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81121A - 一种组织缝合夹和组织的缝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织缝合夹和组织的缝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81121A
CN113081121A CN202110449542.7A CN202110449542A CN113081121A CN 113081121 A CN113081121 A CN 113081121A CN 202110449542 A CN202110449542 A CN 202110449542A CN 113081121 A CN113081121 A CN 1130811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ssue
clip
arm
suture
clamp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495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044954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811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81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811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8Wound clamps or clips, i.e. not or only partly penetrating the tissue ; Devices for bringing together the edges of a wound
    • A61B17/083Clips, e.g. resili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91Sewing machines for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166Sut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166Sutures
    • A61B2017/06176Sutures with protrusions, e.g. barb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织缝合夹,包括:第一夹臂,具有头端和尾端;第二夹臂,具有头端和尾端,第二夹臂的尾端和第一夹臂的尾端转动连接;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能够背向运动,以使组织缝合夹处于打开状态;或者,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能够相向运动,以使组织缝合夹处于闭合状态;缝合线,缝合线的一端与第一夹臂背向第二夹臂的部分固定连接;第一防滑脱部,设于缝合线未与第一夹臂连接的部分的外表面上,第一防滑脱部能够在缝合线沿远离一侧的组织的方向相对对侧的组织运动的过程中防止对侧的组织从缝合线上滑脱,以使对侧的组织朝向一侧的组织运动。本发明能够实现超大创面缝合和穿孔后缝合。本发明还提供了组织的缝合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组织缝合夹和组织的缝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织缝合夹和组织的缝合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消化内镜下手术的普遍开展,特别是在内镜下进行组织剥离、组织切除等手术的开展,常常会出现消化道组织的缺损和穿孔。消化道组织的缝合现常规使用组织缝合夹,要求组织缝合夹的两个瓣口同时固定于消化道组织粘膜缺损的两侧,缓慢闭合组织缝合夹将两侧消化道组织粘膜夹闭。由于现有的组织缝合夹的两个瓣口打开的大小有限,无法有效固定于消化道组织粘膜缺损的两侧,只能夹闭小的创面和切口,适用于普通小创面的缝合。且只能夹闭粘膜层,无法夹闭肌层进行全层缝合。无法实现超大创面全层缝合和穿孔后缝合,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常需要中转开腹开胸手术。因此消化道巨大组织缺损的闭合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组织缝合夹无法实现超大创面缝合和穿孔后缝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组织缝合夹,可实现超大创面缝合和穿孔后缝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组织缝合夹,包括:第一夹臂,具有头端和尾端;第二夹臂,具有头端和尾端,所述第二夹臂的尾端和所述第一夹臂的尾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和所述第二夹臂的头端用于夹住一侧的组织;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能够背向运动,以使所述组织缝合夹处于打开状态;或者,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能够相向运动,以使所述组织缝合夹处于闭合状态;缝合线,所述缝合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背向所述第二夹臂的部分固定连接;第一防滑脱部,设于所述缝合线未与所述第一夹臂连接的部分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一防滑脱部能够在所述缝合线沿远离所述一侧的组织的方向相对对侧的组织运动的过程中防止所述对侧的组织从所述缝合线上滑脱,以使所述对侧的组织朝向所述一侧的组织运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超大创面缝合和穿孔后缝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防滑脱部为倒刺或结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倒刺或所述结扣朝所述第一夹臂背向所述第二夹臂的部分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缝合线的外表面上的所述倒刺或所述结扣与所述缝合线的外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缝合线的外表面上沿所述缝合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防滑脱单元,每个防滑脱单元包括沿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所述倒刺或所述结扣,所述周向环绕所述缝合线的长度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缝合线上设有所述第一防滑脱部的部分的长度为4cm至11cm。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缝合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背向所述第二夹臂的部分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缝合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一连接部背向所述第二夹臂的部分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防滑脱部为倒刺,所述倒刺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倒刺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缝合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倒刺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缝合线的外表面呈锐角设置,并朝所述第一夹臂背向所述第二夹臂的部分倾斜;所述倒刺的第三部分垂直于所述缝合线的外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防滑脱部,设于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头端,用于防止组织从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头端滑脱。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防滑脱部为倒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臂和/或所述第二夹臂上的倒刺呈弯钩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呈角度设置以形成第一V型开口,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的所述第一部分面向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表面上和/或所述第二部分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表面上设有倒刺,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上的倒刺朝背向所述第一V型开口的开口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夹臂的头端包括第一容纳部,在所述闭合状态,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朝向所述第二夹臂延伸,所述第一容纳部朝向所述第一夹臂延伸,所述第一容纳部位于所述第一V型开口内,所述倒刺位于所述第一容纳部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倒刺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所述第二表面上的倒刺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一排或多排倒刺单元,所述第二表面上设有一排或多排倒刺单元,每排倒刺单元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倒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和尾端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夹臂的头端和尾端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容纳部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和尾端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部分通过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部分通过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V型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臂由弹性材料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延伸部面向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三表面上和/或所述第二延伸部面向所述第二夹臂的第四表面上设有所述倒刺,所述第三表面和/或所述第四表面上的倒刺朝向所述第一夹臂的尾端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三表面上的倒刺与所述第三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所述第四表面上的倒刺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三表面上设有一排或多排倒刺单元,所述第四表面上设有一排或多排倒刺单元,每排倒刺单元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倒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包括朝向所述第二夹臂弯曲的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二夹臂的头端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夹臂弯曲的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背向所述第二夹臂的部分设有倒刺,所述第一弯曲部上的倒刺朝背向所述第一弯曲部的自由端的方向倾斜;在所述闭合状态,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面向所述第一夹臂的部分相抵。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臂的尾端和所述第一弯曲部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倒刺设于所述第一弯曲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夹臂的尾端和所述第一弯曲部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弯曲部的自由端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0°至13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4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弯曲部面向所述第一夹臂的部分设有第二容纳部,在所述闭合状态,所述第一弯曲部的自由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弯曲部呈弯钩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弯曲部由弹性材料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在所述打开状态,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之间的夹角为90°或钝角。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组织的缝合方法,用于缝合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和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方法包括:
使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夹住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
使用另外一个组织缝合夹夹住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缝合线的一端相反的另一端并夹住所述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所述缝合线连同所述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被所述另外一个组织缝合夹夹紧后,所述缝合线被包裹着卡在所述另外一个组织缝合夹和所述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内;
牵拉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另一端沿远离所述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的方向相对所述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运动,以使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和所述另外一个组织缝合夹靠近,从而使所述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的边缘朝向所述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的边缘靠近,以闭合缺损组织,闭合的缺损组织呈线形。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现有技术中组织缝合示意图;
图2示出本发明现有技术中组织缝合使用的内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立体图一;
图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立体图二;
图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立体图三;
图6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立体图四;
图7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立体图一;
图8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立体图二;
图9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立体图三;
图10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立体图四;
图1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立体图五;
图1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侧视图一;
图1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立体图五;
图1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立体图六;
图1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立体图七;
图16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立体图八;
图17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立体图九;
图18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立体图十;
图19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侧视图二;
图20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立体图六;
图2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立体图七;
图2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侧视图三;
图2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侧视图四;
图2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立体图十一;
图2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立体图十二;
图26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立体图八;
图27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立体图九;
图28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第一夹臂的立体图十;
图29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组织缝合示意图一;
图30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组织缝合夹的组织缝合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发明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发明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前所述,在内镜下进行组织剥离、组织切除等手术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消化道组织的超大创面和穿孔。参考图1,图1中(d)示出了消化道组织的超大创面500。由于现有的组织缝合夹400的两个瓣口打开的大小有限,无法有效固定于消化道组织超大创面500的两侧,只能夹闭部分创面肌肉缺损处或有创面的血管处以及切口边缘的血管处,只适用创面出血的预防。不适用于超大创面500的组织缝合。
因此,当前没有合适的组织缝合夹能准确快速地在内镜下将超大创面和穿孔的组织缝合。目前常规采用尼龙圈套辅助的荷包缝合法,这种方法需用特殊双管道内镜(奥林巴斯2TQ260M)。参考图1中(a)和图2所示,先通过双管道内镜100把一个尼龙圈套环300放置在组织缺损超大创面500处,再从内镜的另一个管道插入组织缝合夹400,使用多个普通组织缝合夹400将尼龙圈套环300沿着超大创面500环周固定在超大创面500的粘膜上,最后用尼龙圈套器专用的释放器301将尼龙圈套环300的尾部收紧,将所有组织缝合夹400一并收拢,完成穿孔或超大创面500后的组织缝合。
但使用该技术方法存在如下缺点:
1)缝合效果不理想。如图1中(b)所示,组织缝合夹400的头部平躺在创面,粘膜缺损的中心有多个组织缝合夹400瓣臂,不利于创面收紧,创面闭合不够紧密,超大创面500或穿孔缝合效果不理想。相反如图1中(c)所示,多个组织缝合夹400的头部相对创面竖立,方能利于创面收紧。
2)组织缝合耗费时间长,耗费组织缝合夹400多,操作技术难度高。如遇组织缝合夹400有翻转时需要停止收紧圈套,用其它器械拨正组织缝合夹400臂后再收紧,耗费时间长。对操作者有较高技术要求,如:操控双孔道内镜熟练度,医护配合熟练程度等,均易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成功率降低。
3)费用昂贵。因使用特殊双管道内镜(奥林巴斯2TQ260M),费用昂贵,多数单位不配备。
因此,超大创面缝合和穿孔缝合是内镜手术中的迫切需求和难点,一直制约内镜缝合技术在众多地级市医院的全面推广。
实施例一
参考图3至图8,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组织缝合夹1,包括:第一夹臂10和第二夹臂20。其中,第一夹臂10具有头端12和尾端11,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和尾端11通过第一连接部13连接;第二夹臂20具有头端22和尾端21,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和尾端21通过第二连接部23连接,第二夹臂20的尾端21和第一夹臂10的尾端11转动连接。第一夹臂10和第二夹臂20能够背向运动,以使组织缝合夹1处于打开状态(如图5和图6所示)。或者,第一夹臂10和第二夹臂20能够相向运动,以使组织缝合夹1处于闭合状态(如图3所示)。示例的,在打开状态,第一夹臂10和第二夹臂20之间的夹角为90°(如图6和图16所示)或钝角(如图5和图15所示),钝角例如是但不限于是135°。
上述的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和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用于夹住组织(例如消化道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的粘膜)。例如,通过操作内镜使组织缝合夹1在打开状态,以便通过操作内镜(图未示出)使组织缝合夹1处于闭合状态而夹住组织。也即,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和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在闭合状态形成咬合部,用于夹住组织缺损的粘膜。
如图4和图8所示,本申请的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设有第二防滑脱部30,用于防止组织从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滑脱。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设有第二防滑脱部30,第二防滑脱部30用于防止组织从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滑脱。或者,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和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均设有第二防滑脱部30,用于防止组织从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以及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滑脱。
本申请以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设有第二防滑脱部30为示例说明。使用本申请的组织缝合夹1进行超大创面缝合和穿孔缝合时,不会受组织缝合夹1张开角度大小限制的影响,先使用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临时夹住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粘膜,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上的第二防滑脱部30的设计使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粘膜不会从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滑脱;再张开组织缝合夹1,牵拉该侧组织粘膜移动到组织缺损对侧以夹取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粘膜;这期间组织缝合夹1再次张开时,组织不会出现滑脱,稳稳地被组织缝合夹1的头端钩住或挂住,大大提高封闭创面的技术可靠性;最后闭合组织缝合夹1(即操作第一夹臂10和第二夹臂20相向运动)进行缝合。
由于在牵拉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粘膜过程中,该侧组织粘膜不会从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滑脱,从而该侧组织粘膜能够被牵拉到与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粘膜相靠近并贴合,实现了超大创面组织对齐缝合,有效解决超大创面和穿孔后创面补救缝合问题,缝合效果理想。使用本申请的组织缝合夹1操作简单、可靠,对术者技术要求低,不改变现有手术操作习惯,组织缝合耗费时间短。无需使用特殊内镜和其他辅助器械,减少超大创面需用多个组织缝合夹耗材的使用,无闭合缝隙,大大降低了操作技术难度,易于推广应用。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降低医疗成本。
上述的第二防滑脱部3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能够防止组织从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和/或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滑脱的结构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示例性的,参考图4、图7和图8,第二防滑脱部30为倒刺。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防滑脱部30为结扣。示例性的,倒刺呈弯钩状。倒刺的设计使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钩在组织缝合夹1一侧上(例如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不滑脱,组织稳稳地被组织缝合夹1的头端钩住或挂住,实现超大创面缝合和穿孔缝合。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至图8,本申请的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包括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呈角度设置以形成第一V型开口123。示例性的,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呈锐角设置,例如是30°。其中,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一部分121面向第二部分122的第一表面1211上和第二部分122面向第一部分121的第二表面1221上设有倒刺,第一表面1211和第二表面1221上的倒刺朝背向第一V型开口123的开口的方向(图8中B方向所示)倾斜。示例性的,第一V型开口123的开口由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未与第一夹臂10的第一连接部13连接的两端所形成。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一部分121面向第二部分122的第一表面1211上设有倒刺,第一表面1211上的倒刺朝背向第一V型开口123的开口的方向(图8中B方向所示)倾斜。或者,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二部分122面向第一部分121的第二表面1221上设有倒刺,第二表面1221上的倒刺朝背向第一V型开口123的开口的方向(图8中B方向所示)倾斜。
另外,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包括第一容纳部221。如图3所示,组织缝合夹1在闭合状态,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朝向第二夹臂20延伸,第一容纳部221朝向第一夹臂10延伸,第一容纳部221位于第一V型开口123内,倒刺位于第一容纳部221内。相当于,第一容纳部221、第一夹臂10的第一部分121、第一夹臂10的第二部分122以及第一夹臂10上的倒刺能够共同咬合组织。
示例性的,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分别垂直于第一连接部13,第一容纳部221垂直于第二连接部23。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一部分121的第一表面1211上的倒刺与第一表面1211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包括30°和45°。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二部分122的第二表面1221上的倒刺与第二表面1221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包括30°和45°。
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一部分121的第一表面1211和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二部分122的第二表面1221上的倒刺的数量不做限制,能够钩住或挂住组织以防止组织从第一夹臂10上滑脱的结构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8,第一表面1211上设有一排倒刺单元,第二表面1221上设有一排倒刺单元,每排倒刺单元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倒刺。示例性的,图8中示出第一表面1211上的一排倒刺单元包括四个间隔设置的倒刺,但倒刺的数量不限于此,第二表面1221上的一排倒刺单元也包括四个间隔设置的倒刺,同样倒刺的数量不限于此。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8至图10,第一表面1211上设有多排倒刺单元,第二表面1221上设有多排倒刺单元,每排倒刺单元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倒刺。示例性的,第一表面1211上设有四排倒刺单元,第二表面1221上设有四排倒刺单元。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至图12,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一部分121通过第一延伸部124与第一连接部13连接,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二部分122通过第二延伸部125与第一连接部13连接,第一延伸部124和第二延伸部125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V型开口126。这样设置后,可以夹住更多的组织。示例性的,第一夹臂10由弹性材料制成。示例性的,第二夹臂20由弹性材料制成。示例性的,上述弹性材料可以是塑料或高分子材质,但不限于此。
相当于,本申请的第一夹臂10的第二V型开口126有弹性。如图12中(b)所示,第二V型开口126在临时闭合时可有限张开;如图12中(a)所示,在此张开组织缝合夹1时,第二V型开口126有限闭合。这样设置后,便于夹紧组织,增加第一夹臂10上的倒刺固定组织的效果。
此外,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7和图11,第一延伸部124面向第二夹臂20的第三表面1241上和第二延伸部125面向第二夹臂20的第四表面1251上设有倒刺,第三表面1241和第四表面1251上的倒刺朝向第一夹臂10的尾端11倾斜(图11中C方向示出倾斜方向)。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124面向第二夹臂20的第三表面1241上或者第二延伸部125面向第二夹臂20的第四表面1251上设有倒刺。这样设置后,更利于夹紧组织,增加第一夹臂10上的倒刺固定组织的效果。即,通过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的第一表面1211、第二表面1221、第三表面1241以及第四表面1251上的倒刺更好地钩住或挂住组织,防止组织从第一夹臂10上滑脱。
示例性的,第三表面1241上的倒刺与第三表面1241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包括30°和45°;第四表面1251上的倒刺与第四表面1251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包括30°和45°。示例性的,第三表面1241和第四表面1251上的倒刺呈弯钩状。
同样,第三表面1241和第四表面1251上的倒刺的数量不做限制,能够钩住或挂住组织以防止组织从第一夹臂10上滑脱的结构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示例性的,参考图11,第三表面1241上设有一排倒刺单元,第四表面1251上设有一排倒刺单元,每排倒刺单元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倒刺。示例性的,图11中示出第三表面1241上的一排倒刺单元包括三个间隔设置的倒刺,但倒刺的数量不限于此,第四表面1251上的一排倒刺单元也包括三个间隔设置的倒刺,同样倒刺的数量不限于此。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表面1241上设有多排倒刺单元,第四表面1251上设有多排倒刺单元,每排倒刺单元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倒刺。示例性的,第三表面1241上设有两排倒刺单元,第四表面1251上设有两排倒刺单元。
实施例二
参考图13至图23,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结构和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的结构不同于实施例一中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结构和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的结构。具体而言,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包括朝向第二夹臂20弯曲的第一弯曲部127,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包括朝向第一夹臂10弯曲的第二弯曲部222。示例性的,参考图13至图16以及图21,第一弯曲部127呈弯钩状。即,第一弯曲部127类似“鱼钩”状,这使得第一夹臂10易于穿过组织。但第一弯曲部127的形状不限于此,如图17至图20所示,第一弯曲部127类似锥形状。
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曲部127背向第二夹臂20的部分设有倒刺(上述的第二防滑脱部30),第一弯曲部127上的倒刺朝背向第一弯曲部127的自由端的方向(图13中)倾斜。示例性的,第一弯曲部127的自由端是第一弯曲部127未与第一连接部13连接的一端,也即第一弯曲部127穿刺组织的一端。如图13所示,组织缝合夹1在闭合状态,第一弯曲部127与第二弯曲部222面向第一夹臂10的部分相抵,使得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和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在闭合状态形成咬合部,用于夹住组织缺损的粘膜。
示例性的,第一夹臂10的尾端11和第一弯曲部127通过第一连接部13连接,倒刺设于第一弯曲部127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这样设置后,当第一夹臂10上的第一弯曲部127穿过组织后,组织被第一弯曲部127上的倒刺钩住或挂住,组织不易从第一夹臂10上滑脱。
继续参考图22和图23,如上所述,第一夹臂10的尾端11和第一弯曲部127通过第一连接部13连接,第一连接部13沿第一方向(图22和图23中Y方向所示)延伸,第一弯曲部127的自由端沿第二方向(图22和图23中X方向所示)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夹角(图22和图23中α所示)为0°至135°,包括0°和135°。
示例性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夹角α为锐角,图22中示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夹角α为45°。这样设置后,操作组织缝合夹1时,第一夹臂10上的第一弯曲部127临时夹住一侧组织粘膜后,提拉组织缝合夹1,使第一弯曲部127易于穿过组织,同时倒刺使得组织不易脱落;再牵拉该侧组织粘膜移动到组织缺损对侧,以使第二弯曲部222夹取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粘膜。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3,图23中示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夹角α为135°。或者,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夹角α为0°,即第一弯曲部127的自由端平行于第一连接部13。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部222面向第一夹臂10的部分设有第二容纳部,在闭合状态,第一弯曲部127的自由端位于第二容纳部(图未示出)内。示例性的,第二容纳部为凹槽,使得组织缝合夹1在闭合状态,第一弯曲部127容纳于凹槽内(参考图13)。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部127由弹性材料制成。示例性的,弹性材料可以是塑料或高分子材质,但不限于此。这样设置后,便于第一弯曲部127夹紧组织。但本申请对第一弯曲部127的材料不做限制,例如第一弯曲部127由金属材料制成。
实施例三
参考图24至图28,本实施例一种组织缝合夹1,组织缝合夹1具有缝合线2。具体而言,组织缝合夹1包括:第一夹臂10和第二夹臂20。第一夹臂10具有头端12和尾端11,第二夹臂20具有头端22和尾端21,第二夹臂20的尾端21和第一夹臂10的尾端11转动连接,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和第二夹臂20的头端22用于夹住一侧的组织;第一夹臂10和第二夹臂20能够背向运动,以使组织缝合夹1处于打开状态;或者,第一夹臂10和第二夹臂20能够相向运动,以使组织缝合夹1处于闭合状态。
组织缝合夹1上的缝合线2的一端与第一夹臂10背向第二夹臂20的部分固定连接。示例性的,缝合线2的一端与第一夹臂10的头端12背向第二夹臂20的部分固定连接;或者,缝合线2的一端与第一夹臂10的第一连接部13背向第二夹臂20的部分固定连接。这样设置后,便于后续牵拉缝合线2时,牵拉缝能够牵拉第一夹臂10。
缝合线2可通过粘接或焊接或打结的连接方式与组织缝合夹1背部保持相对固定连接。其中,缝合线2未与第一夹臂10连接的部分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防滑脱部200,第一防滑脱部200能够在缝合线2沿远离一侧的组织的方向相对对侧的组织运动的过程中防止对侧的组织从缝合线2上滑脱,以使对侧的组织朝向一侧的组织运动。
相当于,当第一夹臂10夹住一侧的组织后,第二夹臂20夹住对侧的组织后,牵拉缝合线2,使缝合线2沿远离一侧的组织的方向(图26至图28中A方向所示)相对对侧的组织运动。在此过程中,缝合线2单向运动(图26至图28中A方向所示),对侧的组织不会从缝合线2上滑脱,从而对侧的组织能够朝向一侧的组织运动,从而使组织缺损两侧边缘靠近,超大创面从圆形变为线形。
有效解决了超大创面和穿孔的缝合难题,缝合效果理想。使用本申请的组织缝合夹1操作简单、可靠,对术者技术要求低,不改变现有手术操作习惯,组织缝合耗费时间短。无需使用特殊内镜和其他辅助器械,减少超大创面需用多个组织缝合夹1耗材的使用,无闭合缝隙,大大降低了操作技术难度,易于推广应用。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降低医疗成本。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的组织缝合夹1的第一夹臂10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参考图24和图27)或实施例二(参考图25和图28)中所描述的组织缝合夹1的第一夹臂10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中的组织缝合夹1的第二夹臂20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参考图24和图27)或实施例二(参考图25和图28)中所描述的组织缝合夹1的第二夹臂20的结构相同。这样设置后,使用实施例一或实施二中所描述的组织缝合夹1夹住组织,组织不易从组织缝合夹1上滑脱,同时组织又不易从缝合线2上滑脱,从而,在组织缝合夹1和缝合线2的共同作用下,便于进行超大创面缝合和穿孔缝合。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中的组织缝合夹1可以是普通的组织缝合夹1(参考图26)。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4至图28,上述的第一防滑脱部200为倒刺或结扣。相当于,在组织缝合夹1上增加一种短的倒刺线或有结扣的缝合线2。缝合线2上有很多倒刺或结扣,增加缝合线2的摩擦力。使得该缝合线2只能单向移动(图26至图28中A方向所示),反方向移动阻力增大。
示例性的,倒刺或结扣朝第一夹臂10背向第二夹臂20的部分倾斜。
示例性的,缝合线2的外表面上的倒刺或结扣与缝合线2的外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包括30°和45°。
参考图24至图28,本申请的缝合线2的外表面上沿缝合线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防滑脱单元,每个防滑脱单元包括沿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倒刺或结扣,周向环绕缝合线2的长度方向。
示例性的,缝合线2上设有第一防滑脱部200的部分的长度为4cm至11cm。例如是长度为5cm至10cm。例如,缝合线2的上段(远离第一夹臂10的区域)附有小倒刺。
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第一防滑脱部200为倒刺。参考图24至图28,倒刺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倒刺的第一部分与缝合线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倒刺的第二部分与缝合线2的外表面呈锐角设置,并朝第一夹臂10背向第二夹臂20的部分倾斜;倒刺的第三部分垂直于缝合线2的外表面。
参考图29和图30,使用本申请的带缝合线2的组织缝合夹1缝合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501和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502时,本申请提供的组织的缝合方法具体包括:
使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组织缝合夹1夹住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501,即通过组织缝合夹1的第一夹臂10和第二夹臂20夹住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501;
使用另外一个普通的组织缝合夹600夹住缝合线2的与缝合线2的一端相反的另一端并夹住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502,缝合线2连同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502被另外一个组织缝合夹600夹紧后,缝合线2被包裹着卡在另外一个组织缝合夹600和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502内;
利用本申请的缝合线2单侧移动的特点,使用活检钳或另一个普通组织缝合夹等器械单向牵拉牵拉缝合线2的另一端沿远离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501的方向(图29和图30中A方向所示)相对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502运动,以使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组织缝合夹1(带缝合线2的组织缝合夹1)和另外一个组织缝合夹600靠近,从而使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502的边缘朝向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501的边缘靠近,以闭合缺损组织,闭合的缺损组织呈线形。
如图30所示,在完全缝合前,缺损组织呈圆形,如图29所示,在单向牵拉缝合线2并收紧的过程中,缺损组织逐渐呈线形,当完全收紧缝合线2后,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502的边缘和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501的边缘相贴合并闭合。如创面较大可重复以上过程实现间断或连续缝合,从而完整闭合超大组织缺损。有效解决超大创面和穿孔的缝合难题。
实现缝合超大组织缺损时,不会因组织缝合夹1大小限制而导致缝合失败。可以先固定缺损一侧的组织501,再把缝合线2固定于缺损对侧的组织502,牵拉缝合线2从而达到两侧组织能快速收拢、缩小缺损和缝合的效果。此方法可以实现间断缝合,连续缝合,也可以在使用本申请缩小缺损创面后再使用普通组织缝合夹夹闭缺损,大大提高了巨大粘膜缺损和穿孔后创面缝合的可靠性,方便性,降低了缝合技术的难度和并发症,降低患者医疗成本。
本申请提供的带缝合线2的组织缝合夹1提高对超大创面的缝合操作的成功率,提高组织缺损闭合的可靠性,大大降低术者的操作难度,减少操作时间。第一防滑脱部200(例如倒刺或结扣)的自身结构决定其只能单项移动的特点,因此对于拉拢超大创面并防止组织回缩裂开具有较好的性能,无需打结。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30)

1.一种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夹臂,具有头端和尾端;
第二夹臂,具有头端和尾端,所述第二夹臂的尾端和所述第一夹臂的尾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和所述第二夹臂的头端用于夹住一侧的组织;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能够背向运动,以使所述组织缝合夹处于打开状态;或者,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能够相向运动,以使所述组织缝合夹处于闭合状态;
缝合线,所述缝合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背向所述第二夹臂的部分固定连接;
第一防滑脱部,设于所述缝合线未与所述第一夹臂连接的部分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一防滑脱部能够在所述缝合线沿远离所述一侧的组织的方向相对对侧的组织运动的过程中防止所述对侧的组织从所述缝合线上滑脱,以使所述对侧的组织朝向所述一侧的组织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脱部为倒刺或结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或所述结扣朝所述第一夹臂背向所述第二夹臂的部分倾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的外表面上的所述倒刺或所述结扣与所述缝合线的外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的外表面上沿所述缝合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防滑脱单元,每个防滑脱单元包括沿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所述倒刺或所述结扣,所述周向环绕所述缝合线的长度方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上设有所述第一防滑脱部的部分的长度为4cm至11c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背向所述第二夹臂的部分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缝合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的第一连接部背向所述第二夹臂的部分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脱部为倒刺,所述倒刺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倒刺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缝合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倒刺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缝合线的外表面呈锐角设置,并朝所述第一夹臂背向所述第二夹臂的部分倾斜;所述倒刺的第三部分垂直于所述缝合线的外表面。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防滑脱部,设于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头端,用于防止组织从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头端滑脱。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滑脱部为倒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和/或所述第二夹臂上的倒刺呈弯钩状。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呈角度设置以形成第一V型开口,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的所述第一部分面向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表面上和/或所述第二部分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表面上设有倒刺,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上的倒刺朝背向所述第一V型开口的开口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夹臂的头端包括第一容纳部,在所述闭合状态,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朝向所述第二夹臂延伸,所述第一容纳部朝向所述第一夹臂延伸,所述第一容纳部位于所述第一V型开口内,所述倒刺位于所述第一容纳部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倒刺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所述第二表面上的倒刺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一排或多排倒刺单元,所述第二表面上设有一排或多排倒刺单元,每排倒刺单元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倒刺。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和尾端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夹臂的头端和尾端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容纳部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和尾端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部分通过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部分通过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V型开口。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由弹性材料制成。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面向所述第二夹臂的第三表面上和/或所述第二延伸部面向所述第二夹臂的第四表面上设有所述倒刺,所述第三表面和/或所述第四表面上的倒刺朝向所述第一夹臂的尾端倾斜。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上的倒刺与所述第三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所述第四表面上的倒刺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0°至45°。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上设有一排或多排倒刺单元,所述第四表面上设有一排或多排倒刺单元,每排倒刺单元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倒刺。
2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的头端包括朝向所述第二夹臂弯曲的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二夹臂的头端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夹臂弯曲的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背向所述第二夹臂的部分设有倒刺,所述第一弯曲部上的倒刺朝背向所述第一弯曲部的自由端的方向倾斜;在所述闭合状态,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面向所述第一夹臂的部分相抵。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的尾端和所述第一弯曲部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倒刺设于所述第一弯曲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的尾端和所述第一弯曲部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弯曲部的自由端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0°至135°。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45°。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曲部面向所述第一夹臂的部分设有第二容纳部,在所述闭合状态,所述第一弯曲部的自由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内。
2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呈弯钩状。
2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由弹性材料制成。
2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打开状态,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之间的夹角为90°或钝角。
30.一种组织的缝合方法,用于缝合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和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方法包括:
使用权利要求1至29任一项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夹住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
使用另外一个组织缝合夹夹住所述缝合线的与所述缝合线的一端相反的另一端并夹住所述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所述缝合线连同所述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被所述另外一个组织缝合夹夹紧后,所述缝合线被包裹着卡在所述另外一个组织缝合夹和所述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内;
牵拉所述缝合线的所述另一端沿远离所述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的方向相对所述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运动,以使权利要求1至29任一项所述的组织缝合夹和所述另外一个组织缝合夹靠近,从而使所述组织缺损对侧的组织的边缘朝向所述组织缺损一侧的组织的边缘靠近,以闭合缺损组织,闭合的缺损组织呈线形。
CN202110449542.7A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组织缝合夹和组织的缝合方法 Pending CN1130811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9542.7A CN113081121A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组织缝合夹和组织的缝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9542.7A CN113081121A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组织缝合夹和组织的缝合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81121A true CN113081121A (zh) 2021-07-09

Family

ID=76680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49542.7A Pending CN113081121A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组织缝合夹和组织的缝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8112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1561A (zh) * 2021-10-28 2022-02-25 苏州英途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切口关闭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1561A (zh) * 2021-10-28 2022-02-25 苏州英途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切口关闭器
CN114081561B (zh) * 2021-10-28 2024-03-29 苏州英途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切口关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85651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curing and deploying tissue anchors
US2008022820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lumenal closure in natural orifice surgery
US5207694A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surgical occlusion, and kit and applicator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EP1863389B1 (en) Tissue manipulation and securement system
JP4363891B2 (ja) 生体組織用の処置装置
JP4660714B2 (ja) 内視鏡式組織補捉システム
US773637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ndoscopic suturing
US8465506B2 (en) Medical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uturing tissue
JP5619137B2 (ja) 組織アンカー、及び組織アンカーの迅速な配備のための医療デバイス
WO2012101999A1 (ja) 縫合装置
US11793525B2 (en) Aggressive featured clips with improved tissue retention
WO2020258909A1 (zh) 用于通过内窥镜的组织夹闭装置
US20100057101A1 (en) Stapling device for closing perforations
CN113081121A (zh) 一种组织缝合夹和组织的缝合方法
CN215129373U (zh) 一种组织缝合夹
CN215079133U (zh) 一种组织缝合夹
US20230116167A1 (en) Endoscopic suture cinch
AU2010227064A1 (en) Tissue anchor applicator
AU2020444017C1 (en) System and device for treating tissue
US20230165581A1 (en) Suture device, treatment device with suture device, and treatment system
CN209490045U (zh) 一种腹腔镜用推结器
US20230225742A1 (en) Clip system
CN218870411U (zh) 内镜圈套器
CN210990603U (zh) 一种腹腔穿刺缝合器的穿刺钩线针
US20190239870A1 (en) Laproscopic knot applic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