)的热端出口(4b)均通过第二汇流器(13)连接所述冷却器(5)的入口(5a)。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压缩机(6)的出口(6b)通过第二分流器(14)连接所述第二回热器(4)的冷端入口(4c)和所述第三回热器(12)的冷端入口(12c)。
CN201911395113.5A 2019-12-30 2019-12-30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 Pending CN1131238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95113.5A CN113123840A (zh) 2019-12-30 2019-12-30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95113.5A CN113123840A (zh) 2019-12-30 2019-12-30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23840A true CN113123840A (zh) 2021-07-16

Family

ID=76767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95113.5A Pending CN113123840A (zh) 2019-12-30 2019-12-30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2384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22705A (zh) * 2022-04-21 2022-08-19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分流再压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5247A (zh) * 2015-11-19 2016-02-24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新型熔盐堆能量转换系统
CN105443170A (zh) * 2015-06-01 2016-03-30 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 高低温超临界二氧化碳余热利用系统
US20180142581A1 (en) * 2016-11-24 2018-05-24 Doosan Heavy Industries & Construction Co., Ltd Supercritical co2 generation system for parallel recuperative type
CN108425710A (zh) * 2018-03-27 2018-08-21 哈尔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燃气轮机余热回收的烟气分级利用双透平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系统
CN108612573A (zh) * 2018-07-05 2018-10-02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
CN109098803A (zh) * 2018-09-13 2018-12-28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热量梯级利用方法及其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3170A (zh) * 2015-06-01 2016-03-30 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 高低温超临界二氧化碳余热利用系统
CN105355247A (zh) * 2015-11-19 2016-02-24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新型熔盐堆能量转换系统
US20180142581A1 (en) * 2016-11-24 2018-05-24 Doosan Heavy Industries & Construction Co., Ltd Supercritical co2 generation system for parallel recuperative type
CN108425710A (zh) * 2018-03-27 2018-08-21 哈尔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燃气轮机余热回收的烟气分级利用双透平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系统
CN108612573A (zh) * 2018-07-05 2018-10-02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
CN109098803A (zh) * 2018-09-13 2018-12-28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热量梯级利用方法及其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22705A (zh) * 2022-04-21 2022-08-19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分流再压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及方法
CN114922705B (zh) * 2022-04-21 2024-03-01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分流再压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98170B (zh) 一种基于双蓄热回路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5673107A (zh) 槽塔集热联合驱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09763948A (zh)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1128415A (zh) 一种采用闭式气体布雷顿循环的热管反应堆及其运行方法
CN209281902U (zh) 用于钠冷快堆的可切换式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热电联供系统
CN112554980B (zh) 一种双背压超临界二氧化碳多联产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04632559B (zh) 一种以co2为工质的太阳能发电方法及发电系统
CN103670788B (zh) 同时利用冷热源的声学共振型多级行波热声发动机系统
CN108252758B (zh) 一种利用钢坯辐射能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发电系统
CN110486968A (zh) 一种基于co2工质的冷电联供系统
CN111365131A (zh) 一种燃气轮机排烟余热驱动的功冷联供系统及其方法
CN116025440A (zh) 一种高效超临界二氧化碳高温气冷堆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4198173B (zh) 一种全回热布雷顿循环与吸收式制冷集成的电冷联供系统
CN101517795A (zh) 操作与吸收式冷凝器结合的燃料电池的方法和装置
CN113123840A (zh)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
CN114005562A (zh) 多级分流的灵活高效超临界二氧化碳铅铋堆系统及方法
KR101812919B1 (ko) 복합 초임계 이산화탄소 발전 시스템
CN108643982A (zh) 一种带制冷冷却的超临界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10307673B (zh) 一种太阳能增效热泵系统
CN216342359U (zh) 一种二氧化碳发电和地热能耦合的热电联供装置
CN108151358B (zh) 基于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冷热电固碳联供多能流区域能源站
CN116105386A (zh) 光热复合氨吸收式多能联供系统
CN109763870A (zh) 一种低参数热回收系统
CN215002973U (zh) 一种水泥窑余热利用系统
CN109448879A (zh) 用于钠冷快堆的可切换式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热电联供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