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15363A - 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与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与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15363A
CN113115363A CN202110426526.6A CN202110426526A CN113115363A CN 113115363 A CN113115363 A CN 113115363A CN 202110426526 A CN202110426526 A CN 202110426526A CN 113115363 A CN113115363 A CN 1131153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base station
user
signal
bou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265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善金
万辛
黄远
孙晓晨
宁珊
沈亮
高圣翔
计哲
杨晶超
张震
李鹏
石瑾
李沁
侯炜
刁则鸣
刘发强
孙旭东
王立强
刘睿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Center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11042652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153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15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153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2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location or mo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82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dmission control or hand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与电子设备。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包括:确定目标用户在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的目标位置确定所述目标位置处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内,所述目标信号范围是根据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和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的目标范围扩展基基确定的将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宏基站之间通信切换为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进行通信。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低功率节点的覆盖边界扩展,降低宏基站的负载,提高异构网络中用户的网络信号强度,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和频谱效率。

Description

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与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异构网络能够通过在宏蜂窝基站覆盖范围内部署诸如微基站、微微基站、家庭基站、中继等低功率节点来实现特定区域内低功率节点与宏基站的重叠覆盖。
然而在相关技术的异构网络中,蜂窝宏基站的负载过大、处于宏基站覆盖边缘的终端用户与宏基站的通信质量差,无法得到较好的网络资源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与电子设备,能够在为异构网络中各个用户提高较好的网络资源的同时降低宏基站的负载。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包括:确定目标用户在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的目标位置确定所述目标位置处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内,所述目标信号范围是根据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和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的目标范围扩展基基确定的将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宏基站之间通信切换为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进行通信。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包括:目标位置确定模块、目标范围扩展基确定模块以及通信切换模块。
其中,所述目标位置确定模块配置为确定目标用户在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的目标位置;所述目标范围扩展基确定模块配置为确定所述目标位置处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内,所述目标信号范围是根据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和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的目标范围扩展基基确定的;所述通信切换模块配置为将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宏基站之间通信切换为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进行通信。
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通过由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和目标信号强度边界的目标范围扩展基基确定的目标信号范围确定该目标用户与宏基站进行通信还是与目标低功率节点进行通信。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一方面能够降低宏基站的负载;另一方面,能够减少目标用户的信号在异构网络中的信号通信距离,有效增强通信链路的可靠性,同时满足高吞吐量地区的数据传输要求。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的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或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宏基站和低功率节点覆盖范围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4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异构网络中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目标信号范围确定方法流程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确定目标信号范围的方法流程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为用户和宏基站确定下行编码传输方案的方法流程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为目标用户和目标低功率节点确定编码传输方案的方法流程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随着范围扩展基的增大异构网络中下行和速率变化曲线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本说明书中,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的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或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01、102、103,网络104和服务器105。网络104用以在终端设备101、102、103和服务器105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网络104可以包括各种连接类型,例如有线、无线通信链路或者光纤电缆等等。
用户可以使用终端设备101、102、103通过网络104与服务器105交互,以接收或发送消息等。其中,终端设备101、102、103可以是具有显示屏并且支持网页浏览的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设备、智能家居等等。
服务器105可以是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例如对用户利用终端设备101、102、103所进行操作的装置提供支持的后台管理服务器。后台管理服务器可以对接收到的请求等数据进行分析等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终端设备。
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服务、云数据库、云计算、云函数、云存储、网络服务、云通信、中间件服务、域名服务、安全服务、CDN、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等,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应该理解,图1中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服务器105可以是一个实体的服务器,还可以为多个服务器组成,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
图2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示出的电子设备200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2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2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202中的程序或者从储存部分2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2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2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2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201、ROM 202以及RAM 203通过总线2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205也连接至总线2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2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2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207;包括硬盘等的储存部分208;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209。通信部分2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2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205。可拆卸介质2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2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储存部分208。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设备执行时,使得该设备可实现上述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对应的功能。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的流程图。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可以由任意具备计算处理能力的电子设备来执行,例如该方法可以由上述图1实施例中的服务器或终端设备来执行,也可以由服务器和终端设备共同执行,在下面的实施例中,以移动终端为执行主体为例进行举例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
本公开可以设定目标异构网络中包含一个中心宏基站和S个低功率节点,同时设定有K个单天线用户随机分布在宏蜂窝小区内,其中,宏基站配置有NM根天线,每一个低功率节点配置有NS根天线。令KM表示为宏基站服务的用户数目,KS=K-KM为全部低功率节点服务的用户数目,不能被低功率节点服务的用户必须要与宏基站进行通信。
目标异构网络可以指的是由宏基站和多个低功率节点组成的网络结构。宏基站可以指的是宏蜂窝基站,低功率节点可以指的是微基站、微微基站、家庭基站、中继等低功率节点,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异构网络中可以包括目标用户,该异构网络的S个低功率节点可以包括目标低功率节点。另外,在执行本实施例之前,可以假设该目标用户正与宏基站通信,当该目标用户满足一定条件后会将与宏基站的通信转换为与某个低功率节点的通信。例如当该目标用户从目标低功率节点接收到的信号强度高于该目标用户从宏基站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时,该用户与宏基站的通信就会转换为与目标低功率节点的通信。
在相关技术中,低功率节点与宏基站具有相同的接入特性,即用户会与提供信号强度大的基站或者节点进行通信。但是低功率节点的发射功率要远远小于宏基站的发射功率。当在宏基站附近部署低功率节点时,如图3所示,低功率节点的覆盖范围会随着距离的解决而逐渐减小。随着低功率节点与宏基站的距离越来越近,低功率节点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小。
在异构网络中,终端用户往往与提供最强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的基站进行通信而不是与自己距离较近的基站进行通信,这就可能造成系统网络资源分配不均匀以及宏基站负载过高问题。同时,处于宏基站覆盖边缘且与宏基站通信用户的上行信道质量往往比与距离较近的低功率节点的上行信道质量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参照图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确定目标用户在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的目标位置。
其中,目标位置可以包括目标用户在目标异构网络中的地理位置信息。
步骤S42,确定所述目标位置处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内,所述目标信号范围是根据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和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的目标范围扩展基基确定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可以包括如图4所示的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Equal Uplink Received Pilot Signal Strengths Boundary,EUB)、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Equal Downlink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s Boundary,ERB)或者保护间隔边界(Guard Range,GR)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目标范围扩展基是与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对应的扩展基,例如可以是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或者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可以是根据宏基站和目标低功率节点从至少一个用户接收到的导频信号确定的,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可以是根据目标用户接收到的宏基站的发射功率和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发射功率确定的,保护间隔边界可以是根据目标保护距离确定的,其中目标保护距离可以是认为设定的一个距离,例如10米、20米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与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确定一个第一范围,例如可以在该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上增加一个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以圈定一个第一范围。该第一范围可以是以目标低功率节点为中心确定的圆,也可以是以目标低功率节点为中心确定的椭圆或者其他形状,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和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确定一个第二范围,例如可以是在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上增加一个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以圈定一个第二范围。该第二范围可以是以目标低功率节点为中心确定的圆,也可以是以目标低功率节点为中心缺点的椭圆或者其他形状,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另外,该第二范围圈定的范围可以包含于该第一范围,也可以与该第一范围相交,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保护间隔边界和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确定一个第三范围,例如可以在该保护间隔边界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以圈定一个第三范围。该第三范围可以是以目标低功率节点为中心确定的圆,也可以是以目标低功率节点为中心确定的椭圆或者其他形状,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另外,该第三范围圈定的范围可以包含于该第一范围(或者第二范围),也可以与该第一范围(或者第二范围)相交,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信号范围可以是根据第一范围、第二范围以及第三范围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确定的。例如可以是直接以第一范围(或者第二范围)圈定的范围作为目标信号范围,也可以以第一范围与第二范围并集形成范围作为目标信号范围,还可以以第一范围、第二范围并集后剔除第三范围所形成的范围作为目标信号范围,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步骤S43,将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宏基站之间通信切换为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进行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旦该目标用户进入该目标低功率的目标信号范围内,则目标用户与宏基站之间的通信转换为目标用户与目标低功率节点进行通信。
本实施例提高的技术方案,通过由目标低功率节点和宏基站之间的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和目标信号强度边界的目标范围扩展基基确定的目标信号范围确定该目标用户与宏基站进行通信还是与目标低功率节点进行通信。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能够减少目标用户在异构网络中的信号发送端到接收端的通信距离,有效增强通信链路的可靠性,同事满足高吞吐量地区的数据传输要求。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方面通过异构网络使得低功率节点与宏基站共存,能够为小区内通信用户提供高速率大容量无线接入、解决网络增长速度与业务增长速度不匹配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由目标信号强度边界扩展基为目标信号强度边界进行信号覆盖范围扩展获得目标信号范围为目标多低功率节点的覆盖范围进行扩展,保障宏基站覆盖边缘地区的用户服务质量,有效地改善系统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
本实施例仅以目标用户将与宏基站的通信切换为与目标低功率节点的通信,可以理解的是,若目标用户之前在目标信号范围内与目标低功率节点通信,一旦用户超出目标信号范围,该目标用户将有可能与其他低功率节点获取与宏基站进行通信,通信原理与本实施例类似。
例如,若目标用户移动出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并移动进入某第一低功率节点(异构网络中出目标低功率节点以外的其他低功率节点)的信号范围内,则该目标用户将会将与目标低功率节点的通信切换为与第一低功率节点的通信;若目标用户移动出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并且该目标用户不处于任何低功率节点的信号范围内,则将目标用户与目标低功率节点的通信转换为与宏基站的通信。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目标信号范围确定方法流程图。
目标异构网络中包括至少一个用户,至少一个用户包括目标用户,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包括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是根据宏基站和目标低功率节点从至少一个用户接收到的导频信号确定的,目标范围扩展基包括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
在一些实施例中,宏基站从位于该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上的一个用户那里接收到的上行导频信号与目标低功率节点从位于该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上的一个用户那里接收到的上行导频信号相等。
在步骤S51中,获取所述宏基站的平均发射功率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平均发射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获取宏基站的平均发射功率PM和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平均发射功率PS
在步骤S52中,根据所述宏基站的平均发射功率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平均发射功率,确定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公式(1)确定该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σU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01
NS为目标低功率节点配置的天线个数,NM为宏基站配置的天线个数,PM基站的平均发射功率和PS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平均发射功率。
在步骤S53中,根据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和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确定第一信号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上增加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以确定第一信号范围。
在步骤S55中,根据所述第一信号范围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该第一信号范围圈定的范围作为目标信号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扩展了目标低功率节点的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使得目标低功率节点的信号覆盖范围扩大,既降低了宏基站的负载,又提高了异构网络中用户的通信质量。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确定目标信号范围的方法流程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是根据目标用户接收到的宏基站的发射功率和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发射功率确定的,目标范围扩展基还包括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
参考图6,上述确定目标信号范围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61中,获取所述宏基站的平均发射功率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平均发射功率。
在步骤S62中,根据所述宏基站的平均发射功率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平均发射功率,确定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
在步骤S63中,根据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和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确定第一信号范围。
在步骤S64中,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用户接收到的所述宏基站的第一发射功率和所述至少一个用户接收到的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第二发射功率。
在步骤S64中,根据所述第一发射功率和所述第二发射功率,确定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
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即在该边界上的所有用户接收到的低功率节点的发射功率与接收到的宏基站的发射功率相等。
在步骤S66中,获取所述宏基站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令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σR=0。
在步骤S67中,根据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和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确定第二信号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上添加一个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以确定第二信号范围。
在步骤S68中,根据所述第一信号范围和所述第二信号范围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该第二信号范围圈定的范围作为目标信号范围。也可以将第一信号范围和第二信号范围合并形成的范围作为目标信号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扩展了目标低功率节点的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通过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扩展了目标低功率节点的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然后根据扩展后的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和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确定了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使得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的信号覆盖范围扩大,既降低了宏基站的负载,又提高了异构网络中用户的通信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可以包括保护间隔边界,保护间隔边界是可以根据目标保护距离确定的,目标范围扩展基还可以包括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
那么,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以下方法,确定目标信号范围:
获取宏基站与目标低功率节点之间的目标距离;获取目标用户位于保护间隔边界上接收到的宏基站发送的第一信号的第一功率、和目标用户位于保护间隔边界上接收到的目标低功率节点发送的第二信号的第二功率;根据目标距离、目标保护距离、第一功率以及第二功率,确定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根据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保护间隔边界确定第三信号范围;根据第一信号范围、第二信号范围以及第三信号范围确定目标信号范围。
其中,目标距离可以是人为设定的一个保护距离dth,例如可以设置为10米、20米等,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可以根据该保护距离dth确定保护间隔边界,例如以该保护距离dth为半径,以目标低功率节点为中心确定保护间隔边界。
可以理解的是,该保护间隔边界还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或者其他规则或者不规则形状,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公式(2)确定上述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σG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31
其中,dms为宏基站与目标低功率节点之间的距离,dth代表保护距离,PM和PS表示用户从没宏基站和目标低功率节点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32
其中,ωm和ωs分别表示为宏基站与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穿墙损耗,θm和θs分别表示为宏基站与低功率节点的系统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保护间隔边界上添加一个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以确定第三信号范围。
一般来说,通过第一范围、或者第二范围、或者第一范围和第二范围的并集所形成的范围通常会包括该第三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避免给目标低功率节点造成过度的负担,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由保护间隔和保护间隔扩展基形成的第三信号范围内。因此,需要将第三范围从上述目标信号范围内扣除,即位于第三范围内的用户不在本实施例考虑范围以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扩展了目标低功率节点的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通过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扩展了目标低功率节点的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通过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扩展了保护间隔边界;然后根据扩展后的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以及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确定了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使得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的信号覆盖范围扩大,既降低了宏基站的负载,又提高了异构网络中用户的通信质量。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为用户和宏基站确定下行编码传输方案的方法流程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异构网络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用户,该至少一个用户可以被宏基站服务,也可以被目标低功率节点服务,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参考图7,上述为目标用户和宏基站确定编码传输方案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71中,所述宏基站接收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发送的第一导频信号。
设定通信用户在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技术)模式下与宏基站进行通信,并假设宏基站需要估计宏基站与所有用户间的信道。
在上行训练过程中,所有的用户向宏基站发送导频信号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41
(k=1,…,K,τ为导频序列长度),X=[x1,x2,…,xK]∈Cτ×K,C代表复高斯分布,k为大于或者等于1、小于或者等于至少一个用户的用户个数K的整数,那么宏基站接收到的信号YM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42
其中,Pr为该至少一个用户的平均发送功率,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43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44
为至少一个用户与宏基站间的信道,HMKm为第KM个用户与宏基站之间的信道,WM为加性高斯噪声。
在步骤S72中,根据所述第一导频信号确定所述宏基站与所述至少一个用户之间的第一估计信道。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MMSE),可以得到宏基站与用户间的估计信道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51
为: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52
其中,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53
XH代表矩阵H的共轭转置,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54
代表矩阵HM的共轭转置,HM至少一个用户与宏基站间的信道,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55
是加性高斯噪声WM的方差,Iτ为τ*τ的单位矩阵。
在步骤S73中,根据所述第一估计信道确定所述宏基站与所述至少一个用户之间的第一下行预编码矩阵。
由于宏基站与低功率节点间发射功率的不同,宏基站会对低功率节点所服务的用户造成干扰。为了消除干扰,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确定宏基站的下行预编码矩阵: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56
其中,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57
表示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58
的前KM列,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59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510
在步骤S74中,根据所述第一估计信道和所述第一下行预编码矩阵对所述宏基站与所述目标用户之间传输的下行信号进行编码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用户u从宏基站接收到的信号信息yMu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511
其中,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512
为根据估计的CSI得到的目标用户与宏基站之间的下行预编码矩阵。smu为宏基站发送的信号,nsu为噪声,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513
为估计得到的目标用户u与宏基站之间的信道,K-KS代表被宏基站服务的用户的个数。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低功率节点覆盖范围扩展以及宏基站与低功率节点的发射功率不对等造成的小区间干扰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包括至少一个用户,该至少一个用户包括目标低频节点服务的微用户,该至少一个用户中除了微用户以外的其他用户将被宏基站服务。
参考图8,上述为目标用户和目标低功率节点确定编码传输方案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81中,所述目标低频节点接收所述微用户发送的第二导频信号。
设定通信用户在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技术)模式下与宏基站进行通信,并假设宏基站需要估计宏基站与所有用户间的信道。
在上行训练过程中,所有微用户发送导频信号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61
(k=1,…,Us,τ为导频序列长度),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62
k为大于或者等于1、小于或者等于目标低功率节点所服务的微用户个数Us的整数。
在步骤S82中,根据所述第二导频信号确定所述目标低频节点与所述微用户之间的第二估计信道。
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即所有的低功率节点间无信息共享,所有的微用户共用相同的导频序列。目标低功率节点接收到的信号Ys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63
其中,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64
US(US<KS)为目标低功率节点所服务的用户数目,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65
代表用户第Us个微用户发送的导频信号,KS为全部低功率节点服务的用户数目,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66
为目标低功率节点与所服务的微用户间的信道,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67
代表第Us个微用户与目标低功率节点之间的信道,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68
代表对Hs求矩阵共轭转置,WS为加性高斯噪声。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目标低功率节点与微用户间的估计信道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69
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610
其中,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611
i为大于或者等于1小于或者等于微用户个数Us的整数。
在步骤S83中,根据所述第二估计信道确定所述目标低频节点与所述微用户的第二下行预编码矩阵。
在目标低功率节点引入块对角化(block diagonalization,BD)预编码算法。首先定义矩阵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1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2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3
表示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4
的秩。对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5
进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decomposition,SVD),可得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6
其中,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7
为左奇异值向量,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8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9
为右奇异值向量,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10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11
的最后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12
右奇异值向量,,KS为全部低功率节点服务的用户数目。为了提高第u个微用户的频谱效率,引入另一个SVD分解,即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13
其中,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14
为前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15
奇异值向量。那么下行预编码矩阵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16
在步骤S84中,根据所述第二估计信道和所述第二下行预编码矩阵对所述目标低频节点与所述目标用户之间的下行信号进行编码传输。
由于低功率节点发射的功率较低,假设微用户仅能接收到目标低功率节点发送的数据信息,不能接收到其他低功率节点的信息。如果微用户u与目标低功率节点进行通信,那么微用户u接收到的数据信息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17
其中,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18
为根据估计的CSI得到的目标低功率节点的下行预编码矩阵。ssu为目标基站发送的信号,nsu为噪声,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719
为估计的微用户u与目标低功率节点之间的信道。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低功率节点覆盖范围扩展以及宏基站与低功率节点的发射功率不对等造成的小区间干扰问题。
本公开将在异构网络微小区边界扩展的基础上研究扩展边界内通信用户面临的较低下行接收信号功率问题以及来自宏基站的干扰问题,并提出一种基于异构网络微小区边界扩展的大规模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进多出)数据传输方案以应对异构网络面临的各种挑战。
由于低功率节点发射的功率较低,假设各个微用户仅能接收目标服务低功率节点发送的数据信息,不能接收到其他低功率节点的信息。如果第u个为用户与第目标低功率节点进行通信,那么第u个微用户接收到的数据信息ysu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81
其中,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82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83
为根据估计的CSI得到的目标低功率节点和宏基站的下行预编码矩阵。ssu和smu为目标低功率节点和宏基站发送的信号,nsu为噪声,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84
为估计的微用户u与目标低功率节点之间的信道,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85
为估计的微用户u与宏基站之间的信道。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低功率节点覆盖范围扩展以及宏基站与低功率节点的发射功率不对等造成的小区间干扰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异构网络中的至少一个用户可以包括目标低功率节点服务的目标微用户。那么在确定了目标信号范围后,还可以根据以下方法确定一个最优信号范围,以更新该目标信号范围,
可以根据公式(16)确定目标低功率节点与目标信号范围内的目标微用户的第一信干燥比SINRsu,然后根据公式(17)对第一信干燥比SINRsu进行处理,以确定目标低功率节点与目标信号范围内的目标微用户的微用户和速率,如图9所示。SINR表示为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86
其中,PS表示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平均发射功率,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87
为估计的微用户u与目标低功率节点之间的信道,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91
为根据估计的CSI得到的目标低功率节点的下行预编码矩阵,Us为目标低功率节点服务的微用户个数,KM表示为宏基站服务的用户数目,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92
为估计得到的目标用户u与宏基站之间的信道,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93
为根据估计的CSI得到的目标用户与宏基站之间的下行预编码矩阵。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94
其中,Rsu=log2(1+SINRsu)。
然后通过公式(18)确定宏基站与目标信号范围内的目标微用户的第二信干燥比SINRmi。然后根据公式(19)对第二信干燥比第二信干燥比SINRmi进行处理,以确定宏基站与目标信号范围内的目标微用户的微用户和速率,如图9所示。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95
其中,PS表示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平均发射功率,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96
为估计的微用户u与目标低功率节点之间的信道,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97
为根据估计的CSI得到的目标低功率节点的下行预编码矩阵,Us为目标低功率节点服务的微用户个数,KM表示为宏基站服务的用户数目,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98
为估计得到的目标用户u与宏基站之间的信道,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99
为根据估计的CSI得到的目标用户与宏基站之间的下行预编码矩阵。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910
其中,Rmi=log2(1+SINRmi)。
最后,根据公式(20)可以确定目标信号范围内的目标数据下行传输速率。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1911
另外,还可以根据公式(2)确定异构网络内目标数据下行传输速率,如图9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仅以异构网络中的目标低功率节点为例解释,如何获取下行传输速率。
事实上,可以根据公式(21)确定异构网络中的下行和速率。
Figure BDA0003029791030000201
S代表异构网络中低功率节点的个数。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随着范围扩展基的增大异构网络中下行和速率变化曲线图。
图9的横坐标代表范围扩展基的大小,纵坐标代表和速率的大写。
本实施例以第一范围中的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和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范围扩展基确定目标信号范围内确定最优信号范围为例进行解释,但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如图所示,假设横坐标的范围扩展基是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范围扩展基,很明显随着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范围扩展基的增大,异构网络中的下行和速率、宏用户(即宏基站服务的用户)和速率以及微用户和速率的速度是先增大后减小。
因此,可以根据异构网络的下行和速率、宏用户和速率以及微用户和速率确定最优的范围扩展基,例如可以以异构网络的下行和速率、宏用户和速率、或者微用户和速率的最大值对应的范围扩展基作为最优的范围扩展基,然后将该最优范围扩展基叠加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上,以更新该目标信号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结合第一范围、第二范围、和/或者第三范围确定一个最优的信号范围。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的框图。参照图1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1000可以包括:目标位置确定模块1001、目标范围扩展基确定模块1002以及通信切换模块1003。
其中,所述目标位置确定模块1001可以配置为确定目标用户在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的目标位置所述目标范围扩展基确定模块1002可以配置为确定所述目标位置处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内,所述目标信号范围是根据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和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的目标范围扩展基基确定的所述通信切换模块1003可以配置为将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宏基站之间通信切换为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进行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包括至少一个用户,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包括所述目标用户,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包括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是根据所述宏基站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从所述至少一个用户接收到的导频信号确定的,所述目标范围扩展基包括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其中,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1000可以还包括:平均发射功率获取模块、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获取模块、第一信号范围确定模块以及第一目标信号范围确定模块。
其中,所述平均发射功率获取模块可以配置为获取所述宏基站的平均发射功率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平均发射功率;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获取模块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宏基站的平均发射功率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平均发射功率,确定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所述第一信号范围确定模块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和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确定第一信号范围;所述第一目标信号范围确定模块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信号范围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包括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是根据所述目标用户接收到的所述宏基站的发射功率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发射功率确定的,所述目标范围扩展基还包括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其中,所述第一目标信号范围确定模块可以包括:发射功率确定单元、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确定单元、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单元、第二信号范围确定单元以及第二目标信号范围确定单元。
其中,所述发射功率确定单元可以配置为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用户接收到的所述宏基站的第一发射功率和所述至少一个用户接收到的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第二发射功率;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确定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发射功率和所述第二发射功率,确定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单元可以配置为获取所述宏基站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所述第二信号范围确定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和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确定第二信号范围;所述第二目标信号范围确定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信号范围和所述第二信号范围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包括保护间隔边界,所述保护间隔边界是根据目标保护距离确定的,所述目标范围扩展基还包括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其中,所述第二目标信号范围确定单元可以包括:目标距离确定子单元、接收信号功率确定子单元、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确定子单元、第三信号范围确定子单元以及第三目标信号范围确定子单元。
其中,所述目标距离确定子单元可以配置为获取所述宏基站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之间的目标距离;所述接收信号功率确定子单元可以配置为获取所述目标用户位于所述保护间隔边界上接收到的所述宏基站发送的第一信号的第一功率、和所述目标用户位于所述保护间隔边界上接收到的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发送的第二信号的第二功率;所述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确定子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距离、所述目标保护距离、所述第一功率以及所述第二功率,确定所述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所述第三信号范围确定子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所述保护间隔边界确定第三信号范围;所述第三目标信号范围确定子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信号范围、第二信号范围以及所述第三信号范围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包括保护间隔边界,所述保护间隔边界是根据目标保护距离确定的,所述目标范围扩展基还包括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其中,所述第一目标信号范围确定模块可以包括:确定目标距离子单元、确定接收信号功率子单元、确定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子单元、确定第三信号范围子单元以及第四目标信号范围确定子单元。
其中,所述确定目标距离子单元可以配置为获取所述宏基站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之间的目标距离;所述确定接收信号功率子单元可以配置为获取所述目标用户位于所述保护间隔边界上接收到的所述宏基站发送的第一信号的第一功率、和所述目标用户位于所述保护间隔边界上接收到的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发送的第二信号的第二功率;所述确定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子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距离、所述目标保护距离、所述第一功率以及所述第二功率,确定所述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所述确定第三信号范围子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所述保护间隔边界确定第三信号范围;所述第四目标信号范围确定子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信号范围和所述第三信号范围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包括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服务的目标微用户;其中,所述第三目标信号范围确定子单元可以包括:第一信干燥比确定孙子单元、第二信干燥比确定孙子单元、目标数据下行传输速率确定孙子单元以及目标信号范围确定孙子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信干燥比确定孙子单元可以配置为确定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与所述目标信号范围内的所述目标微用户的第一信干燥比;所述第二信干燥比确定孙子单元可以配置为确定所述宏基站与所述目标信号范围内的所述目标微用户的第二信干燥比;所述目标数据下行传输速率确定孙子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信干燥比和所述第二信干燥比,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内的目标数据下行传输速率;所述目标信号范围确定孙子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数据下行传输速率更新所述目标信号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包括至少一个用户;其中,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1000可以还包括:第一导频信号接收模块、第一估计信道确定模块、第一下行预编码矩阵确定模块以及下行信号编码传输第一模块。
其中,所述第一导频信号接收模块可以配置为所述宏基站接收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发送的第一导频信号;所述第一估计信道确定模块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导频信号确定所述宏基站与所述至少一个用户之间的第一估计信道;所述第一下行预编码矩阵确定模块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估计信道确定所述宏基站与所述至少一个用户之间的第一下行预编码矩阵;所述下行信号编码传输第一模块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估计信道和所述第一下行预编码矩阵对所述宏基站与所述目标用户之间传输的下行信号进行编码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包括至少一个用户,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包括所述目标低频节点服务的微用户;其中,所述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1000可以还包括:第二导频信号确定模块、第二估计信道模块、第二下行预编码矩阵模块以及下行信号编码传输第二模块。
其中,所述第二导频信号确定模块可以配置为所述目标低频节点接收所述微用户发送的第二导频信号;所述第二估计信道模块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导频信号确定所述目标低频节点与所述微用户之间的第二估计信道;所述第二下行预编码矩阵模块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估计信道确定所述目标低频节点与所述微用户的第二下行预编码矩阵;所述下行信号编码传输第二模块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估计信道和所述第二下行预编码矩阵对所述目标低频节点与所述目标用户之间的下行信号进行编码传输。
由于装置1000的各功能已在其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中予以详细说明,本公开于此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移动终端、或者智能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例如图4的一个或多个所示的步骤。

Claims (10)

1.一种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目标异构网络包括宏基站和至少一个低功率节点,所述至少一个低功率节点包括目标低功率节点,目标用户与所述宏基站进行通信;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目标用户在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的目标位置;
确定所述目标位置处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内,所述目标信号范围是根据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和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的目标范围扩展基基确定的;
将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宏基站之间通信切换为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包括至少一个用户,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包括所述目标用户,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包括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是根据所述宏基站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从所述至少一个用户接收到的导频信号确定的,所述目标范围扩展基包括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其中,在确定所述目标位置处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宏基站的平均发射功率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平均发射功率;
根据所述宏基站的平均发射功率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平均发射功率,确定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
根据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扩展基和所述上行基站接收导频信号功率相等边界确定第一信号范围;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范围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包括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是根据所述目标用户接收到的所述宏基站的发射功率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发射功率确定的,所述目标范围扩展基还包括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其中,根据所述第一信号范围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包括:
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用户接收到的所述宏基站的第一发射功率和所述至少一个用户接收到的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第二发射功率;
根据所述第一发射功率和所述第二发射功率,确定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
获取所述宏基站和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
根据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扩展基和所述下行接收信号强度相等边界确定第二信号范围;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范围和所述第二信号范围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包括保护间隔边界,所述保护间隔边界是根据目标保护距离确定的,所述目标范围扩展基还包括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其中,根据所述第一信号范围和所述第二信号范围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包括:
获取所述宏基站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之间的目标距离;
获取所述目标用户位于所述保护间隔边界上接收到的所述宏基站发送的第一信号的第一功率、和所述目标用户位于所述保护间隔边界上接收到的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发送的第二信号的第二功率;
根据所述目标距离、所述目标保护距离、所述第一功率以及所述第二功率,确定所述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
根据所述保护间隔边界扩展基、所述保护间隔边界确定第三信号范围;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范围、第二信号范围以及所述第三信号范围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包括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服务的目标微用户;其中,根据所述第一信号范围、第二信号范围以及所述第三信号范围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与所述目标信号范围内的所述目标微用户的第一信干燥比;
确定所述宏基站与所述目标信号范围内的所述目标微用户的第二信干燥比;
根据所述第一信干燥比和所述第二信干燥比,确定所述目标信号范围内的目标数据下行传输速率;
根据所述目标数据下行传输速率更新所述目标信号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包括至少一个用户;其中,在目标用户与所述宏基站进行通信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宏基站接收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发送的第一导频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导频信号确定所述宏基站与所述至少一个用户之间的第一估计信道;
根据所述第一估计信道确定所述宏基站与所述至少一个用户之间的第一下行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一估计信道和所述第一下行预编码矩阵对所述宏基站与所述目标用户之间传输的下行信号进行编码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包括至少一个用户,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包括所述目标低频节点服务的微用户;在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进行通信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目标低频节点接收所述微用户发送的第二导频信号;
根据所述第二导频信号确定所述目标低频节点与所述微用户之间的第二估计信道;
根据所述第二估计信道确定所述目标低频节点与所述微用户的第二下行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第二估计信道和所述第二下行预编码矩阵对所述目标低频节点与所述目标用户之间的下行信号进行编码传输。
8.一种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其特征在于,目标异构网络包括宏基站和至少一个低功率节点,所述至少一个低功率节点包括目标低功率节点,目标用户与所述宏基站进行通信,所述装置包括:
目标位置确定模块,配置为确定目标用户在所述目标异构网络中的目标位置;
目标范围扩展基确定模块,配置为确定所述目标位置处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的目标信号范围内,所述目标信号范围是根据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目标信号强度边界和所述目标信号强度边界的目标范围扩展基基确定的;
通信切换模块,配置为将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宏基站之间通信切换为所述目标用户与所述目标低功率节点进行通信。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以及
耦合到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
CN202110426526.6A 2021-04-20 2021-04-20 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与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31153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26526.6A CN113115363A (zh) 2021-04-20 2021-04-20 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与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26526.6A CN113115363A (zh) 2021-04-20 2021-04-20 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与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15363A true CN113115363A (zh) 2021-07-13

Family

ID=76718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26526.6A Pending CN113115363A (zh) 2021-04-20 2021-04-20 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与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15363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7585A (zh) * 2010-01-13 2012-07-1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户终端用于选择接入基站的方法及装置
US20130029669A1 (en) * 2011-07-28 2013-01-31 Gary David Boudreau Beamforming For Cell Edge Capacity Improvement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CN103181231A (zh) * 2011-02-12 2013-06-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异构网络中的小区选择方法及装置
CN102823300B (zh) * 2010-04-06 2016-01-2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执行小区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CN105407493A (zh) * 2015-10-15 2016-03-16 上海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的小区基站范围扩展及基站选择方法
CN108848450A (zh) * 2018-06-25 2018-11-20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宏用户位置确定方法、微基站群及宏基站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7585A (zh) * 2010-01-13 2012-07-1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户终端用于选择接入基站的方法及装置
CN102823300B (zh) * 2010-04-06 2016-01-2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执行小区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CN103181231A (zh) * 2011-02-12 2013-06-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异构网络中的小区选择方法及装置
US20130029669A1 (en) * 2011-07-28 2013-01-31 Gary David Boudreau Beamforming For Cell Edge Capacity Improvement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CN105407493A (zh) * 2015-10-15 2016-03-16 上海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的小区基站范围扩展及基站选择方法
CN108848450A (zh) * 2018-06-25 2018-11-20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宏用户位置确定方法、微基站群及宏基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nsal et al. Rate-splitting multiple access for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aided multi-user communications
Sabbagh et al. Pilot allocation and sum-rate analysis in cell-free massive MIMO systems
US1066632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beam forming
CN103825677B (zh) 一种骨干网容量受限时的多基站协作传输方法
Rajoria et al. Sum-rate optimization for NOMA based two-tier hetnets with massive MIMO enabled wireless backhauling
Kusaladharma et al. Stochastic geometry-based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massive MIMO-enabled millimeter wave cellular networks
Goudos Joint power allocation and user association in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etworks: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Demir et al. Cell-free massive MIMO with large-scale fading decoding and dynamic cooperation clustering
CN103607260B (zh) 基于mimo系统总干扰泄漏最小的预编码矩阵组的选择算法
Ito et al. Joint AP on/off and user-centric clustering for energy-efficient cell-free massive MIMO systems
CN102186215B (zh) 面向多点-多用户协作传输的切换方法
Chen et al. Joint merging overlapped virtual cells and designing beamforming in ultra dense network
Guan et al. Stochastic geometry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uplink cellular networks with fractional power control and optimum combining
EP3373629B1 (en) Spectrum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utilizing same
Ni et a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underlying MU-MIMO cellular networks
CN113115363A (zh) 异构网络中的移动通信方法、装置与电子设备
CN102647247B (zh) 一种发射信号预处理发送方法及装置
US20210385760A1 (en)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Stiakogiannakis et al. Adaptive power allocation and control in time-varying multi-carrier MIMO networks
KR20190037239A (ko) 네트워크 제어 포인트 및 중앙 처리 노드에서 사용하기 위한 전자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WO2017132977A1 (zh) 一种降低系统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Li et al. Power Allocation Method of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Based on α Fair Utility Function
Nogueira Lobo de Carvalho et al. Adaptive power allocation based beamforming algorithm for 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throughput optimization
Masud et al.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and Improving the SINR in a Discrete Time Frame of a Downlink MU-MIMO Transmission in 5G and Beyond Wireless Networks
Sabbagh et al. Pilot allocation and sum-rate analysis in distributed massive MIMO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